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湘绣股票市场
Ⅰ 湘绣在湖南都有哪些知名的品牌呢
手牌湘绣 天利湘绣 珍品湘绣 成功湘绣 再红湘绣 玉玲湘绣 伊飞湘绣 品绣者湘绣 青竹湖湘绣 金球湘绣
Ⅱ 湘绣的湘绣现状
湘绣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西汉初期,湖南地区的刺绣技术已高度发达,可在汉代以后,却莫名消失,直到清朝光绪年间,平江绣女李仪徽首创掺针法,才使湘绣重新崛起。1898年,长沙“吴彩霞”绣庄的开设,标志着湘绣正式走向商品化的道路。湖南湘绣研究所精心创制的《雄师》、《饮虎》等湘绣精品已成为了中国工艺美术国家珍品,荣获了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研制的双面绣《杨贵妃》、《望月》等被国家有关部门珍藏;贺香港回归的大型湘绣双面座屏礼品《百鸟朝风·洞庭春色》在香港回归典礼上得到中外来宾的高度赞扬和齐口好评。在国庆52周年前夕,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沙坪镇的沙坪湘绣厂根据董希文先生的同名油画,由8名绣女历时14个月精心绣制的《开国大典》,绣片长201厘米,宽124厘米,画面描绘了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时在天安门举行开国大典时的盛况。
然而,在绝对现实的市场经济中,湘绣无比荣耀的背后却难掩尴尬的现状——在国际市场上,高档装饰品苏绣占了80%,湘绣仅占5%;在国内,湘绣只占30%,而苏绣占60%的市场。一些湘绣生产厂家纷纷倒闭,湘绣出口受困,现有市场也是惨淡经营。长沙市海关数据显示,湘绣已经从湖南省大宗出口商品中销声匿迹。对此,许多业内人士认为,湘绣快走到穷途末路的境地。湘绣生“锈”了!
Ⅲ 请问湖南著名的湘绣公司,湘绣城,湘绣厂有哪些
长沙这方面的东西比较多,五一大道。
Ⅳ 湖南湘绣价格及其简介
说起刺绣,可能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中国四大名绣,苏绣、湘绣、粤绣和蜀绣,今天我们主要谈一谈湘绣。湘绣起源于湖南,而且博采众长,慢慢的发展出了一套自己的特色。湘绣的主要特点是形象非常的生动,逼真,而且有很强的质感,具有精湛的技艺和自己独特的风格。近年来获得了消费者的一致好评。湘绣有非常丰富的种类,花鸟鱼虫都可以做为它的对象。

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针法是湘绣中运针的方法,也是湘绣线条的组织形式,每一种针法都有其固定的规律和独特的表现手法。
湘绣的传统针法有五大类,72种。其中平面绣类32种;织绣类15种;网绣类11种;结绣类6种,还有后来不断发展完善的鬅毛针以及乱针等针法。
1)、平绣类:平绣是以线平铺料面的绣法。
2)、织绣类:织绣是以线交织成一定形状的绣法,织绣具有较浓的装饰趣味。
3)、网绣类:是以各种色线相互牵连,结成网状,组成装饰图案的一类针法。
4)、扭绣类:是以线扭结成环组成图案的一类针法,适合绣小件日用品和服装上的图案。
5)、结绣类:是以线结成颗粒状或圈状,组成图形或局部纹样的一类针法,最常用的又打子针用于绣花蕊、蝴蝶眼睛等。
湘绣价格是根据其绣幅大小、复杂程度、针线品种来定价的。
1像蚕丝刺绣百鸟嬉戏图,卷轴爱莲说,精品荷花图,卷轴牡丹这种一般在1500元左右;
2一个小丝巾,小手帕,一般10元左右;
3湘绣双面绣,写意牡丹花开富贵,湘绣红梅报春图办公及居家装饰用的一般在2000元左右,价格略高,但是其效果很好,画面非常清晰,明亮;
4巨幅湘绣,比如长卷琴棋书画仕女图,由于其长2.6米,款0.9米,制作时间非常长,其价格也高达30000元,还有人名大会堂有一副冬雪北国,也是巨幅湘绣。
由于湘绣品种繁多,这里就不一一列出来了,以上价格只是给大家作为一个参考。
针法的介绍:
1、齐针:齐针是湘绣的基本针法之一,也是各种针法的基础。平绣的针法是:起落针都要在纹样的边缘,线条排列均匀,且紧不能重叠、稀不能露底,力求齐整。平绣按丝理不同分为直、横、斜三种,即直缠、横缠、斜缠。
2、散套:散套是目前欣赏品中最常用的,也是运用得最广泛的针法之一。它的主要特点是等长线条,参差排列,皮皮相迭,针针相嵌。由于线条的组织形式比较灵活,丝理转折自如,镶色浑厚和顺,绣面细腻平服,因此能够细致地表现花草,翎毛等的生动姿态。
3、施针:施针是绣制人像、动物、飞禽等的主要针法。它的特点是用稀针分层逐步加密,便于镶色,丝理转折自然,线条组织灵活。
4、虚实针:由虚虚实实的线条组成,线条等长参差,由粗到细,排列是由稀到密,针脚亦逐步由长到短。
5、乱针绣因其表现力强,已经成为独具一格的新品种。乱针绣粗看似乱,其实乱针:乱中有律,它是利用长短参差的直斜、横斜线条交叉掺合而成,能一次、再次地掺色。由于线条组织成交叉形,因而在掺合后,仍能保留多种色线的固有色。色彩掺和的次数不拘,直至光、色、形都符合要求为止。
