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市场假说理论与股票市场
『壹』 有效市场假说的各种投资理论比较
1952年,美国经济学家马可维茨(Harry M.Markowit)在他的学术论文《资产选择:有效的多样化》中,首次应用资产组合报酬的均值和方差这两个数学概念,从数学上明确地定义了投资者偏好,并以数学化的方式解释投资分散化原理,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和选择问题,标志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简称MPT)的开端。该理论认为,投资组合能降低非系统性风险,一个投资组合是由组成的各证券及其权重所确定,选择不相关的证券应是构建投资组合的目标。它在传统投资回报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了风险的概念,认为风险而不是回报,是整个投资过程的重心,并提出了投资组合的优化方法,马可维茨因此而获得了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1965年,美国芝加哥大学金融学教授尤金·法玛(Eugene Fama),发表了一篇题为《股票市场价格行为》的论文,于1970年对该理论进行了深化,并提出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简称EMH)。有效市场假说有一个颇受质疑的前提假设,即参与市场的投资者有足够的理性,并且能够迅速对所有市场信息作出合理反应。该理论认为,在法律健全、功能良好、透明度高、竞争充分的股票市场,一切有价值的信息已经及时、准确、充分地反映在股价走势当中,其中包括企业当前和未来的价值,除非存在市场操纵,否则投资者不可能通过分析以往价格获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超额利润。
有效市场假说提出后,便成为证券市场实证研究的热门课题,支持和反对的证据都很多,是目前最具争议的投资理论之一。尽管如此,在现代金融市场主流理论的基本框架中,该假说仍然占据重要地位。
2013年10月14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尤金·法玛、拉尔斯·皮特·汉森以及罗伯特·J·席勒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他们在研究资产市场的发展趋势采用了新方法。
瑞典皇家科学院指出,三名经济学家“为资产价值的认知奠定了基础”。几乎没什么方法能准确预测未来几天或几周股市债市的走向,但可以通过研究对三年以上的价格进行预测。
“这些看起来令人惊讶且矛盾的发现,正是今年诺奖得主分析作出的工作”,瑞典皇家科学院说。
值得一提的是,尤金·法玛和罗伯特·席勒持有完全不同的学术观点,前者认为市场是有效的,而后者则坚信市场存在缺陷,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证明,至今为止人类对资产价格波动逻辑的认知,还是相当肤浅的,与我们真正把握其内在规律的距离,仍然非常遥远!
1979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丹尼尔·卡纳曼(Daniel Kahneman)等人发表了题为《期望理论:风险状态下的决策分析》的文章,建立了人类风险决策过程的心理学理论,成为行为金融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行为金融学(Behavioral Finance,简称BF)是金融学、心理学、人类学等有机结合的综合理论,力图揭示金融市场的非理性行为和决策规律。该理论认为,股票价格并非只由企业的内在价值所决定,还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投资者主体行为的影响,即投资者心理与行为对证券市场的价格决定及其变动具有重大影响。它是和有效市场假说相对应的一种学说,主要内容可分为套利限制和心理学两部分。
由于卡纳曼等人开创了“展望理论”(Prospect Theory)的分析范式,成为二十世纪80年代之后行为金融学的早期开拓者,瑞典皇家科学院在2002年10月宣布,授予丹尼尔·卡纳曼等人该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以表彰其综合运用经济学和心理学理论,探索投资决策行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贡献。
现今成型的行为金融学模型还不多,研究的重点还停留在对市场异常和认知偏差的定性描述和历史观察上,以及鉴别可能对金融市场行为有系统影响的行为决策属性。
