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的虚假繁荣
⑴ 历史书说大萧条的原因之一是“股票狂热投机增加了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性,刺激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如何理解
证券投资都是虚拟经济,没有实体的建设,再多的资金流通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因为它不产生价值。大家都去投机金融,只会推动金融的增值,通胀的产生!社会生产不能有效供给,什么都是空中楼阁,你在股市赚了一个亿,因为你没生产,生产力贵了,面包也贵了,然后一个亿买两面包就是虚假繁荣。
⑵ 对股票市场的看法
股市现在不乐观,新股超高速发行和上市,其目的是砸盘。现在还整顿配资平台,大涨游不查,跌两三个月后查,鉴管层目的还是砸盘,同时对大涨个股严查。以上说明现在是政策性做空,看好自己资金,千万不要抢反弹。
⑶ 我国股票市场上的违规案例,最好是2000年以后的
《蓝田造假案回顾》
2007年11月15日 07:33 上海证券报
蓝田造假案之所以被曝光,源自当年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的一篇文章。
这篇题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金融内参研究文章,首次揭开蓝田股份财务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股份资金链断裂。
2002年1月12日,蓝田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总会计师黎洪福、董事会秘书王意玲等11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公安机关拘传,随后进入司法程序。
次年7月,荆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对蓝田一案进行了首次公开审理。2004年11月,湖北省高院作出判决:瞿兆玉犯提供虚假财务报告和提供虚假注册资本罪,判处有期徒刑两年。
2005年5月29日,中共中央组织部研究室原主任兼政策法规局局长王法雄,因接受蓝田股份董事长瞿兆玉的贿赂,经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由北京市一中院开庭审理。
沈阳蓝田公司成立于1994年8月,归农业部管理。1996年6月18日,该公司以“蓝田股份”之名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为农业部首家推荐上市的企业。1999年12月,瞿兆玉将其资本运作大本营从沈阳迁至老家湖北。“沈阳蓝田”由此变身为“湖北蓝田”。
资料显示,作为一家主要从事水产品开发的农业企业,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后,其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这被当时的媒体称为“蓝田神话”。
“蓝田造假案”堪称中国证券史上一个较大的财务造假案例,其余波远未结束,今年4月23日,河北省投资者张先生曾起诉湖北江湖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蓝田股份)虚假陈述证券民事赔偿案在湖北省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
⑷ 如何看待目前的股票市场
2010年我国的基本面还是不错的,那么为什么我国的证券市场表现这么弱。
我认为关键是股票市场的供求关系发生了很大变化。
1,据统计2010年新股发行为全球第一,一共340家企业IPO,新增资金无法将股市推上新的高度,
2,大小非解禁,很多上市公司兑现手中的股票,特别是较多的创业板和中小板大股东套利出局;
3,4月16日起股指期货推出,让股市有了做空也能赚钱的机制,大主力可以打压权重股,所以在股指下跌的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股指期货得到利益;,
4,房产新政是打压股市的诱因,股市中房产金融股票的权重较大,一年中这类股票大幅下跌;
5,资金在没有投资方向时,通过炒作农副等大宗商品,引发CPI上涨,加息预期又使本来很弱的市场雪上加霜;
6,年关资金本来就很紧张,货币政策又发生变化,很多企业需要回笼资金,这样市场上的接盘能量也就少了,股票市场就不会有所好转。
看看还有什么要补充的!
