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类故事读后感有哪些
⑴ 金融书籍读后感200字
如何写读后感!
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
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⑵ 《金融的本质》读后感
《金融的本质》是我2020年读的第51本书,我没有想到在年末的时候还能够再读到一本书。这本书是从12月21号决定开始要读,其实也就是花了5天的时间就读完了它,它是一本理解难度不大,同时会让我能够比较清晰的看到08年的次贷危机是怎么发生的一本书。本书作者是08年次贷危机时的时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这本书让我对美联储的背景、使命、金融危机下的做法等等有了一些认识,读完这本书再去读其他的次贷危机相关的书籍,会更容易理解。
手上这本书是中英双语版,4讲内容一共160页左右,我一共生成了18张卡片,从卡片数量来看,带给我的知识点不少。第1讲介绍了美联储成立的背景以及使命,第2讲介绍了二战之后的美联储,第3讲是美联储对于金融危机的政策反应,第4讲是危机带给美联储的启示。
美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在这样体系的国家之下,最初是没有中央银行来调控和监管美国金融。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的40多年里,美国前前后后经历了6次大的银行体系恐慌。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个承担起央行职能的机构呼之欲出,它就是美联储。
美联储成立于1913年,主要是肩负着两大使命:①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缓解甚至阻止金融恐慌和金融危机。②维持经济的稳定,保持低通胀和经济稳步增长。最开始美联储也不是独立运行的,直到1951年,美国政府才第一次明确承认美联储应当被允许独立运行。从美联储进行宏观调控的手段来看,主要分为三个:①货币政策工具。通过调节利率,给经济升温和降温。②金融工具。主要是向金融机构提供短期贷款来给市场提供流动性。③金融监管工具,不过在这本书里没有过多的提及。
要说起大萧条,不得不提的是1929年发生的大萧条。当时美联储只有成立16年,在这一次的大萧条中,甚至有一些束手无策。也正因为大萧条带来的一系列经济现象和问题,让美国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从而面对后续的金融危机,能够很快的让美国重回经济复苏。
1929年的大萧条并不局限于美国,它是全球性的,世界各地大型金融机构纷纷倒闭,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了萧条和衰退。分析大萧条的成因是复杂的,包括但不限于一战的后续影响、金本位制、股市泡沫以及金融恐慌蔓延等。在经济逐步从大萧条中恢复回来之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货币政策变得过于宽松,并最终导致了通货膨胀。当时经济理论和实践认为通胀与就业之间存在着固定的制衡关系,如果让通胀略高于正常水平,可以保持长时间就业增长和失业的减少。在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还处于通货膨胀阶段时,尼克松总统引入了工资与物价管制政策---禁止企业提高价格。由于这一政策让日益激增的需求得不到满足,人为的压低了通货膨胀率,使得在取消这一政策后出现了通货膨胀率大幅飙升的现象。同时由于这一政策带来了太多的经济问题,对美联储后续调控宏观经济,留了非常多的难题。
在经过了沃尔克主席强硬的努力下,经济逐步恢复,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2006年间,美国GDP和通货膨胀更趋稳定,这一时期被称为大缓和时期,直至次贷危机爆发。
