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吉芬效应是什么
① 吉芬商品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怎么解释
它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替代效应是指收入不变时,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引起两种商品相对价格变化而导致的对该种商品需求量的变化。
一种商品为低档商品时,其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使得消费者增加对该商品的需求量,收入效应却使得消费者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但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的大小不确定。
如果一种低档商品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其替代效应,从而导致该低档商品价格下降时,其需求量相应减少,那么,这种低档商品就是吉芬商品。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如果某种商品价格上涨,而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不变,那么就意味着消费者的实际收入相对于该种商品的价格上升而言在减少,购买能力在下降,从而对这种商品的需求会减少。
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是它的特殊性,是吉芬在19世纪因为1845年得爱尔兰灾荒土豆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时发现的,是著名的“吉芬难题”这个是事实说明的,研究数据说明的,你可以当成定理。
(1)金融吉芬效应是什么扩展阅读:
下面分析“需求定律之争”。如果其他条件都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说法百分百成立(鉴于各种教科书论证得很详尽了,此不赘述)。但是,将该定律应用在实践中,则需要考虑“其他条件”了。
一种解释
(1)其他条件不变,则“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的描述可以被认为是铁律;
(2)如果考虑其他条件,则价格上涨时,需求发生变化,反映在图表上就是需求曲线的移动。上述“雨伞的需求量上升”的例子就是铁证。
同理,土豆价格上涨,需求量反而上升,是因为消费者收入较低,买不起其他食品,或者说,消费的主食因收入的限制而只好采用土豆,当土豆价格上涨时,他们预期价格还会涨,于是就去抢购了。其实,在中国短缺经济时代,就存在商品价格上涨、百姓抢购的事实。
在抢购商品的这些事例中,也是因为存在“其他条件”在变化的因素。从以上事例看,如果剔除“其他条件”,则这些产品的需求曲线必定向右下倾斜。但考虑“其他条件”后,整条需求曲线就向右移动了,也就是说已经不是同一条需求曲线了。
而因为这个移动,需求量也就增加了,但这个增加并不是由于价格变动引起的(请注意,就每一条需求曲线而言,还是向右下倾斜的,但这同现实中出现的“价格上升,需求量也上升”现象在实质上并不矛盾)。当然,考虑了“其他条件”,并不等于推翻了需求定律。
② 什么是吉芬效应
所谓“吉芬效应”,是我起的名词,它来源于“吉芬商品”概念。吉芬商品是经济学家吉芬(S.R.Giffen)的一个发现。按照经济学的供求规律,商品的需求与价格之间是一种负相关关系,价格上升,需求减少,价格下降,需求增加,这种升降变化的强度可以用需求的价格弹性来表示。但是,吉芬发现,有一类商品,其需求与价格之间并不呈负相关关系,价格上涨不仅不会导致需求减少,反而使需求增加,而价格下跌反而会导致需求减少。譬如,他发现,马铃薯(土豆)就属于这一类商品,其价格的上涨不仅不会使其需求量减少,反而使消费增加。为了纪念吉芬,经济学中就把吉芬所发现的这一类违反价格弹性规律的商品称为“吉芬商品”。
③ 简述正常商品 低档商品 吉芬商品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
收入效应是指在货币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需求量的影响。替代效应是指实际收入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价格变化对其替代品需求量的影响。
一、正常商品
随着收入增加而增加消费的商品是正常商品。商品价格下降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使得该商品需求量增加。
二、低档商品
