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股票市场典型案例
『壹』 从融资角度看香港股票市场相对于国内股票市场有哪些优越之处
香港是国际市场,没有外汇管制,资金来去自由,世界各地的资金都可以在香港投资。香港证交所市值已经是全球第一了。
『贰』 谁能把香港证券史上发生的一些重要事件说一下。。。
香港的证券交易历史悠久,早于19世纪香港开埠初期已出现,但到1891年香港股票经纪会(The Stockbrokers' Association of Hong Kong)成立,香港始有正式的证券交易市场。1914年2月21日,该会易名为香港股份总会(Hong Kong Stock Exchange)。1921年10月1日,香港股票经纪协会(Hong Kong Sharebrokers' Association)注册成立,结束香港股份总会垄断的局面,会员大多是被香港股份总会排挤的经纪,华人更占大多数,属香港第二间交易所。此外,更有香港股票及经纪社(1924年),加以香港汇兑经纪会所(年分不详),但此两间交易所均于三十年代初倒闭。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香港股票经纪会和香港股票经纪协会于1947年3月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Hong Kong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香港会”。 当时的香港证券交易所主要由英国人管理,上市公司也多属英资企业。1960年代末,香港经济起飞,华资公司对上市集资的需求越来越大,促成更多以华资拥有及管理的交易所开业,远东交易所(The Far East Exchange Limited,俗称“远东会”)、金银证券交易所(The Kam Nga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金银会”)及九龙证券交易所(The Kowloon Stock Exchange Limited,俗称“九龙会”)先后成立。 一个城市拥有4家交易所,在世界上甚为罕见,而且也带来行政与监管上的困难。在香港政府的压力下,四家交易所合并势在必行。早于1974年7月四家交易所同意组成名为香港证券交易所联会(The Hong Kong Federation of Stock Exchanges,简称“联会”),就未来发展及合并交换意见。期间在1977年曾发生“香港会”及“远东会”私下的“小合并”事件,最终因“香港会”内部分岐而拉倒,但是在该年8月24日,经过多月筹备,"越所买卖"正式在“香港会”及“金银会”开始,成交踊跃,约有38万元。 1980年7月,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Stock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联交所”)注册成立,为正式合并踏出第一步。1981年10月30日,香港联合交易所举行第一届会员大会,选出21人委员会,其中,胡汉辉获选为为主席(583票),湛兆霖(523票)、李福兆(511票)、王启铭(505票)及马清忠,获选为副主席。1985年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The Futures Exchange of Hong Kong Limited,简称“期交所”)正式开业。经过12年筹备,1986年3月27日四家交易所在收市后一同停业,结束四会并立的时代,当日恒生指数为1,625.94,上市公司总市值约2,500亿元。4月2日,四会正式合并,上午10时正“联交所”主席李福兆邀请财政司彭励治(J. Bremridge)、经济司易成礼(J.F. Yaxley)及金融司林定国(D.A.C. Nendick)等进行简单的买卖仪式,宣布联合交易所开始运作,并成为香港唯一的证券交易所,香港证券市场进入一个新时代。联交所交易大堂设于香港中环交易广场,采用最先进的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首项交易是彭励治买入太古洋行,原因一是彭氏曾任太古主席,二是行内称太古为大吉祥,是好兆头的象征,该日成交股数为3,300万股,成交达2.26亿。9月22日,联交所获接纳成为国际证券交易所联合会(Federation Internationale des Bourses de Valeurs)的正式成员,得到国际的肯定。同年10月6日再由港督尤德主持“醒狮点睛”仪式,在锣鼓声中宣布香港股市进入一个新年代。 停市四天 由于当时香港股市的市盈率比日本东京和美国纽约都低,所以恒生指数由1984年底1200.38点起步,升至1987年10月1日3949.73点的高位,上升6.09,最高更曾一度升上3968点。两年多升幅达175%,次日,成交亦创历史新高达54.07亿元。