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巴菲特在干什么
❶ 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
关于作者
盖伊·斯皮尔,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投资公司蓝宝石基金的掌门人。
关于本书
在2008年的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和作者聊了聊投资和生活中的一些智慧。后来,作者就把这顿午餐上巴菲特和他的谈话内容、多年来他对巴菲特思想的了解以及巴菲特对自己投资和生活带来的诸多转变写进了这本书里,系统总结成《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这5个真理既能用在投资上,也能教给我们生活的智慧。
核心内容
巴菲特教给作者5个投资和生活的真理,分别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以及忠实于自己。
前言
你好,欢迎每天听本书。这期音频为你解读的是《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副标题是“探寻财富、智慧与价值投资的转变之旅”。这本书的中文版大约17万字,我会用大约26分钟的时间,为你讲述书中精髓:如何像巴菲特一样,坚守价值投资的理念,实现个人财富增长的同时,智慧快乐地生活。
说起股神巴菲特,我们大家都很熟悉,他是迄今为止唯一一个,买股票买成世界富豪的人。他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是全世界单支股票价格最高的公司,有多高呢,到2017年八月份每股价格接近27万美元,大概相当于179万人民币。要知道,在1962年巴菲特开始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时候,这家公司的股价只有7美元。也就是说,如果你在1962年投资这家公司1万美元,现在就能赚到整整3.8亿美元。
除了做投资牛,巴菲特还特别爱做慈善,特别能捐钱,有多能捐呢?仅仅过去十年间,他就捐出了275亿美元。巴菲特捐款的一个来源,就是著名的“巴菲特午餐”。从2000年开始,巴菲特开始出售自己的午餐时间,每年一次,所有钱都捐给葛莱德慈善基金会。截至目前,“巴菲特午餐”的最高成交价是2012年的345万美元,大约相当于2184万人民币,可以说是世界上最贵的午餐。
本书的作者就花了65万美元竞拍到了2008年6月25号这一天与巴菲特共进午餐的机会。在这顿午餐上,巴菲特和作者聊了聊投资和生活中的一些顶级智慧。后来,作者就把这顿午餐上巴菲特和他的谈话内容,多年来他对巴菲特思想的了解,以及巴菲特对自己投资和生活带来的诸多转变写进了这本书里,系统总结成这本书《与巴菲特共进午餐时,我顿悟到的5个真理》,这5个真理既能用在投资上,也能教给我们生活的智慧。
本书的作者盖伊·斯皮尔毕业于牛津大学和哈佛大学,是投资公司蓝宝石基金的掌门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了一本《巴菲特传》,然后就被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所吸引,从此开始了模仿偶像的漫长旅程。巴菲特买哪些公司的股票,他就仔细研究这些公司;为了避免华尔街的喧哗和噪音,巴菲特的公司在远离纽约的奥马哈,他就把公司从华尔街搬到瑞士的苏黎世;巴菲特在哪里有个见面会,不管多远他都要赶到那里。当然,这也不仅仅是个偶像崇拜的故事,在模仿和学习巴菲特的价值理念的同时,盖伊·斯皮尔运营的蓝宝石基金也获得了很不错的市场回报。在基金刚成立的前十年,蓝宝石基金就为他的投资者们带来了超过四倍的收益。
接下来,我会为你详细讲解,从巴菲特身上,作者学到的5个真理。这5个真理分别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以及忠实于自己。
乍一听,你可能会觉得,这五个真理怎么这么简单,而且还有点鸡汤味。实际上,所有顶级的智慧在底层逻辑上都是相通的。而且,这每一个真理,都为作者赢得了巨额财富,让他避开了很多陷阱。
下面,就为你一一讲述这5个真理。
第一部分
首先我们来看第一个真理:坚持自己的原则。
什么是坚持自己的原则呢?用一个我们知道的词,就是知行合一,也就是在任何情况下,我行为的标准只有一个,就是遵循自己的原则。其他只要是和原则相违背的,和目标不一致的,我都要一刀砍掉。
举个例子。巴菲特说过一句著名的话,意思是: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单从字面上来看,这句话好像是说我们要和别人不一样,别人买入的时候我不买,别人不买的时候我偏偏去买。但事情真是这么简单吗?很显然不是。这句话的深层意思是说,巴菲特在做决策的时候,不被贪婪和恐惧所束缚,只按股票最基本的价值面投资。
那么,巴菲特的投资原则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八个字,低价买入,长期持有。
