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如何维护金融稳定
㈠ 金融政策密集落地 精准发力战疫情稳经济
记者3月4日从央行网站获悉,人民银行会同财政部、银保监会3日召开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提出了下一阶段多项工作要求,涉及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加强小微企业金融服务能力建设等。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内相关监管部门对金融发力战疫情稳经济的又一次重要部署。
最近一段时间,央行、银保监会等部门相继出台多份重要文件,部署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业内人士表示,最近陆续落地的多个金融政策在力促信贷“扩总量”的同时,强调对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的精准支持。与此同时,房地产金融政策将坚持“房住不炒”基调,保持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政策力促信贷投放“量增价减”
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强调,金融部门要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在坚持法制化、市场化的原则下,切实采取措施,深挖潜力,让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更加注重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释放LPR改革潜力。
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降低融资成本已成为当下金融政策的着力点。在扩大信贷投放能力方面,央行综合运用中期借贷便利、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等工具,满足金融机构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流动性需求,银保监会则单独或会同相关部委相继出台多份做好疫情防控金融服务文件,督促银行保险机构开辟金融服务绿色通道,保障信贷资源供给,全力满足疫情防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并要求对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物流运输、文化旅游等行业不得盲目抽贷、断贷、压贷。
在降低融资成本方面,央行通过下调MLF利率、公开市场操作逆回购利率等政策利率引导LPR下行。与此同时,央行还设立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并由财政给予贴息,确保抗疫重点企业贷款利率低于1.6%。最近,央行再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专用额度5000亿元,同时下调支农、支小再贷款利率0.25个百分点至2.5%。
伴随着政策的快速落地和落实,信贷投放“量增价减”趋势明显。银行业协会最新数据显示,当前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抗击疫情合计信贷支持超过1.25万亿元,与此同时,重点企业的资金成本负担也明显下降。以政策性银行为例,截至2月末,农发行共计对242家央行名单内的全国性重点企业审批贷款180.58亿元,对209家企业发放合格贷款,共计101.65亿元,加权平均利率2.45%,低于优惠利率上限60个基点。
精准施策中小微企业成重点
业内人士表示,应对疫情的信贷“扩总量”并非大水漫灌。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表示,近期的信贷“扩总量”呈现明显的定向和结构性特点,因此资金释放并不是大水漫灌,而是更强调将资金投向疫情防控重点企业以及中小微企业,有助于帮助企业复工复产,经济平稳运行。
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就明确提出,“向疫情防控保供企业提供快速精准支持”、“加大对疫情影响严重地区、行业、企业的融资支持,强化对先进制造业、脱贫攻坚、民生就业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金融服务,”、“加大对中小微企业等领域的普惠性资金支持”。
近20天内,国务院召开4次常务会议,均提到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尤其要求金融机构对中小微企业加大信贷投放,加大中小微企业金融专项债券的发行力度,以及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中长期贷款,不盲目抽贷断贷等。
