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市场基础制度的好处
❶ 涨跌停制度有什么好处
好处在于这项制度不会让股民短时间内亏损太多,当然也不会让他们在短时间之内盈利太多。也防止庄家操盘,导致大涨大跌。 利和弊这是相对而言的。试想,你要是持有的股直线上涨,你当然希望没有这项制度,可以涨得更多。但如果直线下跌呢。这项制度保护了中国股民的总体利益。你觉得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呢?
❷ 我国股票发行引入注册制的好处
“注册制”的改革,既是市场化的过程,也是监管转变的过程,更是法制完善的过程。
首先,“审核制”向“注册制”转变是理清市场与政府的界限。审核制“审”什么?审准上市公司是“好公司”还是“坏公司”。通过审核的公司,实际上被政府“背了书”,被政府“增了信”。而事实上公司的质地如何,风险可不可以承受,要不要投资,本该由投资者决定,而不是由政府“审定”。审核制下政府“为”了“不该为”的事,结果使投资者不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风险,给政府造成了很大的被动,也无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注册制当然也要“审”,不过不是“审”公司的优劣,而是“审”信息披露是否充分,“审”各项指标是否达到“标准”。至于公司什么时候挂牌,是否能实现融资目标,则交由市场决定,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其次,发行体制向注册制转变,势必有许多“存量”制度需要完善,许多“增量”制度需要建立。千万别混淆了,并非“不审核”就是市场化发行。“市场化”绝非放任自流。严格说来,市场经济是 “规则”经济或者说“法治”经济。不审核的前提,是基本的法规到位,市场秩序更加公开、公平、公正,严格限制各方面损人利己的行为和活动,有利于各方面对市场建设和发展发挥积极因素。制度的完善,包括“存量”问题,如发行价格形成过程中的串谋,高管辞职套现,数据造假包装上市,退市制度名存实亡,巨额超募资金违规转移用途等等,还要解决“不审”制度下带来的新的问题,比如千军万马抢滩登陆,加剧资本市场劣币驱良币的态势,恶化上市公司质量,加剧投机行为,从根本上动摇资本市场发展基础的巨大风险等等。因此,“注册制”的市场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简单的“不审核”就可以完成的。
针对“不审核”可能带来的新老问题,笔者认为几项重要规则必须加强。
第一,加大违法违规行为的惩罚力度,重罚在上市过程中参与业绩造假,做假账,隐瞒风险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保荐承销人。凡是有造假记录的中介公司,至少关闭五年不能重新开张,参与造假活动的个人五年不能参与任何中介公司的工作,问题严重的甚至终身禁入,而且终身记录在案。对串谋定价的机构,性质严重的要取消参加询价资格和一级市场申购的资格。对于造假上市的公司,香港的惩罚力度更大,包括市场价回购股份、退市,甚至被起诉。笔者认为,沪深股市完全可以借鉴相关的做法。
高管辞职套现虽然引起公愤,可目前还没有法律规则能有效阻止这类行为。当年AIG理直气壮发放奖金几近人神共愤,最后解决的方式是美国国会专门针对AIG高管们的“奖金”课以90%以上的重税的提案重新立法,最终迫使AIG高管们放弃了奖金。所以,要阻止高管辞职套现的行为,建立对套现资金课以90%以上的重税的规定,应该是比较有效的措施。
第二,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的力度。在沪深股市,上市公司上市第一年增长,第二年下滑,第三年亏损已不稀奇。这类公司创业板和中小板较多,问题就更加突出。审核制的初衷之一,就是试图保证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投资价值,显然没能达成目标。如果取消审核的程序,众多公司蜂拥而上,可能加剧鱼龙混杂的乱象。对此,最有效的解决之道,就是严格退市制度。否则资本市场充斥绩劣股、问题股,资源优化配置从何谈起,资本市场发展的基础也荡然无存。所以,退市制度应是实施“注册制”最重要的制度建设之一,也是资本市场法治最基础的制度之一。
第三,加快完善证券民事诉讼赔偿制度。成熟证券市场普遍有一个“欺诈市场理论”,即不管投资人是否看到研究报告 、信息披露资料,只要受到了损失,且当事人存在操纵等欺诈行为,就认为欺诈了证券市场,存在因果关系。我国的《证券法》理论研究和最高法院制定的虚假陈述的司法解释 ,已经解决了证券欺诈行为的因果关系推定、举证责任倒置、投资者损失赔偿的计算等问题。但在司法实践中,一些法院的判决往往不认定上述情况存在因果关系,对打击市场欺诈产生了负面作用。司法实践严格按照法律法规判决,对不严格执法的法律机构要追究责任,完全符合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改革司法执法制度,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定。同时,还需大幅提高行政罚款的数额,对投资者赔偿做出具体规定,剩余部分划入证券市场稳定基金。集团诉讼是美国安然公司最终被撕下“大骗子”的面具而轰然倒下的最致命的一步棋。这是发挥和强化投资者成为市场监督力量的一种模式。完善中国资本市场的集团诉讼制度,加紧培育专门承担集团诉讼的法律事务所,应该成为最重要标志之一。