低档商品是消费者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对该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商品。低档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成同方向的变动,而且,在大多数的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的作用。
三、吉芬商品
吉芬商品价格变动的替代效应为正,收入效应为负(更大),并且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使得需求量随价格上升而上升。某些高档消费品,比如珠宝、字画、古董之类等,也是一种价格与需求量同增同减的现象。
④ 吉芬商品价格提高时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以及总效应分别是怎样的
吉芬商品价格提高时,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所以总效应与价格成反方向变动,因此正常商品的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
过程是:B→C即需求增加的过程,因此总效应是正的,且总效应BC是一个负的替代效应(-AB)和一个正的收入效应AC组成。
吉芬商品
是一种商品,当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所谓吉芬商品就是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在一定幅度内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时,需求量减少,这是西方经济学研究需求的基本原理时,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对爱尔兰的土豆销售情况进行研究时定义的。
⑤ 怎么用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解释吉芬之谜
而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即价格上升(下降)时如果只考虑收入效应先那么需求量就会上升(下降)。这是因为吉芬品价格下降会导致实际收入上升。但是吉芬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他的收入效应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的变化。
吉芬商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是它的特殊性,是吉芬在19世纪因为1845年得爱尔兰灾荒土豆价格上升需求量增加时发现的,是著名的“吉芬难题”这个是事实说明的,研究数据说明的,你可以当成定理。
希望能帮到你。。。。。。。。。。。。
⑥ 轻松理解经济学术语:特里芬难题、格雷欣法则、吉芬难题
不断地学习是作为一名合格的金融人士所必备的素养,金融小白和刚入金融行业的新人更是如此。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锻炼自己的业务能力才可能在金融圈内混出一丝名堂。
我在此为各位准备了几个金融、经济方面的小知识,权当抛砖引玉,激起大家对金融兴趣,希望大家能系统地学习一些金融课程,提高专业素养。
想理解好特里芬难题,首先得先了解布雷顿森林体系。
各位初中 历史 教科书里面都肯定学到过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期,美国开始构思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于是召集了44个国家在美国一个叫布雷顿森林里开始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最终建立了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国际货币基金会员国货币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
布雷顿森林货币体系的运转是以美元的信誉和地位密切相关的。而美国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多的黄金储备,经济实力雄厚。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初期,的确发挥了一定优势,给各国经济带来了繁荣。但不久后,即有人指出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先天的不足,并大胆预言了它即将“夭折”,此人便是著名金融专家特里芬。
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国主要承担两项责任:一是保证美元按固定官价兑换黄金,以维持各国对美元信心。二是要为国际贸易发展提供足够的国际清偿力,即美元。
各位思考一下,这两项责任其实是矛盾的。
