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中国股票市场的前景

中国股票市场的前景

发布时间: 2021-09-06 10:39:33

⑴ 中国的股市将来发展前景怎样

越来越正常,成为一个成熟的市场。监管能力将增强,操纵股市等违法行为将受到遏制。

⑵ 中国股市的特点是什么,前景会如何.

1.我国股市正处于调整阶段

我国的沪深股市是从一个地方股市发展而成为全国性的股市的。在1990年12月正式营业时, 上市的股票数量只有为数很少的几只,其规模很小,且上市的股票基本上都是上海或深圳的本 地股,如上海老八股中只有一支是异地股票。在其股市的发展中,由于缺乏战略性的考虑,造 成了资金的扩容与股票的扩容不同步,特别是资金扩容,其速度远远快于股票扩容。在1991年 至1996年的五年间 ,股票营业部从数十家扩展到现在的近3000家,入市资金从10多亿元增加 到现在的3000多亿元,而上市公司却只从当年的近20家增加到现在的400多家,上市流通的股 票只有300亿股。股市的供求关系极不平衡,这样就造成了股价在最初两年出现暴涨的局面。

上海股市从1990年12月开始计点,1992年年底就上升到了780点,平均年涨幅达到179%;深圳 股市从1991年4月开始计点,1992年底也涨到了241点,年均涨幅也有68.5%。 由于股价在开始两年涨幅过度,伴随着股票的扩容,在1993年上半年股价达到历史性的高度 后,股价就停步不前,沪深股市就进入艰难的调整阶段。1993年沪深股市收盘指数分别为833 点和238点,1994年收盘指数分别为647点和140点,1995年的收盘指数分别为555点和113点。 根据国外股票指数的上涨速度和我国的实际情况,我国股市这种调整估计还要相当时日。如国 家不出现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上证综合指数若要在1000点站稳,大概还需要5年以上的时间 。

2.供不应求 我国股市股民多、入市的资金额度大,而上市流通的股票少,股市呈现出明显的股票供不应 求局面。据初步统计,到1996年10月底,沪深股市登记在册的股民约有1800万,而同期沪深股 市的流通股规模约为300亿股,平均每个股民拥有的股票只有近1700股。据初步估算,我国上 市公司1995年的每股税后利润不到0.30元,平摊下来,股民人均收益最多只有500元,按人均 入市资金20000元计算,股票投资的收益率(不计交易税、费)只有2.5%,只相当于活期储蓄 利率。而由于股民在股市中频繁交易,其上缴手续费及交易税之总和往往比流通股的税后利润 之和还要多。

3.股市交投过旺

由于我国股民投机性较强,其入市的动机主要是以搏差价为主,所以许多股民以炒股票为业 。股市稍有风吹草动,便买进杀出,追涨杀跌之风盛行,股市的交投极其活跃。如国外一般成 熟股市股票的年均换手率不到40%,而我国股市的年均换手率却超过600%,是国外成熟股市的 15倍。

股市交投过旺一方面造成股市的暴涨暴跌,如美国纽约股市从开办到现在的200年间,日涨跌 幅度超过3%的只有10次,而沪深股市涨跌幅超过3%的时间却要占整个交易日的20%以上。交投 过旺的第二个后果就是造成股民的交易成本上升,1996年1-10月,沪深股市的股票成交量达1 .3万亿元,股民上缴的交易税、手续费近200亿,而今年上市公司流通股的税后利润估计只有 近100亿。收入与支出相比,支出多100亿,这样就使整个股民称为亏损一族。

4.股市尚待规范

我国股市是由地方股市发展起来的,且中央政府对股市的监管从1992年下半年才开始,股市 的运作还尚待规范。从宏观管理方面来讲,其一是对股市的规律还缺乏统一的认识,具体表现 在相关的政策缺乏科学性和连续性,如股市扩容及上市指标的控制仍沿用额度控制的方法。其 二是对股市的发展缺乏长远的规划,如国家股、法人股并轨问题,没有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 其三是对股市的监管力度明显不足,如对信息披露的监管、对制止机构大户联手操纵股市等问 题力度明显不够。

