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财团是如何抵御金融危机的
1. 日本人为何不怕金融危机
看怎么说了。
还是受到一定影响的,因为日本经济也主要靠出口,因此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济大环境也是影响到日本的,对企业的影响肯定有,对个人的波及也是会的。例如丰田前不久就公布了历史上少有的亏损,并且关掉了一些厂,看日本的新闻也经常看见受影响的百姓反应对失业的忧虑,政府采取经济刺激方案等。
但是,日本曾经已经在八十年代经历了最大最长的经济萧条,对日本人的承受能力、经济行为方式有着深刻的影响。从那以后日本一直是低利率甚至零利率,以刺激人民消费、经济发展,但日本人已经非常谨慎,个人投资非常少,有钱都存在银行里(与美国正好相反),这些一贯的谨慎态度和存钱习惯使得金融危机对个人的影响相对较小。
2. 日本金融危机是怎么形成的<关键点是什么>
形成原因是泡沫经济过于严重。
日本人不切实际的追求财富带来的盈利快感是直接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严重经济危机的重要原因,日本政府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把握不当和滞后的调整机制也难逃其责,日本国内的银行和金融市场鼓励投机氛围、发放低息贷款、贷款的审核不力等给日本严重的经济危机带来强大的推动力。
当利率从持续多年的2%调整到3.25%,当时日本央行行长是主张刺破泡沫的强硬派,又把利率调高到4.25%,人们对日本经济前景突然感到迷糊和不安,当时许多大经济炒家纷纷抛售股票,一石激起千层浪,人们都疯狂的抛售股票,日本股市大跌,股市的跌势又造成了债券和房地产市场市值严重萎缩,作为债权人的银行强烈要求债务人企业和投机者个人增加保证金或是还清贷款,债务人只能把股票和房地产当作抵押物,抵押物又大幅度的贬值,许多中小型银行都相继破产,企业融资形式受到严重威胁,很多企业不得不申请破产,日本经济似乎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这场经济危机对日本国内带来最大的危害就是日本金融业几乎崩溃,一场经济危机领日本沉睡了20年。
3. 货币战争,金融财团导演策划的一场场戏
世界政坛是一部大片,各国政客是主演,金融财团是导演,大家看到的一幕一幕情节,都是导演策划的一场场戏。
说起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豪,大家会想起杰夫·贝佐斯,想起比尔·盖茨,想起沃伦·巴菲特,事实上,这些富豪上千亿美元的财富,在掌握着世界金融命脉的金融财团巨额的财富面前,连零头都不算。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金融财团所拥有的财富总量,普通人都无法想象,就如同一只蚂蚁无法了解太阳系究竟有多大一样。今天告诉大家这样一个事实:金融财团是欧美主权国家幕后真正的控制者,我们所看到的 历史 都是金融财团所写的剧本。
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代表的金融财团是欧美主权国家真正的幕后控制者 。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金融财团的老大,而英国是第一个被金融财团所控制的发达国家,我们先来看看金融财团当年是如何控制英国的。
故事要从1815年英法之间的滑铁卢战役说起。当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前线派了观察员,时刻关注战役的情况。当观察员敏锐地观察到拿破仑败局已定之后,迅速赶回伦敦,把战争情况告知了金融财团。原本呢,正常人的逻辑,法国输,英国赢,英国国债会大涨,这时候直接买入英国国债就好了。
罗斯柴尔德家族远比正常人的脑回路要精明得多,他们先是大肆抛售手头的英国国债,让伦敦市场里的人以为英国很快要战败了,于是大家都跟着他们一起抛售手头的英国国债,英国国债在很短时间里就跌去了大部分的价值,事实上,大部分低价抛售的英国国债都被罗斯柴尔德家族买去了,当英国在滑铁卢中大胜的消息传来,英国国债开始暴涨,而这时候,大部分的国债已经都落入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手里。这个金融财团利用英国人在滑铁卢的胜利,非但赚了20倍的钱,更是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从此开始控制英国的政坛。
同样的故事还发生在法国、德国、奥地利、意大利等欧洲主要工业国身上,到了19世纪中叶,罗斯柴尔德家族已经实际控制了上述的所有国家。
控制住了欧洲,罗斯柴尔德家族自然把目光看向了大洋对岸的美国,由于人生地不熟,罗斯柴尔德家族需要一个代理人来实施自己的计划,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摩根财团身上。但是控制美国的计划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顺利,美国人自诩为新时代的楷模,不接受金融财团给他们安排的那一套计划。
