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新兴国家股票市场
Ⅰ 在投资新兴的股票市场会考虑哪些因素
第一,是该国的政治环境,是否安定自主,有独立主权。不安定的国家,经济一般好不了。
第二,是该市场所代表的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是有潜力还是没有潜力,潜力在哪里,是否有其他国家同他竞争,是否有独一无二的优势等。
第三,是股票市场是否有相对完善的制度,不要漏洞百出,同时注意相关法律问题,除非你是希望通过漏洞去捞取财富。但是,这样的机会,不是只有你才能抓住的。
第四,在市场上上市的公司是否值得你投资,是否有潜力而且今后有竞争力。
很多因素,新兴市场,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就是东南亚或非洲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了,不过还得具体考虑,谨慎行事。
Ⅱ 什么是新兴市场股票
新兴市场( Emerging Markets),是一个相对概念, 泛指相对于成熟或发达市场而言目前正处于发展中的国家、地区或某一经济体,如被称为“金砖四国”的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以及后来兴起的"薄荷四国“印尼、土耳其和墨西哥等等。
新兴市场通常具有劳动力成本低,天然资源丰富的特征。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会将生产线移至新兴市场,凭借低廉劳动力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会向天然资源丰富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买入廉价原材料。新兴市场亦可籍此获得先进生产技术,改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并带动经济发展。
新兴市场股票就是指这些国家的股市
Ⅲ 介绍一下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历史
中国证券市场从1870年至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经历了三个时期:1870年至1949年的香港、上海、天津、北平的证券市场,1950年至1980年的天津、北京、香港、台湾证券市场,1981年至今的上海、深圳、香港、台湾证券市场,形成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1870—1949年
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股票是洋人发行的。1840年鸦片战争后,外商开始在中国兴办工商企业并开始发行股票。最早在中国设立股份银行的是英国汇丰银行,1865年3月3日在香港设立总行,4月在上海设立分行,1870年前后中国出现了买卖外商股票的的经纪人。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同时由于帝国主义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放松了对中国市场的控制,中国民族工商业迅速发展,股份公司日益增多,股票大量发行,成为我国证券市场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时期。
1914年上海股票商业公会成立,同年12月北洋政府颁布了我国第一部证券交易条例,证券交易有了初步的法规。当时的上海股票商业公会设在上海二马路一带(今九江路)。最初有会员12家,后增至15家,会员缴纳12两白银作为公会资本,每月还要交会费2两。交易品种包括政府公债、铁路债券、公司股票及外汇等等。交易方式是现货交易,交易时间为上午9——11时,手续费按1%—5%收取。这标志着中国人自己经营的第一家现代证券交易所诞生了。
1920年孙中山先生与虞洽卿联名向北洋政府申请成立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集资500万元,于同年7月1日开业,经营品种除证券之外还有金银、皮毛、花纱布、粮油等等。与此同时,上海股票商业公会也根据北洋政府颁布的《证券所交易法》改组为上海华商证券交易所,集资300万元,经纪人有55名,主要经营北洋政府发行的公债。这两个交易所业务兴隆,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开业半年就赚了100多万,引起了各方面投资者的注意,各种证券物品交易所如雨后春笋般的建立起来,仅在上海就有200多家。随后全国一些大城市陆续建立了证券交易所。
1918年北京股票交易所成立,1921年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成立。当时的天津证券物品交易所资本200多万元,分为10万多股,由天津和上海两地筹资,理事长为曹锟之弟曹均,沪方代表由孙棣三担任,监督人为天津一位巨绅。当年10月1日在天津东马路开业,先是买卖公债,然后增加了股票交易,也曾兴盛一时。
1921年秋,风云突变,当时上海先后兴起的150家交易所,有的发行股票成立了信托公司,因股票价格大幅下跌而倒闭,引起了连锁反应,上海有近百家证券物品交易所倒闭,只剩下包括上海货商交易所在内的十几家。天津的证券物品交易所也因上海股价暴跌、交易所倒闭之风的影响,于1922年停止了营业。后来人们把1921年的交易所和信托公司的倒闭风潮称为信交风潮,这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第一次暴跌。
1949年以前中国有香港、上海、天津、北平四个证券市场。香港是开业最早的证券市场,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协会成立,1914年易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1921年建立了第二个证券交易所。1941年香港被日军占领,这两个交易所停止活动。1947年两个交易所合并,成立了香港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实际上,香港从1866年开始股票买卖到1947年香港香港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一阶段,市场规模很小。
2.1950—1980年
1949年6月华东军事管制委员会为了稳定上海金融秩序封闭了上海证券交易所。1949年1月天津解放,天津军管会接收和清理了原国民党时期的证券交易所,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天津证券交易所,该所于1949年6月正式营业,成为新中国的第一个证券交易所。1950年2月1日北京证券交易所成立。这两家交易所在解放初期对融通社会资金,恢复生产起了积极作用。1950年以后金融和物价趋于稳定,证券交易减少。1952年天津证券交易所并入天津投资公司,北京交易所也停业。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大陆的有价证券是国家发行的公债,但只能还本会息不能买卖和转让。80年代中国大陆又兴起国债、企业债券和股票的交易。
