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市值市价 » 国民金融抵押股票市值

国民金融抵押股票市值

发布时间: 2022-06-20 23:31:09

㈠ 股权质押,请问我以市值200万的股票办理质押,贷款120万,到期股票总值变化,我该如何处理

不知道你当时的合同如何签订的,如果是你把股票质押给对方,那应该是以股数计算的,你逾期未履行偿还,那这些股票就归对方所有了。如果股价大幅下挫,应该会设置警戒线,低于这个线,对方可以强行要求你平仓兑现,不足部分可以追偿。

㈡ 股票质押了还算市值吗

算,质押实际上就是“抵押贷款”,只是暂时冻结了而已。

㈢ 股权质押市值跌破警戒线是什么意思

股权质押市值跌破警戒线就是指抵押的股价低于当时抵押时得股市指数。
上市公司再次融资的时候,需要将股票质押,抵押的价格会和当时大盘的股指成正相关。比如当时抵押时候的大盘指数为2800点,当现在股票指数跌破2800点的时候,意味着这些股票可以被“平仓”了 ,这是上市公司不敢想象的事情,也是正果政府不能坐视不管的事情。

由于股票质押贷款属于高风险的贷款业务,在市场波动情况下很有可能出现到期难以偿付贷款利息或本金的局面。因此为控制因股票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特设立警戒线和平仓线。
警戒线和平仓线:警戒线比例(质押股票市值/贷款本金×100%)最低为135%;平仓线比例(质押股票市值/贷款本金×100%)最低为120%。

㈣ 请问持有的股票能否做抵押贷款哪些金融产品可以做

您好,我在广州典当行工作

股票在广州首家典当有限公司是可以质押借款的

不管是全流通的还是未解禁的大小非

比例1:1或是更高,即如果有100万市值的股票,也可融资100万借款或是以上

地址:广州海珠区江南大道中102号102-1(中广大厦首层)

地铁2号线市二宫E出口附近

公交站:江南大道中下车即到

更多有关股票质押典当借款咨询,尽在“广州首家典当有限公司”

㈤ 数据调研:中国的金融资产结构

一、中国金融资产结构概况

中国金融资产主要分为:流通中现金、金融机构存款、金融机构贷款、有价证券(债券、股票等)。表1列出了1978、1986、1991、1995年中国主要金融资产分布情况(见表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金融资产由单一的银行资产向市场化、多元化方向发展。1981-1995年累计发行国债4794.39亿元,国家投资债和投资公司债共313.98亿元,金融机构债1182.97亿元,企业债1738.3亿元,股票(A股面值)119.56亿元,大额存单1796.28亿元(中国证监会,1995)。这些金融工具的出现为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是,中国金融资产的大部分仍是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银行和金融机构的存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例1978年为93%,1986年为87%,1991年为84%,1995年为83%。这一比例改革开放以来虽呈下降趋势,但90年代以来下降缓慢,说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不尽人意。中国金融资产总额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78年的94%上升到1995年的221%,反映了经济体制改革中金融深化(货币化)的过程。80年代这一比重上升较快,进入90年代上升速度慢了下来。

中国的储蓄主体在改革中也发生了变化,由以前的政府和国营企业变为现在的老百姓。据世界银行专家估计,中国改革前政府积累占总积累的比重一直在70%以上。1978年国内储蓄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5.5%,其中居民储蓄占1.2%,政府储蓄占15.4%,企业储蓄占18.9%。也就是说,1978年社会总储蓄的96.7%来自政府和国营企业。1978年末,中国居民储蓄余额只有210.6亿元,占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5.9%,占当年社会存款总额的16.2%。

改革前,国家是储蓄主体,也是投资主体,因而不需要金融中介。国有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来自财政拨款,银行贷款主要作为流动资金。银行的贷款也主要来自政府和国有企事业的存款。1978年,企事业存款和财政存款之和为1089.9亿元,占银行存款总额的83.8%。

1995年底中国金融机构存款余额为5.4万亿,其中近3万亿是居民储蓄。储蓄者和投资者分离了,最大的储蓄者是老百姓,最大的投资者是国家。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中介作用变得非常重要了。国家通过对银行和金融机构的控制,用老百姓的钱投资建设国有企业。因此,国营企业的真正所有者,可以说是在国家银行里存款的老百姓。

