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地摊对股票影响
『壹』 主力买或卖股票为什么会对散户有影响
所谓主力形容市场上或一只股票里有一个或多个操纵价格的人或机构,以引导市场或股价向某个方向运行。一般股票主力和股市庄家有很大的相似性。
当然股票主力是持股数较多的机构或大户,每只股都存在主力,但是不一定都是庄家,庄家可以操控一只股票的价格,而主力只能短期影响股价的波动。
就是因为主力是持股数较多的机构或者大户,他们持股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因为资金量比较大,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某只股票,因为这样的特性,散户会密切关注主力动向而跟风。这就是主力买或卖股票对散户有影响的原因。
『贰』 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这会是即将到来的风口吗
自己不会去摆摊,但是摆摊是一个比较好的低成本创业的事情,分析如下:
1、很多城市把摆摊提升为夜经济的其中之一,仅限于夜市
实际上这两年实体经济难做,很大原因是商品的流动和人群的流动降低有关。以前有夜市的城市,夜经济还是很好的,有一些年轻人白天上班,晚上摆摊,靠着勤劳和努力在城市买房买车,对当地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到后来,很多城市都创文明和卫生城市,导致绝大部分夜市被取缔,包括本人生活的二线城市,几乎没有了夜市。当年有很多专门做夜市生意的人都离开了,导致城市的夜晚冷冷清清。要知道,当时很多摆摊做夜市生意的人,收入不比上班的少,甚至比很多开店的老板都挣钱。一个烤鱿鱼小车,一晚上能挣三四百元,还有卖臭豆腐的,做美甲的,手机贴膜的,还有买衣服鞋的,都是很赚钱的生意,只有商品流通才能产生经济效益,这些人赚钱在城市,消费自然也留在了城市,城市的经济才能活跃起来。
2、摆摊不会成为风口,但是,做整体运作夜市经济项目,却是一个很好的商业模式
这种商业模式类似于目前很流行的社区新型农贸市场,这是区别于以前旧的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的新型的社区综合门店。这种整体规划和运营的模式,打破了以前旧有的脏乱差的市场环境,取而代之的智慧、创新、特色甚至网红化的蔬菜水果市场。当然,这一块目前也不很成熟,最主要是没有一个优秀、专业的管理模式。
那么,新型夜市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尝试。
新型夜市在规划和运作上应该与传统的旧模式不同,比如从商户进驻到品类规划,从卫生管理到动线设计等都有一个新的模式,即要一个干净繁荣的夜市经济,还要不影响其他人的正常生活才行。
这样的夜市,很大程度降低了创业的成本。像当年的老总都做过摆地摊生意,即赚到了初始的资本,还能学到了生意的窍门。
总之,摆摊不会成为创业的风口,毕竟摆摊的门槛太低,经营分散,形不成品牌和连锁发展。但是,地摊可以让创业真正的变得简单且易上手。
『叁』 有5000元,大家给一些建议吧,1.我去炒股,原因是现在牛市。2.摆地摊。我应该怎么选择呢拜谢!
地摊,钱没了货还在,盈利可能性很高,
股票,估计就打水漂了,
『肆』 股票对未来市场的影响是什么啊
这个问题你最好再深入问一下,这样直接问不知怎么回答!股票是一种融资工具,他对市场经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也受经济的重大影响,而你问的是对未来市场.....什么意思???