低价买入就是,找一家好的公司,以一个好的价格大量买入。那么究竟什么是好的公司和好的价格呢?巴菲特决定是否买入一只股票的一个重要参考依据就是,现在的股票价格是否低于股票的实际价值,通俗点说,也就是捡便宜,专找潜力股;而长期持有就是,耐心地等待公司价值提升,用巴菲特的话说就是,如果你不打算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你干脆就不要买它。这个原则用巴菲特自己的话总结起来就是,把所有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然后小心翼翼地守护这个篮子。
举个例子。本书的作者斯皮尔就用这个原则尝到了甜头。1995年,科技概念股暴涨,整个资本市场都在追捧,但是巴菲特却一点反应也没有,依旧投资那些看上去不怎么高科技,但是收益率却又非常高的行业,比如说可口可乐。当时有舆论就说,巴菲特老了,眼光跟不上了,导致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开始不断下跌。本书的作者斯皮尔当时就用巴菲特的投资原则分析,他认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价被严重低估了,那么在整个市场都在抛售的时候,作者却用大量的资金购买了这家公司的股票。结果,1997年爆发了金融危机,科技概念股开始暴跌,巴菲特投资的企业却没受到影响。后来作者购买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股票价格翻了四倍多。
还有,坚持原则不光是在如何选择投资策略方面,在如何做好一家公司方面也一样。打个比方,你开了一家公司,除了为社会创造价值之外,你的原则是什么?当然是做好自己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价值,为股东创造利益。
举个例子。在华尔街有一个惯例,不管投资挣不挣钱,基金经理的管理费照收不误。一些公司投资做的不怎么样,主要靠推销、靠跑业务,收取资金的管理费挣钱。作者刚开始也是这样,结果失去了很多客户。但是巴菲特不一样,钱全放我这里,我一分钱管理费不收。不但一分钱不收,只有净收益超过6%的时候,巴菲特才从超过6%的那部分中抽取25%的佣金,也就是说,我的股东投资收益不到6%,我就一分钱不挣。很明显,在巴菲特心里,投资者的利益高于自己的利益,这样的结果肯定是投资人和自己一条心。后来呢,作者下定决心,宁可收入少点,少挣点钱,也要保证股东利益。结果,作者的基金公司反而多了很多长期合伙人,生意还越做越大了。
好了,以上就是第一个真理:坚持自己的原则。总结一下,无论是做投资,还是经营好一家公司,都要把握住那些最根本的原则,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主干道,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二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真理: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
严格意义上讲,这一个真理应该是上一个真理,也就是坚持自己原则的补充。上个真理讲的是我们应该做什么,这个真理讲的是我们不要做什么。上个真理讲的是我们应该遵循自己的原则,这个真理讲的就是我们要拒绝杂七杂八的诱惑。疯狂的人群,说的就是不理性;噪音,说的其实就是和原则不相关的事情。
举个巴菲特的例子。一提起股票投资,你首先想到的或许就是华尔街,还有华尔街上的豪华办公楼,办公楼里的豪华办公室,办公室里开着会、盯着电脑、打着电话的基金经理。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世界上最有名的投资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总部,不在华尔街,不在闹市区,没有豪华办公楼,也没有豪华办公室,公司总部只有25个人,老板办公室只有16平方米,办公桌只有课桌那么大,办公桌上也没有电脑,不知道你信不信。不光这样,巴菲特连公司都不经常去,他经常在家里办公,就算是去了办公室,他也是一头钻进办公室里读书看报,甚至经常连手机都关机,没有自己的电子邮件地址。他甚至说过这样的话,说:“如果没啥事儿的话,我能在办公室里读书看报度过余生”。
听到这儿,你肯定会说,这不合常理啊。按道理来说,金融公司当然是放在华尔街好啊,你看,这儿有第一手的信息,股市有什么风吹草动还能最先知道;这儿还有大量的客户,做业务吸引资金还方便;公司办公室肯定是越大越好,客户来了还能建立信任;最好还能天天趴在电脑前盯着大盘,有事儿没事儿都开开会,来个头脑风暴。
那么,巴菲特为什么不这么做呢?其实,巴菲特遵循的就是这第二个真理,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让公司总部远离华尔街,就是要远离疯狂的人群,不被外界信息干扰;公司不放在闹市区,就是不想有太多人拜访,不想在无效的社交上浪费时间;办公室装修得不豪华,就是不想有东西扰乱自己的思维,影响自己安静思考;办公桌小一点,就是不想放什么杂物,影响自己读书看报;办公室没电脑,不看大盘,就是为了遵循自己的投资原则,要长期持有。