专门研究经济泡沫的经济学家罗伯特·希勒认为美国房地产泡沫从1998年就开始存在,针对房价持续上涨,当时有两种解释,第1种解释是认为技术泡沫的中间阶段刺激了股价的飙升,同时也导致了房价的飙升。另一种解释是认为,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亚洲发生的金融危机平息之后,许多新兴市场国家开始大量积累外汇储备,美元资产包括房产被充当外汇储备。从时间轴上来看,外币流入美国的时间节点恰好是在1998年初。
房地产泡沫的日益恶化总有破灭的一天,2008年的次贷危机的整个事件链源于房价下跌。雷曼兄弟公司的破产可以非常清晰地呈现恐慌情绪的传导流向。房价下跌之后,住房抵押贷款债务拖欠,导致雷曼兄弟公司的商业不动产投资出现亏损,公司最终出现资不抵债,在这个局面下雷曼兄弟融资出现了困难,企业现金流丧失了流动性,最终雷曼兄弟公司破产。破产意味着雷曼兄弟公司之前发行的商业票据变得一文不值,那些持有雷曼兄弟公司票据的基金公司招到了挤兑,恐慌情绪在票据市场迅速蔓延。为了尽快平息市场恐慌情绪,当时美联储向银行提供贷款银行购买货币基金资产,来稳住货币基金市场的流动性,同时财政部启动临时担保计划,保障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最终在政府机构的努力下,平息了挤兑风波。
从这个事件链上可以看出来,金融危机并不是发生在银行和储户之间的,而是发生在经济交易商与回购市场,货币市场基金与商业票据之间。在金融危机出现的时候,美联储作为最后的贷款人,有必要也有义务向市场提供充分的流动性。根据白芝浩原则(1873年《伦巴第街》),缓解金融恐慌的最佳方式是为那些缺乏资金的机构提供流动性。根据联邦储备法案第13条第3款,在非常时期和紧急情况下,美联储可以为银行以外的实体提供贷款。
2008年的次贷危机对于像雷曼兄弟这样,持有大量住房抵押贷款相关证券和商业不动产的公司来说冲击极大。贝尔斯登和美国国际集团就是其中的两家典型,2008年3月也就是次贷危机爆发之前的半年,美联储的一笔贷款促成了摩根大通对贝尔斯登的收购,避免了贝尔斯登破产。而2008年10月美国国际集团濒临破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保险集团,它与美国和欧洲的金融体系以及全球性银行联系紧密。如其破产,金融危机势必更加快速地蔓延到全球范围,且变得失控。当时美联储在顾全大局的考虑下,为其提供了850亿美元贷款,平息了潜在风险。同时也让美国开始思考如何让“大而不能倒”的公司,影响最小地破产。
让美国经济尽快恢复到增长的渠道上是美联储在次贷危机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作为央行,主要能应用的工具是货币政策。传统的货币政策是调整联邦基金利率,即升降息。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则是使用大规模资产购买计划,也就是量化宽松。
在08年次贷危机之后启动了两轮量化宽松,第1轮是2009年的3月份开始,第2轮是2010年的11月份。量化宽松带来的影响是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增加了2万多亿美元规模。美联储购买国家或者政府支持企业证券后,投资者不得不转向其他类型的证券,从而降低了证券整体的收益率。基金保持低利率,更有利于刺激经济增长,这正是美联储要的。从这个角度上面来看,面对金融危机必然会出现量化宽松这一非传统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作为调控宏观的手段,是以金融监管为基础的,如果监管和干涉都不能够达到金融体系的稳定,才会去实施货币政策。货币政策虽然是强有力的工具,但他其实没有办法解决存在的所有问题。美联储可以提供经济刺激,可以提供净利率,但货币政策本身无法解决结构性问题,财政问题及其他影响经济的重要问题。可以说美联储在一次次危机下反思和完善机制,正是美联储的高公开频率和高透明度,塑造了美联储的声誉,在金融恐慌、金融危机期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我也在思考,一次危机之后的措施往往为下一次危机埋下了伏笔,与此同时,体制机制也在越来越健全和完整,经济恢复节奏也可以被政策更好地引导。金融真是有意思。
⑶ 张亦春金融市场学读后感 急急急,请大佬帮帮忙!!!
