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捐赠基金干什么
1. 潘石屹为何捐款哈佛1500万美元,其要进军美国吗
潘石屹为何捐款哈佛1500万美元,其要进军美国吗,并不是要进军美国,而是他的儿子在哈佛读书,而且他本人非常青睐英美教育,因此非常支持,这才捐款了哈佛1500万美元,而且捐赠也是为了给那里的中国学生提供经济资助。
其实现在喜欢美国大学的中国名流,其实并不仅仅是潘石屹先生一个人。90%的亿万富豪,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千万富豪中,也有80%的人都选择把孩子送出国。而首选地就是美国,其实也不是不爱国的表现,不可否认美国的大学教育确实比我们做的好。
2. 哈佛为什么能筹到钱
哈佛大学受捐资金居于世界科研机构之首,在2013年已经累计达到320亿美元,是仅次于比尔与美琳达·盖茨基金会的最大捐赠基金;哈佛年平均科研经费超过7亿五千万美元,为14个学院上百个研究机构提供支持。
3. 给哈佛捐款6亿,面对武汉疫情却只说加油的潘石屹,现状如何
“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婴
21世纪的新中国提倡青年人创业,这些年走出许多年轻有为的企业家,如马云,马化腾,刘强东,潘石屹等,他们立足于中国,开启自己的事业。再从中国走向全世界,让中国走到世界舞台。
潘石屹在捐款慈善中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他不在乎外界的声音,他更为关注自己的想法。成功的企业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潘石屹在他的领域无疑是个成功的商人,不过我们也并不能对潘石屹横加指责,是否捐款,如何支配自己的财产纯属个人意愿,也无法评判说他不爱国,在指责别人的同时,应该自我审视。
结语:
“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成功的企业家对于自己的资金都有独有的打算,无论是为自己国家做慈善或是其他国家的学业支持,都是个人的做法,想法不同,眼界和世界观也有所不同。
4. 为什么美国的著名大学越来越富
虽然美国的经济每年只以百分之三的速度在增长,但是美国各著名大学的捐助基金(Endowment Fund)都是年复一年地以两位数的高速在增长。虽然美国大学的捐助基金都是以非营利(not-for-profit)组织形式管理,但是它们的收益率却让一些盈利公司也望尘莫及。虽然美国的很多小型学院仍然为紧张的预算而挣扎,但是美国的著名大学确是越来越富。去年,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以23%的增长速度接近350亿美元,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8%的增长速度达到225亿美元,斯坦佛大学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3%的增长速度达到172亿美元,普林斯顿大学的捐助基金去年以25%的增长速度达到158亿美元。庞大的基数以及快速的增长使得这些学校的捐助基金雄踞美国四千所高等院校之榜首。从历史上讲,美国的大学捐助基金平均每年以11%的速度增长。作为一项慈善事业,美国的大学捐助基金为何有如此优良的表现?美国的著名大学为何有如此突出的业绩?
慷慨的校友捐助。捐献给学校,捐献给自己的母校是美国社会生活与经济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成功人士来讲尤其如此。捐助基金的最大来源是校友。这是一种文化,一种传统,一种遗产。 1996年微软的创始人比尔"盖茨和现任行政主管斯蒂弗"鲍尔默为其母校哈佛大学捐献了两千五百万。 2007年雅虎的创始人杨致远为其母校斯坦佛大学捐献了7500万美元用以建立斯坦佛环境大楼。 2000年国际数据集团的创始人Patrick McGoven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突破历史纪录的三亿五千万美元用来建立脑研究院。 2007年Koch工业公司的副总裁David H. Koch为其母校麻省理工学院捐献了一亿美元用于建立癌症研究中心。每次大的校友捐献活动总是成为新闻媒体关注的焦点,并且进一步推进美国社会慈善事业的发展。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中, 每所大学也定期地推出大型募捐活动。去年斯坦佛大学发起了43亿美元的募集活动,哥伦比亚大学和康奈尔大学各自发起了40亿美元的募集活动,耶鲁大学发起了30亿美元的募集活动。宾夕法尼亚大学最近发起了35亿美元的募集活动。教育界正在预测哈佛可能很快会推出50亿美元的募集活动。
