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克服股票投资的羊群效应
1. 炒股为什么要克服“羊群效应”
炒股为什么要克服“羊群效应”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
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
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
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2. 羊群效应从哪些方面影响股价
“羊群效应”就是比喻人都有一种从众心理,从众心理很容易导致盲从,而盲从往往会陷入骗局或遭到失败。
“羊群效应”在中国股市这一不是完全成熟的市场里表现尤其明显,在监管机制不健全、内幕操纵泛滥的背景下,股市和相关个股暴涨暴跌,而作为股市投资重要主体的广大散户,就像一群散乱的羊群,不是盲目地左冲右撞,就是缺少理智地一哄而上,全然不顾前面可能具有的危险。股市里的主力或庄家正是利用散户的“羊群效应”,利用散布不对等信息等不正当手段影响散户,从而操纵股价,低买高卖,获取暴利。
有人总结中国股市的"二八定律":即20%的人掌握80%的资金;20%的人赚钱,80%人亏本;股市20%的时间处在升势,80%的时间属于盘整或下跌。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散户如果不能成为一只狡猾的“狐狸”,那就不要轻易进入市场里面做只任人宰割的“羊”了。
3. 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羊群效应的行为
喂东西给它们吃呀
4. 羊群效应对于投资者自身分别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定义:"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所以,投资者的羊群效应,指的是追谁大众所同意的,并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不会主观思考事件的意义。
但是,投资者是不是属于羊群效应,是要具体讨论的,那么我们就给投资者做个分类,且以大家熟知的股市为例。一一道来。
不具备投资技能的投资者:其实股市上,不具备任何投资技能的投资者的比例约占65%,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些投资者形成的其实不是羊群效应,因为其不是从众,而是盲从。以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自己的意见,且不是不主观思考事件的意义,而是没有这个能力。到市场上来只想通过各类投机取巧的方法。而盲从的对象,是所谓的分析师,或者经验丰富人士。但是他们对这些人是的专业水平同样缺乏认知能力。这类羊群效应很特殊,他们是选择性的追随,所以一定是羊群,特殊的羊群。羊群效益对这群投资者的影响分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提高对专家的甄别能力,不行换一个,不行再换一个,这是大多数人。另一方面,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这样的人极少,而且也是人云亦云的学习,最终进化成下面讨论的第二类人。而第一类人的投资,是股市涨就能赚,股市跌就亏钱,亏钱效益大于赢钱效益,形成最终的亏损。亏在对投资的补资金和心态上。
具备一定所谓技术能力的投资者:这一类人占市场的30%左右,经历过股市的洗礼,已经变得相对理性,不会盲目的去追随一些所谓的专业人士,一般股市沉静时,都能够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开始打平或产生稳定盈利。这些人若产生亏损,已经不会有太多技术上的原因,而是出在心态上。当行情启动时,这部分人是会有踏空,然后市场出现火爆的情况下,随之而来会出现消息满天飞的状况。此时,这部分投资者开始对自己补资金,因为人赚钱了,自己没赚。就会开始盲从,去追随消息,而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主见,从而盲从。此时,这些人会变得和前面一类投资者没有什么区别。而最终的结果,看看去年的股灾就知道了,在此不多描述了。所以,羊群效应对这类人的影响有三个方面:一方面,失去自身对市场的技术判断;一方面,失去理性;一方面,心理环境急剧恶化。而这三方面影响的触发条件是巨大的潜在投资机会的出现。
分析人士:这一类人占市场的0%,但是左右市场。之所以说占0%,是因为他们只负责分析,却极少有人真正参与交易。他们的盈利模式是收取咨询费用,或者和证券公司合作收取手续费佣金。所以,这类人是是带有目的性的,为了体现自己的重要性,会倾向于带领投资者进行频繁交易。这样对投资者的羊群效应影响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方面,分析人士自己难有方向性,导致投资者更没有方向性,对市场形成迷茫;另一方面,频繁交易严重影响投资者心态,使投资者更多时间处在非理性阶段。
结论:所以,归根结底,投资者羊群效应的产生,源自于缺乏投资能力和不自信。而对投资者带来的影响总的概括是两个方面:一方面,破坏良好形态,增加投资的非理性,轻则影响情绪,重则影响生活和家庭;一方面,出现认知能力障碍,轻则难以自拔,重则极度消沉。羊群效应在投资者方面很难有积极正面的影响,但问题不是出在交易本身,而是另外两个方面:一方面,投资者的投资行为本身就超出了自身能力之外;一方面,国家现行制度无法让行业内形成“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儿”的市场环境。
希望能够帮到你!
