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化改革股票市场
Ⅰ 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产生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股票市场对大型国有企业改革产生的作用:把这些企业推向市场,也说明了我国进行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Ⅱ 注册制对股票市场的影响
具体如下:
1、注册制对市场影响有四大利好,一大利空。长远来看,注册制将减少为权力寻租买单,减少波动,强化价值投资,这对中小投资者带来的好处要大于其损失。
2、利好:
一、核准制是存在制度缺陷。
当一些人或部门手握“谁可以上市”“谁先上市”的大权时,不可避免会引发权力寻租现象,这些权力可能会被转化为个人利益。最终,谁为这种昂贵的“审批权力”买单?绝不是上市企业,而是中小投资者。这就好比,谁为出租车的牌照,为“份子钱”买单?普通乘客呀。所以,核准制隐藏着对中小投资者的“暗中掠夺”的不合理机制。如果不实施注册制,无法谈投资者保护。
二、注册制可以有助于将资金引流到实体经济,有助于“万众创新”。 在很多人眼中,股市仅仅是让上市企业获得资金支持,与其他企业无关,与经济无关。这是因为,长期以来,因为审批制及上市难问题,A股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市场,股市走牛也只是让壳资源更抢手,更稀缺。如果实施注册制,那就不同了。注册制让风投、创投有了更便捷的退出机制。有了上市预期,A股的高估值将会吸引大量的资金进入股权投资市场,进入中小微企业,投资和服务于新经济。这种市场化的资金导流,打通股市和经济的“任督二脉”,显然比任何政府的扶持政策更有效率。
三、让A股由赌场向市场转变,减少毫无意义的壳资源炒作。我们知道,核准制的结果是壳资源稀缺,而不是投资资金稀缺。其结果是,很长时间里,一堆资金围着壳资源乱炒一通,在5000点的时候,创业板平均市盈率达到120倍以上。这其实就是赌场,我想不出这些炒作资金对经济的任何意义。值得一提的是,在这样的赌场中,价值投资成为空话,中小投资者大多为输家。
四,增加市场稳定,减少大幅波动。对于上一波股灾,有很多人认为是股灾拖延了注册制施行。其实不然,笔者认为是注册制的拖延一定程度上导致了股灾。暴跌的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短时间内暴涨,因为泡沫。我们知道,在严格的核准制下,企业上市的节奏肯定跟不上杠杆资金入场的节奏。如果注册制早点推,如果股票供应与杠杆资金入场保持更好的市场动态均衡,可能就不会短期暴涨暴跌。
3、另外,除了核准制,T+1及涨跌停板也会助涨助停。笔者认为这都是A股长期大幅波动的根源,务必要引起重视。
4、利空:
因为目前的股票价格是有壳资源溢价的,也就是含有“审批权力”的价值。如果推行注册制,部分股票,特别是中小市值股票的价格会受影响。这个原因完全可以理解。这就好比,手里如果持有出租车牌照的人大多会反对完全市场化且无需牌照的专车。
Ⅲ 股票发行市场化改革
发行市场改革,最主要是控制新股发行数量,发行价格,能够使企业与市场共赢。
Ⅳ 股权分置改革对中国股票市场的影响
这个话题太沉重了,我简单说一下吧,如果追根究底,可能会涉及很多zheng 方面敏感的问题。
股权分置改革解决了中国股市独特的流通与非流通现象,05年开始改革时,股市开始由熊变牛,这主要是因为:01-05年的5年熊市就是由全流通引起的,05年给出了一个解决的原则,市场上不明朗的因素消失了,利空出尽变利好!而且当时大小非只是获得流通权,真正流通要等两年后,加上05年上市公司的业绩开始大幅增长,这给牛市创造了条件。
现在大小非开始流通了,市场才真正感觉到了压力!大小非的成本太低,大部分都是几毛钱,甚至几分钱,股权分置改革从头到尾都是不公平的,但没有办法,散户最终是拧不过国有大股东的。当时散户也参与了投票,在当时的环境下,为了眼前利益,散户也不得不投赞成票,除非是条件的确很差的。
股权分置改革的目的除了国家想通过减持不想持有的股票获得真金白银外,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了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消除国有股一股独大这个毒瘤,但事实上,现在改完了,乌鸦仍然是黑的,并没变白!
其实用5个字来形容就足够了:治标不治本。
--------------------------
如果想听假话,书城里很多书里都写得有!长篇大论,这里不够写啊!
