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巨鳄收入多少
㈠ 请问什么是对冲大鳄
随着中国投资市场的逐渐向国际放开怀抱,以下几家对冲大佬早已先行一步,抢滩内陆:
1、Bridgewater Associates
雷·达里奥(Ray Dalio)的桥水联合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连续两年都登上了LCH英雄榜。这家基金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对冲基金,约有1300亿美元的水平。除了管理资产庞大以外,桥水的独特之处是它的300家客户都是机构投资者。它们的平均投资额为2.5亿美元。
在戴利奥和罗伯特·普林斯的共同领导下,桥水善于创造不同的利润流,鉴别贝塔源,市场驱动型回报,阿尔法,基于技能回报,然后把它们打包成与客户需求的兼容的战略。该公司通过债券和货币管理外包提供源阿尔法。但是当机构开始转向其他资产类别和关注额外利润源时,桥水也在调整战略。
达里奥在2012年初被业内评为对冲基金史上最成功的基金经理——公司旗下纯阿尔法基金(Pure Alpha Fund)在1975年至2011年为投资人净赚了358亿美元,超过了索罗斯量子基金自1973年创立以来的总回报。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评价说,达里奥的桥水基金(Bridgewater Associates)对经济的统计分析甚至比美联储的更靠谱。
这家掌管着1300多亿美元资产的顶级对冲基金隐匿在康州Westport的树林里,与纽约华尔街的喧嚣保持远离。桥水联合基金已于2012年底在上海低调的成立了代表处。
2、Man Group
英仕曼集团是全球第二大对冲基金管理公司,管理的资产规模达680亿美元,其业务框架主要由三大类别组成:AHL(管理期货基金CTA)、GLG(由30多个策略的基金组成的多策略基金)以及刚收购的FRM(对冲基金的基金),此外,英仕曼拥有一支有卓越投资专家组成的庞大团队,就投资管理以至客户服务的每个范畴,给予强劲的支持。
英仕曼中国区主席李亦非透露,集团希望在中国首先推进的是旗下的管理期货基金。据了解,AHL基金希望能通过中国期货市场的国际化发展先进入中国,同时也想借助QFII、QDII等各种跨境方式,在中国寻找投资和合作的机会。
3、Paulson Co
保尔森公司管理着约为360亿美元的资产(其中95%为机构投资者)。据《阿尔法》杂志统计,仅约翰·保尔森个人在2007年的收入就达到了37亿美元,一举登顶2007年度最赚钱基金经理榜,力压金融大鳄乔治·索罗斯和詹姆斯·西蒙斯。一时间,约翰·保尔森在华尔街名声大震,“对冲基金第一人”、“华尔街最灵的猎豹”等称号纷纷被冠在了他头上。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约翰·保尔森与保尔森基金持续的稳定盈利。
直到2011年6月3日,保尔森所持有3740万股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瞬间爆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同时浑水调查公司给予嘉汉林业“强烈卖出”的评级,同时给出的估值不到1美元(当时股价为18加币)。导致嘉汉林业公司市值在两个交易日内蒸发了近33亿美元,而保尔森基金面临了4.68亿美元的亏损。
距离该事件发生已经近两年,约翰·保尔森这位曾经的“沽神”似乎逐渐淡出了华尔街。是归于平淡,还 是在酝酿又一场巨额交易,我们不得而知。据悉保尔森基金已在北京金融街及上海陆家嘴分别设立了代表处。
4、Lone Pine Capital
孤松资本始建于1997年,由斯蒂芬·曼德尔(Steve Mandel)创建,总部设在康涅狄格州的格林威治,在伦敦,香港,北京,纽约均设有办事处。隆派恩资本是一家私人拥有的对冲基金,在世界各地的公共股权市场进行投资。从最初的800万美元开始,直到该基金成为了打理自有资金的“超级基金”,为约56亿美元的投资者和自有资金估计为150亿美元的曼德尔先生服务。
大多数人相信,曼德尔先生的成功可以归咎于他的“自下而上”的投资。他的重点放在企业的基本面问题上。曼德尔先生认为,破译业务进行深入的基本面分析,了解其做法,运营和未来的增长。这是重点,这影响到最后的选股和决定是否或长或短。不像大多数的对冲基金管理人,曼德尔先生巧妙地依靠他强烈的判断和快速决策的位置和移动。孤松资本在花旗集团(Citigroup)和斯伦贝谢公司的增持是证明曼德尔先生灵巧之至最好的例子。