为了给美国人一次教训,金融财团安排英国发动了1812年的英美战争,战争导致美国政府债台高筑,最终在1815年同意了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要求,在美国成立了新的中央银行。
即使如此,金融财团在美国的发展依然不顺利,美国政府始终想保持住独立的财政系统,不想过多受到金融财团的干预,在这种背景下,金融财团不得不出手清除掉了哈里森和泰勒两任总统。之后,为了争夺美国国家货币的发行权,金融财团不得不与美国政府进行了一场南北战争,可惜代表金融财团利益的一方战败了,为了报复林肯,以及推翻他对金融财团极其不利的货币新政,金融财团一不做二不休,索性用刺杀的手法把林肯清理出局。
罗斯柴尔德家族和摩根家族感觉到,老靠着谋杀达成目的,也不是个事儿,得有一个系统性的流程,于是在他们的安排下,美国成立了美联储,负责履行美国的中央银行的职责,金融财团靠着控制中央银行的做法,企图实现他们控制美国货币政策的目的。
美联储虽然作用很大,但是它依然要受限于总统和国会,因此控制住总统和国会是重中之重。就在控制总统这件事情上而言,金融财团采用了多方下注的稳妥策略,也就是说,选民最终投票的几位候选人,其实都是金融财团所赞助的,因此无论谁当选,结果对于金融财团都是一样的。就拿美国 历史 上仅次于林肯和华盛顿的伟大总统小罗斯福而言,他就是以罗斯柴尔德家族为首的金融财团的代言人之一。
由此,虽然有些波折,但是金融财团总算是把美国也收入囊中了。
让我们来看看这些金融财团控制全球经济时最常使用的四种武器 。
战争是金融财团的第一种武器。 为什么要发动战争呢?人们都知道, 旅游 是很烧钱的一种爱好呢?战争更是“升级版的旅行”,几百万人在外面,每天光是衣食住行就烧钱无数,还没谈打仗所用的那些武器,天上飞的炮弹,枪支突突突射出的子弹,这些可都是钱。一个战士对着一个方向一阵扫射,一只鸟都没打到,但是政府由此就背了这些子弹的债了,一位财政大臣曾经表示,把纸币堆起来烧的速度,都比不上战争的费钱速度。一场战争下来,战争双方都欠了金融财团一屁股债,金融财团由此加固了自己是国家主人的地位,他们是战争唯一的胜利者。
金融危机是金融财团的第二种武器 。虽然金融财团可以只手遮天,但是总有些不识相的金融机构以为可以和罗斯柴尔德家族、摩根财团叫板,这种时候,金融财团就可以通过金融危机这种手段,让这些不识相的小机构关门大吉,即使不关门,由金融财团控制的美联储出手,把不听话的小机构收归他们所有,然后把之前和他们叫板的家伙清理出局。
砍断黄金与各国货币之间的关系,是金融财团的第三种武器 。这个动作的金融术语叫做脱离金本位。为什么金融财团那么渴望脱离金本位呢?我们来简单说一下逻辑。如果一国货币和本国持有黄金挂钩,那么有多少金子,央行就只好发行多少货币。纸币容易印刷,黄金可没那么容易搞得到。但是,如果纸币发行量和黄金没关系呢?那自然是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这就是金融财团所希望的事情。
对于实现了脱离金本位的国家,金融财团就可以动用他们最后一种武器了,那就是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的目的很简单,那就是实现财富的转移。这个逻辑是怎样的呢?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一开始所有的实物是100个苹果,所有的财富是100元,那么一元钱可以买一个苹果。我们有10元钱,可以买10个苹果。在苹果没有变多的情况下,央行多发行了9900元,现在市场上的钱是10000元,苹果变成100元一个,我10元钱之前可以买10个苹果,现在连一个苹果都买不起。原本那些你拥有的苹果,已经成功转移到了金融财团的手里。这就是通货膨胀的威力。
4. 90年代日本经济有哪些特点日本人是如何抗过经济危机的
90年代的日本经济危机主要是经济泡沫过大。产能过大造成了很多公司倒闭破产工人失业。很多人投资的房产也因为泡沫过大,最后断供有的人为此都自杀。但是日本政府调整哈自己的经济战略。利用高科技在短时间扭转了这个局势。
5.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日本经济衰退主要有二层原因:一方面,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随着日本房地产泡沫的破裂,日本经济再也没能高速增长,始终在原地踏步不前。另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中国早已在2010年GDP规模超过日本,夺得了世界GDP第二的位置。中国等新兴国家相比,日本经济增长显得比较颓废,给人一种上涨乏力,止步不前的味道。
现在很多人觉得奇怪,日本国内经济这二十多年来,始终原地踏步,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第一,日本国内人口的老龄化与少子化,毕竟人力是社会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日本现在有3400万老人,其中65岁以上者相对贫困率为18.1%,75岁以上者为25.2%。而庞大的老年团体带来的是社保成本的增加。2016年日本社保支出达到32兆亿日元,占到了国家总预算的33%。也就是说日本每年要拿出三分之一的预算来应付养老问题。
