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波特兰通用电气股票市值

波特兰通用电气股票市值

发布时间: 2022-03-02 19:51:31

A. 求最新的全球首富排行和历代首富!!

最新全球十大首富排行榜!!!

Ⅰ: 比尔*盖茨于1955年10月28日出生在美国西北部华盛顿州的西雅图。父亲是律师,是他早期打官司的重要帮手。母亲是教师,后来在盖茨与IBM历史性的合作中起过关键作用。
盖茨从小欢快活泼,是一个高能量的孩子。不论什么时候,他都在摇篮里来回晃动。接着又花许多时间骑弹簧木马。后来,他把这种摇摆习惯带入成年时期,也带入了微软公司,摇动了整个世界。
盖茨自小酷爱数学和计算机,在中学时 就成为有名的“电脑迷”。保罗*艾伦(PaulAlan)是他最好的校友,两人经常在湖滨中学的电脑上玩三连棋的游戏。那时候的电脑就是一台PDP8型的小型机,学生们可以在一些相连的终端上,通过纸带打字机玩游戏,也能编一些小软件,诸如排座位之类的,小比尔*盖茨玩起来得心应手,在程序上略施小计,就使自己座位的前后左右都是女生。
1972年的一个夏天,年龄比他大3岁的保罗拿来一本《电子学》的杂志,翻到第143页上,指着一篇只有十个自然段的文章,对比尔说,有一家新成立的叫英特尔的公司推出一种叫8008的微处理器芯片。两人不久就弄到芯片,摆弄出一台机器,可以分析城市内交通监视器上的信息,于是又决定 成立了一家命名为“交通数据公司”(TrofOData)的公司,不过,两位少年的游戏很快结束了。1973年比尔上了哈佛大学,保罗则在波士顿一家叫“甜井”的电脑公司找到一份编程的工作,两位伙伴经常会面,探讨电脑的事情。1974年春天,当《电子学》杂志宣布英特尔推出比8008芯片快10倍的8080芯片时,比尔和保罗已认定那些像PDP8型的小型机的末日快到了。他们在新芯 片背后已看到了对每个人来说堪称是完美电脑的辉煌前景:个人化、适应性强而且最重要的是不超出个人购买力。一句话,英特尔的8080芯片将改变整个工业结构。

Ⅱ: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1930年8月30日出生在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他从小就极具投资意识,1941年,11岁的巴菲特购买了平生第一张股票。1947年,巴菲特进入宾夕法尼亚大学攻读财务和商业管理。两年后,巴菲特考入哥伦比亚大学金融系,拜师于著名投资理论学家本杰明*格雷厄姆。在格雷厄姆门下,巴菲特如鱼得水。1956年,他回到家乡创办“巴菲特有限公司”。1964年,巴菲特的个人财富达到400万美元,而此时他掌管的资金已高达2200万美元。1965年,35岁的巴菲特收购了一家名为伯克希尔-哈撒韦的纺织企业,1994年底已发展成拥有230亿美元的伯克希尔工业王国,由一家纺纱厂变成巴菲特庞大的投资金融集团。他的股票在30年间上涨了2000倍,而标准普尔500家指数内的股票平均才上涨了近50倍。多年来,在《福布斯》一年一度的全球富豪榜上。

Ⅲ: 卡洛斯*萨利姆*埃卢(carlos slim helu):跨国巨头们的美洲噩梦,他一手创办的墨西哥电话公司是该国最大的企业之一,他控制的美洲移动拥有4000万用户,是整个拉美最主要的移动电话公司,有人开玩笑说,整个美洲都在通过他交谈。 这位61岁的黎巴嫩移民在20年前用1760万美元买进了墨西哥电话公司。it业的发展带动了电信产业的暴兴,如今这家公司已经戏剧性地增值到200亿美元,占据墨西哥证券交易所总资本的40%。

Ⅳ: 英格瓦*坎普拉德1926年3月30日出生在瑞典南部的埃耳姆哈耳特,父亲是农场主。这是一个具有良好家族传统的移民家庭,他的祖父母是德国人,他们通过邮购的方式,获得了瑞典斯马兰的一片森林,然后定居下来。经过两代人的辛苦劳动,等到坎普拉德出生以后,他的家境已经相对富裕,不必再为生计而担忧,但由于经历曲折的缘故,这个家族一直保持着节俭的习惯,这也为坎普拉德后来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氛围。于是,在坎普拉德5岁那年,就开始了他的第一次商业之旅。有一天,坎普拉德的一个小伙伴想要让他陪着去买火柴,伙伴一直在抱怨,去商店的路途很远,还说宁愿用自己的零花钱搭上一些,即使贵点,也不要走这么远的路去买火柴。坎普拉德记得自己家里有多余的火柴,就和小伙伴说自己可以和他做这笔买卖,下午他们就成交了--坎普拉德赚到了他生平的第一桶金,尽管这一桶金是如此的微不足道,但对于坎普拉德的一生来说却是如此意义重大。稍长一些后,他开始骑着自行车向邻居销售火柴,那时他已体会到规模经济的好处,他发现以极低的价格大批量购入商品,即使以低价零售出去,也依然有利可图。与此同时,坎普拉德还在交易时注意观察邻居们的困难与需要,凡是邻居们紧缺的商品,他都会不厌其烦替他们进货,如此一来,坎普拉德既赚到了一定的利润,同时也增进了与他第一批客户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坎普拉德的生意越做越大,以至于无法再徒步沿街叫卖时,他开始了第一次转型:他用邮购的方式替代了沿街叫卖,并独创用笔记本做成邮购目录的方式来推销商品--而这就是现在的宜家每年都要发行数亿册的目录册的最早前身。17岁时,坎普拉德要到哥德堡上学了。但在临走之前,他突发奇想地想开一家公司,但当时瑞典的法律规定,开办公司者必须年满18周岁,否则必须有人提供担保。于是,小坎普拉德不顾家人让他等段时间的劝告,毅然骑着自行车赶到了他叔叔的家里,在他叔叔的帮助下,他向郡议会递交了申请。便在这次申请中,他第一次用了ikea(即现在的宜家)的字样,而这几个字的含义仅仅是他的名字英格瓦*坎普拉德(ingvar kamprad)与他所成长的农场艾尔姆塔里德(elmtaryd)和村庄阿根纳瑞德(agunnaryd)的缩写,谁又能想到在经过几十年以后,这几个字的价值就达到了70亿美元之巨呢?(2004年美国《商业周刊》的统计数据)应该说,坎普拉德创办宜家正好遇到了历史的最好时期。当时恰逢二战结束,而战争中处于中立位置的瑞典免遭了战火的洗礼,但它也同样面临着百废待兴的使命。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坎普拉德敏锐地看到了家具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于是在1953年,坎普拉德决定放弃所有的其他业务,专门从事低价位家具的经营,宜家家居时代由此开始。

Ⅴ: 拉克希米*米塔尔1950年出生于印度的拉贾斯特邦,他父亲在20世纪初就在加尔各答开始钢铁制造生意。米塔尔在1971年就建造了自己的钢铁小作坊,作为家中长子,他在1975年脱离了家族企业,在印度尼西亚成立了小工厂。从这个小工厂发端,米塔尔逐渐建造了一个跨越14个国家的钢铁帝国。至isg被收购时,米塔尔的个人净资产已经上升到了将近220亿美元。他从1995年开始成为了伦敦居民,现在他已经是英国家喻户晓的财富人物。据相关报道称,米塔尔出资1.3亿美元在伦敦西区购买了一套公寓,并且为他独生女的婚礼花了几百万美元,其中包括在凡尔赛王宫款待1500人的豪华晚会。米塔尔的职业生涯,或许就是从捕捉类似的机会中走过来的。他把自己在印度尼西亚的岁月,形容为“能量爆满的10年”。当地经济非常开放,他学会了低成本生产。随后在1989年,他去到了特立尼达岛,掌管了一个国有工厂。之后他在墨西哥和加拿大展开了收购,并在1995年进入了哈萨克斯坦。55岁的米塔尔手上还掌握着一张王牌:米塔尔集团控制着自身所需铁矿石供应的40%,焦炭则可以自给自足。当这些资源不能从市场上以合理价格购买时,米塔尔就会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

Ⅵ: 保罗*艾伦1953年出生于美国西雅图,毕业于华盛顿州立大学。父亲当过20多年的图书管理员,为他从小博览群书提供了条件。1968年,他与盖茨在湖滨中学相遇,艾伦以其丰富的知识折服了盖茨。两人成了好朋友,一同迈进了计算机王国,掀起一场软件革命。1975年,他们共同创立了“微软帝国”,艾伦拥有40%的股份。1982年,艾伦因病离开微软后,一直忙于投资事业,他对天文科学和“外星人”的痴迷令人惊叹。他投资建立了一座“外星人博物馆”。艾伦说科学幻想是人类的希望、梦想、恐惧的反映,他希望新成立的博物馆有助于促进人们对其他文明探索的兴趣。他还捐资2500万美元用于寻找外星生命。艾伦是个超级篮球迷和不错的吉他手。艾伦目前拥有美国职业篮球队波特兰开拓者队和美国职业足球队西雅图海鹰队。他还在自己的“屠户店男孩”摇滚乐队内担任吉他手。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的名字几乎是家喻户晓,在这种过于耀眼的光芒下很容易忽略一个人,那就是与盖茨共同创办微软公司的保罗*艾伦(paul allen)。

Ⅶ: 贝尔纳-阿尔诺(bernard arnault),奢侈品行业的龙头老大! 1949年3月5日出生,双鱼座 法国,净资产215亿美元 行业:lumh(路易威登轩尼诗) !