6、打点:打点是传统针法之一,历史上多用它来绣制日用品。解放后,刺绣工人创造性地用它来绣制欣赏品,效果很好。打点绣是以纱为底,按纱格经纬点斜绣,每点一针,聚集而成。
7、戳纱:戳纱也是传统针法之一,用以绣人物的服饰,装饰性很强,戳纱以纱为底,用许多小几何形花纹组成图案。
8、接针:短针前后衔接连续进行,后针接前针的末尾连成条形。
9、滚针:两线紧捻,连成条纹,线条转折比较灵活。无论绣直线或曲线都比较恰当。
10、打子:也是刺绣传统针法之一,即用线条绕成粒状小圈,组成绣面。因为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为"打子绣"。在欣赏品中多用来绣花心;或单独用来绣静物,如花篮等。
11、擞和针:针法组织与散套大同小异,不同的是散套针线条重叠,擞和针线条平铺。散套针的针迹隐伏于线条间,擞和针的针迹比较显露。擞和针在绣欣赏品上多用来绣树干和石头。
12、集套:集套是绣圆形纹样的针法,以等长参差线条分皮顺序进行,绣时后皮线条嵌入前皮线条中间,丝丝相夹,并衔接着再前一皮线条的末尾。每一针针迹都要对准圆心,在近圆心处要做藏针。
13、正抢: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外向内顺序进行。
14、反抢:用齐针分皮前后衔接而成,由内向外有规则地进行,丝理方向一致,皮头相互衔接。
15、鬅毛绣:鬅毛绣表现力强,主要运用于猫科动物的绣制上,直至光、色、形都符合猫科动物要求为止。
如何保养:
湘绣是以素库缎、素软缎、硬缎、交织软缎、透明尼纶等为底料,用各色真丝绣花线纯手工精心制作的高档、昂贵的手工艺品。具有极高的装饰性和收藏价值。保存湘绣时,平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轻拿轻放,防止玻璃破碎。
2、宜挂放在通气、干燥的地方,以防霉变。
3、尽量避免风吹、阳光直射。
4、日用、实用品宜干洗。(如真丝围巾、披巾、手帕、领带、被面等)。
5、避免将汗珠或其它碱性液体滴在绣品上。
6、避免与粗糙、带毛刺的物质接触,使丝绸“跳丝”造成损伤。
四大名绣之一的湘绣从2000多年前发展到现在,早已是我国的文化瑰宝,其发展与壮大需要我们不断的努力。但是如今湘绣销售很是冷清,因为其价格昂贵,相比其它绣品并无价格优势。湘绣主要依靠手工来制作,现如今人力成本不断上升,湘绣利润空间也不断被压缩,而且纯手工的话费时费力,种种原因造成了湘绣的高价格。但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坚持下去,为中国文化界保留下这可耀眼明星。
Ⅳ 湘绣的发展历史是怎样的
湘绣是湖南长沙一带刺绣产品的总称。湘绣是我国四大名绣之一,湘绣起源于湖南民间的刺绣,它在发展的过程中吸取了苏绣和粤绣的优点,从而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湘绣的历史,过去一般都认为创始于清朝末年,但自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绢地长寿绣”“绢地乘去绣”“罗绮地信期绣”等精美汉代刺绣后,对于它的历史有了新的认识。
可以这样说,湘绣是在清代后期形成的具有独特风格的刺绣体系,这一论述是合乎事物发展规律与实际的。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我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源头。
湘绣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主要是在极细密的丝绢上运用连环针刺绣而成的,其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生动活泼,令人赞叹不已。
在湖南长沙所发掘的春秋战国木廓墓中,出土了两件绣花绢残片,也佐证湖南刺绣已具有2000多年历史。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经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而且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
而在长沙马王堆发掘的西汉墓中,出土的湘绣制品有41件刺绣衣物和一幅装饰内棺的铺绒绣锦,绣品采用的图案有10余种,绣线均为未加捻的彩色散丝,色相多达18种。在刺绣的针法上,则采用了连环针、齐针、接针和打子针等多种针法,使绣品产生针脚整齐,线条洒脱而丰富,图案多样的特点。而且这些绣品的绣工非常娴熟,具有很扎实的功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西汉时期的湘绣工艺已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在湖南长沙东郊一带发现了三座西汉时期的墓葬,从墓葬中出土了大量的刺绣衣物、龙凤图案的绣品及树纹铺绒绣锦,堪称巧夺天工,是精彩绝伦的艺术品。
