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长远的股票市值
⑴ 中国的股票有长远的投资价值吗
长期投资的话,有很多行业都可以选择,具体要关注成长性好的企业个股。个人认为:如医药行业的云南白药,可能会是下一个茅台;化工板块的利尔化学、江南化工;还有农业、酿酒和能源板块也可以重点关注。
⑵ 中国哪些股票值得长期持有
金融股,虽然涨幅不会很大,但长远的效益是很高的
⑶ 股票市值的市值管理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
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 市值管理是建立在价值管理基础上的,是价值管理的延伸。价值管理主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而市值管理不仅要致力于价值创造,还要进行价值实现。价值管理是基于公司股东价值最大化的管理体制,是强调价值创造的管理体制。企业集中于股东价值创造可以有效地平衡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相互冲突的利益。也就是说股东回报是首要的,因为只有保证股东能得到足够的回报,公司才能受到资本市场的青睐,获得维持发展的资金。而其他利益相关者才能从公司的持续发展中受益。
市值是上市公司股本乘以股价之积(市值=股本×股价)股价是个变量,瞬息万变,它直接传导市场的真实波动,在股本可比的情况下,市值因股价的涨跌而增减。因此,市值的变化要看市场的脸色。在估值能力强有效的成熟市场里,市值是上市公司投资价值的具体体现,等于上市公司全体股东的财富价值。但在中国这种弱有效市场中,股本×股价之积只是市值的外在表现,市值的内在本质在于它是公司综合素质或价值的集中体现。
证券投资学理论告诉人们,有两大因素影响股价:一是内因,即股票的内在价值;一是外因,即市场对股票内在价值的发现和认同。前者是本,因为价格是价值的体现。好的价值,理论上来说,就会有一个好的价格;反之,没有好的价值,就难有好的价格,即便出现了好价格,由于没有价值的支撑,也不可能持久。然而,后者也是影响股价的重要因素。由于市场这只无形之手,它有自己的估值标准、涨跌周期和行为偏好,加上信息不对称因素,所以同样价值的股票在市场上,可以有溢价和折价之分。
市值差别=股价差别(如股本不变)
市值的大小的确与股价涨跌密切相关;但真正决定市值的不是股价,而是股价背后、影响股价的深层价值因素(盈利能力、成长前景、行业地位、团队素质、治理结构、运营规范、战略思路、投资者关系),人们不能仅仅将市值的大小由股价的高低来确定,还应该看看公司的深层因素。
市值管理=股价管理(甚至股价操纵)
市值管理的确需要关注股价,但关注决不等于直接管理甚至操纵。因为股价由市场形成,不能、不可、也不容许管理。从这个角度说,市值管理是价值管理,重心在决定价格基础的价值上。
市值管理=迎合市场(市场主力)
市值管理需要考虑市场因素(周期、规律、市场人气、投资偏好、估值标准等),但考虑市场因素决不等于迎合市场。不迎合≠不理睬;你不理市值,市值不理你;市值管理是必修之课;市值管理要遵循市场规律,贵在因势利导。
市值管理=追求股价的最高化
股价上扬的确对提升市值有直接影响,但股价最高化决非市值管理追求的目的;公司和股东价值最大化也不等于股价最高化。价值管理发端于成熟资本市场企业价值最大化理论,人们可以把价值管理定义为“企业通过各种手段实现尽可能高于投资者投资成本之资本收益”。价值管理是通过科学专业的方法与工具提高股东收益―― 这一收益将主要反映在企业股票市值上。
公司价值之体现,涉及公司战略、公司理财、公司治理、投资者关系4个方面的内容。而这4方面,又可细化出若干涉及企业方方面面的管理课题。与单纯追求高股价相比,上市公司良好的价值管理更应该体现在能够得到资本市场广泛认同方面,机构投资者、中小投资者要认同公司的理念、内在价值,市场要认同公司能够保持业绩持续增长、维持估值目标。上市公司作为中国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变革,股权分置改革的完成标志替全流通时代已经到来。在这个全新的制度环境中,所有上市公司都将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有效管理市值,如何有效激励管理层。
市值管理是公司经营哲学和经营理念的深刻转型,这个转型的核心内容是企业经营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向企业价值最大化过渡。在成熟市场经济和国际惯例里,企业价值最大化(即市值最大化)已经成为公司经营的最高目标和体现经营绩效的综合性指标。传统的“利润最大化”成为一个追求市值最大化的过渡性指标。这种经营目标的转型.将引发经营思维、经营内容、公司治理、业绩考核、管理层激励等方面的一系列变化。
在股权分置情况下,当非流通股价格无法以流通价衡量时。非流通股股东倾向于以净资产最大化而非市值最大化为目标。国有上市公司出于资产保值、增值的考虑,更是普遍选择了将净资产作为国有企业考核体系的核心因素。