10月16日,美国杜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大幅下跌91.55点,约为当时的5%,遂使国际指数大幅下跌,香港亦不能独善其身,当日恒生指数一度下跌100多点,跌市最凌厉在中午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全无利淡消息入市,大家不知道大市因何下跌。午后市道出现反弹,这反弹令不 少投资者对后市继续抱有信心,才会被接踵而来的狂泻杀个措手不及。当日全日指数只下跌45.44,而期指仍高水达107.1(现货月份),远期月份的溢价更高逾200点;报章引述证券业人士的看法,极大部分都继续看好后市,认为市底稳好,下周便可反弹回升。只有极小部分认为只受到美国加息的影响,调整之势或会持缤,但似乎没有人敢对后市看淡。 10月19日,市场受到美国纽约股市大跌的拖累,当日香港股市开市,强大的抛售浪潮便告出现,所有蓝筹股纷纷低开好几个价位,接着沽盘排山倒海般出现,二、三线股份跌幅更见凌厉,许多股份牌下更只有 卖家,没有买家。市场只有卖非但不跌,竟还逆市上升,十时十五分(开市后十五分钟)恒生指数已跌去120点,接着市场喘定下来,沽盘稍收敛,普遍股价企定于低位,十一时正恒生指数弹升了二点多,接下来另一轮沽售狂潮又再涌现,十二点钟恒生指数再跌去约140点,报3524.64。由于跌市实在过分,而且市场全无看淡的理由,于是十二点过后,一些经纪行开市执平货,使恒生指数轻微反弹23点,以3547.90收市。 下午二时三十分股市重开,卖盘排山倒海般涌至,连“跌市奇葩”置地也告不支而下跌,整个下午短短一个钟头,恒生指数再跌185点,许多股票甚至是蓝筹股均只有卖家,买家牌下空无一人,股民欲沽无从、欲哭无泪,市场投资情绪就在这一日内从绝对乐观转为极度悲观。 当日香港股市十大上升幅度最大的股票只有一只,就是“百利达熊债券(1992年期)”,全日升幅为8.33%,十大跌幅之首的股票就是“港澳发展1996年认股证”,跌幅高达32%。由3783.20点急跌420.81点至3362.39点,跌幅之大及跌势之急引起社会高度关注。联交所翌日早上8:30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停市4天,希望投资者有时间冷静情绪,避免恐慌性抛售,同时让经纪可以处理积压的交易。 10月26日股市重开,股民随即展开抛售,恒指急挫1120.70点,单日整体市值蒸发三成多。政府及市场人士以减息(两次各减1厘)、放宽合拼收购及贷款给香港期货保证公司(Hong Kong Futures Guarantee Corporation Limited)等救市行动,并未能收即时之效,10月底恒指报收2240.13点,较上月底下跌43.2%。 国企股及红筹股出现 中资企业取得上市地位,最早可于1984年,该年1月,华润及中银集团组织新琼企业,注资康力投资,以解其困境,共注资4.73亿港元,取得该公司67%股权。 1986年6月,中信集团向嘉华银行(即现在的中信嘉华银行)注资3.5亿港元,取得92.5%股权。 接近同期,招商局和兆亚国际组成新思想向友联银行(即现在的工商银行(亚洲))注资4亿,得61%股权。 1987年2月,粤海集团购入壳股友联世界,同期越秀集团又购入华盛国际,借壳上市。 直至此时仍较被动,至1989年,红筹只得6只,市值仅60亿,只占市值总额的0.2%。 1990年,中信集团取得泰富发展控制权,并注入以国泰航空、港龙航空等资产,成为现在的中信泰富。 在1992年7月,招商局把附属公司海虹在港上市, 集资8,200万元,成为第一只在港直接上市的红筹。 1993年7月15日首家H股公司青岛啤酒在港上市,以每股2.8元上市,第一天上市即升至3.6元,较招股价高约28.57%,其后更升至15.8元,升幅以倍计 。 与期交所合并 经历过多次牛市、股灾,与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证券市场渐趋成熟。1999年,当时的财政司司长曾荫权公布,为香港证券及期货市场进行全面改革,以提高香港的竞争力及迎接市场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建议把香港联合交易所(联交所)与香港期货交易所(期交所)实行股份化,并与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合并,由单一控股公司香港交易所拥有,当时联交所共有570家会员公司。2000年3月6日,三家机构完成合并,香港交易所于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以每股3.88元,在联交所上市,当天开市为七点二元,最高为九点二元,收市为八点一五元,较招股价高百分之一百一十一。
『叁』 香港股票可以沽空吗
港股入门
在股票市场上常常听到有人说「抛空」又或是「沽空」某某股票,到底甚么是「抛空」或「沽空」呢?其实,抛空的原理十分简单,抛空股票,等于是以较高的价格沽出股票,但前提是投资者本身并没有该股票;而如果投资者有股票在手而沽出股票,便不算抛空。在抛空股票之后,投资者需要在一段时间之内买回股票现货平仓。
甚么时候投资者会选择抛空股票?
