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科股权之争对股票的影响
① 万科股权之争为什么内乱不影响股价
“万宝之争”升级为“三国杀”
由于“门口野蛮人”宝能的“插足”,市值超过2700亿元的万科A从去年12月停牌至今已有半年之久。但就在原定复牌的截止时间6月18日来临之际,这场万科“话语权”的争斗因为可能出现的股权占比变化而又起波澜。
据6月18日万科发布的公告显示,前一天公司董事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公司发行股份购买资产暨关联交易方案的议案》,万科拟以发行股份的形式购买深圳地铁持有的深圳地铁前海国际100%股权,初步交易价格为456.13亿元,全部交易以对价交易发行股份方式支付。
增发完成后,深地铁将获得万科20.65%的股权,成为万科第一大股东,华润、宝能系(深圳钜盛华、前海人寿)的股份同时将被稀释。因涉及事后审核,万科A自6月20日开始起继续停牌,待取得深交所审核结果后另行通知复牌。
熟料这一结果却引起了原第一大股东华润的质疑。除了传出华润的三名董事在6月17日的万科董事会上对增发预案投了反对票,华润也在6月18日在官方微信上发文称:不认同以增发股票收购资产的方式符合万科公司和全体股东的利益。并直指万科发公告前未通报全体董事是否已获得独立法律意见,也未将公告内容提交全体董事,此举严重损害了董事圈里和董事会尊严。如果万科不重新审视重组预案存在的问题,在未来的董事会或股东大会上提出相同方案进行表决,华润将会继续投反对票。
有市场人士指出,作为万科多年来的第一大股东,华润一直被视为是万科管理层的支持者。直到“万宝之争”的初期,万科也曾向华润求助增持。但此次对增发重组预案的质疑,则使得原本的“万宝之争”演变和升级为“三国相杀”的局面。
最终“坐下来谈”的可能性较大
值得关注的是,“万宝之争”的原主角之一——宝能系,早在今年春节前与华润会晤后,就逐渐低调。此次“华万之争”被爆出后,有媒体报道称,国资委原则上同意华润收购宝能名下万科股份,这一说法已被华润否认。
不过在复旦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夏强看来,万科股权之争的演进并不是所谓建立在“话语权”分配上的争执,“资本方不可能简单的因为一己私利而争斗不休。”他说,该事件其实反映出产业资本对优质资产控股权的争夺。至于华润为何现在提出质疑,除时间节点的考虑,可能还有对引入深地铁方式的众多探讨。
按照程序,万科收购预案已创提交深交所审核,一般来说,深交所需要1到2个月的审核时间,期间有可能要修改预案,并提交董事会二次审议,然后再召开股东大会审议。另外在“野蛮人”宝能的“搅局”之后,目前万科的股权结构已不再松散,除宝能、华润和安邦三大股东外,排名靠前的股东也大多为机构,股权集中度已经较高。市场人士由此认为,包括宝能在内其他股东的发声将会是一个关键空间因素。
“万科股权之争一波三折,最终解决估计还得‘坐下来谈’。”华安证券投顾屈放分析,目前几方都不能说占有决定性优势,所以股票也需要在谈判达成一致,取得相对平衡、满意的结果下复牌,“毕竟万科议案没有迅速通过的话,股价大跌也是相关方不愿看到的。”
事件本身可写进并购“教科书”
在引发市场关注的同时,这次事件也成为财经圈内闹腾热门。
“从万科关联独董可以看出独董制度的缺憾。”中国上市公司协会独立董事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政法大学资本金融研究院院长刘纪鹏认为,万科关联独董公开坦言回避表决,说明被监管者、投资人寄予厚望的中国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在执行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即“独董不独”和“独董不懂”,难怪中小股东批评独立董事是花瓶。刘纪鹏对华商报记者说,无论是万科购并重组的复杂性、综合性还是各股东间对控制权争夺的关注度,这次事件持续时间长,市场关注度高,“这个案例都可以写入资本市场购并历史的教科书。”在各方谈判的基础上,最终结果还是股东代表大会说了算。
② 一张图看懂股权争夺战对万科的伤害有多大
现在股权激励对大家来说已经不陌生了,从各个媒体上都能看到,很多老板也开始关注,不少企业实施了股权激励以后效果也不错。作为一个有效的激励方法,股权激励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并逐渐引发大家的思考,本文着重从人性的角度,从员工和老板这两个不同的群体来分析,以便大家更深入地了解股权激励。
宁为鸡头不为凤尾
中国人大多有这样一个心理:宁为鸡头不为凤尾,所以员工是不愿意一辈子给别人打工的,一旦有条件有机会,他一定会选择为自己干事情而抛弃老板,那么老板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就是怎么去激励员工,既让他为自己干事情又不会抛弃老板。通常,老板会选择给员工股份,事实证明这种做法是比较有效的。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案例,比如企业去挖人,一般会说:你在这里干多长时间都还只是个员工,你来我这里,我给你股份。这样就很容易把人挖过来,从这个角度看,给股份是很容易引起共鸣的。有一次我和一个老板聊天,他说他有一个员工很有潜力,是个人才,想让他去当项目经理,但是这个员工更喜欢那种不用操心的工作状态,说什么也不干,直到老板给他说:“那我给你10个点的股份吧。”结果这个员工就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这个小故事说明,每个人都喜欢给自己干,做自己的事,操心也愿意,不是给自己干,还是不操心的好。