最后,还需特别提出的是,应该培养中国资本市场的“浑水”公司。中介与上市公司串谋造假是因为他们是利益共同体,而“浑水”这样的公司则完全是逆向行为,唯恐没有造假不能赚钱,有巨大的动力去发现并揭露造假的公司通过买空卖空赚钱,客观上起到了市场监督的作用。“浑水”公司固然是中国概念股在纳斯达克市场遭遇滑铁卢的“罪魁祸首”,可若换个角度看,“浑水”客观上也承担了资本市场“清道夫”的角色,扫除垃圾股的同时,把所有相关的中介公司一并推上了审判台。不妨说,中国资本市场太需要“浑水”这样的“清道夫”了。“注册制”以信息披露为核心,必将带来证券市场规模的迅速扩大,监管部门必须借助市场各方面的力量来监督信息披露,才能最大限度保障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公平和正义。
❸ 股票市场的主要功能
股票市场对推动国民经济迅速增长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影响巨大,具体有以下主要功能。
(1)筹集资金。筹集资金是股票市场的首要功能。企业通过在股票市场上发行股票,把分散在社会上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可供长期使用的资本,用于支持社会化大生产和大规模经营。股票市场所能达到的筹资规模和速度是企业依靠自身积累和银行贷款所无法比拟的。马克思对此有过生动的评述:假如必须等待积累去使某些单个资本增长到能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是,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据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IBV)统计, 1996年各国已上中公司和当年新上中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筹资总金额达到4380忆美元,比1995年的3199亿美元增长36.9%。
(2)转换机制。对于我国企业来说,股票市场可促进公司转换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首先,企业要成为上市公司。就必须先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适当分高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公司的体制得到规范。其次,于上市公司的资本来自众多股东.公司必须履行信息披露义务,这就使企业时时处在各方面的监督和影响之中,~是来自股东的监督,股东作为投资者必然关心企业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井通过授权关系来实施他们的权力。二是来自资本市场的压力,企业经营好坏影响股价,股价高低牵动企业和投资者,经营不善,股价下滑,可能导致企业被第三者收购,三是来自社会的监督,特别是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证券交易所和社会舆论等的监督和制约。所有这些监督和制约促使上市公司必须改善和健全内部运作机制。
在资本主义国家,不少家族企业经过股份制改造,成为上中公司后,突破了私人企业单一资本的限制,获得巨大的成功,得以挤身于世界大公司的前列。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就是通过有效的管理、上中和多次增资扩股,迅速扩大了经营规模,挤身于世界五百强的。
(3)优化资源配置。股票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是通过一级市场筹资、二级市场股票的流动来实现的,投资者通过及时披露的各种信息,选择成长性好、盈利潜力大的股票进行投资,抛弃业绩滑坡、收益差的股票,这就使资金逐渐流向效益好、发展前景好的企业,推动其股价逐步L扬,为该公司利用股票市场进行资本扩张提供厂良好的运作环境。而业绩差、前景黯淡的企业股价下滑,难以继续筹集资金,以致逐渐衰落、消亡或被兼并收购·
19世纪下半期股票市场对当时的新技术--铁路给予巨大 的资金支持,使铁路迅速在全世界推开。本世纪90年代美国股票市场极大地支持了信息技术产业,一大批科技公司进入股票市场筹集资金,一批优秀企业迅速成长,促使美国信息技术产业迅猛发展、具创造的价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据统比1997年6月底,在美国那斯达克市场(NASDAQ)上市的科技类公司达91S家,通讯类公司达3S0家,药物与生物科技类公司达328 家,三者总计达1626家。其中的微软公司和英特尔公司的市值分别达到1514亿美元和1157亿美元,名列世界第五和第七,高科技上市公司的突飞猛进带动了整个科技产业的腾飞,形成了美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4)分散风险。股票市场在给投资者和融资者提供了投融资渠道的同时,也提供厂分散风险的途径。从资金需求者来看,通过发行股票筹集了资金,同时将其经营风险部分地转移和分散给投资者,实现了风险的社会化。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 东多达300万个、该公司经营收益由300万个股东共同分享,同时该公司的经营风险、市场风险也由300万个股东共同承担。从投资者角度看,可以根据个人承担风险的程度,通过买卖股票和建立投资组合来转移和分散风险。投资者在资金多余时,可以购买股票进行投资,把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在资金紧缺时,可以把股票卖掉变成现金以解决即期支付之需。股票市场的高变现性,使人们放心地把剩余资金投入股票市场,从而使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既使社会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分散的闲散资金,又促进了个人财富的保值增值。
