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中海物业的股票市值

中海物业的股票市值

发布时间: 2022-03-10 12:39:36

1. 楼市调控再升级,地产、物业股市值一日蒸发超千亿

进入7月,楼市调控突然越发严厉了,从中央到地方,新一轮的问责、打补丁已经开始,限购、限贷、监管统统升级。

叠加三道红线、两集中等调控政策,有地产界人士表示,房地产正在迎来过去几年最严厉的调控,影响不可小觑。

让开发商和市场早就感受到了政策面的凉意,而地产股更是首当其冲,先“跌”为敬,年初至今已跌去了16%;而现在,调控风暴更延伸到了开发商的后花园——物业板块。

上周末对教育板块的整治,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周末后的第一个交易日(7月26日),“地惨”板块再度创下年内新低,板块指数直逼2018年股灾。而物业股也因在楼市整顿范围之内,迎来罕见大跌,世茂服务跌了20%,碧桂园服务也下挫16%。

调控瞄向大地产

与过往调控仅在楼市不同的是,这一次调控更加全方位了,瞄准的是“大地产产业链”。

7月23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通知,要因城施策,重点整治房地产开发、房屋买卖、住房租赁、物业服务四方面问题。

广东省住房政策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李宇嘉表示,建立“稳地价、稳房价、稳预期”的长效机制,就需要建立覆盖开发、销售、租赁、物业等全链条的监管覆盖范围,直至在房地产市场秩序领域,建立长效机制,打断投资炒作、钻空子的念想。

地方调控也毫不放松。上海又打出一套组合拳,提高房贷利率、规范二手房交易等等,继续为楼市打补丁。

在7月23日上海出台调控政策的同日,绍兴、杭州等城市也应声加码,给楼市戴上紧箍咒,调控之势只增未减。

不过这样的调控显然超出市场的预料,经过周末的发酵,不仅“地惨”板块在周一继续遭到投资者的遗弃,就连火了两年的物管板块也遭遇罕见的暴跌。

房地产(中信一级)指数在7月26日这天下跌了4.21%。连万科A都跌了7.57%,告别了22走向21,保利地产也跌了6.64%,收于10.41元/股。

从年初到现在,该指数共下跌了16.2%,与2018年金融危机时的低点仅一步之遥。也难怪“地惨”板块今年以来就一直遭受投资者的遗弃。

物业股则是通知出台后才大幅下跌的。截至7月26日收盘,碧桂园服务跌幅16.60%、融创服务跌幅13.87%、世茂服务跌幅19.55%、时代邻里跌幅11.11%、旭辉永升服务跌幅17.47%、金科服务跌幅18.15%、华润万象生活跌幅14.07%、中海物业跌幅14.07%。

从上面这组数据也可以看到,基本上各家都蒸发掉了10%-20%的市值,无论行业内大哥还是小弟都没能幸免。很快摩根士丹利对于这场突发的股灾做出了判断,对内地物管股行业的看法,从原来的“吸引”降至“符合预期”。

美银证券对此也打出问号,随着内地物管股即将公布中期业绩,市场将持续作价值重估,但预期在众多潜在负面因素下,中期业绩将是“惊多于喜”。

也有分析人士表示,物业股近期低迷,是受到近期中小物管企业上市的影响,投资者对已上市的公司价值存在疑虑,而通知让这种疑虑被进一步放大,认为行业将遭受政策打击。

行业分化将持续

房地产行业已经变天了,投资者对此已有共识。

“地惨”板块的持续下跌、物业板块在经历两年热潮后的踟蹰,乃至房地产的上下游产业链的下跌,大地产产业链最近在资本市场上的表现已不尽人意。

要知道,地产板块在2016年后也是经历过一年半的大牛市,不少投资者从碧桂园、融创身上都赚到过几倍甚至十几倍的收益。这些投资者对房企都曾有过信仰,认为股价会随着规模、利润的扩大永远涨,但到如今,这些投资者却在撤离。

投资者看到的是,房企正在不断地暴雷,从华夏幸福到泰禾,再到最近的蓝光发展、协信等等,整个行业正在不断出清。

而像恒大等过去草莽增长的房企,也在“三条红线”之下现了原形,以至于整个行业都出现了信心危机。阳光城举报债券做空,融创接连出手回购,为的都是稳住投资者的信心。

分析人士认为,经过本轮调整之后,市场对房地产行业的担心已经过度了,这次不是像2008年一样是全局性、系统性的风险,整个行业在分化。本轮地产的信用风险可以通过快速销售回款解决。

