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假设股票市场未来有三种状态

假设股票市场未来有三种状态

发布时间: 2022-03-28 22:39:18

1. 2. 假设某投资基金拟构造一证券组合,现选定A、B、C三只股票,假设国民经济在将来有可能出现三种状况:

在这个上市公司拿钱,券商赚手续费,庄家是公司的大股东控制公司利好利空信息发布的股市,股民还有什么可以做的,参与农副产品现货交易,想做的话,可以联系我

2. 求管理会计的参考答案,谢谢!!

所谓资产减值,是指由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的改变而引起的资产价值的降低,致使资产未来可能流入企业的全部经济利益小于该资产现有的账面价值。资产减值会计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在我国仍处于比较初级的发展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具体规范还是实务操作方面都不很完善。在会计国际趋同的今天,我国颁布了新的企业会计准则,其中《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准则》史无前例的具体明确的做出了有关资产减值问题的规定。新会计准则重新规范了有关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计量和转回等问题,势必对上市公司产生新的巨大的影响。本文通过对中国新旧会计准则,中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等的比较,研究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对上市公司的若干影响。
关键词:资产减值 上市公司 盈余管理

一、引言
(一)研究背景
在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所面临的产品市场、技术市场和金融市场日新月异,企业的经营前景充斥着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企业的盈利能力失去了其在工业时代所具有的稳定性,所以会计也必须及时反映这种盈利能力的变化。近些年来,资产减值问题已经引起各国会计理论界和实务界的广泛重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准则制定机构以及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都对资产减值的会计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先后出台了资产减值的会计准则,更好的规范了其实务界的行为并且有效增强了会计信息的有效性。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虽然发起较晚,之前并没有完善的准则出现,但是其具体应用已经渗透在我国的会计实务里面,伴随着1993年以来的国内会计改革的进程,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同时也不可否认我国的这些会计规范存在的问题,以及实务界执行情况和管理情况的混乱。例如,规则不够系统和具体。在新准则颁布之前,我国与资产减值相关的规定都分散在各准则条款《企业会计准则——投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企业会计准则——固定资产》、《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之中,明显缺乏系统性;在资产减值的确认和计量方面的规定可操作性较差,在长期资产的计量方面表现的尤为明显。又如,内容不够全面,缺乏按照资产组合或者现金产生单元来计提减值准备和商誉的减值该如何处理等的相关规定。可见,一部新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出现是应运而生的。近年来,我国通过在深入研究探讨发达国家会计准则如美国会计准则及国际会计准则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及适应未来的情况,于2006年正式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重新定义和规范减值准备的相关问题,该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范围内施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研究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股市和证券市场的日趋完善,投资方式也日益多元化,我国投资者不再只满足于购买国库券,尤其是深市、沪市的开放,使得多数投资者将目光转向股票市场和证券市场,上市公司必须向其广大股民公开披露有关其经营状况,财务状况和现金流量等问题,以便于股民能够做出正确的投资选择。而在资产以历史成本计价的情况下,企业的财务报表很难准确如实地反映上市公司的真实情况。因为当企业的

外部经营环境或资产的内部使用方式或范围发生变化的时候,资产真正可能带来的经济利益会低于按历史成本计价的账面价值,造成信息披露的失真。
事实上,资产减值问题在各国会计理论和实务届都是十分受关心的问题。首先,在会计报表中,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资产在报表中数额通常较大,同时资产价值的变化还影响着企业的负债权益结构,由于社会经济情况和企业内部等各种原因导致的资产可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减少,会对以历史成本计价的企业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带来很大影响,从而影响着投资者正确的投资抉择。
其次,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离不开人的主观估计和预测,相关的准则和规范不能避免的在具体会计处理方面留给上市公司一些自由空间,也就是说上市公司可以利用准则规范所给的自由空间进行着盈余管理,平滑收益操纵利润。例如,在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中,上市公司可以自行决定坏账准备的计提方法,这使得上市公司可以根据其需要高估或低估其坏账准备计提比例来调节利润;在存货、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方面,由于国内缺少公开信息的二手买卖市场,资产信息和价格市场尚不透明和完善,企业很难准确估计市场价格,因此对可变现价格和可回收金额的确定仍然要依靠主观判断,存在利润操纵的可能性。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投资者、债权人已成为会计信息的主要使用者,客观上要求必须提高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从而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资产减值会计的可操作性主要体现在: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转回。我国在这方面虽然处于较初级的时期,但是仍旧在结合国情的基础上努力与国际会计接轨,新准则中也对资产减值问题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本文将从比较分析我国与国际资产减值的准则规范以及分析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等的影响方面来阐述。

