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集团股份 » 松赞集团股票

松赞集团股票

发布时间: 2021-05-19 03:35:22

① 唐朝贞观时期,唐太宗李世民及唐王朝朝统治集团,对民族问题作了较为妥当的处理,出现了民族团结与民族融

现在的西藏与当时的吐蕃大致属同一地理概念,最有名的当属文成公主与吐蕃松赞干布和亲。唐朝对吐蕃没有行政上的统属机构和关系,主要依靠的是怀柔手段,比如和亲。和亲增进了统治集团间的关系,促进了双方文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还为为吐蕃带去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

② 西藏历代藏王(赞布)名字,最好详细点

墀赞布开始,中经松赞干布到达磨和白科赞共历四十四代即至公元123年时,约有1280年。

一、天座七王: 公元前360年至前200年。

1、聂墀赞布亦为尼赤赞普

2、木赤赞布

3、定赤赞布

4、索赤赞布

5、美赤赞布

6、达赤赞布

7、思赤赞布

二、早期二上:公元前130年前后,中原西、东汉之交。

8、志共赞布,亦为智贡赞普

9、布德共杰,亦为布德贡杰

三、地贤六王:约在中原东汉期间

10、埃肖勒

11、德肖勒

12、提肖勒

13、共如勒

14、仲协勒

15、伊肖勒

四、德字八王 :亦名地德八王,与中原三国、两晋同时,即从公元220年—280(三国),至316(西晋)—420年(东晋)—东晋十六国),共200年历史。

16、洒囊森德

17、囊雄赞德

18、色诺囊德

19、色诺波德

20、德诺囊

21、德诺波

22、德杰波

23、德珍赞

五、赞字五王 :在中原南北朝初期即公元420年至581年。

24、朵热弄赞

25、赤赞囊

26、赤扎绷赞

27、妥杰妥赞

28、妥妥日年赞

六、

29、赤宁松赞 :古汉文为揭利失若

七、中期二上:约在中原南北朝后期,即公元629年前。

30、仲年德如

31、达日年斯仲年德如古汉文名为勃弄若,达日年斯为讵素若,达日斯为松赞干布祖父。仲年德如和达日年斯为父子俩,父患“龙”病,子系盲人。

八、32、南日松赞(亦为囊日松赞),汉译为灭山王,新“唐书”作论素赞,松赞干布之父王,为其施展宏图奠定了基础,被臣下誉为:“政比天高,权比山高”。

九、33、松赞干布(公元617——650年),汉文古称弃宗弄赞,藏族历史上乃至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有名的藏王,执政21年即唐贞观公元629年至650年唐 高宗社徽之年。

十、34、共日共赞,松赞干布之子

十一、35、芒松芒赞( 汉文称占黎拨布),公元650—676年,执政二十年(有说十五年),系共日芒赞之子。

十二、36、都松芒布吉(古汉文为器弩悉),是芒松芒赞之子,公元676年至704年,唐文宗时期。

十三、37、赤德祖丹(古汉文为弃隶缩赞)都松芒布吉之子,公元704至755年,唐中宗时期。

十四、38、赤松德赞(古汉文为娑悉笼腊赞)742年至797年,赤德祖丹之子,唐玄宗时期.系金城公主之子,雄才大略,尊崇佛教,扩展江土,于公元 763年9 月指挥铁骄攻入唐之都城长安,迫使唐代宗皇帝远循。史家将松赞干布,赤德祖丹和赤松德赞并称“祖孙三王”,又将其和希瓦措(译为静命或寂护)、莲花生称为“师君三尊”以颂其功德和成就。

十五、39、牟尼赞布(古汉文为足之煎,赤松德赞之子,公元797年至798年,唐德宗时期.

十六、40、牟笛赞布(牟尼赞布之长子,无纪年。)

十七、41、赤德赞布(牟尼赞布之次子,)公元798年至815年.

十八、42、赤热巴巾(古汉文为可黎可足,赤德松赞之第五子)。公元815年至838年,唐穆宗时期。

十九、43、吾都赞布(亦称朗达磨,蔑称,系赤热巴巾之兄,)公元838年至842年,唐文宗时期,遭反对者杀害。

二十、44、白科赞,最后一位藏王,公元923年被平民起义军杀死.中原唐王朝亦于公元907年解体,五代十国开始割据。

(2)松赞集团股票扩展阅读

远古时期

远古时期,形成了西藏古人氏族。从古人氏族逐渐演变成西藏的四大氏族:赛、穆、顿、东,在此基础的增加“惹”和“柱”两氏族,通称为“六大氏族”。

在西藏发掘的古代大量实物可以找到藏区人类如何发展的一些科学证据。考古学家在西藏考古时,发掘发现了旧石器时期和新石器时期的各种石器、陶器、骨器、装饰品,谷物种子,甚至古人头骨等大量卖物。

从尼洋河岸发掘出的古人骨头,没有类人猿的原始特征,属于现代人,“尼池(林芝)人”的骨头是大约4000多年前,而新石器时期或者铁石并用时代的(人骨)。

隋唐两宋

主词条:文成公主入藏、吐蕃、唐蕃和亲、西夏吐蕃攻宋之战到公元6世纪时,藏族先民的部落群经过数千年的迁徙、发展和分化组合,形成大大小小的数十个部落联盟。其中分布在西藏地区的有所谓“四十小邦”,由四十小邦又合并为“十二小邦”。

公元7世纪初,强大的唐朝在中原地区建立。与此同时,崛起于今西藏山南市雅隆的悉勃野部渐次征服各地部族,建立了有史以来首次统一青藏高原各部族的政权——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仰慕中原文明,几次向唐求婚。唐贞观十五年(公元641年),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入吐蕃,密切了唐蕃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汉藏之间的友好关系。

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和唐朝“和同为一家”。

伴随着吐蕃王朝与唐朝两次联姻,双方往来频繁,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广泛而深入,民间往来全面发展,藏族与中国其他民族之间的关系达到前所未有的密切程度。

唐蕃双方曾八次会盟,至今仍屹立于拉萨大昭寺正门前的“唐蕃会盟碑”(也叫“长庆会盟碑”、“甥舅会盟碑”,就是第八次会盟后所立)。此后的三、四百年间,藏族与北宋、南宋、西夏、辽、金等政权都有着密切联系。