天风证券陈天诚指出,随着“因城施策”常态化,政策稳定性提高,行业风险溢价率将下降,行业融资端的再收紧,或进一步催化企业间的分化。

陈天诚认为,三道红线将在未来三年深刻改变房企经营行为,过去以高预期毛利率为主的强投资公司的表现,将弱于低毛利率投资预期的强运营公司。

假以时日,甚至到今年底,房地产十强、30强、50强的公司,座次将重排。

这样的变化也正发生在物业股之上。碧桂园服务收购蓝光嘉宝服务控制权、融创服务收购彰泰服务80%股权等,据克而瑞不完全统计,在今年上半年里,物管行业的收并购总额接近133亿元,超过去年全年的100亿元。整个行业也从“大鱼吃小鱼”转向“大鱼吃大鱼”。

也有一些房企希望赶着上市的最后窗口,将自身物业拆分上市。但最后虽然成功上市了,估值却不再有前两年上市的物管企业享受的高估值。从市场表现看,已上市的物业股中,头部的企业的估值能在40倍PE往上,而今年上市的企业则普遍在10倍PE左右。

有地产分析师指出,产生这样的分化,主要是因为认为这些中小物业最后逃不开被并购的命运,或者说和头部物管企业相比,不具备竞争力,因此估值也就处于非上市公司估值的水平。

中金则认为,调控涉及物业的政策,为行业监管政策的一贯延续,目的是持续引导行业规范化、市场化发展,有利于合法合规经营、具有市场化竞争力的头部企业进一步扩大份额。

如中信证券所说,中国市场异常庞大,空间具有不可移动的特征,围绕特定区域开展高密度布局,甚至参与制定智慧城市的标准,确实有可能诞生独特的,有竞争力的头部公司。

2. 物业基本法⑩ 中海物业:上市三年,老牌物业公司“小步慢走”

编者按:伴随楼市步入存量房时代,曾经房企物业板块一改往日“鸡肋”存在,不但开始为母公司提供资金背书,还上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故事。凤凰网房产以具有代表性的房企物业公司为切入点,剖析房企物业运营“法则”,第十期:中海物业。

如若将房企分拆物业上市进行拆解、排列,中海物业(02669.HK)无论是在管理面积,还是营业收入中,都当属前列。作为除彩生活、碧桂园、绿城服务、雅生活之外,为数不多超过1亿平方米的房企物业公司,这家老牌房企物业公司正经历规模扩张缓慢、内生增长乏力的现状。
数据显示,2018年中海物业在管面积达到1.4亿平方米,其3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9.48%,趋于保守;作为对比,碧桂园服务在管面积已达1.8亿平方米,其3年复合增长率为37.51%;雅生活更是即将奋力赶超,在管面积分别为1.3亿元,3年复合增长率为58.02%,永生生活服务更是高达复合增长率60.26%。
纵然规模与优劣并没有等值号相对应,但是,与销售型物业不同的是,物管企业的发展建立在小区管理权之上,规模要放在首位,是营收的源泉,在跑马圈地渐成趋势的物业版图,抢占了“城池”,便抢下了行业话语权和发展的空间。
往前看,前行者在加速奔跑,小步慢走的中海物业开始被拉开距离;
往后看,面对永生生活服务、绿城服务等年轻企业的强势追赶,内生增长较慢的中海物业将如何应对。
90%管理面积依托母公司
脱胎于母公司央企—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所属中海集团,中海物业较早成立于1991年,且似乎一直处于“不差钱”的状态。
2015年,中海物业登陆港股资本市场。与彩生活IPO上市不同的是,作为国内物业管理领域第二家实现在港上市的企业,中海物业采用的是介绍上市。与IPO相比,介绍上市的优势在于程序上较为简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且不涉及公开集资。这在侧面反映了募资并非中海物业上市的首要目的,搭建物业资产平台和提升母公司估值才是其根本原因。
事实上,中海物业一直备受母公司青睐,中海物业副总裁叶翔曾如此讲述对物业市场的看重:“香港的物业管理费水平平均是我们的7倍,但香港人工费的水平只是我们国内的2倍多一点。物业管理主业这块蛋糕是最大的,跟发达国家水平比较,5年以后物业主业可能还有7倍的增长空间。”。
上市三年,中海物业更多的是依靠中海地产生存经营,其大多数业务来自中海地产或同系联营公司,基本上与房地产业务布局同步,90%管理面积依托母公司 。
凤凰网房产发现,2015年10月份上市时,中海物业股价仅为0.94港元,在2017年之前一直处于波动状态,该股价从2018年年中股价达到同时期最高值约为3元/股,之后开启一路下滑趋势,2019年开年之后,股价一路看涨,截至6月28日收盘,开盘最高4.25元/股,最低4.05元/股,收盘4.07元/股,每股收益0.12,港股市值为133.78亿元。截至目前股价升幅已达4倍,市盈率为33.28,在同行业内处于领先位置。