总结一下会对自己今后的理财会有好处。
2011年我们还是要理性地看待这个市场,加息预期没有改变,产业结构调整需要时间,想一想如果2010年的情况没有根本改变,要想在股市中盈利一定要注意政策导向的变化。目前理财方向要多元化和目标值放低点,不能光在股市中打拼。
我认为2011年是一个政策变化多,当然机会也就同时存在。只要把握自己的特点和自己的能力,2011年还是会有好的回报的。
⑸ 股票市场真的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吗
⑹ 关于股票市场是骗人的市场,如何理解
首先是信息不对称,大资金可以提前得到关键的政策性消息,因为他们和。。。是一伙的,媒体和他们也是一伙的;其次普通信息是可以被造假的,因为大资金和上市公司是一伙的,普通股民没有办法识别;再其次股市上还有好多人教你炒股,这些教你的人,不管是股票群,还是电视专栏节目,十之八九都是骗你钱的,剩下一二还是骗钱的。
⑺ 为什么现在股票市场越来越难做了
在2017年行情中,我们明显发现股票比大盘下跌还难做,2017整个上证指数还是为上涨趋势,但是很多个股都熊市最低2638点的位置还低,造成了目前股票市场特别难操作,下面我们就来说说目前市场哪些特征引起赚钱难的现象。
所以在2018年如果市场切换到科技题材股了,一定记得买业绩跟成长性好的股票,不能买垃圾股,这是2017年整个市场给予我们的启示和思考,所以吃一堑,长一智。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加关注获取更多股市方法分析和股市信息分享。
⑻ 股票市场的假新闻如何判断
根据他所提供的信息判断
⑼ 什么原因造成市场虚假繁荣
虚假的繁荣源于经济泡沫。
泡沫经济(日语:バブルけいざい),是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因此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者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日语称之为バブル崩壊)。
20世纪出现过多次泡沫经济浪潮,其中较为著名的是日本80年代的泡沫经济。其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等领域。但是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其影响将波及到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产业甚至国际经济的走势。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房地产持续走热,对此,许多国际经济学者认为这是新一轮泡沫经济的开始。中国政府对此说法并不同意。
“泡沫经济”与经济“泡沫”
许多投资者把此次国内股市的大幅震荡理解为股市泡沫的破裂,担心中国将步东亚各国的后尘陷入金融危机。然而,这种恐慌实无必要,因为这既缺少对当前宏观经济基本运行情况的理性思考,又对“泡沫”、“泡沫经济”等经济学用语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
中国不是泡沫经济
判断中国是不是泡沫经济,至少要考察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什么是“泡沫经济”?第二,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如何?用“泡沫经济”来描述是否合适?
虽然经济学家对于如何定义“泡沫经济”迄今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但概括起来,有这样几点共识:其一,所谓泡沫经济,指的是经济中虚拟成份的比重超出了实质经济的承受能力,经济结构出现严重扭曲;其二,在泡沫经济形成以后,某些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上的预期逻辑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泡沫经济下,即使价格已经很高,由于需求极度旺盛,大多数市场主体仍然预计价格会进一步升高;其三,公众行为的非理性化致使相关市场的不确定性激增,市场规则失效。传统经济学理论告诉我们,供求决定均衡的价格与交易量。但是在预期逻辑改变之后,会出现价格越高、需求越旺的非理性的结果,需求曲线相应变为向右上方倾斜。若短期内供给量相对不变,而需求远远超过供给,那么供求曲线就不会有交点,因而市场上不存在稳定均衡。所以,要么在泡沫经济尚未形成规模之前生成适当的干预机制来解决这种市场失灵,要么就只能等待经济在价格狂飙难以为继之时的彻底崩溃。
再来看中国经济的基本情况。今年上半年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约为8%;工业产值同比增长11%;外贸出口1245.7亿美元,同比增长8.8%;国际收支呈现顺差,外汇储备超过18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稳定,说明中国在实质经济层面有良好的表现。据国家统计局官员称,当前中国物价变化保持良性状态,物价总体上不存在通货膨胀的危险,说明长期疲弱后的市场开始稳定地恢复信心。货币供应量增长适度,利率保持稳定,股票市场融资规模大幅度增长,居民储蓄增长速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比例继续下降,说明金融运行健康平稳。积极的财政政策、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粮食流通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以及列为今年工作重点的经济结构调整等,有效地刺激了内需和供给的增长,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国际背景下保持了中国经济的一枝独秀,说明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不断增强。除此之外,北京申奥成功和中国即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将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即便是在股市发生剧烈波动的这段时间里,中国经济的基本面也依然保持着良好的态势,把这说成“泡沫经济”乃至“泡沫经济的崩溃”难免牵强。至此,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中国当前的整体经济绝非泡沫经济,不必为此而恐慌。
