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利斯康股票投资价值分析
1. 阿斯利康的药为什么别的厂家的药要贵许多
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是外企,你知道国外的知识产权保护吗?他们研究一个新药,前期投资要20个亿美元左右。这些收入那里回报啊??国产的药,说实话就是盗版货。看你经济条件选择。微软的win98 要1998元呢,而盗版的就5元!贵的部分体现在知识产权这里!
2. 阿斯利康的企业文化
阿斯利康的成功源自员工的优秀素质和卓越表现,员工的个性化、多样性和创造力备受推崇。
阿斯利康致力于营造人人机会均等的企业文化,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包括:
正直和高尚的道德标准 尊重个性,鼓励多样化 开放、诚实、彼此信任并相互支持 发挥每个人的领导才能
3. 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阿斯利康投资(中国)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成立于2014年02月12日,主要经营范围为从事总公司经营范围内的业务联络和咨询服务等。
法定代表人:黄彬
成立时间:2014-02-12
工商注册号:110000450252862
企业类型:分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门外大街8号楼26层2606单元
4. 阿斯利康是世界500强吗
阿斯利康是世界500强。
阿斯利康由前瑞典阿斯特拉公司和前英国捷利康公司于1999年合并而成。作为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阿斯利康全球总部位于英国伦敦,公司在17个国家设立生产基地。
三大战略研发中心分别位于英国剑桥、美国马里兰州盖瑟斯堡和瑞典蒙道尔,每年研发投入达到40亿美元以上。阿斯利康是一家以创新为驱动的全球性生物制药企业,专注于研发、生产和销售处方类药品,为医疗行业带去意义深远的变化。
阿斯利康人才发展:
阿斯利康始终处于全球医药创新的最前沿,在人类药物创新方面的经典成就不胜枚举:从20世纪60年代全球第一个β受体阻滞剂心血管药物心得安,到70年代开创乳腺癌内分泌治疗先河的肿瘤药物诺瓦得士。
从80年代针对酸相关性疾病治疗的第一个质子泵抑制剂药物洛赛克,到今天的针对非小细胞肺癌的第一个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药物易瑞沙。
阿斯利康拥有强大的研发能力,在研发领域的投入产出效益居业界领先水平。近一个世纪以来,共有7位和阿斯利康相关的资深研发人员因其在研究领域的突出贡献获得了诺贝尔奖。
阿斯利康2005年研发总投入为34亿美元(平均每个工作日1400 万美元),而在其全球64000名员工中就有11900名员工致力于新药研发工作。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阿斯利康
5. 阿斯利康(无锡)贸易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怎么样
简介:阿斯利康(无锡)贸易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成立于2007年08月13日。
法定代表人:张海瑞
成立时间:2007-08-13
工商注册号:530100500000175
企业类型:外商投资企业分公司
公司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东风西路13号顺城写字楼西塔11楼1102-1103
6. 欧盟起诉阿斯利康,阿斯利康此次到底犯了什么事
当地时间4月26日的时候,欧盟宣布已正式起诉阿斯利康,理由是推迟交付新的冠状疫苗并违反了双方之间的合同。 阿斯利康原定于今年6月底前完成3亿剂疫苗的交付,但3月份的时候表示仅能交付1亿剂, 作为回应,阿斯利康发表了一份声明,称欧盟的行动“没有法律依据”,并对欧盟的行动表示遗憾,并将在法庭上为它辩护。
阿斯利康大概于1993年的时候正式进入中国市场,并建立了包括生产,销售和研发的业务机构,选择目前已经拥有2900多名员工。 阿斯利康坚持“立足中国,造福中国”的理念,坚持推出创新药物造福中国患者,加强在药物研发方面的投资与合作,着眼于人才发展,增强企业责任感,自2002年以来,阿斯利康进入了中国业务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以上的问题,我个人的看法就是如此,有其他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