(三)研究思路
本文通过纵观各国资产减值发展史,对各国的准则进行在确认、计量和转回方面的国际比较,研究我国新会计准则在各方面的应用情况,同时揭露资产减值的各种确认、计量和转回的方式对于企业尤其是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响。

二、文献综述
(一)资产与资产减值的会计本质
探究资产的定义,我们就可以得知资产减值的会计本质。所谓资产,其定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准确把握资产的涵义,是财务会计研究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也是资产减值会计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因为它决定了资产负债表中哪些经济要素需要作为资产确认、计量和报告。下面我将回顾在历史上不同的时期对于资产定义的迥然不同的观点[1]。
(1)未消逝成本观。美国会计学家佩顿和利特尔顿在《公司会计准则绪论》一书中认为,成本可以分为两部分,其中以消耗的成本为费用,未消耗的成本为资产,从而将企业资产概括为“未消逝的成本”;(2)经济资源观。1970年美国执业会计师协会所属会计原则委员会颁布的第4号公告认为,资产是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企业经济资源,资产也包括某些虽然不是资源但按照公认会计原则确认和计量的递延费用。(3)未来经济利益观。1980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发布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第3号《财务会计报表的要素》认为,资产是可能的未来经济利益,它是特定个体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中所取得的或加以控制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编制财务报表的框架》中指出:“资产是指作为以往的交易事项的结果而由企业控制的、可向企业流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未消失成本观强调会计本质上不是一个计价的过程,而是收入和成本费用的配比过程。在这种观点下,资产负债表沦为成本摊销余额表,企业资产的价值不能得以真实反映。经济资源观根据会计原则来界定资产,认为资产取决于依据公认会计准则对经济资源的确认与计量,这显然颠倒了资产的实质与资产的确认主从关系,仍然未能揭示出资产的本质。未来经济利益观动态地研究资产的特性,从资产在企业经营中发挥的功能这一角度去考察资产的实质,这种表述完整而准确地诠释了资产的实质——是否能为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我国1993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能够用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在这种定义下,企业资产的确认和计量强调采用历史成本。然而,让我们探究企业持有资产的目的就会发现,企业并不只是单纯的消耗资产然后摊销计入成本和费用,最重要的是,对于一个持续经营的企业来说,持有资产是为了获得未来的经济利益。因此,对资产本质的认识从“经济资源论”转向了“未来经济利益论” 。我国2000年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采用了国际上的主流观点,把资产定义为:资产是过去的交易、事项形成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该资源会给企业带来未来的经济利益。按此观点确认计量资产就会与按历史成本法产生差额,当一项资产完全报废或损失,不能带来未来的现金流量时,或者是虽然能带来未来经济利益但是带来的未来现金流量小于其账面价值,形成的差额即为资产的减值,必须据此调整资产账面价值。在我国2006《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中规定的资产,除特别说明外,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该准则涉及的资产减值对象包括如下:对子公司、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模式进行后续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固定资产;生产性生物资产;无形资产;商誉;以及探明石油天然气矿区权益和井及相关设施等。

[1]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资产意味着“未来经济利益”,企业只有在资产带来的预期经济利益高于或等于其市场价格时,才会做出资产购置决策。但在有效市场上,供需双方的互动往往会导致商品的预期收益等于商品的生产支出加上合理利润,才等于其市场价格[2]。因而,购入时的资产价格代表了当时对资产在寿命期内所能产出的未来经济利益的合理评价,并且在购买当时也已经预计到资产的未来价值会随时间的流逝及资产的使用而减少,如图:

注:横轴——时间 纵轴——经济利益预期
粗线——代表某一时点上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细线——代表对资产未来经济利益的原始预期

可见,资产的使用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在购置时无法预期的影响因素,从而导致资产取得时的价值评价曲线会与企业资产的真实价值在特定时点上产生差距,这个差距就是资产的减值。
而从会计学角度看,由于“受到基本假设和原则的制约……按经济本质定义,资产确实是未来的经济利益,但用于会计确认,有些问题就不好解决”[3]。在会计上我们探讨资产减值时就必须探讨它的计量问题,资产减值正是分别运用历史成本与可收回金额这两种计量属性,对同一资产进行计量所产生的计量差异。
由上可见,资产减值的本质是资产的现时经济利益预期低于原记账时对未来经济利益的评估值,在会计上则体现为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历史成本[4]。