那你肯定要问,这些都有没有用啊。当然有。
举个例子,2008年爆发全球金融危机,巴菲特就因为远离华尔街,几乎完全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所以就做出了很多正确的决策。当股市暴跌,整个市场都在抛售的时候,巴菲特却先后投资了高盛集团、通用电气、箭牌公司、陶氏化学等几家公司。虽然当时市场对巴菲特的投资不看好,他的公司股价也下跌了30%,但是事实证明巴菲特是对的,金融危机过后,整个股市又开始回暖,巴菲特的这几笔投资一共赚了一百多亿美金,投资回报率接近40%,非常高了。
而本书的作者,当时就坐在华尔街的办公室里,眼睁睁看着手里的股价暴跌,一点办法也没有。也是在2008年6月的这次巴菲特午餐上,巴菲特给他说了个建议:“你只靠大脑去过滤噪音没啥用,你需要的是正确的工作环境。”于是作者当机立断,直接把公司从华尔街搬到了瑞士的苏黎世,为了给自己创造正确的工作环境,作者还直接把巴菲特的一些做法照搬了过来。结果就是,因为远离华尔街,作者开始像巴菲特一样独立做决策。那当然投资的心情,看待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
好了,以上就是第二个真理: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我们来总结一下,我们的大脑每天要处理很多事情,而且很多时候它是不理性的,这时,像巴菲特说的那样,给自己创造正确的工作环境,大脑就主动远离了很多噪音的干扰,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第三部分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真理:永葆童真与好奇心。
什么是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其实说的就是幸福感的来源。很多在大城市打拼的人有个通病,每天都很焦虑,因为那些比我们牛的人还比我们努力,于是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没有时间好好享受生活。所以,很多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那永葆童真与好奇心,真就能带来幸福感吗?
其实,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一件事儿不管多大,都很难给我们带来长时间的感受。比如,你意外挣了一笔钱,刚开始肯定特别高兴,但是没过多久幸福感就消失了。其实,我们长时间的幸福感,不是来源于生活中的大事,而是来源于生活中不断出现的小幸福。
本书的作者,在深入学习模仿巴菲特以前,就是那种关注赚钱多于关注生活的人。你想,作者是牛津和哈佛毕业的,受的是传统教育,一毕业就进入华尔街,天天受华尔街金钱至上的理念熏陶,上班就和打仗似的,那工作压力可想而知,什么生活满足感,那压根就没时间考虑。于是作者就开始研究,巴菲特是怎么处理生活和工作关系的,一研究才发现,巴菲特就是通过高频次的小幸福让自己保持快乐的。
举个例子。刚才我们说到,巴菲特有很多和一般投资人不一样的地方,比方说,不爱热闹、不喜欢开会、手机老关机、一上班就钻在办公室看书。其实不光在工作上,在生活上也是。比方说,巴菲特每天都要喝可乐,可乐我们都知道,那是高糖高热量的饮料,医生不让他喝,他不听,他解释说,经过计算,人类死亡率最低的年龄是6岁,所以他要学习6岁小孩的生活习惯,多吃点糖,这样他心里有安全感。他不但爱喝可乐,还一言不合就投资,这些年投资了不少食品相关的企业,著名的有可口可乐、百威啤酒、汉堡王,还有DQ冰激凌,现在网上还能找到好多巴菲特吃雪糕的照片。
再比方说,巴菲特还特别爱玩桥牌,每周至少四次,每次两个小时。为此,他还创办了用自己名字命名的桥牌比赛。桥牌的规则讲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讲策略、重合作的棋牌类游戏。不过你可别小看这桥牌,首先你得把这些复杂的规则全部学习一遍,这拼的就是耐心;其次你得选个同伙和他站在统一战线上,这拼的就是合作;然后你得通过对手和队友出的牌来推测他们的底牌,这拼的就是对不对称信息的洞察;最后你还得分析手头的信息,频繁做决策。
除了玩桥牌,巴菲特还是个有名的段子手,有名的段子有好多。比如,2012年,他论述独立思考的重要性时所说的一个例子,有一天他正开车回家,他妻子突然打电话过来,警告他说:“亲爱的,你开车可得要小点心啊。我刚刚听到广播里说,有一辆车在高速公路上逆行。”他回答说:“宝贝儿,你也听广播了啊,不过不是一辆车在逆行,是所有的车都在逆行。” 还有好多段子特别有意思,网上还有人把这些段子整理成了巴菲特语录。
总之,巴菲特就是通过保持童真,保持好奇心,积攒每一个小幸福,找到生活和工作的平衡的。巴菲特就说过这么一句话,我每天都跳着踢踏舞去公司,不过不是去上班,我是要去教堂画壁画儿!