良好的基金管理。捐献基金保值或者增值并且服务于大学的长期发展需要有良好的基金管理方式来保证。大部分大学雇用外部基金经理来管理捐助基金。哈佛大学是少有的学校之一拥有自己的投资队伍。美国著名大学都创建了管理自己的捐助基金的独特方式。哈佛大学的捐助基金由哈佛管理公司来管理,并且以政策资产组合(policy portfolio) 而著称于世。在2002年度的哈佛捐助基金政策资产组合分配比例中,国内股票占15%,外国股票占10%,新兴市场占5%,私募基金占13%,绝对收益基金占12%,高收益证券占5%,商品占13%,地产占10%,国内债券占11%,外国债券占5%,通货膨胀指数化的债券占6%。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以首创绝对收益基金而著称。在2006年度耶鲁大学的捐助基金的投资组合中,绝对收益基金高达25%,国内股票占12%, 固定收入投资占4%, 外国股票占15%,私募基金占17%,实物资产占27%。在耶鲁大学捐助基金的绝对收益投资项目中,基金管理者使用事件驱使战略(event-driven strategy)在公司兼并,公司购买,破产重组,公司派生方面投资,使用价值驱使战略(value-driven strategy)在对冲资产与证券中投资。正是这些创造性的投资战略使得哈佛捐助基金从1990年到2005年以21%的速度增长,耶鲁捐助基金在过去二十年间以16%的速度增长。普林斯顿大学捐助基金在过去二十五年间以16%的速度增长。斯坦佛大学捐助基金在过去十年间以15%的速度增长。
规范的专项使用。捐助基金为大学不受经济周期的影响提供了一种保险。在哈佛大学的三十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31%是来自于捐助基金的贡献)。在斯坦佛大学的三十二亿美元的年度预算中,有18%是来自于捐助基金获得的收入。美国著名大学都谨慎地使用捐助基金。预算使用捐助基金一般不超过基金总量的5%。11%的增长速度(著名大学的增展速度更高),5%的使用限制,另外结余的资金就年复一年地累计在用以再生的本金上了。尽管每个大学的捐助基金数额庞大,但是捐助基金品种更是繁多,如哈佛捐助基金有接近一万一千个。每项捐助基金有非常明确的用途。捐助基金多用于教授位置的设立,奖学金的建立。用捐助基金设立教授位置会减轻大学财政预算的负担同时也提高教授位置的声誉。无论对经济需要的学生还是对学业突出的学生,奖学金的设立都为学校选拔优秀学生提供了可能。对大部分美国优秀大学来说,用捐助基金设立一个教授位置需要一百万到三百万美元的捐赠。用捐助基金设立的教授位置或奖学金不是一年,也不是五年,而是永远的。规范的专项使用捐赠是管理捐助基金的一项重要原则。Patrick McGoven为麻省理工学院捐献而建立的脑研究院设立十六个McGoven研究学者,其中包含十个跨学科的McGoven教授位置,并且要求脑研究院的预算的75%应该来自研究基金支持,剩下的25%由McGoven捐助基金支付。捐助基金既受到基金规则的约束也受到捐助人或者其后代的监督。1995年耶鲁大学在如何使用捐助基金问题上与捐助人发生了分歧致使耶鲁大学为捐助人赔赏了2000万美元。2002年普林斯顿大学的两位捐助人的后代起诉普林斯顿大学,声称普林斯顿大学没有按照他们父母的旨意来管理和使用捐助基金。此案现在还没有最终结果。如果一旦普林斯顿大学在此案中败诉,普林斯顿大学将面临着赔赏八亿八千万的危险。这些案例都为大学规范地使用捐助基金提供了可以借鉴的经验。
5. 哈佛大学一开始是为了培养政府官员吗
哈佛大学一开始并非为了培养政府官员。这所大学设立的初衷,是为了移民到北美的英国人的后代,在新的家园也能够受到牛津和剑桥大学这类古典式的高等教育。
6. 知乎· 在美国大学的捐赠基金工作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其实大部分美国大学基金会就是一种FOF (Fund of Fund),只不过没有直接客户的压力,而程序上只需对董事会负责。至于内部工作如何,基本上每家学校各不一样。在我知道范围内,大概介绍下。
首先,分两类:一, 公共的-大多是公立大学的基金会,如加州大学,德州大学。这类基金会需要向公众定期报告。几个特点:
1. 由于需要公开很多信息,这样子学校基金可能会丧失一部分的超额收益,因为不共享仓位的投资经理会被排除。从投资配置的角度讲,这样就有了偏见。如果你不是因为认为不透明的经理比透明经理表现要差而做这样的决定,理论上你的配置不是最优的。
2. 公共的大学基金管理人员的薪水要公开,如果完全市场化的薪水结构,会受到很大的公共压力。
3. 会收到很多公众的质问,需要PR部门支持。公共关系很重要。
二,私有的-大多是私立大学基金会。如哈佛耶鲁。
1. 由于是私有化的部门,这类的大学基金会不需要公开太多信息。
2. 基金管理人员薪金可以完全市场化,只要董事会批准。之前有新闻爆出哈佛的交易员几百万美金薪水遭到董事会质疑。
