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基金怎么打破双重管理
『壹』 “壹基金”事件说明现行社会组织管理体系存在哪些局限
存在法规保障不足、职能支撑不足、公益保障不足等局限。
法规保障不足可以从法律层面的问题,法规层面的问题和政策层面的问题来观察。
从整体的制度设计上,目前对社会组织能够真正履行其应有职能的保障是不足的,在现阶段,除行业协会外,多数的社会组织难以获得应有的职能。社会组织作为非营利性的组织是国家法律和有关政策所明确规定的,尽管国家也给予社会组织一定的公益性保障,但其公益性的地位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
『贰』 壹基金怎么回事
http://ke..com/view/944321.htm
『叁』 李连杰壹基金计划的转型成功
2011年1月7日,“红十字天使计划”五周年座谈会举行,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表示,“红十字天使计划”实施5年以来,累计投入善款10.06亿元,惠及人口数千万人。当天,有关人士还透露,李连杰壹基金转型成功,将于本周二在深圳发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立信息。
据红十字总会领导透露,壹基金已成功转型公募,现在红十字总会正在对李连杰壹基金计划进行最后的清算,清算过后,壹基金将以其公募基金会的身份面对公众,随后,李连杰将以信函的形式向基金会大家庭作出解释。
《公益时报》于1月5日发布信息称,李连杰壹基金已经在深圳市民政局成功注册为公募基金会,其注册名称为“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成功注册意味着壹基金从此具备独立的法人身份,可以公开募款。
李连杰曾公开表示,一旦壹基金实现公募,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将会与其合并。2008年10月,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民政局等多方主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下称上海壹基金)注册成立,原始资金200万元。
1月7日,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在微博上说,“看到了‘民政部深圳市人民政府推进民政事业综合配套改革合作协议’,深圳不仅仅是经济改革的特区,也是民政事业改革的特区,这个拥有中国最多志愿者的城市在慈善公益发展史上必定将留下闪亮的足迹。”
同日,记者接到壹基金工作人员的通知,基金会将于1月11日下午在深圳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立信息,确定其公募身份。就媒体关注的基金会转型过程、基金会理事会构成、为何在深圳注册以及未来公众捐赠渠道等相关问题,基金会将在新闻发布会上对媒体作出解释,保证其信息透明。
据了解,发布会上除此前对外提及的理事会成员王石外,还将有马化腾、马云等人及深圳市相关领导出席,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成为深圳市民政局的下属单位,未来壹基金将更加严谨,由理事会对外发布决议。
2007年,李连杰发起“李连杰壹基金计划”,其为中国红十字总会架构下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2010年9月传出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中断,主要原因是没有独立法人身份、公章和银行账户。因此,注册为独立的公募基金会一直是李连杰致力努力的方向。 壹基金是中国首个由公募基金会下面的基金成功变身为公募基金会的基金。中国公益事业的领袖级人物、希望工程的发起人徐永光表示,在发现民政部登记注册难以实现后,壹基金转而在深圳注册,这种操作上的变通对其他有转型需求的基金和非公募基金会来说有重要的意义,“一条路不能走,就要想办法通过另一条路实现目标,这是壹基金这次转型中最重要的启示。”徐永光说。