『伍』 股票市场中,散户买卖对股票的涨跌影响有多大
所谓主力形容市场上或一只股票里有一个或多个操纵价格的人或机构,以引导市场或股价向某个方向运行。一般股票主力和股市庄家有很大的相似性。当然股票主力是持股数较多的机构或大户,每只股都存在主力,但是不一定都是庄家,庄家可以操控一只股票的价格,而主力只能短期影响股价的波动。就是因为主力是持股数较多的机构或者大户,他们持股的目的也是为了盈利,因为资金量比较大,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操纵某只股票,因为这样的特性,散户会密切关注主力动向而跟风。这就是主力买或卖股票对散户有影响的原因。
『陆』 处置效应对股市的影响
传统金融理论告诉我们投资者应该如何管理投资,而行为金融理论则告诉我们投资者实际上是如何行动的。理解投资者的实际行为对于证券投资管理非常重要。本文通过分析一个大型营业部的近 1万个投资者帐户,研究了处置效应(disposition effect),即投资者太长时间地持有亏损股票而太短时间地卖掉赢利股票的倾向。研究发现,这些投资者无条件地非常愿意实现赢利股票,而持有亏损股票。
传统金融经济学假定,人们理性地采取行动。但是,实际并非如此,而且人们对理性的偏离是系统性的。行为金融理论放松金融经济学的传统假设,在金融理论标准模型中结合了这些可观测的、系统的、实际的、对理性的偏差。本文重点研究一种偏差:处置效应。
国外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很多,但在国内尚很少见到。本文对这两种行为金融现象进行了实证分析。其意义在于,国外的研究都基于发达的成熟的股票市场,这些现象对处于发展中的中国股市是否存在?回答这个问题对于把握投资者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前景理论(Prospect Theory)和处置效应
什么是“前景理论”?什么是“处置效应”?两者的关系是什么?Kahneman and Tversky(1979)批评了被广泛接受的von Neumann-Mongnstern期望效用理论,提出了前景理论。这一理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特别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倡导者接受,用来解释风险情况下人们的选择行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涌现出的“异常现象”。同时,这一理论与其他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一起正在动摇传统金融理论的基础:理性人假说、期望效用理论、有效市场假说。为了理解前景理论,我们从这篇文章中(p273)的几个问题出发。
问题11:假设你比今天更加富裕1000美元,现在面临如下选择:
A、得到500美元;(84%)N=0
B、以50%的概率得到1000美元,以50%的概率得到零美元。(6%)
其中:N为受试者人数,括号中数为做此选择的受试者比例(下同)。
问题12:假设作比今天更加富裕2000美元,现在被迫在下面二者之间作出选择:
A、损失500美元;(31%)N=68
B、以50%的概率损失1000美元,以50%的概率损失零美元。(69%)
如果你象大多数人那样,那么,当面临这两个问题时,1.你很少注意初始状况:你比今天更加富裕一些;2.你认为这两个问题很不一样;3.如果你对其中一个问题选择冒险赌博,而对另一个问题选择确定性的结果的话,那么你更可能对问题11选择确定性结果,对问题12选择冒险赌博。上述试验的统计结果都在 1%的水平上显著。
尽管这种想法非常自然,但是,它违反了理性决策制度的一个重要原则。一个完全理性的决策制定者会把两个问题视为等同。因为如果按照财富状态的标准来衡量,这两个问题是完全一样的。