统治集团的混乱在869年引起平民百姓的反上之乱(或称奴隶平民大起义),877年起义军发掘赞普王陵,逐杀王室和贵族,吐蕃王朝彻底崩溃。吐蕃王朝崩溃后,从869年到1239年的370年中,青藏高原上一直未能建立起大的统一政权,所以史称分裂割据时期。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西藏

③ 有全初三历史的时间表的归纳(详细)吗

中国古代史
夏(约公元前21世纪到约公元前16世纪)
约公元前21世纪禹传子启夏朝建立

商(约公元前16世纪到约公元前11世纪)
约公元前16世纪商汤灭夏商朝建立
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殷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前771年)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西周开始
公元前841年国人暴动共和元年我国历史开始有明确纪年
公元前771年犬攻入镐京西周结束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东周开始

战国(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公元前356年商鞅开始变法

秦(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06年)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秦始皇确立郡县制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
公元前207年巨鹿之战
公元前206年刘邦攻入咸阳秦亡
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

西汉(公元前202年到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公元前138年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公元8年王莽夺取西汉政权改国号新
1718年绿林赤眉起义爆发

东汉(25年到220年)
25年东汉建立
73年班超出使西域
105年蔡伦改进造纸术
184年张角领导黄巾起义
200年官渡之战
208年赤壁之战

三国(220年到280年)
220年魏国建立
221年蜀国建立
222年吴国建立
263年魏灭蜀
265年西晋建立魏亡

西晋(265年到316年)
280年西晋灭吴
316年匈奴兵攻占长安西晋结束

东晋(317年到420年)
317年东晋建立
383年淝水之战

南北朝(420年到589年)
420年南朝宋建立南朝的开始
485年北魏实行均田制
494年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隋(581年到618年)
581年隋朝建立北朝结束
589年隋统一南北方南朝结束
605年开始开通大运河

唐(618年到907年)
627年--649年贞观之治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统一吐蕃
8世纪前期粟末秣褐建立的政权以渤海为号同一时期南诏首领皮罗阁合并六诏为南诏
8世纪中期骨力裴罗统一回纥
713年--741年开元盛世
755年--763年安史之乱
780年实行两税法
875年--884年唐末农民战争

五代(907年到960年)
907年后梁建立唐亡五代开始
916年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政权

北宋(960年到1127年)
960年北宋建立
979年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
1005年宋辽澶渊之盟
1038年元昊建立西夏
11世纪中期毕晟发明活字印刷术
1069年王安石变法
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金
1125年金灭辽

南宋(1127年到1276年)
1127年金灭北宋南宋开始
1140年宋金郾城大战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
1227年蒙古灭西夏
1234年蒙古灭金

元(1271年到1368年)
1271年忽必烈定国号元
1276年元灭南宋
1351年刘福通等领导红巾军大起义

明(1368年到1644年)
1368年明朝建立盟军攻占大都元亡
明初开始修建明长城
1405年--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
1421年明成祖迁都北京
16世纪中期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
1581年实行一条鞭法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1628年明末农民战争爆发
1636年后金改国号为清
1644年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农民军攻占北京明亡

清(鸦片战争以前)(1644年到1840年)
1644年清军入关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
1685-1686年雅克萨自卫反击战
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96年昭莫多战役
1727年清朝设置驻藏大臣
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小和卓发动叛乱
1771年土尔扈特部重返祖国

近现代史大事年表
中 国 时 间 世 界
1488 葡萄牙人迪亚士发现好望角
1492 哥伦布在西班牙支持下发现美洲
1498 葡萄牙人达•伽马发现到印度的新航路
1517 马丁•路德揭开宗教改革运动序幕
1519-1522 麦哲伦在西班牙支持下进行环球航行
葡萄牙侵占澳门 1553
荷兰侵占台湾 1624
164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
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1644
郑成功收复台湾 1662
清派施琅统一台湾 1683
清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1684
1687 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1688 英国光荣革命,标志革命结束
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 1689 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
1765 珍妮纺纱机发明,揭开工业革命序幕
1775 来克星顿枪声—美国独立战争爆发
1776 《独立宣言》发表,标志美国建国
1782 瓦特改良蒸汽机
1781 约克镇战役—美国独立战争胜利
1787 美国制定1787年宪法
1789 美联邦政府成立;法国大革命爆发;
颁布《人权宣言》
179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
1804 拿破仑颁布《拿破仑法典》;
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7 美国富尔顿制成汽船
1814 英国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拿破仑第一次下台
1815 滑铁卢战役失败,拿破仑再次下台
1836-1848 英国宪章运动
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1839
鸦片战争爆发 1840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
中英《南京条约》签订 1842
1848 《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主义诞生
太平天国运动 1851-1864
第二次鸦片战争 1856-1860
《天津条约》签订 1858
洪仁玕《资政新篇》 1859 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
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签订 1860
曾国藩创办第一家官办军企安庆内军械所 1861
1864 第一国际在伦敦成立
1868 日本明治维新开始
1870 普法战争;法兰西第二帝国覆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宣告成立;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
1871 巴黎公社;
德国完成统一,颁布《德意志帝国宪法》
1875 法国颁布《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标志共和政体最终确立
1876 美国贝尔发明电话
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第一条电报线 1877
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胥铁路建成 1881
1886 德国卡尔•本茨发明汽车
1889 第二国际建立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马关条约》签订;公车上书 1895 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电影;
意大利马可尼发明无线电通讯
戊戌变法 1898
义和团运动 1898-1900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900 德国普朗克提出量子理论
《辛丑条约》签订 1901
1903 布尔什维克党形成,列宁主义诞生;
美国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中国同盟会成立;
《定军山》-中国电影诞生 1905 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
武昌起义 1911.lO.10
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
颁布《临时约法》 1912
(民国元年)
二次革命 1913
1914-1918 第一次世界大战
袁接受"二十一条";护国运动开始;
新文化运动兴起 1915
1917 俄国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胜利,世界现代史开端
五四运动 1919
中共一大,标志中共成立 1921
1921-1927 新经济政策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 1922 苏联成立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国民革命运动兴起;黄埔军校创立 1924
孙中山逝世 1925 苏联斯大林开始推行工业化方针
北伐战争开始 1926 英国贝尔德发明电视
国民革命运动失败;中共发动南昌起义,八七会议,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找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1927
1929-1933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
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陷 1931
1933 罗斯福就任总统,实行"新政"
红军长征 1934.10
-1936.10
遵义会议;一二九运动 1935
西安事变 1936.12.12
七七事变,全民族抗战开始;
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
第二次国共合作实现,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南京大屠杀 1937
1939-1945 第二次世界大战
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百团大战 1940
1944 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
中共七大召开;抗战胜利;
重庆谈判,《双十协定》签订 1945 美国研制原子弹成功;联合国成立
国民党发动全面内战,人民解放战争开始 1946 美国发明电脑;丘吉尔发表铁幕演说
刘邓大军挺进中原;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反攻;
内蒙古自治区成立 1947 杜鲁门主义出台;
马歇尔计划;
印巴分治;
关贸总协定签订
三大战役:辽沈、淮海、平津 1948-1949
七届二中全会召开;
渡江战役,国民政府覆亡;
中国人民政协会议召开,通过《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与苏联建交 1949 北约组织成立;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签订;
抗美援朝开始 1950
西藏和平解放 1951 欧洲煤钢共同体建立,
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
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 1953
三大改造 1953-1956
一五计划 1953-1957
第一届全国人大召开,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参加日内瓦会议 1954
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1955 华约成立,两大军事对峙格局形成
中共八大召开;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双百”方针提出; 1956
1957 苏联发射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
“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
三年经济困难 1959-1961
调整经济八字方针提出 1960
1961 苏联宇航员加加林登上太空;
不结盟运动兴起
成功研制原子弹 1964
西藏自治区成立 1965
十年“文化大革命” 1966-1976
1967 欧共体成立;东盟成立
1969 美国阿波罗11号登月;
互联网在美国诞生
成功发射“东方红1号”人造卫星 1970
重返联合国:乒乓外交;
周恩来调整国民经济; 1971
尼克松访华,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田中角荣访华,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袁隆平成功研制出杂交水稻 1973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
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理论 1974
邓小平全面整顿国民经济 1975
邓小平复出;恢复高考 1977
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978
中美建交 1979
设立四大经济特区 1980
中共十二大,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982
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的教育方针 1983
中英签署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开放14个沿海城市;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1984
中葡签署澳门问题联合声明;中共十三大 1987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 1988
1989 东欧剧变;APEC成立
1991 苏联解体
邓小平南巡讲话;中共十四大 1992
互联网开通 1993 欧盟成立
1994 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
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1995 WTO成立
7.1香港回归;中共十五大 1997 亚洲金融危机;
培养克隆羊“多利”成功
12.20澳门回归 1999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中国加入WTO 2001 美国911事件
2002 欧元正式启用
“神舟五号”发射,杨利伟登上太空 2003