这些绣品的图案种类繁多,绣线也有多种色彩。它们是运用细密的未经加捻的彩色散丝,在绢、绮、罗、锦的坯料上,用平针、辫子针、接针、打籽针几种针法,使其针脚整齐、绣工精细、图案多样,生动活泼的形象令人赞叹不已。
从墓中出土的“遣策”上清楚地记下了这些绣品的名称,有“乘云绣”“长寿绣”“信期绣”等。
“乘云绣”上绣着翻腾飞卷的五彩祥云,在云雾中隐约可以见到露着头部的神奇凤鸟,作为凤鸟乘云的象征。
“长寿绣”上用多种彩色的丝线绣出花穗状的流云,流云间还穿插着云朵。图案比较抽象,翻卷的流云中有仅露头部的龙。龙是传说中的一种神物,能兴云、利万物,汉代还传说龙能引导人们成仙,长生不老,所以人们称之为“长寿绣”。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与古代传说中的长绶鸟有关,长绶鸟是古人常常借用与“长寿”谐音的吉祥鸟,绣面图案中的长尾流云就是长绶鸟的尾巴,古人借“长绶”的谐音而定名。
据史书记载,汉代像长寿绣这类高档精细的刺绣品,一匹价值2万钱。汉代黄金一斤值万钱,可见刺绣在汉代是价比黄金的。
“信期绣”是出土的刺绣中数量最多的一种,它的绣纹是以燕子作为主题图案,绣面上布满了长着长尾巴的变形燕子和流云,燕子是定期南迁北归的候鸟,每年总是信期归。
此外,还出土有茱萸纹锦、云纹绣、树纹铺绒绣、绢地方棋纹绣等。尤其是装饰在汉墓锦饰内棺上的树纹铺绒绣,它是先用朱红色、黑色、烟色3种丝线在褐色的绢地上绣出黑色斜方格纹,然后在方格内绣出红色和烟色的树纹。
刺绣的树纹看上去即像吉祥的“吉”字,又像长寿的“寿”字,可能是“吉祥树”“长寿树”的寓意纹样。汉代绣品大多采用锁绣针法,只有这件是采用平针满绣,它是我国最早的平针刺绣绣品。绣面上的图案是用直径0.1毫米非常纤细的绒线绣成的。可想而知,我国古代的妇女们是多么的心灵手巧,能用这么细的线绣出如此精美的绣品,而且在地下保存了2100多年仍然还能这么完整,颜色鲜艳,令人称奇。
这说明远在2100多年前的西汉时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我国刺绣史上令人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证明湘绣的历史源远流长。
在湘绣发展的过程中,湘绣还形成了水墨画般的素雅品质。湘绣的传统题材主要是以狮、虎、松鼠等,特别是以虎最为多见。并以着色富于层次、绣品若画为特点。
在唐代湘绣有了很大的发展,某种程度上可以说,它由日用与观赏两者兼容并蓄,发展到日用与观赏分而治之,特别在观赏方面成就最大,由于文人们的积极参与,形成了画师供稿、艺人绣制,画绣结合的新趋势。
在唐代的刺绣除了作为服饰用品外,还用于绣佛经和佛像,为宗教文化服务。此时湘绣的技法虽然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
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渐兴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楼阁,花卉禽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但是唐代湘绣存世极少。
宋代是我国手工湘绣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受官办文绣院的影响,湘绣也转向对纯审美的艺术绣方面发展。
据《宋史•职官志》载,宫中文绣院掌纂绣。宋徽宗年间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辈出,并由实用进而为艺术欣赏,将书画艺术带入刺绣之中,形成独特的观赏性绣作。
在宋代由于当时朝廷奖励提倡之故,使原有的手工湘绣工艺有了几个方面的提高:一是平针绣法富变化,钻研发明出许多新针法;二是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制钢针和发细丝线;三是结合书画艺术,以名人作品为题材,追求绘画趣致和境界。
Ⅵ 湘绣的发源
湘绣起源于民间刺绣,已有2000多年历史。
现已发现最早的实物是1958年从长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龙凤图。1972年,马王堆汉墓又出土了40件刺绣衣物和一幅铺绒绣锦。这些绣品图案多达10余种,绣线有18种色相,并运用了多种针法,达到针脚整齐、线条洒脱、绣工纯熟的境界。至清代,长沙刺绣遍及城乡。据清同治《长沙县志》载:“省会之区’,妇女工刺绣者多,事纺织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锦钿相尚。”长沙县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传世文物有故宫博物院藏清道光湘绣芙蓉鹭鸶屏风心、清代湘绣一路荣华图轴、清代湘绣紫绶金章图轴、清代湘绣一品富贵图轴等等。
