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今年冠军基金争夺这么惨烈
Ⅰ 基金的冠军魔咒,是什么鬼
流传于公募基金行业的“冠军魔咒”,即前一个年度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次年往往表现平平,随着近来市场行情不佳,似乎再次“显现”很多投资人都是根据短期业绩选择基金,而回避近期业绩欠佳、中长期表现较好、资产管理能力较强公司的产品,这种做法最终会让投资人损失惨重
Ⅱ 业绩冠军的基金一定要买买买吗
当然不是。而且一个很现实的情况,根据对历届冠军基金的跟踪发现,冠军基金的后续一年表现往往会非常的惨烈,这个数据是有事实作为支撑的。
因为金融市场的表现和运动员之类的硬实力是不一样的,他要考虑到市场环境大的经济背景甚至会有很多政策以及偶然的因素,你买哪一只股票能赚钱?哪一只亏钱?你可能能够分析出你的理由,但是最终能不能赚钱,还真的不能够一锤定音。
就拿个反面例子来说,去年重仓乐视的那几只基金肯定是凉了,包括向中邮基金,但是你能说今年中邮基金还会像去年那么惨吗?要知道总有好几只基金在早两年,可是业绩非常好的。
Ⅲ 买基金的时候,选每年的业绩冠军为什么不靠谱
其实很好理解,不可能每年都那么好的,比如一支基金今年涨了50%,明天不可能还涨这么多,要是年年这样涨,你想想那是什么情况 ,不得了!所以投资品的收益过去不等于现在,现在也不等于未来!基金比较适合长期定投,我通过长期持有定投基金,100%的收益不是什么难事!选择基金定投,首先要明白开放式基金有货币型、债券型、保本型和股票型几种。货币型基金无申购赎回费,收益相当于半年到一年期存款,可以随时赎回,不会亏本。债券型基金申购和赎回费比较低,收益一般大于货币型,但也有亏损的风险,亏损不会很大。股票型基金申购和赎回费最高,基金资产是股票,股市下跌时基金就有亏损的风险,但如果股市上涨,就有收益。通过长期投资,股票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是18%~20%左右,债券型基金的平均年收益率是7%~10%。 还有一点就是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具有类似长期储蓄的特点,能积少成多,平摊投资成本,降低整体风险。它有自动逢低加码,逢高减码的功能,无论市场价格如何变化总能获得一个比较低的平均成本, 因此定期定额投资可抹平基金净值的高峰和低谷,消除市场的波动性。只要选择的基金有整体增长,投资人就会获得一个相对平均的收益,不必再为入市的择时问题而苦恼。 基金本来就是追求长期收益的上选。如果是定投的方式,还可以抹平短期波动引起的收益损失,既然是追求长线收益,可选择目标收益最高的品种,指数基金。指数基金本来就优选了标的,具有样板代表意义的大盘蓝筹股和行业优质股,由于具有一定的样板数,就避免了个股风险。并且避免了经济周期对单个行业的影响。由于是长期定投,用时间消化了高收益品种必然的高风险特征。
建议选择优质基金公司的产品。如华夏,易方达,南方,嘉实等,建议指数选用沪深300和小盘指数。可通过证券公司,开个基金账户,让专业投资经理为你服务,有些指数基金品种通过证券公司免手续费,更降低你的投资成本。
不需要分散定投,用时间复利为你赚钱,集中在一两只基金就可以了。基金定投要选后端收费模式,分红方式选红利再投资就可以了!