大致可以认为,到1980年,经典投资理论的大厦已基本完成。在此之后,世界各国学者所做的只是一些修补和改进工作。例如,对影响证券收益率的因素进行进一步研究,对各种市场“异相”进行实证和理论分析,将期权定价的假设进行修改等等。 2010年,中国演化分析专家吴家俊在其专著《股市真面目》及一系列研究成果中,创造性提出股票市场是“基于人性与进化法则的复杂自适应系统”理论体系,首次建立了演化证券学的基本框架和演化分析的理论内涵。该学说运用生命科学原理和生物进化思想,以生物学范式(Biological Paradigm)全面和系统阐释股市运行的内在动力机制,为解释股市波动的各种复杂现象,构建科学合理的投资决策框架,提供了令人信服的依据。
作为一个全新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体系,演化证券学(Evolutionary Analysis Theory of Security,简称EAS)摒弃证券市场行为分析中普遍流行的数学和物理学范式,突破机械论的线性思维定式和各种理想化假设,重视对“生物本能”和“竞争与适应”的研究,强调人性和市场环境在股市演化中的重要地位;认为股市波动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复杂多变的“生命运动”,而不是传统经济学认为的线性的、钟摆式的“机械运动”,其典型特征包括:代谢性、趋利性、适应性、可塑性、应激性、变异性、节律性等。这就是为什么股市波动既有一定规律可循,又难以被定量描述和准确预测的最根本原因。
比较常用的演化证券学模型,主要有如下几种:MGS模型、BGS模型、AGS模型、PGS模型、IGS模型、VGS模型、RGS模型等。
当前,除了学科内部的纵深发展外,金融学领域的学科交叉与创新发展的趋势非常明显。作为介于生物学和证券学之间的边缘交叉学科,演化证券学已成为证券投资界的新兴研究领域,对于揭示股票价格形成机制及其演变规律,推动现代金融理论的多学科融合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贰』 根据有效市场假说理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与股票有关的公开信息,基本分析失去了作用,这样的市场是
为判断市场的行为类型和具体的运动特征,提出了市场有效的三种形式
1.弱有效市场:凝聚了所有历史记录的信息
2.半强式有效市场:不仅反映过去信息,而且反映所有公布于众的目前信息.
3.强有效市场:包含弱有效和半强有效市场的内容,还包含了内幕信息。此时,投资者不能支配和影响价格的形成,只能根据给定的价格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第2个,你看下是不是。
其它可追问。
『叁』 请以有效市场假说分析中国资本市场的有效性
体力行。于是不食肉的戒律就诞生并且延续灵感,你就象我要找的人,是我梦里的知音。
『肆』 有效市场假说和选择低市盈率股票矛盾吗
市盈率高,说明投资者普遍认可,但相应的其股票价格也高,价格可能高于当前的价值,其价值要在未来才能实现。市盈率低,虽然说明它不被投资者追捧,但其股票价格也低,价格可能低于当前的价值,也就是被低估。所以这两种观点,在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上是一致的,并不矛盾。
另外,“一个公司股票市盈率较低,说明投资者不认可这家公司,未来这家公司会出问题”的说法是不对的。投资者不看好一家公司,可能是因为它缺乏成长性,但不等于它未来会出问题。
而对于选股来说,这两种观点都是从一个片面去判断股票的价值,而实际上公司或股票的价值是在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投资者掌握的信息也是有限的,仅根据某一个理论观点,不考虑综合条件,是没法对股票的未来作出合理判断的。
『伍』 什么是有效市场假设理论
两个假设:
1、假设一切商品的市场交易是充分的,无障碍的(例如无贸易壁垒、行政限制或地域限制);
2、假设一切市场信息,都在第一时间被充分有效地传递和消化(例如无内部消息只泄露给少数人知道),人是理性的,所以一切商品的市场定价都充分体现了关于该商品的所有信息。
所以,被操控价格、贸易被垄断就不是有效市场。
人们一般认为,股市是个有效市场,所以基于有效市场理论的假设来分析股市的波动。例如这只股票为什么当前是4.8元而不是5.8元,因为4.8元已经反映了市场全部投资人对其的全部信息的掌握。为什么这只股票当前连拉涨停或跌停,是因为它有了的新的信息,人们改变了对它的原先估值定价,要通过重新定价来反映这个市场信息。
但是,股市有时又不能用有效市场理论来解释。例如,即便没有新消息,但有资金实力的人可以人为地操控股价;或者众多投资人会不理性地、博傻地追杀股价,这两者都能导致股价“失真”,市场有效理论在此时又失效了。
两种情况交织在一起,使得人们不那么容易能掌握股市的波动。形成了股价不可预知的魅力。
『陆』 有效市场假说对试图通过买卖股票来“击败市场”的投资者来说,有什么含义
如果不存在交易成本,则试图“击败市场”的投资者会获得市场收益率,所有交易的净现值为0;如果存在交易成本,则投资者将损失与交易成本相等的额度。