好了,以上就是第三个真理:永葆童真与好奇心。总结一下,就像作家凯鲁亚克说过的那样,我们要永远年轻,永远热泪盈眶。保持童真,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性和好奇,你就会在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快乐。
第四部分
我们接下来看第四个真理: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
我们先来看看,什么是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就是指,与这个人交往后,你会变得更加优秀,从这个人身上你能学到很多东西。当然,要建立有价值的人际关系,你自己也要变得有价值,最好能够和对方处在一个水平上,平等地交换价值。
那为什么要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呢?简单来说,就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个说法可是有科学根据的。2007年,哈佛大学医学院做过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如果你一个亲密朋友变胖了,你就会有57%的概率跟着变胖。那为什么肥胖会传染呢,其实就是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所以,选择和谁做朋友就非常重要了。
在这次午餐上,巴菲特就告诉作者,最好的学习方法就是和正确的人在一起,和更优秀的人在一起,你就会不知不觉地进步。所以说,这个真理还讲出了学习的另一条路,就是和牛人交朋友,把自己丢到牛人圈子里。因为牛人总是扎堆儿出现,牛人的朋友大多也是牛人。有牛人为我们做榜样,我们就有了一个足够高的参照点。
那怎样选择合适的朋友呢?
巴菲特就给作者说了他自己选择朋友的一个办法。假如一个房子里有100个人,他会先选出10个他想要合作的,再选出10个他坚决不合作的,剩下的80个人有待观察,只把时间和精力集中在少数拿得准、信得过的人身上。这个方法虽然简单,但是特别有用,你想,100个人,一个一个认识得到什么时候,所以不如选择10个最牛的、价值观最相投的,只和他们产生连接。其他的也不都一棒子打死,不下定义,以后再说。
得到App订阅专栏《通往财富自由之路》的作者李笑来在关于选择朋友的问题上说过这样一句话,他说,我只和家庭和睦的人做朋友。这话乍一听上去,感觉是带着偏见,但实际不是。你想,家庭生活的基础是两个人的爱和被爱,夫妻双方本质上也属于合作的关系,哪一个人的家庭不和睦,有很大的概率是因为他处理不好合作关系,或者不懂得爱和付出。所以,李笑来老师用这个标准选择朋友,实际上就是在简化筛选朋友的标准,和巴菲特用的方法原则上是一样的。
好了,以上就是第四个真理: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总结一下,朋友对我们的影响其实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慎重交友,最好多跟牛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提升自己。
第五部分
接下我们来看最后一个真理:忠实于自己。忠实于自己,就是要忠实于心中的那张内部记分卡。那什么是内部记分卡呢?
巴菲特认为,每个人在做决定的时候都会受到两张卡片的影响,一张内部记分卡和一张外部记分卡。内部记分卡,就是自己要坚守的原则、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而外部计分卡,就是指别人的评价、公众的认可和别人的赞同。每次做选择的时候,你就拿出这个内部记分卡,然后遵循卡片上的内容做决定,每做一次,就记一分;而外部记分卡呢,直接扔掉,连看都不要看。
其实这两种记分卡,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被外部记分卡左右的人,光顾着迎合别人的要求,就容易被环境所左右。
举个例子,都说股市是人性放大镜,作者刚从哈佛毕业那会儿,看着同学一个个都找到好工作了,心里特别着急,就随便进了一家看起来很光鲜的投行工作。结果进去才知道,工作的内容竟然是昧着良心包装垃圾股,然后让散户接盘。作者内心备受煎熬,但是他不想轻易承认自己的失败,生怕别人认为自己是因为胜任不了工作而被辞退。在硬着头皮坚持了18个月后,他才离开。后来因为这一段黑历史,作者差点连工作都找不着。
反过来看,坚持内部记分卡的人,他们只管向内建设,不管别人怎么说,不管面对多大的诱惑,他只按自己认定的价值往前走。
举个例子,巴菲特非常有钱,这我们都知道,但是你知道吗,巴菲特住的房子是20世纪50年代花3万美元买的,开的最多的车也是很多年前花1.5万美元买的,早餐吃的最多的是汉堡和可乐,一个富豪,硬生生把自己活成一个中产阶级。那他为什么这么做呢?巴菲特在内心认为,赚钱是为了“自由”,赚够了钱他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他最想做的事情就是为自己工作,开多少工资都是浮云。
那么,作者找到了他的内部记分卡了吗?