为鼓励银行向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积极性,近期银保监会也对不良认定作出临时调整。3月1日,银保监会等五部委发布《关于对中小微企业贷款实施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通知》要求,对于2020年1月25日以来到期的困难中小微企业贷款本金,以及2020年1月25日至6月30日中小微企业需支付的贷款利息,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根据企业申请,给予企业一定期限的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安排。该通知还强调对于临时性延期还本付息的贷款,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坚持实质性风险判断,不因疫情因素下调贷款风险分类,不影响企业征信记录。
农发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央行在核批给三家政策性银行的年度贷款计划中,共拿出3500亿元作为专项信贷计划,明确要求包括农发行在内的三家政策性银行专项用于支持受疫情影响的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这项政策的出台,可充分发挥农发行作为政策性银行当先导、补短板、逆周期的特殊作用,撬动其他社会资金扩大对中小微企业复工复产的信贷支持力度。
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当前,中小微企业普遍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当前一系列金融措施将发挥较为明显的“救急”作用,缓和疫情短期内对中小企业生存、运营带来的负面冲击。
房地产金融政策将保持一致稳定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暨电视电话会也明确提出,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和“不将房地产作为短期刺激经济的手段”要求,保持房地产金融政策的连续性、一致性、稳定性。
最近一段时间,一些地方的房地产政策有所调整,个别银行在个别地区针对部分客户的房贷首付比例有所下调,引发市场对房地产金融政策松动的猜测。“从会议的表态来看,房地产金融的整体基调没有发生变化,个别银行的调整也没有突破政策底线。”温彬说。
3月1日,存量浮动利率贷款定价基准转换如期启动。按照央行对房贷定价基准转换提出的特别要求,存量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在转换时点的利率水平应保持不变,这也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房地产市场调控要求。
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我国市场流动性将继续处于合理充裕状态,市场利率有望进一步下行。在这种情况下,房贷利率或有一定下行空间。但较为优惠的房贷利率,将主要集中在首套房贷,旨在降低刚需购房者负担,而对二套及以上的房贷仍将执行较高利率。(记者 张莫 向家莹)
㈡ 23条举措全力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这将带来哪些影响
据悉,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管理局印发《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加强金融服务、加大支持实体经济力度的23条政策举措。新出台的举措中,有的与重要农产品产销、能源供应有关,有的涉及物流航运,有的旨在强化对产业链供应链核心企业的支持。而这些金融举措背后,是一项项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功能:优化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抓实碳减排支持工具落地,用好用足民航应急贷款等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再贷款。为促进外贸出口平稳发展,新出台的金融举措优化了外汇和跨境人民币业务办理。比如,为便利企业开展跨境融资,在开展外债便利化额度试点的企业类型中,新加入“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再如,此前减半收取的中小微企业外汇衍生品交易相关的银行间外汇市场交易手续费,此次直接改为免收。
㈢ 开年成绩单彰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疫情下如何保障经济的发展趋势
开年成绩单彰显中国经济稳中向好态势,疫情下如何保障经济的发展趋势?

总之,企业在面对危机时要保持一定的信心,也要借势修炼内功,更加清晰的看清自身的产品特性、行业需求,在危机中完成自我提升。
㈣ 疫情导致全球经济几乎停摆,该如何稳定当前市场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剧烈波动 ,由于疫情迅速扩散严重影响了生产、投资、贸易、消费等领域,进而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
