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基金散户亏多少
Ⅰ 基金人已亏到毫无波澜,今年的疫情给基金行业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基金的增长其实和新冠疫情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但是新冠疫情会间接影响很多投资人的投资决策,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新冠疫情的发展确实会影响到基金行业。
基金是一个比较流行的投资方式,很多人会觉得投资基金没有什么风险,同时也非常方便,因为我们如果是买股票的话,基本上是需要一定的门槛,同时也需要一定的专业基础,但是我们在购买基金的时候就不需要直接门槛,同时也可以通过基金来学习一些理财知识。
为什么说基金人已经亏到毫无波澜?
熟悉基金的小伙伴应该都已经知道了,从年后开始基金就一直没有出现上涨的情况,甚至已经跌落了20%个点,有些比较厉害的板块都已经跌了40%个点,这就意味着很多投资人已经亏损了40%的钱,在这样的情况下,很多基金人已经毫无脾气,做到心中毫无波澜了。有的人会比较好奇,新冠疫情会和基金行业有直接关系吗?
Ⅱ 基金亏20%,是割肉还是装死
基金亏20%,是割肉还是装死,那要看个人投资者对基金的认识程度和心里承受能力了。基金是一个长期投资,不是买了基金一个月了,就要求挣多少钱,然后卖掉。这叫炒基金。还有就是买基金的钱是长期闲置不用的闲钱还是借的之类的。毕竟一年期存款的利率也就是两个多点。所以先问问自己适不适合买基金,是不是想长期投资。基金亏20%,如果割肉就太不聪明了,这时割肉差不多已经在底部了,所以既不割肉也不装死,而是在现在价位再买一些股票,来降低自己的成本,假以时日,等有盈利了再抛出了结。
Ⅲ 基金炒股今年2700亿的巨额亏损,散户也亏钱谁赚去了
虚拟资本在实际资产(比如现金流)证券化的过程中通过增加的流动性把真实资本的价值放大了,股价下跌时,这部分资产在价值回归中缩水了,并没有任何人得到.并非是受让人赚取了出让人的这部分损失的资产,更不是进了国库.
Ⅳ 散户买基金为什么绝大多数是亏损的
大部分的基金贪图的是手续费,业绩好坏无非就是个面子工程,盈亏对管理人来讲并不是很重要。所以大部分基金都是靠天收。
Ⅳ 散户买股价亏损可以理解,为什么基金也亏损
首先不知道你买的是什么基金,正常情况下如果是一些投资理财的基金,那么长期持有的话最起码不会做到亏钱的,而出现亏钱的情况,很有可能是我们短期持有或短线操作所导致的,比如说一些指数基金,只要我们在市盈率比较低的时候买入,那么一般情况下都可以达到年化10%的收益率,这种状态已经超过了通货膨胀给我们带来的资金缩水了,所以在买基金的时候我们一定要清楚自己想要的投资结果。在此我根据自己的经验,为大家总结了几点买基金的注意事项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3、尽量学习一些投资技能
最后一点我劝大家尽量不要相信某些基金经理人或者投资经理人等等金融行业工作者,因为我们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们每一个季度都要进行考核,而考核的标准就是我们是否的频繁买入与卖出,也就是说如果我们相信他们,那么一般情况下都会亏钱,所以想要赚钱的话,我们必须要自己懂得一些投资技能。
Ⅵ 我的基金基本都亏15%左右,我该怎么办
对于这只基金我打算以后继续补仓,补仓不能太着急,应该地慢慢补。我是结合股票市场的行情走势进行补仓,你也可以设定一个跌幅进行补仓,比如说净值跌幅扩大7%就补一笔,这样就可以不断地摊低成本。
Ⅶ 散户,私募,基金这三者都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股市中亏损的总是散户,私募会亏吗
这个市场最大的群体就是散户,某种意义上说是庄家亦可,日久了,你就会明白,这个市场上本来就没什么庄家,市场合力才是庄家!
散户,就是股市中的百姓,他们是大海一粟;散而无力,无组织;然而在某种势态的影响下会形成合力,如同汹涌的大水,摧枯拉朽;没有什么力量(人们常幻想的庄家)可以左右或者阻挡的。
私募,是一个有组织的资金,靠某种契约来操作一笔较大的资金(由众多小规模资金和来),一般由较有市场经验的人士来操作;相对一般散户来说,他们的专业素质高一些,信息能多一些,毕竟是有组织的,但同样有可能像散户一样亏损!
私募内部人员可以炒股!
基金,一般指的是公募基金,性质其实和私募一样,由众多小资金合成而来,不同的是他的契约就是国家规定的基金形式而已;不负责盈亏,只收取管理费,所以造成基金经理较私募没有责任心和压力,属于金领打工者但却不对老板(基金持有者)负责,只拿工资,哈哈。
在熊市的时候,80%的人亏损,也就是散户亏损,因为这市场80%的人就是散户,大多数人亏损给人的印象就是散户都在亏,一般想象的是都亏给了庄家,其实这个庄家是不存在的!在目前,公募基金100%地亏损,私募估计也是多数亏的!注意,这个是纸面上的亏损,在牛市的时候就截然相反了!
要说A股市场上,最大的赚钱的就是上市公司了,还有券商和税务局。
顺便说一句,某一个私募是可以做庄一只股票的,短期上可以操作它,但同样受制于大势(也常有私募逆势而为而惨遭破产命运,多的是,庄家赔起钱来要比散户要命的多)。而大势却不受任何单独势力的左右!