Ⅳ 什么是金融市场化改革
金融市场改革是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稳步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改革,逐步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2013年,中国金融改革悄然而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将允许投资者做空股票的试验方案的规模扩大了3倍;采取措施支持地方政府发行债券;暗示允许更多私人资本进入银行领域;将严密管制的资本账户略微放松。这些举措表明,中国的新任领导层正在努力建立更加市朝的金融系统。
1、做空机制
中国证券金融公司宣布,2013年9月18日周三起,将扩大转融券业务试点范围,试点证券公司将由原有的11家增加至30家,标的证券数量将由原有的87只股票增加至287只股票。据估算,这287只股票的总市值相当于中国股票市场总市值的2/3。业内认为,这将满足市场发展需求和投资者的投资需求。
2、民营银行
在银行业领域,官方信息暗示,中国政府将扩大私有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渠道。此外,那些非金融机构型公司进军银行业的动作,也引发了不小喧嚣。中国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官媒《求是》上著文称:中国将给予私有公司更多空间来建立银行。在周小川发表该文之前两天,中国两大互联网巨头阿里巴巴和腾讯,均提交了申办银行执照的申请。苏宁电器也表示其想设立银行。
3、市政债券
9月16日,社科院与中债资信在京签署中国地方政府评级合作框架协议,并首次公开发布了前期合作研究成果。其中,中债资信还发布了地方政府主体评级方法和模型,这将为地方政府发行市政债券提供先决条件。中国地方政府尚不允许直接发行市政债券。然而实际情况是,地方政府利用融资平台或其他途径,实际已举借了大量政府性债务。
此外,中国政府还给全球对冲基金在中国融资打开了绿灯。6家被选中的对冲基金,分别被允许在中国融资5亿美元。这一规模虽然不大,但却是中国放开资本管制的重要一步。
Ⅵ 股票发行制度的改革是如何随着市场化改革而不断优化的
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不存在优化这种事情,本来就是监管不作为,平时不操心,出事了就各种限制和各种行政命令。
说穿了,就是给自己将来犯错留条后路收场,这就是他们的所谓“理念”。
Ⅶ 中国股票市场从开始到现在的发展过程及重要事件
、1984年- 提出建立资本市场构想
2、1984年11月-中国第一股发行1万股
3、1986年-中国第一个证券交易柜台诞生
4、1990年11月26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
5、1990年-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
6、股市设计者点评:
股市最初的建立就是如此,“历史在为未来奋斗的时候总是高尚和纯洁的,当年设计者所构想的证券市场只有一个榜样——欧美,欧美股市是完全市场化的结果,是最精明的商人之间的活动,而中国的历史现实却决定了中国的股市一开始就带着太多的政府色彩。”一位最初设计者对本刊评论说。这为后来的政策市以及国企圈钱埋下了伏笔。
三、○ 混乱90年代初:股市徘徊在保与压之间
1、1991年8月- 中国证券业协会在北京成立
1991-08-28 中国证券业协会成立。
2、1992年5月21日-上交所取消股票交易价格限制
3、1992年8月10日-“810”事件
4、1992年10月12日-证监会正式成立
5、1992年8月-1994年8月-股市变冷
6、1994年7月30日-三大利好救市政策引发大涨
7、1996年12月-政策扼住股市涨势
四、○ 牛市1999:功利性透支
1、1999年5月19日-5.19行情爆发
2、1999年6月-多重利好促股市大涨
3、 1999年7月1日-《证券法》实施
五、○ 打开潘多拉魔盒:从国有股减持到股权分置改革
1、2001年6月-国有股减持拉开序幕
2、2001年7月-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正式开始
3、2001年10月-证监会一家宣布暂停国有股减持
4、2001年7月-社保基金正式入市
5、2002年6月-国务院决定停止减持国有股
6、2002年12月-QFII制度正式实施
7、2005年4月30日-股权分置改革试点正式启动
8、2005年6月-利好齐发,股改行情启动
9、2006年9月-股权分置改革已近收官
10、就是从06年下半年到现在的大牛市,正在持续中。
Ⅷ 股票市场市场化改革的利与弊
中国的资本市场经过大的变革,取得股权结构上的突破性进展,银行的上市问题也得到顺利解决,市场规模快速扩大,市场结构也发生巨大变化,市场发展势头良好,取得娇人的成绩。但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与我们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仍然还有巨大差距,下阶段改革的步伐可能还要加大,完善市场功能、提高市场效率可能是下阶段的工作重点,而研究这些改革所带来的市场变化就显得尤为迫切。 随着特大股票的成功发行和上市,市场的规模的限制被成功突破,A股市场将容纳更多的大型股票。股票将不再稀缺,这样会导致质地不好的股票的流动性将向质地好的股票转移,存量股票的流动性向增量优质股票转移,非指数股的流动性向指数股转移。投资型资金向蓝筹转移,投机型资金因为衍生工具的导入也也向蓝筹聚集。由于大型股票的权重较大,大盘股票控制大盘指数的时代已经到来。另外,随着股票数量的增加,壳资源的价值会随之下降,香港市场垃圾股不受到重视的情况有可能会在A股市场发生。 研究股份全流通后市场环境变化和市场主体的行为变化,将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其实中国证券市场建立时设计分置的股权结构,事实上是对融资者有利的结构,国内市场一直以来能够维持比国外新兴市场要高的价格就是佐证。