(二)资产减值的发展与完善
1、资产减值的早期思想
资产减值的早期会计思想源于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十三世纪后,随着商业的迅速发展,意大利的一些城市空前繁荣起来,商品、货币交换,信贷业务的增加促使会计迅速发展起来,诞生了沿用至今的借贷复式簿记。在当时的会计实务领域,人们已采用成本法和成本市价孰低法来计价存货。文献《数学大全》(1494年帕乔利)中曾提出不得高估存货的思想,证明了当时实务中已经存在按照低于成本的市价估价存货的做法[5]。根据文献,第一个提及资产过时、毁损的会计核算方法的法国Jacques Saary于1675年明确提出了成本市价孰低法,将之用于存货的陈旧、过时和毁损,并于1712年提出了他对可变现净值的理解[6]。19世纪,在德国资产减值的会计思想还得到了法律的认可,“为了对付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投机,1884年的德国公司法还要求公司公布它的利润和提交列有资产按成本和市价孰低法计价的资产负债表”。

2、美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
虽然资产减值会计思想最初在欧洲大陆形成,但是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产减值会计,只是稳健原则在会计上的应用。随着二战的结束,经济重心转移,美国成为世界经济的领军人,同时也成为世界会计的先行者,投资者和银行等债权人要求企业编制稳健的资产负债表,资产减值会计由此迅速发展起来。在SFAS NO.121发布之前,美国先后对存货减值、短期投资减值、长期投资减值、或有会计事项作出了规范,但均分散在不同的准则中,并且对持有和使用的资产的减值问题未予规范,这样的漏洞成为许多美国企业自行计提减值或注销来操纵企业盈余的众矢之的。

[2]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
[3]汤云为、钱逢胜,《会计理论》,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年
[4]财政部会计准则委员会,《会计准则研究文库——资产减值会计》,大连出版社,2005年
[5]刘峰,《会计准则研究》,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年
[6]迈克尔.查特菲尔德,《会计思想史》,文硕译,中国商业出版社,1989年
为了增强企业信息的可靠性和可比性,抑制企业盈余操纵的行为,AICPA的会计准则执行委员会ACSEC要求FASB对资产减值问题进行专题研究。1980年,ACSEC首次向FASB递交了一份名为“对账面价值不能完全回收的长期资产的核算”的问题报告,首次对永久性标准提出了质疑。1995年发布了SFAS NO.121,准则针对长期资产、可辨认的无形资产以及相关的商誉等项目区分不同的资产类型进行规范:对于持有或将继续使用的资产,当有关事项或变化的环境预示着资产的账面价值可能无法收回时,企业应当估计资产使用和最终处理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如果这个未折现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小于账面价值,企业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确认资产减值;对于待处置的资产,应以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成本的差额中价值较低的一方确认。但是由于其没有提供如何具体实施资产减值准则的实际指导,也没有涉及处于处置状态下企业分布的会计处理,针对这种情况,FASB于2001年发布SFAS NO.144,要求企业对所有通过出售处置的长期资产均按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孰低计量。自此,长期资产的减值处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规范体系。

3、 国际会计准则机构对资产减值的研究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际投资、国际贸易日益重要,资本市场日益壮大,资本流通速度日益加大,这对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这种情况下,对资产减值会计进行国际规范成为必然。1996年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做出了制定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决定。因为在此之前,国际会计准则中有关资产减值的规定都散布于存货、固定资产、投资等具体的准则中,没有统一的规范,影响会计核算的一致性。另外,原规定对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没有具体的规定。例如,准则中没有明确规定是否应该对未来现金流量进行折现,而折现与否在计量结果有重大差异,严重影响着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又如,原准则中规定无形资产和商誉的摊销期不得超过20年,但理事会于1996年3月决定重新考虑,在某种特殊情况下,如果对无形资产和商誉实施充分、可靠的减值测定,其摊销期是否可以超过20年。这些在客观上要求国际会计准则制定委员会就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做出系统明确的规定。1998年4月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召开的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理事会会议正式批准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mpairment of Assets,IAS36),并于同年6月发布。此项准则的发布实施对于完善现行国际会计准则,进一步规范资产减值的会计实务,提高会计信息可比性,起着重要的作用。在2004年IASB修订了IAS NO.36,变化主要发生在与商誉有关的减值测试部分。