读后感是谈论性较强的读书笔记,要用切身体会,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案例来说明从“读”中悟出的道理。因而,读后感中既要写“读”,又要写“感”,既要叙说,又有必要说理。叙说是谈论的根底,谈论又是叙说的深化,二者有必要联络。
读后感以“感”为主。要适当地引证原文,当然引证不能太多,应以自个的言语为主。在体现办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谈论时应重于剖析说理,案例不宜多,引证原文要简练。在结构上,通常在最初归纳式提示“读”,从中引出“感”,在侧重表达感触后,结束又回扣“读”。
⑷ 急求金融方面《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读后感
《做一个懂得感恩的员工》读后感
最近以来我一直都在想关于感恩这样一个问题。我做为一名普通的实习员工在读完书后,心中有万千感慨。我一直在想,世界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理所当然的,他人给予你的亲情、友情、爱情都是因为他们爱你,而不是欠你,因而,感激他们正是你应有的做人良知。该书中有许多精僻的小故事,但是却道出了人世间的大道理。
学会感恩,不要认为你所拥有的一切是理所当然的,尽管它的得来,也包含着你的心血、你的努力,但也不都是你一个人的,因为没有他们的心血、他们的努力,你是无法想象的。
首先,感恩我的父母。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他们辛辛苦苦把我养大成人,照顾我的生活,教导我如何做人,还为我牵肠挂肚。我现在终于理解了,什么是儿行千里母担忧。面对父母对我们无私而伟大的爱,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呢?感恩父母,感恩天下所有的父母们。
其次,我要感谢我的老师,在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中,如果没有老师们的谆谆教导,我不知道我会在人生的道路上偏离多少,是他们培育了祖国的又一个花朵。
再次,我要感谢公司,作为员工,企业为我们提供了工作就业、提升能力、成长成才的机会,所有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感恩。
最后,我还要感谢亲人,朋友,领导,同事,以及我所认识的人,他们都在某些方面帮助过我,都应在我的感恩之列。
人,为什么要学会感恩,那就是让你懂得你的生命不是你一人所有,世界上任何一样东西也不单属于你个人,请珍惜你个人生命的同时珍惜你所拥有的一切,珍惜他们为你的努力和付出……。有些人似乎天生的会感恩,令人钦佩不已;会善待自然,善待他人,其实这就是善待自己。
学会感恩有助于你的成功,懂得感恩是一个员工优良品质的重要体现,学会感恩是一个员工做好工作的精神动力。一个懂得感恩的人并不一定会成功,可是不懂感恩的人铁定不会大成功.每一个世界级的成功人士,都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值得感谢的事情越来越多,理所当然的事情越来越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一定会超级大成功!
现实生活中人们付出的远比收获要多得多,人不仅要学会付出,更要学会享受付出所带来的快乐,以感恩的心去接受别人所给予的任何一种付出,你自然还会获得更多的回报。
拥有一颗感恩的心是一个人成功的起点。很多人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逆境,就开始抱怨,但是他并没有意识到,他所缺少的东西正是他对那一部分感恩还不够!在很多童话故事里都说过:魔鬼总是装扮成天使出现在人们的周围,以靓丽的外表和快乐硝烟来欺骗人们的眼光。凡是必有其因果,必有助于我。感恩,不但是美德;感恩,更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不要忘记感谢你周围的人,你的同事,感谢给你提供机会的人。成功守则中有条黄金定律:待人如己。也就是凡是为人着想,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就会对他人多一些鼓励和支持,同时也是对自己的鼓励和支持。其实这条黄金定律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法则,他还是一种动力,能推动整个黄金链的改善,当你考虑到待人如待己,你身上就会善发一种善意,影响和感染你的同事和你周围的人。而这种善意最终会回馈到你自己的身上。
如今,汶川大地震这突如其来的天灾,举国震惊,我们如何来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帮助那些灾区的人呢?其实我们只要献出一份爱心,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是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帮助他们,我相信众志成城,灾区的人民会慢慢好起来的。