一般来说,当有投资者看淡某股票的未来股价,而他本身并没有现货在手,就会选择以抛空股票以图利。当然,股市价格可升可跌,若真的一如所料,股价下跌,便可以低价买回股票现货图利;但若股价不跌反升,投资者便要以较高价钱买货平仓,到时损失的便是抛空时及平仓时股票的差价了。
别与沽期指互相混淆
说到这里,是否对抛空股票这一活动有一种似曾相识相识的感觉?没错,其实抛空股票与沽期指的原理是非常相似的,两者均是以低价买入,高价卖出的原理图利,但是,两者其实是大有不同的。首先,期指是以恒生指数作标准,沽期指等于是沽出所有 33 只恒指成份股的股票;但抛空股票的弹性更大,投资者可随意选择抛空哪只股票,亦可选择抛空多只股票。要知道每只股票的表现均不一样,抛空股票的弹性对于投资者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抛空股票并不普遍
虽然如此,抛空股票在香港股票市场并不算普遍,以沽期指以进行低买高卖的投资者远比抛空股票的为多。究其原因是在于抛空股票的手续繁复,而成本亦远较沽期指为高。手续方面,在香港要抛空股票是需要预先安排的,而没有股票在手而胡乱抛空即属违法。成本方面,抛空者最少要付出抛空股票市值 105% 的按金作抵押,对比只需付约为股票市值 10% 的按金的期指买卖来说,入场费无疑是太高;再者,抛空是要付息向经纪行借货的,成本更高。由于以上种种原因,抛空股票只能沦为大户的玩具了。
『肆』 谁能帮我举个实际的例子证明一下股票的问题!
烧饼2007-06-05 11:47假设一个市场,有两个人在卖烧饼,有且只有两个人,姑且称他们为烧饼甲、烧饼乙。
假设他们的烧饼价格没有物价局监管。
假设他们每个烧饼卖一元钱就可以保本(包括他们的劳动力价值)
假设他们的烧饼数量一样多。
——经济模型都这样,假设需要很多。
再假设他们生意很不好,一个买烧饼的人都没有。这样他们很无聊地站了半天。
甲说好无聊。
乙说好无聊。
看故事的你们说:好无聊。
这个时候的市场叫做很不活跃!
为了让大家不无聊,甲对乙说:要不我们玩个游戏?乙赞成。
于是,故事开始了。。。。。。
甲花一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一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两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两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甲再花三元钱买乙一个烧饼,乙也花三元钱买甲一个烧饼,现金交付。
。。。。。。
于是在整个市场的人看来(包括看故事的你)烧饼的价格飞涨,不一会儿就涨到了每个烧饼60元。但只要甲和乙手上的烧饼数一样,那么谁都没有赚钱,谁也没有亏钱,但是他们重估以后的资产“增值”了!甲乙拥有高出过去很多倍的“财富”,他们身价提高了很多,“市值”增加了很多。
这个时候有路人丙,一个小时前路过的时候知道烧饼是一元一个,现在发现是60元一个,他很惊讶。
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00元一个,他更惊讶了。
又一个小时以后,路人丙发现烧饼已经是120元一个了,他毫不犹豫地买了一个,因为他是个投资兼投机家,他确信烧饼价格还会涨,价格上还有上升空间,并且有人给出了超过200元的“目标价”(在股票市场,他叫股民,给出目标价的人叫研究员)。
在烧饼甲、烧饼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甚至路人丙赚钱的示范效应下,接下来的买烧饼的路人越来越多,参与买卖的人也越来越多,烧饼价格节节攀升,所有的人都非常高兴,因为很奇怪:所有人都没有亏钱。。。。。。
这个时候,你可以想见,甲和乙谁手上的烧饼少,即谁的资产少,谁就真正的赚钱了。参与购买的人,谁手上没烧饼了,谁就真正赚钱了!而且卖了的人都很后悔——因为烧饼价格还在飞快地涨。。。。。。
那谁亏了钱呢?
答案是:谁也没有亏钱,因为很多出高价购买烧饼的人手上持有大家公认的优质等值资产——烧饼!而烧饼显然比现金好!现金存银行能有多少一点利息啊?哪比得上价格飞涨的烧饼啊?甚至大家一致认为市场烧饼供不应求,可不可以买烧饼期货啊?于是出现了认购权证。。。。。。
有人问了:买烧饼永远不会亏钱吗?看样子是的。但这个世界就那么奇怪,突然市场上来了一个叫李子的,李子曰:有亏钱的时候!那哪一天大家会亏钱呢?
假设一:市场上来了个物价部门,他认为烧饼的定价应该是每个一元。(监管)
假设二:市场出现了很多做烧饼的,而且价格就是每个一元。(同样题材)
假设三:市场出现了很多可供玩这种游戏的商品。(发行)
假设四:大家突然发现这不过是个烧饼!(价值发现)
假设五:没有人再愿意玩互相买卖的游戏了!(真相大白)
如果有一天,任何一个假设出现了,那么这一天,有烧饼的人就亏钱了!那谁赚了钱?就是最少占有资产——烧饼的人!
这个卖烧饼的故事非常简单,人人都觉得高价买烧饼的人是傻瓜,但我们再回首看看我们所在的证券市场的人们吧。这个市场的有些所谓的资产重估、资产注入何尝不是
这样?在ROE高企,资产有高溢价下的资产注入,和卖烧饼的原理其实一样,谁最少地占有资产,谁就是赚钱的人,谁就是获得高收益的人!