④ 尚唐公主是什么意思

中国历史上唐与吐蕃的关系
李文实

一、唐蕃关系的渊源及其历史墓础
吐蕃在中国历史上出现的年代,是在公元七世纪初年。那个时期,正是松赞干布(《唐书》上称弃宗弄赞,盖译名之异)在位的年代。吐蕃在此以前,原是一个地方政权,与中国内地并无往来,因而也不见于汉文记载。只是有个东女国在隋时间与隋王朝通贡使,唐高祖武德中也向唐人贡。这个东女国,或即以为唐旄。在隋末庸初时,吐蕃先后统一了在那个地区的唐旄、羊同、苏毗、附国等由羌族或其它族组成的部落,逐步把现在青藏高原上分散居住着的一百几十个原始羌族部落和西域一些非羌族部落等合并在一起,这就是吐蕃。松赞干布在位的年代,正好与唐王朝第二个皇帝太宗李世民同时。唐太宗贞观八年(公元六三四年)松赞干布遣使来唐聘问,唐派使臣冯德遐前往逻安(今拉萨)通好。这是中国史上建立在中原地区的统一王朝与吐蕃建立往来关系的开始。看来当时双方之间都不够怎样了解:因此都在各自的史册上记载着“来朝”或“来贡”的字样。

通过冯德遐的回聘,松赞干布以突厥、吐谷浑并得尚唐公主,因而也向唐请婚。随着唐文成公主出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遂揭开了唐与吐蕃之间往来与争夺的序幕。中国立国虽然比吐蕃还要早两千多年,但与吐蕃建立正式往来关系,却是在这个时期开始的。尽管如此,吐蕃先世与中华民族的渊源和与商、周、秦汉等王朝的间接关系,仍是一直不可分的,同时自唐初开始,正式成为组成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主要成员之一,更是有其深厚的民族、历史和地理各方面因素做基础的。若要说它是中途以新的成分加入中华民族的行列是不够全面的;至于民族渊源方面的西来说,则更是别有用心的不根之谈。

从民族渊源来说,根据近年考古发掘资料,今天西藏地区新石器时代人类遗骸,属于蒙古人种。而1983年在横断山区首次发现第四纪脊椎动物化石和古文化遗物,更说明在新石器时代以前就有原始人在这一地区活动。至于中国西部最古老的民族羌族在这一地区的活动,则具见于甲骨、金文和古籍的记载。同时羌族中发羌、唐旄等部,在秦汉间就已由河源进入今藏北地区;汉武帝时,又传说有羌族的六牦牛部进入今西藏地区。在隋以前,活动于本地区的部落国有附国、吐谷浑;隋时则有女国、宝髻、苏毗、羊同、党项等部落,这些都是组成当时吐蕃的主要成员,其中最众多的氏族,还是以秦汉以来的羌族为主的。吐蕃的民族成分,可以说是融合了羌族多种部落和其他西部古民族而出现于史册的,而南来、西来两说,一出于印度佛教传入后的宗教性附会;一出于近代西方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东来后政治性煽惑,并无史实根据可言。

吐蕃族的形成,以中国西部古羌族为主体,这从今藏族的地区分布和语言渊源上也不难窥见一斑。说起羌族,它的先民在传说中是炎帝族。炎帝族很早就进入中原地区与黄帝族形成为后世汉族的最早祖先。所以现代中国汉人的老祖先,最先是通过黄炎联盟的形式,后来又经过姬、姜联姻等方式,才成为从汉以来被称为汉族的主体。汉以后虽然又有分有合,甚至成为在一定的历史范畴内素质各异的共同体,但从族源来讲,这是无可否认的历史实质。除了黄炎联盟时期未进入中原或后来秦穆公、秦献公等在与西戎争霸时,又被驱入中国西部地区的羌戎,由于交通的阻隔和文化上的趋于落后,便仍然处于聚落游牧的社会阶段。等到吐蕃统一青藏高原地区自秦汉魏晋以来一直分散不相统属的羌族各部落,而建成以羌族为主体的第一个统一王国时,它的奴隶社会性质和以游牧业为主的经济形态,仍未得到改变。但这种长期由地理环境和生产方式等所形成的社会状态,一旦在政治上得到了统一而有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组织后,便在形势的促使下,原来那种落后的社会、经济而貌,必须急速地要加以改变了。