美元少,会导致清偿力不足;美元多,又会导致出现美元的信心危机。原因在于:一方面,美国要持续不断地向其他国家提供美元,只能让自己的国际收支始终保持赤字,由此留下的“大窟窿”,惟一的填补办法就是开动印钞机,印刷美元现钞,结果是美元越来越多;另一方面,收支赤字却意味着美国的黄金储备不仅不能增加,反而会由于别国的兑换而减少。这样,一边是美元越来越多,一边是黄金越来越少,双向打击,美元兑换黄金终将失去保证,布雷顿森林体系势必会因为这两难境地而瓦解。
以上就是特里芬难题的主要内容,主要是针对布雷顿森林体系设计的矛盾提出的。实际上,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因此难题于1971年被尼克松政府宣告结束。
金融小白没听过格雷欣法则,肯定听过劣币驱逐良币。实际上两者是一回事。对格雷欣法则最简单理解就是:假设你钱包里有两张50块钱,一张是崭新的,一张皱巴巴的,你肯定会先把旧的50块钱用掉,把新的50块钱收藏起来。
格雷欣法则是金银双本位制下的产物。金银有一定的兑换比率,当金银的市场比率与法定比率不一致时,市场比率比法定比率高的货币,即良币,将逐渐减少;市场比率比法定比率低的货币,即劣币,将增加。由此形成良币退藏,劣币充斥的现象。
其实格雷欣法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大家可以仔细留意生活细节。所以说很多知识来源于生活细节。
芬难题是由英国统计学家吉芬最早发现。也是一种经济悖论现象。
我们通常所学经济学常识中,是不是价格上涨,需求下降,价格下降,需求上涨。但是,有时候,现实却并非这样,这种有悖于价格需求曲线的现象就是吉芬难题。
18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土豆歉收,因此,市场上土豆价格上升,但是实际上,土豆的需求量反而增加了,这一现象被吉芬发现。在对市场进行研究后发现土豆歉收,贫困家庭比平时购买了更多的土豆,之所以土豆价格和土豆需求呈反常的正比例关系,是因为土豆价格上升,意味着穷人的实际收入变少了,人们不得不多吃土豆(人越穷,土豆吃的越多),少吃牛肉(人越穷,吃肉越少)所以土豆价格反而上升了。反之,如果土豆价格下降了,说明穷人收入增多了,就会尽量少吃土豆多吃肉,这时候,土豆需求反而下降了。
吉芬难题是一种有悖于需求曲线的例外情况,实际上,这种有悖于需求曲线的商品又被称之为吉芬商品,如上例中的土豆。
并不是什么商品都会产生吉芬难题中的现象,实际上吉芬商品通常是生活中需求性较强的低档商品。吉芬难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叠加的结果。
以上三个经济学小知识,是不是很有意思呢,经济原理很多来自于生活,当有人发现并点破的时候,其实,你会发现他们不过尔尔。
碎片化式的阅读,不会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各位有机会还是系统学习,才能使知识更加体系化。
⑦ 什么是吉芬现象
吉芬现象,是指一种商品,在价格上升时需求量本应下降,却反而增加。
“吉芬现象”是以英国统计学家罗伯特·吉芬的名字命名而来的。
45年,爱尔兰发生灾荒,造成农产品的价格急剧上涨,特别是土豆,当时土豆的价格已经高得可怕了,照理说东西越贵购买的人就应该越少才对。可是当时的土豆市场不是这样的,随着土豆价格的上升,土豆的销量也在迅猛增长。这一反常态的现象,引起了统计学家吉芬的注意。于是,他花费时间仔细研究了这种现象,后来,他发现土豆是当时爱尔兰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是生活的基本必要品,在那个大饥荒的年代里,爱尔兰人可以被迫减少肉类和奶类的消费,也不能减少土豆的消费。很多人把节约下来的钱,都用在了买土豆上。但由于土豆稀缺,而且前来消费的人群有增无减,于是,土豆的价格就只能越涨越高。对此,人们就把这种反常的现象,称为“吉芬现象”。
对于“吉芬现象”的不正常消费,赵大妈的消费理念恐怕就不适用了。因为爱尔兰人只有先解决了温饱,之后才能考虑土豆的“物美价廉”。在生活中,“吉芬现象”并不少见。在股票市场里,当某一支股票持续上涨的时候,只要注意,你会发现前来购买的人就更多了,因为大家都希望能赶上“牛市”,让自己多赚上点钱;而当某一支股票下跌的时候,前去购买的人却减少了,因为聪明的股民都知道股票下跌,资金就容易被套住。还有,纵观最近几年的房地产市场,购房的价格可以说是逐年上涨,但前来购房的人却与日俱增,而且许多没钱的人也在想方设法购买房子,哪怕是让自己借钱、贷款买房也愿意。在出门旅游的时侯,天降大雨,旅游景点内困住了好多的游客,早有准备的小商贩趁机推销自己的雨伞,伞价比各大超市和商店要高出二三倍,但小商贩的生意却比往日要红火得多。生活中的这些现象,其实都是“吉芬现象”。
⑧ 吉芬商品是否真的违背需求定理
不违背,其实,在价格之外,偏好、收入、相关产品的价格、人口、预期都会对市场需求起重要作用,其中,预期效应有时候会带来价格越高、需求量越大的反常现象,这是因为人们普遍有“买涨不买跌”的心理。
1、 有一种商品,违背商品的需求法则,在价格上升的时候,销 量本该下降,可是这种商品的销售量却在上升,这种现象就叫吉芬效应。