Ⅷ: 阿尔瓦利德是阿拉伯世界最富传奇色彩的投资家。他投资于花旗银行的5.9亿美元现在价值已达100亿美元,花1.15亿美元购买的苹果公司股票市值已达18亿美元。《福布斯》杂志2005年全球富豪排名榜中。

Ⅸ: 肯尼思*汤姆森

资产196亿美元。汤姆森备受媒体关注,不仅仅是因为他掌握的巨大的财富,还因为这位富豪的谦逊、害羞、异常低调、超级“抠门”等性格特点。热爱艺术品收藏、一掷8000多万美元买一幅名画的他生活上却出奇地节俭。他穿的衣服都很便宜,出差坐飞机总是乘坐经济舱,理发也全由妻子代劳,甚至鞋子后跟磨损了也照样穿出街。而他之所以如此节省,是因为他坚持这样的理念:“乱花钱是罪恶,创造财富才神圣。”(前不久刚去世!)

Ⅹ: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1940年为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全家逃难到香港。两年后,父亲病逝。为了养活母亲和三个弟妹,李嘉诚被迫辍学走上社会谋生。 开始,李嘉诚为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失学的李嘉诚仍用工余之暇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他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1979年,“长江”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先生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年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B. 成立注册美国波特兰公司有何优势,所需资料

注册美国公司所需准备的资料:
a注册美国公司需要向州政府提交申请;
b确定美国公司名称(英文);
c提供公司发行股票数额(若是注册营利公司需提供);
d提供公司负责人姓名,地址,职务资料;
e注册代理人的姓名和地址;
f注册公司所在州的地址。

C. 变压器发展历史

变压器是根据电磁感应定律,将交流电变换为同频率、不同电压交流电的非旋转式电机。因此,变压器是随着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而诞生,经过许多科学家不断完善、改进而形成的。 �

1 变压器的雏形—感应线圈

1888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弗来明(J.A.Fleming,1849-1945)在他的名著《The Alternating Current Transformers》(交流变压器)中开宗明义地说:“At the head of this long line of illustrious investigators stand the pre-eminent names of Faraday and Henry. On the foundation-stons of truth laid done by them all subsequent builders have been content to rest”(在一大批研究变压器的杰出人士中,领头的是巨人法拉弟和亨利,他们奠定了真理的基石,而所有后来者则致力于大厦的完成)。

所以,追溯变压器的发明史,还得从法拉弟和亨利说起。

1831年8月29日,法拉第采用图1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的实验。图1中,圆环用7/8英寸的铁棍制成,圆环外径6英寸;A是三段各24英尺长铜线绕成的线圈(三段间可根据需要串联);B是50英尺铜线绕成的2个线圈(2个线圈可以串联);1为电池;2为开关;3为检流器。实验时,当合上开关2后,法拉第发现检流器3摆动,即线圈B和检流器3中有电流流过。也就是说,法拉第通过这个实验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进行这个实验的装置(法拉第感应线圈,图2)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只变压器雏形,以后法拉第又作了数次实验,同年10月28日还制成了第一台圆盘式直流发电机。同年11月24日,法拉第向英国皇家学会报告了他的实验及其发现,从而使法拉第被公认为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者,他也顺理成章地成为变压器的发明人。

但实际上最早发明变压器的是美国著名科学家亨利。1830年8月,时为纽约奥尔巴尼(Albang)学院教授的亨利利用学院假期,采用图3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磁生电实验。当他合上开关K,发现检流计P的指针摆动;打开开关K,又发现检流计P的指针向相反方向摆动。实验中,当打开开关K时,亨利还在线圈B的两端间观察到了火花。亨利还发现,改变线圈A和B的匝数,可以将大(Intensity)电流变为小(Quantity)电流,也可将小电流变为大电流。实际上,亨利这个实验是电磁感应现象的非常直观的关键性实验,亨利这个实验装置也实际上是一台变压器的雏形。但是,亨利做事谨慎,他没有急于发表他的实验成果,他还想再做一些实验。然而假期已过,他只得将这件事搁置一旁。后来他又进行了多次实验,直到1832年才将实验论文发表在《美国科学和艺术杂志》第7期上。但是,在此以前,法拉第首先公布了他的电磁感应实验,介绍了他的实验装置,因此电磁感应现象的发明权只能归法拉弟,变压器的发明权也非法拉弟莫属了。亨利虽然非常遗憾地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权和变压器的发明权擦肩而过,但他在电学上的贡献、对变压器发明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实验装置比法拉弟感应线圈更接近于现代通用的变压器。

首先公布了他的电磁感应实验,介绍了他的实验装置,因此电磁感应现象的发明权只能归法拉弟,变压器的发明权也非法拉弟莫属了。亨利虽然非常遗憾地与电磁感应现象的发现权和变压器的发明权擦肩而过,但他在电学上的贡献、对变压器发明的贡献则是有目共睹的。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亨利实验装置比法拉弟感应线圈更接近于现代通用的变压器。 �

从现代变压器原理来看,法拉弟感应线圈是一只单心闭合磁路双绕组式变压器。由于当时没有交流电源,所以它是一种原始的脉冲变压器,而亨利变压器则是一种原始的双心开路磁路双绕组式脉冲变压器。

1835年,美国物理学家佩奇(C.J.Page,1812~1868)制成图4所示的感应线圈,该线圈是世界上第一只自耦变压器,利用自动锤的振动使水银接通或断开电路。在副边线圈感生的电动势能使一个真空管的电火花达4.5英寸长。

1837年,英国牧师卡兰(N.J.Callan)将佩奇变压器分成无电气连接的两部分(图5),当打开开关M、断开线圈A的电路时,则线圈B的两端间S将会产生火花。

与法拉弟、亨利的变压器一样,佩奇和卡兰变压器都是利用断续直流工作的设备,只能用于实验观察,都无实际应用价值。

德国技师鲁姆科尔夫 (H.D.Ruhmkorff,1803~1877)在变压器发明史上是一个贡献较大的人。他生于德国,后到巴黎定居,并自设精密机械制造工场。鲁姆科尔夫在理论上并无建树,但他善于研究他人的建议,并利用他心灵手巧的特长付诸实践,制造了一些优良的感应线圈。1842年,在Masson和Brequet的指导下,他开始对卡兰变压器进行研究。1850年制成第一只感应线圈(Inctorium)。1851年,他提出第一个感应火花线圈(变压器)的专利,鲁姆科尔夫感应线圈如图6、图7所示。铁心用软铁丝制成,原边线圈包绕在铁心上,副边线圈则包绕在原边线圈上。原边线圈由蓄电池供电,并通过一个磁化铁心机构反复开、合水银开关,使原边线圈中通以脉动直流电反复改变方向。副边线圈中则感应一个交变电流。与以前的感应线圈相比,鲁姆科尔夫感应线圈有较大的改进。首先副边线圈的绝缘更加可靠,线圈用涂漆铜线绕成,线圈层间用纸或漆稠绝缘,副边线圈与原边线圈则用一只玻璃管隔开;其次,鲁姆科尔夫采用E.English和C.Bright的发明,将副边线圈分成几段,各段间彼此分开,然后串在一起。这样可使电位差最大的点(出线端S—S)之间的距离最远。后来,鲁姆科尔夫对该线圈进行了改进,如将以前采用的水银开关改为酒精开关,不但可消除开关火花,而且可防止氧化;此外,他还在原边线圈接入电容器以提高感应电压。鲁姆科尔夫线圈由于功率较大,不但可用作实验,而且还可用于放电治疗。因此可以说,鲁姆科尔夫感应线圈是第一个有实用价值的变压器。

为了获得更大的火花, 1856年,英国电工技师瓦里(C.F.Varley,1828~1883)也对卡兰变压器作了改进,他采用一只双刀双掷开关来回改变电流方向,使线圈A中的电流交替改变方向,从而线圈B中感应出一个交变电流,因此可以说,瓦里感应线圈是交流变压器的始祖。1862年,莫里斯(Morris)、魏尔(Weave)和蒙克顿(Moncktom)取得一个将感应线圈用于交流电的专利权。

1868年,英国物理学家格罗夫(W.R.Grove,1811~1896)采用图9所示的装置将交流电源V与线圈A相连,在线圈B中得到一个电压不同的交流电流。因此格罗夫感应线圈实际上是世界上第一只交流变压器。

继格罗夫之后,许多人对感应线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些改进建议。例如,美国人富勒 (J.B.Fuller)在19世纪70年代初对感应线圈进行了理论研究,提出感应线圈应采用闭合铁心,原边线圈采用并联而不是当时大多数感应线圈所采用的串联。但是他的想法生前只向他的上司谈过,直到他死后不久,人们发现他的手稿。1879年2月,人们将他的手稿整理发表,他关于感应线圈的设想才得以公诸于世。

1876年,俄国物理学家雅勃洛奇科夫(Л.Н.Яълочков,1847~1894)发明“电烛”,采用一只两个绕组的感应线圈,原边与交流电源相连,为高压侧,副边低压侧的交流电向“电烛”供电。这只感应线圈实际上是一台不闭合磁芯的单相变压器。

1882年,俄国工程师И.Ф.乌萨金在莫斯科首次展出了有升压、降压感应线圈的高压变电装置。
2 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