吐蕃社会要有突破和发展,首先是要和它周围的国家与地区相沟通。在这方面,它若向南方的泥婆罗、天竺地区发展,则显然要受气候、风上、民情等方面的限制,因为一旦从高寒地带进入湿热的高温地带,在短期内是难以适应的。它们只能是在文化、经济上有所往来,乘其新兴之势,顶风冒雪,盘马弯弓,以剽急强悍的骑兵部队进入地势与气候相适应的地带,并进而掠取生产与生活资料。这就是吐蕃当时东北进以并吞吐谷浑、党项,东进松州以掠取唐所羁縻的诸羌州,北进于阗以与唐争中西交通要道上的四镇的根本原因,也是吐蕃当时历史发展的形势。与这种形势相适应,吐蕃的东进、北进还有一个历史的因素,便是当时的天山南路和青海、甘肃、四川的西南地区,都是当时羌族、氏族及吐谷浑、鲜卑(秃发、乞伏、乙弗等)等非汉族而与吐蕃族在生产生活上相接近的诸族活动的地区,和它在很多方面具有一致性,这就更促成了吐蕃向这些地区进军和发展的必然策略和趋势。因此吐蕃在合并唐旄、苏毗后,使为向东北进攻吐谷浑铺平了道路;在征服羊同后,便为向北进攻于阗创造了条件。这样便在今青海、四川境内和在当时西域四镇(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地区与立国中原的唐王朝相冲突了。不仅是如此,它同时还与葱岭以西的波斯、大食和在它东南方的南诏也都相互形成了威胁的局面。在这多方面错综复杂的冲突与交涉的关系中,比较起来,唐与吐蕃之间关系,既有联合,又有争夺,而以和平往来与文化交流为历史发展中的主要趋势,也就是汉藏两民族在黄炎、姬姜、汉羌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凝结成的民族历史关系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以说是多民族统一国家在建立过程中的新成果。

但是也必须指出,我这样看这个问题,却并不是在当时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与作用中,把唐与吐蕃等量齐观,无所区别的。从当时历史发展的总的或主要的趋势看,无疑地唐王朝在松赞干布的时代,不仅是与吐蕃比,同样地也是正处于它的兴盛期;而且在当时的东方和世界历史上看,唐王朝无论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都居于当时世界各国的前列。当时中国文化的影响,不仅深入到高丽、日本及天竺(今印度)、狮子(今斯里兰卡),而且还远及大食(今阿拉伯)、拂林(今东地中海一带)。同时唐代继汉之后所开辟的东西方陆路交通大道(今或称丝绸之路),更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唐代版图的广阔,也是中国史上所仅有的。从声威方面来说,当时西域诸国都尊唐太宗李世民为天可汗,称东西交通大道为朝天可汗道;而当时的唐首都长安,又是华夏文化与西域文明荟萃的中心。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吐蕃王国最初与唐王朝建立往来关系时,还只能居于藩属地位,这完全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吐蕃王朝崩溃后,终于在元初正式成为组成祖国统一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之一,可说就是基于这种历史因素和因缘的,否则的话,不可能由于萨班·贡噶坚赞和他的侄子八思巴两人的努力,而使西藏地方的人民如水就下地归顺大元王朝的。西藏当时的顺时趋势,主要是与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条件相适应的。与此相反,元代虽然曾地跨欧亚两洲,而且蒙古骑兵的铁蹄,踏遍了中亚及东欧大地,但并没有促成翰罗思等国家和地区的归顺,即是显例。这是什么原因呢?一言以蔽之:民族文化的因素不一致,而历史关系又无基础,只想用武力进行扩张是不行的。

唐与吐蕃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在同种同文的基础上,但在这种关系继续发展的过程中,仍然是有一定曲折,这也完全符合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在唐太宗贞观以后,随着吐蕃势力的进一步壮大,唐便在陇右和西域方面受到了威胁,这样唐王朝便与吐蕃处于对峙或联盟的局势。联盟是为了加强内部经济、文化的往来和共同对付大食势力东来的威胁,而对峙则是双方势力消长的表现。等到安史乱起,唐在河陇的边防军相继东调守御潼关,吐蕃势力的发展,便逐步趋于优势。但双方之间仍以和好往来的联盟为基本关系。如公元七三○年,,唐玄宗李隆基遣使到吐蕃讲和,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上表说: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进和同为一家。

又如公元八二三年的长安《唐蕃会盟碑》文中说,

商议叶同,务会万姓安泰,所思如一,成久远大善,

再续旧亲之情,重申邻好义一为此大和矣。……使其两界烟上不扬,罔闻寇盗之名,复无惊恐之患。封人撤备,乡土俱安,如斯乐业之恩,垂诸万代,赞美之声,遍于日月所照矣!

这种在封建社会具体历史条件卞)两个不同民族的政权之间所建立的和好往来关系,对唐蕃双方都是有利的,特别是对广大人民的安居乐业是有利的。真的是“天下百姓,普皆安乐”。吐蕃由于与唐之间先后持续了约二百来年的往来,吐蕃的文化、经济等方面均有了较大幅度的发展,逐步扫除了氏族社会残余.但最终由于吐蕃社会奴隶制残余的作崇,贵族阶级的兼并土地和增收租税,宗教徒之间的互用残杀,更加上连年用兵,促使贵族内部各个集团分崩离析,当唐王朝趋于衰亡时,吐蕃也早一蹶不振了。宋代人修唐史时,对唐与吐蕃在历史上的关系,曾这样的评论:

唐兴,四夷有弗率者,皆利兵移之,蹶其牙,犁其庭而后巳。唯吐蕃、回鹘号雄强,为中国患最久。赞普遂尽盗河湟。薄王畿为东境,犯京师,掠近辅,残馘华人,谋夫虓帅,环视共计,卒不得要领。晚节二姓自亡,而唐亦衰焉。

