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股票市场大事
Ⅰ 盘点一下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及大事记
中国股市大事记
1990年12月19日,上交所成立,股市开放,上证综指从99.98点一直上涨到1992年5月25日的1429.01点,涨幅达1329.30%。
1992年11月17日,上海联农股份有限公司人民币股票上市,当日上证综指跌至386.85点,收盘393.52点。此后一路上行,至1993年2月16日,收在1558.95,涨幅296.16%。
1993年2月16日,上海老八股宣布扩容,上证综指从1558.95点一直下泄到1994年7月29日的最低325.89点,跌幅达79.10%。
1994年7月29日,《人民日报》发表证监会与国务院有关部门共商稳定和发展股票市场的措施,昭示1993年上半年熊市后管理层的坚定信心,引起八月狂潮,俗称“三大政策”。上证综指从当日收盘的333.92点,涨至1994年9月13日的1052.94点,涨幅达215.33%。
1995年5月18日,停止国债期货交易,出现三天井喷行情。
1996年1月22日,上证综指低至514.16点,此时民间认为宏观调控即将结束。
1996年5月2日,央行首次降息。此轮行情至1996年12月11日,上证社指从516.46点涨至1258.69点,涨幅143.71%。
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指出对于目前证券市场的严重过度投机和可能造成的风险,要予以高度警惕,引起市场暴跌。上证综指由1200点附近下跌至865.58点。此后一路上扬,最高至1997年5月12日的1510.18点,涨幅74.47%。
1999年5月19日,行情井喷。上证综指由18日的1059.87点到1999年6月30日1756.18点,涨幅65.70%。
此后持续了两年大牛市。
2001年6月14日,国有股减持办法出台。
2001年6月26日,国有股减持公司浮出水面。上证综指由14日最高的2245.43点下跌至2002年1月22日的1348.79点,跌幅39.93%。
2004年1月31日,“国九条”发布,短暂行情持续到2004年4月9日最高1778.22点。
2005年4月29日,股改试点工作启动。
2005年6月6日,沪市跌破千点。
2005年下半年,新《证券法》出台,证券投资者保护基金出台,权证重返市场。
2006年,中国股市告别了漫漫“熊”途,开始步入良性循环。期间,上证综指从1月4日的1163点起步,之后几乎是以单边上行之势稳步攀升。
2006年1月5日,五部委联合发布《外国投资者对上市公司战略投资管理办法》,规定国外投资者对已完成股改的上市公司和股改后新上市公司两类对象进行战略投资,可以采取有条件的定向发行和协议转让以及国家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2006年1月5日,《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发布,已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上市公司,可遵照《办法》实施股权激励。
2006年5月18日,中国证监会正式实施《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新老划断”全面启动。
2006年6月8日,沪深股市单边暴跌,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跌幅分别为5.33%和4.64%,均创下2002年1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纪录。
2006年6月19日,中工国际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板块上市,标志着“全流通”大幕正式拉开,“股权分置”“一股独大”这一困扰中国股市多年的顽疾,从此成为历史。
2006年7月5日,国内资本市场的“航母”级公司——中国银行正式登陆A股市场。
2006年9月18日, 受A、B股并轨传闻的影响,沪深B股暴涨。
2006年10月27日,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挂牌上市。
2006年11月20日,上证综指收盘报2017.28,为2001年7月27日以来的收盘新高。人民币升值和股改实施是促使股市由熊转牛的两大重要因素。
2006年12月6日,沪深两市合计成交959亿元,创中国股市有史以来单日成交量之最。
2006年12月29日,上证综指以距2700点仅一步之遥的2698.90点创出新高。按照12月29日的收盘指数计算,沪市和深市的全年涨幅各达到130.4%和132.3%。伴随股指的持续上行,截至2006年12月28日,沪深市场总市值分别达到68714亿元和1731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97.5%和85.5%。
2007年1月4日,中国证监会在其网站上刊出《致股指期货投资者的一封信》。该信指出,自2006年9月8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成立,待相关准备工作完成后,中国将正式开展股指期货交易。股指期货产品的推出将意味着我国股市有了“做空机制”,这将是我国股市交易制度上的重大变化。
以后,沪深两市步入大牛市。