香港证券市场是1949年以后一部分内地资金的转入才逐步发展起来的,但市场狭小,银行信贷是各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到1962年也只有65家上市公司。1965年平均月营业额410万美元(约3200万港元),1967年8月31日恒生指数曾降至58.61点,香港证券交易所曾两次停市10天。 1968年香港经济增长,使证券市场成为地方实业重要的资金来源,1969年平均月营业额2720万美元(约2.12亿港元),上市公司72家,同年12 月17日远东证券交易所开张。
1971年9月15日金银证券交易所开业,1972年九龙证券交易所有限公司开业,在如此狭小的地区拥有四个证券交易所是世界上罕见的。但是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香港发展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港英当局和中外财团的投资迅速增长。1972年香港四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股票190种,当年上市的就有98种,成交额达到43.397亿港元,是1969年的70多倍。1983年成交额达到482.17亿港元,比1968年增长了53倍,总市值达到了1734.5亿港元。在这期间香港股市也经历了1973年和1982年的两次暴跌。
1980年7月7日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组成,1981年3月31日正式注册。1978年以后由于中国的改革开放政策极大地促进了香港的进出口和转口贸易,香港房地产兴旺,恒生指数又恢复到1972年的水平,1980年10月1日达到1810点,成交额达到957亿港元。1982年香港股市因佳宁事件和撒切尔夫人访华引发的所谓“信心危机”发生第二次暴跌,1983年初恒生指数跌至750点。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人心稳定,恒生指数又上升到1200点。
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1949年国民党当局逃到台湾以后,通过发行所谓“爱国债券”促进证券交易,但是真正的证券市场是从1953年开始的。台湾当局为了把地主的土地转换给农民,对地主实行赎买政策,以七成稻谷实物债券和三成的公营事业股票(主要是台湾水泥、台湾纸业、台湾工矿、台湾农林四大公司)换取地主的土地。当时地主所得的债券和股票,连同台湾当局发行的爱国公债共22亿新台币,地主对其所拥有的股票不感兴趣而大量开价出售,场外交易的商行应运而生,最繁荣时达到二三百家。
3.1980—1997年
1981年10月香港联合证券交易所选举了第一批成员,经过三年,原来的香港证券交易所、远东证券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所、九龙证券交易所停止营业,1986年4月2日联交所正式开业,并亨有在香港建立、经营和维护证券市场的专营权,使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了一个新时期。1986年9月22日香港被接纳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的正式成员,开始向国际金融市场迈进。
当时香港共有上市公司258家,证券330种,其中260种是普通股票,21种是认购权证,7种是公司债券,1种是政府债券,36种是单位信托,5 种是优先股。1987年恒生指数接近4000点,但由于美国股市暴跌而引起的世界性股灾,香港股市在1987年12月7日跌到1894.94点,1990 年重新恢复到3500点。90年代香港股市虽然也受到各种外界影响,但搞风险能力较强,1992年恒生指数曾达到12000点,到1997年1月香港已有 550只股票,其中包括综合企业、航运货仓、酒店饮食、金融投资、地产建筑、零售传播、电子玩具、工业和公用事业九类,此外还有基金16只,认股权证36 只,中国H股22只,共624只。
台湾股市80年代初的加权指数在400至500点徘徊,直到1986年才上升到1039.11点,此后几乎是翻倍的的增长,1987年达到4673 点,1988年8789点,1989年10773点,1990年12495点,终于暴发了一次暴跌,从90年2月的12682点跌到10月份的2485 点,跌幅达80%,到年底又回复到4530点,当时的355家证券公司受到不同程序的损失。
80年代至90年代最引人注目的是深圳、上海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中国境内形成了深圳、上海、香港、台湾四个证券市场。
1981年中国政府开始发行国库券,1984年7月北京天桥股份有限公司和上海飞乐音响股份有限公司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向社会公开发行股票。这是 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证券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到1989年全国发行股票的企业达到6000家,累计人民币35亿元,遍及北京、上海、天津、广东、江苏、河北、安徽、湖北、辽宁、内蒙古等省市,其中债券化的股票占90%以上,经正式批准的比较规范的股票发行的试点企业有100多家。
除股票之外, 1986年5月8日沈阳信托投资公司率先开展了债券买卖和抵押业务,到1988年全国61个大中城市开放了国库券流通市场,1989年全国有100多个城市的400多家的交易机构开办了国库券转让业务,1990年全国累计发行各种有价证券2100多亿,累计转让交易额318亿,证券中介机构网点达到 1600多家,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宣告成立,12月自动报价系统(STAQ)正式落成并投入使用,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开始营业,中国证券市场进入了启动阶段。
1986年9月上海工商银行信托投资公司静安业务部开始了股票柜台交易,主要交易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家公司的股票,1988年上海又有海通、万国、振兴三家证券公司成立从而初步形成了场外证券交易市场。到1990年上海市场上有延中实业、真空电子、飞乐音响、爱使电子、申华电工、飞乐股份、豫园商场、凤凰化工等8只股票进行交易,这就是所谓的老8股。