从证交所方面来讲,虽然沪深股市已称为全国性的股市,但证交所仍归口地方管理,且证券 交易税的一半归地方财政,证交所的地方利益倾向十分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交易所都将成交 量的大小作为工作目标(成交量大就可多收交易税),所以对有利于活跃股市成交的一些不规 范行为的制止明显不力。

从券商方面来讲,其一方面在自营业务中利用资金实力对股价进行操纵,以从中渔利;另外 为配合新股的顺利发行,往往采用认为造市的方法,拉抬股价,引股民上钩。

上市公司方面,为了新股的发行或配股的顺利完成,在信息披露方面一般是报喜不报忧,隐 瞒一些重要的不利信息,且经常高估利润指标。而一旦股票上市发行成功,则发表声明更改盈 利预测或发表所谓的道歉声明来掩盖错误。

⑶ 中国股市发展方向

长期前景向好无疑 短线投资仍须谨慎
万众瞩目的全国两会正在热烈进行中,政府工作报告给了市场巨大的信心支持,代表和委员们为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献言献策,热情高涨。两会传递给市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保增长的决心,让A股市场的表现异常出彩。然而,大家最关注的是,各项举措能否真正见到实效,什么时候见效,在股市已经预期到各项利好政策的情况下,还有什么预期能促使指数再上一个台阶呢?
短期上涨缘自信心
两市大盘运行到半年线附近,时间上正好赶上两会召开,这期间,我们可以看到代表委员们针对股市的各种建议。在各路记者的采访中,原先投资者只知道大概的部分信息更加透明了,如融资融券,现在看来已经准备就绪,创业板也准备就绪,指数期货也走完了相关的程序。投资者期盼的利好在时间上似乎越来越近,这给投资者的交易带来巨大的信心支持。此外,我们注意到,关于降低红利所得税、印花税继续下降、成立中投二号加大央企重组等,都让市场看到将来可能兑现的利好。这些潜在的利好,通过代表委员们的发言,从记者的报道中给予披露,最终促成了指数的快速拉升。
利好数据支持短期上涨
除了两会传递出的利好之外,最近宏观经济层面的部分数据也让投资者的预期发生了改变,比如大家较关心的银行新增贷款在1月份达到1.6万亿的基础上,有预期称2月份新增贷款也将超过1万亿,而政府工作报告传递的信息是,2009年全年新增贷款超过5万亿,宽松的流动性对于股市构成预期利好;2月份我国采购经理人指数(PMI)为45.1%,已经连续第三个月回升,有观点称中国经济从底部回升的迹象已经很明显。
笔者认为,由于两会的召开,市场听到的、看到的利好因素似乎更多一些,一些利空的因素则被边缘化,如企业业绩的下降,这将在2008年年报和2009年一季报中直接体现出来;又如大小非的抛压屡见于公告信息中;周边股市下跌的趋势还在延续,外部需求继续恶化。如果我们把这些和两会期间的利好对比起来看,多与空可能只是打了个平手,上证指数短期内要攻克2300点—2400点一带巨大的成交堆积带,难度是相当大的。
拉抬指标股 当心留下一地鸡毛
上证指数从2000点上方开始反弹,短短两个交易日就攻克了2200点大关,推动指数大涨的功臣是招商银行、浦发银行、中国平安等大盘指标股,其他个股则处于跟风上涨的状态。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基金重仓股出现了较大的抛压。如果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看,包括银行、保险、地产、石化等行业一时还找不到刺激股价持续上涨的理由,这种资金推动的行情最后还是会降温的。
笔者较关心的问题是,在过去几个月中,个股普涨,部分绩差股、垃圾股的股价已经高高在上,当年报、季报密集披露之际,资金推动很难对抗不佳的现实。当市场的眼球都集中到大盘股的拉升上时,大部分题材股、垃圾股将因为无人跟风而暴露风险,下跌或许是唯一的选择。可以预期的是,如果市场形成了这种典型的“一九”现象,个股的风险将远大于指数的风险,不少个股可能会利用指数的平稳快速杀跌,将一地鸡毛留给散户,这是需要警惕的。所以,笔者认为近期操作上仍需注重防守,控制风险是主要的投资策略。

