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防范理财飞单
㈠ 如何避免遭遇银行“假理财”产品
注意一:银行卖的理财产品除了自营的还有代销的
需要注意的是,在银行销售的理财产品,并不都是银行自己发行的,银行也会帮保险公司和基金公司等卖产品。而新闻中出现的投资者遭遇的“飞单”,指的是银行员工私自与第三方理财公司“勾结”,以产品高收益为诱饵,私自销售非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银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银行卖
㈡ 我买理财产品遇到飞单怎么办
在银行购买的理财产品遭遇飞单的,由该银行负责,如果是银行员工利用职工身份掩护而从事违法犯罪行为的,由该员工承担责任。飞单是指银行员工虚构事实或隐瞒真相,违规私售非银行自主发行或代销的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
【法律依据】
《商业银行法》第七十三条
商业银行有下列情形之一,对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户造成财产损害的,应当承担支付迟延履行的利息以及其他民事责任:
(一)无故拖延、拒绝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的;
(二)违反票据承兑等结算业务规定,不予兑现,不予收付入账,压单、压票或者违反规定退票的;
(三)非法查询、冻结、扣划个人储蓄存款或者单位存款的;
(四)违反本法规定对存款人或者其他客户造成损害的其他行为。
㈢ 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如何避免入坑,才能防止存款变保险呢
购买理财产品是一个技术活,需要对理财产品的发行、运营有一定的了解,但是有人却会借助这些专业技术欺骗投资者,网上经常看到理财变保险,银行理财变非法集资的案例,所以理财时一定要小心谨慎。
那么如何避免理财被骗,防止存款变保险,理财变非法集资呢?结合我自己的一些认知和经验,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1、不要相信道听途说的信息
根据监管要求,正规的理财产品是不允许在公众媒体进行广告宣传的,更不允许通过小道消息进行私下传播,因此,只要是道听途说或者有人兜售的理财产品基本都是骗局。银行的理财产品是不会在银行以外的地方销售的,所以理财还是到正规金融机构。
我身边一个同学就是这样被骗的,通过一个朋友的微信介绍,可以投资某个数字科技公司的股权,不但能分红,可能还要上市,现在投资1000元,几年后会变成上百万。这种消息竟然有人相信,不但自己投资,还不遗余力的向别人介绍,认为被骗也就是1000元,万一是真的呢?简直太可笑了。
理财产品就不一样了,理财产品是没有任何保障的,有承诺也是非法的,理财公司一旦倒闭,理财资金就会打水漂,所以,即便是银行理财,也无法保证资金安全。在最终选择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选择那些资产规模大、成立时间长、口碑比较好的大型银行或资管公司,这对规避风险也是非常重要的。
结论
总之,理财是有风险的,风险不只是来自产品本身,也有可能来自外部,外部的风险主要是防止被骗,防止被“飞单”办理保险或者高风险理财,防止因为理财单位经营风险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上述五个步骤,相信您能够对理财诈骗有了一定的识别能力,在投资的时候能够避免陷入理财陷阱。
㈣ 买银行理财有哪些风险如何挑选银行理财
尽管天底下没有风险的投资是不存在的,当银行的理财依然是相对靠谱的理财手段,我们应该怎么选呢?第一,防止飞单,有时候你去银行买理财,结果理财经理把代销的产品当做银行的理财产品卖给你,这些代销产品银行不兜底,风险很大。银行的产品必须要经过双录,也就是录音录像,凡是销售过程当中没有录音录像的,就有问题了。
其次我们可以上中国理财网,去查询产品备案。
第二,搞清楚钱投向哪里,我们可以从银行理财产品的说明书里面搞清楚。如果是钱投向银行存款,债券之类的,那属于低风险的,收益比较低,投向股票外汇,那肯定是大风险。风险最高的是投向非标产品。
非标产品完全是没有规则的,它可以去投虚拟货币,也可以去投刚果的金刚石,当然也可以投资你楼下的早餐店,完全没有标准,全靠操盘手个人的道德和技术。
第三,搞懂专业词汇,银行理财产品中有很多专业词汇,让人看着就头疼,比如理财产品净值化,什么意思呢?翻译过来就是可能会亏本,比如固收+是好选择,什么意思呢?听起来好像是固定收益,其实还是有可能会亏本,只是风险会比较小。比如权益类产品增长快,什么意思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权益类产品不但可能会亏钱,而且风险还挺大,权益越大,风险越大。
说了这么多,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自己要培养风险意识。