❹ 简述中国股票市场投机性的宏观制度基础(从法律,产权,公司三个方面答)和微观市场制度。
我是学生物的,然后又有炒股票的经验,会有一些所想,仅供参考。
一、思路:
阐明你这个问题,我以为必须要对比(分析化学常用的办法),先指定一个为参照物,然后与所研究的对象对比,然后得出结论。必须要有对比才知道自己的高度。
A、参照物:美国股市。
B、研究物:中国股市。
二、具体比较内容:
1、法律、产权、公司:
A、美国股市:美国的法律非常健全,从立法到执法,从法律工作者到老百姓,法制的程度很高。
B、中国股市:行政严重干预法律,很多时候法律没有行政命令强,法制的道路还有待提高。
【注释】我以为,法律是市场经济的基础,而产权、公司只是法律在市场经济中的体现,有比法制高的东西,那么法律必然弱势,从而产权、公司等只是一个大概的存在内容罢了(就好比“雾里看花”,歌词比我写再多的语言都鲜艳、深刻,参考歌词吧 )。
2、纽交所、纳斯达克,上证、深证:
A、美国股市:纽交所、纳斯达克是公司制的,他们的营收(对所有在其所内上市的公司的营收)根本上讲是体现收益、更高的收益。而收益的体现核心是“分红”,也即高分红的公司是好公司。
B、中国股市:上证、深证更像是一个国有行政机构,他们的营收主要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收益、更高的收益”,注意了,这里有一个国家意志,这就是跟美国的不同。其一,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最急需的资金走向;其二,收益的体现核心是“非分红”,也即分不分红没关系。
3、股票市场的主要参与者(权利和义务):
A、美国股市:投资公司、散户。参与者与中国股市基本一样,但是因为法制的程度不同,权利和义务的体现就不同,美国股市投资者保护自己收益的关键办法——法律——可以诉讼且有高赔偿。
B、中国股市:投资公司、散户。参与者与中国股市基本一样,但是因为法制的程度不同,权利和义务的体现就不同,中国股市投资者保护自己收益的关键办法——操作——千万不要被套住了(诉讼什么的是浮云)。
【注释】这里有很多的法律事件可以对比。
4、上市、退市、分红、定价——绕不开的股市核心市场机制。
A、美国股市:好就能上市,差就要退市,上市了就必须分红,透明化市场定价格——不然就诉讼你然后面对巨额赔偿。
B、中国股市:好未必能上市,差未必能退市,上市了不一定分红,“暗香”艹作定价格——没有不然(诉讼如浮云)。
三、总结:
我们可以写出种种美国股市对比中国股市的优秀点(反之也成立),但关键还是要面对种种困难找到办法改革我们股市的缺点,任重道远。努力吧。
最后,不管美国股市、中国股市,作为股民永远有一点是共通的——让损失减小、让收益奔跑(千万不要被套)。
希望对你有用。
❺ 证券市场的利弊分别是什么
证券市场的利:
1、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对我国国企改革和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它为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宝贵的资金,解决了企业生产经营所需要的资金。它促进和初步实现了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
2、原有的国有企业、民营企业通过上市的改制过程,转变为公司治理结构健全、运营高效的上市公司。同时,一大批大中型企业通过改制上市,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实践中起到了先导和示范作用,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为我国国有企业的下一步深化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其次,证券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壮大已经成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桥梁。一方面,企业上市的过程就是资源配置的过程。十多年来,一大批国家重点和鼓励发展的、对产业升级换代有重要作用的国有企业成为优先扶持上市的对象,并成功地发行上市,充分发挥了证券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证券市场的弊:
1、证券市场的规模太小。以股票市场为例,虽然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从总体规模看、与国外还有相当大差距,参与股票投资的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比其他发达国家低得多、目前我国股市投资者也较少,我国股市总值占GDP的比重也很低。由此可见,我国股市规模较小,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有较大差距,容易被庄家控盘,同时也可以看出在我国扩大股市规模有很大的潜力可挖。