19世纪80年代后,交流电进入人类社会生活,变压器的原理也为许多人所了解,人们自然而然想到将变压器用于实际交流电路中。在这方面迈出第一步并做出重大贡献的是法国人高兰德(L.Gauland,1850~1888)和英国人吉布斯(J.D.Gibbs)。1882年9月13日,它们在英国申请了第一个感应线圈及其供电系统的专利(№.4362),他们称这种感应线圈为“Secondary generator”(二次发电机)。图12为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原理图,原边线圈数与副边线圈数之比为1∶1,原边线圈串联,而副边线圈均分为数段,分别与电灯1相连。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变压器)是一种开路铁心变压器,它通过推进、拉出铁心来控制电压,原边线圈他们仍坚持采用串联(虽然麦克斯韦在1865年就证明,原边线圈如果采用串联,副边电压就不能单独控制)。

1882年10月7日,他们制成了第一台3000V/100V的二次发电机,1983年又制成一台容量约5kVA的二次发电机在伦敦郊外一个小型电工展览会上展出表演。当年,他们为伦敦市区铁路提供了几台小型变压器。1884年,他们在意大利都灵技术博览会上展出了他们的变压器,并表演了交流远距离输电。采用开磁路变压器串联交流输电系统,将 30kW、133Hz的交流电输送到40km远处。当年他们还售出了几台类似的变压器,为售给意大利物理学家费拉里斯(G.Ferraris,1847~1897)的实验用变压器。该变压器铁心为铁丝组成的开路铁心,原边线圈由0.25mm厚铜片绕成的445个环(匝)组成,但它们在高度方向分成4段,通过正前方的塞子将副边线圈的4段串联或并路,从而改变副边的输出电压。另一种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这台二次发电机可以通过调节输出电压而改变输出功率的大小。
1884年3月4日,高兰德和吉布斯在美国申请第一个有关开路铁心变压器的专利(№.297924)—“产生和利用二次电流的装置”;

1885年,高兰德和吉布斯受岗茨工厂变压器的启发,研究采用闭路铁心结构的变压器。1886年3月6日,他们在美国申请有关闭合磁路变压器的专利(№.351589)。1886年制造的闭路铁心式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

齐伯诺夫斯基—德里—布拉什(Z-D-B)变压器

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变压器)虽然开辟了变压器的实际应用领域,但早期这种变压器存在某些先天不足,如开路铁心、原边线圈串联等。首先对此质疑和作出改进的是匈牙利岗茨工厂(Ganz)的三个年轻工程师布拉什(O.T.Blathy,1860~1939)、齐伯诺夫斯基(C.Zipernowsky, 1853~1942)和德里(M.Deri,1854~1938)。

布拉什1883年进入岗茨工厂,长期担任技术负责人。他一生发明颇丰,曾获得100多项专利权,包括变压器、电压调整器、汽轮发电机等。布拉什是首次研究交流发电机并联运行人之一,他还发明了许多电机设计程序和设计计算方法。另外,他在1885年首先引入单词“Transformer”(变压器),这一简明传神的术语很快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迅速取代以往采用的“感应线圈”、“二次发电机”等术语,一直沿用至今。

齐伯诺夫斯基是1878年成立的岗茨工厂电气部的奠基人之一。1893年,他提任匈牙利布达佩斯技术大学的电气教授。他一生取得40多项专利权,曾任匈牙利电工学会主席30年。

德里1882年加入岗茨工厂,他长期在销售部工作,但对电机和变压器颇有研究。他曾设计复激交流发电机,还发明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双电刷推斥式电动机—德里电动机。

1884年,意大利都灵技术博览会召开,布拉什和岗茨工厂一批技术人员参观了该博览会,见到了会上展出的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布拉什当时敏锐地觉察到这种二次发电机有很大发展前途,注意到这种变压器的优点及不足之处。在博览会上,布拉什曾问高兰德:“为什么你们的二次发电机不采用闭路铁心?”高兰德不假思索地回答:“采用闭路铁心非常危险,而且很不经济。”

1884年7月,布拉什从都灵回到布达佩斯后,立即将都灵博览会上的所见所闻告诉了齐伯诺夫斯基和达里,他们决定立即进行变压器的改进实验。布拉什建议采用闭路铁心,齐伯诺夫斯基建议将原边线圈串联改为并联,并和德里一道进行研究实验。1884年8月7日,他们在岗茨工厂实验杂志上介绍了有关闭合磁路铁心的变压器(图18)。

1884年冬,德里在维也纳贸易联合会展示了他们的发明。1885年1月2日,齐伯诺夫斯基和德里在奥地利申请第一个有关并联运行变压器的专利(№.37/101)。同年2月2日他们三人在奥地利和德国申请第二个变压器专利(奥地利专利№.35/2446,德国专利№.40414)。

1884年9月16日,岗茨工厂制成的第一台变压器(1400W,f=Hz,120/72V,变比1.67),它是一台单相壳式、闭路铁心(铁丝)变压器。同年,岗茨工厂还制造了另外4台变压器。

1885年5月1日,匈牙利布拉佩斯国家博览会开幕,一台150V、70Hz单相交流发电机发出的电流,经过75台岗茨工厂5kVA变压器(闭路铁心,并联,壳式)降压,点燃了博览会场的1067只爱迪生灯泡,其光耀夺目的壮观场面轰动了世界。所以,后来人们把1885年5月1日作为现代实用变压器的诞生日而加以纪念。布达佩斯博览会使岗茨工厂名扬四海,博览会期间工厂就接到一批订单。

齐伯诺夫斯基—德里—布拉什(Z-D-B)变压器是变压器技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所采用的闭路铁心、原边并联等基本结构一直沿用至今。可以说Z-D-B变压器已使现代变压器的结构基本定型,从此变压器正式进入交流电流的输电、配电领域,有力地推动了交流电流的普及应用,促进了现代交流电机的发展。

1888年,岗茨工厂向德国西门子—哈尔斯克(Simens-Halske)公司转让变压器专利权。不久,另外两家德国公司也购买了岗茨工厂的变压器专利权。1890年,法国、西班牙的公司也购买了岗茨的变压器专利。从19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变压器在欧洲迅速推广,到1889年已总共生产1000台变压器,到1899年突破10000台。在20世纪20年代前,岗茨工厂在变压器制造领域一直保持世界领先水平。

变压器技术在美国的传播和发展 �

19世纪80年代初,当欧洲人正致力于改进变压器、探索变压器应用领域的时候,大洋彼岸美国的爱迪生公司正沉醉于在直流电系统方面的成功及由此带来的丰厚利润之中,对交流电系统、对变压器不屑一顾。但此时,由火车空气制动器起家的威斯汀豪斯(W.Westinghouse,1846~1914)正想涉足交流电领域。1885年春,他漫游欧洲,参观了伦敦和布达佩斯,与当时欧洲发明家也有接触,对高兰德—布吉斯二次发电机很感兴趣,当即决定购买几台二次发电机。1885年5月,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的年轻工程师潘塔伦里(Pantaleoni)因父亲病逝,回意大利奔丧,他到都灵拜会他的大学老师时,遇到正在都灵技术博览会的高兰德,当时高兰德正安装Lanzo和Circe间的交流系统。潘塔伦里对此十分感兴趣,立即给威斯汀豪期打电报,报告他的观感。威斯汀豪斯十分重视,回电潘塔伦里,要他与高兰德联系,买下高兰德、吉布斯在美国申请的有关变压器的独家专有权。经友好协商,高兰德同意了威斯汀豪斯的要求。

1885年9月1日,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订购的高兰德—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和西门子Siemens公司单相交流发电机从欧洲运到美国。

1885年11月23日,贝尔费尔德(R.Belfield)作为高兰德—吉布斯的全权代表到达美国匹兹堡,向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转让变压器技术,并帮助该公司设计新型(闭路铁心)变压器。1886年1月5日,他到Great Barrington,帮助斯坦利(W.Stanley,时为威斯汀豪斯的助手)建设。运行Great Barrington 3000V交流输电线。1886年3月20日,美国第一条交流输电线建成投入运行,这标志美国电气时代的真正开始!

威斯汀豪斯除了以实业家胆识招揽人才、购买专利、订购设备、发展交流电系统和变压器外,还身体力行,潜心于变压器的研究。 1886年1月8日,他组建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西屋电气公司),大踏步地进入电气(主要是交流电)领域,正式进入变压器的研究和工业化生产。1886年2月,他申请了有关配电系统和闭路铁心变压器的2项美国专利(№.342552和№.342553)。图23为西屋公司最早的变压器。1888年,西屋公司制成40盏电灯用2kW变压器。1891年,西屋公司制成第一台充油变压器(10kV电压)(图24)。

与威斯汀豪斯积极开拓、发展变压器工业成为鲜明对照的,是爱迪生对变压器的漠视和短视态度。当时,爱迪生电灯公司的电灯和直流发电机独霸北美大陆,远销欧洲。爱迪生踌躇满志,对刚刚出现的交流电供电系统既不屑一顾,又怀有一丝敌意 (这为以后的美国交直流之战埋下了种子)。1885年,爱迪生公司代表李博(J.W.Lieb)参观都灵博览会,见到了展出的交流电配电系统和变压器。但李博与爱迪生一样,是一名顽固的直流主义者,他向爱迪生打了一报告,报告了他的观感,对会上展出的交流配电系统和变压器横加挑剔指责。这份报告也更坚定了爱迪生反对交流电的决心。1886年,布拉什到美国,会见爱迪生,双方签订了一个协议,由爱迪生公司出资2万美元购买岗茨工厂在美国申请的变压器的的独家专利使用权。但是,爱迪生公司出资压根就不想发展交流电系统和变压器,签订这项协议只不过是让其它公司发展交流电、发展变压器的一种策略。因此,这一纸协议的直接后果是阻碍了Z-D-B变压器在美国的推广应用。这种情况直到1892年,爱迪生公司合并为通用电气公司后才得以根本改变。

在美国变压器发展史上,还有两个人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是斯坦利 (W.Stanley,1856~1927)和斯特拉(N.Tesla,1856~1943)。