4、我国资产减值会计的发展历程
资产减值会计在我国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较短,但发展速度很快。总体说来,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初始阶段 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产生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会计制度改革时的“两则两制”, 基于当时经济发展的条件,会计制度仅要求企业对应收账款计提一项减值准备——坏账准备,从而确立了应收账款应反映其可变现净值的理念。
四项准备阶段 1998年开始执行的《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第一次对境外上市公司、香港上市公司以及在境内发行外资股公司的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等四项资产的减值处理做出了具体的规范。但对其他上市公司(即仅发行A股的上市公司),除规定必须采用备抵法核算坏账损失外,对存货跌价损失、短期投资跌价损失和长期投资减值损失这三项准备是否确认,并未做出强制性的要求,由公司自行确定。虽然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上市公司建立和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正确确认和计量资产减值准备,但由于其强制执行面较窄,所以作用十分有限。
八项准备阶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会计信息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我国2001年末颁布的《企业会计制度》中明确提出了资产减值的概念,并且将原有的四项减值准备规范扩大到计提包括应收账款、存货、短期投资、长期投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委托贷款、在建工程等在内的八项减值准备。
2006新准则的颁布 虽然2001《企业会计制度》已经再次扩大了计提减值准备的范围,但是相关具体规范仍然散见在不同的准则条款之中,对于资产减值的确认、计量和转回缺少统一的规范,影响到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新准则应时而生,大大改善了现行资产减值制度,增强了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作性,充分考虑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并结合国际会计准则,对减值准备的确认、计量和转回重新进行了统一规定,其中变化最大的包括提出现金产生单元的概念以及商誉的减值处理,并且规定了计提减值准备以后会计期间不可以再转回等等。

三、资产减值会计的国际比较
(一)资产减值的确认比较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各国对于资产减值的认识也不断进步,我国对于资产减值概念的认识也处于发展之中。资产减值确认的实质就是资产价值的再确认。与初始确认以交易成本作为入账依据不同,资产减值会计对于资产价值的确认是在资产持有过程中进行的,已经不再局限于过去,更多的是立足于现在和未来。由此,其确认基础不是交易而是事项,即使没有发生交易,只要造成资产价值减少的情况已经存在,资产价值的下降可以相对可靠的计算,就可以加以确

认了。例如,国际会计准则 IAS NO.36中认为所谓资产减值就是资产的账面金额超过其可收回金额的部分;在新准则出台前,我国一直强调合理预计可能发生的损失,但是可能发生的损失具体指哪一方面并未统一明确,而是在具体资产项目减值损失计量的内容中做出了不同资产减值损失的描述;然而新准则中,我国的相关规定逐步与国际接轨,在第一章总则,第二条中阐述:资产减值,是指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其实,不只是对于资产减值概念的认识,我国的新准则在诸多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进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逐步发展并与国际接轨。
下面本文将从减值准备确认的时间、标准、和基础等角度,将我国的资产减值会计与国际会计准则和几个发达国家的会计准则相比较,探究其中的异同。

1、 资产减值确认的时间比较
不同类型的资产、不同的内外部环境导致资产发生减值的时间和频率不同。不同情形下的资产减值其确认时间应当是不同的。例如,对于不断下降式的连续减值,应当在当期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确认;而对于资产价值一次性下降、伴随暂时性价格上升的资产减值以及资产价值起伏不定的三种情况,应当选择在月、季、年度资产负债表日进行确认;对于存在导致减值的因素,但是减值一时并未表现出来的情况,可以暂时不确认减值损失,但是应当尽可能地进行披露。
我国新准则中第二章 可能发生减值资产的认定中第四条中规定: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可能发生减值的迹象。因企业合并所形成的商誉和使用寿命不确定的无形资产,无论是否存在减值迹象,每年都应当进行减值测试。
然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于资产减值损失的检测时间没有一个确切的规定,只是强调在出现任何资产的减值损失时,均要确认并计量损失,并进行相关的会计处理。另外,FAS142 第12 段规定,不进行摊销的无形资产每年应进行减值测试,或在事项或环境的变化表明资产可能减值时,更为频繁地进行减值测试。FAS142 第26 段规定,商誉的年度减值测试可在年度期间的任何时间进行,如果这种减值测试是在每年的同一时间进行的话。不同的报告单元可在不同的时间进行减值测试。FAS144 号仅仅规定,如果存在长期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账面价值不可收回的迹象,主体应测试其可收回性,对于企业进行减值测试的频率没有做出硬性规定。
我国新准则的规定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似,IAS36第8段规定,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估计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企业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价值。在该段中还进一步规定,无论是否有任何减值迹象,会计主体也应在每个年度报告期末估计一项无确定资产所经营的经济环境发生变化造成的,因此,应根据减值的迹象来决定应在何时对减值进行检查。
澳大利亚AASB 第9 段中指出[8],主体应在每一个资产负债表日,评估是否存在资产可能已经减值的迹象,如果存在这样的迹象,主体应估计资产的可收回金额。