3. 投资也更自由,工具更多,可投资的范围更广。大学基金会是非盈利组织,从公司本质上就决定了整体工作节奏跟各大对冲基金投行肯定是要慢些。而且大学基金是买方,各大基金经理,咨询公司,资管公司,软件公司都会到你办公室来揽生意。另外,个人觉得,由于跟大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大部分的大学基金的学术气氛浓厚,有很多高级经理同时也是教授,也经常会有学术大牛来探访。我曾经打开过一个“古老”的EXCEL模型是由William Sharpe(诺奖得主,Sharpe Ratio公式发明者)亲自编写,蛮惊讶的当时。这些人都是慢性子,所以大学基金大都是四平八稳的。
现在把题目延伸出去一下下,从投资角度来讲,大学基金的两个主要特征:
1. Allocation 比 Selection 重要!大学基金其实就是allocator。 资产配置对总体收益的影响比选择出好经理人影响要大的多。毕竟大学基金讲究的是Diversified,表现再好的经理,在整个portfolio下不见的占比能超过个位数百分比的。
2. 大学基金是长期投资者。捐赠金从技术角度上讲是最追求长期收益的一种资本,因为捐赠金没有obligations。如果学校没有财务上的需要,理论上捐赠金是不用考虑“赎回”的。所以如我之前答的一贴里问的,这就是为什么VC/PE拿了很多养老金捐赠金的投资。因为长期投资者可以拿流动性缺失的超额收益,这正是VC/PE提供的。也正因为是长期投资者,所以在大学基金里的人都有很长的工龄,流动性较低,这也复合了整个基金的格调:长期稳定的增长。稍微讲下耶鲁和张磊,据我所知,张磊只在耶鲁实习过,但是这就够了,因为结识了David Swensen,当代最伟大的投资人之一(或者没有之一)。而且张磊本身当时能力就很突出,已经够格可以当基金经理了。Yale给了第一笔钱,也带动了其他几所学校基金。加一句,现在前10大美国大学基金,有6家还是7家的首席投资官都是David Swensen以前的手下。
7. 校友为何愿意巨额捐赠
在美国的大学,捐赠是主要的经费来源之一。在耶鲁、哈佛、斯坦福等大学中,这部分来源超过了学费的总额。2011年,耶鲁大学校友捐款7亿多美元,加上投资回报,到去年年底,耶鲁捐赠基金的总额超过200亿美元。2010年,哈佛大学校友捐款6亿美元,其捐赠基金总额超过275亿美元。在2008年一年时间里,全美各大学共得到310亿美元的捐款。不管是私立大学还是公立大学,校友捐款决定了各大学对学术研究、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投入水平,也是学术自由的财务保障。
问题是,大学靠什么吸引校友捐赠?对于校友来说,他们同样面对教育质量和学术研究水平难以度量的挑战。当然,校友很在乎手中持有的毕业证、学位证的价值,在乎当自己说出是某某大学毕业时,在亲戚、朋友和同事面前脸上有光。我在威斯康星大学教书时,有位叫杰夫的亿万富翁校友跟我讲,让他最痛苦的,是看到周围的朋友和同事多数是耶鲁、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大学毕业的,很少碰到威斯康星大学的校友,他经常不敢说自己是哪个大学毕业的!所以,他立志要多捐钱支持威斯康星大学,让威斯康星大学出人头地!在我1995年决定离开威斯康星时,他主动几次打来电话表示如果我能留下,他愿出钱设立讲席教授位置。
可是话又说回来,威斯康星大学一年有1万多毕业生,一个校友再有钱也难以改变根本,螳臂挡车不容易!
校友捐赠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爱母校。只是如果因爱母校而捐,或许10万也可表达心意,用不着千万,甚至几亿美元。到底是什么打动了他们?难道他们真的认为当年得到的教育值这么多钱吗?——这也是近年来访问耶鲁的国内大学的领导和相关人士经常问的一些问题。
根据人类社会的经验,一旦从现实利益领域走到情感领域、爱的领域,以货币计算的价格空间往往能被无限延伸,至少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可以不断延伸。在找校友捐赠时,没人会说“你当年在耶鲁受的教育该值这么多,而你当年付的学费才五六万一年”,而是会先了解这个校友对学校的感情如何,看他对学校的哪方面最在意,然后根据他对母校的发展愿望或最热衷的事进行协商。这样,校友往往愿意捐赠资金,让母校做他自己没时间、没专长做到的事,使母校的利益跟校友个人的偏好联系到一起,这反而使校友更加感谢母校,而不是母校求着校友,捐赠的金额也可能是几千万甚至几亿美元。
当然,维护并巩固校友对母校的感情不容易,需要做许多细小的努力。这在高度行政化的中国大学里尤其难做到,校方更多关注的不是校友和学生的感受,而是上级领导的脸色。比如,几年前,大量大学院校被强制合并,千千万万校友一夜间成了“没有母校的人”,即使有意捐赠,也不知该投奔哪里!