斯坦利 1883年开始接触交流电,对变压器在交流电系统中的作用有深刻的论述。他曾多次称变压器是“heart of the alternating current system”(交流电系统的心脏)。1883~1884年,他在自己的小型实验室里就进行过变压器的研究。1884年2月,他受雇于威斯汀豪斯,成为他的助手,主持设计制造交流系统及变压器。1885年9月29日制成美国第一台原边线圈并联、闭合磁路铁心的变压器(图25),并在西屋空气制动器公司车间里进行了试验。1885年10月23日,他在美国申请第一个有关闭路铁心变压器的专利(№.349612);同年11月23日,他提出3个专利,其中2个带变压器的配电系统的专利(№.372943和№.372944),1个是开路铁心变压器的专利(№.349611),这4个专利都转让给了威斯汀豪斯。1885年12月,他主持建设美国第一个交流输电系统—Great Barringto交流输电系统。1886年3月20日,该系统建成投运。1890年他离开西屋电气公司,1891年他在Pittsfield组建斯坦利电气制造公司,继续研制变压器。图26为斯坦利公司的一种商用变压器。1891年,斯坦利公司制成25kVA商用变压器。1892年,斯坦利公司研制成15kV变压器,使美国交流电输电电压一举突破10kV,从而打开了高电压输电的大门。斯坦利也因而赢得了“电气传输之父”的美名。1903年,他将公司并入GE公司。在GE公司,他继续指导GE公司开发变压器。因此使西屋公司和GE公司早期的变压器技术同宗同源,都是采用壳式变压器结构,直到1918年GE公司改用心式变压器后,两者才分道扬辘。

特斯拉是誉为 “电工天才”的美籍克罗地亚科学家,他在交流电系统和交流电动机方面的贡献享誉世界。1888年,他受聘到西屋公司工作后也在变压器方面作出了成绩。1890年,他离开西屋公司自立门户,继续研究变压器。图28为1891年发明的特斯拉高频变生器原理,图29为特斯拉高频变压器复原图。变压器原边线圈为12匝Φ5mm的铜线,绕在一个Φ55mm的玻璃管上。副边线圈380匝,Φ0.2mm铜线,绕在一个Φ113mm的玻璃管上。原副边线圈放入一个高50cm、内径Φ16.5cm的玻璃管内,浸入绝缘矿物油内。原边线圈与振荡电路相连,副边线圈两端可获得105~106Hz的高频电流,并可观察到明显的火花。这台变压器曾用于研究高频电振荡现象,并曾藉此观察到集肤效应。

三相变压器的诞生

高兰特—吉布斯二次发电机和Z-D-B变压器都是单相变压器,发明三相变压器的则是被誉为“三相交流电之父”的俄国科学家多利沃—多布罗夫斯基。1888年,他提出三相电流可以产生旋转磁场,并发明三相同步发电机和三相鼠笼式电动机。1889年,他为解决三相电流的传输及供电问题,开始研究三相变压器。与当时的单相变压器相比,多利沃—多布罗夫斯基三相变压器的原边、副边线圈并无太大差别,主要区别是在铁心布置方面。当年,他申请第1个三相变压器铁心的专利,3个心柱在周向垂直对称布置,上、下与两个轭环相连。这种结构类似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故称为“Tempeltype(寺院式)”,如图30(a)所示。“寺院式”结构后来又发展出图30(b)和图30(c)式。1891年,西门子公司又首先采用了框式铁心,见图30(d)。

世界上第一台三相变压器出现于1891年。当年8月,世界博览会在德国法兰克福(Frankfurt)召开,会议组织者为了展示交流电的输送和应用,在175km外的德国劳芬(Lauffen)的波特兰(Portland)水泥厂内装设了一套三相水轮发电机组(210kVA,150r/min,40Hz,相电压55V),向博览会上的1000盏电灯和一台100马力的三相感应电动机供电。为此,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和瑞士奥立康(Oerlikon)厂分别为劳芬-法兰克福工程提供了4台和2台三相变压器。在劳芬,AEG公司提供了2台三相升压变压器(每台100kVA,变比为1∶160,Y-Y接),Oerlikon工厂提供了一台升压变压器(150kVA,变比为1∶155);在法兰克福的两座降压变电所,则分别装有2台AEG公司生产的三相降压变压器(变比为123∶1)向电动机供电,以及一台Oerlikon工厂生产的三相降压变压器(变比为116∶1)向1000盏电灯供电。实测变压器的最高效率已达到96%。图31为AEG公司制造的三相变压器。

6 其它变压器�

除上面介绍的多种变压器外, 19世纪后期及20世纪初期,还有许多人也进行了变压器的研究工作,制成了形形色色的变压器,使早期变压器异彩纷呈,也为后期各型变压器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英国科学家费兰特 (S.Z.Ferranti,1864~1930)对变压器进行了研究,并于1885年取得有关闭合磁路变压器专利权。1888年研制成铁片弯成圆形组成铁心的变压器(图32)。1891年制成一台10kV/2kV的较大容量的变压器,其铁心由10段组成,每段铁心均由弯成圆形的铁片组成,各段铁心间的间隙用作通风冷却(图33)。

1884年,英国电工学家J.霍普金森(J.Hopkinson,1849~1898)和他的弟弟E.霍普金森(E.Hopkinson,1859~1922)申请闭合磁路变压器的专利。

1891年,莫迪(M.W.Mordey)为布拉什(Brush)公司设计制成一台采用叠片铁心的变压器(图34)。

美国电工学家汤姆森 (E.Thomson,1853~1937)早在1879年就在弗朗克林(Franklin)学院研究过变压器。1886年,他制成第一台电焊变压器,其副边线圈为单匝,不久又制成恒流变压器(图35)。

迪克 (Disk)和肯尼迪(R.Kennedey)发明了一种采用H形铁心的变压器结构(图36)。

1889年,英国斯温伯恩(M.Swinburne)发明“刺猬式”油浸变压器,这种变压器现在仍有应用。

除此之外,在 19世纪80、90年代研究变压器的人士还有Masson, Feldmann, W.Sturgeon, J.A.Fleming, W.B.Esson, I.Chenut, G.Ferrais, R.Ruhlman, W.Peukert, K.Zickier, G.Kapp, E.Hospitalier, F.Uppenborn, A.Urbanitzky, R.E.Crompton, K.D.Mackenzie, G.Forbes, S.Straub, F.Wilking, M.A.A.Roiti, M.Swinburne, Kittler,等等。
参考资料:http://www.52data.cn/dlsb/bdsb/byq/200805/36184.html

D. 德国的知名建筑师,工程师,及其作品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学校重视基础训练,逐渐形成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特色的基础课程。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1925年,由于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包豪斯迁往德骚,格罗披乌斯提拔了一些优秀的教员,完善了教学计划和设施,并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罗披乌斯迫于各种压力,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1937年,格罗披乌斯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创立了协和设计事务所。
格罗披乌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二十世纪现代设计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受到贝伦斯的很大影响。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1929年,米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其空畅的内部空间,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家。
1930年米斯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努力把学校改造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这种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的做法一直贯穿于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后政治气氛日益恶化,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关闭包豪斯,至此结束了其14年的办学历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很少有人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能够有他那么大。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现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这并不夸张,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纳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为主。纳吉于1921年来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顿的职务,负责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的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与此同时,纳吉也在金属制品车间担任导师,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这里出现了许多包豪斯最有影响的作品。他努力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转变到比较理性的,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媒介,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制品都具有非常简单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具有明确、恰当的功能特征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后,纳吉于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为原包豪斯的延续,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被聘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教师,而非工业设计师。新包豪斯后来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

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劳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门的教师,主持家具车间。在那里,布劳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为他对20世纪现代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从事家具的设计。1935年开始致力于胶合板成型家具、标准化模数单元家具、室内设计以及标准化模数的单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劳耶任教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1947年,布劳耶设计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并于1953-1958年设计了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1963-1966年,他还设计了位于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布劳耶巧妙的在自然关系中处理木,石材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布劳耶相信工业化大生产,努力于家具与建筑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和现代设计的先驱。

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华根菲尔德出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在银具厂工作,并接受过艺术教育,1923年开始在包豪斯就学、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属车间,华根菲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镀铬钢管台灯,迄今仍有生产。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这种观念的改变和他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使他得以作为一位主要的设计师在第三帝国期间继续工作,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见的。
1929年,他开始从家具,陶瓷,玻璃等工业中获得设计委托,1931-1935年,他被委任为柏林的国立美术学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为劳西兹玻璃公司的艺术指导。由于改善了产品质量,他设计的特制精美玻璃制品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压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馆、酒家所用的酒杯,商业上使用的瓶、罐,及采用模数化的厨房容器和盘子等。所有这些产品都没有装饰,而是强调简洁的线条和微妙的体型变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征。
战后,华根菲尔德一面在德国科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任职,继续从事设计教育,一面积极从事设计活动。1954年,华根菲尔德成了独立开业的设计师,设计了不少优秀的灯具,在这些设计中,灯泡刻板的几何形态被较为有机形态的塑料灯罩所缓和。
华根菲尔德作为参与批量生产最有名的德国设计师之一,使工业设计的潜力在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兰德1911年进入皇家撒克逊学院学习绘画、雕塑,1917年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兰德进入包豪斯的金属制品车间学习。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产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设计的著名的茶壶。她的设计采用几何形式,运用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传达自身的实用功能。布兰德也十分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1927年她设计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灯,具有可弯曲的灯颈,稳健的基座,造型简洁优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适于批量生产,成了经典的设计,也标志着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趋于成熟。
离开包豪斯后,布兰德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金属制品设计,但后来布兰德主要从事绘画,雕塑,并担任一些院校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重现在包豪斯时的辉煌。
布兰德是现代设计史中的重要人物,不仅因为她创造了许多20世纪最美观耐用的金属制品,还因为她在男性主导的金属制品设计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后来布兰德曾回忆就学包豪斯时,在她受到广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闷重复的工作的情况。最终布兰德成为了包豪斯培养的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并且是仅有的几个并非出自织物车间的女设计师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设计仍在生产。