2、资产减值确认标准的比较
资产减值如何确认取决于其采用的标准,标准分为三类:永久性标准,可能性标准,和经济性标准。所谓永久性标准是指只有永久性即在可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的资产减值损失才予以确认,英国一些国家采用了此标准,它强调只有在预计的未来期间内不可能恢复时,才对资产减值损失进行确认。
可能性标准是指对可能的资产减值损失予以确认。在可能性标准下,表明资产减值的确认被分为三类:⑴账面金额很可能(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应当确认;⑵账面金额合理可能(reasonably probable)不能全部收回,这种情况应当披露;⑶账面金额极小可能(remotely probable)不能收回,这种情况既不确认也不披露。美国等一些国家使用了可能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一致,美国FASB强调企业确认资产减值损失的基础是通过测试企业某项资产经过使用和最后处置可得到的未来现金流量。该现金流量必须是非折现的,不含利息支出;而计量的基础则是公允价值,当未来的现金流量的贴现值大于资产的账面价值时,即使公允价值小于账面价值,也不确认减值损失,这样可能会导致资产价值高估。
经济性标准是指只要发生减值就予以确认,其建立在资产计量的基础上,确认与计量采用同一量度以保证相同情况下取得一致的结果,计量结果作为减值损失确认的缘由。国际会计准则和我国新准则都采用了经济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的基础相同,这样就可减少确认时的主观判断和人为操作,实务中更具可操作性。我国新准则中规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低于其可收回金额时,确认资产减值。计量的基础可收回金额应当根据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净额与资产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两者之间较高者确定。
由此可见,永久性标准在应用中很难确定哪些是永久性减值,哪些是暂时性减值,大大增加了管理当局操纵会计信息的可能性;而可能性标准虽然避开了分辨暂时性和永久性减值这一问题,更加接近经济现实,尊重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但是其提出的限制条件太低,存在被滥用的可能性,并且确认和计量的基础不一致;我所赞成的是选用经济性标准,其确认和计量基础一致,易于操作便于理解,而且能及时反映环境变化对于资产价值的不利影响;不是过分依赖于管理当局的职业判断,操作更具合理性。

3、资产减值确认基础的比较
我国新准则第十八条规定:有迹象表明一项资产可能发生减值的,企业应当以单项资产为基础估计其可收回金额。企业难以对单项资产的可收回金额进行估计的,应当以该资产所属的资产组为基础确定资产组的可收回金额。资产组的认定,应当以资产组产生的主要现金流入是否独立于其他资产或者资产组的现金流入为依据。
国际会计准则中有相似规定,IAS36 第65 段中指出,如果存在资产可能减值的迹象,应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会计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
美国会计准则中规定,如果某项或某些长期资产是资产组合的一个组成部分,该资产组合还包括不由本公告规范的其他资产和负债,本准则也适用于该资产组合。此时,长期资产的会计核算主体是该资产组合。
英国FRS11 第27 段认为[9],收益产生单位应通过将报告主体的全部收益尽可能划分成许多基本上独立的收益流的方式加以确定,主要的资产应当在各个收益产生单位之间进行系统合理的分配。那么,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应该单独对固定资产的使用价值进行估计,但是在不能合理地确定单项固定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时,应该根据收益产出单元计算使用价值。
澳大利亚AASB136 中指出[10],主体应确定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如果不可能估计单个资产的可收回金额,则主体应确定资产所属的现金产出单元的可收回金额。
纵观上述,各国均要求首先应当针对单项资产进行减值测试,如果某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量与其他资产无法区分时,就要针对资产组合进行减值测试。各国使用了大致相同的概念,如资产组合、收益产出单元和现金产出单元。