宏观的金融资产结构必然反映到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上来。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是中国企业资金来源的主渠道。企业很难通过发行债券、股票等直接融资方式来获得资金。从1986年开始发行企业债,到1995年,共发行企业债1738.3亿元。1995年末,股票市值(A股)约4500亿,其中只有1/3上市流通的个人股。国家股大多是靠过去已有的投入和土地价值折算的,实际现金投入不多。法人股和个人股的发行可以使企业筹到现金,但能够被批准发行股票的企业实在是太少了。这样企业通过发行股票所能筹到的资金十分有限,大多数企业只能靠银行贷款。

在主要金融资产之外,还有其他金融资产,比如民间借贷、民间集资和股份合作制中的股份等。这些金融资产,都有一定意义上的所有权、参与权和处理权,并以此获得收益。但目前民间借贷、民间集资还有待进一步规范化。

中国金融资产结构可以概括为:储蓄主体在改革开放中由政府变为老百姓;国家政府收入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逐年下降,由1978年的31%下降到1995年的10.8%;1985年起,国家对国有企业的投资由拨款改为贷款,直接融资的资本市场渠道狭窄;其他不动产市场刚刚起步。这就使老百姓把绝大部分积蓄存在银行里,银行把大部分资金贷给国有企业,成为国有企业长期投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金的主要来源,造成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比率不断升高。

二、中国的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为什么迅速增长?

中国金融资产的变化过程主要有两条主线,一条是货币化过程,另一条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这里我们主要分析货币化过程。货币化有两种含义:一是财政赤字的货币化,即国家用印钞票的方法来弥补财政赤字。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货币化,即在经济发展中,特别是改革转轨过程中,产生超常货币需求,从而使货币流通速度减慢。本文的货币化是指后一种意义上的。

1978到1995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平均每年增长9.7%,通货膨胀率平均为7.5%,广义货币(M2)平均每年递增25%。广义货币增长率在这样长时期里远远超过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在各国经济发展史中是少见的。据笔者保守估计,从1978到1992年,中央政府每年的铸币收入平均占国民生产总值的3%左右。谢平(1994)估计,1986-1993年,中央政府每年得到的货币发行收入平均为国民生产总值的5.4%。海外经济学家常常不理解为什么中国政府的实际综合赤字那么高(约占GNP的8-9%),通货膨胀率却不很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化带来的铸币收入。

表2给出了中国货币化过程的主要指标。中国的广义货币(M2)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M2/GNP)在改革期间呈快速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32%上升到1995年的105%,上升速度如此之快在发展中国家金融深化的案例中实属罕见。在1994-1995年间,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美国为59%,英国为104%,日本为114%,德国为70%,印度尼西亚为46%,韩国为44%,马来西亚为89%,菲律宾为50%,新加坡为89%,泰国为79%(国际货币基金1996年报)。中国的这一比重远远超过周边发展中国家,就是和英、美、日、德这些发达国家相比也是相当高的,仅次于日本。

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迅速提高,一方面是改革中金融深化的必然,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的问题。在改革开放中,中国的储蓄主体由国家变为老百姓,收入分配向居民倾斜。但是,老百姓金融资产投资的选择不多,银行储蓄一直是主渠道。这主要是我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造成的。中国广义货币与国民生产总值之比这样高不是经济主体的自然选择,而是在现有体制和政策的制约下不得已形成的。 表2中货币与广义货币之比(M1/M2)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这一点。货币占广义货币的比重从1978年的82%下降到1995年的39%。也就是说,不仅广义货币增长快,而且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广义货币中居民储蓄的比重不断升高,反映了居民所持金融资产大都压到银行存款上了。1995年现金净投放600亿,全社会流通现金量只比上年增长8.3%;M1增长16.8%;M2增长高达29.5%,比25%的控制目标高出4.5个百分点。

中国资本市场发展滞后,还可从各国金融资产结构比较中看出。表3给出中国与周边国家和一些发达国家金融资产结构的比较。1993年中国股票市值占GDP的9%,债券市值占GDP的11%。而周边国家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148%,债券市值平均占GDP的30%。英、美、德、日四个发达国家的股票市值平均占GDP的75%,债券市值占GDP的74%。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也远远落后于周边发展中国家。