中海物业股价波动示意图
凤凰网房产梳理发现同为分拆物业上市,截至7月1日,彩生活、绿城服务、雅生活、碧桂园服务等港股物业公司的市盈率,分别约为12.51、31.78、19.28、45.75。
依赖母公司确实有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先决条件,但是,这种依赖性也有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在决策上需等待母公司统一协调,缺少发展模式的灵活性,业务发展受制于房地产市场的总体起伏,一旦房地产市场下行其业绩也会遭受影响。
因此,近些年,当中海陷入人事更迭内耗之时,“掉队”等负面效应也在一定程度上投射在了中海物业的发展状况上,中海物业在2015年-2017年经历过一段迷茫期。
中海自2015年上市后,在管面积增速明显放缓,从46%锐减至13%,2017年上半年增速更是跌至个位数6%,这与中海地产在售额规模增速放缓周期上十分契合。
2015年5月,中海物业所管理的总面积为6760万平方米,截至2018年末,虽然中海物业的在管面积是2015年的2.3倍,但是相对于后起之秀碧桂园服务、雅生活服务在管建筑面积分别是2015年在管建筑面积的2.6、3.9倍,相形见绌。
增长率数据也呼应了目前的现状,中海物业2015-2017年物业收入的增长率为17.6%、0.7%、12.5%、18.2%,同时期,上市晚将近一年的绿城服务的收入增长率皆在30%以上。
此外,中海集团也在通过转让的方式向中海物业“输血”,帮助其改善营收现状。
2015年,中海物业通过内部转让以及收购的方式将集团旗下的北京中建物业、重庆海投物业、淄博亲颐物业、中海宏洋物业、广州光大花园以及呼市中海物业收入囊中。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通过中海地产收购中信,中海物业获得中信物业在中国内地拥有的120个物业管理项目管理面积达24.1百万平方米,作价2.29亿港元,这也让中海物业的财务报表提升了不少。
对比2016年的业绩,相关收购令中海物业2017年营业收入由25.6亿增长至33.6亿,纯利由2.26亿增长35.8%至3.07亿。
此次收购让中海物业管理建面由2016年底的0.935亿平方米上升37.3%至1.283亿平方米。而增幅的70%来自上述对中信的物业业务收购。
新业务拓展“得过且过”
物管企业未来成长的主要路径有两条:一是通过做大基础物管规模实现成长,二是开拓增值服务市场、挖掘潜在商业空间。
营业面积终究是衡量一家物业公司总体实力的重要标准,物业公司大都意识到单靠内生增长的面积,即拓展第三方项目占总项目的比例,并尝试并购路径。
央企背景给中海物业项目拓展带来一定便利,中海物业得以积极承接各类政府、公建项目,从而提升在政府物业方面的市场优势,不断拓展企业管理边界。
就中海物业来看,中海物业在第三方项目拓展上同样趋于保守。在万科将住宅物业和商业物业拆分,推出“万物商企”子品牌,龙湖积极布局火车站、医院等市政项目,2018年中海物业相比2017年增加了1260万平方米,其中有230万平方米为新拓展的商业或政府项目,占比为18.25%,这成为中海物业近年来,屈指可数“走出去”的案例。
不过,与四处开花不同,中海物业新拓展的商业及政府项目颇惹人瞩目,包括雄安市民服务中心、深圳当代艺术馆与城市规划馆、港珠澳大桥口岸、西九龙高铁站等,皆为所在城市核心项目。