经济泡沫未必形成泡沫经济
中国不是泡沫经济,但是不等于说中国经济或中国股市中没有泡沫。事实上,经济泡沫是大量存在的。但不必为经济泡沫恐慌,因为它与泡沫经济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泡沫未必形成泡沫经济,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经济泡沫是现代经济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经济泡沫是信用经济的必然产物。信用经济的规模是加速扩张的,而且信用结构日益复杂,在信用货币的基础上不断衍生出新的金融产品,它们与实质经济的距离越来越远,有的甚至毫不相关,至此,虚拟经济已经成为任何现代信用经济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理论上,虚拟的经济成份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有实质经济对应的和没有实质经济对应的,后面一种虚拟成份就是所谓的经济泡沫。但这种划分对微观主体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无论有没有实质经济成份对应,他们所使用的虚拟成份在功能上完全相同。所以,在微观层面甚至局部经济中讨论经济泡沫的存在与否、数量多少,都显得不那么恰如其分。
经济泡沫产生的根源决定了它对经济影响的两面性。正面效应往往被人们忽视,但其重要性并不因此而被抹煞。信用货币对经济的润滑作用、对经济运行效率的提高以及信用体系的构筑,说到底都是借助了虚拟的经济成份才得以实现的。经济泡沫的负面效应是显而易见的。经济泡沫往往造成繁荣的假象,所以容易受到追捧,具有自我强化的机制;又由于形式上虚拟经济的发展可以完全脱离实质经济,所以虚拟经济具有超出实质经济承受范围的倾向。当经济泡沫恶性发展时,或者说,如果对经济泡沫的负面效应不加控制的话,结果就会表现为泡沫经济。因此,经济泡沫问题在宏观经济层面特别是对经济结构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每一个现代经济中都不可避免地充斥着大量经济泡沫,但并非都以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崩溃而告终。对那些典型经济进行重点研究,显然是我们寻找避免泡沫经济关键点的最佳途径。
新兴市场似乎比较容易感染泡沫经济。这是因为新兴市场大多脱胎于落后经济,对财富极为渴望,容易被虚假繁荣所迷惑,有经济泡沫恶性发展的基础。新兴市场的成长速度很快,但往往是有信用经济之“形”而无信用经济之“实质”,市场制度远不完善,有发展成泡沫经济的可能。同时,新兴市场往往过早开放金融市场,结果容易受到外资的冲击,随即加速了泡沫经济的崩溃。
与那些发生了泡沫经济继而导致危机的国家相比,中国的确有自己的幸运之处:首先,与小国经济相比,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因而,我们的经济架构比较完整;经济各部门的发展相对平衡;各种资源相对丰富;更重要的是,我们拥有广阔的国内市场,内需潜力巨大……这些优势决定了我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更强。其次,中国采取的是渐进式改革。因而,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去认识市场制度、去理解市场规律、去摸索市场运行机制,逐渐地寻找到中国与市场经济的契合点。第三,中国对宏观经济的调控能力在实践中日益提高。整顿海南房地产热、广东国信破产都是及时扼制经济泡沫恶性膨胀的成功案例。另外,逐渐深入金融部门改革,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继续规范资本市场运作……表明中国已经认识到现代信用经济的特点,对虚拟经济运行给予充分重视,希望通过对市场制度的完善从根本上抑制泡沫经济的形成与发展。
虽说目前中国没有形成泡沫经济存在不少偶然因素,但是长远来看,也有一定的必然性。比如,监管机构对股市资金的规范,对机构投资者市场行为的规范,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治理结构的要求,等等,许多在短期内可能是利空的政策无疑都是长期重大利好。因为这些正是完善资本市场、防范泡沫经济的有效举措,无论投资者、上市企业还是国民经济的整 股市出现大的波动,一定有其内在的和外在的原因。但盲目的恐慌不仅没有必要,而且十分有害。信用经济以“信”为本,市场信心一旦动摇,必然对复杂的信用体系造成伤害,从而进一步打击市场信心,使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甚至倒退。市场信心不稳是不成熟市场的通病。因此,在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上,健康的投资心理与健全的监管体系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