5、DE Shaw
德劭基金由数学家大卫·肖成立于1982年。DE Shaw大部分投资基于复杂的数学模型,旨在找出隐藏的市场趋势或定价异常。不过该基金也进入到私人股本领域和自下而上的价值驱动型投资领域。
DE Shaw进军中国内地的举措,会让人将之与其2006年和2007年在印度的扩张进行比较。该公司在印度看到了巨大的招聘和投资机遇。
就员工数量而言,DE Shaw令一些更灵活的竞争对手相形见绌。该公司大约有1700名员工——其中估计有100名拥有博士学位。只有英国曼集团(Man Group)的员工数量超过了DE Shaw
过去两年,不愿抛头露面的DE Shaw在其主要战略方面表现稳健。该公司的旗舰基金Oculus回报率为8.7%。Oculus按照该公司的一系列定性及定量战略进行投资。一位投资者表示,该公司旗下的另一支基金DE Shaw Composite实现了21.1%的回报率。
位为处于上海陆家嘴的办事处拥有一支私募股权投资分析师团队。拓展该集团在亚洲地区的业务,并标志着首次进入中国内地。该办事处将重点关注中国的收购机会。
㈡ 深圳前隐形首富:神秘发家史曝光,真正的“资本大鳄”
在深圳,富豪遍地走。在大街上扔一块砖头,不小心就有可能砸中一两富豪 。
普罗大众所熟知的,如腾讯的小马哥,比亚迪的王传福,还有宝能的姚振华,都是闻名于全的深圳富豪。
然而,在深圳在富豪群体里,有一个叫林立的超级富豪,却异常低调。
林立鲜少露面,几乎不接受媒体采访,这让他越发显得神秘和深不可测。
他曾经是深圳的首富,那是他第一次浮出水面;但他说不清道不明的发家史,更是让外界议论纷纷。
随后,林立消失在媒体的视线之中,将他的资本帝国越做越大。
近日,林立第一次接受了公开的采访,人们才惊奇地发现,林立才是真正隐形的资本大鳄。
与此同时,林立的神秘发家史也终于曝光。
那么,林立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神秘发家史?他的资本帝国到底又有多庞大?
一、
1963年,林立在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出生。
林立是家中长子,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其中有个弟弟叫林丛,妹妹叫林纯青。几个弟弟妹妹,后来都在林立创办的企业中身居要职,出任高管。
父亲林锡照,一直在紫金县下面的一个镇政府部门工作,母亲则长期在乡镇企业工作。
林立还小的时候,父亲被下放到了农村,一家6口人,靠着微薄的工资过活。
林立学习成绩还不错,考上了大专,学的是财会。
1979年,16岁的林立毕业之后,进入了人民银行紫金县分行工作,当上了一名会计员。
第二年,深圳成立特区,人们争相涌入深圳;那时,林立的家人们,也来到深圳发展。
1980年的深圳
但林立没有第一时间来到深圳,而是在紫金县的人民银行和农业银行,都干了几年。
直到1985年,22岁的林立辗转来到深圳,在中国银行上步路支行,担任会计科长。
来到改革开放最前沿的深圳,而且从事最新兴的金融行业,这让林立遇到了常人难以企及的机会。
1990年12月,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深圳的老五股中的深金田、万科、深原野和深安达,都是中国银行参与发行。
深圳证券交易所成立
那时的林立,正好参与了编写了这四只股票的会计核算。
这让林立比别人更早接触中国的股票市场,也更早认识到股票的价值。
下班没事的时候,林立就骑着摩托车,到红荔路园岭路边摊买股票。
当时有规定一个身份证,只能领取一张新股认购凭证。
林立就让在紫金县做镇书记的父亲,打了当地派出所帮忙,拉了一车人过来帮忙买股票。
林立投入了几千元,随着老五股的价格暴涨,林立清仓之后,赚到了三百万元人民币。
赚到人生第一桶金后,林立尝到了股票市场神奇的造富力量,再也没法打工了。
二、
1995年,林立辞去了银行的工作,成立了立业集团。
除了炒股,林立还将赚来的钱,投入到了房地产和餐饮行业。
深圳的富华酒楼,还有金龙阁餐饮,都是林立投资的产业。
林立还开发了包括航天立业华庭等几个楼盘,这些投资无一不暴赚,让林立的身价翻了几倍。
