明清时期贸易如何促进金融发展
㈠ 明清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清经济发展主要表现在:
1.农业:
明代从国外引进的新物种──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2.手工业:
(1)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
(2)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中心,南京后来居上。
(3)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青花瓷器),畅销海内外。
3.商业: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空前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贸易城市。
4.资本主义萌芽:
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的纺织业中,出现了许多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机户。
他们开设机房,雇用机工进行生产,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生产方式。机户是早期的资本家,机工是早期的雇佣工人。他们之间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一种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拓展资料:
清朝经济
清朝经济较弱,人口大减,乾隆时期恢复到2亿,相对使粮食作物的产量需要更加提升。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
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收复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货币制度
清朝货币大体上采银两与铜钱并用的银铜双本位制,大数用银,小数用钱,但银的地位更见重要。因海外贸易发达,白银大量从国外输入,康雍乾盛世流通的外国银元除西班牙银元外,还有葡萄牙银元、威尼斯银元、荷兰银元、法国银元等。
鸦片战争前后,需要固定形式的银币出现,正式使用机器铸造银币则是鸦片战争以后的事。鸦片战争前,由于英国将大量鸦片销入中国,导致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需要更多的铜钱才能换取白银。
由于白银是百姓纳税的固定货币,这带动了通货膨胀,严重恶化经济。使得曾经于1651年顺治帝发行纸币,到1843年咸丰帝又发行大清宝钞与户部官票等纸币,以稳定清朝经济。
㈡ 重农抑商下明清文化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重农抑商下明清文化时期商业繁荣的原因:
1、出现大批以经济功能为主的工商业市镇;
2、大量农产品进入市场;
3、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且实力雄厚;
4、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5、封建统治阶级对自己的奢侈生活的需要,客观上有利于政治中心商业的发展。
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
中国封建王朝限制、打击工商业、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确保赋役征派、地租征收,以巩固封建统治的政策。
2、原因:
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的主要财源、兵源和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农民的长期斗争使统治者认识到解决好农民问题是稳定社会秩序和巩固统治的关键。
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其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各个时期发展不平衡。
2、官营和专卖长期存在。
3、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商业发展艰难曲折。
4、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互相促进。
6、国内贸易、民族政权间的边境贸易、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7、古代金融业与商业互相促进。
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1、商业市镇兴起;
2、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
3、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4、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副业产品,也都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5、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重农抑商的发展:
1、战国时期,秦国商鞅变法中有奖励耕织的政策。
2、汉初,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3、北魏至唐前期,鼓励农民垦荒。
4、元朝,元世祖设立管理农业的机构;组织编写《农桑辑要》;禁止毁农田为牧地;招募流亡,鼓励垦荒屯田;兴修水利。
5、明清前期,政府大力奖励垦荒。
重农抑商的影响:
1、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初期,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起了积极作用。