面对疫情人们应该继续保持防范意识,不再引发大面积感染 。其次保障医疗体系高效运转 ,让病人都能够得到有效的治疗,保证国民的健康,让经济能稳步运行 。很多企业的破产、转型也意味着很多人面临失业,降低失业率是目前需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其次针对企业,也应该制定一些政策,企业在守法经营的前提下,政府给予一些竞争空间,让每一个企业都有机会竞争,得到锻炼。其次要维护好广大群众的利益,全民的利益得到了有效的保障,进而带动全民消费,促成各行各业的经济发展。
㈤ IMF官员呼吁全球央行采取正确货币和金融稳定政策合作应对疫情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在世界蔓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近期遭遇罕见重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货币与资本市场部主任托比亚斯·阿德里安11日表示,各国央行应采取正确货币和金融稳定措施,积极合作,减轻疫情对经济的影响。
阿德里安当天发表文章指出,由于疫情在全球蔓延,不确定性突然上升,全球经济增长和金融稳定受到挑战。除有针对性的财政措施外,正确的货币和金融稳定政策对支持全球经济也十分关键。决策者应采取果断行动并开展全球合作,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
阿德里安指出,美国、欧元区、日本等主要经济体股市近日均出现大幅下跌,波动加剧。由于不确定性急剧增加,投资者更倾向于把资金配置至更安全的资产,这对高收益债券和新兴市场债券打击尤为严重。此外,企业财务在最近几周出现严重收紧状况,这意味着企业利用股票和债券市场融资的成本将更高。
阿德里安认为,各国央行应迅速采取行动,通过注入流动性、降低利率,帮助缓解金融压力,防止可能出现的信贷紧缩。他强调,如果各国央行共同行动,会增强货币政策的力量,因此全球央行应将货币政策同步作为重要议程。
谈及金融稳定风险,阿德里安说,与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时相比,现在的银行更具弹性,拥有更大资本和流动性缓冲,尽管银行股价下跌,但银行业给金融稳定带来的风险比2008年金融危机时低得多。
但他提醒,监管机构仍需密切监测银行动态,另外还应警惕来自银行系统外的金融风险。
㈥ 上海疫情下,金融工作者是如何展开工作的
上海的金融行业的从业者是在网络上工作的,基本上都是待在自己的家里面工作的,因为上海的疫情是比较严重的,只有通过这样的方式才能够减少疫情的传播。
众所周知,上海的金融行业和外贸行业的发展是非常具有优势的,上海的金融行业能够为股东带来超过5,000亿元的收入。对于金融行业来说,最大的一个便利之处就在于可以居家败光,借助互联网的方式就可以工作的,并不需要去公司上班的。
金融行业的工作是比较灵活的。
金融行业的工作其实是比较灵活的,因为从业人员在家里面借助电脑就能够上班的,而且在家里面是可以进行远程操控的互联网带来了非常大的便利,也正是因为如此金融行业才能够获得非常不错的发展的,上海作为国内的金融中心,自然而然能够实现相关方面的运作方式的。
金融行业受到疫情的影响其实是比较小的,因为线上的工作是不会受到影响的,而且员工在线上也是可以进行工作的交流的。
㈦ 2021年GDP超114万亿,同比增8.1%,疫情下如何保障经济发展
个人认为从以下几点保障艰难时期的经济:
第一,发展目标的确定会更加务实科学。艰难时期对过去经济建设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认真的检验、回顾和总结。无论是宏观调控,还是微观运行,都是作了一次实实在在的大考试。远的规划,近的实施,上到囯计,下到民生。一场大疫袭来,一个口罩都让人感到捉襟见肘,为什么?类似的问题,这是我们需要审慎的。这并不是坏事,让我们看到不足,提醒我们要更加理性务实。

第五,安全需求,财产、安全、健康。安全大部分由国家免费平均提供,保障社会次序和财产不受侵害,理财和保险这个很多金融机构在提供服务,比如支付宝,这两个都属第二层次,很多人没有把理财,保险,健身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中。毫无疑问,这三个行业也是技术最高端的,升级必须依赖医疗水平器材的突破,和更多穿戴式传感器才能保证社会秩序和个人健康的随时监控。
㈧ 经济在疫情中的呈现忽上忽下,你觉得该怎样才能让经济稳定
我们会发现经济在疫情当中经常会呈现忽上忽下的变化状态,其实这一种变化状态是一种不稳定的变化状态,经济发展还是要呈现一个平稳的状态,才是一个健康的状态。疫情期间,很多行业都呈现出了一个低沉的发展状态,我认为要实现疫情当中的经济稳定,需要我们社会当中所有主体的努力。
2020年是特殊的一年,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导致我们中华大地蒙上了一层灰色星光。疫情,导致我们的经济发展呈现一个忽上忽下的变化状态形式,很多产业甚至面临了一个倒闭的现状,从我们身边的经济现状,我们就可以发现经济的状况其实是相对于比较低沉的,很多人因为疫情因此失业,很多人因为疫情不得不转业,所以说一行对经济的影响还是挺大的。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让我们的经济在疫情的期间发展仍然稳定呢?
㈨ 稳定有基础 政策有空间——透视我国金融形势
新华社北京3月26日电 我国疫情态势向好、经济发展有序推进,这成为国内金融市场稳健运行的基石。但全球疫情蔓延、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大,不免给我国金融市场带来外部压力。近期我国金融市场表现如何?怎样支撑市场持续平稳运行?未来宏观政策工具箱还有哪些工具?