⑷ 中国的股票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梗概吧
第一:中国股市现在是个政策市场,尽管政府想转型,但一直没真正实现
第二:中国股市作为融资平台却监管不够完善,仍然有很见光死问题
第三:中国股民仍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力,而不是基金公司
第四:中国股市目前市场人气低迷,主要是受宏观调控、外围经济和资金不足的影响
第五:作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国家中国经济活力必将在股市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内中国股市应该有个大的上涨。

⑸ 中国股市的发展前景是什么样的呢

中国股市,长期看好。

根据国外成熟股市的经验。股市点数每年的增长速度,大约是GDP增长速度的2~3倍。

我国GDP增长,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至少保持两位数在5年,所以股市每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在20%~30%。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 会怎样发展

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趋势
会缓慢发展趋势
主要需要改变股票结构

⑺ 在未来的一年中国股票市场前景如何

由于现在的市民都热衷于买股票,整个中国经济市场都表现出一种股票风潮。

⑻ 中国股市后市如何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前景如何

后市有破2000看低1500的中期趋势.
从8月12日开始的这个震荡箱体已经持续了16个交易日了,虽然中间经过过一次靠谣言带来的大涨不过,谣言就是谣言,随着谣言的破灭大盘继续震荡走低,中间的红盘游资的抄底力度越来越弱,而大盘如果继续被均线压制下去震荡走低无法突破,那大盘破位看低2000点就是很轻松的事了.短线请注意2388的均线压制区域,如果无法放1100亿以上的巨量突破并站稳,就不要期盼有较大的反弹空间,后市还会继续探底创新底的.大盘只有放巨量站稳了2388才有看高2430这个压制区域的机会.短线继续有所谓的利好在市面上谣传,机构放出来配合出货的概率很大,不要对政府出政策抱太大希望.投资是理性的活动不要有太多的感性因素在里面. 而近期市面上公布的8月机构净加仓100多亿的消息小心有猫腻,因为在大涨时候机构都是较大规模净减仓,地量的时候也是净减仓,我不知道这100多亿净加仓是怎么算出来了,小心又是套散户的套子。谨慎相信。
现在市面上的利好谣言很多,主要是以下方面,
1、证监会“二次发售”解决大小非 (证监会相关人士已经表态,二次发售只是打散大小非使解禁的集中度降低,不限制大小非解禁,同时表示,限制大小非是违背股改精神和市场的行为国家不会限制的,该消息属于重大利空,如果有投资者能够看懂?)
2、融资融券的可能在奥运后出台(没得到证实)
3、摩根大通龚方雄放言政府将出台千亿级的经济刺激方案(周二该黑嘴表态所谓的千亿级经济刺激方案只是自己认为国家应该出的,不是国家有出的计划和想法,该传言也遭到了李嘉诚的否认,劝投资者理智点面对现在的行情,他认为到09年为止股市不会太理想,投资者要谨慎介入)
4、据非常接近证监会高层人士可靠消息,将于8/2*宣布印花税即日起调整为双向征收0.05% (没得到证实)
5、暂停三个月的新股上市审批 (没得到证实)
6、国家平准基金将入市救市(相关发言人表示,平准基金现在还没组建,而且组建的资金来源暂时无法确定,所以较长时间内不可能入市,中等利空)
7、政监会组织基金经理开会,会议上的重点议题就是救市(但是有与会经理表示,会上更本没有谈到救市,主要是关于基金发行的部分议题)
而传言始终是传言,利好谣言并没有出现,大盘出现了意料中的回落,把那天大涨跌掉了一大半,而新的资金统计大涨当天靠谣言的掩护基金、保险和QF2净减仓40.8亿,而前几个交易日累积估算净减仓在150亿左右,注意风险了,如果基金真的这么看好后市行情不该现在减仓。机构出货的意志和之前一样坚决,出谣言就是机构出货的时候。在红七月行情进行过程中有过无数的众多利好传言带来了游资推动的那波行情,但是结果呢?都要到8月底了传言的利好都没出来.所以稳健的投资者建议等待官方公布利好后才介入稳健获利,而不要被游资和减仓的机构忽悠了,每次真正有利好政策出来的时候,政府都是悄悄的进村,而没有出现过提前一个多月干叫唤的情况,是机构制造谣言方便出货还是真的有利好,多思考下吧,再考虑自己是不是要介入。大盘出现了连续很多个交易日的均线压制震荡走低行情,就算又传出什么利好谣言再冲一波,没兑现的情况下,还是会去2000点的.请参考前几次运行情况,防止连续多个交易日出现均线压制震荡走低行情后破位大跌。控制仓位控制风险,大盘短线又要选择方向了。
而基本面投资者现在也将面临一个坏消息878家公司半年报:虽然每股收益小幅度增长1分钱,但是增速已经大幅度减缓,净利润增长现金流下降,降幅高达64.47%,但总体现金流下降并不意味着所有的行业现金流都出现下降,如采掘业上半年现金流同比就有较大增长。这也是美国次贷危机和中国宏观调空的的双重作用,随着宏观调空的继续深入,业绩面支撑股市上行的压力更大,在遇到大小非解禁的高峰期将近,大盘长期趋势不乐观.