5. 如何防范羊群效应
我们都知道,“羊群效应”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草原上,有一群羊在吃草。它们边走边吃,前面有一个大坑,有一只羊不小心掉了下去,后面的羊不假思索接二连三的跳了下去,以为这是一件正确的事。
在现实生活中,确实有这样的现象。不管对错,人云亦云,“鸭子过江随大流”,“一哄而上”。比如:在文革中,红卫兵现象;90年代的“追星族”现象;去年通货膨胀时,“房地产商养猪”现象,人们“囤积花生油”现象等等。
为什么大众会有一种“羊群效应”?
不难理解,这主要是我们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认识,而大多数人又没有相关的专业知识。
那么,“羊群效应”是不是没有积极的意义呢?
不是的。我们说,历史是由领袖来领导同时也是由大众来演绎。是领袖的先见之明和大众的拥护共同作用的结果。大众的拥护就是一种“羊群效应”发生积极意义的例子。虽然,我们对有些事情了解的并不多,但是我们知道,只有更多的参与感性实践,才可能有深刻的理性认识。这是“羊群效应”积极的一面。
我们知道了“羊群效应”是怎么回事,那么,怎样防范因为“跟风”而产生不利的后果呢?下面以“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这两个企业行为来举例。
“绿地投资”即新建的外资企业。这样的企业可以为东道国带来先进的技术和先进的管理经验,可以促进就业和经济发展;“跨国并购”即收购另一个国家的企业的股份或者资产的行为。可以为东道国带来资金和技术。它们都能扩大投资国的市场范围,拥有更多的资源和赚取更多的利润。
“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的企业行为都是对于东道国和投资国的经济发展有利的,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要重视它们所带来的负面因素。
比如:这个项目对环境是否有不利的影响;是否会损害本国长期的经济利益等等。
这就要求我们中国的各级政府一定要对所有的外资项目全方位的严格审查,不能有盲目/攀比和跟风的“羊群效应”行为,只有具备相应的知识和能力才能做好“绿地投资”和“跨国并购”项目审批决策工作。
6. 羊群心理的如何克服
假如你在绝望时抛售股票,你一定卖得很低。——投资大师 [[彼得·林奇]]当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时,其实正是进行投资布局,等待未来高点收成的绝佳时机,不过,由于大多数投资人存在“羊群效应”的心理,当大家都不看好时,即使具有最佳成长前景的投资品种也无人问津;而等到市场热度增高,投资人才争先恐后地进场抢购,一旦市场稍有调整,大家又会一窝蜂地杀出,这似乎是大多数投资人无法克服的投资心理。
如何尽量避免跟风操作呢,我们的建议是:投资人结合自身的投资目标、风险承受度等因素,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同时控制自己情绪来面对各种起落,加强个人“戒急用忍”能力,这样才能顺利达成投资目标。
基金投资虽然不应像股票一样短线进出,但适度转换或调整投资组合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些风险基金是无法避免的,如市场周期性风险,即使是明星基金也必须承担随着市场景气与产业周期起伏的风险。
设定获利点可以提醒您投资目标已经达到,避免陷入人性贪婪的弱点,最终反而错失赎回时机,使获利缩水。
设定止损点则可以锁定您的投资风险,以避免可能产生的更大损失。当基金回报率达到损益条件,您就应该判断是否获利了结或认赔赎回。设定获利点和止损点的参考依据很多,一般而言,投资人可以结合自身的风险承受度、获利期望值、所处年龄阶段、家庭经济状况以及所在的市场特征加以考虑,同时定期检查投资回报情况,这样才能找出最适合自己投资组合的获利及止损区间。这里特别强调每季度的定期检查,基金投资适合懒人,但仍须每季度检查基金表现、排名变化、投资标的增减,为最终的赎回或转换提供决策依据,以免错失最佳卖点或过早出局。