所以作为一个投资人,要理性地看待资产重估和资产注入,忽悠别人不要忽悠自己,尤其不要忽悠自己的钱!
在高ROE下的资产注入,尤其是券商借壳上市、增发购买大股东的资产、增发类的房地产等等资产注入,一定要把眼睛擦亮再擦亮,慎重再慎重!
因为,你很可能成为一个持有高价烧饼的路人!
『伍』 索罗斯为什么在香港股票市场上滑铁卢SOROS的金融原理是什么
索罗斯主要是利用各国的汇率机制的漏洞结合自己的投机哲学
比如欧盟刚建立时利用欧盟汇率机制与各成员国的漏洞做空英镑大捞一笔和发现泰国经济成长时期通货膨胀做空泰铢
说索罗斯失败也不能这么说!索罗斯是有自己成熟的投资策略的。当发现市场的变化不满足自己的预测就会果断出场!也根本算不上失败!
『陆』 历史上香港股市真有这样的大奇迹日吗
大奇迹日是有关香港股市的坊间词汇,指股市在开市后大跌,但在收市前却从低位大幅反弹甚至倒升的日子;或指股市于前一日或一段时间大跌,但在该日大幅反弹的日子。
“大奇迹日”一词首先出现于1992年的无线电视剧集《大时代》,角色丁蟹与方展博最后对决中,经历1994年6月2日至6月5日的大跌市,恒生指数在1994年6月7日奇迹地由9050点升至13150点,这个日子被称为“大奇迹日”。
香港股市大奇迹日事件
以下是历年来被称为香港股市的“大奇迹日”的日子:
2007年8月17日,恒生指数于下午累积下跌超过1,200点,低见19,363点,但于收市前恒指却因港股直通车的传闻,突然大幅反弹,反弹幅度超过1,000点,收市报20,387点,跌285点,企稳二万点以上水平。
2008年9月18日,恒生指数于上午累积下跌超过1,300点,低见16,283点,但于下午恒指却因多国央行及香港金融管理局向市场注入资金,突然大幅反弹,更一度倒升逾200点,反弹幅度超过1,500点,收市报17,632点,微跌4点。
2008年9月30日,受到前日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方案遭国会否决而导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创下777.68点史上最大跌幅的影响,恒生指数一开盘便由17880.68重挫至16898.33,将近1000点的跌幅。香港政府随后出面稳定市场信心,指数逐渐回升,收盘时反而有135.53的涨幅,上下振幅达1100余点。
『柒』 请解释1998年国际游资如何利用金融衍生工具做空东南亚金融市场
在1998年的东南亚金融风波中,香港股票和外汇市场受到了以索罗斯为首的美国对冲基金的强烈冲击,股票指数期货交易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1998年8月28日,数百万香港市民目光被锁定在位于港岛中环的香港联交所和香港期交所上。因为8月28日是8月份香港恒生指数期货合约的结算日,也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打击以对冲基金为主体的国际游资集团控香港金融市场的第十个交易日。双方经过9个交易日的激烈搏杀后,迎来了首次决战。
28日上午10点整,开市后仅5分钟,股市的成交额就超过了39亿港元,而在同月的14日一整天,香港政府仅动用了30亿港元吸纳蓝筹股,就将恒生指数由13日报收的6660点推高到7224点。
半小时后,成交金额就突破了100亿港元,到上午收市时,成交额已经达到400亿港元之巨,接近1997年高峰时8月29日创下的460亿港元的日成交量历史最高纪录。下午开市后,抛售压力有增无减,成交量一路攀升,但恒指和期指始终在7800点以上。随着下午4时整的钟声响起,显示屏上不断跳动的恒指、期指、成交金额分别在7829点、7851点、790亿港币锁定。最终,香港政府将恒生指数8月13日收盘的6660点推高到28日的7829点报收,并迫使炒家们在高价位结算交割8月份股指期货。
这次战役被称为“香港金融保卫战”,其中各类操纵手法都被使用的淋漓尽致。投机者们为了诱骗中小投资者跟风,降低操纵成本,早在1998年8月初,上海、广州等地就开始流传人民币将贬值10%的谣言,同时,投机者还大肆宣扬内地银行不稳定,为其狙击港元创造心理条件。
临近8月28日期指结算日,对冲基金又从香港经纪商手中借入大量股票。公开消息显示,索罗斯曾向中东石油大亨借入汇丰股票用于8月28日与香港政府大决战。香港政府则自8月14日起大量买入恒生指数成分股,同时拉高8月、打压9月恒生指数期货合约,并指示香港公司不要拆借股票现货给对冲基金,最终成功阻止了对冲基金打压恒生指数,从恒生指数期货上获利的企图。
“跨市场操纵市场最典型的案例应属索罗斯对阵香港的金融大战。”格林大华期货研发总监李永民说,首先索罗斯将资金秘密进入香港,将美元换成港元,并拉高港元汇率;其次,趁资产出现泡沫的机会逢高做空港元、香港股指期货和利用融券做空股票市场;再次,大肆抛空港元,导致股指期货、证券价格大幅下挫;最后逢低平仓获利。
索罗斯的如意算盘最终被香港政府识破。李永民表示,索罗斯对香港金融入侵一共有三次,前两次利用上述策略均获得成功,但最后一次香港政府出手,逢低大量买进香港股指期货,稳定股指期货市场,“香港金融保卫战”才得以胜利。
