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潮涌为什么投资深圳惠程股票行情
1. 汪潮涌什么星座
汪潮涌,原名汪超涌,湖北蕲春青石镇边街村人。一九八零年考取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1985年由清华大学赴美留学,是最早进入华尔街工作的大陆留学生之一。从1987至1998年,他先后就职于美国摩根·大通银行 (JP Morgan Chase),标准·普尔公司(Standard & Poors),摩根士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等著名金融机构;在摩根士丹利公司期间,他担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1998年汪先生受国家开发银行邀请担任顾问,任期满后,与国际投资机构共同创办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目前,汪先生是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ChinaEquity International Holding Co. Ltd.) 的创始人及总裁,同时也是伦敦证交所上市公司欧瑞投资公司(Origo Partners PLC.)的董事长,北京信中达创投公司、美帆中国之队、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公司、粉丝网的董事长及投资人,也是瑞星科技、瑞士盈方体育(中国)传媒公司、九城游戏(NASD)等公司的董事。
2. 中艾控股集团和北京信中利创始人汪潮涌是什么关系
中艾控股集团是由“北京信中利国际控股公司创始人及董事长”“湖北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大健康产业代表人物”汪潮涌先生投资引领,汪潮涌是李时珍养生堂投资人,中艾控股集团董事局成员之一。
「“梅姨”访华,汪潮涌先生出席会议」
作为中艾控股股东之一,汪潮涌先生成立湖北李时珍健康产业开发股份有限公司,2007年在蕲春投资数亿元建设养生旅游文化产业,主要对中医药文化产业、旅游行业、影视行业、教育行业、会展行业及房地产行业的投资与经营。
目前,汪潮涌旗下公司投资开发的“赤龙湖国际健康文化旅游度假区”已纳入“湖北省重点项目”和“武汉城市圈三年行动计划重大项目”。
3. 汪潮涌的人生态度
汪潮涌,名字中的三个字都跟水有关,在汪潮涌的人生经历中,水是一种特殊的刻度。“在我人生的前20年,很遗憾,没有见到过大海,但是在我人生的几个很重要的时刻,却没有离开过水。”
1993年的时候,汪潮涌还在美国的摩根大通银行工作。每到夏天,下了班以后大约下午五点多钟,他都会透过办公大楼的窗户看到帆船开到纽约的入海口,一边是曼哈顿的摩天大厦,一边是帆船在夕阳下扬帆大西洋的场景,一边还有高高矗立的自由女神雕像,这种风景给他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后来,他知道这道风景与100多年来的美洲杯帆船赛有关,并且得知,纽约很多金融机构的职员参加帆船运动。在他的印象中,金融投资和帆船运动的结合源于停留在记忆中的美丽风景。他没有想到多年后,这道风景最终因为他自己独立运作公司而有可能变成现实。 2004年9月,汪潮涌到法国的马赛观看美洲杯帆船赛分站赛。在那座古老的欧洲古城,有几千条各式各样的游艇,其中8艘带着各自赞助商广告的帆船最引人注目,这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于是他想:我们能不能组建一支“中国之队”参加美洲杯帆船赛?中国能否举办美帆赛中的一场分站赛?
在他看来,投资帆船比赛已经完全不同于早期那些纯商业性投资,这是对商业和社会双重效应选择的结果。“虽然投资帆船运动可能有人不理解,但是建立‘中国之队’是我的一个投资路径,我们的最终目的是投资中国水上运动和运动器材。并且通过组队参加这样赛事来提高中国的国际品牌影响力,这样的一个契机是赞助商们所乐于见到的。”
后来,他同法国的“挑战者号”船队合资成立“中国之队”,并于同年参加了在西班牙巴伦西亚的比赛。在他看来,“中国之队”的比赛成绩并不重要,他也根本没考虑过“中国之队”能否营利。他觉得中国缺少把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相结合的企业家,用他的话说是“社会企业家”。帆船运动就是他回馈社会实际行动的开始。他希望与更多人共同分享帆船运动中所承载的自由梦想,因为这种梦想也是他追逐已久的。 不但玩帆船,汪潮涌还玩高尔夫。在他看来,高尔夫不同于其他的运动,它是跟自个较劲的运动,即使是最好的球手,每场球赛都会有属于他自己的遗憾,“我不会很在意成绩,每次打完球,我都会请教教练,找到并纠正一些错误的地方,不断改进,掌握其中的技巧。”所以,当国内的风险投资处于低潮时,汪潮涌并没有感到失落。他说:“打高尔夫以后,我开始学会了耐心。”