Ⅱ 2015 股市暴跌的原因
一、大户套现,散户接盘。
第一阶段:
2014年7月11日—12月31日,一系列改革利好出台(7月银行改革、8月铁路石油改革、9月水利改革、11月金融券商改革),带动了股市不断上涨,上证指数涨幅58.23%,对这波行情媒体都称之为“改革牛”。这期间中小股民投入了1.33万亿元进入股市。
第二阶段:
2015年1月1日—3月8日,因为春节、政府年终总结、准备两会等原因,没有新的改革措施出台,股市平稳震荡。这两个月市场基本处在消化前期改革概念的阶段,中小股民净买入5100亿元,新的资金还在不断进入。
第三阶段:
2015年3月两会召开之后,改革利好不断出台,股市重新开始上涨。2015年3月9日—4月27日,两个多月时间中小股民净买入1.62万亿元,比前两个月涨了2倍。这时候市场泡沫开始形成。2015年4月16日,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正式面市。尤其是中证500,这成为一个极佳的套利工具,因为它的标的是中小盘股。以往的沪深300根本无法准确指示中小盘的价格走势,经常是股指跌了5%,但是小盘股已经两个跌停了,起不到套利作用。
接下来的5月、6月,股市震荡下跌,官媒开始护盘,这是我们做的一件错事。如果没有官媒护盘,也许股市可以进入一个平稳期,和第二阶段一样,去慢慢消化过去的改革概念,股指能维持在4500点左右,稍微有点泡沫很正常。可是这次护盘后,5月、6月间有大量杠杆资金入市,再加上做空手段齐备,于是引发了后来的大规模下跌。大庄家们也疯狂套现,从5月1日起到7月8日证监会禁令出台,总共套现3.2万亿元,逼迫政府出手救市。
而上市公司高管们在5月总计套现366.5亿元,6月336.4亿元,单月套现金额相当于2015年前四个月套现金额的总和。
二、高杠杆配资。
截至2015年6月,场内场外配资规模达到最高峰4.8万亿元,股价也被推到最高点。大量杠杆资金入市的结果就是,一旦出现下跌,就会发生千股齐跌的壮观场面。6月13日午间,证监会发布消息,要求证券公司对外部接入进行自查,对场外配资进行清理。配资在得到通知以后开始撤出,大量抛售股票,配资筹码集中的股票首先跌停。而一旦触及平仓点,跌停的股票是卖不出去的,必须抛出那些还没跌停的,结果就是引发大面积跌停。
6月18日,沪指跌3.67%,两市近2000只个股下跌;6月26日,沪指跌7.4%,两市2000只股票跌停;7月7日,1700只股票跌停,占当日交易股票总额的88%。
而紧接着在7月24日的第二轮股价下跌中,配资又一次大规模出逃,拖累股市。融资融券余额由7月24日的1.5万亿元减少到8月3日的1.3万亿元。股价恢复平稳之后融资融券余额回升至1.4万亿元。在8月18日的第三轮股价下跌中,融资融券余额再次由1.4万亿元减少到8月26日的1.2万亿元。
三、做空制度加剧市场恐慌。
在2015年4月股市泡沫开始形成时,做空工具也横空出世。2015年4月16日,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正式面市。在5、6月份股市和杠杆都处在高位的时候,中证500股指期货的持卖单量也达到两个高峰。
7月1日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无量跌停,现货卖不出去,只有通过股指期货空单去对冲现货头寸,导致以中证500股指期货为首的合约大幅贴水。IC1507合约收盘7509点,较现货中证500指数贴水902.51点,贴水幅度达12%。也就是说,现在这些股票只有以今天市场价的8.8折往外卖才会有人来接单。由于中证500可以精准反映大部分股票走势,大家只能开出更多中证500的空单对冲,大量的空单又加剧了股市的恐慌下跌,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2)2015年股票市场大事扩展阅读:
遏止内幕交易,大户套现得到约束,才能稳定市场预期,让股指逐步回归价值投资。这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两个政策,而是有效的监管体系,而这正是我们目前的证券市场最薄弱的地方。
如何将疯牛导入慢牛,避免股市重新步入熊市,就非常关键。考验政府的调控能力和水平。
中国股市从创立之初起就不是一个正常的“市场”——即让金融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开放平台。相反,这是一个有意识对资源配置进行扭曲,以实现让无效率或低效率的国有企业能够以低成本或无成本源源不断攫取社会资金的目的。
为此,中国股市创建之初便作出了一系列有别于国际通行的一般市场规则的特殊制度设计,其核心包括两个内容:
第一,新股上市(IPO)政府审批制度;
第二,股权分置制度。前者是为了确保唯有政府认可的国有企业——而不是优质企业——才有资格上市融资,后者是为了确保即便国有股份所占的比例再小也依然能够保持对企业的绝对控制,从而使之能够无节制地圈钱而又不担心失去对企业的控制地位。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股市暴涨暴跌 真正凶手是谁
Ⅲ 什么原因导致2015年A股发生股灾呢
经历过2015年股灾的人都知道,那一年的股灾“千股跌停,千股停牌,千股涨停熔断机制”,当年的股灾行情还记忆犹新。
2015年A股引发股灾主要有以下几大原因所致:
第一点:去股市杠杆资金
2015年牛市被称为杠杠牛市,那一轮牛市都是靠杠杆资金推动的,所以一旦去股市杠杆资金的时候,这些杠杠资金不计成本的出逃。
2015年杠杠资金是拉升和支撑股市的最强力量,结果把这些资金都从股市赶市场,股市支撑力都没了,能不大跌吗?