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通常而言,跨期现市场操纵是指用拉抬或打压现货或者期货的方式带动另一个合约,从而实现获利的方式。
跨期现市场操纵不仅发生在股票、股指期货市场,还发生在商品现货、商品期货市场上。中信期货副总经理景川说,跨期现市场操纵基本为两种情形,即拉高现货或者打压现货,从而带动期货的上涨或者下跌,令其早已布局好的期货多单或者空单获得操纵利润,我们常常看到的通过控制可交割库存的方式来实现现货的升水或者贴水从而进行逼仓的行为就属于此列;另一种则是通过操纵期货价格的方式,带动现货价格的变动,从而令其现货销售或者现货合同的订单获取超额利润,而这种方式通常都是在期货成交不活跃,操纵成本比较低,或者说操纵成本远远低于现货所获取利润的方式。
『捌』 香港证券市场全透视的目录
序1
序2
前言
第一篇市场篇
第一章香港金融环境概述
第一节香港的货币制度
第二节香港的金融监管架构
第三节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第四节香港与内地的金融联系
第二章香港证监会及其监管
第一节香港证监会简介
第二节证监会的监管工作
第三节证监会的服务保证及制衡机制
第四节证监会对投诉的处理
第五节证监会与交易所在监管职能上的分工
第三章香港证券市场概况
第一节香港证券市场的发展历程
第二节香港交易所及其运作简介
第三节香港证券市场的三个主要指数
第四章香港证券市场投资主体的构成及其投资特征
第一节香港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结构及其变化
第二节共同基金、对冲基金及私募基金
第三节投资银行和保险公司
第四节大学基金、慈善基金及强积金
第五节香港证券市场中小投资者的结构及其特点
第五章香港证券及衍生产品市场的主要产品
第一节股本证券(股票)
第二节认股权证
第三节交易所买卖的基金及其他相关交易产品
第四节期货产品
第五节期权产品
第六节牛熊证
第七节结构性产品
第八节证券市场交易量分布和变化趋势
第二篇投资篇
第六章投资港股前的准备事项
第一节开户资格与流程
第二节如何选择中介机构
第三节结算账户的种类及选择
第七章上市公司资料与信息的获取
第一节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法定要求
第二节获取上市公司信息及资讯
第三节投资银行的研究报告
第四节主要的财经媒体
第八章香港上市的新股申请认购
第一节获取新股资料
第二节新股认购的投资考虑
第三节新股发售安排
第四节进行申请认购新股
第五节新股申请认购结果
第九章在二级市场买卖港股
第一节认识港股与A股的异同点
第二节买卖港股实盘操作
第三节买卖港股应注意的事项
第十章内地居民投资港股的途径
第一节投资QDII基金
第二节金融机构理财服务
第三节境内个人直接投资境外证券试点
第三篇策略篇
第十一章香港股市投资分析方法
第一节港股投资分析范畴
第二节公司基本面分析及盈利预测
第三节主要选股指标与方法
第四节股市大市估值方法简介
第十二章行业估值方法
第一节金融及地产业
第二节能源及资源业
第三节制造业
第四节物流业
第五节其他类型企业
第十三章香港股市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一节投资理念及选股方法
第二节实际操作策略
第三节一些港股常见问题及现象
第四节基金投资
第十四章香港衍生产品的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一节期货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二节期权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三节牛熊证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四节结构性票据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十五章权证(窝轮)投资实务与策略
第一节权证分类及定价原理
第二节香港权证市场术语解读
第三节市场运作及入市准备
第四节香港权证市场投资策略
第四篇风险篇
第十六章香港股市的风险类型及案例
第一节证券市场的系统性及非系统性风险简介
第二节因市场规则及投资操作引发的风险
第三节按金交易的风险及其案例
第四节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方面潜在的风险
第五节投资基金与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风险
第十七章香港历次股灾回顾
第一节1973年的股灾
第二节1987年的股灾
第三节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
第四节2000年科网股泡沫破灭
