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券和股票投资组合的总期望收益率
Ⅰ 债券和股票两者的收益率相互影响 ,为什么这个句话是对的
他们的相互影响是由资本的逐利性决定的,资本的逐利性决定了资本有两个特色,一是投机性,另一个是避险性,当股市出现牛市行情的时候资本的逐利性就充分体现出来,大量资金涌入股市,这时候由于资金进去股市,债券市场无人问津,债券供大于求,债券就会降价销售,债券销售收益减少,当股市进入熊市,避险需求释放,大量资金开始追捧债券,以求避险,债券就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债券销售收益也就增大。
Ⅱ 债券和股票的收益率有何相互影响急。。。谢谢了!
债券收益相对比较稳定的,而股票波动相对较大,一般债券好的时候说明投资风险增加,股票投资受压制,反之亦然。类此天枰的样子
Ⅲ 如何计算证券的期望收益率期望收益率跟什么因素有关
证券主要包括股票和债券。股票收益率计算不得不首先介绍一下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债券收益率计算方法比较多。
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是建立在马科维茨资产组合理论基础上。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核心思想是将风险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系统性风险(也可称为不可分散风险、市场风险),另一类是非系统性风险(也可称为可分散风险、公司特有风险)。系统性风险无法通过分散化(Diversification)分散,而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化投资策略完全分散。由于“风险越高,收益越高”,因此对于资产系统性风险需要通过风险溢价(premium)形式进行补偿,而非系统性风险不需要进行补偿。CAPM模型基本公式是: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方法是一个粗略的计算方法,其他更为精确的方法包括利差法等可以自行学习。
Ⅳ 这个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怎么计算
(1000*10%+2000*15%+2000*20%)/(1000+2000+2000)*100%=16%
Ⅳ 公司债的预期收益率必然低于该公司股东获得的预期收益率 为什么
您好
1、总期望报酬率=Q×(风险组合的期望报酬率)+(1-Q)×(无风险利率)
这里是指一揽子投资的情况下,既有风险组合,又有无风险投资。
则:总期望报酬率按各投资所占总投资组合的比例对各项投资报酬率进行加权平均计算。
如:股票投资报酬率50%,占总投资的30%;债券投资报酬率10%,占总投资的1-30%=70%
总期望报酬率=30%*50%+(1-30%)*10%
2、投资者要求的收益率Ki=Rf+β(Km-Rf)
这里主要强调投资者进行风险投资时,对风险溢价要求额外报酬。
Rf是无风险投资的收益率,Km-Rf是风险溢价,β(Km-Rf) 是对风险溢价要求的额外报酬。
如果投资风险大,却没有相应提高报酬,谁愿意去投资呢?但这种收益率只能是投资者所要求的,不可能投资项目风险越高,报酬就一定越高。只是投资者投资于风险项目,要求收益率高于无风险报酬而已。
3、我自己看注册会计师的书又说期望收益率=无风险利率+风险收益率
这和2的理解基本一致,投资者投资于风险项目时,对风险有一个期望收益。
预期收益率是投资者对投资项目进行预期,认为可能会有的报酬率。
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是投资者投资于投资项目,对项目的报酬率有一定的要求,此时要求的报酬率。
如:你投资一股票,预期该股票股价要跌,预期收益率为负。而你对你的资金要求能从投资中获取投资收益率至少为3%,所以,你不可能投资该股票。
本例中,预期收益率是该项目本身预期会有的收益率,为负数;而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为3%
Ⅵ 债券回购,此时股票期望收益有多少
2,减去佣金50元后净收益为242元,比连续做1日回购高34元,减去佣金50元后净收益为228元。7日回购利率平均为1,而深市市最高才4%.5%,则收益为100万*1。如果做回购.打新股收益率高时,就不要做逆回购。新股申购收益率在大多数情况下高于逆回购收益,所以若投资者的资金闲置三天且恰逢有新股发行就不要做逆回购而选择打新股。周五如果资金能转出做其他投资,就不要做逆回购,因为资金利率很低、财务公司等。我们觉得当那天恰好打开账户时就值得花10秒钟操作一下的。比如2011年8月1日沪市回购利率最高达到7.7%,而往往把账户上暂时不用的现金就闲置在那里只拿活期利息。以100万为例,我们看看差别.5%*4 4%)/360=278元。
4.5%,周四为4%,则投资100万总收益为100万*(11.用暂时闲置资金参与。交易所逆回购的参与者主要是除银行以外的机构投资者比如货币市场基金,转出和回购那个更有利。因为尽管长假前第二天的利率很高,但却失去了长假期间的利息.选择收益高的市场参与。沪深交易所都有回购品种,因为他们都没有什么风险,所以对于投资者来说肯定要选择收益率高的,而实时上很多投资者并不了解这一点,剩余87.22元,比活期高73,尤其是现在新股申购上限的限制,迫使很多机构不得已而参与逆回购交易。个人投资者参与逆回购主要是在暂时闲置的资金没有更好的投资渠道时运用。因利率较低而不适合作为一种长期的投资工具!更重要的是做一次7日逆回购比较方便.7日逆回购比连续1日逆回购更有利。如果限制资金超过1周?简单计算如下。1日逆回购4次的利率平均为1.有机会尽量参与。
3,则回购利息为100万*3.5%/360=97.22元,减去最高的佣金10元.34元.88元,一般利率为1.5%(周四可到4%),期间又无新股申购等更好的投资渠道,那么连续做1日和做一个7日逆回购那个更有利呢。很多人不在乎这点回购的“小钱”.5%*7/360=292元,而且周末两天也没有利息.周五和节假日前谨慎参与。如果不做回购,则一天的活期利息为100万*0.36%/360=13。特别是长假前一定要计算一下!