7. 为什么医药板块的基金表现一般都不太好
吃不起药将成为历史,政府集中采购导致药费暴跌
“医保局动真格了,这一次真的要砍掉企业的销售费用了。”一家中标的药企人士向记者感叹,还有一位药企人士向记者表示:“中标难受,不中标更难受。”
前几天,国家首次“4 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的投标谈判在上海举行,集中采购的结果是药价暴跌,正大天晴药企的恩替卡韦降幅超90%。恩替卡韦被誉为乙肝用药霸主;阿斯利康公司旗下的肺癌靶向药吉非替尼降价75%。
这次参与集中采购试点的共有31种药品,7个品种降价幅度超70%,降幅在40%-70%之间的有12个,降幅0-40%之间的有8个。平均降幅高达52%,远远超过市场预期。
这次的试点大获成功,4 7总共11个城市的31种药品采购价直接被腰斩了,而采购价的降低,必然导致药品销售价的降低,而试点的开门红也会导致国家迅速大范围推进采购药品的范围,换句话说,困扰中国人很多年的高药价问题,有望得到彻底的根除。
中国药价有多虚
中国的药价不仅高,而且很虚,虚到令人目瞪口呆的程度。多家上市公司药企,列支的营销费用,居然占到营收的60%,远远超过国际药企10%的标准。
换句话说,药厂卖出去100亿的药,销售成本就占了60亿,而国际通用标准大概是10亿左右,与此同时,中国药企的研发费用却是出了名的低,远远低于国际标准。重营销轻研发导致中国医药界回扣横行,而新药研发能力极低。
仅仅被央视公开报道点名的医药回扣乱象,包括但不限于:
2010年,药价虚高1300%的“芦笋片事件”,湖南湘雅医院医生回扣占到中标价43.5%;
2011年,虚高达2000%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丑闻,北京公立医院医生回扣占到中标价40%;
2013年,漳州医疗腐败案,全市公立医疗机构100%涉案,药价的50%用于回扣;
2013年,“葛兰素史克行贿门”,其副总裁梁宏在供述中称,葛兰素史克中国公司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药价的30%,每年的总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
2016年平安夜曝光上海、湖南两地药价虚高近10倍,医生回扣占到药价40%
这动不动就10~20倍的利润,意味着成本价只有零售价的10%,甚至只有5%,中间的巨额利润,都被层层剥削了,最后让患者来买单,导致中国的药价高企,但是药厂实际利润并不高,研发能力薄弱且极其重视营销,不给回扣而重视研发的药厂根本活不下去,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集中采购曾让药价暴涨
实际上,中国药价高是个老大难问题了,如何解决高药价问题成了政府的心头病,提出的解决方案千千万,通过政府集合公立医院的需求进行集中采购、集中招标,通过巨大的采购量来压低价格,让患者得到实惠。
听起来似乎没问题,政府手底下有那么多公立医院,全部听政府号令,而公立医院就诊患者的数量占到总就诊量的90%,换句话说消耗的药品,也是90%,把这些需求全部集中起来和药厂谈判,不可能拿不到好价格。而政府出面带量集中采购来降低价格,也是国际通行做法。
所以,早在2000年左右,有关部门就开始推行以量换价”,让药物进行集中采购,带量招标,试图取得价格上的优惠,降低药价。在外国,这一手段可以降低10~15%价格,虽然不多,但是考虑到外国市场竞争激烈,药价透明,本来就很低,在这个基础上还能降低实属难得。引入中国后,一定能大幅度降低药价。
中国医药部门不仅实行了集中采购,以量换价,还对医院药价进行行政限制,不允许医院以药养医,曾经只允许加价15%,后来干脆实行零差率,一分钱都不允许加价,什么价格采购的,就什么价格出售,最大程度让利给患者。
政府把所有采购量集中起来进行招标获得最低价格,然后不加价卖给患者,药价一定很便宜了吧,听起来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实际上,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实行集中采购和零差率二个政策后,药品的采购价年年增高,高药价问题越演越烈。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震惊了,这怎么可能,这套方案怎么看都没问题啊,降低药费利国利民十拿九稳,怎么最后居然导致药费连年增高,这不科学啊。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为什么外国行之有效的带量集中采购降低药价的办法,到了中国不仅无效,反而导致药价升高。