第十八章次按危机的基本情况
第一节次级按揭及其衍生品
第二节次按危机的演变过程:从产品、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
第三节次按危机对香港的影响
第四节次按危机原因分析
第五篇融资篇
第十九章为什么选择在香港融资
第一节在香港上市的优点
第二节香港证券市场融资概况
第二十章企业在香港融资的主要方式
第一节香港的主要融资市场
第二节一级市场主要上市集资方式
第三节二级市场主要证券融资方式
第四节其他集资方式
第二十一章内地企业如何在香港上市融资
第一节内地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方式:H股与红筹股
第二节企业上市前的准备工作
第三节进行IPO上市的参与单位
第四节上市整体流程及安排
第五节国内企业在香港上市的常见问题
第六节内地企业在香港进行股权再融资时的主要考虑
第二十二章香港证券市场并购融资
第一节香港证券市场并购融资概述
第二节香港证券市场并购融资的法规监管
第三节香港证券市场并购融资的程序及参与者的角色与责任
第四节香港证券市场并购的发展趋势
第六篇券商篇
第二十三章香港的投资银行
第一节投资银行概述
第二节香港投资银行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第三节香港投资银行的监管
第二十四章快速成长中的香港中资证券公司
第一节香港中资证券公司的发展
第二节香港中资证券公司的功能和业务
第三节香港中资证券公司现状
第四节香港中资证券公司的发展方向
第二十五章中资投资银行/证券公司简介
第一节中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第二节中银国际证券有限公司
第三节建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第四节国泰君安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第五节中国光大控股有限公司
第六节海通(香港)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第七节工商东亚金融控股有限公司
第八节中信证券国际
第九节申银万国(香港)有限公司
第十节招商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第十一节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有限公司及工银亚洲证券有限公司
第十二节交银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第十三节招银国际金融有限公司
第十四节广发控股(香港)有限公司
第十五节国元证券(香港)有限公司
第十六节汇金证券有限公司
……
『玖』 香港基金定投101计划的案例分析
1、客户资料:刘先生, 35岁,便利小店经理投资计划:年投3万元,连续定投三年,共投入9万元
详细情况:刘先生从不做任何金融投资,对炒股炒金炒外汇毫无兴趣。刘先生第一次知道在保险平台上可以做全球资产配置时,兴趣也不大。不过当刘先生搞清楚这种投资为什么会有高额奖金赠送的原理时,表现的很有兴趣。他拿出9万元分三年投入,表示就当做贷款给保险公司了。
刘先生的预期目的:
1、按预期收益,通常在第8年左右,刘先生这个帐户里的活期资金就会有9万多了,早期投入的9万本金就可以随时支取回来了。
2、取完活期,剩下定期里还有10来万可以继续复利滚动。
3、这笔钱只是闲置资金,如果投资期间不取款,25年后,按比较保守的15%复利来计算,这笔钱将达到120万元 左右。钱不多,但足够在急用时满足下要求了。
2、客户资料:朱先生, 32岁,小企业主投资计划:年投5万元,连续定投三年,共投入15万元
详细情况:朱先生其实已经买了国内的投连险和一些短期银行的理财产品。他认真比较了三者的区别,发现全球基金组合投资实在要强很多。尤其是他第一次听到,长线资金应该用长线投资工具去管理时,忍不住选择年投5万,到法国安盛香港分公司开设了这样的一个投资帐户。
朱先生的预期目的:
1、按预期收益,通常在第8年左右,朱先生这个帐户里的活期资金就会有15万左右了,早期投入的15万本金就可以随时支取回来了。
2、取完活期,剩下定期里还有20来万可以继续复利滚动。
3、这笔钱只是闲置资金,如果投资期间不取款,25年后,按比较保守的15%复利来计算,这笔钱将达到200来万元。足够长大的女儿拿来做创业金或者做其他用途了。
4、女儿长大求学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在活期帐户资金里面支取生活费或者应急款来用。
3、客户资料:许小姐, 32岁,外贸公司中层职员投资计划:年投10万元,连续定投三年,共投入30万元
详细情况:许小姐手上有一笔闲钱,女儿也才刚刚一岁半。单一的国内市场最近又不景气,加上对通货膨胀有切深的体会。选择了全球基金组合投资,首年投资十万,连投三年,共30万。帐户的受益人就是爱女。