5。
6
Ⅶ 股票的组合收益率,组合方差怎么求
分散投资降低了风险(风险至少不会增加)。
1、组合预期收益率=0.5*0.1+0.5*0.3=0.2。
2、两只股票收益的协方差=-0.8*0.3*0.2=-0.048。
3、组合收益的方差=(0.5*0.2)^2+(0.5*0.3)^2+2*(-0.8)*0.5*0.5*0.3*0.2=0.0085。
4、组合收益的标准差=0.092。
组合前后发生的变化:组合收益介于二者之间;风险明显下降。
(7)债券和股票投资组合的总期望收益率扩展阅读:
基本特征:
最早的对中国收益率的研究应该是Jamison&Gaag在1987年发表的文章。初期的研究样本数量及所覆盖的区域都很有限,往往仅是某个城市或县的样本。而且在这些模型中,往往假设样本是同质的,模型比较简单。
在后来的研究中,样本量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直至全国性的样本,模型中也加入了更多的控制变量,并且考虑了样本的异质性,如按样本的不同属性分别计算了其收益率,并进行比较。
这些属性除去性别外,还包括了不同时间、地区、城镇样本工作单位属性、就业属性、时间、年龄等。下面概况了研究的主要结果。
Ⅷ 债券投资组合收益率的衡量有哪些
(一)基于交易费用和流动性的投资组合理论
如果市场是无效的和存在摩擦的,就会导致交易成本的存在,而开放式基金的流动性直接与交易成本相关。关于市场摩擦的投资组合问题,是由Magil和 Constantinides首先提出来的,之后Davis和Norman对此做了进一步研究。Davis(1990)等人利用随机控制方法分析了在存在市场摩擦的情况下与证券流动性相关的交易成本问题,发现保持在一定风险区间内并且在接近区间的边界时作最小交易是合理的。 Shreve,Akian(1995)等人利用粘度理论研究了具有交易成本的多维资产组合问题,并利用有限差分法求解了一个三资产的期终财富最大化问题。但是,Davis,Shreve,Akian等提出的方法忽略了固定成本所导致的较大交易成本,后来的Eastham和Hastings使用脉冲控制方法有效地解决了这一问题。Morton和Pliska(1995)也研究了固定交易成本下的最优组合管理问题,尽管他们建立的模型中的交易成本不是真实的交易成本,但是他们的方法在解决相应的组合问题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最近的研究认为证券的流动性是证券价值的决定性因素,相对于流动性证券来说,非流动性证券的定价总是存在一定的折扣。例如Amihud和 Mendelson(1991),Kamara(1994)就证实在非流动性的中期债券和流动性的国债间存在超过35个基本点的收益差距;Whitelaw(1991)等也证实过类似现象。Brito(1977),Subrahanyam (1979),Amihud和Mendelson(1986),Duma,和Luciano(1991),Boudoukh和 Whitelaw(1993),Constantinides和Mehra(1998)等关于资产组合的流动性作用的研究成果,集中在外生的交易成本和借入或卖出的限定上,而后来Longstaf(2001)的研究则是集中于交易策略和证券价值内生的非流动性作用上。Longstaf解决了投资者受限于流动性限制的跨期组合问题。
(二)基于风格投资的投资组合理论
风格投资始于1992年威廉·夏普的论文《资产配置:风格管理与业绩评价》。风格投资在国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投资风格的分析。目前普遍接受的风格分析方法主要有和基于组合的风格分析。前者是由Sharp提出基于收益的风格分析,他认为通过比较基金的收益和所选择的风格指数收益之间的关系可以判定基金管理人在过去一段时间的投资风格;后者主要是根据基金实际持有的股票特征来划分基金的投资风格。 Kahn(1996)发现对于小样本基金,基于组合分析来预测风险比基于收益的分析方法具有更高的相关性;Kaplan(2003)研究发现对于大盘价值型组合,两种风格分析方法所得结果相似,而对于中小盘和成长型组合,两种分析方法则存在显著差异。