虽然股改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但事实上,到今天全流通的工作只不过是刚刚开始起步,是留守还是逃脱的问题考验着每一个解放了的持股者,以往只是流通股股东艰苦思考的问题,现在摆在了众多刚解放的新富者身上。 培育市场化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将改变市场单边运行模式。以前并没有建立稳定的市场机制,只有单边运行模式,市场的波动相对较大。随着双向交易机制的导入,赢利模式改为双向,市场的自动调节功能就会发挥,起到稳定市场的作用。这是一个巨大的改变,将深刻改变我们的投资习惯和思维模式。双向交易机制的建立,将加速定价的合理化进程,定价将更加准确。 多层次市场将会加速建立。这一直是国九条的目标之一,在一个成熟市场中,市场层次非常丰富,有主板市场,有创业板市场,有场外柜台交易系统(OTCBB)市场和粉单市场(Pink Sheets)等。随着国内多层次市场的逐渐建立,创业板有望建立,三板市场也将扩大和提高效率,股票价格在各个市场的排列会变得非常分明,价格体系的理顺就成为可能,这对绩差股有非常强烈的股价重新定位的要求。 提高市场效率,推进股票发行制度改革将会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变化。市场的效率越高,投资者和融资者的利益越趋向平衡,倾向性就越来越不明显。而以前是价格“计划”和节奏“计划”的工作模式,根据市场行情的冷暖来决定发行价格和节奏,是效率不高的根源。有认识上差异的原因,但更主要是维持市场高定价的需要,维护市场高价格与高效率之间的取舍。这在前阶段有其存在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其一直沿用至今的原因。要提高效率,就要由融资者和投资者公平地自愿决定而不是 “计划”。这样,维持市场高定价就要让位给市场定价。而从融资者急切盼望的现状来观察,现在的价格还是比较具有吸引力的,发行的节奏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在股票市场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投资者容易成功,下阶段市场变化很值得我们思考该如何去应对,前阶段是流通股股东享受了对价,下阶段将是由非流通股股东享受对价的时候了。市场将进入市场化改革时代,阶段性和结构性的机会要远大于整体性的机会,故此,仓位控制才是风险控制最有效的手段。
Ⅸ 中国改革开放后A股股票市场的历史是一部大起大落、暴涨暴跌、惊心动魄的改革开放证券史
股票指数是不是大起大落过?不知道2007~2008年的6100点到1600点是不是大起大落,暴涨暴跌、惊心动魄。
Ⅹ 列举并说明市场化改革的主要内容
市场化改革的特征与内容。
由高度集中统一的产品计划经济向国家调节的市场经济转换,是实质性的变革,
正如邓小平同志所指出的,改革是第二次革命,经济系统的整体性、内在统一性,要
求新经济体制尽快从总体上取代旧的经济体制。新旧转换冲突的加剧已表明,改革过
程中量变到质变的时刻已经迫近。
这场大变动应是以市场经济的全面推进为标志的,以社会经济生活全部转上市场
轨道为基本特征的。这就是:
(1)在所有经济领域和环节,大步推进各类市场的发展,如劳动力市场、资金
市场、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生产资
料市场和消费品市场等等,形成完整的市场体系。商品经济的实践在告诉我们,缺乏
任何一种市场,都会使市场体系出现断层,有碍市场运行中内在联系和反馈回路的形
成。市场结构的残缺不全必然阻碍市场功能的正常发挥,阻碍生产要素的流动和资源
的合理配置。
(2)大步骤、大面积引入包括竞争风险、供求机制在内的市场机制,让各种市
场参数进入市场,启动起来,运转起来。市场参数僵硬,市场机制就无法发挥正常的
调节作用;只有市场参数的正常运转,才可能使各类市场内在地统一起来,产生互相
适应又互相抑制的市场力。
(3)建设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济组织,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尤其是股份制经
济;改造和重建市场主体,即形成自主经营的企业,使企业行为市场化,经济效益评
估市场化;限制和疏导具有反市场化行为的。通过所有制关系的改革,完善市场基础。
(4)通过法律重新确认财产所有权,是当前改革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也是市场
化改革的一个基本条件。全民所有制企业固定资产存量和增量的产权的确认,关系到
理顺国家与企业的财产关系、分配关系,关系到宏观调控方式的改变和企业积累动机
的形成。为此成立的国家资产委员会和投资公司,将以平等的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竞
争,调节市场。个人财产和国有财产同样神圣不可侵犯。法律保护每个公民不限数额
的合法收入。
(5)在市场化进程中,改造和完善国家调节经济的职能,改造和健全社会主义
经济的计划功能,确立国家对经济有效的计划调节,实现“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
企业”。以维护和稳定市场运行为目标,加快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完善工商、审计
等市场管理职能;通过参与市场竞争,重新确立国营商业、物资、外贸部门在大宗商
品批发环节上的主导地位。
(6)建立、完善各种经济法则和法制机构,依靠法律调解市场运行中的各种经
济矛盾,保护市场机制的正常运行,实现各种市场行为的规范化。
总之,要以建设新体制、健全市场运行机制为出发点,以市场化为主线,设计各
种改革方案。对前期改革中一些侧重于破旧而不能立新的改革措施,要加以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