而另一边,年轻人口不足,2017年日本平均初婚年龄,男性升至31.1岁,女性达到29.4岁,平均每1000位居民日本只出生8.4个孩子。这样使得日本社会长期的少子化。长此以往,社保缺口会越来越大,参保人员越来越少,显然这对于日本经济发展是一个非常沉重的负担。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
第二,社会结构固化,年轻人没有向上的空间。日本社会阶级固化是各个领域都有的,不论是政府议员,还是企业高管,都由中老年人把持着,而且还要论资排辈,这意味着年轻人上升空间几乎没有。此外,由于日本经历过90年代房地产泡沫破裂的冲击,使得很多年轻人也追求稳定和体制内的工作,本身也不愿意去冒险创新创业,这意味着日本社会通过自我奋斗向上的渠道也被封堵。
而社会结构固化导致市场活力的缺失,创新度的衰退,这也间接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由于日本国内缺乏创新,使得消费增长乏力,创造不出多少财富,同时也消耗不掉多少财富。推动一国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是人力资本,而不是资产,即便是资产被炒得再高,缺少人力资本创造和消耗财富,经济还会长期处地停滞状态。
日本经济衰退的原因第三,产业结构转型不力,早在20世纪60-80年代,日本制造业快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社会转变,从而完成了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架构。而到了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日本也认识到发展房地产已经不行了,就逐步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主要是以提升GDP的质量为目标,而非数量。
不过,日本政府这二十多年频繁调换首相内阁,导致日本的对外经济政策摇摆不定,这既影响了外部资金对日本的投资,也使得低端产业无法向外转移的重重困难。此外,日本国内工商业财团常常是互相持股、报团取暖,攻守同盟,而只要一发生国际金融危机,一些企业抵挡不住就纷纷倒闭,这又带来持股的财团危机四伏,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产业链缺失。
很多人喜欢说日本经济出现了衰退二十年,其实也就是GDP长期原地踏步,经济停滞增长,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出现了鲜明对比。日本经济的停滞不前,这主要是日本国内老龄化、少子化现象严重、社会结构固化、产业转型不力等原因。这些问题如果短期内无法得到解决,那日本经济增长还将一直停滞下去。
6. 日本财阀的发展历史
19世纪80年代初起,日本政府将一批国营企业和矿山廉价出售给拥有特权的资本家(即所谓“政商”),这些资本家成为日本财阀的前身。明治政府对私营企业采取优厚的保护政策,加快了垄断资本的形成。在
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中,日本私人资本通过协助政府销售军事公债和承办军需大发横财。战后,中国的大量赔款成为日本工业革命的主要资金。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几乎垄断了远东市场,私人垄断资本乘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在这前后,“四大财阀”形成,同时一批二流财阀也相继出现。
从1924年加藤高明内阁起,财阀对政党内阁加强操纵,尤其从1927年金融危机后,财阀巩固了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控制。在和军阀的紧密勾结下,军需工业飞快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财阀对占领区进行残酷的掠夺。财阀的高级人员通过参加政府担任要职,或者主持国营公司,使财阀和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1945年日本投降后,美国占领军通过日本政府进行解散财阀工作,指定的“十大财阀”为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和日产、中岛、野村、浅野、大仓、古河。“四大财阀”中,以三井、住友历史最久。三井家族的远祖三井高利早在江户幕府前期的1673年即在江户(今东京)开设绸缎店,后又在江户、京都、大阪开设钱庄。江户幕府中期,承办官款汇兑。幕府末期转而支持讨幕派。明治政府成立后,负责筹措经费,成为受政府重用的“政商”。