当时,林立意识到:在实业中赚1个亿,很难;但在实业中赚到1个亿,投资到有潜力有股权上,获得的利润要远远高过实业。
2002年,只有5个营业网点江门证券,有200多名员工,陷入了亏损的经营困境。
林立意识到了证券牌照的稀缺,趁着江门证券亏损寻找买家之时,低价收购过来。
这笔交易,将在十几年之后,给他带来几百亿元的收入。
一年之后,林立又等到了一个极具潜力的股权投资机会,平安保险推出的投连险,由于资本市场低迷,引发了退险潮。
深圳投资管理公司是平安保险的第一大股东,持有了16%,占比太多,再加上平安保险亏损,需要出售一部分股权。
8800万股平安保险股票,占总股本3.6%,以每股5.93元的价格,在深圳产权交易中心挂牌出售。
但第一次,居然没有卖出去。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林立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于是,林立把所有的房地产项目,以及酒楼生意,悉数卖尽套现。凑齐5个多亿,林立将平安保险的股权一举拿下,成为了十大股东之一。
第二年,平安保险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上市。
2007年,平安保险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A股的高溢价,让林立的财富一飞冲天。
也正是2007年,林立以170亿元的身家,成为了深圳的首富。
随着平安保险市值的膨胀,林立当时5亿的投入,最高暴涨到了600多亿。
林立逐步减持了400多亿,还剩下200多亿的平安股份。
但林立并没有止步于在金融市场上赚快钱,他立马将投资所得,大部分拿去收购了实业。
林立从平安大笔套现之后,刚好遇到了不少地方国企经营困难,很多国企的股票每股1元就能买到。
于是,林立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了疯狂低价扫货。
南京立业电力变压器、四川立业电子、湖北立业生物等集团的子公司,都是那个时候,林立收购而来。
这让立业集团,短时间内迅速膨胀,成为了全国有30家工厂,3万名员工的实业巨无霸。
如果将这些企业整合在一起,立业集团可以成为一家不折不扣的世界500强企业。
但务实、低调的林立,并没有这么做,而是将这些公司打散,沉入水底,消失在大众媒体的视线之外。
时至今日,依然没有多少人知道立业集团,更不知道它是如此庞大的实业集团。
三、
被林立收购的江门证券,实力同样不可小觑。
为了把江门证券做大,林立将其改名为“华林证券”,摆脱一家地方证券公司束缚。
随后,林立将华林证券的总部,分别搬到过珠海、深圳、北京;每一次搬家,都能够让华林证券的网点数量翻倍。
林立还给华林证券引入有经验的人才,前后聘请了国泰君安的副总、国信证券的副总以及平安证券的副总,过来操盘华林证券。
直到2014年,原平安的团队从华林证券出走之后,林立从幕后走到台前,成为了华林证券的董事长。
林立
那个时候,林立发现在自己的华林证券,居然没有几个认识的人。
面临没有信任的人可用,林立不得不将妹妹林纯青,从中国银行挖来做人力资源总监,主抓人力;然后又将妻子潘宁,一个80后金融金领,任命为副总裁,主抓财务。
这种任人唯亲的做法,也让华林证券陷入了争议,被外界认为是一个家族证券公司。
林立主政华林证券后,利润水平开始迅速提升,5年的时间,就赚了30个亿的利润。
从入主华林证券那一天起,林立就在谋划上市。
2016年,林立任华林证券董事长刚满三年,符合了上市的条件,就向证监会提交了上市申请。
2019年1月17日,华林证券如愿上市,林立的资本版图再一次扩大。
华林证券上市
目前,华林证券的市值高达341亿,而61%的股权,都归属于林立的立业集团。
也就是说,十几年前的一笔廉价交易,给林立带来200多亿元的回报,实属惊人!
四、
根据现有公开资料,我们无法将林立的资本版图完全摸索清楚。
我们所知道的,还只是林立资本帝国的冰山一角。
腾讯发起的微众银行,立业集团同样是20%的大股东;此外,无锡银行等一些银行资产,同样是林立的资本版图之中。
毫无疑问,相比一些浮出水面的资本大佬,林立才是真正的资本大鳄。
更为关键的是,他是一只沉在水底的鳄鱼。
不为众人所熟知,静静地等待着属于他的猎物。
这也是务实的南方富豪,特别是广东富豪的典型特点。他们喜欢藏财富于无形之中,不为人知,也不让人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