股改完成后,国有股获得流通并体现出市场价格。股东价值取向逐渐趋于一致,企业价值的考核方式也在适时进行调整。现在将市值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考核,有利于引导上市公司管理层关心公司市值变化,致力于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继股权激励后,国贤委提出市值考核并不是偶然的,本质上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双轮驱动管理层努力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全流通使所有股票都获得了上市流通的权利,实现了“同股同价同权”,为上市公司市值反映公司内在价值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投资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预期对上市公司价值进行评估,得到一个其所偏好的市场价值,然后根据上市公司市值的表现来决定是买人还是卖出,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开始恢复。
近几年来,中国股市中机构投资者的规模迅速增加.其在资本市场中的比重在2005年底已提高到25%,这改善了中国股市上的投资者构成,使整个证券交易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趋于理性,对上市公司的估值更接近于实际价值。
由于所有股票都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流动,敌意收购的可能性将会增加。敌意收购指收购方在目标公司不情愿的情况下,通过大量购买目标公司股票取得控股权的收购行为。市值被低估的上市公司最容易成为敌意收购者的目标。有时收购者目的是通过敌意收购扩大自己业务范围,提高自身影响力。但更常见的是,在上市公司市值低估时低价购买公司,然后在市值恢复正常时卖出,从中赚取超额收益。这种做法会影响到上市公司正常经营活动,不利于上市公司长远发展。而且,敌意收购忽略了管理层的意见,对公司内部来说是不受欢迎的。因此.上市公司有动力进行市值管理.避免其市值被低估。宏观经济在股权分置条件下,因为股票价格不能准确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股市作为宏观经济晴雨表的功能被扭曲。近年来.虽然中国GDP一直高速增长.股市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出现与宏观经济走势相悖的怪现象。全流通后,伴随着股票市场价格发现功能的恢复,股票市场中的市值表现将真正成为公司、行业、乃至整个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的反映。
市值管理同时也会给宏观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
首先,随着投资者对股市信心的恢复,会有一部分资金从银行流入股市.股票市场上的资本量增加.上市公司的融资渠道扩大,融资成本降低。
其次,股市资本配置功能逐渐完善,投资者根据自己的预期在不同行业间投资.这就能通过市场的力量完成资本配置。微观经济学原理表明,市场的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它能够确保资本在不同行业间合理分配以实现收益最大化,那些最有发展潜力的行业将能够吸引更多的资金。市值管理给资本市场带来的变化将促进公司间的发展和竞争,从而推动整个宏观经济健康发展。存在问题全流通是中国股市建立以来意义最为深远的一次变革。股市基本功能开始健全,投资者信心得以恢复。但由于中国股市发展还不够完善.市值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其根本问题是,中国股市是一个弱有效市场.上市公司市值变化难以迅速准确地反映其内在价值的变化。一个完善的股票市场需要有雄厚资金参与,需要有大型上市公司作为标的,需要富有弹性的价格机制,需要有良好的信息传递机制以及大量理性投资者虽然股权分置改革以来,中国股市在这些方面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资本市场相比还存在着很大差距。
全流通带来的利好消息吸引了大量资金进入股市,扩充了市场容量,市场定价机制在逐渐恢复。同时,由于股市上机构投资者比例提高,市场上的投资者行为呈现出较强的理性色彩。全流通给市场带带了很大变化, 使市场逐渐走向成熟,股市基本功能开始恢复,但仅仅依靠市场的手段是难以解决所有问题的。国家有关部门要完善立法,规范投资者行为,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为市值管理建立一个良好的法律监管环境。
⑷ 中国一重有没有长远价值
这种股票相对比较稳健一些,但是行情不好或者牛市的时候,他缓慢下跌;行情来了,他也仅能跑赢大盘,盘子实在太大,可以做为机构套利的工具,个人投资者在这种超级大盘股上下功夫,一般只能事倍功半。长远来看,价值还是有的。但是,个人建议多参与一些国家支持的,新能源新材料等成长性强的股票,长期价值会更大。
⑸ 我想知道大家认为可以长期持有10年,甚至一辈子的十支股票
在中国不存在长期持有的股票!