⑼ 国内股票的发展前景如何

从现在开始,经济有向好转变的趋势。如此当专心进取,个人认为股市阶段性的最困难的几年已经过去了没参与的真的很幸福,无论你是新手还是老手,当然股市有风险,先练磨刀比较好。

⑽ 中国股市的前景。

从下文看来,中国股市前景应该是很乐观的。
******************************************
中国改革开放的20多年,充满了缔造繁荣的玫瑰色氛围。1978~2000年,中国GDP年均增长达到9.5%,是世界上增长最快的国家,这个速度是同期世界经济年均增速的3倍。高速的经济增长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国家实力获得极大提高。中国已经超过意大利成为世界第六经济大国,中国将在未来5年内超越法国和英国,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344元增加到2000年的6280元,提高了17倍。农村居民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134元增加到2000年的2253元,增加了16倍。按可比价格计算,则分别是当年的4.77倍和3.49倍。其间各种改革,暗合了“圣人常无心,而以百姓之心为心”的策略,百姓在追求富裕和快乐时,遇到不和谐的政策,那么执政者很快就会顺应民意,调整相应的政策,但渐进改革也悄悄孳生着种种问题。

中国今后20年会如何?人们充满着乐观情绪。美国经济学家罗斯托在其《世界经济:历史与未来》中这样描述:在整体作为现代化的迟到者的亚洲,日本作为第一航班已飞上云霄;亚洲“四小龙”作为第二航班紧随其后;中国则已经登上了21世纪的新航班,它将开辟新的航线,并且一飞冲天。中国也有不少经济学家在盘算何时我们算是迈进了“现代化”的门槛,据说东南沿海6-7年就足够了。甚至有人还预测中国何时能够赶上世界头号强国美国,据说按购买力评价计算,1987年中国GDP相当于美国的23%,到1995年上升为52%,2000年为60.6%,进而在2015年左右超过美国。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更认为目前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的经济规模达到6万亿美元,按此推论,中国GDP在20年内将超过美国。即使按名义GDP计算,假定目前中国和美国的GDP分别为1万亿美元和9万亿美元,增速分别为8%和3%,则中国GDP大约在47年后赶上并超过美国。中国真在将在21世纪初期或至迟到中叶重新回到鼎盛的巅峰吗?