除了第三方业务拓展有限之外,中海物业在盈利空间显著的增值服务上效果也不尽人意。
凤凰网房产梳理发展,中海物业的收益共分为物业管理服务收益及增值服务分部收益。
从收入结构看,2018年中海物业的物业管理服务收益、增值服务分别占比为90.1%、9.9%,收益分别为港币37.45亿元、4.1亿元,较去年增加21.0%,管理服务收益所占份额比2017年92.2%下降了2.1个百分点。
中海物业也意识到需要加重增值服务的比例,只不过,这条路任重道远,效果并不十分显著。
凤凰网房产梳理发现,在2015年—2017年中海物业增值服务占总收入比重分别为7.03%、8.93%、7.83%,持续处于低位,这与彩生活、绿城服务增值服务占比达到约30%的水平相差甚远,碧桂园增值业务占比达到了26%,雅居乐更是达到了52%
据中国 指数研究院数据统计,2015年—2017年,上市物管公司增值服务的占比分别为24%、22.94%、23.97%、24.29%。中海物业增值服务占比也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盈利模式待考
2018年12月31日,在已经分拆的物业公司中,绿城服务、碧桂园服务、中海物业和彩生活分别实现营业收入67.10亿元、46.75亿元和41.55亿元、36.1亿元。
尽管营收可期,但是,毛利率一直是中海物业被诟病的原因。2018年中海物业整体毛利率为20.4%,同比下降了3.5个百分点,其中物业管理服务的毛利率下降3.3个百分点至18.0%,对比2018年碧桂园服务毛利率37.7%;雅生活毛利率38.2%,彩生活的毛利率为35.5%,中海物业的毛利率水平仍有待提高。
中海物业的低利率,与中海地产一直以来的“利润王”形象差距较大。
物业管理行业的服务模式主要有包干制及酬金制两种,中海物业采取的是包干制占比超过80%。
包干制是由业主向物业公司支付固定物业服务费用,盈余或亏损均由物业公司享有或承担的物业服务计费方式。酬金制即业主委员会与物业管理公司签订合同,代理小区的物管工作,进行管理输出,并收取10%的物业费作为酬金,剩余90%的费用作为小区的营运资金,结余或者不足均由业主享有或者承担。
有业内人士向凤凰网房产解释了两者的不同,包干制的毛利率低于酬金制,包干制在一定程度上会将毛利率下压,如果要提升包干制的毛利率需要进行较大的成本控制;对于酬金制而言,业绩贡献效率相对稳定,但随着在管面积的增加,留给企业自身业绩提升空间也会减少。
与中海物业不同的是,彩生活采用的是酬金制,两种制度的方式也造成了两套运营逻辑。2014年中海物业全年营收21.6亿港元,是彩生活全年营收的4倍,但盈利表现却远远低于彩生活:2014年彩生活的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达到了79.2%和37.5%,中海物业则分别只有19%和4.5%。
对比数据发现,2018年中海物业全年营收41.55亿港元,彩生活实现营收36.14亿,相差不多,而彩生活35.5%的毛利率比中海20.4%毛利率多了近15%。
纵然面对的情况是,物业版图毛利不高,新业务拓展、面积增速需要扩围等现状,但是,今年年初,颜建国再度回归中海地产后,他对中海地产未来定及规模提出要求,制定“2020年冲4000亿港元规模”目标。这也为中海及中海物业的未来增加了想象的空间。
随着母公司规模的再度扩围及增长势头的迎头赶上,中海物业的发展或许在规模及质量上逐渐提速。