原来,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这套方案里有一个最大的漏洞,就是招标是由政府集中组织的,但是采购量是由各大医院自行决定的,用哪个药,用多少,是由每个医院自己定,或者说,是由每个开处方的医生来决定。
所以这些药厂们想出了一个新点子,高中标价高回扣,把中标采购价定的高高的,分出大量的利润空间做成回扣给开处方的医生,以及整个医药管理链条上的一系列人,瞬间打败了所有的竞争对手,销量大增,所有的医生都在疯狂的开这家药厂的药。
而那些低价中标的药品则陷入了一个很窘迫的情况,医生不愿意开这个药,没有销量,下场和没中标是一样的。
同一款药品,有人出低价,高价怎么可能中标,当然不可能啦,竞标的规则就是价低者得。要规避这个问题,很简单,只要不是同一款药品就可以了,同样的药灌装到另外一个包装里,取另外一个名字,上报给药监局拿一个批号,当新药卖,既然是刚“研发”出来的“新药”,那自然拥有自主定价权,你报多高,也没有竞争者,因为这款药全国只有你这一家有。
例如,传统的青霉素,价格极低,不过你们已经基本看不到了,因为按照集中采购制度,根本赚不到钱,取而代之的是各大药厂自行“研发”的XX霉素,号称改良版的青霉素,实质上还是青霉素,不过中标价立刻暴涨十倍甚至几十倍,然后就有利润空间给回扣了。
所以,新药的审批权立刻火了,医生的处方权也立刻火了,带来的问题是药监局这些年被国家查处了一大批贪官,基本都是有审批权的那些人,而基层的医生吃医药代表的回扣,已经从密布新闻,变成不算什么新闻了。
所以,在央视曝光的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丑闻丑闻中,药价虚高2000%,出厂价0.6元,北京市中标价高达11元,医生的回扣为每支4.4元,而山东一个街头小诊所,进货价为0.64元,卖给患者为2元。所谓的集中采购降低药价,完全形同虚设,整个北京的需求集中在一起进行采购,不仅没有压低价格,反而疯狂攀升20倍。
新集中采购导致药价大降
看完了中国药价的历史,只能感叹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既然这样,那为什么这次的新集中采购导致中标价暴跌这么厉害呢,他们双方有什么区别呢。
区别肯定是有的,否则中标价依然丝毫不会变,这次的新规最大的改变在于收回了公立医院自定采购量的权利。
现行的集中采购制度,缺乏明确的用量要求,中标未必代表有销量,医院仍然具有极大的自主选择权,因为药企需要对医院进行二次公关,医院则进行二次议价,导致中标结果形同虚设。
为了堵住这个漏洞,新的采购制度实行招采统一,什么意思呢,就是招标会上要明确采购量,由这些城市下属的公立医院,提前确认未来一段时间的某药品的需求量,汇总给医保局之后,由医保局统一采购,然后下发给公立医院,实现真正的带量采购。
这个创新之举,等于没收了医生的处方权,因为医院失去了采购权,院里就这么多存货,你开完了就没有了,如果你真的需要这么多,也可以,你提前报备,医保局帮你买,你还是吃不到回扣。一家大型公立医院,没有特殊的疾病大爆发,对各项药品的需求是非常稳定的,不会有大的波动。
福建省医疗保障局长詹积富在公开场合表示,医保局的主要任务是让医务人员不能再有拿回扣的机会,让医务人员不敢再去拿回扣。通过这个制度,他们完全有希望做到这一点,废除高药价存在的基础。
正是因为废除了中间的回扣环节,让回扣高低不再左右销量,所以各药企报出的中标价格立刻断崖式下滑,中标平均价直接来了个腰斩,这就是好制度的威力。
药企迎来长期利好
这次集中招标,让药企的中标价大幅度下降,导致医药股大幅暴跌,没中标的几个甚至跌停,市场看到价格降了,就解读为利空。
按正常的思维来看,价格降这么多,不是利空是什么,但是如果深究这件事可以发现,价格下降的唯一原因,就是因为省了回扣的那部分钱,对药企本身的利润没有太大的影响。
几十年来,中国医药市场一直重回扣,轻研发,是否能研发出新药不重要,砸钱送回扣才是最重要的,只要回扣给的到位,哪怕就一直老药换新瓶,也能躺着赚大钱。
这种风气是典型劣币驱逐良币,缺乏研发能力会直接断掉中国医药进步的根基,广大基层患者还饱受其害,苦不堪言。
药企喜欢给回扣吗?不喜欢,但是如果别人都给自己不给,自己就被市场消灭了,有关部门从制度上杜绝给回扣的空间,不仅仅是对患者好,也是对药企好,这样才能让药企脚踏实地,把心思都放在研发上,消除市场竞争乱象,正本清源,我认为对药企来说,是构成长期利好。