吐蕃和唐王朝的争夺,虽使它们同归于衰亡,但这主要是指统治者而言,而吐蕃地方和那个地方的广大人民,通过二百多年来和中原地区人民的往来与唐王朝政权的联系,遂使双方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相互依存关系,从此便密不可分了。这种历史关系,从吐蕃来说,是祖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在发展中向内地的扩张和掠夺,这在把中国西部地区分散存在的以羌族为主的众多部落统一起来,从部落群体向单一的民族政权形式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也是有积极意义的。从唐王朝来说,它与吐蕃的争夺,却并不是象近代有些帝国主义分子所说的那样具有扩张征服的历史因素,而是为了保障那时内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免受破坏,并力争在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东西方交通路线的畅通无阻。特别是和亲这一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贯彻了唐王朝和平往来的意图。这同样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中,做出了与历史发展潮流相适应的贡献。这无疑是当时历史发展中的一支主流。曲解了这两点,便完全抹煞了当时历史发展的真象。

二、唐王朝的民族政策及其与吐蕃的关系

中国自周、秦以来,开始形成为东方的一个古文明大国。这个所谓大,便是指地大、众而言。古代的人类,(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交通条件等的限制,自始就存在着习性各异的多数族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些不同族系的东西南北之人,由于互相接触,互相混合,便逐渐趋向于统一。这就是中国自来就是一个多民族组成的国家的历史因素。在中国这个国家走向统一的过程中,民族间的同化与融合和文化上的递嬗与演变,都在不断地相互产生着影响。前面已经提到黄、炎的联盟和姬、姜的联姻,先后孕育了仰韶(彩陶)、文化、龙山(黑陶)文化所汇合而成的华夏文化。在这种统一文化的基础上,才促成了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出现。这种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并不是出于那一个民族单独的创造,而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的融合与同化的结果。其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时代再一次民族与文比的汇流,便出现了隋唐大一统的新局面。隋唐大一统帝国的出现,正由于是植基于中国境内民族的大迁徙、大融合之后,因而他们的民族观念和立场,和秦汉之间是有一定区别的。李唐这一族姓虽自称是陇西郡望,然其先世颇染少数民族血统。就李昞、李渊、李世民三代而言,其皇后如独孤、长孙、文德等,均属胡(胡字在其时的含义是泛指中中国北方各少数族)姓。而唐代汉族“胡”化,其事。又颇普遍。因此,唐人的种族观念,较前代为淡薄。有唐一代,蕃将最多,举凡突厥、高丽、回纥、沙陀及吐蕃诸族中的武士材官,很多是唐军的统帅或偏将。正因为隋唐是国家疆域最广阔的时代,为了要抵御西北、东北和西南边疆各民族骑兵的进犯和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长于骑射的蕃将,自然也就成为这一方面不可或缺的人材。用人不分畛域,也是大一统形势下必然的趋势;民族歧视和大汉族主义的观点,虽然还不可能全盘化除,但也必须相应地有所改变和克制。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一再说过:

目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夷狄亦人耳,其情与中夏不殊。

还有一次,边将报告獠人反叛,请发兵征讨。他批驳说:

獠依山险,当拊以恩信,胁之以兵威,岂为人父母意耶?

这种对边地少数民族不加歧视的观点,看来并不完全出于策略性或一时权宜之计,也不仅是唐太宗一人为然,而基本上在整个唐代是一致的。因此,当时在这方面所采取和执行的政策,包括吐蕃在内,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和亲政策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当不同民族的几个政权相互对立的情况下,以相互间的联姻关系.作为双方谋求并保证和平友好往来的纽带,这就是被后世称为和亲政策的来由和实质.若把它看成是屈辱或者欺骗,那是不符合当时历史实际的.

这种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联姻形式和相互和平往来关系的建立,早在周代就已如此,其与后世所不同的只在于地域范围仍在中原地区而已。后来汉公生的远适异国,是在国家疆域有了大的开拓下才产生的。虽然公主琵琶,在后人的想象中别具哀怨,但汉代与乌孙、匈奴主室的联姻,确乎在相互往来和安定国防方面,起过巨大的作用,其历史贡献是不可低估的。无论是乌孙王或是匈奴单于,也都是向汉廷上书礼聘,却并没有要挟或威胁。而汉公主们也只是感到语言不通,习俗各异,最初颇不习惯,但到后来,还能在老王死后从其子辈“妻其后母”的国俗。这种联姻关系,只存在于双方王室之间,因此后世称为和亲政策。中国历史上大一统国家局面形成之际,中原与边疆民族之间的关系比较突出。产生这种交往的方式,显然是为了适应当时新的形势所需要的。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必须先要得到充分的了解。

在唐开国之前,隋文帝杨坚即曾先后以宗室女大义、安义两公主嫁突厥可汗,又以光化公主妻吐谷浑夸吕可汗的儿子伏。同时伏也请以女备文帝后庭,为文帝所辞却。可见当时不同民族王室间婚姻往来,并不是一件稀奇事,也不仅汉公主出嫁少数民族。当唐开国之后,未待吐蕃请婚,唐公主已分别出嫁到突厥、吐谷浑等诸国去了。在初唐来说,吐谷浑尚不成为唐王朝的威胁力量,可见和亲只是当时一种和平缔交方式,是为了沟通双方在文化、政治、经济方面的交流,促进兄弟民族之间的团结与友好,并不存在大国、小国,谁强谁弱以及什么相互利用欺骗等问题。