3. 杭州保姆纵火案一月绿城物业市值情况如何

6月22日5时许,杭州市上城区鲲鹏路蓝色钱江小区2幢1单元1802室,因保姆故意纵火导致起火,4名被困人员死亡。其后,这场悲剧引发了当事人以及当地居民对作为物业方的绿城服务救援不力的质疑。

6月22日至今,绿城服务股价总体下跌。

7月17日下午,杭州市相关部门通报了对该案件的调查结果。

据杭州市公安消防局调查,物业存在消防安全管理落实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不足等问题。如:物业管理单位未按规定严格落实巡查制度,事后有关人员补填部分消防器材检查记录表;火灾发生时,消控室值班人员中有一人未取得建构筑物消防员职业资格证书,属无证上岗;火灾发生时,水泵房的消火栓泵控制开关未处于自动状态等。

发生这么大的事件怎么可能不影响股价,毕竟自己存在问题,才会引发市值蒸发,只有好好整改,才能重新辉煌。

4. 中海物业是在哪个上市板块上市的

港股上市公司
股票名称:中海物业
股票代码:hk2669

5. 恒大物业向港交所提交上市申请,能成功上市吗

2020年9月25日时,恒大发布了公告,称恒大分拆物业管理业务上市计划已经获得港交所批准。9月29日,恒大物业集团有限公司便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不出意外的话恒大物业能够成功上市。恒大物业是恒大集团的附属公司,本来一直发展良好,却在9月24日时出现了一个传闻,称恒大集团恳求政府支持重大资金重组项目。这个传闻出来之后,中国恒大和恒大汽车的股票价格受到了非常严重的影响,中国恒大的股票跌了5%左右,恒大汽车的股票跌了8%左右。

就我个人而言,我是非常看好恒大集团的,恒大集团一直注重于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在行业里是难得一见的良心公司,并且在房地产、物业方面前景良好。在接下里,恒大集团也会分拆更多业务进行上市,扩大自己的市场中的竞争力。

6. 中海学府公馆的开发商怎么样

中海·学府公馆


价值点1:最实力——背景雄厚

中海地产,中海全称是“中国海外”, 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79年成立于香港,是国资委直属“中”字头大型央企,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国家建工总局(国务院部委,中建集团前身)支援香港建设成立的,所以叫“中国海外”,是香港最大的承建商,在香港的地位非常高!

中海的母公司您肯定听过,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建),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7位(中冶集团世界第280名、北大方正在国内都排不上前100,泰达在国内才第429名,不是一个档次),在中国所有央企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石化和中石油;央企意味着社会责任和承诺兑现力度,绝不会忽悠咱老百姓;


价值点2:最经验——业界宗师

成立至今,中海已经有36年开发历史,我们在包含伦敦、香港、澳门在内的全球51座主流城市开发了超过300个精品项目1000亿!中海的开发理念就是“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产品”。

所以,咱现在买房银行按揭、看看样板间啊等等,这些您所知道的模式都是由中海开创的,堪称业界的一代宗师,比中国国内任何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成立时间都早,1988年内地第一块国际招拍挂的土地就是中海拍的,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历史新纪元!

在1998年内地才放开商品房市场,而那时中海都已经有20年开发经验了!比万科都要早10年(中冶置地2007年才拿到房地产经营许可,北大资源刚成立两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中海地产成立以来,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十项第一

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发房地产(1979年)

中国蓝筹地产企业榜首(2004年至今)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一

第一个引入“物业管理“概念”(1991年)

第一个采用产品说明书(2002年)

第一个市值超过1000亿的房企

第一个发明样板间(1990年)

第一个引入空中花园与入户花园(2001年)

第一个引入银行按揭购房模式(1990年)连续12年品牌价值第一


价值点3:最品牌——两个“第一”

刚才给您讲中海背景雄厚、历史悠久,举个例子!1992年,中国内地刚成立股票交易市场的时候,中海已经在香港上市,是第一家以香港业务上市的央企,是全国第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的房企!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内地房企的市值第一,而且2007年,和工商银行、中石化、中国移动同批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蓝筹股)。如果您炒股的话一定知道,恒指蓝筹股是什么概念!如果您有在证券、投行、地产工作的朋友,可以问一下中海在业界、资本市场的地位,绝对是有口皆碑!如今中海旗下有五家上市公司,都是在香港上市,包括中海物业,如此实力的背景,资金链不会断、产品受百姓认可,绝对是你放心置业的最强保证!

品牌意味着实力和信誉,咱买个东西,都讲究个品牌,何况是几百万的房子呢,大品牌的房子说白了就是买了放心,有口碑,有面子!中海地产2015年品牌价值高达397亿,也就是说光中海这个牌子、商标,就值400亿!品牌价值连续12年稳居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第一名,远远高于万科、恒大、融创等企业!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权威排名,至今发布了12年,而中海连续12年都是第一!