许小姐的预期目的:
1、按预期收益,通常在第8年左右,许小姐这个帐户里的活期资金就会有30多万了,早期投入的30万本金就可以随时支取回来了。
2、取完活期,剩下定期里还有几十万可以继续复利滚动。
3、这笔钱只是闲置资金,如果投资期间不取款,25年后,按比较保守的15%复利来计算,这笔钱将达到420多万 元。足够长大的女儿拿来做创业金或者做其他用途了。
4、女儿长大求学过程中,也可以随时在活期帐户资金里面支取生活费或者应急款来用。
4、客户资料:陈先生, 41岁,企业老板投资计划:年投100万元,连续定投三年,共投入300万元
详细情况:陈老板也很喜欢做风险投资。黄金白银股票期货,他都有开过帐户。尤其是股票,曾经为了学习听专业老师的股票课程,学费都交了60余万。不过他的一些投资帐户表现却总不如人意。另外,陈老板还有自己的两间工厂。但企业资产和家庭资产之间,没有设立防火墙。他同时还借了银行一些贷款 ,每月需要偿还。
根据上述情况来看,他的风险控制做的很不好。万一有一个投资失败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面临着破产的话,就很容易把家庭资产赔搭进去。
为了避免意外风险影响到家庭和生活。他选择拿些闲置资金,每年投资100万,连投3年,即总投300万的方式长线配置一些海外资产。
他很认同“复利投资”的理念,准备学习一下李嘉诚,养一个“金融儿子”,以应未来不时之需。
陈老板的预期目的:
1、根据过往十年的全球基金的稳定表现在18%左右及对投资市场的分析展望,保守的预计未来年复利平均收益率为15%左右。以此计算,在陈老板56岁开始至62岁每年领取50万共350万给孙子做教育金,从60岁到65岁,每年取出100万,共取6年600万做养老金。另外,陈老板65岁期满时基金账户价值还有3100多万元,陈老板两夫妻可以继续享受丰盛的晚年生活,还可以把资产传承给下一代。
2、如果投资期间从不取款,全部资金一直复利滚动。那么25年后收益在4000万元左右。足够养老和其他计划。
3、这部分海外资产及其收益,可免除任何债务风险,即使个人破产也仍然拥有。是陈老板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资产。
4、(全球最大的保险公司法国安盛保险集团平台上的)陈老板的这个帐户是 一个投资帐户,只不过用保险的外衣包装起来,赋予资产保全避税避债免追诉的功能 而已。陈老板并没有额外多花任何一分钱用在保险上。放在这个帐户上的所有的钱都用来配置全球基金资产了。
5、这个建立在全球最大的保险集团-法国安盛保险公司平台上的投资帐户,是陈老板自己随时可以上网查看和管理的,陈老板可以自己操作配置全球基金资产,也可以委托专业投资或者理财公司代管。因此,陈老板很放心。 成熟VS稚嫩,海外基金与国内基金比较
成熟VS稚嫩,这个是我对海外基金和国内基金对比的最大感受。由于在外资银行工作的关系,因此有机会接触到了很多成熟的海外市场投资基金,在对比中国国内的基金上,真的感觉到国内基金在很多方面相比海外基金要稚嫩的多。相信很多投资者目前由于国内股市不佳,以及QDII基金的发行,已经开始逐渐关注到海外基金上去,本文希望可以就个人工作学习所得,可以给广大的投资者一个启发和介绍。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金融业发展,其实是学美国的,包括银行的不准混业经营以及基金业的发展。中国基金的发展,从当初的封闭式,到开放式,到ETF以及目前的包括LOF等一系列新型基金的创新,应该说已经走了很长的发展道路。确实,从基金结构上来看,大大小小的公募基金公司包括私募基金公司,和海外基金业相比,已经有了比较好的一个结构架设。但是应该来说,从投资心态,投资行为等等软服务的方面,还是有相当不足的。我说的成熟和稚嫩的对比,主要就是体现在这些软服务方面。以公募为例,目前比较大的区别有:
1、基金投资心态:投机VS投资
目前国内基金的弊端,大家已经深有耳闻。其中很重要的一点,中国大部分基金,投机心态非常浓厚,总希望可以在暴涨暴跌的中国股市里捞一把。具体表现在行为上,对某个行业下重注,投资高达40%的资产甚至更高;博政策,赌国家会出政策利好;赌股改及个股内幕消息等等,可以说赌博心态非常严重。赌中则一飞冲天,被媒体吹捧为某某明星,不赌中,则损失惨重,昔日明星沦为今日乞丐。另外,追涨杀跌,也是中国基金业的一个常态,比散户更投机。可以说真正意义上可以做到价值投资的,也就是那么几个基金经理,例如富国天易的陈戈等等。有人说的好,整个中国公募基金,基本就是一个大散户。
而海外基金呢?我们去追溯下历史可以发现,海外基金也有投资和投机,但是基本上都区分的非常清楚。对冲基金专门以投机为主,而有相当多的共同基金是以投资为主。无论是在投资行为上,还是在资产配置的比例上,很少会看见一个基金将大多数资金集中在一个行业或者少数几只股票上,做集中押注式投资,或者是频繁换仓。(当然,专门投资区域或者行业的基金除外)而且国外很多基金,都是数十年如一日,专门长线持有一些优质公司股票。可以看出很多基金是实实在在的在做投资。