1873年“三井组”和“小野组”共同出资创立了第一国立银行。1876年,经政府许可三井另外开设私立三井银行。同年创立三井物产公司。三井初与当时政界元老井上馨勾结,后来由支持自由党到支持立宪政友会。1888年从政府手中廉价收买三池煤矿后,向产业部门扩张。1893年以该煤矿为中心创立三井矿山公司。此后,三井经营的重点从商业、金融业转向工业部门,经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逐步成为垄断资本集团,至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形成康采恩。
战后美国占领军“解散财阀”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财阀的垄断势力。后来由于国际形势的变化,美国对日政策有了很大的转变,“解散财阀”工作草草收场。日本垄断资本在压力减轻后,以银行为中心重新组织起来,逐渐恢复实力,并集结成为新型的垄断集团。(见日本战后垄断财团)
7. 2008年日本为什么受金融危机影响大,请从日本的基本实体经济力量角度分析
1980开始的,特别在1990年至1995年,第一名的美国和第二名的日本之间的GDP差距是多少?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一半!这也是目前为止唯一一次其它国家和美国的经济差距缩小到一半的程度。日本人在欢呼:只要超过美国的GDP,日本就可以恢复“正常国家”了!美国人没有吭声。
按理说,日本还是美国的盟国,其经济也是美国扶持起来的,美国也没有分裂日本的必要(要分裂,二战时就分裂了,也不用等到80-90年代)。美国也不可能对盟国日本使用“颠覆性煽动”,眼看着美国是阻挡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的了!世界各国都在兴奋的期待着日本GDP超过美国GDP的那个“历史性时刻”!日本企业更加疯狂,美国经济的象征——洛克菲勒广场被日本人买下了!美国的精神象征——好莱坞被日本人买了!美国人民的心情一下子掉到了谷底。“世界第一”就快保不住了!美国人民的荣耀感在急剧下滑,民间开始蔓延仇日情绪。
1980年,日本的GDP就快到美国的一半了。有一件事情在1985年发生了,1985年美国拉拢其它五国(7国集团)逼迫日本签署了。以“行政手段” 迫使日元升值。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日本当时手头有充足的美元外汇储备,如果日本央行干预,日元升不了值。可惜呀,日本是被去了势的太监。美国驻军、政治渗透、连宪法都是美国人帮它度身定做的,想不签广场协议都不可能。
日本最后的结局大家也知道了。1985年9月的广场协议至1988年初.美国要求日元升值。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美元兑240 日元上升到1986年5月时的1美元兑160日元。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这样,到1988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美元兑120日元,正好比广场协议之前的汇率上升了一倍。
美国人满足了吗?没有。接着看下去,从1993年2月至1995年4月,当时克林顿政府的财政部长贝茨明确表示,为了纠正日美贸易的不均衡,需要有 20%左右的日元升值,当时的日元汇率大致在1美元兑120日元左右,所以,根据美国政府的诱导目标,日元行情很快上升到1美元兑100日元。以后,由于克林顿政府对以汽车摩擦为核心的日美经济关系采取比较严厉的态度。到了1995年4月,日元的汇率急升至1美元兑79日元,创下历史最高记录。
日元升值的后果是什么?洛克菲勒广场重新回到了美国人手中,通用汽车在这个广场的一卖一买中净赚4亿美元!日资在艰难度日中大规模亏本退出美国。美国人民胜利了!成功的击退了日本的经济进攻!我们可以从事例中看看1995年之后,日本和美国的GDP之比重新拉开了距离,而且越来越大!
可能有些网友还是没有明白,日元升值怎么啦?跟我们的谈论有什么关系?日元升值,就是美国对日本的一次经济阻击战!成功的把日本20多年的发展财富大转移到了美国去了。
下面我给个例子大家就清楚了。
假设我是美国财团,我当然知道1985会发生什么,假设我在1983年吧,我用100亿美元兑换成24000亿日元,进入日本市场,购买日本股票和房地产,日本经济的蓬勃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发疯一样的上涨,1985年广场协议签订,日元开始升值,到1988年初,股市和房地产假设我已经赚到了一倍(5年才翻一倍是最低假设了),那就是48000亿日元。
这时,日元升值到1:120。我把日本的房地产和股票在一年中抛售完,然后兑换回美元,那么,就是400亿美元!在5年时间中,我净赚300亿美元!(还是最低假设)。那么日本呢?突然离开的巨额外资就导致了日本经济的崩溃!经济学用词叫“泡沫经济破灭”。这就是日本常说的:“失去的十年”。而我连本带利的400亿美元回到美国,你想一想,美国经济能不旺盛吗?!!日本“失去的十年”,却正是美国“兴旺的十年”!看看我的上表就知道了。
我说的只是美国财团中的一个,其它财团呢?嘿嘿,而且我的假设还只是到1988年,如果是到1995年,日元升值到1:79,你我能想象美国在这场经济战争的胜利中,到底从日本刮走了多少财富?