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尔舍生于波希米亚(Bohemia),多年从事汽车设计工作,1910年时,他已在空气动力学与汽车造型的关系研究上有所造诣,成为流线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20世纪30年代,德国新兴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对流线型的极大热情,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亚公司都生产了适于高速公路的优良车型,将流线型与严格的欧洲车身设计传统结合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尔舍为大众所设计的一款小型廉价车,其原型是1936-1937年间设计的,也是大众公司最早的汽车之一,因为体积小,采取简洁的流线型风格,外型酷似甲壳虫,因而被戏称为甲壳虫小汽车。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其有机形态更富于生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希特勒本人参加了1937年大众甲壳虫小汽车的生产开幕式,并且乘坐了汽车,表示赞赏。然而1939年战争爆发,该汽车的批量生产被迫中断,超过30万的定单无法兑现,汽车厂在战争期间只能生产军用车辆,直至1945年英国占领军首先在德国恢复了该车的批量生产,大众公司紧随其后。到20世纪50年代,甲壳虫汽车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首选交通工具成为德国复兴的标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科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
早在50年代,他就为多家公司设计跑车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家具设计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之后,科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虽然它们并非百分之百都是优良设计,但确实有极高的造型质量,受到舆论和公众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他也遭到来自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机构的激烈批评。科拉尼说:地球是圆的,所有的星际物体都是圆的,而且在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上运动......甚至连我们自身也是从圆形的物种细胞中繁衍出来的,我又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变的有棱有角的人们的行列呢?我将追随伽利略的信条:我的世界也是圆的。
作为20世纪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设计师之一,有人认为他离经叛道,也有人把他当作天才和圣人一样崇拜。然而科拉尼认为他的灵感都来自于自然: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国威斯巴登的实用艺术学校学习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后作为职业工业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轻设计师受聘于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博朗公司,组建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院的产品设计系主任古戈洛特发展出一套系统设计的方法,而拉姆斯则成为该理论的积极实践者。1956年,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们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与收音机组合,与先前的音响组合不同的是,其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了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拉姆斯将系统设计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推广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使整个空间有条不紊,严格单纯,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
系统设计形成的完全没有装饰的形式特征,被称为减约风格,色彩上主张采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只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提供最大的效率并清除社会的混乱,他说: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因此被设计理论界成为新功能主义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图加特的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后在一所设计院校学习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的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1982年,他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
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其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有时甚至带有嬉戏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青蛙设计公司的出色表现大大提升了工业设计职业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业设计师是产业界的基本成员以及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艾斯林格无疑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和最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设计重新定义了现代消费美学观念。1992年他获得了罗维终身成就奖,许多设计作为经典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所领导的青蛙设计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尤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极具有影响力。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维尔德生于乌特勒支市,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以便大量制造,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
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红/蓝椅,以一种实用产品的形式生动地解释了风格派抽象的艺术理论。他1934年设计了曲折椅,椅子的脚、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摆脱了传统椅子的造型,非常节省空间。这张椅子是这位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维尔德设计了位于乌特勒列支市的什罗德住宅和住宅内的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化体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主的色彩计划,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国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家。他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27年为柯达公司设计照相机包装,1936年设计了柯达公司的班腾相机,这是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相机的基本部件压缩到基本的地步,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他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设计的美学方式来解决功能与技术上的难点,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提格发展了一套设计体系,为企业开发整个产品系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使他成为早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
1955年,提格的设计公司与波音公司设计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设计,使波音飞机不仅有很简练、极富现代感的外形,而且创造了现代客机经典的室内设计。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罗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他不仅对工业技术感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既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罗维一生有无数殊荣,他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罗维对于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漫长的工作生涯,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设计界的形象,特别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个人形象锲而不舍的推动,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格雷夫斯1930年开始为贝尔设计电话机,1937年提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在与贝尔的长期合作中,他设计出一百多种电话机。德雷夫斯的电话机因此走入了美国和世界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施。
格雷夫斯的一个强烈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他多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及功能,这些研究工作总结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人体度量》一书中,从而帮助设计界奠定了人机学这门学科。他的研究成果体现于他为约翰.迪尔公司1955年以来开发的一系列农用机械之中,这些设计围绕建立舒适的、以人机学计算为基础的驾驶工作条件这一中心,创造了一种亲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宁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生于芬兰的克柯鲁米,早年便显露出设计天才,1922年获瑞典火柴盒设计第一名, 1923年4月随父移民美国,定居底特律,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40年和伊姆斯设计的椅子获得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现代家具设计比赛大奖。
20世纪40年代沙里宁与诺尔公司合作从事家具设计,代表作有71号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压椅、胎椅、耶金香椅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成了工业设计史上的典范,至今仍广为流传和使用。
沙里宁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有杰佛逊纪念碑,耶鲁大学溜冰场、莫斯与斯泰尔学院、美国驻英大使馆、美国驻挪威大使馆、密尔沃基战争纪念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楼、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国建筑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于在美国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硕士生学位。而后,他进入意大利罗马美利坚学院深造,获得罗马大奖和布鲁诺奖学金。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以及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代表性的作品,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的双重技艺。
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设计是1980-1982年设计的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这个方形大楼表面具有简单而色彩丰富的不同材料装饰。后现代建筑大师菲力普.约翰逊高度赞扬这个设计大胆采用各种古典装饰动机,特别是广泛采用古典主义基本设计语汇,使设计得以摆脱国际主义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装饰主义的新发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设计了一系列的建筑,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人文大厦,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的公共图书馆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格雷夫斯还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极富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名噪一时。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国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少数几个家具与室内设计大师之一,他曾在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学习建筑学,1936年起在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之一匡溪学院任教。1940年他与沙里宁一道设计的胶合板椅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
伊姆斯的设计具有合乎科学与工业设计原则的结构、功能与外型,这一特征成为了他与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设计特征,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1946年,他采用多层夹板热压成型工艺设计的大众化廉价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现代设计上的一次大转折,走向轻便化、大众化,并关注新材料及其制作工艺。他是一个设计上的多面手,除从事产品设计外,还从事平面设计、展示设计与摄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设计中设法把这些学科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边缘学科式的工业设计。伊姆斯设计的室内、座椅等在整个世界都有相当影响,不少作品到目前还在继续生产和流行。他在1956年设计的躺椅,堪称躺椅设计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设计的飞机场候机厅公用椅,简单而牢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迄今仍为大多数美国机场使用,是美国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杰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国建筑设计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读于普林斯顿建筑系,后来在沙里宁和路易斯.康的事务所中工作过。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则,向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文丘里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他的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比如拱券,三角门楣等,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72年发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原则。他认为设计家不应忽视漠视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而应该充分吸收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圣斯布里厅,普林斯顿大学的戈顿.吴大楼等。文丘里在产品设计领域内的最大成就是他为诺尔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一套带乌木把手的镀银咖啡具、1984至1986年间为斯威德.鲍威尔公司设计的一组瓷器、1986年为阿莱西公司设计的布谷鸟钟表及为克莱托.穆纳里设计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宝首饰等等。这些设计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代特色。

赖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赖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师承著名建筑师沙里文。赖特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1893年后的10年中,赖特在美国中西部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风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罗伯茨住宅,1908年的罗比住宅等。这些住宅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1904年设计拉金公司大楼,1915年设计日本东京帝国饭店,使他获得国际声誉。1936年赖特了设计流水别墅,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人建筑景象,成了他有机建筑思想的典范。
美国建筑网络全书评价:必须承认赖特是他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的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极不寻常的生活和哲学说明他是富有诗意的幻想家和艺术家,是注重实效的工程师,自由思想的个性主义者,是一位改革者和传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倾向中贯穿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积极回报。这样的态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在他的建筑中。但架于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艺术家,他所偏爱的表达工具正是建筑。

厄尔(Harley Earl,1893-1969)

美国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汽车设计师。大学学习工业技术与设计。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长斯隆看中,成为通用公司造型设计师。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总裁,通用汽车公司艺术与色彩部主任,负责汽车外型设计,设计风格奔放、富于创新,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他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力达到了无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设计中心。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与总裁斯隆一起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型;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按照他们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不断

E. 百万英镑讲的是什么故事

《百万英镑》讲的也是一个老掉牙的故事,一个美国人亚当斯阴差阳错来到英国,身无分文。正好有两个英国富豪在打赌,给了他一张百万面值的钞票,要求他不动用这笔钱而在伦敦生存30天,看他是否能生存下去。说到底,这张钞票不过是一个符号而已,因为亚当斯必须在30天后原封不动把它还回去。

但是,英格兰银行确认钞票是真的。故事由此展开。当亚当斯是一文不名的穷小子时,遇到的是白眼和鄙夷,而当他拿出这张钞票后,很快变成了伦敦名人。亚当斯靠着这张钞票的符号价值,不但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还赚了20万英镑。

(5)波特兰通用电气股票市值扩展阅读:

说《百万英镑》中的那个年轻人,恰是马克·吐温的真实写照,他在美国内华达州“淘金热”股票泡沫中的经历,堪称屡战屡败,屡炒屡输,最终只能“不做那没影儿的发财梦,死心塌地奔自己的前程”。在内华达州,马克·吐温曾是弗吉尼亚城中的一名记者,这座城市也是内华达州盛产黄金、白银的地区。