清华大学创新与社会资源研究中心主任邓国胜则更进一步阐明了这次转型后的启示效应。“首先对各个地方政府具有启示意义,其他政府看到深圳的试水和良好效果,会思考本地的公益事业政策是不是需要调整;其次对于基金和非公募基金会来说,壹基金的转型带来了示范效应;第三,对中国活力欠缺的公募基金会来说,壹基金的加入,将有效地刺激这个行业里的竞争意识和发展思考。”邓国胜说。 此前壹基金一直努力在民政部注册,如今实践成功却落地在深圳。民政部注册同深圳注册区别何在?是否对其今后的发展带来相应的局限性?各方表示较为乐观。
公募基金会按照募捐的地域范围,分为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和地方性公募基金会。也就是说,如果此次壹基金是在民政部注册,即可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募捐,而如果在深圳注册,则只能在深圳地区进行募捐活动。“实际基本不会有什么影响。”邓国胜表示,“在实际效果上看,并不明显,比如,壹基金在深圳卫视上进行了公开募捐行为,而深圳卫视全国都能看到,那捐款还是会从各地涌来。”募款行为需要在深圳,但基金会的宣传效果和声望绝不会仅仅局限在深圳,归根结底,一个好的基金会,会得到来自社会各方的支持,而不会因为注册地而受到影响。
徐永光用“没什么区别”来形容他对壹基金在深圳注册的乐观态度,这意味着:从此,壹基金将可以正大光明地向公众募捐,可以接收国内外合法捐款,更加方便地开展自己的公益项目。 正如邓国胜所说,壹基金此次转型,对中国活力欠缺的公募基金会来说,带来了竞争发展意识。
就中国目前环境来说,已有的公募基金会绝大多数是由政府各部门创办,具有浓厚的官办色彩。徐永光多次表示:慈善由政府来做,意味着政府又做裁判又做运动员,就会造成监管缺位。而利用政府的行政权力来做慈善,势必让公募基金会环境存在产业内部的不公平竞争,缺乏真正的竞争意识,造成整个环境的“倦怠”。很多公募基金会就经常不把保护捐赠人的情绪、尊重捐赠人的权利放在最重要位置,不利于激发公众的慈善热情,也不利于慈善文化的传播。
此次壹基金“冲”进公募基金会的圈子,对活力不足、竞争不够的环境势必是一次有力的冲击。民间的公募基金会,在筹款和资金的使用上,一定会非常注重透明度和资金使用效率,它只能以此来取胜。这无疑会对已有的绝大多数公募基金会造成压力和挑战。 目前,广东、上海对于公益组织的注册环境相对宽松。壹基金之所以“安家”深圳,缘于深圳特殊的政策。
按照2004年颁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市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并无基金会注册登记的权限。但是,在2009年7月,民政部与深圳市共同签署了关于民政事业综合改革合作协议,其中授权深圳开展基金会、跨省区行业协会、商会登记管理试点探索,为深圳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发展空间。深圳正像30多年前的经济改革一样,又一次站在了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开放前沿。
而上海近年在中国公益事业的探索中,也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2009年底,上海公益事业发展基金会成立,作为民间发起的公募基金会,该基金会为上海民间公益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希望和活力。基金会秉承“联合劝募”理念,联劝联合众多民间公益机构,向大众和企业筹募公益资金,筛选、资助优秀的民间公益项目,并对资金落实状况实行监督;同时,联劝也为企业与慈善家定制公益投入方案,并协助实施,获得了非常好的效果。
可喜的是,据记者了解,目前,北京也正在考虑为优秀公益组织的注册放开空间,给一些运作优秀的非公募基金会“转正”机会,期望通过非公的“转正”,刺激活力不足的公募基金会环境,带动起整个基金会行业的发展活力。
『肆』 为什么要限制私募公益基金,比如壹基金曾经的困境谢谢有识之士!
如果说限制,那是法律规定的问题。2004年公布的《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可以申请成立非公募基金会,但是必须按照已有的“双重管理”办法分别找到主管单位和登记单位,难就难在自下而上想设立非公募基金会的人找不到主管单位。