美国赚够了,日元现在又重新回到了1:140的位置上,美元的坚挺依然和30年前一样!美元暂时性的贬值,并没有损害到美元的国际地位。这场美日的经济战争,以美国完胜而告终!!
8. 一战后日本面对经济危机应该怎么做
日本经济危机
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9. 国际金融危机的历史资料
1929年世界经济危机 时间:1929年 —— 1933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经济出现极不平衡的繁荣。美国靠对德国贷款和国内信贷消费繁荣,法国靠巨额赔款和贸易保护取得经济增长,英国经济则在国际竞争中衰落,经济停滞,脆弱而缺乏竞争力的日本在接二连三的危机中震荡,相反,德国虽然要对外支付巨额战争赔款并失去阿尔萨斯和洛林,国内社会动荡,却依靠巨额外债更新了工业设备,重新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这种极不平衡的繁荣终于以一场大萧条告终。
从技术上看,一战以后的繁荣似乎有着很坚实的基础。汽车、化学、电气是这一轮技术革命的主导力量。美国的汽车产量从1919年的150多万辆增加三倍,达到平均每六人一辆汽车的水平,其产值占到全国总产值的8%。发电量增长一倍以上,各种电机及电器日益普及,电冰箱、洗衣机已成为日常用品。家电产值从1921年的1060万美元,增到1929年的4.16亿美元。化学工业变得非常庞大。炼油业发展迅速,石油产量从1919年的0.86亿桶增加到1929年的4.39亿桶。汽车轮胎的需要推动了橡胶工业的发展。人造丝、化肥等新兴产业也迅速崛起。但是,造船业仍然缺乏国际竞争力,船舶市场主要为英国和德国所占领。制鞋及纺织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产量停滞不前,甚至有所减少。农业也长期萧条。一方面欧洲各国保护本国农业,建立保护关税,另一方面靠廉价劳动力的阿根廷、加拿大的粮食大量投入国际市场,使美国农产品出口不断下降,农产品价格不断下跌。1929年美国出口小麦价值仅为1919年的1/3,肉类仅为1/9(1919年小麦出口值为10亿美元,肉类出口值为7亿美元)。然而,农业萧条却有力地推动了美国农场的现代化,依靠手工劳动的中小农场大量被兼并,农场主人数减少了50万,农场规模迅速扩大。1930年,全国600万个农场中300万小农场仅生产了11%的农作物。此外,煤炭工业受到石油工业的替代,铁路运输受到汽车运输的替代,都走上了下坡路。铁路运输业的就业人数从1920年的200万减少到170万。
但是,美国的繁荣不仅建立在新兴工业的蓬勃发展上,也建立竞争对手的牺牲和信贷增长上。从1924年到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为35亿美元。1926年,70%的汽车是通过赊销实现的。更重要的是,美国工业品价廉物美,国际竞争力强劲,工业品出口越来越多,进出口相抵年年顺差,数值由三、四亿美元至十亿美元不等,积累起强大的资本赢余。与此相应,则是英国经济的停滞和日本经济危机频仍,德国巨额外债。从1924年到1929年间,英国工业生产仅增长12%,与美国相差甚远。煤炭、钢铁、纺织等传统工业均深陷困境。虽然汽车、电气和化学工业发展也很迅速,但是仍不及美国。英国贸易额仍一直占世界第一位,在1921年到1929年期间每年的贸易额都在90亿美元以上,但英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则从1913年的13.9%下降到1929年的10.8%,工业品出口占世界份额从26%下降到22%,贸易由顺差转为逆差,最高年份逆差竟达4亿英镑。贸易逆差越来越高,也使英国国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力量越来越强。1915年,英国已经以筹措战争经费为由,对进口汽车、钟表、乐器和电影等征收33.3%的从价税。这种关税直到1924年(战争结束后第7年)才被工党政府终止,但1925年保守党政府又重新开征,而且范围有所扩大。英国工业缺乏竞争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即在恢复金本位制时英镑的定价过高。虽然如此,由于有国际投资利润回流,英国的国际收支还勉强保持平衡。