第二,风格投资的表现及形成原因研究。风格投资常常表现出小市值效应(投资于小规模公司股票所获得的收益要高于投资于大规模公司股票)和BV/MV效应(净资产/市值)。Banz(1981)最早发现,最小一类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率要高出最大一类股票19.8%;Reinganum (1981)也发现类似现象。对于BV/MV效应,Stattman (1980)发现美国公司股票的平均收益与其BV/MV呈正相关关系;Fama和French(1992)也证明美国市场的BV/MV效应明显。对此,有这样几种解释:其一,Fama和French(1993,1995),Johnson(1997)等人认为风格投资的超额收益是对风险的补偿,而这些风险被正统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所遗漏;其二,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认为超额收益是由于投资者对某种股票过去表现的过度反应所致;其三,Daniel和Titman(1997)认为由于具有某种相同属性的公司分享着某些共同特征,因而有可能同时出现一些经营上的问题而导致上述两种效应;其四认为是计算方法的选择以及数据处理等人为原因造成的。
第三,风格投资的周期性以及风格转换策略研究。从价值型/成长型或大盘股刊、盘股等角度来看,风格投资在不同时期有着不同表现,存在周期性。弗兰克等 (2002)研究表明,美国、日本股票市场中小盘股/大盘股总是间隔表现较差或优良。David,Robert和Christopher (1997)通过美国、加拿大等国数据分析发现,价值型/成长型组合的收益率存在较为明显的周期型。由于风格投资具有周期性,因而投资者可以通过风格转换以获取更好收益。Levi,和Liodakis(1999)通过对英国股市的研究认为,当两种相对风格的收益率差异不显著时,投资者有机会通过风格转换增进组合绩效;另外一些学者如KevinQ .W ang(2003)、Georgi(2003)等也分别对此现象进行了研究。
第四,风格投资对证券市场的影响研究。Lee和Andrei等(1991)用风格投资的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同一证券市场挂牌的基金虽持有完全不同的股票,但却同涨同跌;Froot等(1999)同样运用风格投资的概念解释了在不同交易所上市的同种股票却有着不同表现的原因;Sorensen与 Lazzara(1995),Anderrson(1997)及Fochtman(1995)也先后就某种风格与某种具体影响因素(如宏观经济因素、价格趋势等)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三)基于连续时间的长期投资组合理论
长久以来,马柯维茨的均值--方差理论在指导人们短期投资中占有重要地位。但事实上,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最优资产组合不尽相同。
Samuelson(1963,1969)等最早描述了长期投资者与短期投资者作出相同决策的限制条件;Merton(1969,1971,1973)也对此进行了长期、深人的研究。他们的研究告诉人们,投资机会会随时间变化,长期投资者总是关心长期中投资机会所受到的冲击,并希望从中套利。 Kim,Omberg(1996);Balzzi;Lynch(1999);Barberis(2000)等人建立了长期投资者资产组合选择的实证模型,这些模型是建立在 Samuelson(1963,1969);Mossin(1968);Merton(1969,1971,1973);Stiglitz(1979);Rubinstein(1976a,b);Breeden(1979)等文献的基础上,并且最终完成了早期理论文献的实证检验。他们假设一个生命有限的投资者具有期末财富的HARA (hyperbolic absolute risk aversion)效用,结果发现没有用到任何近似,最优的组合权重是线性的。Balzzi,Lynch通过对那些忽视投资长期性的投资者的效用检验得出,忽略现实的交易成本将导致效用成本增加0.8%到16.9%;Barberis研究发现即使将许多参数的不确定性包含进模型之后,还有足够的收益期望使长期投资者总能在股票上分配更多资产。
对于利率在长期的影响,Morton(1973)提出了套期保值效应,当投资者的风险厌恶系数大于1时,对风险资产的需求不仅受到资产风险溢价的影响,还受到预期收益率与预期远期利率调整的协方差的影响;对于跨期理论中的跨期预算约束条件,Campbel(1993)认为当消费--财富比率不变或变动不大时,投资者的跨期预算约束条件为近似线形;Tepla(2000)在允许借入和卖空的约束条件下,将静态投资组合的选择标准结果扩展到动态的跨期模型。 Campbell和Viceira(2001)对这部分结论也有详细的阐述。