⑹ 现在所有股票的总市值有多大2005年以后上市的股票市值有多大拜托了各位 谢谢
现在的市场信心很脆弱,股民的信心很难恢复,不是一个简单的利好就可以企稳的,信心需要时间恢复,建议起稳再买入为好,个人认为市场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时间解决。 9.16号再度低开破位大跌,的确,市场比我们想像中还差,作为从业多年的笔者,经历过中国股市几乎所有的动荡,见过熊的、却真的没见过这么熊的。上期报告我们预期在宏观数据相对理想、在面临2100点、2000点两大整数关口的支撑,至少会短线横一下,给市场投资者一个喘息思考的时间,很可惜,我们又错了,我们不禁要问:中国股市到底怎么了?在跌幅超过66%、现在面临两大整数关口支撑的情况下,连横都横不住!这样的市场显然已经失去了理性分析的意义。 面对上述市况,我们无言以对!要知道这是已经打了股价两三折以后的再度暴跌,中石油从48元到现在的10元,中国平安从149元到现在的39元,我们还能讲什么价值!我们只能说在中国股市,博弈才是最本质的东西,蓝筹指标股已经仅仅具有交易价值了,可能已经沦为砸盘的工具,这对市场的长远伤害是极其巨大的。我们曾经说过由于股改彻底失败,政策面又不肯纠错,这使得市场出现严重倒退,这样的判断正在逐步实现,尽管笔者并不想看到这一幕。 很多蓝筹指标股都在今天破位了,照这种跌法,2000点根本没任何招架之力,1800点能否守住还是个未知数?究竟是谁利用指标股来砸盘的呢?有人判断是境外力量,有人说是大小非,有人说是基金保险等国内机构,我们认为探讨这些都没有用,关键是找导致这种局面的成因,根本就在于政策面的软弱!连救市都不敢提、明知股改政策需要调整却不作为,这让国内投资者怎会有信心?怎能不让砸盘者胆大妄为! 现在中国股市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股灾,市场本身的规律和功能已经遭到严重破坏,想扭转这个局面已经不是那么容易了,必须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努力才行,政策面应及时纠正股改政策,启动紧急救市方案,才有可能化险为夷,否则,只有看着市场自由落体吧,等着大小非都不想抛了才能找到真正的大底,这个底是残酷的!因为它意味着中国股市再度推到重来。 今年以来市场呈崩盘式下跌走势大大出乎市场的意料,进入八月份市场跌跌不休,股指越走越弱,盘中始终难有像样的反弹出现,应了那句老话,弱势不言底,本轮跌势非常恐怖,目前股指累计跌幅已66%,股指已快接近10年均线区域,已达到投资者10年的投资成本线,有部分个股已屡创历史新低,大多数股票被打了三折,无论是机构投资者还是广大散户都伤痕累累,市场在如此短的时间内有如此巨大的跌幅这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是很罕见,除了制度上的原因,大小非成为市场下跌的罪魁祸首,而以银行股为首的权重股则充当了市场的领跌品种,投资者信心严重缺失,市场在投资人气无气大伤后,要想恢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希望能引起管理层的密切关注,目前市场处于最难熬的时候。 反弹时只能轻仓参与,历史上每一个重要的整数关口,都有较强的支撑。而2000点是一个重要的支撑关口,可以预见,在向下跌破2000点的过程中,必然有一些护盘资金会死守该点位,特别是跌破2000点之后,大盘有可能出现一波反弹。 不过,较高的估值,决定了2000点将无法阻挡大盘下跌的趋势。目前,市场对于上市公司业绩见顶的预期已经是空前的一致,虽然静态的市盈率已经在16倍左右,但是动态市盈率反而会在20倍甚至更高,更重要的是,目前平均市净率水平仍超过2倍,而大盘位于998点时,这一数据仅仅在1.5倍左右。 当前市场我们认为,在市场真正找到大底之前,市场可能会出现一波反弹,但是力度不会太大,极限将可能在2245点附近,甚至还难以达到2200点之上。因此,投资者可参与的空间并不大。