三、中国金融资产结构畸形的后果

1.企业负债率高。据国有资产管理局的数字,1980年国有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仅为18.7%。1990到1993年分别为58.4%、60.5%、61.5%、71.7%。1994年对12.4万户国有企业清产核资时,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已上升为75.1%,若扣除实际的挂帐损失,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高达83.3%(吴晓灵,1995)。

2.金融运行风险高。首先,银行信贷资金周转速度减慢,国家银行贷款年周转速度由1993年的1.32次降到1995年的1.15次,即313天才周转一次。第二,国有企业相互拖欠严重,国家银行应收未收利息1995年高达2200多亿元,比上年增加近1000亿元。第三,国有银行信贷资产质量逐步下降,1995年末,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2.3%,如果按国家银行1995年底贷款余额为4万亿元算,大约有9000亿元的不良贷款。第四,国有银行经营困难。中、农、工、建四大行1992年上交利润343亿元,1994年降为166亿元,1995年上半年竟出现除中国银行外的全行业性亏损。

3.国有企业债务负担重。1996年第一季度,全国国有工业企业在总体经济平稳发展的同时,出现了净亏损,亏损总额达34.1亿元。亏损企业比重从1995年同期的40.8%,上升到44.9%,在国有大中型企业中,这个比例由1995年的45.1%,上升到51.4%(石刚,1996)。1996年的第二、三季度情况略有好转,但总体经济效益仍不容乐观。国营企业亏损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债务负担重,许多国营企业资本金不足,特别是1985年实行拨改贷以后,有些国营企业从固定资产投资到流动资金全靠银行贷款。国营企业辛辛苦苦挣到的钱全都给银行还本付息了。

㈥ 证券市场资本市值与国民经济总量应该保持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

资本市场市值可以从股票市值、债券市值或证券市值等角度衡量,一般用股票市值更具代表性。在资源优化配置比较充分的国家和地区,证券市场的市值一般是GDP的1--1.2倍,具体的比值与股指的波动紧密相关。一般而言,比例过低,说明资产的优化配置水平比较低;比例过高,往往是股市的泡沫成分较多,投机过重。
在美国,2011年底,在纽交所、纳斯达克上市的企业数量6000多家,股票市值约为17万亿美元,与美国当年的GDP总量相当。在2000年左右,股指较高,泡沫明显,当年股票市值大约是GDP的1.5倍以上。
在中国,股票市值最高的时候达到28万亿元(2007年10月),近几年上市公司大量增加,但是股指不断下滑,市值不断萎缩,2011年底的股票市值约为21.5万亿元,资产证券化率只有45%左右。

㈦ 上市公司质押股票,是好事还是坏事呢

不是好事说明公司经营不善需要质押。

㈧ 中国股市的市值与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率是多少

中国股市的市值在07年一度达到20万亿元多,现在缩水了,2008年年底时沪深股市总市值为12多万亿元。
而我国08年的GDP为300670亿元。

市值占GDP的比例大概是在40%左右。

㈨ 国民经济与股票价格有和相关性

股票价格或股票的总市值可以反应出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状态。
根据股神“巴菲特理论”股市的市值与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国民生产总值(GNP),巴菲特认为,若两者之间的比率处于70%至80%的区间之内,这时买进股票就会有不错的收益。但如果在这个比例偏高时买进股票,就等于在“玩火”。
国民经济发展的好说明全民手中的热钱开始增多,消费能力加强,同时流入股市的资金就会增多,将导致股市进入牛市。

热点内容
s基金回报周期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8-04 08:13:37 浏览:680
股权证的股权数量是什么意思 发布:2025-08-04 07:56:36 浏览:233
腾讯市值达到多少亿 发布:2025-08-04 07:23:33 浏览:135
股市每日交易资金多少 发布:2025-08-04 07:22:00 浏览:9
股市丛林如何避免被套 发布:2025-08-04 07:21:53 浏览:466
平价转移股权转让协议怎么写 发布:2025-08-04 07:21:18 浏览:425
民国初期中国人用什么货币 发布:2025-08-04 07:16:10 浏览:304
理财收益2是多少 发布:2025-08-04 06:58:59 浏览:891
股票交易情况报告怎么写 发布:2025-08-04 06:08:01 浏览:592
国联证券炒股怎么样 发布:2025-08-04 06:01:55 浏览: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