法国的情况特别好。法国得到了德国81。51亿金马克的战争赔款,又收复了煤钢产区阿尔萨斯和洛林,取得了对萨尔产煤区15年的代管权,并夺取了德国在多哥、喀麦隆、叙利亚、黎巴嫩等殖民地的统治权,加上实行比较严格的贸易保护,使法国工业和农业在20年代迅速发展。与美、英两国相比,法国重工业的进展尤其令人瞩目。生铁产量从1919年的133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1036万吨,钢产量从1919年的129万吨增长到1929年的972万吨。汽车、电力、化学等新兴工业发展更快,汽车产量从1920年的4万辆增长到1929年的25万辆。更有意义的是,由于法国一方面保护国内市场,另一方面却用低定价的法朗打开国外市场,法国出口猛增,至1923年时,已超过进口5倍之多,进出口总额则从1918年的270亿法郎增至1929年的1083亿法郎。巨额贸易顺差加上投资利润回流,黄金大量流入法国。1928年以后,法国拥有的黄金仅次于美国。法国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从1920年的5%提高到1930年时的8%。
意大利也不错。1925年的工业生产是1922年的157%。棉纺织工业、钢铁工业、汽车工业都进展迅速。但意大利的经济发展水平还远远落后于法国,甚至落后于日本。1929年时,意大利的汽车年产量才达到5.4万辆。
德国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直到1924年,由于付出巨额赔款,失去大量工业和运输设施,德国物价失去控制,财政经济一片混乱。1924年,英国出于维持欧洲大陆均势需要,美国出于利用德国工业能力获利需要,两国又都不希望德国步俄国后尘发生革命,故出台了一个“道威斯计划”,给予德国8亿金马克的贷款。在此计划的鼓励下,国际资本源源不断流入德国,从1924年到1929年,外国投资总数高达320亿金马克,美国资本为主,英国资本其次。这一时期,由于得到的资本多,而付出的赔款少,德国工业设备得以普遍更新,生产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不仅如此,得到外国资本的多为实力雄厚的德国各大垄断工业集团,这进一步增强了德国工业的垄断程度。蒂森、克虏伯、西门子、曼奈斯曼、弗利克等的实力较前更为强大。但是,作为一个国家,德国债台高筑,且需支付大量赔款。虽然工业生产能力得以迅速恢复,而人民生活仍然十分艰难。只要德国出于稳定政局需要,推迟偿还债务,推迟支付赔款,或者在德国的投资利润不能实现,则国际经济循环将立刻中断。
日本的情形与德国颇为相似。虽然日本是战胜国,但是日本工业能力很弱,完全经不住美欧各国工业的打击。一战刚结束时,英、法、德等国的经济尚未恢复,日本得到了美国工业的大量订单,丝织品和船舶大量出口美国,经济一度繁荣。但随后,欧美各国商品大量涌向日本及亚洲市场,日本货节节败退,导致了一场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0年至1921年,日本工业总产量下降了19.9%,其中造船业88.2%,采矿业55.9%,机器制造业55.9%,生铁16.7%。主要工业产品价格下降达55%-82%。出口下降40.3%,国际收支逆差达3.5亿日元,外汇储备从13亿日元减少到6亿日元。事实上,由于日本缺乏国际竞争力,从1920年到1929年,日本的贸易逆差达33亿日元。农业也未能幸免。3500个缫丝厂停工,200万蚕农陷入绝境。同时,国际廉价粮食大量输入日本,加上国内市场萧条,粮食价格一跌再跌。此后,米麦产量长期停滞。1923年9月1日,日本发生关东大地震,东京和横滨的建筑绝大部分被毁,财产损失达100亿日元之巨,使已经处于深度萧条中的日本经济雪上加霜。震后,从1923年到1927年,日本政府向美英等国举借巨额外债,数量高达9.1亿美元。靠借钱和战争中捞取的储备,日本政府向国内各大财团发放高达13亿日元的救济贷款,这样,日本经济才逐渐摆脱萧条,进入一个缓慢发展的时期。但1927年日本又爆发金融危机。一些银行由于拥有大量未经整理的震灾票据而周转不灵,形成挤兑风潮。经济危机和萧条继之而来。政府共拨款12亿日元救助三井、三菱等大银行。还未等日本喘过气来,从美国爆发的更大危机又来到了。这一过程产生了两个意义深远的后果,其一是欠下巨额国际债务,成为引发大萧条的国际债务链的重要环节。其二是大量中小企业破产倒闭,日本工业高度垄断化。垄断财团控制的日本经济一方面强加技术更新,另一方面则是实行贸易保护。更加意味深长的是,它促成了勾消债务、实行军国主义的政治力量的进一步壮大。从这个角度看,关东大地震对于日本的意义正如一战失败对于德国的意义,而德国和日本的巨额债务则又是美国繁荣所系。