2、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自然经济,不利于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漫长的重要原因。
㈢ 明清时期政府对外贸易主要采取了怎样的政策有何影响
政策:海禁、闭关锁国.影响:积极:明清时期,海盗盛行,海禁与闭关锁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国外势力的入侵,维 护了国家安全。当时西方工业发展迅速,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当时自给自足的国 民 经济。
消极:明清时期,也是西方工业革命高峰时期,海禁与闭关锁国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国家与
外国之间经济与科技的交流,错过了经济科技发展的最佳时期,使得当时国家的经
济 科技逐渐落后与西方国家。这也导致了清末,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不断战败的
局面。
㈣ 明清时期之际的民间金融体系是怎么样的
明清时期之际的印局,与当铺、账局、钱庄、票号等金融形态,共同构建出了一个多层次的民间金融体系。
在这个金融体系内,各层次的金融机构,从当铺到票号,分别向不同的客户群提供不同的金融产品,相互之间形成了共生的关系。
比如账局向印局提供低息、大额贷款,印局则向商贩供应小额的高利贷,从而形成一条盘活市场的经济链条。
㈤ 归纳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新现象
明清时期。政府对商人征收沉重的商税,并施行种种压制政策,相比于宋元,有明显的退步。这需要补充一定的资料,加以说明。明清时期,政府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对民营商业征税不仅税率高,税目繁多而且关卡林立。明清政府还继承了专卖专营的传统,限制了民营商业的经营范围,从而阻碍了工商业发展。
明清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棉花、茶叶、甘蔗、染料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体现了小农经济与市场的联系日益密切,农产品商品化得到了发展;城镇经济空前地繁荣和发展,许多大城市和农村市场都很繁华。只有这样才能使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迅速。
其次,随着商业的繁荣,商人的情况发生了新变化,明清时期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5)明清时期贸易如何促进金融发展扩展阅读
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
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存在的前提,是一切商品生产的一般基础。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初期,曾有过的三次社会大分工,使生产具有单一性,生产的单一性与需求的多样性发生了矛盾,为了解决矛盾,互通有无成为必要。
但社会分工并不能决定相互交换的产品必须采取商品形式,因而也不能决定商品经济的存在。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这个决定性条件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家庭和私有制的出现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事不同产品生产的不同财产权利主体,为了维护各自的经济利益,在互通有无时,惟一能够接受的方式,就是等价交换,这样,产品便表现为商品,产生了商品交换。
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两个基本条件是同社会生产力相联系而产生和发展的,最终也将会随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而归于自行消亡。所以,社会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水平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发展的最终经济原因。
㈥ 明清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
1、农业方面:“一条鞭法”的农业政策的实施,解放了农村劳动力,为工商业经济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2、手工业方面:生产工具的革新、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丝织品行业的繁盛发展。
3、商业方面: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全国性商贸城市的出现(北京、南京);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
4、资本主义萌芽方面:雇佣关系的出现,手工工厂规模扩大,分工细密了,雇工人数增加,资本家和劳工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6)明清时期贸易如何促进金融发展扩展阅读:
自明朝万历年间以来,雇工的身份有所变化,其人身自由度增加,与雇主的依附关系减轻。反映到劳动市场上,雇主主要依靠“劝”的方式激励雇工努力干活。
清朝时期,在雇佣工人很普遍的江南,有一句俗语:“做工之人要三好:银色好,吃口好,相与好;作家之人要三早:起身早,煮饭早,洗脚早。”
“三好”是给雇工的工钱银子成色要足;伙食要好;态度要和蔼。“三早”是雇主先早起,以便叫雇工起床;做饭要早,不让雇工饿肚子干活;晚上早早烧好洗脚水,让雇工早洗脚早休息。
这些史料说明,明清时代雇工不是贱民,与雇主之间存在着权利义务的关系。为了做好生产,雇主对他们的基本权利是放在眼里的。
㈦ 清朝前期的经济制度