在学习和模仿巴菲特的十几年里,作者终于认识到,他并不是要成为巴菲特第二,而是要忠实于自己。不同人的抗风险能力是不同的,每个人都需要了解自己的个性特点。对于自己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后,作者不再去追求最高收益,而是遵循内部记分卡,只寻求长期稳定收益。所以,作者把很大一部分资金投给了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他看来,不论是在经济上还是情感上,这家公司都为自己的投资提供了稳定的因素,这是因为有巴菲特的存在,在心理上会给他安全感。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最后一个真理:我们要忠实于自己。总结一下,在做决策时,要遵守 内部记分卡,也就是要坚持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而不是用外部记分卡来衡量自己,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可去做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
总结
好,说到这,今天的内容就讲完了。我们来简单总结一下今天的内容:
作者从巴菲特身上学到了五个真理,这五个真理分别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永葆童真与好奇心、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忠实于自己。
坚持自己的原则意味着,无论是做投资、还是经营好一家公司,都要把握住那些最根本的原则,这样我们才不会偏离主干道。
远离疯狂人群与噪音意味着,我们要给自己创造正确的工作环境,这样,大脑就主动远离了很多噪音的干扰,更容易做出正确的决策。
永葆童真与好奇心意味着,保持童真,对这个世界保持开放性和好奇,你就会在生活中找到满足感和快乐。
培养有价值的人际关系意味着,朋友对我们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所以我们要慎重交友,最好多跟牛人交朋友,从他们身上学习。
忠实于自己意味着,在做决策时,要遵守内部记分卡,也就是要坚持自己内心认可的价值,而不是用外部记分卡来衡量自己。
❷ 巴菲特面对四次暴跌都干了啥
巴菲特一生遇到过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S&P500指数跌幅过半。他的经验教训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数最高121点。1974年10月4日,S&P500指数最低60点。
股市暴跌,就像发生火灾一样,所有人都想赶快逃离,纷纷不计成本,低价抛售。
巴菲特却非常淡定,从从容容出手,大胆买入。
他早在1969年9月就退出股市,然后一直抱着现金,等待估值过高的股市暴跌。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虽然一年之后的1970年5月26日股市最低跌到68点,但又迅速反弹,连续上涨两年多,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数最高121点。之后才开始下跌,直到1974年10月4 日,S&P500指数最低60点。巴菲特等待暴跌,一等就是5年。
等了那么久,终于到了出手的时机。巴菲特在接受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这次巴菲特面对暴跌的启示是:不要低估市场的疯狂,高估值持续的时间可能很漫长,等待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间要淡定,有耐心,因为可能要等上几年。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弹也快,结果巴菲特只能遗憾没有时间“让子弹飞”。面对暴跌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投资机会,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机会还会来,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回顾大跌:
“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过去几年股票市场上实在没有发现什么投资机会。1987年10月,确实有几只股票跌到了让我们感兴趣的价位,不过还没有买到对组合具有影响意义的数量,它们就大幅反弹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为永久性的持股与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们没有其它任何大规模的股票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不过你们可以放心,市场先生将来一定会提供投资机会,而且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十分愿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机会。”
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暴跌后第二年机会来了,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两年内买入可口可乐10亿美元,1994年继续增持后总投资达到13亿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10年赚了10倍。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巴菲特早就预言,科技网络股推动的这波股市大涨后泡沫必然破裂。尽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却并不急于抄底,因为他想买的很多股票还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在暴跌之后,巴菲特依然非常淡定:
“在股票投资方面,我们仍然没有什么行动。查理跟我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来越满意,因为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长,而与此同时市场对其估值却进一步降低。”
不过现在还无意增持这些股票。虽然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们并不认为其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