没有永远涨不停的牛市,也没有永远跌不完的股市!既然2015年牛市行情来了,涨高之后转为熊市并不出奇,这是自然规律因素。
总结分析
综合以上这四大因素就是引发2015年出现股灾的真正原因,特别是去股市杠杆资金和去散户化引发股灾的主要因素。
当然2015年股灾已经成为过去式,已经属于历史数据,随着A股近几年持续杀跌后,A股新一轮牛市正在酝酿中,期待下一轮牛市行情的到来。
Ⅳ 民生证券2015年有哪些大事记
“民生富”和“民生裕”保本固定收益凭证首次发行
通过股票期权经纪业务现场检查
首单ABS取得上交所无异议函
经纪客户胡志勇完成首单50ETF股票期权交易
通过中证机构间报价系统发行第一只股权众筹产品
民生证券“15民生01”次级债券成功发行“
获得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行权融资业务试点资格
成为业内首家通过深交所期权业务现场检查的券商
上海自贸实验区分公司及富阳、项城、新野、永城四家营业部取得经营证券业务许可证
获得开展私募基金综合托管业务资格
完成星座财富启明之星等2只私募证券投资基金募集
获得泛海控股增资68.5亿元公司向民生期货增资4.3亿元
Ⅳ 2015年股市大跌具体时间
从2015年6月15号从5178点见顶,到7月9日最低3373点!
Ⅵ 2015年6月——8月间中国股票市场发生了“股灾”,请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股灾”发生的原因、
原因_杠杠效应太大,价格偏离价值和需求量而是仅仅因为它会涨,泡沫化严重。
教训_5000点是顶 ,该逃就逃第二次不要被套了
Ⅶ 中国股市的股灾是在哪几年
中国股市的股灾是发生在2015年的,在2015年的时候,国内的很多股票的价格都已经出现了跌停的情况,整个市场是非常惨烈的。
我相信很多人都没有经历过2015年的那种股灾,2015年的那场股灾对于所有人的影响都是非常大的,很多炒股的人基本上都已经亏损了,超过30%以上。很多机构其实也是不能够幸免的,大部分的机构也已经亏损超过了30%以上。
千股跌停的情况是非常悲惨的。当年所发生的千股跌停的情况是非常悲惨的,很多公司受到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尤其是对于茅台股票来说,在当年下跌的幅度已经超过了30%以上。要知道茅台股票是A股市场上价格最高的一只股票,而且在市场上的影响力也是非常大的。
2015年的股在发生之前,市场上的上证指数是非常高的,但是在那个时候很多人认为A股市场的股票价格低,依然是能够持续上涨的。当年的市场是狂欢的,也正是因为如此才会出现了大幅度的下跌。
Ⅷ 15年股市大跌的主要几个原因,要详细
15年股市大跌的主要原因可能有:1、低成本直接融资导致“非效率”金融以及“非效率”的经济发展,极大地催生泡沫导致股价被严重高估。2、股票市场本身的上市和交易制度存在严重缺陷,造成投机盛行,股票市场丧失投资价值和资源配置功能。
一、15年股市大跌的具体原因如下:
1、做空制度加剧市场恐慌。
在2015年4月股市泡沫开始形成时,做空工具也横空出世。2015年4月16日,上证50、中证500股指期货正式面市。在5、6月份股市和杠杆都处在高位的时候,中证500股指期货的持卖单量也达到两个高峰。
7月1日因为中小板和创业板的股票无量跌停,现货卖不出去,只有通过股指期货空单去对冲现货头寸,导致以中证500股指期货为首的合约大幅贴水。IC1507合约收盘7509点,较现货中证500指数贴水902.51点,贴水幅度达12%。也就是说,现在这些股票只有以今天市场价的8.8折往外卖才会有人来接单。由于中证500可以精准反映大部分股票走势,大家只能开出更多中证500的空单对冲,大量的空单又加剧了股市的恐慌下跌,于是形成恶性循环。