马克·吐温将自己的所有积蓄,甚至全部稿酬都投入到了购买白银矿山的股票中。他长期看好黄金、白银的走势,但他同时告诉自己,只要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之一,就应该卖出股票:或市值达到10万美元(这在当时是笔巨款),或内华达州选民批准了州宪法,马克·吐温认为这将损害白银矿山的长期价值。

马克·吐温“爱”上了自己的股票,并很享受股票上涨的感觉。甚至在内华达变成一个州并通过州宪法后,马克·吐温依旧持有着他的股票,这恰恰和他的计划完全相反。

但突然有一天,和20世纪末那场互联网泡沫一样,市场对白银股票的狂热消失了,股价飞流直下,马克·吐温就和《百万英镑》中的那个年轻人一样,变得身无分文,甚至接近破产。迫于生计,马克·吐温只能重操旧业。为了偿还债务,他被迫继续工作,并留下《百万英镑》等文学作品。

F. 求几位德国著名设计师的资料

20世纪50名著名设计师

贝伦斯(Peter Behrens, 1868-1940)

贝伦斯是德国现代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先驱。1886-1891年贝伦斯在汉堡工艺美术学校接受艺术教育,后改行学习建筑。1893年起成为慕尼黑分离派成员,1900年加入由艺术家、建筑师、设计师组成的七人团,开始建筑设计活动,1907年成为德意志制造联盟的推进者与领袖人物,同年受聘担任德国通用电器公司AEG的艺术顾问,开始其作为工业设计师的职业生涯。
1909年,贝伦斯设计了德国通用电气公司AEG的透平机制造车间与机械车间,在建筑形式上摒弃了传统的附加装饰,造型简洁,壮观悦目,被称为第一座真正的现代建筑。
除了建筑设计之外,贝伦斯还为AEG做了许多产品设计,如电水壶、电钟、电风扇等。这些设计没有一点伪装和牵强,使机器在家居环境中亦能以自我的语言来表达。贝伦斯在AEG这个实行集中管理的大公司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他全面负责公司的建筑设计、视觉传达设计以及产品设计,使这家庞杂的大公司树立起一个统一完整的鲜明形象,开创了现代公司识别计划的先河。AEG的标识经他数易其稿,一直沿用至今,成为欧洲最著名的标志之一。
贝伦斯还是一位杰出的设计教育家,他的学生包括格罗披乌斯,米斯和柯布西埃,他们后来都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

格罗披乌斯(Walter Gropius, 1883-1969)

格罗披乌斯出生于柏林的一个建筑师家庭,青年时代曾在柏林和慕尼黑学习建筑。1907年起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1910年与迈耶合伙在柏林开设建筑事务所,并于次年合作设计了采用大片玻璃幕墙和转角窗的法古斯工厂。
1919年,格罗披乌斯在德国魏玛创建了建国立建筑学校,简称包豪斯,其目的是培养新型设计人才。学校重视基础训练,逐渐形成以平面构成、立体构成和色彩构成为特色的基础课程。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统一;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强调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并遵循自然与客观的法则来进行设计。1925年,由于受到反动政府的迫害,包豪斯迁往德骚,格罗披乌斯提拔了一些优秀的教员,完善了教学计划和设施,并设计了新的包豪斯校舍。
1928年,格罗披乌斯迫于各种压力,辞去包豪斯校长职务。1937年,格罗披乌斯到美国哈佛大学任建筑系主任,并创立了协和设计事务所。
格罗披乌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设计师,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他对二十世纪现代设计的影响是难以估计的。

米斯(Ludwig Mies van der Rohe, 1886-1969)

米斯生于德国的一个普通石匠家庭。1907年,他与格罗披乌斯一同在贝伦斯的事务所工作,受到贝伦斯的很大影响。1928年,他提出了 少即是多的名言,提倡纯净、简洁的建筑表现。1929年,米斯设计了巴塞罗那国际博览会的德国馆,其空畅的内部空间,优雅而单纯的现代家具,使他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受注目的现代设计家。
1930年米斯担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努力把学校改造为一个单纯的设计教育中心。他认为只有建筑设计能够使设计教育得到健康的发展,因而这种以建筑为核心来凝聚其他专业的做法一直贯穿于米斯的任期中。但之后政治气氛日益恶化,1933年纳粹政府上台,其文化部发出的第一号命令就是关闭包豪斯,至此结束了其14年的办学历程。
1938年,米斯移居美国,任伊利诺理工学院建筑系教授。他通过自己一生的实践,奠定了明确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并影响了好几代的现代建筑师和设计师,很少有人对现代建筑的影响能够有他那么大。美国作家汤姆.沃尔夫曾在他的著作《从包豪斯到现在》中提到,米斯的原则改变了世界都会三分之一的天际线,这并不夸张,反映出了他的重要作用和影响。

纳吉(Laszlo Moholy-Nagy, 1895-1946)

纳吉出生于匈牙利,早年以绘画和平面设计为主。纳吉于1921年来到包豪斯, 1923年接替伊顿的职务,负责包豪斯的基础课程教学。纳吉强调形式和色彩的理性认识,注重点,线,面的关系,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如何客观的分析两度空间的构成,并进而推广到三度空间的构成上,这就为设计教育奠定了三大构成的基础,也意味着包豪斯开始由表现主义转向理性主义。与此同时,纳吉也在金属制品车间担任导师,致力于用金属与玻璃结合的办法教育学生从事实习,为灯具设计开辟了一条新途径,在这里出现了许多包豪斯最有影响的作品。他努力把学生从个人艺术表现的立场转变到比较理性的,科学地了解和掌握新技术和新媒介,他指导学生制作的金属制品都具有非常简单的几何造型,同时也具有明确、恰当的功能特征和性能。
包豪斯解散后,纳吉于1937年在美国芝加哥成立了新包豪斯,作为原包豪斯的延续,将一种新的方法引入了美国的创造性教育,但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多数被聘为艺术家,手工艺人和教师,而非工业设计师。新包豪斯后来与伊利诺工学院合并。

布劳耶(Marcel Breuer, 1902-1981)

布劳耶出生于匈牙利,1920年曾在维也纳艺术学院学习,后成为包豪斯的第一期学生,毕业后任包豪斯家具部门的教师,主持家具车间。在那里,布劳耶充分利用材料的特性,创造了一系列简洁、轻巧、功能化并适于批量生产的钢管椅,造型轻巧优雅,结构简单,成为他对20世纪现代设计做出的最大贡献。
1932-1934年,他主要在瑞士工作,从事家具的设计。1935年开始致力于胶合板成型家具、标准化模数单元家具、室内设计以及标准化模数的单元住宅等的研究。1937-1946年布劳耶任教于哈佛大学建筑学院。1947年,布劳耶设计了自己在康乃狄克州的住宅;并于1953-1958年设计了位于巴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总部;1963-1966年,他还设计了位于纽约的惠特尼博物馆。布劳耶巧妙的在自然关系中处理木,石材料,形成独特的风格。
布劳耶相信工业化大生产,努力于家具与建筑部件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是一位真正的功能主义者和现代设计的先驱。

华根菲尔德(Wilhelm Wagenfeld, 1900-1990)

华根菲尔德出生于德国不来梅,早年曾在银具厂工作,并接受过艺术教育,1923年开始在包豪斯就学、任教。在包豪斯的金属车间,华根菲尔德设计了著名的镀铬钢管台灯,迄今仍有生产。华根菲尔德反对自我中心的设计观念,他声称工业中的设计是一种协作的活动,与艺术家的工作毫无共同之处。他否认把功能作为形式的决定性因素,认为功能并不是最终目的,而是良好设计的先决条件。这种观念的改变和他适应工业生产的能力,使他得以作为一位主要的设计师在第三帝国期间继续工作,这在他先前的包豪斯同仁中是少见的。
1929年,他开始从家具,陶瓷,玻璃等工业中获得设计委托,1931-1935年,他被委任为柏林的国立美术学院的教授。1935年被聘为劳西兹玻璃公司的艺术指导。由于改善了产品质量,他设计的特制精美玻璃制品使他获得了国际声誉。他主要的作品都是模压成型的玻璃器皿,如供餐馆、酒家所用的酒杯,商业上使用的瓶、罐,及采用模数化的厨房容器和盘子等。所有这些产品都没有装饰,而是强调简洁的线条和微妙的体型变化,有克制的探索了玻璃可塑的特征。
战后,华根菲尔德一面在德国科学院和国立美术学院任职,继续从事设计教育,一面积极从事设计活动。1954年,华根菲尔德成了独立开业的设计师,设计了不少优秀的灯具,在这些设计中,灯泡刻板的几何形态被较为有机形态的塑料灯罩所缓和。
华根菲尔德作为参与批量生产最有名的德国设计师之一,使工业设计的潜力在更加专业化的生产体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挥。

布兰德(Marianne Brandt, 1893-1983)