松赞干布即位后,吐蕃势力方盛,他本人也正有志于四方,对唐王国自然也就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他听说突厥、吐谷浑都尚唐公主,便也奉表遣使向唐求婚。请婚自然是一项结好的表示。从当时情势看,除了这是一种带有传统性的和平缔交方式外,还有对中原地区先进文明羡慕与向往的时代因素,并不单纯是效法他人的时髦做法。因为当时的长安,不仅是华夏文化的中心所在.东方诸国的观瞻所系,也是西域文明的荟萃之处。吐蕃当时歆慕上国文化,可从唐书记载中不难看得出来:这种记载,虽出自汉官,不无抑扬。但从文成公主人吐蕃时所带佛像、经书、工艺品,绸缎、农作物种于及乐器、工匠等情况,和随着派留学生来长安学习等史实,说明吐蕃不仅通过和亲自唐传人了佛教文化,也引进了汉族传统文化和生产技术,促进了边疆与内地之间文化。经济等方面的交流,也繁荣了吐蕃的文化。后世有的藏文记载中把逻安建立佛寺、供奉神像的设计蓝图,完全归功于文成公主的星算术和地理风水,这自然是宗教语言,但以文成公主作为大唐文化的象征,是自有其历史脉络的。吐蕃最初向唐求婚的历史因缘,虽如上述,但其结成,却还费了一定的周折。唐与吐蕃初通使后,吐蕃向唐请婚.唐当时对吐蕃还可能缺乏了解,一时未能允如所请,加上吐蕃使者把唐廷的未允联姻归罪于吐谷浑的阻挠,于是松赞干布先出击附唐的吐谷浑,逼它退出湟水和浩门河流域。并迫白兰与党项东移。然后派大兵二十万攻松州,扬言唐若不许嫁公主,即将深入。和亲既是和平缔交方式,当然不能以兵威来强致。因此唐太宗在击退吐蕃军队的这次进犯后,当赞普再遣使来谢罪并请婚时,才允许以宗女文成公主妻松赞干布,吐蕃献黄金五千两和其它一些宝物作为聘礼。唐蕃联盟便从此开始。从此开始的唐蕃关系又和历史上的民族、地缘和文化上并不完全相同,是在既有历史关系上的进一步发展。其主要历史标志,有如下三项:

1.甥舅关系的建立。文成公主入蕃,唐派礼部尚书、江夏王李道宗为特使护送。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在黄河源柏海以子婿礼相见。其后赞普对唐帝均自称甥,此种关系,通过金城公主的再度入蕃更形加强。所谓“戎王子婿宠,汉国舅家慈”,在历史上传为美谈。

2.册封关系的建立。公元六四九年唐高宗李治即位,册封松赞千布为驸乌都尉(官职)、西海郡王(封爵)。他写信给唐宰相长孙无忌说:“天子初即位,下有不忠者,愿勒兵赴国共讨之。”并以金琲十五种唐太宗昭陵。唐又加封他为賨王(或作宾主),并刻他与其他十三位少数民族王公将领的石像同列于昭陵。在此后一段很长的时期内,赞普死后一定向唐告哀。新任的赞普,也须经唐朝的册命才算合法。不论其后各个历史阶段内有若何曲折和变化,而吐蕃与祖国中央政权的蕃属关系,早在那时节已明确地建立了。甚至在接受唐的官职和封爵前,赞普就已上书太宗,贺他征辽获胜归来说:“陛下平定四方,日月所照,并臣治之”既然是日月所照,无疑地也把吐蕃包括在内。接着,唐派王玄策出使天竺,途为中天竺所抄劫。王玄策向吐蕃请援,松赞干布即发精兵从王玄策讨破之,并献俘长安报捷。这些都是以从属地位(即现在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出现的。等到安史乱起后,情况有了急剧地变化,双方冲突争夺加甚,上述关系便又以会盟订约的形式出现,显然是相互对峙起来了。但总的趋向是仍以和平往来为主的,建立于公元八二三年的《唐蕃会盟碑》文,把这种社稷如一,各守分疆,友好往来的平等关系正式确定下来,直至吐蕃国内部贵族集团之间的纷争而解体为止。综计自唐贞观时双方通好,其间使臣来往共达一百九十多次,儿乎年年有使节往来。这为以后吐蕃与中央结为一体,建立了稳固的基础,也就是从此迈出了新的一步。

3.汉藏文化交流与吐蕃文化的形成。吐蕃从泥婆罗和唐引进了佛教文化,又从唐引进了汉族文化,这就是吐蕃文化的两大渊源。佛教影响于吐蕃的政治社会,非常深厚,而农工生产技术,历法医药以及音乐绘画,甚至是儒家经典,都成为吐蕃文化的构成部分。唐著的联姻与结盟,文化上相互影响,结为一体,而共同的民族心理状态,在以后对付英、俄等帝国主义势力的侵略过程中,表现得异常突出,这并不是偶然的。

以和亲政策为纽带,而产生这样直接与间接的成果,是为近代西方国家所难理解的,但它却正是象中国这样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形成过程中促使互相更加接近的成功方式。

唐王朝与在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联姻,无论是册封的蕃属或者是对立的敌体,都是在平等友好的地位上进行的。因此,除吐蕃以外,突厥、吐谷浑、回纥可汗,均曾尚唐公主;同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又娶泥婆罗公主,而赤德祖赞赞普为了结好唐属国小勃律,也曾把自已的女儿嫁给小勃律王,以联姻作为结盟的手段和方式。但是西方的有些藏学家和帝国主义的喉舌们,(却把唐与吐蕃的联姻关系,说成是唐王朝的欺骗与讹诈。他们以为文成公主是宗女,金城公主是雍王守礼的女儿,都不是皇后所生,都冒称公主入蕃。而唐中宗在送别金城公主时,又假意表演了一番怆别之情,以蒙骗吐蕃使者.甚至他们还指责唐太宗和唐中宗都借公主出嫁,索取黄金、珠宝和良马,大做其赚钱的买卖。这种违背历史事实而进行挑拨现代西藏与祖国关系的用心,实在是极端恶毒的。而所谓赚钱买卖云云,无疑是帝国主义面目的自我揭露。须知当时公主的身分,是由皇室出身与赐封决定的。这在前代就已如此,无论是乌孙、匈奴、突厥、吐谷泽、吐蕃、都未曾提出过异议。这个问题是在唐肃宗的女儿宁国公主嫁给回鹘骨咄禄毗伽厥可汗时,唐使者为了争执可汗以大礼迎接册命,便说这是大唐天子的真女,合有礼数。可汗也就以聘得真公主为莫大光荣。这说明唐王朝也并不是一定概以宗女嫁外藩,除此之外,唐代宗女儿咸安公主嫁回纥合骨咄禄毗伽可汗;唐宪宗女儿太和公主出嫁登罗羽录没蜜施句主毗伽可汗等,都是显例。至于一定要是皇后嫡出的才算公主,那恐怕只是现代某些西方学人别有用心的借口;因为依他们说来,唐与吐蕃和元以后中国与西藏的关系,只是大汉族主义的欺诈侵凌而巳。这完全是无视中国历史发展事实的谰言。