逆境中彰显难得韧性 金融稳健运行有三大支撑
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面对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中国金融市场表现颇为稳健。人民币汇率总体稳定,中国股市平稳运行韧性较强,债券市场违约规模保持在正常水平……
“我国金融市场经受住了考验,表现出了高度的稳定性,波动幅度很小。”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陈雨露认为,目前中国的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市场预期也比较稳定。
中国已经是一个世界性的金融大国,拥有世界最大规模的信贷市场和外汇储备规模,拥有世界第二大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保险市场。中国金融市场的稳健运行,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至关重要。全球看见了,中国经济金融均彰显出难得的韧性。
金融稳健运行的“底气”源自哪里?这源于国内疫情防控成效明显,源于中国经济长期向好趋势不改,也源于近年来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进展。
当前,以武汉市为主战场的全国本土疫情传播已基本阻断。疫情形势是影响金融市场非常重要的变量。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为恢复经济、稳定金融创造良好环境。
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凭借国内巨大的市场、齐备的生产要素等优势展现出了较强韧性和较大回旋余地,长期向好的大趋势没有变。
“我国实体经济已经在边际改善。”陈雨露分析,从3月以来支付结算数据和存贷款数据动态来看,实体经济持续向好。
随着全国范围的复工复产正在积极有序推进,上市公司复工率已经超过98%,企业资金往来和资金周转速率明显加快,经济活跃度正在修复。中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稳定器”“动力源”的作用将进一步凸显,中国经济广阔的发展空间将为金融市场稳定发展奠定基础,中国资产吸引力也将不断上升。
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随着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金融领域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金融体系的稳健性不断提高。
数据显示,当前股票市场的杠杆资金总量与2015年高峰时相比已经下降了80%,高比例质押上市公司数量较高峰时期已经下降了1/3,银行资本充足率和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分别达14.6%和247%……
近年来,金融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下好“先手棋”,维护了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金融精准施策 稳定市场支持实体
货币金融政策是应对突发事件冲击、恢复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手段。疫情发生以来,金融部门加大逆周期调节的力度,保障流动性合理充裕,把支持实体经济恢复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在金融市场开市后,2月3日和4日人民银行累计开展1.7万亿元短期逆回购操作投放资金,对维护市场流动性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发挥了关键作用。
“超预期提供流动性保证了银行体系和货币市场流动性的充裕,及时稳定了市场情绪,确保疫情防控特殊时期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研究员温彬说,同时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强刺激,平衡好稳增长和防风险的关系。
与此同时,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也为疫情防控和恢复生产提供了资金保障。此次战“疫”政策指向非常明确,就是支持实体经济。为此出台的一系列金融政策也非常具有针对性,核心目的就是保障企业资金流,同时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
——运用定向工具精准支持保供复产。前期设立的3000亿元专项再贷款,以及后增加的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额度,已经累计使企业获得优惠利率贷款超3300亿元,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引导市场利率稳步下行。疫情发生以来,公开市场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中标利率、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先后各下降10个基点,带动市场整体利率下行。2月一般贷款利率为5.49%,比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改革前下降了0.61个百分点。
——间接和直接融资共同发力。目前我国银行机构为抗击疫情提供的信贷支持已超过1.8万亿元,并安排小微企业到期贷款本息延期还款;今年前两个月交易所市场股票、债券合计融资约1.3万亿元。
金融稳,经济稳。新网银行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表示,在战“疫”过程中,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之间建立了良性而有效的双向互动。一方面,我国实体经济复工复产有序开展,为金融稳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另一方面,金融体系平稳运行为实体经济提供了强大的支持,金融市场预期的稳定也提振了投资和消费信心。
政策空间大弹性足 做好应对挑战的充分准备
当前,我国零星散发病例和局部暴发疫情的风险仍然存在,全球疫情大流行,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这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发展带来新的挑战。与此同时,在国内逐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过程中,中小微企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
面对国内外挑战,我们无惧风雨,我国宏观政策的空间和工具储备是充足的。
未来,我国宏观政策工具仍然较为丰富,具有较大的操作空间。专家认为,未来可适时加大公开市场操作,调整MLF中标利率,适时定向降准等。人民银行副行长刘国强还曾提到,将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物价水平等基本面情况,适时适度调整存款基准利率。
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南西北风。事实上,面对国际市场风云变幻,我国仍坚持改革,用足用好现有政策空间和工具手段,以应对各种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同时,着力加强国际宏观政策协调。
陈雨露表示,金融系统将会按照既有的政策框架和市场化、法治化的原则,准确把握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的阶段性变化,因时因势调整政策的力度、节奏和重点。
“在全球降息大潮开启和通胀压力仍存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调控方向展现出定力,不仅坚持M2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与名义利率增速相匹配的基本思路,也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保证金融让利于实体经济的方向不动摇。”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程实认为,这一方面保留了政策空间,另一方面也避免了大水漫灌。
当前,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内外形势依然复杂严峻,需要保持清醒头脑,加强对国际金融市场运行的监测,做好政策储备,决不可掉以轻心。
中国经济金融政策应对及时、空间大、弹性足,相信下一步中国金融市场将继续稳定运行,进一步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作用,对稳定全球金融市场信心作出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