布兰德1911年进入皇家撒克逊学院学习绘画、雕塑,1917年建立了个人的工作室。1923年,布兰德进入包豪斯的金属制品车间学习。受到纳吉的影响,她将新兴材料与传统材料相结合,设计了一系列革新性与功能性并重的产品,其中包括她1924年设计的著名的茶壶。她的设计采用几何形式,运用简洁抽象的要素组合传达自身的实用功能。布兰德也十分关注批量化生产问题,1927年她设计了著名的有康登台灯,具有可弯曲的灯颈,稳健的基座,造型简洁优美,功能效果好,并且适于批量生产,成了经典的设计,也标志着包豪斯在工业设计上趋于成熟。
离开包豪斯后,布兰德仍进行了一段时间的金属制品设计,但后来布兰德主要从事绘画,雕塑,并担任一些院校的教学工作,再也没有重现在包豪斯时的辉煌。
布兰德是现代设计史中的重要人物,不仅因为她创造了许多20世纪最美观耐用的金属制品,还因为她在男性主导的金属制品设计领域拥有一席之地。后来布兰德曾回忆就学包豪斯时,在她受到广泛肯定和接受之前,只能被分配做一些沉闷重复的工作的情况。最终布兰德成为了包豪斯培养的最著名的设计师之一,并且是仅有的几个并非出自织物车间的女设计师之一,直至今天,她的有些设计仍在生产。

波尔舍(Ferdinand Alexander Porsche, 1875-1951)

波尔舍生于波希米亚(Bohemia),多年从事汽车设计工作,1910年时,他已在空气动力学与汽车造型的关系研究上有所造诣,成为流线型理论与实践的专家。
20世纪30年代,德国新兴的高速公路刺激了对流线型的极大热情,诸如梅桑德斯和巴戈利亚公司都生产了适于高速公路的优良车型,将流线型与严格的欧洲车身设计传统结合起来,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波尔舍为大众所设计的一款小型廉价车,其原型是1936-1937年间设计的,也是大众公司最早的汽车之一,因为体积小,采取简洁的流线型风格,外型酷似甲壳虫,因而被戏称为甲壳虫小汽车。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其有机形态更富于生趣,更易于理解和接受,一经推出就大受欢迎。希特勒本人参加了1937年大众甲壳虫小汽车的生产开幕式,并且乘坐了汽车,表示赞赏。然而1939年战争爆发,该汽车的批量生产被迫中断,超过30万的定单无法兑现,汽车厂在战争期间只能生产军用车辆,直至1945年英国占领军首先在德国恢复了该车的批量生产,大众公司紧随其后。到20世纪50年代,甲壳虫汽车作为新兴中产阶级的首选交通工具成为德国复兴的标志。

科拉尼(Luigi Colani, 1926- )

科拉尼出生于德国柏林,早年在柏林学习雕塑,后到巴黎学习空气动力学,1953年在加州负责新材料项目,这样的经历使他的设计具有空气动力学和仿生学的特点,表现出强烈的造型意识。当时的德国设计界努力推进以系统论和逻辑优先论为基础的理性设计,而科拉尼则试图跳出功能主义圈子,希望通过更自由的造型来增加趣味性,他设计了大量造型极为夸张的作品,被称为设计怪杰。
早在50年代,他就为多家公司设计跑车和汽艇,其中包括世界上第一辆单体构造的跑车BMW700(1959)。60年代他又在家具设计领域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功。之后,科拉尼用他极富想象力的创作手法设计了大量的运输工具、日常用品和家用电器。虽然它们并非百分之百都是优良设计,但确实有极高的造型质量,受到舆论和公众的普遍认可,与此同时他也遭到来自坚持现代主义的设计机构的激烈批评。科拉尼说:地球是圆的,所有的星际物体都是圆的,而且在圆形或椭圆形的轨道上运动......甚至连我们自身也是从圆形的物种细胞中繁衍出来的,我又为什么要加入把一切都变的有棱有角的人们的行列呢?我将追随伽利略的信条:我的世界也是圆的。
作为20世纪最著名,同时也是最受争议的设计师之一,有人认为他离经叛道,也有人把他当作天才和圣人一样崇拜。然而科拉尼认为他的灵感都来自于自然:我所做的无非是模仿自然界向我们揭示的种种真实。

拉姆斯(Dieter Rams, 1932- )

拉姆斯早年在德国威斯巴登的实用艺术学校学习建筑设计及室内设计,后作为职业工业设计师从事设计活动。20世纪50年代中期,拉姆斯等一批年轻设计师受聘于当时尚默默无闻的博朗公司,组建设计部,并与乌尔姆造型学院建立了合作关系。该院的产品设计系主任古戈洛特发展出一套系统设计的方法,而拉姆斯则成为该理论的积极实践者。1956年,拉姆斯与古戈洛特共同设计了一种收音机和唱机的组合装置,该产品有一个全封闭的白色金属外壳,加上一个有机玻璃的盖子,被称为白色公主之匣。1959年,他们将系统设计理论应用到实践中,设计了袖珍型电唱机与收音机组合,与先前的音响组合不同的是,其电唱机和收音机是可分可合的标准部件,使用十分方便,这种积木式的设计是以后高保真音响设备设计的开端,到了70年代,几乎所有的公司都采用这种积木式的组合体系。
拉姆斯将系统设计方法在实践中逐渐完善,并推广到家具乃至建筑设计,使整个空间有条不紊,严格单纯,成为德国的设计特征之一。
系统设计形成的完全没有装饰的形式特征,被称为减约风格,色彩上主张采取中性色彩:黑,白,灰。拉姆斯认为单纯的风格只不过是解决系统问题的结果,提供最大的效率并清除社会的混乱,他说:最好的设计是最少的设计,因此被设计理论界成为新功能主义者。

艾斯林格(Hartmut Esslinger, 1944- )

艾斯林格早年在斯图加特的理工学院学习电子工程,后在一所设计院校学习工业设计,这样的经历使他能完满的将技术与美学结合在一起。1969年,艾斯林格在德国黑森州创立了自己的设计事务所。1982年,他为维佳公司设计了一种亮绿色的电视机,命名为青蛙,获得了巨大成功,于是艾斯林格将青蛙作为自己的设计公司的标志和名称。
青蛙公司的设计既保持了乌尔姆设计学院和博朗公司的严谨和简练,又带有后现代主义的新奇,怪诞,艳丽,其设计哲学是形式追随激情,有时甚至带有嬉戏的特色,在设计界独树一帜,很大程度上改变了20世纪末的设计潮流。艾斯林格曾说:设计的目的是创造更为人性化的环境,我的目标一直是将主流产品作为艺术来设计。青蛙设计公司的出色表现大大提升了工业设计职业的地位,向世人展示了工业设计师是产业界的基本成员以及当代文化生活的创造者之一。艾斯林格1990年荣登商业周刊封面,这是自罗维1947年以来设计师仅有的殊荣。
艾斯林格无疑是当今世界最负盛名和最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他以其突破性的设计重新定义了现代消费美学观念。1992年他获得了罗维终身成就奖,许多设计作为经典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他所领导的青蛙设计公司以其前卫,甚至未来派的风格不断创造出新颖,奇特,充满情趣的产品,尤其在高科技产品方面极具有影响力。

里特维尔德(Gerrit Rietveld, 1888-1964)

里特维尔德生于乌特勒支市,是荷兰著名的建筑与工业设计大师、荷兰风格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非常偏爱单纯的线条、颜色,以便大量制造,这种简洁的设计概念深刻地影响了日后的设计界。
里特维尔德1917年设计了现代主义设计运动的重要经典作品红/蓝椅,以一种实用产品的形式生动地解释了风格派抽象的艺术理论。他1934年设计了曲折椅,椅子的脚、座椅部分及靠背都摆脱了传统椅子的造型,非常节省空间。这张椅子是这位大师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1925年,里特维尔德设计了位于乌特勒列支市的什罗德住宅和住宅内的室内设计及家具设计,此建筑的风格完全是风格派的立体化体现。
风格派对于世界现代主义的风格形成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它的简单的几何形式,以中性色(白、黑、灰)为主的色彩计划,以及立体主义造型和理性主义的结构特征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成为国际主义风格的标准符号。

提革(Walter Darwin Teaque,1883-1960)

提格美国最早的职业工业设计师之一,并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平面设计家。他的设计生涯与世界最大的摄影器材公司--柯达公司有非常密切的关系。1927年为柯达公司设计照相机包装,1936年设计了柯达公司的班腾相机,这是最早的便携式相机,相机的基本部件压缩到基本的地步,为现代35毫米相机提供了一个原型与发展基础。他与技术人员密切合作,善于利用外型设计的美学方式来解决功能与技术上的难点,这是美国工业设计师的一个重要特点。提格发展了一套设计体系,为企业开发整个产品系列的设计,这种设计方式使他成为早期美国最为成功的工业设计师之一。
1955年,提格的设计公司与波音公司设计组合作,共同完成了波音707大型喷气式客机的设计,使波音飞机不仅有很简练、极富现代感的外形,而且创造了现代客机经典的室内设计。

罗维(Raymond Loeway, 1889-1986)

罗维出生于法国巴黎,后移居美国。他是美国工业设计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一生从事工业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及平面设计(特别是企业形象设计),参与的项目达数千个,从可口可乐的瓶子直到美国宇航局的空中实验室计划,从香烟盒到协和式飞机的内舱,所设计的内容极为广泛,代表了第一代美国工业设计师那种无所不为的特点,并取得了惊人的商业效益。罗维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设计火车头、汽车、轮船等交通工具,引入了流线型特征,从而引发了流线风格。他把设计高度专业化和商业化,使他的设计公司成为20世纪世界上最大的设计公司之一。他不仅对工业技术感兴趣,对于人的视觉敏感性也有很深的认识和追求,他的设计既具有工业化特征,又具有人情味。他的一生,是美国的工业设计开始、发展,到达顶峰和逐渐衰退的整个过程的缩影和写照。
罗维一生有无数殊荣,他是第一位被《时代》周刊作为封面人物采用的设计师。罗维对于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他漫长的工作生涯,他的敬业精神,他对于设计界的形象,特别是他自己公司的形象和他个人形象锲而不舍的推动,都立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德雷夫斯(Henry Dreyfess,1903-1972)