价值点4:最专业——工科中海

最专业的开发商:中海隶属中国建筑总公司,以建筑工程起家,是最懂建筑的开发商,“全世界6座迪士尼乐园中,就有1座是由中海在香港承建;全球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香港国际机场,同样出自中海之手。

中海还承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迪拜棕榈岛、欧洲第一高楼的俄罗斯联邦大厦、广州新白云机场等,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打造的地标建筑,建筑技术始终保持在业内领先的水平!在业绩素有“工科中海”的美誉!

同时还创造了房地产历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我们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成立物业管家公司的地产商,被誉为中国第一管家


7. 中海地产这个开发商怎么样

中海·学府公馆(品牌篇)


价值点1:最实力——背景雄厚

中海地产,中海全称是“中国海外”, 是中国内地第一家房地产开发企业。1979年成立于香港,是国资委直属“中”字头大型央企,是改革开放初期,当时的国家建工总局(国务院部委,中建集团前身)支援香港建设成立的,所以叫“中国海外”,是香港最大的承建商,在香港的地位非常高!

中海的母公司您肯定听过,是“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中建),2015年财富世界500强排名第37位(中冶集团世界第280名、北大方正在国内都排不上前100,泰达在国内才第429名,不是一个档次),在中国所有央企中排名第三,仅次于中石化和中石油;央企意味着社会责任和承诺兑现力度,绝不会忽悠咱老百姓;


价值点2:最经验——业界宗师

成立至今,中海已经有36年开发历史,我们在包含伦敦、香港、澳门在内的全球51座主流城市开发了超过300个精品项目1000亿!中海的开发理念就是“主流城市、主流地段、主流产品”。

所以,咱现在买房银行按揭、看看样板间啊等等,这些您所知道的模式都是由中海开创的,堪称业界的一代宗师,比中国国内任何一家房地产开发公司的成立时间都早,1988年内地第一块国际招拍挂的土地就是中海拍的,开启了中国房地产历史新纪元!

在1998年内地才放开商品房市场,而那时中海都已经有20年开发经验了!比万科都要早10年(中冶置地2007年才拿到房地产经营许可,北大资源刚成立两年,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中海地产成立以来,创造了中国房地产业的十项第一

中国内地第一家开发房地产(1979年)

中国蓝筹地产企业榜首(2004年至今)

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第一

第一个引入“物业管理“概念”(1991年)

第一个采用产品说明书(2002年)

第一个市值超过1000亿的房企

第一个发明样板间(1990年)

第一个引入空中花园与入户花园(2001年)

第一个引入银行按揭购房模式(1990年)连续12年品牌价值第一


价值点3:最品牌——两个“第一”

刚才给您讲中海背景雄厚、历史悠久,举个例子!1992年,中国内地刚成立股票交易市场的时候,中海已经在香港上市,是第一家以香港业务上市的央企,是全国第一家市值超过1000亿的房企!二十多年来,一直保持内地房企的市值第一,而且2007年,和工商银行、中石化、中国移动同批入选香港恒生指数成分股(蓝筹股)。如果您炒股的话一定知道,恒指蓝筹股是什么概念!如果您有在证券、投行、地产工作的朋友,可以问一下中海在业界、资本市场的地位,绝对是有口皆碑!如今中海旗下有五家上市公司,都是在香港上市,包括中海物业,如此实力的背景,资金链不会断、产品受百姓认可,绝对是你放心置业的最强保证!

品牌意味着实力和信誉,咱买个东西,都讲究个品牌,何况是几百万的房子呢,大品牌的房子说白了就是买了放心,有口碑,有面子!中海地产2015年品牌价值高达397亿,也就是说光中海这个牌子、商标,就值400亿!品牌价值连续12年稳居中国房地产品牌价值第一名,远远高于万科、恒大、融创等企业!这是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企业研究所、清华大学房地产研究所和中国指数研究院联合发布的权威排名,至今发布了12年,而中海连续12年都是第一!


价值点4:最专业——工科中海

最专业的开发商:中海隶属中国建筑总公司,以建筑工程起家,是最懂建筑的开发商,“全世界6座迪士尼乐园中,就有1座是由中海在香港承建;全球十大经典建筑之一的香港国际机场,同样出自中海之手。

中海还承建了世界第八大奇迹的迪拜棕榈岛、欧洲第一高楼的俄罗斯联邦大厦、广州新白云机场等,在世界各地都有我们打造的地标建筑,建筑技术始终保持在业内领先的水平!在业绩素有“工科中海”的美誉!