[7]《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P329
[8] 汪祥耀、邓川等著,《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战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9]《英国财务报告准则研究与比较》P331
[10] 汪祥耀、邓川等著,《澳大利亚会计准则及其国际趋同战略研究》,立信出版社

3. 关于股票的一道考题 高手进来帮忙解答一下吧

你好,我将从三个方面回答你的问题,原创!
1.牛市形成的原因
我认为人民币升值为本轮牛市的根本原因。在人民币升值背景的环境下,中国的“牛”,仍将按照“RMB升值不止、奔牛难止步”。
2.未来走势猜想:
从技术面分析,通过对月线、季线、半年线、年线,下面笔者进行一一进行分析猜想。

月线:打开月线,你会发现依然是一个60点的缺口。如果根据前面分析周线不回补缺口,那么就可以认定月线暂时也不会回补。而且月线的大幅跳空意味着大盘处于极度强势之中。所以,可以这样考虑,如果大盘至月下旬把指数空间拉在了6000以上偏靠接近6500,那月底回补缺口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这样行情就很可能持续到十一月末,指数将上7000也有一定的可能性。前面的是一种假设,前提就是到月底能把月缺口保持下来的话。这是一个大胆的想法,但并非没有可能,具体的仍然需要观察和商榷。如果粗略估计,本月25号左右之前应该是安全的,准确的说下周应该是安全的。

季线:第四季度行情发展了一个半月,季度线当然也是有一个同样的缺口。但这个缺口留下的可能性非常非常小,也就是说回补5560上方的缺口今年的可能性还是极大。从这一点上说,大盘不回补缺口发展到7000点的行情又显得比较渺茫。因为如果发展到7000点再回补缺口,大盘将需要回调20%左右,这样的调整幅度将不亚于5.30,也意味着再来一次剧烈的调整。而为了避免5.30,政府将会出很多宏观调控手段来进行市场干预。即使没有调控,市场自身的调节也可能让股指暴跌。

作个假设:假如行情发展到7000点,那么短期绝对是应该退出市场了。如果到达不了并且月底陷入调整,则十一月必将是调整月。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下面两个结论:一、月底是非常敏感的一个时间段,有较大可能回补5560上面的缺口的可能性;二、如果大盘通过了月底,则有可能在行情后期形成普涨行情,我想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在11中下旬某个时间段暂时退出市场。

另外,季度线的大缺口同样也给市场一个较强的暗示,那就是市场处于强势之中。

半年线:半年线当前是一个光头巨阳,涨幅自92年下半年以来为第二高,仅次于06年下半年。这又意味着什么呢?半年线是长期行情的象征之一。今年的行情上半年的半年线涨幅为42.8%,弱于06年上半年和下半年的两条半年线,其半年涨幅分别为44.02%和60%。这给出了行情几个问题:一、上半年的行情已经整体弱于去年,如果下半年整体涨幅继续弱于去年,这意味着08年将极有可能成为大顶,这将是管理层所不愿意看到的;二、如果想08不成为顶而是行情的中间阶段,那么就必须让07年下半年的行情涨幅超过去年上半年的60%,根据计算这个点位是6112点,这意味着大盘至少会涨过6112点,并且在年终收盘的时候收在6112点以上。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盘则必须脱离一段6112点一些距离,也就是说今年至少要涨到6500点左右并收盘在6112以上08才最安全。所以,这里就让我们可以有这样两项选择:一、如果大盘一口气越过6500直奔7000,则大盘将面临如5.30差不多级别的调整,然后再翻身向上;二、如果大盘选择在6000-6500之间歇歇脚把缺口回补,则可以确定在缺口回补后四季度还有行情。笔者以为这两种选择后者最好。