如果要参与,仓位一定不能重,而且一定要设好止损点,一旦市场重新走弱,就应尽快出局。 技术上分析,2100点经过短暂的震荡争夺后,周三盘中很快被轻松击穿,股指回归2000时代,目前10年均线在2040点区域,后市仍有继续调整压力。现在来预测底部在何处已无任何意义,尽管股指已严重超跌,但因为左右市场运行格局的系统风险仍在不断释放当中,而管理层也迟迟难有实质性的重磅利好组合拳来救股指于危难之中,新低之后还有新低,导致市场人气异常低迷,市场最终能否走强还要看管理层的决策。 两大因素或削弱利好效应 对于这一组合性货币政策,业内人士认为有两点需要引起关注。一是货币政策的改变是针对证券市场还是针对实体经济领域的。在证券论坛中,不少网民们对这一组合性政策予以积极评价,认为这是极大的救市政策,似乎表明下调存款准备金率与下调贷款利率是直接针对证券市场的。殊不知,这一组合性政策是针对实体经济,对证券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是需要通过上市公司环节来发挥效用的。也就是说,这一组合性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的影响,首先得看对实体经济的影响,然后再看对上市公司的影响,之后才能谈及对证券市场的影响,从而使得这一“利好”效应有了一定的折扣。 二是这一组合货币政策是否可以扭转市场一度存在的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趋势。就此点来说,似乎并不乐观,一方面是因为此组合性货币政策本身存在着对冲的特征,比如说存款准备金率下调对中小市值商业银行股或将带来积极的影响,因为其意味着这些银行股的贷款规模或将增加,从而带来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的趋势。但也存在着利淡的信息,因为贷款利率的单方面下调,意味着银行股的存贷差或将收敛,这明显不利于银行股在2009年的业绩增长预期。值得指出的是,不少研究机构本来就对银行股在2009年的业绩增长持不乐观的预期,所以,此次贷款单方面下移将更强化这一不乐观预期。所以,银行股在今日的走势将难有积极的预期,尤其是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下调的交通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银行股更是如此。如此就可能削弱这一组合性货币政策对股市盘面的正面引导作用。 谨慎看待中期拐点论 当然,由于这一组合性货币政策对证券市场部分乐观者仍将带来积极乐观的预期。一是因为这一政策的出台就意味着从紧货币政策有所松动。而众所周知的是,在去年10月份,A股市场见顶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时持续出台的从紧货币政策措施,所以,时隔一年之后,从紧货币政策的积极松动信号或将带来A股市场的中期拐点。二是因为这一组合性货币政策或将改变A股市场的资金面以及改善市场参与者对A股市场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放缓的预期,这也有利于凝聚市场人气,从而产生一轮行情的拐点。 不过值得指出的是,市场中期拐点论仍需要两个因素的配合:一是成交量是否迅速放大,因为成交量一旦持续放大,则意味着市场参与者对组合性货币政策的诠释结论是相对积极的,更多的资金将涌入市场,从而推动着A股市场的逞强;二是组合性货币政策能否改善当前经济增长放缓的预期,比如说房地产价格能否企稳弹升、汽车销售量能否回升,再比如说出口形势能否企稳弹升等等,这些信号的出现方才能够确立中期拐点论。 所以笔者认为,如果这些信息未出现的话,建议投资者谨慎看待中期拐点论,毕竟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同时,市场由寒冬转为春天,也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聚集春的能量。