2018年11月15日,国家医保局下发《4 7城市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按照这11个城市所有公立医院2017年同品种采购量以60-70%核算,承诺用量进行集中采购,在12月6日进行了首批公开采购,导致了中标价格腰斩式暴跌。
目前只有11个城市作为试点,分别是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沈阳、大连、厦门、广州、深圳、成都、西安,进行采购的,也仅仅只有31种药品。
但是鉴于首次试点获得了空前的成功,我认为在不久的将来,这个新办法会迅速推广到全国所有城市,而且会覆盖到所有的药品,那个时候,全国所有的患者会看到一个奇观,所有药品的平均价格暴跌一半以上,吃不起药将成为历史。
这一天不会太久,高价药将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我们的每一个人,都会成为受益人,很快你们就会看到这一天的。
望采纳
8. 我在重庆,目前有2个药代的offer,阿斯利康的呼吸组,只做信必可,礼来的内分泌组,该选择哪个呢
我刚入行,对礼来不是太了解,不活信必可是阿斯利康今年的重点产品,从去年的总体感觉来说阿斯利康对信必可的投资很大,所以阿斯利康信必可组的奖金比较优厚,做药代这行我们自己都了解,我们要的是奖金,看的是产品在市场的竞争力和潜力,在重庆的话你自己最好去旁敲侧击问问医生看对哪个的产品的认可度高,还有产品的在今年的指标,要是指标太高完不成,我们做药代的饭都没得吃
9. 比较络活喜(辉瑞),拜新同(拜耳),波依定(阿斯利康)的未来销售趋势
1.从市场的认可程度看:美国辉瑞公司的络活喜已经在全球上市几十年,据相关数据显示,近十几年,络活喜的年底市场销售额连续位居全世界第四位,2004年全年的销售额达到了45个亿,其中美国18个亿,而日本11亿,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日本的人口也只有1.3亿。 拜新同在北京的销售势头良好,广州市场表现也不错,但在武汉市场,虽然销售比较平稳,但成绩并不理想。而波依定在国内市场上具有良好的竞争实力,在国产药品中排名在前10位中。国内市场占有绝对优势。2.从地域上分析:络活喜在全球占了很大市场,但是随着国产降压药对市场的冲击,在中国络活喜的发展形势不是很明朗。拜新同在我国东北三省可以算是受屈一指。连续2年位列销售榜首。波依定在我国西南市场的购买率高达25% 3.从用药比例来看:络活喜》波依定》拜新同综合上述 我个人认为着三种药的未来销售趋势应该会同步增长。而就中国市场而言,波依定的销售趋势更加具有优势。
10. 英国阿斯利康公司的阿斯利康在中国
阿斯利康中国总部位于上海,在中国大陆的20多个主要城市设有办事处。公司在江苏省无锡市拥有世界一流的生产基地,于2001年正式投产。阿斯利康目前在中国销售的医药产品已有约80%在中国本地生产。
作为全球领先制药公司之一,阿斯利康借助其雄厚的研发基础、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完善的销售体系,致力于在诸多重要治疗领域为广大患者提供富于创新、卓有成效的医药产品。中国是阿斯利康全球最重要的新兴市场。在中国,阿斯利康的使命是开发、供应和推广优势治疗领域中富于创新、质量上乘的医药产品。
阿斯利康于1993年正式进入中国市场,至今已经建立了包括生产、销售、研发在内的业务机构,员工人数超过2900名。阿斯利康秉承“立足中国,造福中国” 的理念,坚持推出创新药物造福中国患者、加强药物研发领域的投资与合作、重视人才发展、加强企业责任的四大发展战略,自2002年起阿斯利康迎来了中国业务健康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目前,在处方药销售和包括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在内的药物研发领域,阿斯利康在跨国制药企业中保持领先水平。
阿斯利康致力于保持高度的企业责任,加强对中国市场的长期承诺,成为中国医学界的首选合作伙伴。阿斯利康通过和著名学术及科研机构在药物研发上的紧密合作,提高国内医学科研机构的研发水平。与此同时,阿斯利康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不断地将尖端科技引进中国医学界,为中国的医学工作者提供最新医学知识和最佳诊疗方法的教育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