管理群体的变化
时间进入2015年,我们面对的管理群体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0后、90后逐渐成为工作的新生代甚至主力军,这个群体更加自主,更加个性,更加张扬,更加不服从传统的管理,更不愿意遵守过去层级式、教条式的管理,这个群体要求更多的是自主,是自我经营。现在社会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70后既愿意上班又愿意加班,80后只愿意上班不愿意加班,90后既不愿意上班也不愿意加班。这是一个社会现象,我们不需要众多创造去讨论这个现象的对与错、利与弊,因为无论如何这个社会空间将会是80后、90后的天下。我们没有办法来回避这个群体,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如何根据这个迅速腾飞群体的特性来考虑、设计我们的激励模式,让这群新生的力量发挥应有的作用。
关注未来的安全
对未来的安全的关注,也是中国人骨子里普遍存在的特性之一,中国人不仅仅要求现在有丰厚的物质收入,更关注未来是不是有安全稳定的收益。虽然现在反腐败打得官员官不聊生,公务员的收入也并不很高,但是报考公务员的人数并没有下降,之所以会有这么多人热衷于报考公务员,是因为他们看重的正是公务员未来的安全稳定。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有一种激励方式能让企业的员工对未来有一定的安全感,那么这种激励方式就会深受欢迎,具有绝对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股权激励就是这样一种激励方式。当一个员工对未来有了安全感,就不会锱铢必较,只顾眼前利益,而是会为了自己未来的安全主动去维护企业的安全和发展,所以给员工未来以安全感也是每一个老板必须关注的事情。
③ 万科股权之争会影响万科房地产吗
买家退订、信用重新评级
万科股权之争负作用显现
融创集团董事长孙宏斌肯定了万科管理层在三十年来的卓越成绩,甚至表态,如果万科管理层再造一个万科,自己愿意投资一个亿。并且相信宝能、华润以及万科三方应该能拿出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案。郁亮在会上表示,罢免万科所有的董事及监事,确实对万科造成非常大的困扰,甚至旗下在售的物业出现买家退订、银行对万科信用重新评级等不稳定因素。一旦公司人心涣散,股东和相关方的利益都得不到保证。
④ 结合宝能万科股权之争谈谈对股权的认识
具体各占多少比例我已经记不清了,宝能融资加杠杆疯狂买万科股票就是为了夺得万科的控股权,有了控股权就有了话语权也就控制了万科。
⑤ 近日万科与宝能系争夺股权对该股是利好还是利空
无论结果,都是利好于股价。看看600000浦发银行一骑绝尘于银行股。
⑥ 万科中期业绩报告公布 "股权争夺战"都带来什么影响
此前,万科对外公布了2016年上半年业绩报告。报告中显示,万科在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748亿,同比增长 48.8%;实现销售收入1900.8亿元,同比增长69.9%;有少数股东因合作项目损益。
报告中还提到,虽然业务稳步推进,但未来的下半年,万科或面临更加复杂的宏观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而由于股权事件所带来的各种众多创造不确定性,也不排除未来业绩会因此受到影响。
万科董事会秘书朱旭在介绍上半年业绩空间情况时表示,万科近年来约7成项目通过合作方式获取。但6月底以来至8月初,万科已有31个合作项目因股权问题而被要求变更条款、暂缓推进或考虑终止合作。
朱旭在会上还提到,股权事件对万科经营的迅速她腾达影响进一步体现为:新的土地项目获取受阻,合作伙伴和客户信心受损、公司业务拓展受到影响以及团队稳定性受到冲击。
恒大入局 争夺战升级
万科有何看法?
8月15日晚间,恒大集团发布公告称已通过附属公司进一步增持万科股票。截至目前,恒大占万科股权比例约6.82%,已经超越安邦,成为万科第三大股东。
万科股权争夺战本已经风云诡谲,恒大入局使局面更加扑朔迷离。据媒体统计,截止目前万科第一大股东“宝能系”持股已达25.4%,华润持有15.29%,安邦仅次于恒大,持有6.18%万科股权。
针对恒大入股问题,朱旭回应称,万科股票是二级市场公开交易的一个品种,买卖股票是股东的一个权利,而恒大并未向万科透露它未来是否有进一步增持或者减持的意图,但万科认为只要对万科的健康稳定发展有利,就都是好的。
此外,当被媒体问及是否有反购恒大的可能性时,万科执行副总裁王文金与朱旭均表示,万科没有意向收购。
⑦ 万科股权之争对万科楼盘有影响吗
股权之争对于万科的影响,最终以深圳地铁替代华润成为万科新的大股东而告终。
最后的结果还是利好万科的。
⑧ 请问万科股权之争事件对于上市公司是好还是坏
内部的股权之争,当然是坏事了,首先消息本身就是利空,即便近期没有跌以后也会补跌。其次股权之争,实质是利益之争,权力之争,会影响到集团的稳定、士气,进而影响到中远期的收益。
⑨ 万科股权之争哪些股票好益
两类股票会从中收益:
1、地产股,地产股票再近期已经有所表现了。
2、有类似潜在股权争端问题的上市公司股票,比如前期的梅雁吉祥,没有一个大股东控股,就导致最后发生了证金控股的奇观。这个股票前期已经经过爆炒,不可轻易再入。其他类似的可以参考,按图索骥。
希望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