好在条例修订在即,双重管理规定取消在望。
『伍』 有人给科普一下壹基金的恶行吗
要说壹基金的恶行,就要看你是站在什么立场说话了
以人民的名义来说,壹基金并没有什么恶行
可能有一些公益项目的效果会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但这是起步阶段的国内公益行业难免的事情,壹基金的项目整体上已经还比较不错的了
如果是站在人民的对立面,站在“人人公益”的对立面,那壹基金的恶行就太严重了
通过这么多年的公益活动,忽悠了14亿多的公益善款,惠及八百多万人受益,培育了一批公益社会组织和公益职业人才,促进了国内公益事业的发展,简直坏透了
『陆』 李连杰的壹基金当初发展的不错,可后来为什么会一蹶不振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各界的负面影响导致观众出现信任方面的危机。
李连杰这种人心相信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作为功夫巨星来说,无论从演技还是人品都受到了观众的一致肯定。当初成立壹基金也是受到很多网友的关注。在成立之初,由于明星的号召力,所以整个基金会的吸金能力还是非常强的。然而在最近的几年当中,这种方式却显得有些疲软状态。很多人也会质疑,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的呢?我想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信任度出现了问题。
所以对于壹基金来说成败都在一念之间。再加上李连杰最近也是病痛缠身,可能也缺少壹基金的正常管理和运行,这一点也是导致一蹶不振的原因。不管怎么样成立公益机构出众是好的,但是同样的监督也是有必要的。
『柒』 李连杰这么努力地推广壹基金,目的何在壹基金到底有多公益
一、李连杰发展壹基金的目的。
一个基金的慈善项目既能塑造李连杰高尚的名声,又能发展各行各业的人脉资源。李连杰本来是为了推动一个基金才真的把自己压得很低,一个人能做这样的事,他要么是唯心主义者,要么是受到某种具体的启发,要么是有真正的目的。从李连杰丰富的历史来看,他所做的事情,他不是唯心主义者,嫣然基金是李亚鹏夫妇因为子女的愿望,加之王菲是佛教徒,所以他们的动机可以解释,但是李连杰没有具体可见的动机。所以只有最后一个原因,他必须有目的。
没有信任就没有支持,这种支持不仅仅是捐赠;尊重和信任比施舍更重要。这也是一个残酷的世界,因为公益作为一种职业,按照商业的逻辑,不会被专业人士唾弃;这也是一个曲折的世界,公益事业被赋予了很多道德意义,自然接受来自四面八方的怀疑。
『捌』 李连杰称壹基金或中断,壹基金现在到底出现了什么样的严重危机原因何在
李连杰的壹基金中断风波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9月27日 12:13 《新世纪》周刊
一个备受推崇的平民慈善理念,无法以合法的独立公募基金会身份落地,最终演化为以私募架构运行公募资源的尴尬事实
□ 本刊记者 张艳玲 | 文
平民慈善的筹资理念、夺人眼球的公关和明星光环,使李连杰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下称壹基金计划),借民间捐赠热情井喷的东风,在短短三年时间迅速成为中国民间慈善一个闪亮的样本。
帷幕方才开启,其发起者李连杰在9月初接受央视“面对面”采访时便语出惊人,称中国红十字会的合作可能会中断,且问题“意想不到的严重”。
一石激起千层浪,壹基金现状再度引发舆论高度关注,质疑和同情纷至沓来,其间也不乏“与红十字会有摩擦”的猜测。
短暂沉默后,中国红十字会秘书长王汝鹏于9月21日在个人博客中回应称:“作为设立在中国红十字会的一个专项公益基金,只要壹基金账户上的钱没用完,它应该不存在关闭的问题……目前中国红十字会壹基金在账上的结余资金还有6700多万元。”
他还透露,合作之初,双方签订了合作协议和补充协议,第一个三年合作期到期日为2010年2月5日,到期后双方并没有提出终止合作的书面提案,实际上双方已经根据协议约定又自动续延。
这一表态令壹基金备显尴尬。事实上,壹基金有关工作人员对本刊记者解释,李连杰所言的危机,并非真的中断运营,其实是指目前壹基金因无法获得独立的公募基金身份而在运营上面临多重矛盾。这已经导致业界对其运作模式合法性的屡屡质疑。
筹资与运营分离