德雷夫斯的职业背景是舞台设计,1929年改变专业,建立了自己的工业设计事务所。德雷夫斯的一生都与贝尔电话公司有密切的关系,是影响现代电话形式的最重要设计师。格雷夫斯1930年开始为贝尔设计电话机,1937年提出听筒与话筒合一的设计。在与贝尔的长期合作中,他设计出一百多种电话机。德雷夫斯的电话机因此走入了美国和世界的千家万户,成为现代家庭的基本设施。
格雷夫斯的一个强烈信念是设计必须符合人体的基本要求,他认为适应于人的机器才是最有效率的机器。他多年潜心研究有关人体的数据以及人体的比例及功能,这些研究工作总结在他于1961年出版的《人体度量》一书中,从而帮助设计界奠定了人机学这门学科。他的研究成果体现于他为约翰.迪尔公司1955年以来开发的一系列农用机械之中,这些设计围绕建立舒适的、以人机学计算为基础的驾驶工作条件这一中心,创造了一种亲切而高效的形象。

沙里宁(Eero Saarinen,1910-1961)

沙里宁是美国著名建筑设计师和工业设计师,生于芬兰的克柯鲁米,早年便显露出设计天才,1922年获瑞典火柴盒设计第一名, 1923年4月随父移民美国,定居底特律,毕业于耶鲁大学建筑系。1940年和伊姆斯设计的椅子获得了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国际现代家具设计比赛大奖。
20世纪40年代沙里宁与诺尔公司合作从事家具设计,代表作有71号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模压椅、胎椅、耶金香椅等,这些作品都体现出有机的自由形态,而不是刻板、冰冷的几何形,被称为有机现代主义的代表作,成了工业设计史上的典范,至今仍广为流传和使用。
沙里宁在建筑上的代表作有杰佛逊纪念碑,耶鲁大学溜冰场、莫斯与斯泰尔学院、美国驻英大使馆、美国驻挪威大使馆、密尔沃基战争纪念馆、哥伦比亚广播公司大楼、环球航空公司候机楼等。

格雷夫斯(Michael Graves,1934 - )

美国建筑家格雷夫斯是奠定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重要人物之一。格雷夫斯生于在美国印地安那州首府印地安那波利斯市,1958年毕业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大学,获建筑学士学位,1959年在著名的哈佛大学设计研究院获硕士生学位。而后,他进入意大利罗马美利坚学院深造,获得罗马大奖和布鲁诺奖学金。他的设计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丰富以及历史风格的折衷表现,许多设计都被视为后现代主义代表性的作品,综合了画家和建筑师的双重技艺。
他最重要、影响最大的设计是1980-1982年设计的波特兰市的公共服务中心,这个方形大楼表面具有简单而色彩丰富的不同材料装饰。后现代建筑大师菲力普.约翰逊高度赞扬这个设计大胆采用各种古典装饰动机,特别是广泛采用古典主义基本设计语汇,使设计得以摆脱国际主义的一元化限制,走向多元、装饰主义的新发展。
格雷夫斯在八十年代后期和九十年代设计了一系列的建筑,如肯塔基州路易斯维尔市的人文大厦,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皮斯特拉诺的公共图书馆等,都是后现代主义的杰出代表。格雷夫斯还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了一系列极富后现代特色的金属餐具,名噪一时。

伊姆斯(Charles Eames,1907-1978)

伊姆斯是美国最杰出、最有影响的少数几个家具与室内设计大师之一,他曾在圣路易的华盛顿大学学习建筑学,1936年起在美国最著名的设计学院之一匡溪学院任教。1940年他与沙里宁一道设计的胶合板椅在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设计竞赛中获得大奖。
伊姆斯的设计具有合乎科学与工业设计原则的结构、功能与外型,这一特征成为了他与之合作的米勒公司的设计特征,使米勒公司能在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1946年,他采用多层夹板热压成型工艺设计的大众化廉价椅子是米勒公司在现代设计上的一次大转折,走向轻便化、大众化,并关注新材料及其制作工艺。他是一个设计上的多面手,除从事产品设计外,还从事平面设计、展示设计与摄影等工作,他在自己的设计中设法把这些学科联系在一起,组成一种边缘学科式的工业设计。伊姆斯设计的室内、座椅等在整个世界都有相当影响,不少作品到目前还在继续生产和流行。他在1956年设计的躺椅,堪称躺椅设计中最杰出的代表。他设计的飞机场候机厅公用椅,简单而牢固,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迄今仍为大多数美国机场使用,是美国设计在20世纪70年代的杰出代表。

文丘里(Robert Venturi,1925- )

美国建筑设计家文丘里是奠定建筑设计上的后现代主义基础的第一人。1943-1950年文丘里就读于普林斯顿建筑系,后来在沙里宁和路易斯.康的事务所中工作过。1969年,他提出少就是乏味的原则,向少就是多的现代主义提出了挑战。文丘里并不反对现代主义的核心内容,他的努力是在于改变现代主义单调的形式特点。他的设计包含了大量清晰的古典主义建筑特征,比如拱券,三角门楣等,但是从总体处理来看,他的设计依然是功能性的,实用主义的,简单而明确的。
文丘里非常注重理论研究,他是后现代主义设计家中比较重要的理论家之一。1966年出版《建筑中的复杂性与矛盾性》,1972年发表《向拉斯维加斯学习》,提出了自己的后现代主义原则。他认为设计家不应忽视漠视当代社会中各种各样的文化特征,而应该充分吸收当前的各种文化现象和特点到自己的设计中去。
文丘里的代表作有1978年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艺术博物馆的圣斯布里厅,普林斯顿大学的戈顿.吴大楼等。文丘里在产品设计领域内的最大成就是他为诺尔公司设计的一系列椅子、1983年为意大利阿勒西公司设计的一套带乌木把手的镀银咖啡具、1984至1986年间为斯威德.鲍威尔公司设计的一组瓷器、1986年为阿莱西公司设计的布谷鸟钟表及为克莱托.穆纳里设计的一些情趣盎然的珠宝首饰等等。这些设计都带有强烈的后现代特色。

赖特(Frank Lioyd Wright, 1869-1959)

赖特1885-1887年在威斯康星大学学习土木工程,1887-1893年师承著名建筑师沙里文。赖特是20世纪美国最重要的建筑师之一,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他设计的许多建筑受到普遍的赞扬,是现代建筑中有价值的瑰宝。赖特对现代建筑有很大的影响,但他的建筑思想和欧洲新建筑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明显的差别,他走的是一条独特的道路。
1893年后的10年中,赖特在美国中西部设计了许多小住宅和别墅,形成了 草原式住宅的风格,代表作有1902年威立茨住宅、罗伯茨住宅,1908年的罗比住宅等。这些住宅既有美国民间建筑的传统,又突破了封闭性,适合美国中西部草原地带的气候和地广人稀的特点。1904年设计拉金公司大楼,1915年设计日本东京帝国饭店,使他获得国际声誉。1936年赖特了设计流水别墅,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动人建筑景象,成了他有机建筑思想的典范。
美国建筑网络全书评价:必须承认赖特是他那个时代或许也是任何时代的最有创造力的建筑师之一。他极不寻常的生活和哲学说明他是富有诗意的幻想家和艺术家,是注重实效的工程师,自由思想的个性主义者,是一位改革者和传播福音的教士。在他全部的倾向中贯穿着对生活和自然的积极回报。这样的态度和信念曾一次又一次地表现在他的建筑中。但架于这一切之上的自然是:他是一位艺术家,他所偏爱的表达工具正是建筑。

厄尔(Harley Earl,1893-1969)

美国商业性设计的代表人物,世界上第一个专职汽车设计师。大学学习工业技术与设计。1926年被通用公司董事长斯隆看中,成为通用公司造型设计师。1940年出任通用公司副总裁,通用汽车公司艺术与色彩部主任,负责汽车外型设计,设计风格奔放、富于创新,开创了战后汽车设计中的高尾鳍风格。他对汽车设计的影响力达到了无人企及的地步,而通用汽车公司的设计部门也成为了当时世界最大的设计中心。他在通用汽车公司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与总裁斯隆一起创造了汽车设计的新模型;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按照他们的主张,在设计新的汽车式样的时候,必须有计划地考虑以后几年不断

G. 同花顺中怎么看权重板块与小盘股的涨跌情况

同花顺中怎么看权重板块与小盘股的涨跌?
如下操作,即可观看到:
在同花顺的行情软件中,将鼠标在行情界面任意处点击一下,然后按键盘F6,在最下方的指标股中就可以看到权重股。

在同花顺的行情软件中,点击最上面的排列项中的“涨幅”功能栏,点一下,就可看到从涨停的个股开始依次递减排列的上涨股票情况的情况,再点击一下,就可看到从跌停的个股开始依次递增排列的下跌股票的情况。

热点内容
炒股适合报考什么专业 发布:2025-07-12 23:57:45 浏览:268
年金基金哪个品种好 发布:2025-07-12 23:43:01 浏览:150
四川东立科技有限公司股票 发布:2025-07-12 23:32:55 浏览:582
西部资源历史股票行情 发布:2025-07-12 23:32:19 浏览:723
扬州北辰电气与光一科技股票 发布:2025-07-12 23:05:37 浏览:591
002302股票历史 发布:2025-07-12 22:59:48 浏览:124
货币变少了说明什么 发布:2025-07-12 22:52:14 浏览:780
浙江医药股票历史最高价 发布:2025-07-12 22:14:10 浏览:111
股票退市手里的股票怎么办 发布:2025-07-12 21:59:26 浏览:376
不到500块钱怎么理财 发布:2025-07-12 21:51:08 浏览:2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