且慢!以上假设的前提无疑是中国经济将保持8%左右的增长,这个增速意味着每九年中国经济规模就将翻一番。这隐含着中国享有持久的繁荣,但,繁荣会弃我们而去吗?中国最令人忧虑的事情,莫过于渐进改革20年来,当初登高一呼、迎者云集的不少改革精英,已经渐渐蜕变成既得利益阶层,对深化改革心怀恐惧。如果在送别计划经济的同时不能迎来市场经济;如果在埋葬个人崇拜的时候不敢提及宪政体制,那么既得利益阶层又怎能付出艰巨的努力去深化改革呢?繁荣背后的各种不稳定因素也在浮现。

其一是即使承认公有制是神圣的,是否一定意味着必须影射私有制是邪恶的?中国私营经济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零起点开始,在传统体制的缝隙中和远离主流社会的沉寂中顽强地生长起来。目前中国经济已形成了国有、三资和私营经济三足鼎立的态势。私营经济产值过万亿,近年来下岗工人中的一半为私营企业所吸收,其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推动和社会稳定有不可忽视的意义。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是否已经厘清了呢?198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明确提出“私营经济”的概念,确立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私营经济取得合法地位;1997年党的“十五大”将非公有经济由补充地位提升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追根溯源,公有产权是神圣的,私有产权是否是不可侵犯的尚未明示,从《物权法》和《民法典》迟迟不能出台就不难体会到,所有制崇拜仍然是百足之虫。此外,“三资企业”也在中国经济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制造业已经形成相当大的规模,位居世界第4位。据日本产业经济省的调查,中国摩托车占世界产量的43%,电脑键盘占39%,家用空调占32%,洗衣机占26%,彩电占23%,化纤占21%,冰箱占19%。同时,以“珠江三角”、“长江三角”为代表的地区已成为中国承接世界制造业向外转移的重要基地,依次承接香港、台湾、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制造业转移。但在繁荣的中国制造景象背后是一个严峻的事实,缺乏核心技术。从总体上看,我国产业技术主要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进口依赖。近几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如果占中国经济总量1/3的私营企业部门因产权保护薄弱而飘忽不定;而同样占中国经济总量1/3的外资企业部门因依附发展而不由自主。则这对中国经济繁荣无疑不是桩好事。

其二是即使城市“现代化”是必须确保的,是否一定意味着讳言农村的繁荣就可牺牲?我们决不能否认中国的一些区域经济的繁荣,是勤劳的民众和富有效率的政府共同“挣”来的,但也有一些城市的“小康”并非如此。早在1997年,国家统计局、劳动部、全国总工会、民政部、卫生部、中国人民银行联合组织了“中国职工生活进步调查”,在这次民意调查中,81%的被调查者表示,近五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工作单位”发的工资、奖金和福利,只有8%的人的生活水平的提高与兼职收入有关。如果城市居民主要还是由国有部门供养,那么这些城市中的“小康”就是政府发放的,而不是市场孕育的。在1997年之后,一些缺乏活力的城市之所以能够继续维系 其表面的稳定和繁荣,部分原因在于向农村“吸血”。在1978年到1984年之间,农村的改革使得一共约600亿资金通过金融、财政渠道从城市净流入农村;而在1985年到1994年之间,情况则相反,有4000亿资金从农村净流入城市。1997年之后,农村经济体制出现严峻的“复归”趋势,粮食流通体制、农村基础教育体制和社会救济体制等趋恶,农民负担日重,农村金融基本干涸。当资源被从农村“汲取”到城市后,所出现的结果自然就是一个相当繁华的城市和一个相对萧条的农村。可以说,城市的繁华建立在国有部门的支撑之上,也是以农村的萧条为条件的。

在这种机制下获得的“小康”生活水平,非常象苏联东欧国家过去由国家供出来的“小康”生活。在中国城市中,我们正在追求的居室装潢、彩电冰箱、电话汽车等,苏联东欧早在二、三十年前就已经在多数城市里普及了。但苏东崩溃显示,这样的“小康”并非经济建设成功的里程碑,而只是福利社会主义政策的“广告秀”。由于这样的小康生活是国家“发”的,就象“天上掉下的馅饼”,和享受者的工作努力没有直接关系,所以生活水准提高了,工厂的效益并没有明显改善甚至出现倒退。国家发的“小康”生活是靠不住的,来得容易,丢得也快。