Ⅳ 毁灭性的暴跌:为什么短期的冠军基金大都不能投
冠军基金应该是仓位的管理比较激进,这样在行情调整的时候最大回撤也会比较大。
在取得了冠军的业绩后,这类基金的风险就处在一个风险大的情况下了。
Ⅳ 买基金的时候为什么最好不要选去年的业绩冠军
公募基金一直都是流传冠军魔咒的说法
去年业绩排名靠前的基金。下一年可能就是表现不如去年。或者是倒数什么的。比如前几年中邮基金是排名第一,结果后面一直是排名倒数
一直到现在才开始涨起来。可能有些人不相信。那么我们就用数据来说话。到底看是怎么回的事呢
我们选出2007到2016年最近十年中。每年业绩排名在前十的100基金。然后跟踪每个基金的。从1到5年间其年度业绩在同类基金处于啥位置。

从上面的图我们可以出来,无论是股票还是偏股的混合型。2011排名前19的基金,在之后几年表现的非常不稳定的,有的基金还可以。有的甚至是排名垫底。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当年排名前十的业绩,不能完全保证下一年排名也是一个牛基金的。可能差的情况是倒数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情况?
1,业绩好不是因为基金经理问题,也可能是买对了。
2,是基金经理换了。业绩下降了很厉害的
所以挑选基金的一定要看3到5年,只有只要才是相对靠谱的。也不能把一个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
Ⅵ 冠军基金真的值得购买么可以解释一下
在资本市场上,我认为,这有片面性。早年间,大家都盲目崇拜冠军基金。但凡是单年度夺得同类型第一名的基金,第二年许多投资者便盯着这个产品买。这样的“爆款”,想必资历稍深的客官都经历过。结果呢?下一年收益往往不尽如人意。因为市场风格变化了、行业轮动了、基金经理离职、基金规模越大越难管,都是导致业绩下滑的可能原因。假设客官第一年的收益率为60%,第二年亏了45%,以这样的业绩投资了20年,结果会如何呢?答案是,20年后,客官要亏损72%。切记切记,亏损的复利的“大忌”,亏损会大幅减弱复利的效果。所以,要找长期跑在同类前列的产品,且不能有大幅度亏损。同类排名稳定在同类前1/3。 单年度来看,这只基金收益率从来没有拔过尖,但如果拉长来看,每一年基本稳定跑在同类型基金的前1/3,累计收益率1000%多,年化收益率在20%左右。观察并挖掘业绩长期跑在同类前1/3的基金产品,符合这个指标的基金产品,比大家都看得到的“冠军基金”产品,更值得拿真金白银一试。富国基金的基金经理,是有这种基因的。比如从业10年的张啸伟,穿越牛熊的他管理的富国美丽中国、富国天合稳健2只产品,业绩短中长期来看,稳定的跑赢在同类前1/3,属于这类型基金中“种子型”选手。
富国李笑薇:十年构筑量化投资
从2009年富国基金率先打出“量化元年”的口号至今,十年来富国基金副总经理李笑薇在量化投资这条路上努力践行三件事:组靠谱的团队、创专业的模型、发实用的产品。这三件事环环紧扣,共同服务一个目标,即为量化投资提供至关重要的“确定性”。
Ⅶ 大盘猛涨,为什么基金却跌了,该换吗
先解释下重仓股的问题,基金的十大持仓是一个季度公布一次的,你看到的是3个月以前的数据,现在怎么样就不一定了。
另外不建议根据短期业绩更换基金,基金涨跌都属正常,投资者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过分看重短期业绩,一窝蜂买上一年的冠军基金,典型的例子是11年的华商盛世。
基金需要时间,基本上半年或者1年考核次,再决定换不换比较合适。
Ⅷ 基金明明能赚钱,为什么你总是拿不住
在《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多年的从业生涯中,不断有投资者来询问我们,为什么自己遇不到牛基,就算遇到了也拿不住,要么“下车”下得早,要么赚钱赚太少。
事实上,“拿不住牛基”只是一个表象,背后反映的是基金投资中的多项误区,范围涵盖心态、策略和技巧等多个方面,而这也是记者一直以来向各位读者所强调的。今天我们就再做一个总结,盘点当前基民容易踩到的几个“坑”,并就如何避开这些误区支招。
为此,记者特意采访了多家公募基金的资深销售人士和第三方基金销售机构。他们长期工作在与投资者打交道的第一线,掌握着大量丰富的数据,对投资者行为也有着深刻的洞察,其建议相信更具备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基金投资误区大盘点,赶紧自查你有吗?