传统湘绣的用线极有特点,丝线轻过荚仁液蒸发处理后再裹竹纸拭擦,使丝绒光洁平整不易起毛,便于刺绣操作。还有织花线,每根线染色都有深浅变化,绣后出现自然晕染效果。湘绣的擘丝技术极为精细,细若毫发,从而超越顾绣中的“发绣”。湖南俗称这种极为工细的绣品为“羊毛细绣”。湘绣的针法汲取苏绣的套针加以发展,以掺针为其特色。掺针俗称“乱插针”,掺针体系又细分为多种,如接掺针、拗掺针和直掺针等,另外还有湘绣特有的旋游针和盖针等多种针法。
湘绣是以湖南长沙为中心的带有鲜明湘楚文化特色的湖南刺绣产品的总称,是勤劳智慧的湖南人民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精心创造的一种具有湘楚文化特色的民间工艺。其历史源远流长,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据记载,1958年在长沙楚墓中发现的龙凤图案绣品图案之精美,绣工针法之细腻,早为世人叹而观止。1972年又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古墓中出土了四十来件刺绣衣物,说明远在二千一百多年前的西汉代,湖南地方刺绣即湘绣已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
“辉煌灿烂的楚绣与马王堆汉绣,不但是中国刺绣史上足资骄傲与自豪的一章,也是湘绣顺理成章的最初发展之源。”在工艺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从刺绣工艺的文化深层内涵剖析,上述论点是很正确的。它对探讨湘绣这一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并广有影响的绣种的承前启后,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另外,湘绣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还吸取了苏绣、粤绣、京绣等绣系的优点,发展成为清代刺绣艺苑的后起之秀。
湘绣是在湖南民间刺绣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湖南民间很早就能够刺绣。清代嘉庆年间,长沙县就有很多妇女从事刺绣。光绪二十四年(1898),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清光绪年间,宁乡画家杨世焯倡导湖南民间刺绣,长期深入绣坊,绘制绣稿,还创造了多种针法,提高了湘绣艺术水平。光绪末年,湖南的民间刺绣发展成为一种独特的刺绣工艺系统,成为一种具有独立风格和浓厚地方色彩的手工艺商品走进市场。这时,“湘绣”这样一个专门称谓才应运而生。此后,湘绣在技艺上不断提高,并成为蜚声中外的刺绣名品。20世纪30年代,湘绣的产值最高达80万银元,产品1/3出口。1935年《西湖博览会总报告书》“绣品”一节中,湘绣就占了一半的篇幅。解放后的数十年间,湘绣取得了长足发展,以独特风格和高超绣艺傲立于“四大名绣”之列,成为湖南乃至国家的“艺术名片”,湘绣每年出口最高达500万美元。
进入十九世纪以后,
随着湘绣商品经济的发展,通过众多刺绣艺人不断深索和一大批出色的中国国画家潜心投入,湘绣吸收了我国古老文化中绘画、刺绣、诗词、书法、金石等诸种艺术精华,从而形成了以中国画为基础、以数十种针法和多种色阶的绣线,在各类底料上充分发挥针法的表现力,精细入微地刻画出物象外形内质的自行特色。
湘绣的起源,据资料记载,是从农村妇女用来装饰衣服、荷包、烟袋的制作开始的。后来有一些画家参与湘绣的设计,把中国的一些技法移植到刺绣上,从而逐渐形成了湘绣的独特风格。明末清初,长沙城内出现了刺绣作坊。辛亥革命后,当地相继开办了各种规模的绣庄。
作为湖湘文化的杰出代表,湘绣,滩头木版年画,湖南皮影戏等皆被收入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湖南湘绣城成为全国首家由中国文联和中国民协正式授牌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基地
Ⅶ 湘绣是什么
湘绣以湖南长沙为中心,形成独立的系统。据徐崇立《沪渎羁居记》载,“长沙光绪末叶,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优秀绣工胡莲仙的儿子吴汉臣,在长沙开设第一家自绣自销的“吴彩霞绣坊”,作品精良,流传各地,湘绣从而闻名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