公众熟知的壹基金成立于2007年4月。“每人每月捐1块钱”的口号是它的标志,壹基金也因这一鼓励普通人参与的朴素理念被广为推崇。虽然选择了这样典型的公募模式,但壹基金从一开始就不是一个独立的公募基金会。
根据现有法律规定,基金会分为公募和非公募两种。公募基金有权向公众募捐,而非公募基金无权向公众募捐。虽然没有规定纯粹的民间组织不能成立公募基金会,但在中国具有公募资质的基金会大多具有官方背景。李连杰当时已从中国移民美国,以其作为发起人,很难找到愿意接手的“主管单位”。
李连杰于是开始了与中国红十字会的合作。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筹资与财务部副部长兼壹基金计划董事王舒侬透露,“事实上,李连杰最初设想是在红十字会下设立基金会,但是中国的慈善法不是很完善,根据中国的法律,只能在红十字会下设立一个专项”。她表示,“以李连杰名人的身份设立这个专项,可以帮助红十字会筹款,也可以带给我们新的经验”。
具体而言,即以李连杰倡导发起挂靠在中国红十字总会下的一个公益筹款计划,并设立专项基金,是独立运作的慈善计划和专案。通过中国红十字会公募的资质,该计划可向公众募集款项,实际上获得了“公募”资格。根据《中国新时代》杂志及多家媒体报道,2009年壹基金的善款64%是来自于个人捐款。与中国整个公益市场80%为企业捐助,20%为个人相比,募集公众款项的能力可见一斑。
不过,王汝鹏在博客中也解释,基金和基金会不同,“基金”是钱的概念,“基金会”是组织,因此壹基金不具有独立法人地位,壹基金计划募集的善款,均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统一接受,进入红十字会账户,并开具中国红十字会捐赠收据。
根据协议,该基金资助计划的制定和资助支出,由该基金成立的管委会负责。据本刊记者了解,该管委会共由六名董事组成,包括李连杰及其助手、美国The One Foundation(李连杰在美国成立的基金会)两名工作人员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派出的两名工作人员。李连杰担任主任委员,其余五人为董事。在资金使用和项目操作上,每一个申请的项目和预算,都要由管委会集体讨论通过,才能签发文件拨款。
在此过程中,壹基金人员不直接接触到募集资金。也就是,按规定,壹基金只能负责筹钱,并不负责管钱。以2008年汶川地震救灾捐款过程为例,壹基金管委会对捐款的用途有决策权,但仍要通过红十字会的渠道使用资金。
由于没有独立法人身份,红十字会下设的合作专项基金计划不能有自己的机构和员工。但李连杰仍组建了一个十几人构成的壹基金执行团队,由李连杰与朋友合办的另一家公司来给这些“壹基金员工”发工资和上保险。
王舒侬指出,在具体项目执行中,有些是红十字会完全能承担运作的,由红十字会赈灾救济部支出资金。在救灾、卫生救护、青少年等红十字会的专业领域之外的项目,如“环保”“羌绣”“慈善公益论坛”等多领域,则由壹基金团队执行。
随着项目开展,筹资和执行分离的弊端逐步显现。王舒侬指出,“红十字会关注的领域是卫生、自然灾害,李连杰希望召开年会、典范工程,搭建扶持草根公益组织的平台等,不在红十字的职责范围内。李连杰想做的项目更宽广些,我们支持他,但做不好。”
私募基金运营公募资源
由于仍不能满足成立公募基金会的条件,李连杰及其团队转而申请成立私募基金会。
2008年10月,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上海民政局等多方主管机构的指导和支持下,上海李连杰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下称上海壹基金)注册成立,原始资金200万元,法定代表人周惟彦,业务范围是资助慈善公益项目,举办慈善公益实体,资助公益论坛,救助危困人群,奖励慈善事业贡献者。
周惟彦加入壹基金之前,在IT、快速消费品以及奢侈品行业多个著名的”500强”企业担任高管,之后走上创业之路,经营旅游地产投资与发展,以及国际文化艺术推广项目。2007年,自称已退掉所有股份,潜心研究佛理的周惟彦,在李连杰的邀请下,以全职义工身份加入壹基金,负责实际运营。
根据中国红十字李连杰壹基金官网介绍,上海壹基金实质上成为了壹基金的执行机构,其具体向壹基金管委会进行专项汇报与结算,并接受年度审计。
同时,经壹基金计划授权,上海壹基金为其代理一切人事、项目、法律等事务。壹基金管委会设执行委员会,周惟彦同时担任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专项基金执行主席。