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大多数的股票。尽管股市连续3年下跌,从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让我们稍有兴趣而已。这一令人不快的事实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时期股市对于股票的疯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饮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长。
“查理跟我现在对于股票退避三舍的态度,并非与生俱来的。我们热爱拥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的话。
“在我61年的投资生涯中,其中约有50年中都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今后也一定会有很多类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发现至少可以获得10%的税前收益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后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时,否则我们宁可闲坐在一边观望。”
2003年巴菲特终于开始出手,买入中石油。2005年大量买入,投入股市资金规模从2002年底的90亿猛增到160亿。
巴菲特第三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暴跌后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因为即使是股市大跌一半,并不代表你想买的股票也大跌一半,而且有些股票即使大跌一半也未必便宜。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在市场恐惧气氛最大的时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公开宣布:我正在买入美国股票。
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说暴跌时要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巴菲特过去两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们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我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我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其中80亿指定用于收购伯灵顿铁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规模投资,关键在于他对于价值投资的坚定信仰:“过去两年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是最理想的投资时期,恐惧气氛反而是投资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据市场分析人士做出乐观分析评价时才买入的投资者,为了毫无意义的保证付出了严重过高的价格。最终在投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公司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间的差额,不管你是整体收购,还是只在股市上买入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是理性。
但股票投资中,最困难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涨和暴跌中保持理性。
❸ 巴菲特也在抛售,巴菲特资产今年为什么不香了
对于巴菲特,很多人都知道他是做什么的,也知道巴菲特是投资教父,在巴菲特的投资中基本很少有失败的,那巴菲特为什么在今年开始抛售了呢?为什么巴菲特的资产今年不香了呢?下面我就来说一下对于这个问题,我的看法与想法,仅供大家参考讨论。
对于巴菲特的抛售上面已经说的很清楚了,但是至于说巴菲特的资产为什么不香了,这个话题我不赞同,毕竟巴菲特还是那个投资之神,只是金融市场是否还会像之前那么稳定,这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当金融市场不在稳定的时候,巴菲特的这个举动无疑是抛在了最高点,那巴菲特香吗?我倒觉得很香。所以透过问题看本质,如果看不清楚本质,那就不知道别人在做什么,当你知道别人做事情的用意以后,你就明白自己的想法是多么的渺小,以上回答仅供参考。
❹ 巴菲特抄底“被套”带来的反思
好的投资具备耐心和进取心的结合,但很多人并不具备这种能力。它还要求你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了解自己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你必须知道自己的能力范围。当然,很多人会觉得自己比实际聪明得多,这是危险的,会带来麻烦。
巴菲特投资有三个核心理念:安全边际、竞争优势和能力边界。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说:“安全边际概念归根结底在于获得比你付出得多的价值。”翻译成大白话就是,你买入一项资产的价格最好比它的内在价值低。
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安全边际并不仅限于投资差价的安全,还需要考虑自身资金的安全。所谓价值投资,就是要以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然后耐心等待价值和价格的回归。
巴菲特的经验是要有耐心,要沉得气。
安全边际的提出就是因为内在价值难以精确计算,才需要安全边际作为保障的,所以安全边际是需要大概估算就可以了,不需要有精确的计算。而且,能否正确的评估安全边际主要取决于你的估值能力,这属于你个人能力的范畴,需要你自己去学习、提高。你可以做到的是,每次在购买股票的操作前预留一个冷静期,给你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要有宁可错过也不可做错的心态。
❺ 金融危机带给我们什么教训和启发
信用、债务永远是危机的起点。笔者此前也反复强调过,所有的危机都离不开债务,而债务背后又是信用支撑。美国让那些没有还款能力的人也去买房、贷款,最终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人们对按揭证券的价值失去信心,引发了流动性危机。而这还属于微观层面,等到流动性危机开始扩散时,便引发了正式的债务危机,最终酿成金融风暴。