银行作为金融行业的定海神针,绝对不能乱,借钱要还,投资要承担风险,这个常识会被严格执行,钱即使投向银行理财,亏了也得认,现在大环境是金融周期的末端,也许以前行情好的时候你飘了,下手没轻重,但是现在大家的心态都需要跟着改变,以前的高收益,未来会越来越低,以前不会亏的,未来可能会亏。
㈤ 飞单产品的风险包含哪些
银行理财飞单的风险包括:投资主体没保障。安全没保障。流动性风险,正规银行理财产品根据合同条款是可以提前赎回。可能仅仅损失小部分预期收益。但是飞单产品往往是借新钱还旧债。缺乏造血功能。最后无法兑付;银行理财飞单本质上是银行从业人员为了谋求私利。假借客户的信任。推销不合规产品的行为。严重损害了广大投资者的利益。
识别银行理财飞单产品,需要看合同备案。是否经银行总行备案通过;看公章。是否加盖银行公章;看预期收益。常规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在3%-5%。但是飞单产品高达8%以上。所以投资过程中。不贪小便宜。就能有效避免上当受骗。须知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温馨提示: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拓展资料:
一、飞单”事件主要特征:一是银行员工涉嫌误导销售,且提前主动离职;二是投资者多为银行高端客户;三是相关产品资质差、风险高,但许诺超常规的9%-15%高回报;四是行为隐秘性强,往往是在产品不能按期兑付收益甚至出现本金亏损,引发投资者上访时才得以暴露。飞单”是指银行个别员工与社会人员内外勾结,私自销售非本行(总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非本行(总行)授权和签订代销协议的私募基金等第三方机构理财产品,部分涉嫌非法集资。其最大特点是,承诺收益率基本上是银行正规发行、代销理财产品收益的2-3倍。
二、银行理财经理私下推荐销售非本行发行或代销的理财产品,此类产品存在涉嫌“非法集资”隐患。当有客户经理向你推销一款“高收益”的“内部”理财产品时,也许你遭遇的就是银行“飞单”陷阱。试想,如果一个项目资产质量好,抵押率充足,风险较低,完全可以通过银行渠道融资,融资成本相对低。如果项目的融资规模较大,不符合银行信贷政策、风险较高,还可以寻求信托渠道融资。而那些银行和信托都不愿意接单的项目,就流向了第三方理财机构,那些“飞单”产品大多是被逐级淘汰下来的项目
㈥ 银行理财暗藏玄机 六招教你避开风险
银行理财现成为不少朋友资产投资的常见方式。对于众多理财方式来说,银行理财相对来说比较安全,但是许多投资者并不知道的是银行理财也不靠谱。银行理财的玄机多得很,诸位投资者要注意避开其中的猫腻。
本文转自微信公众号:银率网
银行理财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然而投资者有所不知的是,银行理财经理也并不靠谱,出于自身的利于,会把投资者引入误区,误导投资者对理财产品的认识,今天我们就为投资者开其中的猫腻。
一、理财风险等级要认清
根据产品风险特性,一般银行将理财产品风险由低到高分为R1-R5共5个等级:
R1(谨慎型或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保本保预期年化预期收益,风险很低;
R2(稳健型或较低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相对较小;
R3(平衡型或中等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适中;
R4(进取型或较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较大;
R5(激进型或高风险)该级别理财产品不保本,风险极大。所以投资在购买理财产品是应注意产品说明书中所标示的产品风险等级,不能简单的听信理财经理口头所说的,投资者应该以自身的风险偏好选择产品,不要盲目的追求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
二、风险评测不能马虎
在银行买过理财产品的人都知道,首次去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前要进行风险评估测试。根据银监会的规定,投资者只能购买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相应或更低风险等级的理财产品,比如你的风险评估结果是稳健型,那么你就只能购买PR1和PR2两类产品。然而,为了提高销售业绩,很多银行理财经理会引导客户,甚至代替客户填写风险评估测试,以达到可以购买更高风险级别理财产品的客户评级,这样能确保买产品时不受限制。然而对于客户来说,买到“风险超标”的产品,本金和预期年化预期收益可能面临着超出自身承受能力的风险。因此风险评估测试一定要自己认真做,不能走过场。不要轻信理财经理的一面之词,以免买到自己风险承受能力之上的产品,从而超出自己的风险承担能力。
三、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要弄清
