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计提福利基金基数怎么算
① 职工福利费如何确定计算基数
是按计提的“应付工资”总额计算提取福利费。也就是扣除五险一金前的工资。包括各种津贴、加班工资、奖金等。
分析如下: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企业计算职工福利费时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在每一纳税年度实际发放的允许税前扣除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包括:基本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年终加薪、加班工资,以及与任职或者是受雇有关的其他支出。
2、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规定,企业计算职工福利费时的工资薪金总额,是指企业在每一纳税年度实际发放的允许税前扣除的合理的工资薪金支出。
3、职工福利费(employee services and benefits)是指企业按工资一定比例提取出来的专门用于职工医疗、补助以及其他福利事业的经费。
4、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拓展资料
关于职工福利费的构成:
1、企业职工福利费是指企业为职工提供的除职工工资、奖金、津贴、纳入工资总额管理的补贴、职工教育经费、社会保险费和补充养老保险费(年金)、补充医疗保险费及住房公积金以外的福利待遇支出,包括发放给职工或为职工支付的以下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集体福利:
2、为职工卫生保健、生活等发放或支付的各项现金补贴和非货币性福利,包括职工因公外地就医费用、暂未实行医疗统筹企业职工医疗费用、职工供养直系亲属医疗补贴、职工疗养费用、自办职工食堂经费补贴或未办职工食堂统一供应午餐支出、符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的供暖费补贴、防暑降温费等。
3、企业尚未分离的内设集体福利部门所发生的设备、设施和人员费用,包括职工食堂、职工浴室、理发室、医务所、托儿所、疗养院、集体宿舍等集体福利部门设备、设施的折旧、维修保养费用以及集体福利部门工作人员的工资薪金、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劳务费等人工费用。
(参考资料:网络:职工福利费)
② 如何计算事业单位结转结余及福利基金
(l)结余分配的核算内容。事业单位当年实现的结转,按规定可进行分配。结余分配的内容主要包括:一是有所得税缴纳业务的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二是按规定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进行上述分配后,对于当年未分配结余,应全数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2)主要账务处理。事业单位应设置“结余分配”科目,核算当年结余分配情况。年终结账后,该科目应无余额。该科目一般应设置“应交所得税”和“提取专用基金”等明细科目。 年度终了,将“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科目的余额转入“结余分配”科目,借记“事业结余”、“经营结余”科目,贷记“结余分配”科目;计算出应缴纳的所得税,借记“结余分配”科目,贷记“应交税金”科目;按规定提取的专用基金,借记“结余分配”科目,贷记“专用基金”科目;分配后,将未分配结余,全数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科目。
③ 行政事业单位的福利费怎样计提
行政事业性单位自 2008年1月1日开始已经停止计提福利费用了
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处理
一、行政事业单位资产
(一)货币资金的核算—→与企业会计相同。
(二)应收款项的核算
应收票据、应收账款按实际发生额记帐。
1.应收票据的核算—→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票据贴现发生的贴现息计入“经营支出”科目。
2.应收账款的核算—→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一般不计提坏帐准备
(三)存货的核算
是指在业务及其他活动过程中为耗用或销售而储存的各种资产,包括材料、产成品等。
1.取得存货时,应按实际成本记帐.
购入自用的材料—→应以购价、运杂费和负担的税金作为材料的入账价值。
2.发出时,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确定实际成本
(四)对外投资的核算
按实际支付的款项或评估确定的价值入帐
1.债券投资的账务处理:
(1)购入债券时: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转让债券或债券到期兑付时:
借:银行存款
贷:对外投资
贷(或借):其他收入
同时: 借: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其他投资的账务处理
(1)以货币资金对外投资时(同债券投资)
借:对外投资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2)以材料对外投资
借:对外投资(评估价值+增值税)
贷:材料(材料账面价值)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3)以固定资产对外投资
借:对外投资(合同确定的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同时: 借:固定基金 (账面价值)
贷:固定资产
(4)以无形资产对外投资
借:对外投资(双方确定的价值)
贷: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差额)
同时: 借:事业基金――一般基金(无形资产账面价值)
贷:事业基金――投资基金
(五)固定资产的核算
1.固定资产的标准
一般设备单位价值在500元以上、专用设备单位价值在800元以上。单位价值虽未达到规定标准,但是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的大批同类物资,作为固定资产管理。
一般分为六类。
2.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与企业会计中的固定资产入账价值基本相同。
3.主要账务处理