到1991年上交所成立时除老8股之外,还有89年保值公债三种,87至91年国库券四种,工行债券六种,交行债券一种,中行债券两种,建行债券一种,还有上海石化、氯碱化工等企业债券十四种。深圳证券市场从1987年启动,到1990年已有发展、万科、金田、安达、原野等5家上市公司的股票公开交易,证券公司12家,营业网点16 个,深圳与上海不同,大宗的交易不是债券,而是股票。
1992年5月上海和深圳相继开放股价,同时在两个交易所进行规范化的场内交易,两地综合指数分别达到1429点和312点,到11月又分别回落到 386点和164点。1992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9只,B股9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3只,B股9只。1993年2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又上升到1558点和369点,同时又有大批新股上市,到93年底,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107只,B股22只,国库券5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76只,B股19 只。
1994年7月29日沪深股市在扩容的压力下分别降到325点和94点,从8月份管理层提出暂停发行新股等三项政策,两市指数在9月份又上升到 1052点和210点。到94年底,在上交所上市A股有168只,B股32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5种,期货10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118只,B 股18只,基金8只,国债期货15种。
1995年初由于大量资金云集国债期货市场,深沪股市分别降到524点和122点,5月18日国务院宣布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并处罚违规的券商,3天之内沪深股市指数上升到927点和175点(成份指数1473点),到95年底在沪深证券市场上市的证券达到460个,全年累计成交额64097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184只,B股35只,基金12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127 只,B股34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6种,期货14种,国债回购7种。
1996年初沪深股市指数在522点和104点徘徊,但是随着宏观经济的好转和 97年香港回归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大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两市指数迅速上升,到12月11日和12日分别达到1258点(30指数3064点)和476 点(成份指数4522点)。96年底,沪深两市上市的证券达到667个,全年成交额41610亿,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有287只,B股42只,基金15 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8种,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227只,B股43只,基金10只,国债现券9种,国债回购9种。
1997年5月沪深股市的指数分别达到1510点(30指数4286点)和520点(成份指数6130点)到97年10月1日在上交所上市的A股已有361只,B股48只,在深交所上市的A股有336只,B股51只。中国上海和深圳证券市场发展引起了世界各国金融界的极大关注,特别是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上提出发展股份制进行企业改革之后,证券市场将进一步发挥它的筹资和融资功能。
拓展资料:
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标志着我国证券市场开始发展。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1991年7月3日,深圳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
中国证券市场作为一个新兴的高速成长的证券市场,在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交易和结算网络覆盖了全国各地。证券市场交易技术手段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全国统一的证券监管体制也已经建立。证券市场在促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中国证券市场-网络
Ⅳ 什么是新兴市场国家
所谓新兴市场,是泛指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印度、中国、巴西、南非、俄罗斯及土耳其等。这些国家和地区通常劳动力成本低,天然资源丰富,而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都会将生产线移至新兴市场,凭借低廉的劳工成本增强竞争力。另一方面,发达国家和地区也会向天然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买入廉价的原材料。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可借此获得先进的生产技术,改善收入,提高消费能力,并带动经济发展。
==
什么是新兴市场?什么是成熟市场?两者有什么区别?
新兴市场(Emerged
Markets)指的是发展中国家的股票市场。按照国际金融公司的权威定义,只要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GNP)没有达到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国家水平(1995年的标准是人均9386美
元),那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股市就是新兴市场。有的国家,例如韩国,尽管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GNP水平已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但由于其股市发展滞后,市场机制不成熟,仍被认为是新兴市场。1996年,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新兴市场有158个,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前苏联东欧地区。我国内地股市和台湾股市都属于新兴市场。