2、基金经理团队:易变VS稳定
目前国内基金的表现,为什么波动那么大,很大程度上,跟国内的人才储备有关。目前可以说有接近3分之2的基金经理,是学术派出生,但是缺乏操作的经验,更没有经历过一完整的牛熊市投资经验。而一些优秀的基金经理,又是频繁跳槽更换,直接影响到了基金的表现。这些有些是跟制度有关系,也有些是跟发展历史有关,毕竟成立时间短,人才储备不够。但是不可否认,基金经理的频繁变动给基金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而海外基金不一样,基本上在海外,如果一个基金的基金经理忽然发生变动,往往会有很多的基金投资者会抛弃该基金。因此在海外,一个稳定的基金管理团队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是对业绩,也是对坚定投资者信心。大家可以发现,很多历史悠久,业绩突出的基金,都是有一个非常稳定的基金管理团队。例如贝莱德公司的几只优秀基金,基本上基金经理都是从该基金创立开始,一直担任了10多年至今。所以说在这方面,海外基金的稳定表现和他们基金经理团队的稳定是有密切联系的。
3、基金业绩评价:短期VS长期
相信大家现在越来越多的会依靠一些第三方的机构,例如晨星来挑选基金。但是很多国内的投资者都遇到了一个严重问题,很多晨星网上评价不错的基金,买入后却一直表现不佳。但是如果你投资海外基金就相反,评价不错的基金基本上都表现也不错。这是为什么?很简单,因为国内基金比较多的是一个短期的数据,对其业绩评价,大家也可以发现,晨星基本给的是二年或者一年的评价,少有3年以上的评价。而海外基金,给5年甚至十年的评价都很多。那么你认为是2年的短期评价准确呢,还是十年的长期评价准确呢?当然是十年的更准确。而且对应的,也有很多指标可以让我们做一个评价:例如夏普比率,阿尔法值,标准差,5年平均年收益等等,都是比较有效的评价。但是如果只是1-2年的,那么相对来说失真程度比较高。所以在实际投资基金的选择上,海外基金更容易作出准确的判断。
4、基金风格类型:混杂VS清晰
国内基金和海外基金一样,分成很多种分类,例如货币,债券,混合,股票,指数等等。但是在实际投资过程中,大家可以发现,其实各基金的风格类型并没有那么泾渭分明,而是非常混杂的。债券中,包含了很多有股票特征的可转债,打新股,甚至可以40%资金直接持股操作。股票型大盘中盘小盘风格也时有变化,最典型的是华夏大盘精选,听名字看契约都觉得是大盘股比较多,但是实际上,有很多时期投资的以中小盘为主。混合型更为复杂,在牛市好的时候一窝蜂的全买股票,结果一旦行情逆转,和股票型一样跌的很惨,一点也没显示出混合型仓位灵活的优势。唯一还比较遵守基金契约和风格明显的就是货币型和指数型基金。
但是海外基金则不同,大部分基金的基金契约就可以把该基金的特点和风格说的非常明白,而且确实也是这样在做的。最简单的例子,有些环球资产配置型的基金,虽然他一样仓位非常灵活,但是他一直都会坚持自己均衡配置的风格,均衡配置在股票、债券、现金上,维持一个稳定的发展。债券型也几乎全是纯债,很少听说有玩股票的。这样比较明确的风格和类型,可以让投资者在选购基金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的配置相关基金,避免购买不适合的基金。
5、基金可选种类:单一VS多样
应该来说,目前国内的基金还是比较单一的,由于只投资国内,而且受国内市场的局限,很少看到有专门投资一个行业或者一个区域的基金。基本上还是以传统的基金为主。但是海外基金由于可以全球投资,因此有很多可以投资多个行业以及多个区域的基金,例如只投资黄金或者能源等方面的基金,可以给客户更多的选择机会。这样不仅方便客户做资产配置和基金组合,而且可以通过转换市场投资,规避不同市场的系统性风险。
以上是个人的一些总结吧,可以看出,作为成熟的海外基金,确实国内的基金业发展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善。制度政策是一方面,更多的是基金本身的内功所在,包括投资心态,基金经理团队建设,风格的纯粹化等等。个人认外,海外基金的这些特点,比较适合做一个基金组合的配置,方便客户挑选和抉择。当然,海外投资的最大风险在于汇率风险,也是需要客户注意的。但是也有很多办法可以规避和减少相关风险,例如选购采取货币对冲型海外基金或者是全球配置等等,可以降低汇率风险。希望本文可以对想投资海外基金的朋友们一点帮助。 香港地址: 香港荃湾海盛路11号
深圳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会展中心财富大厦12楼(中融集团)
昆明地址: 昆明市人民中路149昊鑫望湖城602室(冠宏国际投资香港有限公司)
广州地址:广州市寺右新马路111-115号五羊新城广场2310室(粤江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杭州地址:杭州市湖墅南路260号财贸大楼6楼(厚华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