Ⅷ 基金人已亏到毫无波澜,基金从年后就开始大跌的原因是什么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基金的本质也是股票,如果股票一直涨的话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回调,因为股票市场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这是一个整体市场的反应,所以基金并不是什么时候都涨的。
有些人在投资基金的过程中,总会觉得基金是稳赚不赔的买卖,所以在对待基金的问题也不严肃,以至于很多人都会出现一些盲目跟风的行为,对于这些投资人而言,基本上他们都是一些投资新手,这些新手也是我们经常提到的韭菜,像这样的情况其实并不是少数,因为在牛市的时候基本上90%的散户都是亏钱的,为什么在牛市的时候会亏钱呢?主要就是因为散户基本上都没有什么投资逻辑和投资理念,他们的投资方法也是错误的,有些人甚至搞不清楚,为什么基金会出现大跌的问题。
这个新闻是怎么回事?
相信很多投资基金的小伙伴都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从年后的时候,基本上每一家基金都是亏钱的,这也就导致了整个市场恐慌的情绪发生,当出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甚至都搞不懂为什么基金从年后就一直出现大跌的原因。
Ⅸ 今年的基金会不会爆雷
今年的基金怎么样?基金会不会爆雷?自己觉得一般不会。因为今年基金虽然说热度不错,现在大部分的基金都处于正常涨和下降的这个过程,有上升有下降,除了新能源板块和半导体板块变动非常剧烈之外,其他的大雾还算是正常的。
你首先就要对自己的利润需求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决定,你凭这个基金想赚多少钱。比如说你就想赚10%我买了1万块钱呢,一年之后赚1000块钱左右就行了,那你不需要那么着急啊。你耐心等着一款基金不是特别差的情况下,一年下来平均达到5个点,甚至说10个点的收益不是特别大的问题。
Ⅹ 基金明明在赚钱为什么基民一直亏
不是因为基金业水平不行,而是绝大多数基民对所持基金不了解,对基金经理不了解,对公司也不了解,也无从了解。
不了解就无法承受波动,无法预知未来,普遍沦为短炒。
结果是:基金业是赚钱的,基民大多数是亏损的。
京东金融今年发布的基民调查报告显示:2016年仅有34.3%的基民实现正收益,0.5%盈亏持平,剩余的65.2%都是亏损。
基民人均亏损2000多元(好消息是:比股民亏得少)。
这些基民有两大特点
1、持仓数量少:近七成投资者仅申购一只基金。
2、短线操作:80%的投资者持有单只基金不超过3个月就清仓走人。
为什么会这样?
统计显示,截至2017年06月30日,全国已发公募产品的基金管理公司达117家,公募基金数量4355只,资产规模总计10.07万亿,资产规模较16年末增加 9070亿元,增幅 9.89%。
这里面按投资方向不同分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债券型基金、货币型基金……
从各类型基金的上半年业绩表现看,QDII基金(投资海外)平均收益率最高,达7.22%,主要受益于港美股市场的良好表现。其次是股票型基金4.78%及混合型基金4.17%。
从基金公司规模看,旗下余额宝规模大幅增长的天弘基金以15186亿元继续蝉联公募资产规模首位。
也就是说目前10万亿的公募基金资产里,天弘基金一家占了15%以上。货币基金占基金业总体规模的一半。
所以基民实际上分出了两个极端
1、买股票型基金的:追求高回报、集中、短炒。亏的都是这部分。
2、买货币型基金的:稳定但低回报的傻瓜式投资。赚零花钱。
一半是自己作的,一半是被逼的
根据去年底的数据:开放式基金自成立以来,偏股型基金的收益最高:年化平均收益率达到16.5%,超出同期上证综指涨幅8.77个百分点。
如果基民用心研究、坚定持有、合理配置,大部分可以分享到中国股市的红利。
但是难就难在这里,历史数据已经显示他们不可能坚定持有和分散配置。
因为普通人几乎没有可能选择到一款他能判定的“好基金”。
这里面涉及到基金的风格、定位、管理人能力、道德风险(老鼠仓)、人员变动、公司决策……太多因素的影响。
对投资者来说,如果能研究透以上环节,他其实完全有能力判断一只牛股了。因为股票有明确的财务数据、行业走势等客观数据。
大部分人,根本没有花功夫去研究基金,也根本没有这个经验和能力去判断。
从买入的时候就不知道边界在哪里:是激进还是保守?风控、止盈止损、仓位、配置,该怎么安排?
没有认知就无法承受波动,无法预知未来,普遍沦为短炒。
简单说就是两个字:瞎买。
于是基民的表现一般是这样的
涨的时候,基金没有牛股涨得快,怀疑基金经理能力:就这水平,不如我自己来炒吧。
跌的时候,比如刚过去的2016年,股票型基金平均跌幅12%,也怀疑基金经理能力:我还是赶紧跑吧。
如果说乐视网这样的股票,不管被黑成翔还会有一堆铁杆粉丝坚守;那么基民几乎都是一夜情,没有长相厮守的。
然而怎么办?
现实是:股民亏的,远超基民。散户并不比基金靠谱。
资本市场机构化、去散户化,是中外市场都证明的趋势。
钱,早晚要交给专业的人打理。
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瞎买
大部分基民都是这个状态:没有遴选标准,在一知半解的情况下跟风买入。更不懂得根据基金的品类和周期进行配置。
2、短炒
因为不了解, 对自己这笔投资的性质、投资取向、风险边界、判断指标,都没有明晰的定位,也没有合理的收益预期,最后当成了投机短炒,而不是资产配置。
这个问题,基民和基金之间有一道无法逾越的认知鸿沟。
如果对于基金确实无法把控,建议转投银行理财产品。在购买之前可以到辨险识财查看该款银行理财产品的风险评价报告,这样可以将风险降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