清朝采取开垦荒地、移民边区及推广新作物以提高生产量。由于国内与国外的贸易提升,经济农业也相对发达。手工业方面改工匠的徭役制为代税役制。产业以纺织和瓷器业为重,棉织业超越丝织业,瓷器以珐琅画在瓷胎上,江西景德镇为瓷器中心。清朝商业发达,分成十大商帮。其中晋商、徽商支配中国的金融业,闽商、潮商掌握海外贸易。清朝曾实施海禁政策,直到占领台湾后,沿海贸易才稍为活络,货币方面采银铜双本位制。康熙晚期为防止民变,推行禁矿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工商业的发展。
清朝的人口数也是历代王朝最高,清代人口至十八世纪末,已达到三亿以上,晚清时突破四亿。清初为缓和阶级矛盾,实行奖励垦荒、减免捐税的政策,内地和边疆的社会经济都有所发展。至十八世纪中叶,清朝的封建经济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峰。有一种说法是清朝的经济和人口的增加主要归因于美洲作物番薯,称所谓的“康乾盛世”为“番薯盛世“。于是中央集权专制体制更加严密,国力强大,秩序稳定。清朝初期大力推行圈地、投充等恶政,极大破坏了中原地区的经济;重农抑商,制约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清朝各时期的的经济状况
一,入关后到乾隆时期。入关后,清朝的经济一度困难。这主要是因为南明政权的抵抗使富裕的江南成为了一片废墟。清朝统治者又实施圈地,屠城,投充,逃人这些政策。圈地主要是将无主的荒田分给诸王,勋臣和兵丁。然而圈地时往往涉及有主土地,使不少人失去了土地。投充是允许各旗招收贫民役使。满族贵族任意逼迫汉人为奴。逃人法指对逃跑奴隶实施严惩。“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让这些地区变为废墟。这些政策惠及了满人,也大大破坏了经济。顺治亲政后,逐步废除了这些政策。
到康熙时,三藩被平定,统一了台湾。他又彻底废除上述政策,奖励垦荒,多次普免钱粮。康熙帝还下令治理黄河水患。这些措施使国内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康熙帝还下令在广州,漳州,宁波和云台山(连云港)开放对外贸易。当时,欧洲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产品难以与清朝竞争。于是,清朝的对外贸易一直处于出超的地位。出口产品主要有丝绸,茶叶,瓷器,棉布等。进口商品有胡椒,象牙等。由于外国每年要向中国购买大量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都是奢侈品,销售量不多。所以对外贸易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产业。对外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这使得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
到雍正时,又进行赋税改革。清王朝建立后,国赋征纳仍遵行一条鞭法,按明朝历年间的则例征收,地赋和丁赋发别征课。但随着土地兼并的日益严重,地银和丁银分别征收的弊端日益突出;由于人口增长快于土地面积的增加,土地又不断集中到大地主手里,农民不断丧失土地,又要承担沉重的丁赋,所以无地农民被迫逃隐,既影响了国家税收,又造成社会不稳。为了解决这一矛盾,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针对“户口日增,地未加广”的情况,规定固定丁银数量,此后所生人丁,不再征赋。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将固定的丁银首先在广东摊入田亩征收,并逐渐推行于全国。雍正元年,彻底实施“地丁合一”。地税从此称为“地丁”,这就是清朝“摊丁入亩”的赋税改革。地丁完全按田亩征收,不论豪绅富户还是一般农民,田多则赋多,无田则无税,使赋税负担趋于合理。摊丁入亩,不仅是明朝一条鞭法以来赋役内容的继续简化,更重要的是全国赋役制度的一次再统一,不仅有利于国家财税制度的贯彻,而且促进了各地社会经济的发展。
到乾隆时,政府又下大力气治理海塘,使江浙地区免受海潮袭击。乾隆皇帝重视发展商业并给予宽松政策.他规定商人到歉收的地方销售粮食,可以免关榷米税,允许百姓贩运少量食盐.金融机构(票号)在乾隆朝也开始出现.由于生产的发展,国家财政收入开始逐年提高.乾隆皇帝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并拓广了领土.这使得国家耕地面积扩大.雍正二年,全国可耕面积683万余顷,乾隆31年扩大到741万余顷.明朝时从国外引进的玉米和番薯也推广到全国各地。但是,清朝的经济衰落的苗子也在乾隆后期开始出现。如乾隆皇帝推行闭关锁国,就限制了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而他的“十全战功”也耗费了许多钱。再加上贪官污吏不断出现。乾隆末年自然灾害又频发。
在这一时期,清朝的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商业和内河运输发达。商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原来的大城市如北京,江宁(南京),更加繁华。以盐业为主的扬州,丝织为主的苏杭,外贸为主的的广州发展很快。资本主义开始缓慢发展。江苏,浙江的丝织业,广东的炼铁,云南的炼铜,江西的制瓷都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这样有利于手工业的发展。但清朝的经济也在乾隆后期开始走下坡路。这主要是因为闭关锁国,土地兼并和吏治腐败。
㈧ 明清两代政府制定什么贸易政策
明清两代是我国历史上的近世时期?明清时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贸易十分活跃,许多地方特产进入市场,进行商业贸易,并出现了牙行?牙人等中间商?
明清两代政府制定的市场经济制度及其管理,顺应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了商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使国内外贸易逐步走向规范化和专业化经营?
明清时期的商帮?会馆与公所,是由地域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商业集体和商人社团?它们的形成和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近代商业发展趋势?