极不平衡的繁荣孕育着极不平常的危机。在短短三年投资热潮后,从1927年起,德国工业危机已经开始形成。由于沉重的债务和赔款偿付,德国国内市场狭小,巨大的新增生产能力必须在高速出口增长中实现。然而,美、英、法等国既要德国的赔款,又拒绝进口德国的工业品,使德国的巨额投资利润无法实现。1929年3月,英国裴熹爵士在全国贸易会议发发出警告说:“我们正遭到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严重的金融危机的威胁。由于世界上有不少国家的政府采取贸易限制政策,以致债务国无法还债,我们正面临着这种危机。我们现已无法阻止一次金融崩溃。那些贷款国家的钱收不回来。”
这场危机果然爆发了。1929年10月24日,纽约股市暴跌。从那时起至1932年,纽约股票价格跌掉六分之一以上,全美证券贬值总计840亿美元。纽约股市跌暴后,美国经济陷入危机。美国大量抽回对德国的投资,德国经济跟着全面崩溃。英国在德国也有大量投资,英国证券市场应声倒地,英国经济陷入危机。法国经济的独立性相对高一些,但也摆脱不了对国际市场的依赖,而且此前法国经济本身的也早已出现投资过热,到1930年,法国终于陷入危机。这样,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拉开了序幕。
美国是债务繁荣的受益者,也是债务链断裂的最大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3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从2036亿美元降为1415亿美元(按1958年价格计算),降幅高达30%。工商企业倒闭86500多家,工业生产下降55.6%,进出口贸易锐减77.6%,企业利润从100亿美元下降至10亿美元。危机最严重时,美国主要工业企业基本停止运行。汽车工业开工率仅为5%,钢铁工业15%。农业也惨遭劫难,谷物价格下降三分之二,农业货币总收入由1929年的113亿美元减少为47.4亿美元。银行系统首当其冲,破产数高达10500家,占全部银行的49%。黄金外流,存款被挤兑,到1933年3月时整个银行系统陷入瘫痪。失业率(不含半失业者)高达25%。1933年以后,美国经济进入长时间的所谓“特种萧条”时期。尽管有“新政”等缓和危机的措施,美国经济仍然复苏乏力,一直到第二次大战爆发以后的1941年,美国国民生产总值才超过危机前的1929年。
德国是危机的主要发源地,也是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从1929年到1932年,德国工业设备利用率下降到36%,全部工业生产下降了40%,对外贸易额下降60%,物价下跌30%。其中,主要工业产量下降幅度更大,铁产量减少70%,造船业产值下跌80%。工业危机反过来又导致了金融危机。1931年7月,德国达姆斯达特银行倒闭,引发银行挤兑风潮,国家黄金储备由23.9亿马克减少到13.6亿马克,柏林九大银行减为四个。失业率急剧上升,1932年高达43.8%,加上半失业者22.6%,则1932年德国全失业和半失业人数高达工人总数的三分之二。奇高的失业率为希特勒上台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土壤。应该承认,希特勒政权对外取消债务,对内实施国民经济军事化,的确使德国的工业资源得以充分利用,经济迅速发展,失业率迅速下降,1938年时失业率低至1.3%。从1932年到1938年,德国生铁产量由390万吨上升到1860万吨,钢产量由560万吨上升到2320万吨,而铝、镁和车床的产量竟高于美国。从1933年到1939年,德国重工业和军火工业增长2.1倍,消费资料生产也增长了43%。与德国相比,美国罗斯福的新政则只是暂时缓解了萧条。直到一九四一年美国参战后,美国国民经济也转入战时计划经济轨道,美国才彻底摆脱了大萧条。虽然德、美两国的政权性质和所信奉的意识形态大不相同,但就摆脱市场激烈竞争产生的萧条而言,却有着内在的共同性:停止经济战争,统一调配资源,社会各阶层所得比例相对稳定。
危机对日本的打击也十分沉重。从1929年到1931年,日本出口下降76.5%,进口下降71.7%。大批银行和工商企业破产倒闭,主要工业部门开工率只有50%,工业总产值下降32.9%,其中煤下降36.7%,生铁30.5%,钢47.2%,船舶88.2%,棉纺织品下降30.7%。农业总产值也下降了40%,生丝价格猛跌,占农户总数40%的养蚕农户遭到致命打击。日本的对策也是自上而下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从1931年开始,政府通过以“重要产业统制法》为首的一系列经济统制法令,把工、农、金、贸各领域控制起来;又在各个部门中强行组织卡特尔和托拉斯,把中小企业置于财阀的控制之下。然后对各垄断企业发出大批军事订货,从1931年到1936年,军事订货共达50亿日元之巨。