更何况,当前A股市场所存在的大小非减持、新老划断后的限售股在解禁后的减持等信息也将弱化这一组合性货币政策的做多效应。也就是说,后续走势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预期。 市场短线有望企稳 当然,就短线走势来说,仍存在着企稳的预期。一是组合性货币政策的出台的确意味着从紧货币政策出现拐点的趋势,这对证券市场的利好效应是长久的,从而将极大地改善基金等机构资金对未来货币政策的担忧。二是组合性货币政策对地产股等周期性股票也有积极的刺激作用,从而推动着A股市场的短线走势相对活跃的预期。
⑺ 中国一重股价为什么只有5元多,长远看有没有升值空间
@@@不是低价就有上涨空间的。
基本的,中国股票上涨就靠炒作,所以叫炒股。
跟着市场热点来操作。
⑻ 我为什么坚持认为中国股市值得长期投资
我为什么坚持认为中国股市值得长期投资?在A股,好的投资标的会“说话”
第三,专业化的机构投资者成为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
证监会通过对内幕、坐庄、爆炒等非法行为加重处罚,完善监管制度,重塑机构投资者理念和行为,即重视企业本身的内在价值,平衡风险与收益,与企业共同成长;而个人投资者很少具备全面的企业价值分析能力,由专业机构统一分析并配置将成为趋势,个股分化也许不会结束,而可能成为常态。
2
转型与去杠杆下的宏观环境
中国经济增速在2010年以后开始放缓,并在
结构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主要特征有二:
1、总量增速放缓
,2010前十年,GDP平均增速达到10%,供应不足、资本开放及劳动力红利,成为经济腾飞的推动力,2011年开始,实业结构型过剩,总量增速放缓,存量竞争成为很多行业的共同点,但于全球角度,依然是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之一。
2、增长结构转变
2010前十年,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的主力,物质基础薄弱刺激实业投资,但2011年开始,出口优势缩小,投资费效比下降,消费及内生增长成为经济最重要拉动力,行业分化成为趋势。
对于经济总量,我们认同L型企稳的增长路径,高层重视经济质量而非数量,消费增长会提供主要拉动;对于经济结构,过剩产能在供给侧改革下企稳,新增长点更多围绕商业模式创新及消费升级展开。
同时,在2010年之前,企业间规模差异不大,各企业均能从经济腾飞中获得超额收益,但在经济降速期,市场竞争加剧,大中型企业凭借资本、管理、人才、渠道、品牌等优势,能获得更高的经营效益,并实现并购整合,实现行业内的强者越强,由3-5家核心企业瓜分行业多数利润,是大部分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对行业核心企业的研究尤为重要。
价格现象从来都是一种货币现象。
2010年之前,央行的外汇资产是货币创造的发动机,银行依靠存贷差即可获取暴利,自身加杠杆动力不强,商业银行总负债/央行总负债一直保持在3-4倍以内;但2010年开始,外汇资产下降缩减了商业银行存贷差收益,商业银行转为发展主动负债,大幅放大经营杠杆,来维持高额收益,商业银行总负债/央行总负债在今年达到7倍,随后遭到监管层强力的降杠杆措施。
在2011-2012年的第一轮金融创新中,非标资产成为商业银行加杠杆对象,并蔓延至其他资产,但很快被监管严控并纳入表内,造成股债双灾,“钱荒”效应即是在此阶段产生;在2014年开始的第二轮金融创新中,加杠杆对象直接作用于股债,并蔓延至房地产,形成股债房三牛,随后迎来了监管层暴力去杠杆,股票及债券分别在2015、2016年被刺破泡沫。
本轮商业银行的去杠杆仍在深入,唯一高高在上的资产只有房价,股市杠杆已基本清理完毕,在流动性层面上,