高球的礼仪中汪潮涌变得更加绅士。无论是对合作伙伴还是对自己的球童他都很尊重,会充分考虑他们的意见,不再像以前那样只以自己为中心,只看重能给自己带来发展的人。他说球童既是教练,又是伙伴,有时还是很好的心理辅导员,能在球手打球时提供很多有益的帮助,对他们友善是打高尔夫球的基本礼仪。同时他也会在每次击球后,将掀起的草皮断片捡起放回原位,再轻轻踩一踩,以帮助草皮重新生长……看似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却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他说这在商务交往中很重要。 因为以玩会友,他和王石等人都成了好友。他们经常一起去探险,包括重走丝绸之路等等。心理学上研究认为,那些成功人士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往往是因为他们性格里潜藏着一些巨大的不安份的偏执的因素。所以在业余生活中,他们要么像王石一样的上天入地,今天珠峰明天北极的挑战自己的极限;要么象海航集团的董事长陈峰那样虔诚信佛,以追求心灵的安静来平衡自己的身心。无论是动还是静,归根到底,都是通过采取有益身心的生活方式来平衡自己的偏执。
汪潮涌本人更欣赏的生活方式是动与静的结合。动的时候,他像王石一样,去航海、爬山、探险,在那种极致中挑战自我。安静时,他也会找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回到内心,静静地想一些自己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提醒自己不要失去自我。
4. 汪潮涌是何方神圣
华工学人:汪潮涌
By cai, Wed Jul 26 22:31 2000 [HUST Alumni Forum 华中科技大学校友论坛] (www.hust.org)
--------------------------------------------------------------------------------
发信人: ot (icefan), 信区: HGStudent
标 题: 华工学人:汪潮涌
发信站: 武汉白云黄鹤站 (Wed Jul 26 19:26:34 2000), 站内信件
汪潮涌一年融资2亿美金
1965年出生于湖北一个普通家庭。15岁考入华中理工大学。19岁成为清华大学经管
学院首批MBA班最年轻的学员。
1985年20岁赴美国留学并获美国罗格斯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和金融博士候选人资格。
22岁进入华尔街大通曼哈顿银行纽约总部,从事不动产融资与金融资产证券化业务
。
1990年进入标准普尔评级公司,担任纽约结构融资债券部副主任。成为来自中国大
陆的第一位标准普尔高级职员。
1992年,在美国《债信评论》上发表的《企业破产概率与债信变化》报告,获标准
普尔年度总裁奖,并入选《普尔工商名人录》。
1993年,受聘于摩根·士丹利,由纽约总部派往香港摩根·士丹利亚洲有限公司任
高级经理,负责中国公司股票融资业务。
1995年被提升为亚洲公司副总裁并调任北京代表处,任首席代表。
1998年5月从摩根·士丹利辞职,全职担任国家开发银行的投资银行业务顾问。
1999年5月创办信中利投资咨询有限公司和美国融信投资控股公司。
2000年5月,在信中利公司内部信息网的基础上推出中华资本网。
在一年时间里,信中利公司为12家高科技企业募集资金2亿多美元;为20余家政府机
构、金融机构、高科技企业担任投、融资咨询顾问;直接投资15家高科技企业,主要客
户包括北大青鸟、中国家庭网、中华在线、瑞星科技等,同时,还运营企业孵化器业务
。
以两分钟的时间看完汪潮涌不加任何修饰的简历,就知道,其间的故事是这张新闻
纸里容不下的。何况,他也不愿意再过多对媒体讲述自己的故事。
窗外是炎炎夏日,一袭浅色纯棉装的汪潮涌儒雅而洁净地清瘦着,得体而温和,和
他在国贸西楼那间不算豪华的办公室一样让人觉得很舒服。
“投资家总是在幕后的,一般不与媒体打交道。在摩根·士丹利的时候公司对我们
甚至有这种要求。现在,我接触媒体,并不是业务的需要,更多的是一种……传教的心
情。” 填补空白的定位—— 为中小民营企业投融资服务
信中利公司定位在为国内中小民营高科技企业提供投融资服务。“这是根据市场需
求,经过认真的可行性研究的,填补了国内一个空白。”汪潮涌现在对这一决策仍十分
满意,而做“第一”则是他一贯的追求。汪潮涌认为国内除了民生银行外,证券公司、
大投资公司基本上是忽视这块需求的;而国外大投资银行由于成本等等原因也不做这种
业务。“在摩根·士丹利,1个亿美金以下的项目都是没兴趣做的。”这是一个断层。这
些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之迫切显而易见,而汪潮涌引入国际资本的优势大得用武之地。
汪潮涌说,别看今天这些民营企业小模小样,可它们是未来新经济的中坚。而我仅
仅凭着早入手就得以与他们为伍,做他们的顾问,这是我的幸运。以后的华尔街回归者