2、资本市场主体缺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资本市场的重要主体。而目前我国企业主体地位非常脆弱。政企不分、产权不清、权责不明、约束无力、活力不足仍然是我国企业的主要特征,企业主体地位残缺。另外,我国资本市场主体残缺还表现在投资主体主要是个人,其投资的质和量均较低,以投资基金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比重明显不足。
3、市场分割,整体性差。由于市场分割过于细,导致全国性市场的发展受到限制,如此繁杂的分割,不但不利于经济体制改革,也不利于我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惯例接轨。
❻ 简述中国股票市场投机性的宏观制度基础和微观市场基础.求答案啊!!!急!多谢了
宏观,1.基金制度不健全,具备基本面分析能力的投资集团占比少。2.政府对违法行为的监管能力尚不成熟。3.新兴国家市场变化大,不成熟,少有巨大的行业垄断型企业,长线投资难以实现稳定收益。
微观,不知道。
❼ 股票市场的功能有哪些
从理论上,股票市场的功能有:
1、聚敛功能:指股票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为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功能。在这里,股票市场起着资金 “蓄水池”的作用。
2、配置功能:资源的配置,股票市场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从而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最有效的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
3、调节功能:指股票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股票市场一边连着储蓄者,另一边连着投资者,股票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影响而发挥作用。
4、反映功能: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
在当今世界上,伴随着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的发展,经济金融化的进程也日益加剧,程度不断加深。
股票市场在市场机制中扮演着主导和枢纽的角色,发挥着极为关键的作用。
在股票市场上,价格机制是其运行的基础,而完善的法规制度、先进的交易手段则是其顺利运行的保障。
❽ 股票投资的优势有哪些
1、个股可以说成金融行业以内项目投资盈利收益最大的这种项目投资专用工具,而人们开展项目投资,最关键的缘故就是说愿意得到大量的盈利,获得的盈利越大,大家的项目投资主动性就会越大,假若一下下,假如这项项目投资盈利低到都还没存款多,那会许多人把钱投进去吗?参考答案毫无疑问是不容易,还比不上放到金融机构里生利息来的妥当。股市中基本上每日常有股票涨停,换句话说这种股票涨停的个股每天就能带来人们10%的回报率,在大牛市中,人们闭着眼于买卖股票都能大赚特赚,这都是为何很多人都去炒股票的1个关键缘故。
2、相对性于别的的某些高收益的金融理财产品,个股相对而言安全系数较为好,终究是根据靠谱证券公司来买卖交易,担心自身的钱被卷跑。一切项目投资全是存有风险性的,个股一样存有挺大的风险性,因此常常人们会见到提醒:股票市场有风险性,开盘慎重。
3、尽管股票市场中亏本的占大部分,可是挣钱的也是许多,乃至有许多人根据炒股票称之为了富人,千万富豪乃至亿万富豪,这也刺激性着大量的人进到股票市场。而且股市投资的可执行性较为强,关键反映在3个层面,一要办理手续简易,根据证?还?境鍪镜墓善苯灰兹砑?媸倍寄苈蚵艚灰?二要对本息规定不高,有一个几千元乃至几百元都能炒股票;三是时间规定不高,随时能够做。
4、个股的转现工作能力较为强,个股买进后隔天就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售出,因此拥有个股和拥有现钱基本上?]有很大的差别。
❾ 市场经济中制度的作用
制度经济学家和产权经济学家常以“道德风险”概括人们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道德风险”现象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
市场经济中的“道德风险”原是研究保险合同时提出的一个概念。在保险合同的签署中,一方面由于投保人可能有谎报风险的动机,从而使保险公司难以针对不同投保人的实际风险来收取不同的费用,即难以确定其边际费用,而只能根据平均风险收费,结果使许多投保人有机可乘。另一方面由于投保人在投保之后可能会减少防灾努力而增加灾难风险,出现所谓的“不利影响”。制度经济学家和产权经济学家常以“道德风险”概括人们的“偷懒”和“搭便车”动机以及“机会主义”行为。在委托—代理关系理论中,“道德风险”是指,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和监督的不完全,代理人所付出的努力小于他得到的收益。