对长期投资的资产组合选择和风险控制问题,Jeremy Siegel(1994)通过分析认为在长期投资中,股票的风险低于债券甚至国库券,在长期股票是最安全的投资资产。 Campbel,Viceira(1999,2000)证明对最优投资策略中市场择机的忽略,会导致更大的效用损失。 Campbell,Chan,Viceira (2001)等用VaR(一阶向量自回归)模型来分析长期投资者的消费和资产组合选择问题。研究表明,股票收益的可预测性增加了投资者对于股票投资的需要,并且长期通货膨胀债券能够增加稳健投资者的效用; John Y.Campbell,George Chacko,Jorge Rodriguez(2004)的研究也展示,保守的长期投资者有一个积极的股票跨期套利需求。这些研究对长期资产组合框架的建立作出了卓越贡献。
对长期投资的资产配置问题,用连续时间数学来分析动态资产组合选择,至少可以追溯到Robert Merton(1969--1973)的研讨工作。Duffle(1996);Karatzas,Shreve(1998);Morton(1990)给出了连续时间中资产组合选择的一般方法。Chacko,Viceira(1999)探讨了时变风险对投资的影响。 Cox,Huang(1989);Cox,Leland(1982);Pliska(1996)等提出跨期消费与资产组合选择的“鞍方法”,利用完全市场中的SDF(随机贴现因子)属性,把动态问题转换为静态问题,使得结果更容易求解。Campbell,Viceira(2002)在他们合著的《战略资产配置:长期投资者的资产组合选择》中第一次系统地讨论了长期资产组合选择问题。他们创立了一个可以与均值方差分析相媲美的跨期实证分析方法;证明了长期通货膨胀指数化债券是对于长期投资者的无风险资产;揭示了股票作为对长期投资者比短期投资者更为安全资产的条件;证明了劳动收入怎样影响资产组合选择。
(四)基于VaR的投资组合理论
VaR方法在20世纪50年代才得到研究证券投资组合理论的学者们关注,它原先被人们用于测度一些金融公司交易证券的市场风险。VaR方法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原先投资组合理论对证券投资组合风险度量的不足。
国外学者先后给VaR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
Joroin(1996)认为是给定概率置信水平内最坏情况下的损失;Sironi,Resti(1997)认为是在定义期间内,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潜在的最大损失。
Luciano(1998)认为是在一定的概率条件下,单个头寸或整个组合可能产生的损失;在给定资产(组合)价值变动分布的前提下,风险按照价值变动超过某一临界点的可能性来界定。
Mauser,Rosen,Jorion(2001)分别利用历史模拟法或蒙特卡罗模拟法估算了VaR条件下的资产组合选择最优化问题。但VaR仍然存在有很多的缺陷。
Artzner等(1999)提出了一致性风险度量(Coherent Measures of Risk)的概念,其中一致性以四条公理假设条件作为判别标准,由于VaR不满足四个条件中的次可加性(Sub-Additivity),意味着在某些条件下拒绝资产组合风险分散化原理,认为VaR不是一个Coherent风险度量。
基于此,Pflug,Rockafellar,Uryasev(2000,2002);Acerbi,Tasche(2002)先后提出了条件风险价值(Conditional Valueat Risk,CVaR)作为风险的度量来对VaR进行修正。CvaR被定义为损失超过VaR部分的条件期望,只考虑下跌风险(Downside Risk)。如果VaR对应的置信区间为(1-α),则α-CVAR就是超过α-VAR的平均损失;针对VaR无法比较来自不同市场的风险暴露,Giuseppe Tardivo(2002)提出Benchmark-VaR的概念,即在一定的时间段内,在一定的置信区间内,基金或者组合偏离基准(Benchmark)的最大离差;Emmer等(2001)引入了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CaR)的概念,用以代替方差来衡量风险;鉴于VaR仅测度了市场常态下的资产组合的风险,Embrechts等(1997)将测度极端情况的极值理论与VaR相结合提出了测度市场极端风险的方法,McNeil,Frey(2000)运用极值理论研究了瑞士金融市场时间序列的尾部特征,结论认为极值方法比VaR更为稳健和精确。