在此期间,政府还投资10多亿元兴建、扩建和改组国营军事工业。国民经济军事化的最大受益者是新老财阀。到1937年,八大老财阀(三井、三菱、住友、安田、大仓、浅野、川崎、古河)以及五大新财阀(日产、日氮、日曹、森、理研)拥有的资本达41.7亿日元,占全国公司总资本的27.2%。在接受军事订货的110家企业中,拥有实力的工厂几乎全是属于三井、三菱、住友、大仓、久原等少数财阀的。在经济垄断化的前提下,日本企业在国内市场保持垄断性高价,对外则实施低价倾销,以获得必要的外汇,购买战略资源和工业设备。从1931年到1934年,日本出口额由11.5亿日元增至21.8亿日元。其中棉纺织品的输出,在1933年超过英国而居世界第一,震动了欧美各国。
英国的危机相对缓和一些。原因有二,一是此前英国经济长期处于停滞或缓慢发展状态,剩余资本主要投放到国外;二是英国在危机后加强了贸易保护,使英国工业的相对市场份额有所扩大。从1929年的最高点到1932年的最低点,英国工业生产仅下降了32%,远低于美国。但主要工业部门也受严重冲击,钢产量下降46%,生铁产量下降53%,纺织品生产下降三分之二,煤产量下降五分之一。在1932年英国对农业实行贸易保护政策以前,英国农业受危机影响严重。对外贸易也大幅下降,出口值从1929年到1931年第3季度降低了30%,对外贸易的逆差从1930年的3.9亿英镑增加到1931年的4.1亿英镑,与此同时,投资利润回流却从4.1亿英镑减至3亿英镑,英国第一次出现国际收支逆差。危机促使英国最终放弃自由贸易政策,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也促使英国放弃金本位制,英镑大幅度贬值。前者保护了英国的国内市场,后者增强了英制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两者的合力使英国成为大萧条的相对受益者。
法国经济相对独立。它既没有对德国的大量债权,也没有与此相应的工业设备输出。二十年代的法国繁荣主要依靠德国赔款提供资本扩大生产,依靠低价法郎扩大出口。因此,当美国经济危机爆发时,法国还处在繁荣的顶峰。1930年中,在本国投资过热和国外市场萎缩的双重冲击下,法国“贝壳银行”破产,经济危机才波及法国。即使如此,法国的危机深度也低于美国。以1929年危机前的最高点与1932年危机时的最低点相比,工业生产下降了36.2%。其中,冶金工业下降47.4%,机器制造业下降42.6%,建筑工业下降55.6%。轻工业的危机似乎更严重。1932年法国轻工业比1928年下降64%。但是,由于法国应对危机的措施不力,法国的危机持续时间最长。在英镑、美元相继贬值,贸易壁垒高筑,日本、德国工业军事化,并对外实施倾销的前提下,法国却继续维持金本位制,法国工业继续相对分散,法国工业的出口竞争力大大下降。1937年法国出口几乎比1929年减少了四分之三,在世界贸易总额中,法国所占的比重由1929年的6.4%下降到1937年的5.1%。与此同时,法国对外投资的收入却由于外国债务人的破产而减少,降幅达50%以上。由此,法国的国际收支逆差日益扩大,1932年时即达50亿法郎。在财政上,法国不但没有采取扩张政策,反而强调财政平衡,坚持通货紧缩。直到1936年9月29日,法国才被迫将法郎贬值29%。此后到1937年4月,法国出口增加了12%,工业生产增加了13%。但是,这一措施来得太晚,1937年—1938年美国再次陷入经济危机,相当程度上抵消了法郎的贬值。
总的来看,危机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调整了各国经济的相对地位。英、德、日等国应对危机的措施及时正确,其国际市场份额提高;美、法两国的应对措施则显得迟缓、乏力,国际市场份额大幅下降。美国的损失特别值得注意。美国在世界工业总产量中的比重从1929年的48.5%下降到1938年的32.2%,低于1913年时的36%。美国所拥有的巨额战债化为乌有,外国投资大量抽回,1938年,美国国外投资存量减少为115亿美元,比1929年减少三分之一。美国的国际贸易地位也急剧下降。1929年至1938年,美国的进口份额由12.2%降至8.1%,出口由15.6%降至13.4%。英国则依靠其广大的殖民地夺回了世界贸易总额的首席位置。英联邦地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南非等)建立帝国关税特惠制。德国也在其统治区及殖民地(欧洲大陆及拉丁美洲部分国家)实施贸易封锁。在亚洲市场上,美国的贸易增长速度远远赶不上日本和德国。美国是靠第二次世界大战才重新夺回失去的国际市场份额,并再度称雄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