固定资产账务处理的特点:除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外,固定资产增加,同时要增加固定基金,固定资产减少,同时要减少固定基金。一般不计提折旧。
(1)购入固定资产时
借:专用基金――修购基金(用修购基金购置)
事业支出(用结余资金购置)
专款支出(用拨入专款购置)
贷:银行存款
同时: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接受捐赠的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3)融资租入固定资产
租入时:
借:固定资产
贷:其他应付款
支付租金时:
借:经营支出等
贷:固定基金
借:其他应付款
贷:银行存款
(七)无形资产的核算
无形资产的摊销,不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将取得的无形资产一次摊销,计入事业支出;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单位,应在受益期内分期平均摊销,计入经营支出。
二、负债
(一)应付及预收款项的核算
1.应付票据的核算—→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
2.应付账款的核算—→与企业会计基本相同。
(二)应缴款项的核算
1.应缴预算款的核算
应缴预算收入主要包括:①事业单位代收的纳入预算管理的基金;②行政性收费收入;③罚没收入;④无主财物变价收入;⑤其他按规定应上缴预算的款项。
2.应缴财政专户款
应缴财政专户款—→是指事业单位按规定代收的应上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
(三)应交税金的核算
事业单位的交纳的税金主要包括:营业税、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以及所得税等。
其中:应交纳的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记入“销售税金”;
应交的所得税—→记入“结余分配”。
三. 净资产
净资产—→行政单位净资产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和收入减去支出的差额
事业单位的是指资产减去负债后的差额。
三项基金(事业基金、固定基金、专用基金)
事业单位净资产的内容包括
两项结余(事业结余、经营结余)
一、基金
(一)事业基金
①从当年未分配结余中转入
一般基金
②从拨入专款形成的结余额中转入
1.事业基金
①用固定资产对外投资时从固定基金中转入
投资基金
②用货币资金、材料等对外投资时从一般基金中转入
2.主要账务处理:
(1)年终将分配结余转入事业基金时:
借:结余分配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2)拨入专款结余按规定留归本单位使用的部分:
借:拨入专款
贷: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二) 固定基金
一般情况下,资产负债表中固定资产和固定基金两个项目的数字应该相等,但有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情况下,在尚未付清租赁费时,这两个项目的数字不相等。
(三)专用基金
(1)职工福利基金—→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
专用基金 (2)医疗基金—→按照公费医疗经费开支标准从收入中提取
(3)修购基金—→按照事业收入和经营收入的一定比例提取
(4)住房基金
二、结余
(一)行政单位结余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
(二)是指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各项收入与支出相抵后的余额。包括事业结余和经营结余。
1.事业结余
事业结余=(财政补助收入+上级补助收入+附属单位缴款+事业收入+其他收入)-(拨出经费+事业支出+上缴上级支出+非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对附属单位补助)
2. 经营结余
经营结余=经营收入-(经营支出+经营业务负担的销售税金)
三、结余分配
1.有所得税交纳业务的单位计算应交所得税
(一)结余分配的内容
2.按规定提取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二)结余分配的核算
1.计算出应交的所得税时:
借:结余分配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2.按规定提取专用基金时:
借:结余分配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3.年终,将未分配结余,全数转入“事业基金――一般基金”
例:某大学当年取得事业收入50000元,取得债券利息收入5000元,发生事业支出45000元;收到拨入专款8000元,发生专款支出7000元。该大学当年的事业结余为( )元。
A.5000 B.6000 C.10000 D.11000
答案:C
解析:本题的考核点是事业结余的核算。事业结余=事业收入50000元+利息收入5000元-事业支出45000元=10000元。
四. 收入与支出
事业单位收入
(一)补助收入
1.财政补助收入
财政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按核定的预算和经费领报关系,从财政部门取得的事业经费。
2.上级补助收入
上级补助收入—→是指事业单位从主管部门和上级单位取得的非财政补助收入。
(二)事业收入
事业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所取得的收入。
按规定应上缴财政预算的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不计入事业收入;
从财政专户核拨的预算外资金和部分经财政部门核准不上缴财政专户管理的预算外资金—→计入事业收入。
(三)经营收入
经营收入—→是指事业单位开展专业业务活动及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取得的收入
(四)其他收入
其他收入—→包括对外投资收益、固定资产出租收入、外单位捐赠未限定用途的财物、其他单位对本单位的补助以及其他零星杂项收入等
事业单位支出
(一)事业支出的核算
事业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开展各项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发生的实际支出。