而反观国内,由于去杠杆,房企、债、P2P有些扛不住了,债务暴雷从以前的地方性小平台蔓延到国企、上市公司。所以,为什么今年央行会降准和超预期释放流动性,因为不这样的话就必定会重蹈覆辙。然而在当时为了缓解危机、刺激经济,四万亿计划出世实属无奈,而且一定程度上又恢复到了过去的粗犷型发展模式。所以这次当国内流动性危机显现时,决策层只有未雨绸缪,推进艰难的结构性改革。把经济结构优化,钱去该去的地方,做好“既要又要”,错过了一次机会,不能再错过第二次。
❻ 这次金融危机中巴菲特进行了哪些关键性的交易
在07年末十分英明的卖出了手中的全部中石油,收购高盛银行20%的股权。为美国债券市场进行再保险。
❼ 巴菲特面对四次暴跌都干了啥
巴菲特面对四次暴跌都干了啥
巴菲特一生遇到过四次股市暴跌,其中三次S&P500指数跌幅过半。巴菲特的经验教训可以归纳为三个字:要淡定。
第一次,1973年1月到1974年10月暴跌50%
1973年1月11日,S&P500指数最高121点。
1974年10月4日,S&P500指数最低60点。
股市暴跌,就像发生火灾一样,所有人都想赶快逃离,纷纷不计成本,低价抛售。
巴菲特却非常淡定,从从容容出手,大胆买入。
他早在1969年9月就退出股市,然后一直抱着现金,等待估值过高的股市暴跌。连他自己也没有想到,虽然一年之后的1970年5月26日股市最低跌到68点,但又迅速反弹,连续上涨两年多,1973年1月 11日,S&P500指数最高121点。之后才开始下跌,直到1974年10月4 日,S&P500指数最低60点。巴菲特等待暴跌,一等就是5年。
等了那么久,终于到了出手的时机。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的记者访问时说:“我觉得我就像一个非常好色的小伙子来到了女儿国。投资的时候到了。”
这次巴菲特面对暴跌的启示是:不要低估市场的疯狂,高估值持续的时间可能很漫长,等待市场恢复理性的过程不会一帆风顺,其间要淡定,有耐心,因为可能要等上几年。
第二次,1987年8月到1987年10月暴跌36%
这一次股市跌得快,反弹也快,结果巴菲特只能遗憾没有时间“让子弹飞”。面对暴跌匆匆而来又匆匆而去的投资机会,巴菲特仍然非常淡定,因为他相信下一次机会还会来,只要耐心等待。
在1987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回顾大跌:
对于伯克希尔公司来说,过去几年股票市场上实在没有发现什么投资机会。1987年10月,确实有几只股票跌到了让我们感兴趣的价位,不过还没有买到对组合具有影响意义的数量,它们就大幅反弹了。
“到1987年底,除了作为永久性的持股与短期套利的持股之外,我们没有其它任何大规模的股票投资(5000万美元以上)。不过你们可以放心,市场先生将来一定会提供投资机会,而且一旦机会来临,我们十分愿意也有能力好好把握住机会。”
这次巴菲特得到的启示是:有时暴跌来也匆匆去也匆匆,让你无法抓住抄底良机,对此同样要淡定,不要因为试图把握住每一次机会而自责甚至投资行为失控。
暴跌后第二年机会来了,巴菲特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到1989年,两年内买入可口可乐10亿美元,1994年继续增持后总投资达到13亿美元。1997年底巴菲特持有可口可乐股票市值上涨到133亿美元,10年赚了10倍。
第三次,2000年3月到2002年10月暴跌50%
巴菲特早就预言,科技网络股推动的这波股市大涨后泡沫必然破裂。尽管股市三年跌了一半,巴菲特却并不急于抄底,因为他想买的很多股票还不便宜。
2002年度致股东的信中,在暴跌之后,巴菲特依然非常淡定:
“在股票投资方面,我们仍然没有什么行动。查理跟我对于伯克希尔公司目前主要的持股感到越来越满意,因为这些公司的收益在增长,而与此同时市场对其估值却进一步降低。”
不过现在还无意增持这些股票。虽然这些公司的前景良好,但我们并不认为其内在价值被市场低估。
同样的结论也适用于大多数的股票。尽管股市连续3年下跌,从而大大增加了股票的吸引力,但只有很少的股票能让我们稍有兴趣而已。这一令人不快的事实正好表明了在大泡沫时期股市对于股票的疯狂高估。不幸的是,狂饮的酒越多,宿醉的夜越长。
查理跟我现在对于股票退避三舍的态度,并非与生俱来的。我们热爱拥有股票,如果是以具有吸引力的价格买入的话。
“在我61年的投资生涯中,其中约有50年中都有这样的机会出现。今后也一定会有很多类似的好年份。但是,除非发现至少可以获得10%的税前收益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后6.5%-7%的收益率)的概率非常高时,否则我们宁可闲坐在一边观望。”
2003年巴菲特终于开始出手,买入中石油。2005年大量买入,投入股市资金规模从2002年底的90亿猛增到160亿。
巴菲特第三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暴跌后有些股票未必便宜,抄底也要淡定。
因为即使是股市大跌一半,并不代表你想买的股票也大跌一半,而且有些股票即使大跌一半也未必便宜。
第四次,2007年10月到2009年3月暴跌58%
在市场恐惧气氛最大的时候,2008年10月17日,巴菲特在《纽约时报》上发表文章,公开宣布:我正在买入美国股票。
在文章中他再次重申他的投资格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他在2009年度致股东的信中说暴跌时要贪婪到用大桶接:“如此巨大的机会非常少见。当天上下金子的时候,应该用大桶去接,而不是用小小的指环。”
巴菲特过去两年接金子的大桶有多大呢?2008年初,我们拥有443亿美元的现金资产,之后我们还留存了2007年度170亿美元的营业利润。然而,到2009年底,我们的现金资产减少到了306亿美元(其中80亿指定用于收购伯灵顿铁路公司).
巴菲特之所以能够在金融危机的暴跌中如此淡定地大规模投资,关键在于他对于价值投资的坚定信仰:“过去两年对真正的投资者来说是最理想的投资时期,恐惧气氛反而是投资者的好朋友。那些只在根据市场分析人士做出乐观分析评价时才买入的投资者,为了毫无意义的保证付出了严重过高的价格。最终在投资中起决定作用的是你支付的价格和这个公司在未来十年或者二十年的盈利之间的差额,不管你是整体收购,还是只在股市上买入这家公司的一小部分股份。”
巴菲特第四次面对暴跌的启示是:暴跌越狠抄底越狠。
巴菲特说,投资最重要的是理性。
但股票投资中,最困难的就是保持理性,尤其是在暴涨和暴跌中保持理性。
http://ik9.net/article-1522-1.html
❽ 巴菲特的赌局
也许你还没听说过这个赌局,我来讲讲……
2005年,巴菲特提出,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基金和任意五只对冲基金的总体回报进行比较,以十年为期限,赌注50万美金。
条件开出后,华尔街一片寂静。
后来真有一位老兄出来应战。光阴似箭,在过去的九年中,标准普尔基金回报为年化7.1%,五只对冲基金的回报为年化2.2%。
这其中还包括了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巴菲特的胜利已无任何悬念。
为什么“聪明”的基金经理跑不过指数?