2、高杠杆配资。
截至2015年6月,场内场外配资规模达到最高峰4.8万亿元,股价也被推到最高点。大量杠杆资金入市的结果就是,一旦出现下跌,就会发生千股齐跌的壮观场面。6月13日午间,证监会发布消息,要求证券公司对外部接入进行自查,对场外配资进行清理。配资在得到通知以后开始撤出,大量抛售股票,配资筹码集中的股票首先跌停。而一旦触及平仓点,跌停的股票是卖不出去的,必须抛出那些还没跌停的,结果就是引发大面积跌停。
Ⅸ 中国股市一共来了几次牛市,分别年份是谢谢
中国股市一共来了十一次牛市,分别为:
第一次牛市:1990年12月19日~1992年5月26日(96.05~1429)(一年半后,1380%);
第二次牛市:1992年11月17日~1993年2月16日(386~1558);
第三次牛市:1994年7月29日~1994年9月13日(325~1052);
第四次牛市:1995年5月18日~1995年5月22日(582~926);
第五次牛市:1996年1月19日~1997年5月12日(512~1510);
第六次牛市:1999年5月19日~2001年6月14日(1047~2245);
第七次牛市:2005年6月6日~2007年10月16日(998~6124);
第八次牛市:2008年10月28日~2009年8月4日(1664~3478);
第九次牛市:2012年12月4日~2013年2月18日(1949~2444,23.56%);
第十次牛市:2013年6月25日~2013年9月12日(1849~2270);
第十一次牛市:2014年3月12日~2015年6月12日(1974~5166)。
(9)2015年股票市场大事扩展阅读:
特征介绍
1、小型股先发动涨势,不断出现新的高价。
2、不利股市的消息频传,但是股价却跌不下去时,为多头买进时机。
3、利多消息在报章杂志上宣布时,股价即上涨。
4、股价不断地以大幅上扬,小幅回档再大幅上扬的方式波段推高。
5、个股不断以板块轮涨的方式将指数节节推高。
6、人气不断地汇集,投资人追高的意愿强烈。
7、新开户的人数不断增加,新资金源源不断涌入。
8、法人机构、大户进场买进。
9、除息、除权的股票很快地就能填息或填权。
10、移动平均线均呈多头排列,日、周、月、季线呈平行向上排列。
11、6日RSI介入50~90之间。
12、整个经济形势明显好转,政府公布的利好消息频传。
13、本地股市和周边股市同步不断上扬,区域间经济呈活跃趋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牛市
Ⅹ 至今未弄明白,到底是什么原因引发2015年股灾的
股市每个交易日资金都是变动的,不是净流出就是净流入,所以从单个或者某周的主力资金和北上资金双双大幅净流出,不能说明行情结束的信号。
因为股市资金的流出和流入只是判断行情上涨还是下跌的部分因素,但不能决定行情是否结束的信号。
股市资金的流向跟两个因素有关:
1、资金流向跟行情的好坏有关,如果当天行情走好,开盘就震荡上扬,这个时候看涨的资金会主动进入市场。
第三、主力资金流向
上面已经分析资金流向只能间接性反应股市的行情,反应投资者们对市场看涨看跌的情绪而已,当然从资金流向也可以判断行情结束的信号。
比如某一段市场股市超大资金每天持续的净流出,而且股市行情也放量下跌,这种情况之下的资金确实能说明行情结束的信号。
综合起来判断股市行情是否结束,一定要从政策方向、大盘趋势、以及主力资金流向等多方面考虑与分析,不能单纯的从资金流向净流出或者净流出判断整个市场行情,这样判断行情未免太草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