其三是就业压力重不可抑,能否从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转向追求国民的充分就业已迫在眉睫。根据《中国的劳动和社会保障状况》白皮书,到2001年底,中国从业人员为7.3亿人,其中城镇为2.40亿人,占32.8%;农村为4.9亿人,占67.2%。 白皮书指出,从1998-2001年,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有2500万人。应该注意到,这些下岗人数,还只是国有企业的下岗者,并不包含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者。另据《了望》报导,在1996-2000年间,国有及集体企业在职员工共减少了4800万人。由此推算,包括集体、三资和民营企业等在内的其他所有制企业的下岗员工规模比国有企业还要稍多些。因此目前下岗工人总数保守估计达5000万人。而农村近5亿从业人员中,至少有1.3亿处于失业或者半失业状态。以目前GDP年均7%-8%的增长速度,经济增量大约是七八千亿,一个城镇人口就业大约需要13万元左右的资本品,因此政府若要在城市创造出800万个就业岗位的目标,则GDP起码需维持在10%以上的增速!而事实则是十五期间每年需要“饭碗”的人口高达2000万人,因此现在急切需要政府对就业形势的充分认识和转变思维,毕竟一个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就业,所需要的资本品投资可能少到只需要几千元,由于目前城镇人口比率以年均1. 8个百分点的速度缓慢上升,这就决定了未来15-20年间,就业红灯警戒难以解除。

繁荣会弃中国而去吗?“翻两番”和“不争论”,保证了中国20年的繁荣,但关键性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一再滞后,使得目前已经到了反思繁荣会不会弃中国而去的时候了。我对于什么时候中国能成为全球老大的梦想始终持怀疑态度,毕竟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已经享有的繁荣不应影响我们对中国目前所处发展阶段的清醒认识,从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关键指标——人均GDP来看,中国仍处于非常低的水平。1999年中国人均GDP仅为780美元,排在世界第140位,是世界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40%,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6%,是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的3%,是美国的2.5%。中国经济仅仅是刚刚摆脱赤贫,其未来之路任重道远。我曾多次用“悬河中国”来描述我以为的现状,中国经济有其“二元结构”,城里人住在相对的城市,如同生活在高高在上的黄河大堤一样;而农村人所处则离工业文明的距离遥远得多,如同生活在大堤之下的低洼之地一样。也许是缺乏正视关键性体制改革的勇气,黄河堤岸上的一些人抱怨着他们所受的黄河之水的滋润日见其少;而黄河堤岸下的一些人梦想着走入灯红酒绿的城市。“悬河中国”是不可维系的,我们需要有象十一届三中全会那样的契机对中国的现状进行深刻反思,避免进退维谷的顾虑,毕竟退路已经没有了,如果有一天繁荣离我们而去,那一定是我们的不智和畏缩背离了繁荣,而不是繁荣摈弃了我们。

本文引自:
繁荣是否会弃我们而去? 钟伟
中评网:www.china-review.com

热点内容
股东怎么出售股权 发布:2025-04-25 11:19:58 浏览:867
华夏成长基金怎么买 发布:2025-04-25 11:03:29 浏览:432
先导股票历史最低价 发布:2025-04-25 11:03:28 浏览:213
社会与金融学的是哪些 发布:2025-04-25 11:01:56 浏览:748
小米金融里怎么有个马上金融 发布:2025-04-25 10:59:55 浏览:295
天天基金网股票交易入手 发布:2025-04-25 10:58:06 浏览:86
汇添富基金it待遇怎么样 发布:2025-04-25 10:57:59 浏览:462
货币基金什么 发布:2025-04-25 10:23:22 浏览:896
基金c类持有半年服务费多少 发布:2025-04-25 10:22:10 浏览:3
美国老百姓如何应对货币 发布:2025-04-25 10:22:00 浏览: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