事业支出的具体内容
(二)经营支出的核算
经营支出—→是指事业单位在专业业务活动及其辅助活动之外开展非独立核算经营活动发生的各项支出以及实行内部成本核算单位结转的已销产品实际成本。
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开展经营活动发生的应列入劳务或产品成本上升的各项费用,应先通过“成本费用”科目进行归集,完成劳务或产品时,再转入“产成品”科目,结转已销产品成本时,再转入“经营支出”科目。
(三)成本费用的核算
成本费用—→是指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发生的应列入劳务(产品、商品)成本的各项费用。实行内部成本核算的事业单位应设置“成本费用”科目。
(四)销售税金的核算
销售税金—→是指事业单位提供劳务或销售产品按规定应负担的税金及附加,包括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资源税、教育费附加等。事业单位应设置“销售税金”科目。
五、国库集中收付制度
1、国库单一帐户体系
(1)财政部开设的国库存款账户
(2)财政部开设的零余额账户
(3)财政部开设的预算外资金财政专户
(4)财政部为预算单位开设的小额现金账户
(5)经国务院或国务院授权财政部批准预算单位开设的特殊专户。
2、收入收缴程序
(1)财政收入的收缴方法有直接缴库和集中汇缴两种方式。
(2)财政收入的收缴程序,直接缴库的税收收入和其他收入;集中汇缴是小额零散税收和法律另有规定的应缴收入。
3、支出支付程序:
(1)财政支出的类型,财政支出总体上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根据支付管理需要,具体分为:工资支出;购买支出;零星支出;转移支出。
(2)财政支出支付的方式,财政性资金的支付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两种方式。
(3)财政支出支付的程序,财政直接支付和财政授权支付的程序各不相同。
4、国库集中支付业务的核算
(1)财政直接支付的核算,
A.财政直接支付工资
借:经费支出,事业支出
贷:拔入经费
财政补助收入
结算不通过货币资金核算环节。
B.财政直接支付购买材料
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
贷:拔入经费
事业单位:
借:材料
贷:财政补助收入
C.财政直接支付购买固定资产
行政单位:
借:经费支出
贷:拔入经费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事业单位:
借:事业支出
贷:财政补助收入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2)财政授权支付的核算,通过“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科目,也不通过货币资金。
收到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拔入经费
财政补助收入
购买物品时:
借:经费支出
事业支出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如为固定资产
借:固定资产
贷:固定基金
(3)年终预算节余资金的核算
A.财政直接支付年终节余资金的帐务处理
年终的差额: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贷:拔入经费
财政补助收入
下年度恢复财政直接支付额度后:
借:有关支出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直接支付
B.财政授权支付年终节余资金的帐务处理
年度终了,注销额度时: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如财政授权支付数大于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下达数:
借: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贷:拔入经费
财政补助收入
下年度恢复额度时:
借: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
贷:财政应返还额度-----财政授权支付
六.收支两条线
七.会计报表
(一)会计报表的种类
1.行政单位: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总表、支出明细表 、附表及报表说明书等。
2.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附表及会计报表附注和收支情况说明书等。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
(1)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的报表。
(2)资产负债表的内容和结构
资产负债表—→左方为资产部类,包括资产和支出两大类,
右方为负债部类,包括负债、净资产和收入三大类。
资产负债表是依据“资产+支出=负债+净资产+收入”的平衡公式设置。
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就其内容,与企业的资产负债表比较,最大的不同点是事业单位的资产负债表中包括收入和支出两大类项目,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中没有这两项内容。
收入支出表
(1)事业单位收入支出表—→是反映事业单位在一定期间的收入、支出及其分配情况的报表。
收入支出表是依据“收入-支出=结余”等式编制。
(2)收入支出表的内容和结构
收入支出表的项目,按收入、支出的构成及其分配情况分项列示。
④ 新会计制度下,工会经费、职工教育经费、职工福利费计提比例及核算怎么算
职工福利费属于没有规定计提比例的情况。企业为职工缴纳的医疗保险费、工伤保险费、生育保险费等社会保险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按规定提取的工会经费和职工教育经费,应当在职工为其提供服务的会计期间。
根据规定的计提基础和计提比例计算确定相应的职工薪酬金额,并确认相应负债,计入当期损益或相关资产成本。
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酬总额的14%的部分予以扣除,因此企业税前扣除是不是按照计提数,而是按照实际发生的并且在14%的这个范围内的部分是可以扣除的.
注意:根据相关规定,从2007年以后不采用按工资总额的14%计提职工福利费的办法,而是在职工福利实际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或产品成本.