“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追求收益最大化与制度约束软化的矛盾。在一国新旧体制转轨时期容易出现旧的制度失去了约束作用,而新的制度尚未建立起来的“真空”状态,此时就会产生“搭便车”、“偷懒”、“机会主义”等“道德风险”问题。面对我国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看法认为,“道德风险”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这种观点把道德风险与市场经济等同起来,而忽视了“道德风险”是制度约束软化的产物。另一种看法否认“道德风险”与市场经济的联系,好像市场经济越发达,“道德风险”就越少。这种观点也没有看到道德风险与制度约束的关系。
首先,我们应该把“道德风险”与道德败坏区别开来。前者是一种实证的描述,而后者是一种价值判断。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不排除其偶尔有“搭便车”、“偷懒”的动机和行为,只要我们承认个人追求收益最大化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那么“道德风险”就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其次,“道德风险”又不同于一般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例如价格的过大变化,经营管理不善等都会造成企业的亏损甚至破产。而“道德风险”却是描述经济主体的“偷懒”、“搭便车”、“机会主义”等动机及其行为。“道德风险”是市场经济中的必然现象,但是,过多的“道德风险”又必然导致市场机制失灵。因此,制度的创新应用而生。制度的作用在于:规制人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减少信息成本和不确定性,把阻碍合作得以进行的因素减少到最低程度。市场经济能有效配置资源的关键就在于社会建立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市场经济能否建立的关键也在于社会能否解决因分工协作而产生的道德风险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首次研究了交换引起分工和专业化从而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的情况。但是斯密却忽视了与此同时增加的交易费用以及由此引起的“道德风险”问题。从深层次看,“道德风险”并不是一个人是性本善还是性本恶的问题,而是根源于市场经济与经济人本身。
在我国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过程中,“道德风险”现象的产生也是不可避免的。在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道德风险”现象并不多见。这并不表明那个时期人的道德品质就高于今天人的道德品质,而在于那个时期产生“道德风险”的条件要比现在少得多。目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道德风险”问题主要表为:(1)信用度低。这表现在违约、债权债务关系的扭曲等方面。近年来,我国签定的经济合同的履约率仅为30%左右。信用度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制度约束软化,从而导致违约成本极低。(2)“搭便车”。所谓“搭便车”是指某些人或某些团体在不付任何代价的情况下从别人或社会获得好处的行为。产权界定不清、外部性、公共性等的存在都是“搭便车”产生的根源。目前我国国有经济中的“搭便车”行为最为严重。这主要表现在:经营者的“搭便车”行为,如利用公家的钱去炒股票、房地产、期货等等,风险、亏损国家承担,个人得好处。又如国家付款私人消费,据国家统计局测算,1997年全国大中型饭店、宾馆60%—70%的收入来自公款宴请;来自国有企业主管部门的“搭便车”行为,如主管部门可以借手中的权力“搭便车”,这包括对国有企业资产的借用、摊派、报销、占用等。国有经济中“搭便车”现象产生的根源就在于国有资产产权界定不清。(3)各种机会主义行为。这包括各种投机取巧、假冒行为等。
如何认识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道德风险”问题?有人把这些现象归结为社会风气的不好。笔者认为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任何国家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时期都面临着“道德风险”问题。问题不在于“道德风险”,而在于怕我们开错了“药方”,企图仅仅用道德教育的办法来解决“道德风险”问题是无济于事的。降低或抑制社会经济生活中“道德风险”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创新,用制度约束来抑制“道德风险”是最有效的方法。第一,加快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制度法规建设,尤其是要加快国有资产产权制度的改革。第二,要加大制度实施机制的硬度。在我国一些领域“道德风险”产生的根源并不在于缺乏制度法规,而在于制度实施机制的软化。如各种各样的人情使制度约束软化、有法不依的现象比较严重,这就使违约、违法成本大大降低。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制度约束硬化的标志就在于个人只有在合法的渠道里才能实施个人收益的最大化。或者说,违约、“搭便车”、“机会主义”行为的成本太高。当然我们并不否认道德教育在降低“道德风险”方面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