即使学校没被兼并消失,校园也可能因多次重复建设而面目全非。在耶鲁,各宿舍、各楼房建筑与大街小巷都不能随意改变风格,也不能改变颜色,许多建筑200多年不变。耶鲁校方即使只是要装修一栋楼房,稍微不小心,就会有校友起诉校方,更不用说拆掉重盖一栋建筑了。
为什么耶鲁不能改变自己的楼房建筑呢?当然,从法理上看,耶鲁是校友的学校,各校友都有份。更重要的是,对校友特别是年长的校友来说,在耶鲁上大学的四年是他们人生历程中最珍贵的几年,至少是最重要的时段之一。大学生活和学习打下了一辈子都不会磨灭的烙印,这些人生经历和体验尽管可以记在心上、留在记忆里,但大学经历往往跟具体的楼房、教室、建筑、食堂、宿舍、球场、游泳馆、跑道,甚至跟具体的一草一木连在一起。对校友而言,这些就是他们的经历和记忆的载体。毁坏、改造当年的原物,等于破坏他们珍贵的人生记忆。所以,当耶鲁要大兴土木改造校园的任何一处,甚至一草一木时,校长就不得不应对诉讼官司!
1983年我毕业于中南矿冶学院,也就是现在的中南大学。1979年到1983年的那四年对我格外重要,许多成长经历和记忆都跟具体的地方和场景连在一起。前些年,当回到母校看到当年的教学楼、食堂和宿舍被拆并被完全新建时,我知道母校对我的意义不再跟原来一样。如果新盖的学校楼房跟其他大学的那么类似,走在母校跟走在其他大学校园有什么区别呢?虽然母校对我人生的意义总是很大、很特殊,但有一些就是跟着那些老楼、老地方一起消失了。
由于教育本身无形、无色、无味,不同社会已经试过不同的办法,通过看得见的载体去尽量让教育的“质量”显形,让本来无形的教育质量尽可能有形,以便社会对教育的定价尽量接近真实价值。以前谈到,在中国,由于政府是最主要的教育经费来源,为了规避教育质量的无形、无色、无味带来的评价困难,国内的大学就通过不断盖新楼、盖最好最现代化的大楼,来使大学“质量”变得有形可见,以此来表现教育业绩。在美国,政府办的公立大学也面临与中国的大学相同的问题,它们除了也盖新楼让大学业绩有形化之外,还通过花几百万美元高薪请最好的橄榄球教练,以最好的橄榄球队来规避教育定价困难带来的挑战。
此外,教室楼房、一草一木、图书馆珍品藏书、先进实验室、获诺贝尔奖的教授等等,能将大学教育内涵有形化。尤其对中国的大学、中学来说,保住校园的一草一木和各建筑的原型原色非常重要,因为它们都是大学教育经历的有形载体,能帮助学校维系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让校友更能把母校的事等同于自己的事,以显性方式见证大学教育,减轻教育定价的挑战。楼房和树木是校园文化的具体载体,留住并维护好它们,也是校园文化传承的必须。
8. 比尔盖茨把所有的财富捐给基金会的真正的用意是什么
真正的用意是避税,赚钱。
因为美国的慈善基金和中国的两个概念,美国的慈善基金是可以进行投资赚钱,只需要每年捐5%的钱。
2004年,美国微软公司董事长比尔·盖茨宣布,将给他的慈善基金会捐款33.5亿美元。此时,比尔与梅林达·盖茨基金会有资产270亿美元,加上这笔33亿美元捐款,基金会的总资产将超过300亿美元,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慈善基金会。
(8)哈佛捐赠基金干什么扩展阅读
1977年1月,盖茨从哈佛大学辍学,然后前往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Albuquerque)市。在那儿,他找到了一份为罗伯茨编写程序的工作,工资标准是每小时10美元。MITS总部位于阿尔伯克基,盖茨也把微软总部设在此地。
1977年,盖茨秘书在进入微软办公大楼时,经常发现发现盖茨本人躺在地板上睡大觉。他这时仍然喜欢吃比萨饼,同时对手下要求非常严格,并经常与同事进行激烈争辩。盖茨当时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是:“这是我有生以来听说过的最愚蠢的想法。”
9. 潘石屹捐款哈佛被质疑,他捐款究竟是善意还是带有目的性
潘石屹以“SOHO中国基金会”的名义和美国哈佛大学签订了1500万美元的捐赠协议,被很多人质疑,说他的捐款带有目的性,潘石屹为外国名校捐款,就是为了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能够有条件进入学习,就是善意的捐助!如果真要说带有一些目的性,就是他的儿子将来也可能在哈佛大学学习!提前去打好关系也很人之常情!
潘石屹向哈佛大学捐款用于支持中国贫困学子,本来就是在做一件好事,如果受到社会的争论,以道德绑架慈善,那以后怎么还能有有钱人出来做慈善公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