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金融创新的驱动力
⑴ 金融创新是如何推动金融工程发展的
金融工程,包括创新型金融工具与金融手段的设计、开发与实施,以及对金融问题给予创造性的解决。
金融工程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金融工程主要是指利用先进的数学及通讯工具,在各种现有基本金融产品的基础上,进行不同形式的组合分解,以设计出符合客户需要并具有特定P/L性的新的金融产品。而广义的金融工程则是指一切利用工程化手段来解决金融问题的技术开发,它不仅包括金融产品设计,还包括金融产品定价、交易策略设计、金融风险管理等各个方面。
金融创新贯穿于金融业发展的全过程 ,其根本动力来源于金融业逐利避险的追求
1.一旦金融创新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 ,金融与产业结合起来 ,金融工程便应运而生。
2.适应金融发展、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型金融工具、金融产品的不断涌现 ,对于合理有效地开发利用金融资源 ,保证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3.金融工程是20世纪90年代初西方国家出现的一门新兴金融学科。它运用工程技术的方法设计、开发和实施新型金融产品,创造性地解决金融问题。金融工程属于现代金融,相对于传统金融来说,它是金融创新,需要创造性思维。它在金融创新之外又叫金融工程,是因为金融工程是金融创新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为规避风险而引发的金融创新是金融工程产生的重要动因之一。
⑵ 金融创新有何意义
(一)金融创新的积极作用
1.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作效率
首先提高了市场价格对信息反应的灵敏度。金融创新通过提高市场组织与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使国际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对所有可得到的信息作出迅速灵敏的反应,提高了金融市场价格变动的灵敏度,使价格快速及时对所获信息作出反应,从而提高价格的合理性和价格机制的作用力。其次,增加了可供选择的金融商品种类。现代创新中大量新型金融工具的出现,使金融市场所能提供的金融商品种类繁多,投资者选择性增大。面对各具特色的众多金融商品,各类投资者很容易实现他们自己满意的效率组合。第三,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金融创新通过提供大量的新型金融工具的融资方式、交易技术,增强了剔除个别风险的能力。投资者能进行多元化的资产组合,还能够及时调整其组合,在保持效率组合的过程中,投资者可以通过分散或转移法,把个别风险减到较小程度。第四,降低交易成本,使投资收益相对上升,吸引了更多的投资者和筹资者进入市场,提高交易的活跃程度。
2.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
首先,金融创新通过大量提供具有特定内涵与特性的金融工具、金融服务、交易方式或融资技术等成果,从数量和质量两方面同时提高需求者的满足程度,增加了金融商品和服务的效用,从而增强了金融机构的基本功能,提高了金融机构的运作效率。其次,提高了支付清算能力和速度。把计算机引入支付清算系统后,使金融机构的支付清算能力和效率上了一个新台阶,提高了资金周转速度和使用效率,节约大量流通费用。第三,大幅度增加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现代金融创新涌现出来的大量新工具、新技术、新交易、新服务,使金融机构积聚资金的能力大大增强,信用创造的功能得到发挥,使金融机构拥有的资金流量的资产存量急速增长,提高了金融机构经营活动的规模报酬,降低成本,加之经营管理上的创新,金融机构的盈利能力增强。
3.金融作用力大为加强
金融作用力主要是指金融对于整体经济运作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能力,一般是通过对总体经济活动和经济总量的影响及其作用程度体现出来的。第一,提高了金融资源的开发利用与再配置效率。现代金融创新使发达国家从经济货币化推进到金融化的高级阶段和大幅度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导致金融总量的快速增长,扩大了金融资源的可利用程度并优化了配置资源效果;第二,社会融资和投资的满足度及便利度上升。主要表现为:一是融资成本降低,有力地促进了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能够提供更多更灵活的投资和融资安排,从总体上满足不同的投资者的筹资者的各种需求,使全社会的资金融通更为便利;三是各种投资与融资的限制逐渐被消除,金融创新后各类投资融资者实际上都进入市场参与活动,金融业对社会投资和融资需求的满足力大为增强;第三,金融业产值的迅速增长,直接增加了经济总量,加大了金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第四,增加了货币作用效率。创新后用较少的货币就可以实现较多的经济总量,意味着货币作用对经济的推动力增大。
(二)金融创新的负面影响
金融创新推动经济发展和金融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对金融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诸多不良影响。
1.金融创新使货币供求机制、总量和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影响了金融运作和宏观调控
在货币需求方面引起的一个明显变化是货币需求的减弱,并由此引起货币结构改变,降低了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在货币供给方面,金融机构创造存款货币的功能增强,增加了货币供给的主体。同时由于通货—存款比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下降,增强了货币供应的内生性,削弱了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与效果,易导致货币政策失效和金融监管困难。
2.金融风险有增无减,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