道理非常简单:对于完全理性的决策制定者,最重要的是它最终的结果,而不是在过程的得失。对于问题11或问题12,这样的决策制定者要么都选择确定性结果,要么都选择冒险赌博。而不是象大多数人那样改变偏好。对于上述两个问题做出不同回答的决策制定者一定受到了与得失相关的不合理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在头脑中始终保持最大化财富效用的重要目标。下面是另外一个问题。
问题**:有人与你采用抛硬币的方式赌博。如果是正面,你损失100元。如果是反面,你至少得到多少才愿意参与该个赌博。
大多数人的回答是200一250元。这个数值反应了人们对盈利和损失的重视程度是不对称的。这种不对称性被称为损失回避(loss aversion)。
我们从大多数人对上面这三个问题的回答中至少可以得到如下结论,在实际决策中:
1.人们更加看重财富的变化量而不是绝对量。
2.人们对面临条件相当的损失前景时(如问题12)倾向于冒险赌博,而面临条件相当的盈利前景时(如问题11)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盈利。
3.盈利带来的快乐与等量的损失带来的痛苦不相等,后者大于前者。
根据这三条,Kalmelnan and Tversky(1979)提出了如下图所示的“S”型的价值函数和前景理论。依据这个理论,当面临风险或不确定时,人们的行为似乎在最大化这个“S”型的价值函数。这个价值函数类似于(但不完全等同于)标准的效用函数。这个函数具有三个特点,首先,它的定义基于盈利和损失,而不是财富;其次,它在盈利定义域中是凸函数,在损失定义域中是凹函数。最后,它对损失比对盈利更加陡峭,这意味着人们通常是风险厌恶的。把前景理论推广到投资领域,可以得到处置效应(Shefrin and Staman,1985)。即投资者倾向于出售赢者而留下输者。因为赢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盈利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接受确定性结果,而输者呈现给投资者的是损失前景,投资者此时倾向于冒险赌博。于是,投资者持有输者更长时间,持有赢者更短时间。
这个价值函数的关键在于参考点,它被用来判断盈利和损失。通常将现状作为参考点。但是,在有些情况下,盈利和损失的确定是按照有别于现状的期望水平来确定的,因为其他人得到了这个水平的盈利。……当一个人不能容忍他的损失时,他可能接受(在其他情况下他不会接受的)赌博(Kahneman and Tversky 1979,p286)。
例如,假设投资者购买了一支股票,他认为这支股票的期望收益足以补偿它的风险。如果股票升值了,他将采用购买价格作为参考点,于是,股票价格就处于投资者价值函数的凸的、风险厌恶(risk-averse)的部分。这支股票的期望收益可能仍然足以补偿它的风险,但是,如果投资者降低了对这支股票的收益预期,他可能卖出这支股票。如果这支股票没有升值,而是贬值了,它的价格将处于投资者价值函数的凹的、风险寻求(risk-seeking)的部分。这时,即便它的期望收益降低到本来不应该购买它的程度,投资者也将继续持有这支股票。这样,与已经上涨了的股票相比,投资者关于这支下跌了的股票的期望收益的信念必须进一步下降才能促使他出售这支已经下跌了的股票。类似地,如果投资者拥有两支股票。一支上涨了,一支下跌了。如果他面临流动性需要,并且没有任何关于这两支股票的新信息,他更可能卖出上涨的股票。
在本研究中,我们假设投资者的参考点就是他们的购买价格。尽管这个假设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对于某些投资者,特别是持有股票相当长时间,经历了大幅度的价格变化后,购买价格仅仅是他们参考点的决定因素之一。例如,一个投资者以每股10元的价格买入一支股票,价格上涨到30元时他没有卖出,现在价格是15元,那么他在下一步决策中的参考点显然会受到这支股票价格波动历史的影响。