在界定了VaR和CVaR等风险测度指标后,以其为基础研究资产组合选择的工作相应展开。
Rockafellar等(2000),Anderson等(2001)考虑了CVaR作为风险测度时的资产组合优化问题,证明了CVaR是凸函数,可以用来构建有效的优化方法,而且Rockafellar等还提出了一种线性规划方法,可以同时最小化VaR和CVaR。Emmer等在引入了风险资本(Capital at Risk,CaR)的概念后,建立了资产组合选择的“均值-CaR模型”,推导出解析形式的最优解和有效边界;Young(1998)提出了一个极大极小收益的资产组合模型(MMR):在保证资产组合平均收益率超过某一最低收益水平约束下,极大化其任一时期的极小收益,决策目标是考虑在最不利收益中取最优收益。风险度量指标采用的是最小的可能收益而不是方差。
另外Bogentoft等(2001);Topaloglou等(2002);Castellacci,Siclari(2003)也研究了基于VaR和CVaR的资产组合选择问题。
(五)基于非效用最大化的投资组合理论
Cover是较早非效用最大化投资组合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在离散时间条件下的泛组合模型。该模型的突出优点是构建它不需要知道市场参数及有关统计信息,如利率、价格波动率,甚至不需要详细描述离散时间条件下价格变动的动力学机制,只要通过跟踪不同证券权重的绩效加权变动情况便可达到最优恒定组合。 Cover还描述了泛组合的渐近行为,并引用实例说明了泛组合具有较好的解释力。
Hellwing提出了一种普遍适用的经济资源定价方法---价值维持原理(Value Preserving Principle),即资源的内在价值(将来收益价值)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Helwing利用该方法考察了在离散时间、有限状态空间条件下证券市场的组合最优化问题,并表现出较好的解释力。
Buckley和Korn从考察随机现金流下的指数跟踪误差的角度认为:对于那些消极跟踪指数的投资者来说,其理想状况的证券组合总是由进人指数的所有证券持有组成。这必然导致资本资产投资者持有的现金账户绩效与指数绩效的偏离(即导致跟踪误差的产生)。据此,Buckley和Korn给出了这种情形下的相关模型(即基于半鞍的一般连续时间模型),分析了投资者导致的脉冲控制问题,并给出了其存在最优控制策略的一般条件。除此之外,他们还探讨了某些扩散类型市场价值维持策略的存在性和惟一性,解决了来自于非完全市场中的期权套期保值理论的惟一价值维持测度问题(即最小鞍测度问题),并考察了附加约束对组合策略的影响。
(六)行为金融和行为投资组合理论
近20年来的金融实证研究不断发现股票收益率具有可预测性的证据,EMH的理论基础和实证检验都受到了强有力的挑战。证券市场上实证研究发现了许多无法由 EMH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加以合理解释的异常现象。面对一系列金融异象,人们开始质疑以有效市场假说为核心的传统金融理论。由于行为金融学能够较好地解释这些现象,因此原先不受重视的行为金融学开始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
Ⅸ 股票和债券收益率
股票的投资风险大于债券,这是众所周知,不再多说。“如果市场是有效的,则债券的平均收益率与股票的平均收益率会大体保持相对稳定”这句话理解的时候,必须从长期的角度来考虑,不能以某一较短的时间段来看,因为在短时间内,股票很有可能亏损,而债券必定有收益,就不能认定债券收益率大于股票。实质上风险与收益成正比的,风险大收益也大。无论哪个国家从长期来看股票的平均收益率都要大于债券。债券和股票收益率确实是相互影响的,并且是“同向”变动的,即一种收益率提高(或降低)了,另一种收益率也会提高(或降低)。这个问题应该从资金流向上考虑。公司发行股票或债券的目的,都是为了融资,一种融资手段收益率提高了,必定吸引社会流动资金向该融资手段上转移,使该融资手段上的资金过剩,剩余资金转而投向另一种融资手段上,又推动另一种融资手段收益率的提高。
Ⅹ 当增加房地产到一个股票、债券和货币的投资组合中,房地产收益的哪些因素影响组合风险(多选)
问感觉是b和d。
房地产的是实物资产,和其它的金融产品的相关性较低。而组合的标准差是衡量组合的风险,当加入一个相关性低的产品后,标准差回降低(也就是风险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