借:应付职工薪酬--应付福利费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
贷:银行存款
月末按各部门工资总额进行分配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企业所得税实施条例》第四十条规定:企业发生的职工福利费支出,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14%的部分,准予扣除。
(4)事业单位计提福利基金基数怎么算扩展阅读
1、事业单位福利费核算
(1)按编制人数定额提取的工作人员福利费,会计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福利费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2)使用时,会计分录为:
借: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2、如果你单位没有提取,也可以直接作帐,会计分录:
(1)发放福利费时
借:事业支出--福利费
贷:现金
(2)发放劳保用品
借:事业支出--劳动保护费
贷:现金
⑤ 事业单位的职工福利基金如何核算
职工福利基金是指按照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以及按照其他规定提取转入,用于单位职工的集体福利设施、集体福利待遇等的资金。
职工福利基金的来源包括:一是按结余的一定比例提取的职工福利基金;二是按人员定额从事业支出或经营支出中列支提取的工作人员福利费都在专用基金中核算。但两者有差别:职工福利基金主要用于集体福利的开支,如用于集体福利设施的支出,对后勤服务部门的补助,对单位食堂的补助,以及单位职工公费医疗支出超支部分按规定由单位负担的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可以由职工福利基金开支的其他支出。按规定标准提取的福利费主要用于职工个人方面的开支,用于单位职工基本福利支出,如职工生活困难补助等。在有些具体支出项目上,福利基金和福利费也可以合并使用。
按结余一定比例计提的职工福利基金,其会计分录为:借:结余分配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按编制人数定额提取的工作人员福利费,其会计分录为:
借:事业支出
贷: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
使用时,其会计分录为:借: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贷:银行存款或现金
⑥ 事业单位公积金基数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
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基数都是按职工的月工资来进行计算;对于公积金的计算公式一般是按月平均工资乘以住房公积金的缴费比例,这样就可以实际算是应该要缴的基数,一般是单位和个人各承担一半。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住房公积金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由职工所在单位缴存,另一部分由职工个人缴存。职工个人缴存部分由单位代扣后,连同单位缴存部分一并缴存到住房公积金个人账户内。
【法律分析】
《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第十三条 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在受委托银行设立住房公积金专户。单位应当向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住房公积金缴存登记,并为本单位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账户设立手续。每个职工只能有一个住房公积金账户。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当建立职工住房公积金明细账,记载职工个人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等情况。
⑦ 事业单位计提职工福利基金
计提专用基金—职工福利基金是按扣除了经营结余应交所得税那一部分后的结余来计提。
事业单位结余分配的顺序是
1、计提经营结余的应交所得税
2、计提专用基金
3、结转未分配结余
事业单位资产负债表也是根据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结果登记的总账来填。
你所说的应付账款等跟企业会计填列方向是一样的。其他科目会存在出入
⑧ 事业单位公积金基数如何计算
法律分析: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基数都是按职工的月工资来进行计算;对于公积金的计算公式一般是按月平均工资乘以住房公积金的缴费比例,这样就可以实际算是应该要缴的基数,一般是单位和个人各承担一半。事业单位住房公积金基数是按本人的实际月工资来进行计算的,公积金的月缴存额=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法律依据:《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
第十六条 职工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的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乘以单位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第十七条 新参加工作的职工从参加工作的第二个月开始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单位新调入的职工从调入单位发放工资之日起缴存住房公积金,月缴存额为职工本人当月工资乘以职工住房公积金缴存比例。
第十八条 职工和单位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比例均不得低于职工上一年度月平均工资的5%;有条件的城市,可以适当提高缴存比例。具体缴存比例由住房公积金管理委员会拟订,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 职工个人缴存的住房公积金,由所在单位每月从其工资中代扣代缴。
单位应当于每月发放职工工资之日起5日内将单位缴存的和为职工代缴的住房公积金汇缴到住房公积金专户内,由受委托银行计入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
第二十一条 住房公积金自存入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之日起按照国家规定的利率计息。
第二十三条 单位为职工缴存的住房公积金,按照下列规定列支:
(一)机关在预算中列支;
(二)事业单位由财政部门核定收支后,在预算或者费用中列支;
(三)企业在成本中列支。
⑨ 事业单位基数怎么算
法律分析:1.单位缴费基数,为本单位参加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之和。
2.个人缴费基数,按规定的统筹工资项目核定,是职工上年度月平均工资。
3.机关单位(含参公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月工资收入中的以下项目: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规范后的津贴补贴;年终一次性奖金。
4.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个人缴费工资基数,包括本人上年度月工资收入中的以下项目:基本工资;国家统一的津贴补贴;绩效工资。
5.个人工资超过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300%以上的部分,不计入个人缴费工资基数,也就是说个人缴费基数最高只能为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的3倍;个人工资低于省上年度在岗职工月平均工资60%的,按60%计算个人缴费工资基数。
法律依据:《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管理暂行办法》 职工本人一般以上一年度本人月平均工资为个人缴费工资基数。本人月平均工资低于当地职工平均工资6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60%缴费;
超过当地职工平均工资300%的,按当地职工月平均工资的 300%缴费,超过部分不计入缴费工资基数,也不记入计发养老金的基数。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与当地的平均工资数据相挂钩。作为制定社会保险征缴标准的依据,平均工资公布后,各地的社保缴费基数也随之进行调整。
《社会保险法》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人单位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内为其职工向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申请办理社会保险登记。未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由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核定其应当缴纳的社会保险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