二、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于某著名证券公司的大型营业部,包括了最近三年(1998/1/19一2000(12/25) 该营业部内所有投资者的全部交易记录,活动的投资者账户数目为9748个,交易记录总数为1216886条,买卖股票(我们的研究所采用的样本不包括基金等其他证券)交易记录总数为用8326条。每条记录包括日期、资金帐号(出于保密起见,该字段经过处理,其他能够暴露投资者的字段一律删除)、交易类别、买卖标志、股票代码、业务标志、成交数量、成交价格、成交金额、本次股票余额、申报时间、成交时间、股票类别、清算金额、资金余额、佣金、印花税、过户费。
复权价格数据来自于嘉实基金管理公司,包括了最近三年所有股票的复权数据。
三、方法
为了判断相对于卖出输者,投资者是否更加倾向于卖出赢者。一种办法是简单地查看一下卖出的赢者的数量和卖出的输者的数量。然而,假设卖出赢者和卖出输者对于投资者没有差异的话,那么,在股票市场上涨时,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将有较多的赢者和较少的输者,从而会卖出更多的赢者。在股票市场下跌时,他们会卖出更多的输者。为了“滤掉”股票市场涨跌的影响,我们应该查看投资者卖出赢者的频率和卖出输者的频率。
通过依据时间顺序扫描每个帐户的交易记录,我们构造了买入日期和价格已知的股票组合。由于我们得到的交易数据是“流水”数据,所以,这个组合仅仅包含投资者的部分股票。许多帐户包含了在1998年初之前买入的股票,这些股票的买入价格本知,被剔除出样本集。另外,投资者可能拥有其他帐户,这些帐户的数据没有包含在本研究中。最后,本研究的取样可能受到另一种质疑的地方是交易数据所涉及的投资者多集中在北京地区,可能对全国不具有代表性。尽管本研究的数据具有上述缺憾,但作者并不认为这些缺憾会使本文的主要结论出现偏差。
如果某日某个帐户卖出股票,我们将比较这个股票的卖出价格与其平均成本来确定这个股票是实现盈利还是实现亏损。该回该帐户其他没有卖出的股票要么处于票面盈利,要么处于票面亏损。我们通过比较这些股票的平均成本与该回它们的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来确定它们是否处于票面盈利。如果该回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均大于平均成本,则这个股票处于票面盈利;如果该回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均小于平均成本,则这个股票处于票面亏损;如果该日平均成本介于复权最高价和复权最低价之间,则这个股票既不是票面盈利,也不是票面亏损。
加总该日所有帐户的实现盈利数目、票面盈利数目、实现亏损数目、票面亏损数目。然后计算:
“盈利实现比例(PGR)”=实现盈利/(实现盈利+票面盈利)
“亏损实现比例(PLR)”=实现亏损/(实现亏损+票面亏损)
如果盈利实现比例大于亏损实现比例的话,那么说明投资者更加愿意卖出赢者。
四、统计结果
处置效应检验是关于投资者处置倾向和参考点设定的联合检验。上述我们采用平均成本作为参考点。参考点设定的其他选择包括:最近成本、首次买人成本、最高买人成本、最低买入成本、以及经利率调整的平均成本(因为投资股票的机会成本是损失利率)等等。我们采用“最近成本”或“首次买入成本”作为参考点的实证结果与采用“平均成本”作为参考点的实证结果类似。下面仅报告采用“平均成本”作为参考点的实证结果。对于上述提到的第一种样本数据缺憾:我怕的样本数据没有包括1998年初以前买入的股票,考虑到中国股市具有非常高的换手率(根据中国证监会网站统计数据,1998年为395%,1999年为388%, 2000年为477%),我们认为这种缺憾造成的影响至多维持半年。所以,报告期定为1998年7月1日到2000年12月25日。
表1显示了报告期内每日盈利实现比例(PGR)和亏损实现比例(PLR)的统计量。这些统计量显示,投资者的确倾向于卖出赢者。
如果投资者频繁地实现小额盈利,不太频繁地实现大额盈利的话,那么尽管他们按照交易次数来判断,更加倾向于实现盈利,但是按照交易金额来看也许未必如此。为此,我们计算了基于交易金额的PGR和PLR.发现基于交易金额的PGR同样显著大于基于交易金额的PLR.