成熟市场(Developed
Markets)是与新兴市场相对而言的高收入国家或地区(即发达国家或地区)的股市。1996年,国际金融公司认定的成熟市场有51个,主要包括西欧、北美、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股市。我国的香港股市也属于成熟市场。
从整体上看,新兴市场与成熟市场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区别:
(1)新兴市场规模小,但发展迅速。1995年,新兴市场所在的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的84%,国民生产总值占19%,股市市值却只占11%。然而,新兴市场的规模扩张迅速。本世纪70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在经济自由化浪潮的冲击下,纷纷调整了原有的发展战略,更加重视证券融资,而发达国家则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通过证券方式大量向新兴市场投资,促使新兴市场得以迅速发展。1987年,新兴市场的市值仅占世界股市总市值的4%,以后逐年增长,1994年超过了12%,1995、1996
年稳定在11%的水平。新兴市场的倔起,正在深刻地改变国际证券市场的格局。
(2)从市场运行特征看,新兴市场换手率高,波动程度大,高风险与高收益并存,呈现出较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据国际金融公司统计,1996年全球5个换手率最高的股市中,新兴市场占据了前4位,其中我国内地股市和台湾股市分别以328.6%和204.1%的换手率名列第1和第2位。成熟股市的换手率相对较低,如美国股市当年的换手率为92.8%,日本股市仅为37.1%。从衡量市场波动性的股价指数月度标准差来看,1991年12月至1996年12月,国际金融公司拉美新兴市场指数的月度标准差为
7.10,亚洲新兴市场指数为5.54,而同期美国标准·普尔500种股价指数仅为2.5l,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也只有4.00,反映出新兴市场有较高的风险性。
(3)从市场规范化程度看,新兴市场普遍存在法规不健全、执法力度不够、监管技术落后等问题,内幕交易、股市操纵和欺诈行为较为严重,因此规范化程度不高,影响了股市的"公开、公平、公正"和市场运行效率。而成熟股市经过多年的发展,基本上都拥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法律规范行为和相应的监管机构及技术手段,规范化程度较高。
(4)从投资者构成看,新兴市场通常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在成熟市场上,由于投资基金的发展时间长,社会保险制度较为完善,因此以投资基金和社会保险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构成了市场投资者的主体,这大大提高了成熟市场的稳定性,并提高了投资行为的理性化程度和市场的运行效率。
Ⅳ 新兴市场(股市)的特点
新兴市场股市特点
所谓新兴股票市场,泛指一些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和地区的股票市场,如印度、中国、巴西、俄罗斯、南非及土耳其等。新兴股票市场与成熟股票市场相比较,一般有以下特点:1、根据市场规模分类,则市场规模较小;2、从市场运行特征归类,换手率高,波动幅度大,呈现较强的投机性和不稳定性;3、从规范程度归纳,法规往往不健全,或者执法力度较弱,监管技术与手段甚至监管理念落后;4、从投资者构成来看,以个人投资者为主。
Ⅵ 为什么我国的股市是新兴市场新兴市场和成熟市场有什么本质区别
我国的股市起步晚是无容置疑的,最重要的事,规则还不完善,这个是从多个方面来讲的。
首先是制度本身不完善,还是要靠人为的调控多。还有就是执行力度不行,什么老鼠仓啊不断。
其次是监管水平低,监管层的管理水平……大家有目共睹……。
然后是现在中国等于是刚开了创业板,现在股市市场的结构算是完整了,但是盘子小,股票还是比较少,因而容易被大的玩家操纵。
总而言之,我国的股市起步晚、制度不完善、股民也不够成熟,而且对于企业融资的作用也比较有限,是个名副其实的新兴市场。
Ⅶ 为什么新兴市场国家相对于发达国家更容易爆发金融危机
1、由于本币币值经常发生变化,新兴市场国家的企业、银行和政府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倾向于发行以外币(通常是美元)计值得债券。这种情况称为“债券美元化”
2、为了规避通货膨胀率的波动,新兴市场中的贷款人倾向于发行期限短的债券和贷款。相比之下,像美国这样的市场中通胀风险比较稳定,因此甚至大约一半的住房抵押贷款在长达30年的期限中采取固定利率。
特征
首先是低投资,高成长与高回报。新兴市场公司常常比西方同类公司增长要快,新兴市场的股票定价效率低下为高回报提供了可能。定价效率低下又是由监管阻碍(比如禁止保险公司入市)、缺乏严格受训的证券分析师和投机者占多数等原因造成的。
其次是分散化投资带来的好处。新兴市场的出现拓宽了可选择投资品种的范围,这使得投资组合进行全球性分散化经营成为了可能。
第三是反经济周期的特性。由于新兴市场国家所实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与西方发达国家迥然不同,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和公司盈利循环周期与西方国家的股票指数相关度很低,有的甚至是负相关,因此,在欧美出现不利的经济循环时,对新兴市场的投资可以有效对冲掉上述不利影响。
第四是市场规模普遍偏小。例如,整个菲律宾股票市场的市值还没有美国杜邦一家公司的市值大。
第五是投机者和追涨杀跌的投资者占多数,这种投资者结构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西方经典的股票估值技术在新兴市场常常不适用,股票的定价通常取决于投资者的情绪。
第六是新兴市场的投资者普遍不成熟。比如在巴西,投资者把好的公司和好的股票混为一谈,不考虑价格因素;而在我国,也有许多投资者认为越便宜的股票越有价值,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
(7)投资新兴国家股票市场扩展阅读
发展历程
首先,这些新兴市场,在其开始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之前,都已走过了一段不算太短的发展路程。即使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它们获得独立时算起,到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也有三四十年。