2、1845年,爱尔兰爆发了大灾荒。当时,英国经济学家吉芬发现一个奇怪的 现象,虽然土豆的价格在饥荒中急剧上涨,但爱尔兰地区的农民反而增加了对 土豆的消费,我们知道,根据需求法则,物价的上涨会导致消费的减少,显然, 爱尔兰土豆消费与需求法则相悖,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吉芬,就把他发现的这种价格越高销量就越高的现象叫做吉芬现象,或叫吉芬效应,像当时的土豆这样的商品,人们把它叫做“吉芬商品”,其特点违背需求法 则,在其他因素不改变的情况下,当商品价格上升时,需求量增加;价格下降 时,需求量减少, 这一现象在当时被称为“吉芬难题”,后来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在其著名的 《经济学原理》一书中详细讨论了这个问题,并在分析中提及罗伯特_吉芬的看 法,从而使得“吉芬商品”这一名词流传下来。马歇尔指出,在需求法则之下, 有两种效应在起作用,一种是替代效应,即一种商品价格提高后,消费者便会少 买它而去购买可替代它的其他商品,这是需求效应之所以发生的内在机理,但是当时苏格兰地区的肉和奶酪价格更高,以致替代效应无法发挥作用。
3.一种是收入 效应,即收人的减少使得人们尽量多买低档商品,在1845年的爱尔兰,土豆是一 种低档商品,但因为土豆价格上升,使得消费者变穷了,为了防止土豆再涨价, 只得继续多多购买土豆,收入效应又使消费者想少买高价商品(肉)而多买低档 商品(土豆)。 这样,便形成了两个反方向的效应,最终,因为收人效应如此之 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结果消费者对土豆的反应是少买肉,多买土豆,类似的商品还有下雨天的雨伞、股市中上涨的股票、价格狂涨的商品房, 等等。
这样说来,“吉芬商品”是客观存在的,经济学中的需求法则在此失灵,其实,仔细考察,发现情况并非如此,需求定律的定义是“在其他条件不变时, 需求价格与需求量呈反向变动关系”,这里其他条件变化了,饥荒中爱尔兰土 豆价涨量升,因为肉和奶酪价格更高,替代效应不起作用;雨伞涨价卖得反而 多,因为天下雨使雨伞需求大增;房价股价追涨杀跌,是因为人们对投资品的 预期变了,认为它们还会涨,从这一点上说,“吉芬现象”并不违背需求定律。
事实上,商品分为两类,一类是消费品,一类是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通 常情况下,普通消费商品轻易不会出现“吉芬效应”,因为它只是满足人们的消 费,很少牵涉人们对收益的预期。
4、而具有投资属性的商品则不然,任何一种投 资品,人们购买时更看重的是将来的价格,也就是其升值预期。 故而,应该把 这种商品列为投资品,不该把它视为消费品,因此也不要用需求法则来评估它。
⑨ 经济学效应的概念是什么
经济学效应是指某人在近期内重复获得相同报酬的次数越多,那么,这一报酬的追加部分对他的价值就越小。
1,常见的经济效应:
1)口红效应“口红效应”是指因经济萧条而导致口红热卖的一种有趣的经济现象,也叫“低价产品偏爱趋势”。
2)吉芬效应:吉芬效应(Giffen effect)又称“吉反论”(Giilenparadox)。由19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吉芬(R,Giffen,1837一1910)提出的一种对需求理论的例外情况。即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并不随该商品价格的降低而增加,也不随该商品价格的提高而减少。
3)边际效应:我们向往某事物时,情绪投入越多,第一次接触到此事物时情感体验也越为强烈,但是,第二次接触时,会淡一些,第三次,会更淡
⑩ 微观经济学中低档物品与吉芬物品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两者之间没有区别。
吉芬物品指的就是低档物品。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
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替代效应的作用大于收入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低档物品的一个例子是搭乘公共汽车。随着你收入减少,你不大可能买汽车或乘出租车,而是更可能坐公共汽车。
提高利率不一定使人们储蓄更多,因为收入效应可能抵消替代效应。
(10)金融吉芬效应是什么扩展阅读:
吉芬物品的相关介绍:
1、吉芬效应:英国经济学家吉芬针对某些产品“价格升销量大、价格降销量小”的现象,得出某些情况下出现的“买涨不买落,买贵不买贱”的消费心理。通常也是商家投机满足顾客虚荣心的一种手段。
2、案例说明:例如,消费者需要购买肉和土豆。此时土豆价格上升,人们相对变穷了。然而,由于土豆是人们必需的食物,并且它相对肉来说是低档品,因此土豆的价格上升会产生很强的收入效应,而人们对于生活水平下降的反映是削减奢侈品——肉,从而更多的购买土豆这种主食。
因此,可以认为土豆的价格上升实际引起了土豆需求量的增加。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是由无差异曲线在价格变化的情况下做收入补偿线来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