『柒』 有效市场假说的对比市场理论
分形最早由Benoit Mandelbort提出、用以描述那种不规则的、破碎的、琐屑的几何特征,李雅普诺大指数和分形维的检验都说明了资本市场呈现出混沌行为。随着非线性动力学的发展,基于混沌和分析理论的新视角为我们提供了理解资本市场行为的新途径,而分形市场假说的提出是在这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展之一。
埃德加·E·彼得斯(Edgar E. Peters)(1991,1994)首次提出了分形市场假说(FMH),它强调证券市场信息接受程度和投资时间尺度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并认为所有稳定的市场都存在分形结构。
分形市场理论与有效市场理论的比较
特征 有效市场理论 分形市场理论
市场特性 线性孤立系统 非线性、开放、耗散系统
均衡状态 均衡 允许非均衡
系统复杂性 简单系统 具有分形、混沌等特性的复杂系统
反馈机制 无反馈 正反馈
对信息的反应 线性因果关系 非线性因果关系
收益序列 白噪声不相关 分数噪声 长记忆(对于初始值敏感)
价格 序列布朗运动(H=0.5) 分数布朗运动(H∈[0.5,1))
可预测性 不可预测 提供了一个预测的新方法
波动有序性 无序 有序
二者之间关系有效市场是分形市场的一个特例
分形市场拓展了有效市场的含义
分形市场理论更广泛的、准确的刻画市场
『捌』 举例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以有效市场假说分析)。
要命,那么多内容打字太累
『玖』 中国的股票市场是否符合“有效市场假说”
有效市场假说作为金融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由于有效市场假说奠定了研究资本市场中证券价格形成机制与预期收益变动的基础,所以该理论也就成为了现代证券市场理论体系的重要支柱,特别是它成为了金融工程学的核心理论之一。尽管如此,有效市场假说的实际应用效果并不理想,即使像欧美等成熟的证券市场也远远没有达到有效市场的标准,所以该假说在实际中的应用会有诸多局限性也就不足为奇了。
具体的理解我建议你参阅:http://blog.eastmoney.com/st168998,329395.html
作者首先简要地叙述有效市场假说的主要内容,特别指出该假说的种种假设性条件,然后从实证分析的角度对我国证券市场的统计结构进行检验,之后提出有效市场假说描述市场的不足,最后引入分形市场假说,说明分形市场假说是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自然的推广,也是一个更加接近真实市场的一个推广。
『拾』 巴菲特现象的存在与有效市场假说有何矛盾之处如何解释
有效市场假说(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教授尤金·法玛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这一假说建立在三个前提之上。一,市场上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纪人;二,股票价格反映了理性人的供求平衡;三,关于股票的信息会迅速被消化。举个例子,如果某只股票目前的价格是50块钱,从有效市场假说来看,这50块钱的价格,就反映了关于该银行的盈利前景、成本估算等等等情况,是目前该股票公平、合理的价格。如果未来出现了新的利好消息,比如资产重组,那么该股票的价格也就会随之上涨,直到对该股票合理的估值。
按照有效市场假说,市场反映了一切信息,那么就不存在超额收益的现象。比如大盘涨10%,无论你怎样操作,你的收益都不可能超过10%。因此,只能进行被动投资,比如买指数基金。
因此,巴菲特说,“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只能沿街乞讨。”但事实上,巴菲特和很多优秀的基金管理人,都获得过大大超出市场的收益率。一方面,这说明市场不总是有效的,但也不能推翻有效市场假说这一理论。
其一,虽然在市场上有人获得过超额收益,但从统计来看,大部分的基金管理人还是只能获得与大盘同期的收益。也就是说,巴菲特现象或许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存在这种幸存者偏差的原因,因为市场的参与者并不总是理性的,存在着羊群效应等等。
总而言之,有效市场假说在长期看来是有效的,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市场大势”,做投资不能违背大势,即便是巴菲特也会遵循股市的基本规律。但从小的波动来看,还是大有可为的。如果有足够的才能加上运气,还是能够获得超额收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