如拉丁美洲的巴西等国,更早在19世纪初就已获得政治独立。至于俄罗斯,其前身苏联,经济有了更高度的发展。
总之,这些国家在其经济快速增长之前,工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科技、教育事业等各方面都有了一定发展,为其快速发展打下了一定基础。
经历过重大的波折,吸取了宝贵经验教训
其次,这些国家在其不算短的发展过程中,都在寻找最适当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上,进行了艰难的探索,其间,有得有失。
不少国家都遭受这样或那样的重大挫折,如中国长达十年的浩劫,拉丁美洲国家长达十年之久的债务危机,俄罗斯更是十年之久的转轨期的沉沦
Ⅷ 新兴产业规划对股票投资有什么影响
既然有产业规划,就意味着有国家投资,就意味着有市场需求扩大,就意味着相关行业的公司收益将增加,就意味着这些公司的股票价格将上涨
Ⅸ QDII有没有投资新兴市场的基金
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有:中银新兴市场、霸菱东欧基金、邓普顿东欧基金、施罗德- 金砖四国、邓普顿新兴四强、汇丰环球新兴四国股票、“富达”、“贝莱德”以及“邓普顿”系列的三只“新兴市场”基金、邓普顿新兴市场小型公司基金、中东海湾~~~
1、2007年9月17日开始销售的“中银新兴市场”是国内首款投资离岸新兴市场国家股票的QDII产品,当时起售门槛是5万元人民币。该产品选取具有高增长潜力的,包括中国、俄罗斯、印度与巴西等国在内的新兴市场国家股票基金作为投资对象。该产品定位于新兴市场,通过投资符合标准的开放式股票基金来达到投资新兴市场的目的。与此同时,再配置一部分高质量的固定收益类产品。
产品说明书上公布了目前准备投资的三只开放式股票基金,它们分别是:首域中国增长基金(First State GUF-China Growth)、摩根斯坦利新兴市场股票基金(Morgan Stanley Emerging Market Equity)、邓普顿新兴四强基金(Templeton BRIC Fund)。这三只基金从点、线、面覆盖了几乎全球的新兴市场。首先是“点”,指首域中国增长基金,这只基金主要投资于港股,分享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其次是“线”,指邓普顿新兴四强基金,该基金主要投资于“金砖四国”(BRIC),即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四个在新兴市场中比较突出的国家。最后是“面”,指摩根斯坦利新兴市场股票基金,该基金覆盖面更广,其投资范围是整个全球的新兴市场国家。
2、据霸菱东欧基金的基金报告显示,地区分布中,俄罗斯是其重点投资地区,投资比例高达59.5%,此外,还有土耳其、波兰、捷克和匈牙利等,而就行业而言,从其十大主要持股企业来看,能源和金融是其主要投资行业。
3、邓普顿东欧基金的地区分布较为分散,其前三大投资地区分别为土耳其、匈牙利和俄罗斯,投资比例分别为24%、22% 和20%,此外,还有波兰、奥地利的捷克等。不过,行业分布与其相同,金融和能源是其主要持股行业。
而对于邓普顿东欧基金的重仓地区——土耳其和匈牙利,上述报告称,现阶段土耳其贸易赤字问题已因商品价格回落而纾缓,其金融体系受次贷的直接冲击有限且成长性仍佳,加以预期本益比水准已达到4.1 倍的水准(2008 年11 月20 日),预期经济后势逐渐明朗后,银行类股止跌反弹的态势可期;而匈牙利的汇率在与国际货币基金达成援助协议后,逐渐止贬回稳。
4、以投资中国、巴西、印度和俄罗斯四个新兴国家为主的产品包括“施罗德- 金砖四国”、“邓普顿新兴四强”和“汇丰环球新兴四国股票”三只基金,前两只由花旗银行推出,后一只由汇丰银行推出。
5、我国QDII总评:
在目前9只QDII之中有5只产品是在2008年之后成立的新产品,而对照这些产品的成立以来的复权单位净值增长率情况看,这批新QDII仍旧没有让新投资者摆脱以往参与老QDII的痛苦回忆。而且,即使与去年末发行且在今年初行情中大展身手的部分次新基金相比,新QDII的成绩单不能不让投资者开始反思:是否当初选择境外投资的策略发生了严重的资产配置失误。
如果未来基金QDII专户业务仍然坚持在权益类方向上,那么,这些产品的实际运作者可能对于境外市场将更加抱以关注。
打开近来一段时间的境外主流市场图表看,美国市场出现了自2007年10月以来少见的探底反弹。就趋势投资角度看,无论是从日线图还是从周线图观察,美国主要指数的中期趋势指标已经呈现较为明显的“底部背离”迹象。换而言之,如果在当前区域上述市场成功筑底,且产生一轮新的中期向上的趋势,那么其中含义是:2007年10月以来的不断下跌的行情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修正,其余市场也极有可能得到一定意义上的“喘息”。
从上述角度来看QDII,由于当时发行股票型QDII时正值境外主要市场正处于新一轮跌势正在酝酿以及展开之时,因此,这些产品的表现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标的物指数波动有很大关系。但如果后者因全球投资市场重新回暖而再度进入境外投资市场之后,QDII专户(权益类方向)的运作者操作难度可能会相对较小。
不过,对于投资者来说,合理选择与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匹配,且有一定的灵活配置资产能力的QDII,这对于投资者来说更为重要。根据银河证券的分析师卞晓宁分析,QDII基金的收益主要取决于投资区域和投资品种。从长期来看,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预期收益高于投资成熟市场的QDII基金;主要投资股票的QDII基金预期收益高于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基金。而QDII基金的风险主要取决于投资区域和投资品种。“一般而言,投资新兴市场的QDII基金风险高于投资成熟市场的QDII基金;主要投资股票的QDII基金风险高于主要投资固定收益品种的QDII基金;投资多个市场的区域型基金风险通常低于单一市场基金。”
显然,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QDII基金可以帮助投资者实现投资区域的分散,但当这些投资区域都发生系统性风险时,这些投资工具本身就具有很大的系统性风险,也与投资者当初选择此类产品的本意相去甚远。当然,如果换个角度看,当系统性机会“山雨欲来”时,QDII类投资无疑也将迎来系统性机会。
Ⅹ 比较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投资市场
当人们说某些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某些企业是市场经济企业,自然会引来一个问题:什么是市场经济?什么是标准的市场经济或说什么是市场经济标准?否则,怎么会得出某些国家是或不是市场经济国家的结论?