现代金融创新在提高金融微观和宏观效率的同时,增加了金融业的系统风险。一是创新加大了原有的系统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购买力风险等),如授信范围的扩大与条件的降低无疑会增加信用风险;二是创新中产生了新的金融风险,如大规模的金融电子化创新所产生的电子风险、金融业务管理创新中出现的伙伴风险、与金融国际化相随的国际风险等。各种金融机构的业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在带来高收益和高效率的同时也产生了高风险,导致了金融业的稳定性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机构的亏损、破产、兼并、重组等事件频繁发生。
3.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投机和泡沫膨胀的不良倾向
现代金融创新中,金融市场上出现了许多高收益和高风险并存的新型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尤其是从虚拟资本中衍生出的新奇的种类,如股票指数期货交易、股票指数期权交易等。一些避险性金融创新本身又成了高风险的载体,如外汇掉期、利率或货币掉期等等,这些金融工具和金融交易以其高利率诱导和冒险刺激,吸引了大批的投资者和大量的资金。在交易量放大的过程中,价格被推到不切实际的程度,拉大了与其真实价值的差距,表现为其市场价大大超过其净值,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由此吹出了大量的泡沫,产生过度投机,极易发生金融危机。
⑶ 现在如何看待金融创新
广义的金融创新是指发生在金融领域的一切形式的创新活动,包括金融制度创新、机制创新、机构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狭义的金融创新主要指金融工具和金融服务等业务创新。通常所说的创新主要是指狭义的金融创新。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确立,金融发展将主要依靠社会经济机体的内部力量——金融创新来推动。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各种新型理财品种的推出,深圳中小企业板块的建立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金融体系的完善。
(3)如何看待金融创新的驱动力扩展阅读:
中国金融体系所面临的一系列挑战,并从金融创新角度提出了多项政策建议。从2017年的“金融开放”、2018年的“金融改革”到2019年的“金融创新”。
《径山报告》项目的主题设置及时反映了中国经济金融发展的迫切任务——近年来我国低成本优势丧失、人口老龄化加剧,加之全球化趋势停顿甚至逆转,我国经济增长模式面临严峻挑战。如何通过金融创新支持经济创新、实现可持续增长这一关键问题亟待回答。
⑷ 为什么要进行金融创新
金融创新具有如下的积极作用:
①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的自由化和一体化。金融交易电子化使金融业日益渗透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由于金融功能的不断增加和完善,使金融业的成本大大降低,服务效率大大提高。由于金融支付手段和融资工具的创新,不仅使国内各金融机构联系在一起,而且不同国家的金融机构之间的业务往来日益一体化。资金流动和转移可在几秒钟内完成,形成了全球范围的融资格局,提高了融资效率,促进了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导致利率日趋自由化,并已成为一国金融业和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手段。②金融创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成果是使金融功能不只局限在传统的信用中介和创造功能范围内,而是向多样化、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而有更多的金融产品提供给市场进行交易,加速了金融产品的流动性,提高了融资效率,推动了资源合理配置,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③创新给投资者选择金融产品开辟了广阔的空间。金融创新的一个积极效应给投资者提供了可供选择的多种金融产品,使选择机会增多和空间扩大。有利于资金流动的加快和资金利用率提高。④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业表外业务迅速发展。金融创新的兴起和发展,使得金融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贷款质量普遍下降,银行收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增加收益和遵守金融监管,是金融业面对的重要问题。正是由于金融创新的出现,大多数金融机构发现从事表外业务不仅逃避了金融监管,而且获得了巨额利润。
⑸ 从经济发展的角度,金融创新的意义何在同时带来了什么问题
1、实业兴则金融兴,支持实体经济是金融业生存发展的根本。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脱离实体经济,金融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小微企业是我国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活跃市场、解决就业、发展经济、促进结构调整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久以来,小微一直是金融服务的薄弱环节,与其在实体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极不匹配。
3、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用“水”和“树”妙喻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也道出了金融改革和发展的本质要求。
(5)如何看待金融创新的驱动力扩展阅读:
创投市场的火热,需归功于股票市场的回暖和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完善。全国中小企业交易系统(简称“新三板”)企业挂牌火热,被统称为“四板市场”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规划也日益清晰,为创投资金提供了多元化的退出渠道,直接带动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行业虽然代表了中国经济转型的未来方向,但现阶段很难取代传统制造业成为就业的主力军。依赖间接金融渠道生存的制造业企业,仍需要宏观调控的扶持来创造更为宽松的融资环境。
参考资料:人民网-习近平嘱托“金融进入实体经济”有何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