在表1中,PGR/PLR的均值接近2.这表明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两倍。在Odean(1998)的研究中,投资者卖出赢者的概率是其卖出输者概率的1.5倍。图2显示了报告期内月度PGR和月度PLR.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PGR大于PLR.图3显示了报告期内月度PGR与月度 PLR的比率。这一比率接近于2.odean(1997)的实证结果显示,从1月到12月,这一比率逐步下降,其原因在于投资者的年末避税行为(年末实现损失,抵减税收)。但是,本文实证结果没有发现同样的季节性变化趋势,这并不奇怪,因为中国股市不征收证券交易所得税。这从反面证实了Odean (1997)关于这一趋势的解释。
五、结论
行为金融理论的一大贡献是帮助我们理解传统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投资者行为。本文采用中国数据实证分析了前景理论在投资领域的应用之一:处置效应,发现中国投资者的确更加倾向于卖出赢者而不是输者。而且这种倾向比国外同类研究的发现更加严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中国投资者更加“不理性”的一面。
『柒』 八十年代初,摆个地摊就能发财,可很多人不敢; 九十年代初,买支股票就能挣钱,可很多人不信
现在,即使你小学文凭,没有任何本事,也同样可以发个小财。比如说---------早市卖菜。早市卖菜,一天营业额也能上千,甚至二千三千的。
不是生意不好做,而是有些生意脏乱差,卖菜“丢人”。只要你放下架子,不怕脏不怕累不怕别人笑话,那么到处都是机会。
九十年代不是谁买股票谁赚钱,而是谁买股票谁赔钱。玩股票赚钱的没有几个人,大多数人都是赔光离开股市的。
你说的“买只股票就能挣钱”指的是原始股。可是绝大多数的股民买的是高价股,不是原始股;后来高价股跌了,所以赔了。
买到原始股的那些人也不一定赚到多少钱,因为他不一定能握住;并且最有可能的是,他把原始股卖了以后又去买别的高价股,把他在原始股赚的钱全部抹掉还不够。
80年代摆个地摊就能发财,这个说对了。曾经有个摆地摊卖化妆品的人跟我说,那时,高峰时,他一天能赚一台“单放机”(当时价格是1000元)。即使现在一天能赚1000元也是好买卖。80年代,月工资都是60多元,你一天就赚1000元钱,算天文数字。后来下岗的人多了,生意不好做了。
在中国,你记着,不管干什么,赶早不赶晚。别人不敢干的时候,你干;别人都干的时候,你撤;别人都不买这只股票的时候,你买;别人都买这只股票的时候,你卖。这听起来像索罗斯一样,投机,奸诈,其实不是,是诚实。因为,你现在不买这只股票,应该以后也不买;可是后来你看到这只股票涨了,确实是一只好股票,没有危险,所以买了。这属于“走捷径”,心不诚;这才是真正的投机,所以赔了。索罗斯买的时候是在别人不看好的时候买入的,是有风险的时候买入的,所以他不是投机,他心诚,他赢了。
『捌』 股票的买卖对股价的影响
给你想的最简单例子(极限例子):
买家比卖家多的情况:
今天你和邻居都想买去市场西红柿,而市场上只有一家人在卖西红柿,你们一起去,那个买家看见2个人买,不知道应该卖给谁。于是他想沃克抬高价格,看谁愿意出高价,于是,本来1元1斤的西红柿他卖2元一斤。你们没办法啊,因为只有他在卖,于是你们都比较有钱,都想无所谓了,那就2元吧!结果买家比卖家多的结果出现了,那就是:引起了西红柿的涨价(相当于引起了股票的涨价)。
卖家比买家多的情况:
今天市场上有2家人在卖西红柿,开始的时候2家都买2元一斤。而今天只有你一个人要买西红柿,当你去的时候,那2个卖家都想卖给你,但你觉得都是2元就没有差别,于是他们为了卖给你西红柿就开始降价,他们最后的底线是1元,于是你吧他们的西红柿都买了(哈哈哈,夸张了点)。所以,卖家比买家多的结果就是,便宜的买进(股票的跌盘)。
看看下面对股票的原始理解吧:
股市基本的道理就是涨跌,长就有人买进,但谁知道什么时候跌呢!其实就算稳定企业,依然会有十分强和跌落的时候,股市的涨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人为的操作。可能是企业有意幕后收购,加速走强趋势,或是大财团有意买进,等很多人抢购时,价位当然上升了,企业或财团这时候再抛售,赚了中间差价;等小股民反应时都已经跌了,最后向税务、企业和大财团和证券交易中心掏包的是小股民.所以股票的涨停是不需要太多的理由的,涨了和跌了是因为人为操作。
所以,只要那只股票还存在,没有下市!那么就会有涨有停!跌停是因为达到没些人出售底线或政策的保护底线,涨是因为还有人想利用这只股票继续赚取小股民的钱,同时企业需要获得证券投资,变相的获得股民提供的流动资金!
希望对你有帮助!
『玖』 股票对市场的影响
引起市场的周期性亢奋或萧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