(二)羁縻政策

羁縻一词,初见于《汉书》。用现在的话来说,是联系的意思。后世对羁縻不够重视,只注意于直接管辖和统治。实际上羁縻政策的产生,自有其复杂和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应当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去看它的作用。汉代初通西域,那里原存在着鄯善、龟兹、于田等众多的各少数民族的大小王国,加上西迁的大月氏、大夏等国,种落十分复杂。而匈奴又时常出入抄掠,形势很不安定。汉通西域,主要是为了防御匈奴和确保与中亚、西亚交通路线的畅通。因此在西域设都护,以至屯田驻军,都为这个目的服务,并不征服和直接统治这一块广大地区。只要当地各属国相安无事,汉王朝只是与它们加强文化贸易等方面的联系,不要求同内地一样的划一管理。这就是羁縻的由来,也是符合当时历史发展条件的。隋唐又是我国继汉之后的统一大帝国,当时对外交通,虽然初辟海道,但主要东西往来干线仍为自汉以来的西域通道,即外人所称丝绸之路。唐对西域的经营,较汉又进一步,即在高宗显庆二年(公元六五七年)破西突厥,分其地置蒙池、昆陵二都护府。并于龙朔元年(六六一年)在于阗以西、波斯以东分置都督府十六,州七十二,县一百一十,隶属安西大都护府。这只不过是在名义上置州府,实际上仍都保持其独立状态。但唐王朝的声威却从此远及西亚、中亚,其影响仍然是很大的。西域方面各羁縻州的设置,与吐蕃的安全,关系颇为重大,这只要看后来唐失四镇,大食东侵,吐蕃受到回纥、南诏和大食三方面的压力,便可了解吐蕃与康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关内道羁縻州中如陇右诸胡州、党项、吐谷浑诸府州,及剑南道诸羌州,则后来大都为吐蕃所合并或者内迁侨置。这类羁縻州的设置,是一种有步骤的过渡形式。通过这类形式和羁縻政策加强联系的作用。诸凡突厥、吐谷浑、党项、回纥、羌、契丹以及当时所称降胡等众多的少数民族和外族的徙入内地者,均被自然地融合或同化。唐末张义潮以瓜沙十一州归唐,吐蕃族内附的也自木少。终唐之世,并未在吐蕃境内设立州县,但通过友好往来和互市,以加强双方之间的联系,比一般设羁縻州显然更进了一步。在唐代的民族政策中,并无强迫同化的意图和措施,这只要看唐对突厥降人和吐谷浑、党项的移徒,即可明了。不强迫而终归自然同化,这是由社会发展规律所决定的。此种羁縻政策,在以后元、明、清三朝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应用,便基本上完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团结壮大的历史任务。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迩”,不就是这个道理吗?

(三)宗教政策

吐蕃与唐之间加强联系与往来的另一纽带,是对佛教的扶置与信仰。吐蕃是由唐和泥婆罗、天竺引进佛教的,中国佛教虽然也来自天竺,但到唐时它已通过改造,使之与中土情况相适应了。吐蕃从唐引进佛教,也与当地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了吐蕃的佛教文化,即是今天藏传佛教的前身。据史书记载,文成公主入蕃时,所携礼品以释迦佛像为首,还有三百六个卷(佛教)经典。唐德宗时,汉僧良诱、文素二人还曾应邀赴吐蕃讲经;唐穆宗时,吐蕃使臣参观安国、慈恩等内地著名佛寺。吐蕃因慕中土佛教,并曾遣使来求五台山图,览观五台山佛寺的弘规。现在的《大藏经》中有几部经典,还是依汉文翻译成的。唐蕃在佛教信仰方面,联系是十分密切的,也是互相有影响的。后来吐蕃为文成公主修大昭寺。西藏僧俗在布达拉宫内塑文成公主像,把她与护法同等看待,可见这一方面影响的深远。

唐代虽然没有订立宗教信仰自由这样的规定,但当时由西亚传入的火袄教、景教、摩尼教和国教(伊斯兰教)等,都在中国内地流行,且在长安建有寺庙。这也密切了唐与西亚、中亚各国的联系。佛教虽曾一度被禁,但那也只限于其影响生产劳动和社会风气的一面,并未触及经典本身。宗教本身是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并得到封建贵族和农奴主阶级的利用与扶植下兴盛起来的,但借着宗教的传播,便也伴随着文化的交流。唐代长安是西域文明的博览馆,而各种宗教的流行,具体体现了唐人混同夷夏的胸怀与气魄,自然也更促进了与吐蕃团结友好的往来关系。

(四)通商政策

自文成公主入蕃,唐蕃结成甥舅之盟后,文化与经济方面的联系便日益密切起来。除了文成公主带去大量蔬菜种子、手工艺品、纺织技术等以外,高宗时赞普又请给蚕种及制酒、碾硙、纸墨的工匠,唐朝政府都一一送去。吐蕃的商队,也从内地采购绸缎、缯帛以及军用的弓箭等。唐还大量地赠送给吐蕃以缯帛,有时多至万匹以上。如金城公主入吐蕃即随从大批技艺工匠并携带大批锦缎:

赐锦缯别数万,杂技诸工悉从,给龟兹乐。

可见最初阶段的

⑤ 成都配资公司的服务怎么样,据说有些公司签完合同态度就完全不一样了,真的吗

这是一条游览云南的最佳旅游线路,五天时间走完中甸丽江,云南最有特色的旅游景区,而且从成都直飞中甸或丽江,免去了您往返奔波之苦。中甸:被称为香格里拉,现已更名为香格里拉县,主要是看高原、湖泊、雪山、草原,与四川的稻城亚丁比较相似。丽江:丽江地区是一块神奇、美丽而宁静的土地,位于滇西北高原,丽江的古城及玉龙雪山是丽江最值得品味的地方。虎跳峡:虎跳峡位于中甸县虎跳峡镇境内,虎跳峡长20公里,落差213米,共有险滩18处。江面最窄处仅30余米。峡口海拔1800米,海拔高差3900多米,虎跳峡是世界上著名的大峡谷,以奇险雄壮著称。

D1:成都—丽江 宿:丽江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集合,乘机飞往丽江。抵达后在丽江古城自由活动。

D2:丽江古城 宿:丽江

全天自行丽江古城游览,丽江古城大研镇,四方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世界文化遗产,古城以江南水乡般的美景,别具风貌的布局及建筑风格特色被誉为“东方威尼斯”、“高原姑苏”等称号。

D3:丽江---香格里拉(含中、晚餐) 宿:香格里拉

早晨从丽江乘BUS前往中甸,途中可游览虎跳峡(自理),以深、险、奇、绝、秀为一体的虎跳下,为世界上最深的峡谷。抵达向往已久的滇西北高原明珠---中甸。(游客可自费参加藏民家访)

D4:香格里拉----丽江(含早、中餐)宿:丽江

参观仿拉萨布达拉宫的形势和规模建造的松赞林寺,以及游览著名的纳帕草原及纳帕海。下午乘车返回丽江后自由活动。

D5:丽江----成都

丽江古城自由活动,后前往丽江机场乘机返回成都,结束愉快的旅程!