近期A股市场出现了一波调整,来《每日经济新闻》询问的读者数量也有所上升。事实上,无论行情火爆还是略显低迷时,投资者情绪总会有所波动,总结下来无非是两个字:后悔。
市场上涨的时候,要么后悔自己买晚了,要么后悔卖早了;行情下跌的时候则是后悔没有及时“下车”。总而言之还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出现情绪的起伏,这在记者看来就非常没有必要了。
首先,还是我们老生常谈的心态问题。投资,尤其是基金投资,并不是看一两天、一两个星期的短期业绩,更多地是看长期的稳定性,“耐心比黄金更重要”这句话可不是白说的。在给记者留言的投资者中,很多都是在股市上涨时购买基金,遇到市场下跌就会犹豫不决。但事实上,基金不像股票,不仅不存在“买涨不买跌”的问题,还有大量历史数据表明市场下跌时才是购买基金的最佳时机,长期来看获得的收益会更多。
不过虽然基金是适合长期持有的品种,但并不意味着买了之后就能高枕无忧、不管不问了,所以投资者还是要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和策略意识,这个后面再说。
众禄研究中心也为我们列举了普通投资者在买卖基金时最常陷入的几个误区,总结得十分专业,供各位参考:1、未能形成长期持有的理财观念,忽视“复利”的财富能力,以股票心态去看待基金;2、号称相信专家,但本质相信的还是自己,这是由中国传统“小家”理念造成的;3、收益方面看重明星产品,但这些产品往往后期收益不佳,因为投资者买入的时候已经是高位了。
一位大型公募销售负责人也向记者表示,大部分投资者在购买基金时都会更看重短期业绩,而这就是一个误区。“基金很少有长时间一直排名靠前的,即便是冠军基金通常也就是半年左右业绩突出,其他时间业绩一般,行情有变动的时候更是会出现波动。所以选择基金时要把中长期业绩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不只是短期的业绩,更要看多个年份。”
他同时指出,买卖基金也不是完全不能进行波段操作,但频繁操作肯定不适合:“基金申赎都有手续费,另外普通投资者的择时能力肯定不如专业机构,不适合利用基金来频繁操作。”
如何避免踩“坑”?专家来支招
讲完了基金投资中的多项误区,下面来点实用的:如何才能在操作中避开这些“坑”?
众禄研究中心指出,由于不同的基金产品由于投资对象不同,其收益和风险特征也不一样,投资者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来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而在确定适合自己的基金类型之后,投资者还需要掌握一些基金评价指标来对这类型的基金进行筛选,从而精确找到合适的基金产品进行投资。
该中心看重的关键指标包括以下几个:第一,夏普比例,它代表投资者承担一个单位的风险所带来的超额收益是多少,“通常我们选择的基金产品的夏普比例至少要大于1”。第二,看投资者所选择的基金投资风格跟它描述的是不是一致。第三,看该基金产品的基金经理历史业绩,“过去历史业绩优异的基金经理今年不一定业绩还很优秀,但一个过去历史业绩都很差的基金经理今年业绩变好的概率会更低”。
上述公募销售负责人也建议,投资者在选择基金的时候一定要有自己的思考,尤其重要的是观察和抓住牛基上涨背后的真正原因,并且耐心持有,等待时间的玫瑰绽放。
他表示,一只基金上涨的逻辑肯定有迹可循,有可能是因为短期找对了市场风口,亦或基金经理投资风格稳定、选择策略得当、长期业绩稳定等等。若是前者,投资者切忌不要盲目频繁地去追逐热点,因为市场行情经常是“风水轮流转”,风格和行业都在持续轮动,谁能每一次都准确地把握住风口?而如果是后者,那么哪怕市场出现了短暂波动,长期来看大概率还是会持续上涨的。“与其频繁调仓去买一些根本不了解、不熟悉的产品,不如长期持有,收获一份稳稳的幸福。”
Ⅸ 根据排名买冠军基金为什么我买了之后业绩就变脸了
最近,关于“渣男基金”的讨论不绝于耳。有一则段子这样说道:我曾待它如初恋,哪知它却虐我千百遍。不少网友更是感到困惑:这些网红基、渣男基在我买它之前并不“渣”啊!甚至还能用优秀来形容,为什么我一买入就“歇菜”了呢?今天就来解密一下。
陷入只看“排行榜”买基的误区
其实,这与我们陷入“排行榜买基”和“热销榜买基”有很大关系。
全市场的基金数量几千只,这么多基金对于投资者来说选择难度可太大了!