目前更多是处于存量资金博弈状态,对企业本身价值更为关注。
3
好行业、好企业、好生意
在投资中,股票价格围绕价值会有较大波动,但对于企业经营本身,应是具备穿越经济周期的能力。因此对于投资标的的选择,我们通常围绕好行业、好企业、好生意的三个标准进行抉择。
1、好行业。
根据行业生命周期特点,大多数行业从诞生开始,都会陆续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三个阶段,经历大量竞争和并购后,最终形成行业内的寡头垄断,由3-5家主导企业分享多数收益,如果丧失创新机遇或被替代,甚至可能遭遇衰退期,如柯达、诺基亚等。
对成长期行业的投资,更关注行业规模增长的持续性,以及企业本身能从行业增长中获得的营收和利润增长;对成熟期行业的投资,更关注企业在竞争中构建的独特优势,并依靠优势获取盈利和成长的能力。
2、好企业。
在行业高速成长期,单独企业的优劣并不明显,但随着行业发展成熟,竞争压力增加,好企业的价值将放大。在我们评判企业本身优劣的过程中,着重分析其管理团队、竞争优势、财务状况三个方面。
优秀的管理团队,具备对企业战略战术的坚决执行和反馈能力,能灵敏地捕捉市场趋势的变化并作出针对性决策。
独特的竞争优势,能帮助企业树立竞争壁垒,维护自身收益水平,降低经济周期波动带来的影响。
清晰的财务状况,既有利于评估管理团队措施执行的有效性,也有利于在行业间进行比较分析,明晰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劣势,并对企业进行定量化的价值评估。
3、好生意。
商业模式对企业盈利的持续性和稳定性起重要作用,其表现为盈利与增长模式、核心竞争力、市场壁垒等,同时商业模式并无好坏之分,只有适合与否。
如2010年之前,批量化、低成本、分销式带来的规模优势,可以帮助企业快速满足市场需求,获取高额收益,但随着竞争加剧和消费升级,个性化、高品质、直销式可能成为企业突破竞争的重要方向。
例如,在2011年时,宜华生活与索菲亚均为家居行业重点品牌,且宜华生活市值与市场规模均高于索菲亚,但随着消费者对家居品质及定制化需求的提升,以及对直销门店渠道的把控,索菲亚从竞争中突破,其市值从36亿增长至360亿,而宜华生活市值从94亿增长至146亿,两者增速差距巨大。
作者 王建辉
⑼ 中国长远香港股
通过购买看跌期权,你可以确定愿意承受多少损失风险。卖出期权使你有权在现在和期权的到期日之间以预先设定的价格出售给定股票的股票。向窗外张望。可怜的小伙子
⑽ 适合长期持有的股票有哪些
1、高分红的银行股
在我国股市中,以目前形式来看,最安全的长期投资标的肯定是银行股无疑。由于其本身性质,是最不可能出现退市以及暴雷的投资标的。而且从分红是否慷慨的角度来看,银行股也是排在市场的首位。
所以坚持长期持有银行股,跑赢通货膨胀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碰上极端行情时,也会迎来股价翻倍的可能性。选择上主要选择每年都有高分红的就可以。所以对于长期投资,银行股是市场中少有的安全标的。
2、低风险的券商股
对于靠天吃饭的券商股来讲,虽然其有着很强的周期性存在,但是踩雷及退市对其来说也是小概率事件。在其随着市场下跌而下跌时,在底部横盘区域都是介入的良好时机,当牛市来临后,在自己的心理预期价位或者历史高位附近都是不错的出局选择。
3、被错杀的绩优股
很多消费类板块中都存在着很多绩优股,他们往往也会在熊市中随着市场走势而被错杀,主要因为是投资者的恐慌情绪以及大的市场环境所影响。当期来到熊市的底部区域或者价值被严重低估时,投资者都可以选择建仓并长期持有。
由于这类绩优股拥有者长期稳定的现金流,一旦市场走完熊市,在牛市来临后肯定会有一个估值修复的过程,在这个修复过程中必然会给长期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利润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