⑸ 华尔街金融王朝的秘密 读后感
华尔街金融王朝的秘密 读后感
我们必须认识到,资本市场有其固有的特征:那就是其风险性和投机性。没有无风险的资本市场,也没有无投机的资本市场。无论在哪里,无论在哪个社会,如果你要建立资本市场,想让它为这个社会服务,你就得承担由于风险和投机带来的社会成本。有人想等社会成熟以后,没有或只有很少投机的条件下建立资本市场,那只是一厢情愿。也有人认为中国的
资本市场太多投机,是一个赌场,要推倒重来。我们也可以预见,重新建立的资本市场也同样免不了投机与风险,因为这是它与生俱来的特性
⑹ 求对大学生必读金融学书目的个人见解(即短篇读后感)
读了《货币战争》后,大感震惊。忍不住想把自己的感想写出,希望引起共鸣。如果能够借这本书的传播,让中国重新思考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思考我们的社会,得到真实、正确的理论,从而更明确路线、坚定的走下去,中华崛起将会更现实、可靠、快速。另外,迫在目睫的大问题已出现,如果应对失误,2009年,中国将会象苏联一样、分崩离析。
⑺ 金融管理名著合集读后感摘要怎么写
金融类书籍读后感
《诚信的背后》读后感 最近读了一本名叫《诚信的背后》的财经类小说,这本书是曾经轰动华尔街的全美畅 销书。此书是作者弗兰克·帕特诺伊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的华尔街著名投资银行摩根士 丹利怎样把一个耶鲁法学院的高才生,培养成了一名商场上的佼佼者。
作者以自诉的形式,对自己在摩根斯坦利从事的金融衍生品工作的经历和事件,以及 华尔街投资银行的种种现象进行了一次深刻揭露。
并且将金融家们 “精心包装的金融衍生品” 的幕后故事告诉读者,使读者了解“利欲熏心的金融大鳄们是如何用复杂的金融品种、交易 方式来隐匿或者说掩盖金融风险资产的真实情况,诱导客户进行风险投资的。
”这本曾经引 发了很大冲击的金融书籍, 虽然曾经引起过金融市场的极大关注, 但却没有引起人们对金融 衍生产品高风险、破坏性持久的足够的警觉。
在本书中,作者指出,在华尔街,好人的同义词就是笨蛋,而想要赚钱就不能做好人。
这是一种极大的讽刺。此书描述的故事中,一些华尔街大牌投资银行和分析师狼狈为奸,勾 结在一起,处处给投资者们设置陷阱,处处损害投资者们的利益,从而引发了一系列的金融 丑闻,在严重打击经济世界的同时,也使得美国经济陷入了泥潭。这种违背了诚信的金融经 营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宣告了美国神话的破灭。
金融行业是一个以诚为本,诚信为先的行业。如果作为国家和经济枢纽的金融行业失 去了诚信,不仅企业自身会无法生存,而且,诚信危机的传导会进一步蔓延,甚至会危及社 会其他机构的权威性,破坏力巨大。次贷危及、希腊债务危机等事件的发生,不但引发市场 对于金融机构,特别是华尔街投资银行家们失去了社会的诚信,使得金融衍生品落得“金融 杀手”的骂名,也使得金融市场安全、国家经济结构等诸多社会问题得以暴露,一系列的连 锁反应使得社会环境动荡不安,市场风险凸显。
读了这本书,我深刻体会到诚信对社交,对经济发展等等的重要性。在现代化的市场 经济时代,诚信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立足之本,发展之源。诚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础,也是处理 人际关系的重要德行。
诚信就是要诚恳老实,有信无欺,是做人成事以及经济生活中的一个基本道德规范,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经济秩序,社会快速、健康、可持续发展 离开了诚信,都无从谈起。市场经济、企业发展,如果没有诚信做基础,将会走入黑暗。因 此,市场经济也可以说是诚信经济。然而在今天的市场经济时代,诚信似乎被人们遗忘了, 家伙盛行,信用缺失。人们只看到利益二字,而把诚信丢到了一边。利益取代了美德,诚信 让位给欺诈,这也将严重损害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最终自取灭亡。
所以,不管是企业,还是我们自己,想要将自己的路走得更长远,就需将诚信永记心 间,从而赢取社会的认可。这样,个人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集团可以迎来更加辉煌的 明天。
⑻ 金融危机读后感
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及启示
当前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华尔街金融危机成了全世界关注的焦点。发生在华尔街的金融危机不仅重创了美国脆弱的经济,引起美国股市崩盘,也给出其它国家经济带来极大危害。那么为什么华尔街会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 这场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启示?本文拟对此进行探讨。