需要指出的是,当基金回报达到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时,并不一定要立刻获利了结或认赔卖出,此时应评估市场长线走势是否仍看好、基金操作方向是否正确,以及自己设定的获利点或止损点是否符合当时市场情况,再决定如何调整投资组合。如果是因为市场短期调整而触及止损点,此时不宜贸然赎回,以免市场马上反弹,您却因为耐性不足而卖在低点。如果基金业绩在同类型基金中表现突出,同时所在市场长线也看好,只是因为短期波动达到止损点,此时如果能容忍继续持有的风险,或许您应该重新设定警示条件,甚至可趁机加码,达到逢低摊平的目的。
反之,当市场由多头转为空头已成定局,或者市场市盈率过高,市场风险增大时,无论是否达到获利点,都应尽快寻求最佳赎回时机。
7. 股市中的羊群效应
在资本市场上,“羊群效应”是指在一个投资群体中,单个投资者总是根据其他同类投资者的行动而行动,在他人买入时买入,在他人卖出时卖出。导致出现“羊群效应”还有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一些投资者可能会认为同一群体中的其他人更具有信息优势。“羊群效应”也可能由系统机制引发。例如,当资产价格突然下跌造成亏损时,为了满足追加保证金的要求或者遵守交易规则的限制,一些投资者不得不将其持有的资产割仓卖出。
在目前投资股票积极性大增的情况下,个人投资者能量迅速积聚,极易形成趋同性的羊群效应,追涨时信心百倍蜂拥而致,大盘跳水时,恐慌心理也开始连锁反映,纷纷恐慌出逃,这样跳水时量能放大也属正常。只是在这时容易将股票杀在地板价上。
这就是为什么牛市中慢涨快跌,而杀跌又往往一次到位的根本原因。但我们需牢记,一般情况下急速杀跌不是出局的时候。
8. 如何在职业中克服羊群效应带来的负面影响
"羊群效应"也叫"从众效应":是个人的观念或行为由于真实的或想像的群体的影响或压力,而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表现为对特定的或临时的情境中的优势观念和行为方式的采纳(随潮)表现为对长期性的占优势地位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接受(顺应风俗习惯)。人们会追随大众所同意的,将自己的意见默认否定,且不会主观上思考事件的意义。
在竞争激烈的“兴旺”的行业,很容易产生“羊群效应”,看到一个公司做什么生意赚钱了,所有的企业都蜂拥而至,上马这个行当,直到行业供应大大增长,生产能力饱和,供求关系失调。大家都热衷于摹仿领头羊的一举一动,有时难免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
对于我们这些职场里的人而言,往往也可能出现“羊群效应”。做IT赚钱,大家都想去做IT;做管理咨询赚钱,大家都一窝蜂拥上去;在外企干活,成为一个嘴里常蹦出英语单词的小白领,看上去挺风光,于是大家都去学英语;做公务员很稳定,收入也不错,大学毕业生都去考公务员……
我们不是羊
我们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去衡量自己。
我们应该去寻找真正属于自己的工作,而不是所谓的“热门”工作,都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热门”的职业不一定属于我们,如果个性与工作不合,努力反而会导致更快的失败。我们还要留心自己所选择的行业和公司中所存在的潜藏危机,任何行业和企业都不可能是“避风港”,风险永远是存在的,必须大胆而明智地洞察。在有了这点儿危机意识之后,自然就要预备好对策,当危机真正到来时该怎么办?在《谁动了我的奶酪》中,坐吃山空的小老鼠最终没有奶酪可吃,而有危机意识、到处寻找新的奶酪的小老鼠,却在旧的奶酪吃光之前,就寻找到了新的生机。
9. 怎样克服羊群效应给自己带来负面的影响
了解更多的信息
所有“羊群行为”的发生基础都是信息的不完全性。因此,一旦市场的信息状态发生变化,如新信息的到来,“羊群行为”就会瓦解。这时由 “羊群行为”造成的股价过度上涨或过度下跌,就会停止,甚至还会向相反的方向过度回归。这意味着“羊群行为”具有不稳定性和脆弱性。这一点也直接导致了金融市场价格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
10. 你认为怎样才能克服羊群效应这类心理和行为
透过现象看本质,你都已经知道羊群效应了,克服起来也就不困难了,而且也不一定要克服呀。当你遇到羊群效应这类事情的事情的时候,你心理肯定已经有了判断了,如果你还是参与进去了,那证明是你自己本身希望这样去做,而跟羊群效应没有啥关系了。事有两面性,没有什么好与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