银行理财产品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是投资者在购买时最为关注的指标之一,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是指,银行在发行理财产品时对产品的最终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一个估值,并不代表银行理财产品到期的实际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为了吸引投资人,银行经理在销售时往往会避重就轻,一味的强调最高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却不做足够的风险提示。以结结构性理财产品为例,这类产品虽然都有一个较高的最高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但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波动却很大,而且不确定,到期时达到最高历史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的可能性很低。
四、避开“募集期”漏洞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要注意两个期限,一是募集期,二是投资期。通常情况下,银行一般会声称,银行理财产品在资金募集期和清算期不享有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是按活期存款利息计算的。如果募集期太长、投资期太短,产品的实际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会被拉低很多。比如一款期限为30天的理财产品,从5月16日开始销售,5月20日才结束募集,5月21日起算利息。也就是说,购买的这款产品,空档期是6天。而这6天里是没有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的,只能按照的活期预期年化利率计算。尽量购买中长期理财产品,或募集期较短的产品,减少资金时间漏洞。同时在买银行理财产品时,不仅要关注产品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率,更要算好时间账,避免募集期带来的预期年化预期收益折损。
五、小心“飞单”
不要以为只要是银行卖的理财产品就是银行自己发行的,实际上,银行除了销售自己的产品还会帮一些第三方机构代销产品,比如信托、保险、基金等公司发行理财产品,业内通常成之“飞单”。为了赚取更高的佣金提成,理财经理往往会以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为诱饵,向客户兜售这些代销产品。这些产品往往很不靠谱,需要认真的甄别,因为一旦第三方机构出现问题,投资人很可能会血本无归,飞单事件也屡见不鲜。因此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重点看合同上是否有银行公章,以此鉴别是否为代销产品。另外,对理财经理介绍的高预期年化预期收益产品要保持理性,问清楚产品属性和发行方。
六、记得要“双录”
今年5月13日,银监会印发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代理销售业务的通知》,其中有一条要求,商业银行通过营业网点开展代销业务,应根据相关规定实施录音录像,并妥善保管录音录像文件等代销业务文档。这应该算双向保护吧,银行不用担心“碰瓷”,投资人也不用害怕被理财经理忽悠。总之,以后大家到银行买产品时,记得主动要求双录。在购买银行理财时要记得多留个心眼,对细节要仔细甄别,最好通过银行的官方网站或者官方客服电话查询核对理财产品的相关信息,需要注意的是理财产品并非银行存款,因此建议投资者合理的分散资产配置。
㈦ 如何有效防控私售理财产品等"飞单"违规行为
1 要注意查证购买产品是否银行正规产品。凡是银行自主发行的理财产品,均具有唯一的产品编码,可依据该编码在“中国理财网”查询到产品信息;银行代销产品则可通过银行网点公示的代销产品清单查询。而且,银行理财产品和代销产品在相关销售文本中应有银行印章。
2 要关注购买产品的资金是否汇入银行账户。客户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均须通过柜面或自助渠道进行认申购操作,但凡被要求向个人或第三方公司账户转账或汇款的,就要提高警惕,并注意查看业务办理回执中的汇款账户明细。
3 要对高额回报有独立清醒的判断。已暴露风险的“飞单”产品,承诺收益率高达9%-15%,基本上是银行正规发行、代销的理财产品收益的2-3倍。
4 要仔细阅读理财产品说明书。明确了解产品是否保本、募集资金具体投向、收益、期限等。
5 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应及时向银行和监管部门投诉和举报,情形严重应立即报案,并尽量采集留存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