事实上,有人承认也有人否定存在市场经济标准。承认者和否定者都有各自理由。在这里,我们可以接受国际贸易中因反倾销提出的一个命题,即市场经济标准是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市场经济标准是相对的。
我们看到,被公认的一些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制度是有差异的。没有人会断言,某个国家是市场经济标准国,凡与之有差异者就不能算市场经济国家。各国基础不同,传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市场经济的形式甚至部分内容也必然会不尽相同。但是,差异并不能证明市场经济标准不存在,从差异而否定市场经济标准存在是不正确的。市场经济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经济制度,产生于近代,繁荣于现代,与历史上的自然经济不同,也与计划经济不同,当然有其内在规定性。这种内在规定性是存在于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的市场经济国家之中的共性。从形形色色市场经济国家中,找到共性,树起一个框架,将有助于我们在反倾销中来判断,到底哪些国家是市场经济国家,哪些国家还不能算是市场经济国家。承认市场经济有一定标准是正确的,但把这个标准绝对化、简单化也是不可取的。这个市场经济标准的框架,不是绝对的,不是一个点,也不是一条线,而是在市场经济基本特征基础上建立的区间,是一个允许有一定差异和偏离存在的状态区间,是一个以各国市场经济的共同性为主、差异性为辅而形成的一个丰富多彩的市场经济状态区间。
(一)从美国、欧盟、加拿大反倾销相关法规看市场经济标准
美国商业部所指的非市场经济国家是指不按市场成本和价格规律进行运作的国家。它对市场经济有六个法定要求[19U.S.C—1677(18)]或说具体标准:一是货币的可兑换程度;二是劳资双方进行工资谈判的自由程度;三是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的自由程度;四是政府对生产方式的所有和控制程度;五是政府对资源分配、企业的产出和价格决策的控制程度;六是商业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此外,美国商务部还特别关心出口国的出口管理:一是在法律上,政府是否对该企业的出口活动进行控制。包括:(1)对各个企业的经营和出口许可有关的限制规定;(2)任何对企业减少控制的立法;(3)政府其他任何减少对企业控制的措施。二是在事实上,政府是否对该企业的出口活动进行控制,商务部通常要考虑以下因素:(1)出口价格是否由政府确定或须由政府同意;(2)出口商是否有权协商合同条款并签订合同或其他协议;(3)出口商在选择管理层时是否不受政府限制而有自治权;(4)出口商在分配利润和弥补亏损上是否有独立的决定权。
欧盟在1998年颁布了905.98号法令,允许中国应诉企业在反倾销调查中申请市场经济地位,同时规定了五条判定市场经济地位的标准:一是市场经济决定价格、成本、投入等;二是企业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账簿;三是企业生产成本与金融状况,不受前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歪曲,企业有向国外转移利润或资本的自由,有决定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自由,有开展商业活动的自由;四是确保破产法及资产法适用于企业;五是汇率变化由市场供求决定。
加拿大在对非市场经济问题的调查中,明确包括五方面:一是政府部门在经济政策、经
济管理活动中发挥的作用是否不干扰市场经济正常运行。这包括政府定价的比重、结构、产品分布和报价程度的影响判断,国内产品及服务的定价机制,产品生产和提供服务的计划管理和市场限制的情况,对国内及国际贸易管理的情况,以及政府机构和职能进一步改革情况等。二是政府部门对企业在生产、销售、采购等方面是如何管理和管制的,对企业融资方面是如何管理或管制的。三是在国际贸易方面,政府决定外贸企业可进行对外贸易的条件、程序,政府对进出口产品配额、价格的指导和管制等。四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包括企业所有制形式,国有企业改制的时间与完成方式;政府控制的国有企业中,要素价格包括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以及产品数量、价格是如何确定的;企业的资金管理、业绩管理、利润分配、劳资关系以及贷款的获取方式等情况。五是利率在不同企业、不同产业和内外贸不同部门中是否有差异,汇率对出口商而言是否市场形成,企业换汇及存汇方式是否有自主权等。
可以看出,欧美等国对市场经济标准的法律规定,是根据反倾销中影响公平贸易因素而归纳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虽然美国与欧盟以及加拿大提出的市场经济标准有一定的区别,美国直接提出国家的市场经济标准问题,而欧盟和加拿大主要是讲企业和行业的市场经济标准问题。但可以看出,这种区别只是表面上的,就其内容而言,涉及的问题是相同和相近的,实质上是一样的。这些标准构成了一个体系,不是单独使用的。欧美等国不是只根据某一条来下判断,而是将围绕所有这些标准的调查结果综合起来,判断企业或产业是否达到市场经济的临界水平,得出和认定该国或该行业、企业是否已经具有市场经济的条件的结论。当然,在具体处理反倾销案件时,与哪一国家打官司还是要针对当事国标准来抗辨。
(二)市场经济五大因素
根据现代经济理论对市场经济的主要概括,从国内外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出发,借鉴美国、欧盟、加拿大反倾销对市场经济标准的法律规定,我们认为在对什么是市场经济国家上,有五方面特别重要,也可从中概括出五条带共性的标准。
1.政府作用问题
欧美等国关心的问题有:政府对自然资源、资本和人力资本资源的占有、分配与控制问题,政府对国民经济运行的控制和管理权限问题,政府对生产(谁来生产、生产多少、多少,为谁生产)的控制(涉及企业的产权制度、利润分配与破产机制)问题,政府对国际和国内贸易的控制问题,政府对中介组织的控制(如商会和行会)问题等等。归根到底,是资源由政府配置还是市场配置?资源的使用和定价是市场决定还是政府决定?政府是否尊重和保护经济主体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利,是否对企业有不公平的对待?这些问题用一句话讲,是政府作用问题,或更准确地讲,是市场经济中的政府作用及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问题,我们将这一条概括为“政府行为规范化”。