年线:年线在这两年的确壮观,至今为两条巨阳。一根涨幅为130.43%,一根涨幅为121.02%。这两条巨阳让人感觉有点陡壁的感觉,但这样的陡壁预期让人觉得大盘的力量强盛。而从技术上讲,预期2008有两个条件:一、今年的大盘绝不能留太光头的阳线,必须留出一个有一定幅度的上影才能在技术上预期2008;二、大盘今年幅度必须超过去年幅度才会给市场较强的信心预期2008。如果这样推算,大盘的位置至少到达6166点,再加上一定幅度的上影线,则大盘必过6500点,如果这个上影线为20%的话,那行情就应该发展到7038点。

根据以上K线分析,个人认为今年行情年底收盘应该至少收在6200点左右,行情冲高应该至少接近7000点,为了给08留出行情最高不会超过8000点。

4. 中国的股票市场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状况。

我只能给你提供一个梗概吧
第一:中国股市现在是个政策市场,尽管政府想转型,但一直没真正实现
第二:中国股市作为融资平台却监管不够完善,仍然有很见光死问题
第三:中国股民仍然占据了市场的主力,而不是基金公司
第四:中国股市目前市场人气低迷,主要是受宏观调控、外围经济和资金不足的影响
第五:作为世界上增长最为迅速国家中国经济活力必将在股市上表现出来,也就是说未来两三年内中国股市应该有个大的上涨。

5. 假设某股票市场遭遇牛市、熊市、正常市的概率分别为二分之一,有三只股票X.Y.Z,在牛市下,X的收益率为20%

我做到一题和它差不多的你参考下。
题目:假设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是1%,股票市场未来有三种状态:牛市、正常、熊市,对应的发生概率为0.2,0.6,0.2,作为市场组合的股票指数现在是在5 100点,当未来股票市场处于牛市时将会达到6 000点,正常时将会达到5 600点,熊市时将会达到4 300点;股票X在牛市时的预期收益率为20%,在正常时预期收益率14%,在熊市时预期收益率为-12%。根据这些信息,市场组合的预期收益率是
答案:先算出股市在三种状态下的收益率,分别为17.65%,9.8%,-15.69%。市场组合的期望收益率是0.2×17.65%+0.6×9.8%+0.2×(-15.69%)=6.27%。

6. 假设市场的无风险利率是3%,股票市场的整体预期收益率是12%

首先必须知道这一个公式:某证券预期收益率=无风险利率+贝塔系数*(市场平均收益率-无风险收益率)
根据题意可得,
A股票预期收益率=3%+1.8*(12%-3%)=19.2%
B股票预期收益率=3%+1*(12%-3%)=12%
C股票预期收益率=3%-1.2*(12%-3%)=-7.8%
该组合的贝塔系数=1.8*60%+1*30%-1.2*10%=1.26
该组合的预期收益率=3%+1.26*(12%-3%)=14.34%

7. 2020年度国内股票分析都有哪五种分析法

1、K线图切线分析

由股票价格的数据所绘制的图表中画出一条直线,然后根据这些直线的情况推测出证券价格的未来趋势。这些直线就称为切线。切线主要起支撑和压力的作用,支撑线和压力线向后的延伸位置对价格的波动起到一定的制约作用。

2、形态类分析

价格走过的形态是市场行为的重要部分,从价格轨迹的形态中,我们可以推测出证券市场处在怎样的大环境中,由此对操作提供指导。尤其是对市场顶部和底部的判断,形态理论发挥了较大作用。

主要的形态有:M头、W底、头肩顶、头肩底、圆弧底等。

3、切线分析

按照一定的方法和原则,在根据股票价格数据所绘制的图表中画出一些直线,然后根据这些直线的情况来推测股票价格未来的趋势,这些直线就叫切线。

切线的关键在于它的画法,画得好坏直接影响预测结果。而在画法标准上,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例如,在画一条趋势线时,有些技术分析师只从K线的实体顶点来画,有些技术分析师则会把影线包含进去,因此描绘的结果会大不相同。

常见的切线包括:趋势线、轨道线、黄金分割线、甘氏线、角度线等。

4、波浪图指标分析

波浪理论是把股价的上下变动和不同时期的持续上涨、下跌看成是波浪的上下起伏,认为股票的价格运动遵循波浪起伏的规律,数清楚了各个浪就能准确地预见跌势和涨势的发展阶段。

5、指标分析

从市场行为的各个方面出发,通过建立一个数学模型,给出数字上的计算公式,得到一个体现股票市场某个方面内在实质的数字,这个数字叫作技术指标值。

常见的指标有相对强弱指标(RSD)、随机指标(KI)、趋向指标(DMI)、平滑异同移动平均线(MACD)、能量潮(OBV)等。

(7)假设股票市场未来有三种状态扩展阅读:

股票技术分析的前提条件:

1、第一个条件是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

技术分析者认为,能够影响某种证券价格的任何因素(不管是宏观的或是微观的)都反映在其证券的价格之中。

研究影响证券价格的因素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是不可能实现的,即使是经济学家对市场的分析也是不确定的。因此,研究证券的价格就是间接的研究影响证券价格的经济基础。技术分析者通过研究价格图表和大量的辅助技术指标,让市场自己揭示它最可能的走势。

2、第二个条件是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

技术分析者通过经验的总结,认为证券的价格运动是以趋势方式演变的。研究价格图表的全部意义,就是要在一个趋势发生发展的早期,及时准确地把它揭示出来,从而达到顺应趋势交易的目的。

正是因为有趋势的存在,技术分析者通过对图表、指标的研究,发现趋势的即将发展的方向,从而确定买入和卖出股票的时机。

8. 本人周末考个人理财,有一些计算题不是很明白,请大家帮助下,一定要写清楚步骤及解题思路哦,谢谢大家。

哥啦,这么多。而且还得借助计算机计算,这怎么回答啊!详情咨询443482422

9. 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是什么

技术分析的三大假设:

1、市场行为包容消化一切影响价格的任何因素:基本面、政治因素、心理因素等等因素都要最终通过买卖反映在价格中,也就是价格变化反映供求关系,供求关系决定价格变化。

2、价格以趋势方式演变对于已经形成的趋势来讲,通常是沿现存趋势继续演变。例如:牛顿惯性定律(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3、 历史会重演技术分析和市场行为学与人类心理学有一定关系,价格形态通过特定的图表表示了人们对某市场看好或看淡的心理。

(9)假设股票市场未来有三种状态扩展阅读:

技术分析是完善体系的交易系统中的一部分,它分析市场价格的走向和位置,并提高最后的交易成功概率系数,为交易行为中的最初出发切入点,是交易系统中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起点!

1.提高交易方向的成功几率概数;

2.分析趋势的通道层次和共振动力出现后的目标价格空间;

3.计算点位,确立损赢的固定点位后,为交易技巧中资金管理提供一个计算的数字参数。

4.寻找交易信号,并通过指标工具的数字量化加以确认,为交易策略提供执行依据。

5.技术分析理论可以把交易行为中的复杂执行心理问题,进行理论程序的整理归类后秩序简单化下来,帮助交易者快速提高自己的交易心理能力!

10. 影响股票市场的有哪几种情况

你这个问题太大了 看来你是新手吧。
我可以告诉你 股票市场是按照自己本身的自然规律运行的 也许你不信。但是没办法。你可以慢慢悟。 我可以提示你 在任何外力的情况下(例如 消息面、加息或者降息 业绩提高 或者下降) 技术面 (例如 暴跌洗盘,甚至看似破位)
其实 都是股市在按照自己的规律走。只不过它会把这些小外力 包含在它的大一级别的浪下。

但是你记住,股市是人在里面做游戏。所以股市本身的规律就是人的规律。 而人是上天创造的,所以人必须遵守自然法则。。。所以人在外力干扰股市的时候 也是无形当中和股市的自身规律相重合的。
你明白么

如果想本质的看清股市涨跌 最好的办法就是 找规律,,历史都是重复的 记住。 这个世界还有很多规律等待人类的发现,也许你会发现属于你的技术(规律)

热点内容
515950是一种什么基金 发布:2025-07-05 08:01:31 浏览:576
有趣的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7-05 07:43:12 浏览:695
购买基金需办哪些手续 发布:2025-07-05 07:41:08 浏览:132
期货杠杆如何计算盈利 发布:2025-07-05 07:36:16 浏览:65
生猪期货交割成本多少 发布:2025-07-05 07:25:49 浏览:861
长江通讯股票历史价格 发布:2025-07-05 07:08:11 浏览:841
股票历史成交记录手机 发布:2025-07-05 07:01:06 浏览:649
少儿医学基金收益多少 发布:2025-07-05 06:51:20 浏览:782
中国石化股票价格历史数据 发布:2025-07-05 06:46:11 浏览:547
基金推广期免费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7-05 06:29:04 浏览:2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