一、美国金融危机的原因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有着复杂的确背景,我认为其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刺激经济的超宽松环境埋下了隐患
2007年4月2日,美国第二大次级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宣布破产,标志美国次贷危机大爆发。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源头是其前期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新经济泡沫破裂和“9.11”事件后,为避免经济衰退,刺激经济发展,美国政府采取压低银行利率的措施鼓励投资和消费。从2000年到2004年,美联储连续降息,联邦基金利率从6.5%一路降到1%,贷款买房又无需担保、无需首付,且房价一路盘升,房地产市场日益活跃,这也成就了格林斯潘时代晚期的经济繁荣。提供次级抵押贷款本是一件好事,使得低收入者有了自己的住房。对一般个人家庭来说,低利率和房产价格一路飙升,编织出一幅美好的前景,投资住房成为巨大的诱惑,于是大量居民进入房贷市场。到2006年末,次贷涉及到了500万个美国家庭,目前已知的次贷规模达到1.1万亿至1.2万亿美元。
2.以房产作抵押是造成风险的关键
美国次贷的消费者以房产作抵押,房产的价格决定了抵押品的价值。如果房价一直攀升,抵押品价格保持增值,不会影响到消费者的信誉和还贷能力。一旦房价下跌,抵押品贬值,同一套房子能从银行贷出的钱就减少。如果贷款利率被提高,次贷使浮动利率也随着上升,需要偿还的钱大大增加。次贷贷款人本来就是低收入者,还不上贷款,只好放弃房产权。贷款机构收不回贷款,只能收回贷款人的房产,可收回的房产不仅卖不掉,还不断贬值缩水,于是出现亏损,甚至资金都流转不起来了。房价缩水和利率上升是次级抵押贷款的杀手锏。
从2005年到2006年,为防止市场消费过热,美联储先后加息17次,利率从1%提高到5.25%,市场利率进入上升周期。由于利率传导到市场往往滞后一些,2006年美国次贷仍有上升。但加息效应逐渐显现,房地产泡沫开始破灭。
3.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加重了危机的扩散
美国绝大多数住房抵押贷款的发放者是地区性的储蓄银行和储蓄贷款协会,地方性的商业银行也涉足按揭贷款。这些机构的资金实力并不十分雄厚,大量的资金被投放在住房抵押贷款上对其资金周转构成严重的压力。一些具有“金融创新”工具的金融机构,便将这些信贷资产打包并以此为担保,用于发行可流通的债券。给出相当诱人的固定收益,再卖出去。许多银行和资产管理公司、对冲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金融机构投资于这些债券。抵押贷款企业有了源源不断的融资渠道,制造出快速增长的新的次贷;投资机构获得较高的收益。
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投资机构现金流得到更合理的利用,利益也得到了分解和共享,风险也得到了分摊。但事物都有两方面,金融创新制度带来风险分散机制的同时,也会产生风险放大效应。像次贷这样一种创新使美国不够住房抵押贷款标准的居民买到了房子,同时通过资产证券化变成次级债,将高风险加载在高回报中,发散到了全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凡是买了美国次级债的国家,就要被迫为美国的次级危机“买单”。当房地产泡沫破裂、次级贷款人还不起贷时,不仅抵押贷款企业陷入亏损困境,无力向那些购买次级债的金融机构支付固定回报,而且那些买了次级衍生品的投资者,也因债券市场价格下跌,失去了高额回报,同样调进了流动性短缺和亏损的困境。自2007年第三季度开始,金融机构开始报告大额损失,反映了抵押贷款和其他资产的价值大幅下跌。
次级贷款资产的证券化过程实际上是资产组合和信用增级的一个过程,也是多种资产叠加、多个信用主体信用叠加的一个过程,在资产证券化后,这种资产证券化组合的信息和相关风险信息披露可能趋于更加不透明,导致市场中很少有人能清楚地读懂其中的风险,更不用说对其进行实时的风险定价了。由于对资产真正的价值和风险认知不足,投资者严重依赖评级公司的报告作出决策。信用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在金融市场的作用和影响已经越来越大,信用评级也是资产证券化过程中的必要和重要环节。信用评级是否客观公正,是否真正了解金融工具,是否存在着利益冲突和道德风险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重大影响。次级抵押贷款债券本来是从一些低质资产发展而来,“金融创新”则使这些低质资产通过信用评级公司评级获得了高等级标号,事后证明价值被严重高估。