恐怕很难有这样的机会了。
而许多外国投资机构虽有投资中国的想法,但由于语言、文化、商业环境等背景的
隔膜,总觉得进中国门槛有些高,需要有国际化运作能力的中介机构介入,而这正是汪
潮涌的优势。在他这一年做成功的投资顾问业务里就有一些客户是从未在中国投过资的
外国公司。
而且,与民营企业打交道强调的是专业性服务,“灰色”的东西少,对“关系经济
”不在行的汪潮涌来说也是一种“扬长避短”。无可匹敌的业绩—— 国内民营投行顾问
和天使投资第一人
“国内不少企业比我勇敢多了,对融资程序、基本礼仪都不甚了了,两手空空就敢
出去找投资人,希望凭一张嘴说就引起投资人的兴趣。其实这很天真。”与此相反,汪
潮涌在业务上经验老道。从业绩上讲他是国内目前最大的民营投资银行顾问和天使投资
人。这显然得益于他多年海外投资银行从业背景,他的专业素质、职业精神、国际资本
市场整合能力。
“投行顾问是所有顾问业中的最高境界,虽然回报已经很丰厚了,但毕竟是人力资
源密集型的产业,是一种很难复制的服务,要追求更高的回报,自然要进行直接投资。
”
目前,汪潮涌更侧重竞争更激烈、回报更高的风险投资。与一般风险投资基金不同
,他的投资大部分是个人资金。“我投的企业有2、3家可能在纳斯达克上市。”
汪潮涌直接投资的制胜法宝是基于投行顾问的独特运作方法。在为企业做投行顾问
,提供私募、购并、战略咨询中发现有前途的项目,选择已处于成长期的参与投资,以
贯彻他坚持的“变现战略是投资首要考虑因素”。
身兼投行顾问和投资人双重角色时,基于对汪潮涌筛选、孵化项目能力的信任,更
相信他对自己财富的爱惜,他的融资能力也随之提升。
“像我这样的人,在华尔街还有很多,但在我之前,没有人跳出来这么做。就我所
知现在有一些人回国来做类似的事了,也许会形成这样一个风潮。”
“那么会加大竞争压力吗?”记者问。
“谈不上竞争吧。从经历和业绩来讲,大家不在同一条起跑线上,而且,市场很大
,做还做不过来呢。”有骄人的业绩做支撑,加上表达上的平和态度,汪潮涌的自信并
不显得咄咄逼人。
谈到奋斗目标,汪潮涌要做的是中国的摩根和软银。
这是一次言犹未尽的采访。临别,汪潮涌送了我一本由他做中文版序的《沃伦·巴
菲特传》。那序言是一篇自然、真切的好文章,那样纯正的文风久违了。在读万科老总
王石、前大通银行全球并购部高级经理、哈佛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王冉们的精彩文字时
我也有这种汗颜的感觉。我想,将来无论有怎样的成功与失败,汪潮涌都将是一个值得
以一本书来书写的人物。
--------------------------------------------------------------------------------
5. 汪潮涌和吴勄是什么关系他们谁更有钱
朋友关系,谁有钱很难说,从事不同领域,各有各的发展,身家都不菲,汪是风投,吴是实业投资,两者不一样,年龄相差甚大,后者更有发展潜力。
6. 汪潮涌的简历
1980-1984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信息工程专业学士 1984-1985 清华大学经管学院攻读研究生课程
1985-1987 美国罗格斯大学 商学院 MBA
1987-1990 摩根大通银行纽约总部 高级经理
银行资产证券化,消费者信用卡,汽车,房贷证券化,参与300多亿美元的ABS、MBS的发行
1990-1993 标准普尔纽约总公司结构融资部 联席董事从事资产证券化评级业务
1993-1998 摩根士丹利 亚洲公司副总裁兼任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
任亚洲公司副总裁兼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作为摩根士丹利中国投资银行业务的创始人之一,汪潮涌先生直接参与和负责为财政部、中国银行、中国东方航空公司、上海实业、北京大唐发电公司、北京控股有限公司等中国政府和企业的海外融资业务,海外融资总额达数十亿美元
1998-1999 国家开发银行 投资业务顾问
1999-今 信中利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董事长及创始人
创建于1999年的信中利公司是国内最早从事VC/PE基金管理业务的独立投资机构之一,下设十支外币和人民币基金,累计管理外币基金规模约12亿美元,人民币基金规模接近30亿元人民币,业务涵盖创投、PE及直接投资等领域,在零售消费、文化教育、信息科技、金融服务、新能源、新材料及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医疗健康等行业投资了近七十多家公司,其中包括北大青鸟、网络、瑞星、华谊兄弟、东田造型、麦包包、小马奔腾、龙文教育、长安保险和中诚信等成功企业,在中国投资界非常活跃及有影响力,同时也是北京市政府投资引导基金在全国选聘的8家PE管理公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