2.企业权利与行为问题
美国商务部关心企业的产出数量和价格决策有没有政府介入,企业有没有自主的经营和出口权,有没有选择管理层、分配利润和弥补亏损上独立的决定权,有没有协商合同条款并签订合同的自主权,尤其关心出口企业的这些权利。欧盟同样关心企业决定出口价格和出口数量的权利,关心企业有没有符合国际财会标准的基础会计账簿,关心企业是否有融资和向国外转移利润的权利,有没有开展商业活动的自由权。加拿大政府有关机构除关心上述方面外,还关心企业所有制形式及国有企业改制情况等。归根到底,他们关心企业在产销活动中,行为是市场化的还是行政化的?概括地讲,这一条要害是讲企业权利和行为,我们概括为“经济主体自由化”。
3.投入要素的成本与价格问题
美国商务部关心一国政府对资源分配的控制程度,关心产品投入是否以市场价格支付;欧盟关心市场能否决定投入要素的价格,关心企业成本的真实性;加拿大政府有关机构关心国有企业要素价格包括原材料、能源、劳动力成本以及产品数量、价格是如何确定的。总之,
欧美等国对企业投入方面的生产要素如原材料价格、劳动力工资等是否是市场价格,都是很关心的。这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投入品价格关系到产出品成本,直接影响产品价格,这与反倾销是直接相关的。因此,任何进口国,对出口国的产品,都会特别关注其成本的真实性和其价格形成的规则。这可归结为“生产要素市场化”。
4.贸易问题
欧美等国关心贸易活动包括国际贸易和国内贸易中,交易活动是自由的还是被压制的?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立法及司法是否健全?市场中介是否具独立性?起什么样的作用?贸易政策中的企业定价是否是自主的?政府是如何管理出口和出口企业的?企业是否有商业活动的自由?总之,关心贸易环境与条件,我们概括为“贸易环境公平化”。
5.金融参数问题
欧美等国特别关注反倾销的被调查国利率和汇率是否由市场形成?本币是否可兑换或可兑换程度?利率在不同企业、内贸、外贸部门、不同产业中是否有差异?企业金融状况是否不受非市场经济体制的歪曲?企业是否有向国外转移利润或资本的自由?企业换汇及存汇方式是否有自主权?等等。概括地讲,他们关心利率和汇率这两大金融参数的形成和适用范围中的公平性,进而涉及这些参数形成基础即金融体制的合理性问题,这里将归纳为“金融参数合理化”。
显然,以上概括的判断市场经济标准的五大因素,是在我们对现代市场经济理论和现实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在充分吸收欧美和加拿大反倾销要求而提出的市场经济标准基础上,紧紧围绕公平贸易角度提出来的。我们认为,将这五条作为衡量市场经济标准进行比较和讨论,便于直接与欧美国家对话,是务实的做法。
当然,将这五大因素作为判断标准,与国内学术界对市场经济或市场化的分类是有区别的。有的专家强调市场经济是由三大产业组成,因此要分成三部分来衡量;有的专家强调市场经济是由七大类市场组成,因此可分为七部分来衡量;还有的专家强调市场经济应从政府、企业和市场三大因素入手进行衡量,等等。各种不同分类,都有其存在理由。正如我们在剖析一头大象时,首先面临如何分解?是头、身和腿的因素结构,是呼吸系统、神经系统、骨骼肌肉系统组成?还是因关注环境,重点从内因与外因两大部分进行归类等等。分类直接会得出相应的因素指标。我们认为重要的是,要从研究的目的出发来进行分类。如果是市场专家专业所用,自然强调市场分类指标;如果是理论研究,则会看重全面性;而如果运用于反倾销,当然要注重当事国的问卷要求和相关法定指标。正因为我们是从反倾销的实用角度进行市场经济研究,因此我们就从反倾销的重要当事国的标准中归纳出“五大因素”,以此作为讨论的基础。显然,五大因素选择有两大特点:一是不强调市场经济的完整性,而突出分类指标的标志性,即把市场经济中对贸易影响最大的五因素,作为判断的标志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二是不强调按市场经济理论的逻辑性为分类,而是强调与公平贸易相关的针对性问题来分类和应对。
(三)“政府行为规范化”和“经济主体自由化”的进一步分析
下面,我们以“政府行为规范化”和“经济主体自由化”这两条标准,来深入地讨论因素标准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政府行为规范化”的要求是,政府管理体制能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处理与市场和企业的关系。概括地讲,就是一国资源主要是政府行政性配置还是市场手段进行配置?欧美等国有关市场经济标准并不要求通过理论模型或是一个完全竞争的放任性经济来对各国做出判定,他们也承认当今世界上市场经济有许多不同的形式和特征。
在现实中,“政府行为规范化”往往是用“政府规模和干预程度”近似地表述。大家关心的是: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是要发挥作用还是不要发挥作用,发挥的作用大点好还是小点好,即大政府还是小政府好,强政府还是弱政府好?核心问题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以亚
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强调小政府,强调市场的完全自由化;凯恩斯理论则强调大政府,认为完全自由并不能达到供求均衡,政府干预经济才能扩张有效需求,实现供求均衡。就现代市场经济而言,萨缪尔森的新古典综合理论成为主流意见:就是政府要与市场相结合,政府要在市场配置资源基础上,发挥自己的组织和引导作用。在这里,政府通过对经济的干预进行资源的再配置成为资源市场配置方式的必要补充。按萨缪尔森的观点,政府的作用:一是确立法律体制;二是决定宏观经济稳定政策;三是影响资源配置以提高经济效率;四是建立影响收入分配的合理机制。政府要少干预市场,少干预企业,但也不能放弃提供公共品和追求健康经济环境的责任。当今社会,没有一个经济体是纯粹的(完全)竞争的市场经济,更没有政府全部包干的市场经济经济体。共同的认识是,要减少政府过度干预,要防止垄断,要促进竞争,要实行法制。