由于信息不对称和风险损失不明,一旦次级抵押贷款出现了重大风险和损失,构筑在这些证券上信用增强和信用叠加也会如同沙漠上的空中楼阁一般会“瞬间倒塌”,由此必然会引起广大投资者的投资信心恐慌,规避风险的本能加速了投资者的抛售,并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金融灾难也就在劫难逃。在次贷、证券化、信用衍生产品这个风险传递链条中,如果没有信用评级公司的参与,次按危机或许根本就不能发生。
二、美国金融危机的启示
美国因次贷问题而引发的金融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深刻的,我国应引以为诫。
1.认识和防范房贷的市场风险
房贷有房产作抵押,似乎是最安全的资产,但房产的价值是随着市场不断变化的。当市场向好时,房地产价格上扬会提高抵押物的市值,降低抵押信贷的风险,会诱使银行不断地扩大抵押信贷的规模。但房地产的价格也不可能无休止地涨下去,因为任何企业或个人都不可能无视其生产与生存的成本。当市场发生逆转时,房价走低,银行处置抵押物难,即使拍卖抵押物,其所得收益也不足以偿还贷款。这不仅给贷款银行带来大量的呆账坏账,还会危及银行体系的安全及整个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银行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中做出理性的选择,提高识别和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2.认识和防范信用风险
次级贷款违约率高,原因在于贷款机构在放贷中没有坚持“三C”的原则,即对借款人基本特征(Character)、还贷能力(capability)和抵押物(collateral)进行风险评估。从国外的经验看,借款人的基本特征(年龄、受教育水平、健康状况、职业)、购房目的(自住还是投资)、婚姻家庭状况,还贷能力(房贷房产价值比、房款月供收入比、家庭总债务收比、资产负债比等)和抵押物(房产价值、新建房、二手房、使用期限、地段、独户、多层高层建筑等)都与违约率密切相关。
香港在东亚危机中资产价格大幅缩水,许多购房者承受负资产的压力,但银行却没有出现违约率大幅上升的问题,就是因为香港银行业自身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对个人住房贷款有严格资格审查标准,借款人购房多是自住,职业稳定,收入现金流不变,房产使用价值不变,仍会按期还贷。
我国的商业银行在扩大个贷业务中应避免“政绩目标”等非经济和非理性色彩,减少行政手段介入信贷资金配置,加强对借款人还贷能力的审查,对不同信用风险等级的借款人实施不同的风险定价、借贷标准,包括自有资本金、首付比例、利率、期限等,以促进银行从服务风险定价向客户风险定价转变,从粗放经营向精细化、个性化转变,提高自身抵御风险的能力。
3.建立完善信息披露机制和贷款规范
监管部门应监督从事住房信贷的银行和保险机构,在各类贷款和保险产品的营销中,要向借款人充分披露产品信息,让借款者有充分的知情权、选择权,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借款人权益的损害。推进标准化的合约、贷款审核程序、借贷标准,规范银行贷款行为和贷后的服务。
4.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提高抗风险能力
既然金融风险在经济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监管部门的职责就是提高风险识别的能力,预测、防范、规避和化解风险,提高风险的可控性。因此,建立房地产金融预警和监控体系是迫在眉睫,它将对银行体系的安全,房地产市场和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产生积极促进作用。
5.政府部门应从危机中得到警示
让百姓安居乐业是政府的职责,但“人人享有适当住宅”并不意味人人都要买房,让无支付能力的低收入者进入购房市场,拔苗助长不仅事与愿违,还会产生许多负效应。特别在我国抵押担保、抵押保险等相关金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情况下,无形中让银行承担了许多政策风险。因此,一个优化的住宅市场结构应是新建房与存量房,出售房与租赁房,商品房与政府提供公共住房多样化的统一。政府应加大经济适用房的供给,改变经济适用房“只售不租”为“租售并举”;并通过信贷、税收、土地政策引导房地产企业增加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的供给,在开工许可审批中优先考虑普通商品住宅。
6.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
中国应建立健全抵押保险和担保制度,完善住房信贷风险防范和分担机制。引入商业保险和政策性担保的机制,有利于促进抵押贷款营销的规范化、合约的标准化,抑制商业银行盲目放贷的冲动;合理的保险风险定价机制,有助于商业银行规避信用风险、道德风险和房地产市场周期波动风险。
仅供参考,请自借鉴。
希望对您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