必须消费:

古维80元、普达措国家公园、属都湖和藏族文化生态旅游村套票190元 ,虎跳峡50元

服务标准:

1、成都/丽江往返机票。

2、香格里拉住宿为酒店双人标准间;丽江住宿为古城内双人标间。

2、不含门票。

3、一早三正餐(八菜一汤,十人一桌)。

4、空调旅游车。

5、当地导游服务。

费用不含:双流机场接送、航空保险、自费项目、虎跳峡门票50元 丽江古城维护费80/人。

备 注:此行程有可能调整,但景点不会减少。具体航班以航空公司安排为准。
旅游须知:
1.请携带好有效身份证明:成人携带有效身份证,小孩带户口簿。
2.如遇不可抗拒因素,造成延误游程和返程,增加行驶里程,误机、误班,按国际惯例旅行社不予负责,其超支费用由客人自理。
3.行程顺序如有变动以当地旅行社安排为准。
4.特价机票不得退票.改签,签定合同后,无论何种原因终止合同,均不退还机票款

5、12岁以下儿童提供:成都/丽江往返机票、餐费、旅游车位;不占床位、门票自理。

⑥ 有一次,汉高祖和群臣们讨论楚汉胜败的原因

大体对路,帝王之术在于御人。个人感慨在于,观历史知兴替,明得失,所谓“兴亡谁人定,胜衰岂无凭”,明白自己的斤两,找准相应的位置。

⑦ TVB郭少芸移居内地,新房杂乱窄小现寒酸,当初她是如何被广为人知的

TVB“恶女专业户”郭少芸出道已有二十多年,是个不折不扣的圈内前辈。作为香港TVB出色的女配角,应该有不少人看过郭少芸的作品,如今52岁的她,虽然已经很少参加影视活动,但却依旧在影视圈中拍戏。对于这样的一位低调的艺人,最近却如然上热艘。原来郭少芸同其他明星一样开始将大陆当然事业的重心,移居内地,并且在顺德置办新家,结果因为新房装修很简单,甚至简陋,根本就不像是一位TVB明星的气派,受到很多网友关注。不少00后和10后对于这位女艺人显然很是陌生,下面我就来给大家介绍下郭少芸的“成名史”。

年轻时,郭少芸不算是一眼惊艳你的女人,但确实耐看型,越看越有味道,她人靓及有型格,气场很强,演绎“恶女”角色非常到位,演技气质深入民心。如今,郭少芸没有大红大紫,但是仍旧活跃在荧屏。不过如今她也早已经过了追求功名的年纪了,现在她拍戏更多是因为兴趣。这次因为“寒酸”的新家而被网友关注,其实,郭少芸是单身,她和妈妈一直在一起住,两人相依为命。或许,简简单单才是真,平平淡淡才是幸福。

⑧ 88.1兆赫的老师怎么又叫松赞又叫康宁

中医骗子集团!卖冬虫夏草时叫松赞,换了别的药叫康宁,打电话的所谓患者也是一伙儿的,根据卖的药不同患各种病,而且都是疑难杂症

⑨ 松赞干布主要成就是什么

松赞干布是吐蕃王国的创建者,629年继位为赞普,当时年仅13岁。他父亲郎日论赞在奴隶主集团相互争斗中被毒死。当时国内混乱,父王诸臣和母后诸族举兵公开叛乱,与羊同、苏毗诸部内外呼应。松赞干布“骁武多英略”“少年奋发”,在叔父论科耳和宰相尚囊等帮助下,查出阴谋进毒的为首诸人,将其满门抄斩,消灭了宫廷内部的敌对力量。他团结支持王朝的力量,经过二三年的准备,组织训练了一支精锐军队,随即出兵平叛,攻取了叛乱者所据地区。平定内乱后,决定迁都逻些,因为那里形势险要,原野秀美。布达拉山居高临下,雄峙原中,松赞干布就布达拉山修筑王宫,即碉堡式的不达拉宫。迁都后真正占据了西藏高原的心脏地区,接着又征服了强大的苏毗、羊同等部,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起叶蕃王朝。松赞干布是藏族历史上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杰出人物,他在位的时候,创制了吐蕃文字,即今天的藏文,并制定了官制、兵制和法律。

松赞干布继位后,羡慕唐朝国力的强盛和中原文化的繁荣,派使节献贵重礼物向唐王室求婚,唐太宗终于同意将文成公主出嫁到吐蕃。公元641年,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大批丝织品,手工艺品,各种书籍及通晓所带书籍的文士、和制造各种物品的工匠等。这一行人成了一支传播中原先进农业、生工业生产技术的队伍。松赞干布和文成仅对汉藏两族的友谊和吐蕃社会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⑩ 从昆明到丽江,香格里拉,西双版纳全攻略!

第一天:丽江--远眺长江第一湾--上虎跳峡--徒步中虎跳峡---香格里拉(住宿)
第二天:香格里拉--松赞林寺--依拉草原(纳帕海)--殉情崖--丽江。

然后在丽江修整两天 再坐飞机到版纳游玩。丽江现在有直接到版纳的航班 打折下来在600左右。

机票楼主可以到去哪儿网上搜索一下哦。

热点内容
5万买指数基金10年后的收益是多少 发布:2025-05-18 04:14:52 浏览:612
如何进行股市个人评估 发布:2025-05-18 03:55:04 浏览:47
香港满地科技股票 发布:2025-05-18 03:54:58 浏览:636
如何认定公司股权持有合法 发布:2025-05-18 03:53:37 浏览:143
基金工作人员叫什么 发布:2025-05-18 03:42:24 浏览:601
短线的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5-18 03:34:21 浏览:157
工基金个人交多少 发布:2025-05-18 03:25:10 浏览:491
2月10号的基金怎么没有收益 发布:2025-05-18 03:21:44 浏览:241
投资股票跑赢房价 发布:2025-05-18 03:11:53 浏览:170
忘记退市股票是那个怎么办 发布:2025-05-18 03:11:52 浏览: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