同时还创造了房地产历史上的很多个第一!我们也是中国内地第一个成立物业管家公司的地产商,被誉为中国第一管家


8. 中海物业上市有什么好处

您好,大部分的公司都是股份制度的,当然,如果公司不上市的话,这些股份只是掌握在一小部分人手里。当公司发展到一定程度,由于发展需要资金。上市就是一个吸纳资金的好方法,公司把自己的一部分股份推上市场,设置一定的价格,让这些股份在市场上交易。股份被卖掉的钱就可以用来继续发展。股份代表了公司的一部分,比如说如果一个公司有100万股,董事长控股51万股,剩下的49万股,放到市场上卖掉,相当于把49%的公司卖给大众了。当然,董事长也可以把更多的股份卖给大众,但这样的话就有一定的风险,如果有恶意买家持有的股份超过董事长,公司的所有权就有变更了。总的来说,上市有好处也有坏处。
好处:
1.得到资金。
2.公司所有者把公司的一部分卖给大众,相当于找大众来和自己一起承担风险,好比100%持有,赔了就赔100,50%持有,赔了只赔50。
3.增加股东的资产流动性。
4.逃脱银行的控制,用不着再考银行贷款了。
5.提高公司透明度,增加大众对公司的信心。
6.提高公司知名度。
7.如果把一定股份转给管理人员,可以提高管理人员与公司持有者的矛盾(agency problem)。
坏处也有:
1.上市是要花钱的。
2.提高透明度的同时也暴露了许多机密。
3.上市以后每一段时间都要把公司的资料通知股份持有者。
4.有可能被恶意控股。
5.在上市的时候,如果股份的价格订的过低,对公司就是一种损失。实际上这是惯例,几乎所有的公司在上市的时候都会把股票的价格订的低一点。
望采纳,谢谢!