㈨ 明清时期为什么要闭关锁国,难道他们不知道海外贸易能挣钱吗
清代实行了“闭关自守”或“闭关锁国”政策的观点源于当时试图向中国推销其商品(特别是 鸦片 )的英国商人,这一观点于20世纪50年代纳入了当时中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写入了教科书,并且形成了一个观点认为“清代闭关锁国”。
乾隆的“一口通商”政策:1723年(雍正元年),因与罗马教廷间有关中国礼仪之争的白热化,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中国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的开始。到1757年( 乾隆 二十二年),乾隆帝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沿海各省,下令除广州一地外,停止厦门、宁波等港口的对西洋贸易,这就是所谓的“一口通商”政策。
事实又是怎么样。从相关政策执行中实际的微观行为和宏观效果上看,同样不是。在鸦片战争前的清朝,禁海时期约占15%,开海时期约占85%,沿海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总结:继葡萄牙和西班牙帝国之后,荷兰帝国和大英帝国等新教势力在17世纪初开始与中国进行贸易。在18世纪,大不列颠王国愈演愈烈通过中国贸易的英国东印度公司,虽然这个行业和其他大多数西方贸易主要限于到广州十三行的广州南。1793年的英国马卡特尼大使馆未能说服乾隆皇帝开放中国北方港口进行对外贸易或授予英国独家贸易权。英国在中国非法出售鸦片,抵消了英国对茶叶等中国商品进口的增长。然而,鸦片的出售最终会使英国人与清政府发生冲突,最终导致英国在19世纪的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并从满清帝国获得重大的贸易让步。
清朝乾隆帝闭关锁国更像是贸易保护主义。只不过这样的保护政策有一定的时间效应。乾隆帝在1799年驾崩,这个政策维持了40年,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 也就是讲乾隆皇帝的后继者没有能够与时俱进,不能抱残守缺,改变策略,积极应对。
㈩ 明清商品经济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
一、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原因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是我国封建经济高度发展的产物。在我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形态中,商品经济的提出是相对于自然经济而言的,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是相互依托,互相制约,互为条件的一种综合性经济。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是以自然经济在形态相对饱和的状况下才得以迅速发展的,例如一户依靠"男耕女织"为生的小农家庭,它每天所生产出来的布匹仅仅能够满足家庭成员的日常供给时,便不会出现剩余产品的现象,这样也就不会出现商品经济,只是停留在自然经济的层面上;当它通过改革生产技术,提高了每天生产的数量,除了家庭成员的供给之外,还能剩余更多的劳动产品,便会拿剩余的劳动产品到市场上进行买卖交易,从而实现了商品经济。相反商品经济发展起来之后,便会刺激小农家庭的生产积极性,促使他们生产出更多的劳动产品。正是在这种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互为依托的发展形势下,才促使了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的进步。明清时期虽然处于我国封建社会的末期,但是它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优越于以往的任何朝代,自然经济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断增多,市场贸易繁荣,商业市场增多,以盈利为目的的商业实体不断增多,这便促进了我国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明清时期的商品经济受到世界经济潜移默化的影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主要涉及到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澳门贸易圈、荷兰占领台湾、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等方面。早在
15世纪以前,欧洲与亚洲的中国、印度及东南等地就有了贸易往来,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品得到欧洲人的青睐,后来随着土耳其帝国的建立,陆上交通受到阻碍,这就迫使欧洲人寻求新的通往东方的道路,这便出现了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的开辟促使世界逐渐连为一体,并且开始成为一个统一的世界市场。西班牙和葡萄牙是率先开始新航路开辟的两个国家,后来欧洲的其它国家也紧随其后纷纷进行新大陆的探索。
二、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随着我国封建社会的进一步发展,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耕地面积和农作物产量的不断扩大,使得明清时期的农业经济得到显着发展,促进了农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的次数,再加上商品种类的多样化,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共同促成了我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新发展,并为这一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新的优势。在中学历史教材中,也已经明确了商品经济所涵盖的领域,主要表现为农业领域、手工业领域、商业领域、城市发展、金融信贷、国际贸易等各个领域。……以上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