首先,基金经理跑不过指数的一个明显原因,是收取了昂贵的管理费。
实际上,基金经理和指数的竞赛并不像看上去那么容易。
如果说指数代表市场平均回报,而基金本身就是市场的一部分。
基金经理跑不过市场,类似于长跑比赛中大部分人跑不过平均速度。如果只有几个长跑健将,而其他人水平相近,情况更是如此。
其次,在纪律性方面,大多数基金经理更不会优于指数。
指数成份股的选择是一个比较机械和被动的过程。不符合的企业会被无情地从指数中剔除
而这一机械过程看似简单,其实更容易保持指数的稳定和活力
也就是说,机械并不意味着愚蠢。
而对于如何管住闲不住的手,指数基金更是有天然的优势,这种不折腾的优势,长期来讲会被放大得更加明显。
而基金经理的折腾在很多情况也是身不由己,这种身不由己主要出于两个原因。一方面,在很多情况下,出于客户与业绩的压力,基金经理会被迫去追随市场热点与行业风口。
另一个原因,主动投资,这个主动如何去衡量呢,
如果绝大多数的基金经理都接受相同的教育,分析相同的资料,采取相同的投资方式,做出类似的决策,而同时声称自己是在进行主动投资,那么这种主动性到底在多大程度上有意义。
最后,对冲基金比较喜欢进行量化投资,也就是通过数量化方式及计算机程序,去进行买卖操作,特点是高频交易,依靠模型。
在量化投资领域,先驱和高手的回报是非常惊人的。
但随着聪明人的涌入,绝大多数量化投资的回报必然趋于平庸。
而这种量化投资的平庸回报是否能够超过指数回报呢,至少目前看上去并不乐观。
基于以上原因,在美国市场中专业基金经理比不过指数,其实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中国资本市场正走在专业化的道路上,而巴菲特老爷子的一些观点,对于咱们是个预先的提醒。
巴菲特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业余投资者,通过定期投资指数基金,竟然往往能够战胜大多数的专业投资者。”
对于天天忙于上班的普通人来说,也就是业余投资者来说,开始投资理财的时候,一般都面临以下三种情况:
1、资金限制。没有太多的投资资金;
2、技能限制。不知道什么时候进场,也不知道买什么产品,也不懂投资品估值
3、时间限制。上班总是很忙,没有太多时间;
而指数基金,比较好的解决了这三大难题:
1、资金门槛低。你不需要很多资金,100元就可以开始投资了。
2、操作简单。每月工资一发,拿出部分资金,进行定投即可。
3、基本不需要太多时间。只需要买卖的时候花点心思,平时不需要太关注股市,基本上不需要操心,有空可以多学习,多看书。
指数基金,可以给我们带来的结果是:
1、基本上可以获得股票市场的平均收益,时间足够长的话(3-5年),年化收益率一般都会超过10%;
2、你的投资品永远保持优秀的状态,变差的公司自动会剔除出指数,正所谓“铁打的指数,流水的公司。”
3、定投给业余投资者,带来了强制储蓄的效用。
从这个角度看,指数基金,就是专门为咱们量身打造的投资理财产品。
虽然巴菲特自己做股票,但给个人投资者的建议,还是投资指数基金为主。
午安,我是小帅。
❾ 股神巴菲特是如何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
当代最伟大的投资大师非股神沃伦巴菲特莫属!
区别于别的金融投资家,我认为巴菲特最伟大之处在于:经历美国史上三次重大股灾,非但没被重创,反而财富不断刷新记录!“股神”之名当之无愧!
巴菲特经历的最近一次重大股灾,是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起,最后演化为全球的金融危机,但他依然毫发无损,创造了财富不降反升的奇迹,来看下他是如何应对这次次贷危机的:
”反向市场情绪思维“,”独立思考和内心的平静“,正是股神巴菲特是应对美国次贷危机的制胜法宝!
❿ 巴菲特在97年金融危机时赚取中国多少利润
巴菲特在97年金融危机时,通过中国石油赚取200多万美金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