但对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经济问题而言,政府对经济的作用大还是小是有区别的。对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一些政府对经济直接干预的作用小了,但对经济间接影响的作用大了。同时也存在另一种情况:一些政府仍保有多一些的国有资本,对产业政策有多一些依赖。比如,美国和英国强调市场机制的作用比日本和北欧国家更多一些,而日本和法国则对指导性计划和产业政策有较大的认同。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转轨国家,尽管通过改革与开放,将原来计划经济下的政府职能进行了大的调整,将全面的经济干预变为重点干预,并从制度上强化尊重和保护企业在经营方面的自主权利,越来越公平地对待各种所有制类型企业。但事情的另一方面是,为了将来政府作用小,现在必须要求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因为,没有政府对改革的领导和对市场发展的支持,市场经济体制是建立不起来的。尽管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都存在政府适度干预和市场自由运行的结合,但政府作用大小和对经济的干预程度强弱,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是正常的,是处在市场经济不同阶段的对应表现形式。
所有的政府行为都涉及管制。如果政府管制超过必要的程度,势必会影响市场的有效性,最终导致在保护一部分人利益的情况下,很大程度地影响了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和权利,并使整个经济自由性受到伤害。但有些必要的管制是不可或缺的。因为这些必要的管制一方面可以保护社会集团、国家的利益,同时,也是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确保人们可以自由地享受其劳动成果。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范围和程度的合理性判断,以及推广到不同国家时对差异性区间的界定,是测度市场经济标准的理论基础。
“经济主体自由化”的要求是,在市场经济中,企业(这里也包含各类经济主体,下同)不仅在法律上而且在事实上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产权关系是明晰的,经营管理、贸易和经营的决策是独立的和自主的。同时,企业在资源(资本、劳动、土地和企业家)配置方面和在市场交易中,其价格、产量、利润和进出口等方面,是按照市场规则、市场供求来考虑和决策的,不是根据政府要求来决策的,企业行为也是市场化。“经济主体自由化”,有助于企业提高效率和自己承担风险,有助于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正因为此,企业的自主性和行为的市场化,成为判断一个国家是否是市场经济的标志。也正因此,我们理解并赞成欧美等国在市场经济标准方面,对企业市场化的种种标准。
当然,“经济主体自由化”的测度,是复杂的,有难度的。我们看到,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企业的市场经济标准是变化的。就企业产权、管理模式和行为而言,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企业组织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公司治理模式是多种形式的。特别是国有企业存在情况是不同的,各市场经济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模式也是不同的。据世界银行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初,国有企业占全球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在10%,占全球总资本的份额则为35%。我们应按照一定标准,判断各类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的市场化程度,并据此判断国家市场经济程度。我们要允许这些标准有一定弹性,有一定区间,不能过于机械。比如,我们不能说,20世纪90年代的英国是市场经济国家,20世纪70年代工党执政时期,国有化程度高峰时就不是市场经济国家;也不能说美国政府把国有企业的大部分出租给私人垄断组织的方式是市场经济的,而意大利政府通过国家级控股公司对企业进行层层参与、逐级控制的模式就不是市场经济的。事实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西欧国家积极推进“国有化”运动,通过直接投资兴办、购买或没收以及国家持股参与等形式建立国有企业,从而形成了各个国家规模大小不等、管理方式各异的国有经济体系。1972年,国有企业占本国全部资产总额的比重,英国为29%,法国为33%,意大利为30%,联邦德国为30%,日本到20世纪80年代初也达到35%左右。
(四)市场经济标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我们认为,市场经济标准应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
从欧美等国反倾销的市场经济标准中归纳五大因素,这本身意味着我们承认存在着市场经济的标准。任何一个国家,我们都可以用这五大因素标准加以衡量,来判断其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但另一方面,这五条标准本身是大体上的,粗略的,有差异区间的,有弹性的,有变化的,现实中不存在100%的市场经济国家。
一些支持绝对标准论的专家认为,为了达到一个统一认识,为能做出统一结论,即使实现中没有纯粹的市场经济,理论上也需要100%为完全的市场化标准,以0%作为完全计划化的标准。否则不同国家的比较也就失去统一的标准,同一个国家的不同领域或不同时期的比较也会发生困难。持相对标准的专家认为,世界上不存在一个100%市场化的国家,只有市场化程度的相对比较及排序,才是有意义的。
我们倾向于这两种思路的综合。我们认为,国内专家多把市场化100%作为完全标准,这是一个带绝对化的理论标准。绝对数值标示清楚明了,一目了然,但绝对化则与现实有差距。用相对位次判断市场化程度是可行的,相对指标只列位次,简单易行,理由充分,但这种排序过程中,其实离不开选择若干指标进行评分这样的测度过程。可以说,相对位次排列,并不能否认中间过程存在绝对数值的测度;绝对数值的结果,也不能否认甚至还需要再进行相对比较。绝对数值判断与相对位次排序需要结合和统一起来。
总之,绝对合理的市场化标准是没有的,但用市场经济五大因素方面的平均值作为大体标准,则是一种比较实际的带相对性的标准。有人问:这五条标准本身是否是科学的分类?我们的回答是:这是来自实践的标准标志性分类,是运用于特定目的的。我们研究的目的是如何公平贸易,如何正确公正地反倾销,而不是从理论的完整性出发。我们在追求实现和达致各当事国的共识过程中,在推进公平贸易过程中,相信能够不断提高测度工作的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