在上海壹基金成立之后,该基金会本身也进行私募筹款;此外,公众通过红十字会账号捐赠给壹基金计划的资金,在获得壹基金管委会批准后,也会输送到上海壹基金执行使用。因此,上海壹基金实质上已经成为公募款和私募款并蓄的资金池。
对于这种混合式运营,壹基金内部人士对本刊记者解释,壹基金在选择资助一个项目时,会根据申请者的资质、专业性等多方面权衡,更多时候是将项目交给壹基金自身的“典范工程”选出来的专业组织,并不会特意交给红十字会去做;非公募资金和公募资金分头管理,一起使用,但使用时会尊重捐赠人的意愿。
“典范工程”是壹基金资助公益组织的主要方式,于2008年起推出,寓意为“携社会之力,千万资金扶持公益典范”。每年按照“公信、专业、执行、持续”的标准评选出十家以内优秀公益典范组织,并颁发100万元资助金。
在成立之初,壹基金计划的定位是青少年心理救助,运行一段时间后,也救助过洪灾、地震、雪灾等。2008年4月份,壹基金成立一周年举办的发布会上,壹基金执行主席周惟彦已经宣布,壹基金从专注做心灵救助的执行机构转变为资源整合型NGO平台。
转型后,壹基金在保持核心募捐理念基础上,在资金使用上更多成为投资型公益机构,并不用善款直接做公益项目,而是资助其他直接做公益的组织。
此外,举办国际慈善公益论坛、壹基金年会,是目前壹基金最主要活动。
善款使用不当嫌疑
特殊的运作体制,使壹基金借助红十字会的公募资质获得了向公众募款,由非公募基金会团队运作。支持者认为,在当前情况下,先做事,再树规则未尝不可。南都公益基金会副理事长徐永光认为,壹基金通过挂靠在红十字会下面成为专项基金,获得公募资格,接近于拿到了公募权,这在中国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是一种创新。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前所长资中筠认为,壹基金的尴尬身份是中国的制度造成的,壹基金就像一个没有身份证的孩子,希望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更加专业化、透明化发展的人已经开始质疑壹基金的身份、法律结构。中民慈善捐助信息中心副主任刘佑平即指出,没有公募资格的非公募基金会,却在行使公募之实。壹基金是利用红十字会的公募权力寻租,这说明中国慈善基金会的混乱。
北京大学非营利组织法研究中心主任金锦萍教授指出,壹基金计划作为红十字会下面的专项,通过红十字会向公众筹款,由非公募基金会执行并非不可,但善款的使用要受到原来母体职责的限制。
素称“财务公开透明”的壹基金,在2009年年底时,财务使用上还一度受到“乱花钱”的质疑。
壹基金主办的“中国全球慈善公益论坛”上花费250万元、官网运行花费150万元,网友发帖指责过于铺张,并指壹基金今年三季度支出中管理费用占了19.76%,“这个比例显然是不合理的。”
对于上述质疑,壹基金回应称所有支出均通过内部严格财务审批管理,外部严格项目评估和审计进行项目执行,之后亦向公众公布了财务报告。
金锦萍对本刊记者表示,壹基金若利用红十字会的公募身份对赞助“全球公益论坛”的企业开具捐赠发票,则企业可以捐赠发票抵税,实际上相当于做了一次公益营销广告而非捐赠,而纳税人则间接对此部分买单。壹基金人员对本刊记者承认,对赞助论坛的企业的确都开具了捐赠发票。
壹基金员工对本刊记者表示,财务公开之所以受到质疑,是因为壹基金太公开、透明了。
徐永光则认为,目前大多数基金会还没有公开财务、项目运作的意识,在全国基金会资金使用信息公开不到位的情况下,壹基金主动披露已经超过了政府的规定,是值得肯定的。
但金锦萍指出,壹基金公募非公募并存的模式,造成了事实上监管不方便。虽然壹基金公布了总体的资金收支情况,但具体项目并不清晰。具有公募资格的基金会,应该向捐赠人公开,仅有财务报表是不够的。
更何况,对于善款的使用额度,现有法律对于公募基金和私募基金的规定大相径庭。相比模式的争议,两个壹基金混合运营之下的善款使用标准,更为让人疑惑。
根据《基金会管理条例》规定,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总收入的70%;非公募基金会每年用于从事章程规定的公益事业支出,不得低于上一年基金余额的8%。基金会工作人员工资福利和行政办公支出不得超过当年总支出的10%。但事实上,作为红十字会下的专项,虽然行使公募资格,但其具体支出情况,又很难用《基金会管理条例》去约束。