于是很多基民尤其是那些刚接触基金的投资者,他们便往往倾向于购买在【排行榜】【热销榜】前列展示的基金。而这些热销基金都拥有一个最大的共同点:那就是历史业绩特别突出,这也成为吸引投资者的最大亮点。
为何买入之后排名变差?
那这些被重点推荐的基金为什么我一买入就表现不佳呢?其实原因无外乎以下几点:
首先:历史业绩不代表未来,我们看到的这些明星基金之所以上榜往往是由于历史表现优异。但是基金在运作过程中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例如基金经理变更、市场风格切换、基金规模改变等,所以基金想要在任何时期都保持突出地位其实是很困难的。
这也就不难理解很多冠军基、热销基在买入后容易会出现业绩表现不理想的情形。
其次:市场风格切换。我们发现在【热销榜】【排行榜】中排名靠前的基金往往是近期处于投资风口或短期业绩爆发的网红基金。
但是现实情况却是,我们注意到这些基金时,经常是它们行情已经涨完一轮并反映在基金业绩上的时候。这时候如果贸然买入便很容易踩在高点上,一旦市场出现回调这些基金难免会承受不小的波动。
最后,基民对收益的预期建立在基金的“巅峰状态”之上。很多基金买入后尽管排名或收益率有所下降,但这其实并不意味着基金的质地变差了,很可能是市场热点转换导致某些主题基表现更为亮眼。但很多投资者由于一开始预期较高,对基金出现的小波动便开始无所适从。
如何避免?
说了这么多,那我们怎样才能避免基金买入前排名优异,但买入后反而不佳的这类情形呢?梳理了几点小建议,给大家做个参考。
第一:尽量避免炒作热点基。市场资金总是在流动的,这也带来了板块之间风格的快速轮动。
据数据统计,电子行业在今年1-2月份涨幅位居26个申万一级行业的首位,但在3月份时跌幅达到19.6%。再来看看休闲服务行业,7月份时以42.69%的涨幅居前,而在8月份却以8.17%的跌幅居前。
这也说明了我们想要准确地把握住市场热点难度不小,不仅讲求“快狠准”,还真正考验了投资者精准的择时和短线操作能力。因此,南南不建议普通投资者进行热点炒作,因为炒作的背后常常是追涨杀跌。
数据截止20200917
第二:不要只看排名选基金。
东方红资管曾做过一个研究,将2015-2019年间前后两年混合型基金排名的相关系数进行分析,得出过去一年的基金排名与下一年的排名相关性较低,且呈现负相关的结论,也就是说我们执着于购买的冠军基并不能成为未来收益的保证。
因此我们在选基金时除了看排名外,不妨综合考虑基金经理、最大回撤、投资策略、持仓风格等多方面因素,这样才有助于选到一只适合自己的好基金。
第三:设定自己的预期收益率和能接受的最大亏损,建立基金观察池。
很多人买基金喜欢听从朋友、大V推荐或者看哪只涨得猛就选哪只,但是别人认为好的、平台重点展示的其实不一定适合自己。对于这类型基金不妨放在自己的基金观察池一段时间,经过比较考验之后再在市场合适的位置进行布局。
投资不是比赛,不是拿到第一名才算赢,希望大家在投资路上都能找到那只帮助自己实现财富增值还能长期拿得住的好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