9. 净利率相差一倍 物业公司的盈利之谜

年报季的到来,令资本市场青睐有加的物业上市公司逐渐掀开了盈利的神秘面纱。虽然各家物业上市公司的收入都录得大幅增长,但各自的利润率差距之大还是颇为令人吃惊。以4家头部上市企业为例,保利物业发展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6049.HK,以下简称“保利物业”)、绿城服务集团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2869.HK,以下简称“绿城服务”)属于稳健派,2019年的净利率分别为8.4%、5.5%,碧桂园服务控股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6098.HK,以下简称“碧桂园服务”)、雅居乐雅生活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3319.HK,以下简称“雅生活”)则是行业里高利润率的代表,净利率分别为17.8%、25.1%,远超各自母公司地产主业的净利率水平,也比稳健派高了至少一倍。
“物业管理比地产开发还赚钱,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一位投资者如此感慨。
根据东方证券的统计,上市物业公司的利润率离散程度非常大,净利率最低和最高的公司可以相差三倍之多。该机构认为,未来主导行业及公司利润率的因素主要为新交付项目、增值服务占比以及经营能力上的差异。
供职于某国际投行的赵辉(化名)则对中国房地产报记者表示,物业公司与地产母公司在业务方面联系紧密,有很大的成本、利润再分配空间。“跟地产行业不同,目前物业板块投资者的关注点并不在个体公司的盈利水平上,大家都在炒业绩的确定性,因为这个行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所以你可以看到,相对于盈利能力,投资者当前更看重的是公司的扩张能力和规模。”
头部企业净利率分化明显
得益于在管规模的不断扩大,2019年物业上市公司的营收、利润录得大幅增长。碧桂园服务的收入同比大增106.3%至约96.45亿元,毛利约为30.52亿元,同比增加73.3%,净利润同比增长83.9%至17.18亿元。
雅生活2019年录得的收入为51.3亿元,同比增长51.8%。毛利为18.8亿元,同比增长46.0%,净利润为12.9亿元,同比增长59.3%。
同期,保利物业的收入和利润也有40%以上的增幅。其中,收入59.67亿元,同比提升41.1%。毛利12.1亿元,同比增长42.2%,净利润5.03亿元,同比提升49.7%。
绿城服务2019年的收入约为85.82亿元,同比增长约27.9%,实现毛利约15.47亿元,同比增长约29.2%,净利润约为4.72亿元,同比增加约1.4%。
分析利润率指标可以发现,前两家公司不仅营收增速高,赚钱能力似乎也更胜一筹。碧桂园服务的毛利率、净利率分别为31.64%、17.8%,雅生活更高,达到了36.7%、净利率25.1%。保利物业和中海物业的毛利率为20.3%、18%,净利率则分别为8.4%、5.5%。
如果细化各家公司的业务构成,不难了解两个阵营的盈利水平从基础物管服务就已开始分化。碧桂园服务的基础物管服务毛利率达到了30.2%,雅生活也有25.3%。而保利物业、绿城服务均在15%以下,分别为14.2%、11.4%。社区增值服务方面,碧桂园服务的毛利率高达66.2%,几乎是绿城服务毛利率最高的咨询服务的2倍,雅生活非业主增值服务毛利率接近50%,也是保利物业的2倍多。
这四家企业盈利水平的分化只是物管行业的一个缩影。东方证券曾统计过15家物业上市公司在2019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发现他们的平均毛利率为28%,净利率为12%,但离散程度非常大,净利率最低的只有6%,最高可达24%。
赛道好 不看利润看规模
东方证券认为,影响物业上市公司利润表现的因素包括新交付项目情况、增值服务发展情况,以及收费模式、税率和管理业态等。其中,新交付项目将在短期起主导作用,因为收入端增长受限,成本端刚性上升,因此存量项目利润率逐年下降,而利润率水平较高的新交付项目会在边际上影响物管公司整体的利润率。而在中长期维度下,物业公司利润率则很大程度上依赖增值服务的表现,因为增值服务的利润率远高于基础物业服务,因此增值服务营收占比高的公司普遍利润率较高。
这是技术层面的分析,而在赵辉看来,至少短期内,左右头部物业公司利润率的还是跟母公司间的关联交易。例如,碧桂园服务非业主增值服务的毛利率达41%,2019年该板块的收入增长了80%,主要业务包括案场服务、开荒清洁及绿化维修保养服务、车位及尾盘代销,大部分业务来自母公司碧桂园。
雅生活非业主增值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也是房地产企业,该公司向绿地及雅居乐提供案场服务、物业营销代理和房屋检验等。这个板块的毛利率接近50%,2019年的收入占到了雅生活总收入的35.3%。
此前,房地产开发一直被认为是暴利行业,而一直被认为是微利行业的物业管理,如今却录得了比地产开发还要高的利润率。这委实是一个很奇怪的现象。稳健派中的一个物业公司并没有对自己的净利率做过多解释,只表示“我们是行业正常水平”。
“物业公司的估值跟利润规模相关,一块钱利润给地产6倍,给物业30倍。”赵辉认为,利润率的表现取决于各家公司的选择,高利润率至少在上市融资、市值管理方面有很大优势。
更奇怪的是,投资者们对地产开发公司的盈利指标无比挑剔,但对物业公司却格外温和,无论赚多赚少,都是强烈看好。“他们目前更关心谁的规模增长快,谁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赵辉表示,物业管理是一条很好的赛道,投资者都在挑头马来买,看重的是企业的收入稳定、抗周期,短期内利润水平不是关注焦点。
也有投资者比较清醒,直言如果物业管理行业能保持20%的净利率和30%的复合增长率,那就堪比科技龙头了。“我始终认为这应该是一个微利的行业,未来终究会回归到一个合理的盈利状态。”

热点内容
股票如何导出历史数据 发布:2025-07-10 16:24:52 浏览:954
志高空调股票历史价格表 发布:2025-07-10 16:17:50 浏览:458
如果有500万怎么理财 发布:2025-07-10 16:14:09 浏览:246
好多理财培训公司怎么样 发布:2025-07-10 16:11:33 浏览:683
发生股权纠纷如何举报官司 发布:2025-07-10 16:04:23 浏览:580
当前经济形势对股票的影响 发布:2025-07-10 15:45:21 浏览:439
投资股票投资健康 发布:2025-07-10 15:44:13 浏览:97
康得新股票的历史估值 发布:2025-07-10 15:37:39 浏览:922
财付通理财定投如何赎回 发布:2025-07-10 15:31:46 浏览:563
安徽滁州维修基金多少一平方 发布:2025-07-10 15:22:44 浏览:8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