上海壹基金提交的2009年度检查报告书显示,2009年捐赠收入5189.17万元。上年度基金余额4283.67万元,本年度总支出4760.37万元,其中用于公益事业支出4221.19万元,占上年度基金余额的98.54%;工作人员工资福利支出131.17万元,行政办公支出116.45万元,二者占总支出的比例为5.2%。以此观之,无论是在人员支出还是公益事业支出等方面,作为非公募的上海壹基金都达到了规定的标准。
但根据壹基金官网公布的2009年财务报告,壹基金计划和上海壹基金财务状况合并后列出,2008年壹基金计划与上海壹基金合并数的总收入是1.43亿元,2009年支出5073.8万元、管理费用373.9万元。公众很难知晓非公募基金和向公众募集的资金之间实际的收入与支出、每个具体项目的资金流向情况。若用财务报告合并后数据减去非公募基金相应款项,2009年公募基金支出比例仅为313.43万元,管理费用65.81万元,占总支出20.9%。而2006年12月到2009年12月,壹基金公益项目累计支出为9952万元,仅占累计总收入的48%。
“一方面在指责中国的法律政策不好,另一方面在法律的缝隙中活得挺好。”金锦萍提醒,公募私募并存,一旦出现善款滥用或是丑闻就会后果严重。鉴于此,政策法律应进一步完善,为民营慈善设立公募基金会打开通道。
本刊记者了解到,在两个壹基金并存的同时,目前李连杰及其团队还在积极筹办第三个壹基金,即作为民营公募基金的壹基金。但这一努力至今仍未能看到乐观的结果。
『玖』 有人知道李连杰退出壹基金的原因吗
李连杰首次讲述了壹基金计划面临的诸多困难。其中,身份上的尴尬成为壹基金的“老大难”问题。2007年4月,李连杰在北京启动“壹基金计划”,由于国内没有民办公募基金会的先例,李连杰的壹基金只能挂靠在官办公募基金会----中国红十字会名下。对于壹基金从私募基金向公募基金转型的可能性,邓国胜持谨慎态度。邓国胜指出,从现行法律法规来看,由于公募基金会的官方垄断背景,民间很难成立公募基金会。邓国表示,正是在这一背景下,才有了“怪胎”壹基金。 李连杰曾提到过自己对壹基金的一个由三个三年计划组成的“十年计划”:第一个三年成立一家专业化、去李连杰化的公募基金,第二个三年是成立一家公益研究院,最后一个三年则是成立一家公益医院。如今,壹基金已经3岁多。李连杰的公益研究院已经与北京师范大学合作成立,但他的第一个三年计划其实没有完成。 平民慈善的筹资理念、夺人眼球的公关和明星光环,使李连杰与中国红十字会合作的“中国红十字会李连杰壹基金计划”(下称壹基金计划),借民间捐赠热情井喷的东风,在短短三年时间迅速成为中国民间慈善一个闪亮的样本。
拓展资料
对壹基金来说,另一个困扰来自操作层面。为开通便捷通道,壹基金专门设立了手机捐款平台----999309。然而,由于没有独立的账户和公章,尽管这一平台有着巨大潜力,但在操作上存在着巨大不便,根本无法实现李连杰最初设计的“每人每月最少捐一元”的想法
《中国企业家》杂志曾发文透露,李连杰一直在推动壹基金的体制转型,力求从“幕后”走向“台前”。据悉,全新的公益基金会正在紧锣密鼓的筹备中,治理架构已经初具雏形。其中,最高管理机构是理事会,由柳传志、王石、冯仑、马云、马蔚华、马化腾、牛根生、李连杰等9人组成。
『拾』 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的运作模式
团队组成:壹基金聘用了数十位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人员全职工作,组建了一支高效率的执行团队,包括拥有跨国工作经验以及500强公司工作经验的资深管理人士。同时国内公益领域的数十名知名专家学者也受邀组成了壹基金的顾问委员会。
财务审计:全球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华永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Deloitte)和毕马威国际会计师公司(KPMG)对善款的收支进行审计;凯誉管理咨询有限公司(KCS)提供善款的财务报告。
战略规划:国际著名咨询机构贝恩公司(中国)为壹基金的长期战略发展提供指导;奥美、BBDO、麦肯光明等多家全球领先的广告公关公司亦为壹基金提供国际专业水准的传播规划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