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集团股份 » 股票发行市场利益集团理论

股票发行市场利益集团理论

发布时间: 2021-09-04 11:42:05

⑴ 股票发行制度主要有几种各自的内容是什么

从各国证券市场的实践来看,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主要有三种类型:审批制、核准制和注册制。上额度管理和指标管理属于审批制,通道制和保荐制则属于核准制。

1、审批制:

从“额度管理”到“指标管理”

审批制的行政干预程度最高,适用于刚起步的资本市场,由于在监管机构审核前已经经过了地方政府或行业主管部门的“选拔”,因此审批制对发行人信息披露的要求不高,只需作一般性的信息披露,其发行定价也体现了很强的行政干预特征。

在资本市场建立之初,股票发行是一项试点性工作,哪些公司可以发行股票是一个非常敏感的问题,需要有一个通盘考虑和整体计划,也需要由政府对企业加以初步遴选。一是可以对企业有个基本把握,二是为了循序渐进培育市场,平衡复杂的社会关系。再者,当时的市场参与各方还很不成熟,缺乏对资本市场规则、参与主体的权利义务的深刻认识,因此,实行额度管理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为了扩大上市公司的规模,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1996年新股发行改为“总量控制、限报家数”的指标管理办法。同时,为了支持国有大中型企业发行股票,改革后的监管政策明确要求,股票发行要优先考虑国家确定的1000家特别是其中的300家重点企业,以及100家全国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和56家试点企业集团,并鼓励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发行股票并上市。

2、核准制:

从“指标管理”到“通道制”

随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审批制的弊端显得愈来愈明显。第一,在审批制下,企业选择行政化,资源按行政原则配置。上市企业往往是利益平衡的产物,担负着为地方或部门内其他企业脱贫解困的任务,这使他们难以满足投资者的要求,无法实现股东的愿望。第二,企业规模小,二级市场容易被操纵。第三,证券中介机构职能错位、责任不清,无法实现资本市场的规范发展。第四,一些非经济部门也获得额度,存在买卖额度的现象。第五,行政化的审批在制度上存在较大的寻租行为。

由于审批制明显阻碍了资本市场规范发展,因此,1999年实施的《证券法》对发行监管制度作了改革,其第十五条明确规定:“国务院证券管理机构依照法定条件负责核准股票发行申请。”2000年3月6日,《股票发行核准程序》颁布实施,标志着核准制的正式施行。

核准制是证券监管部门根据法律法规所规定的股票发行条件,对按市场原则推选出的公司的发行资格进行审核,并做出核准与否决定的制度。核准制取消了由行政方法分配指标的做法,改为由主承销商推荐、发行审核委员会表决、证监会核准的办法。核准制最初的实现形式是通道制。

核准制取代审批制,反映了证券市场的发展规律,表明一家企业能否上市,已经不再取决于这家公司能否从地方政府手中拿到计划和指标,取而代之的是企业自身的质量。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的转变,体现了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内在要求,反映了证券监管思路的变化,表明中国的证券市场监管逐步摆脱计划经济思维方式的束缚。因此,从审批制到核准制,“绝不仅仅是从计划分配制向委员会举手的形式上的突破。”

3、核准制的优化:

“保荐制”代替“通道制”

通道制下股票发行“名额有限”的特点未变,但通道制改变了过去行政机制遴选和推荐发行人的做法,使得主承销商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股票发行风险,并且获得了遴选和推荐股票发行的权力。通道制的缺陷也是明显的。第一,通道制本身并不能真正解决有限的上市资源与庞大的上市需求之间的矛盾,无法根本改变中国资本市场深层次结构性失衡的问题。第二,通道制带有平均主义的色彩。只要具有主承销资格,实力再强,手中项目再多,也只有8个通道,规模再小,也不少于2个通道。这种状况下,大小券商的投行业务有分散化的倾向,这导致投行业务中的优胜劣汰机制难以在较大范围内发生作用,不利于业务的有效整合和向深度、广度发展。第三,通道制对主承销商的风险约束仍然较弱,不能有效地敦促主承销商勤勉尽责。因此,通道制只能是中国股票发行制度从审批制向核准制转变初期的过渡性措施和阶段性产物,它依然带有计划干预的影子。

核准制下的实质性审核主要是考察发行人目前的经营状况,但据此并不能保证其未来的经营业绩,也不能保证其募集资金不改变投向,更不能在改变投向的情况下保证其收益率。中国有相当比例的上市公司,在上市当年,或者上市后一年内出现亏损或业绩大幅下滑(即媒体所称的“变脸”)、募集资金变更等现象,有些上市公司内部运作还很不规范,存在比较多的大股东侵犯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为了在现有框架内最大程度地发挥核准制的作用,系统提高中国上市公司质量,增强中介机构对于发行人的筛选把关和外部督导责任,促使中介机构能够把质量好、规范运作的公司推荐给证券市场,中国证券监管部门正在引入保荐代表人制度,变“关口式监管”为“管道式监管”。

保荐人制度的引入将试图通过连带责任机制把发行人质量和保荐人的利益直接挂钩,使其收益和承担的风险相对应。保荐人对于行业和公司价值判断的专业水平及工作作风,将对其保荐绩效和业务收益形成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其在行业中的竞争力。如果保荐人督导不力,在保荐责任期间出现严重的大股东、董事或者经理层对上市公司的利益侵占等现象,保荐人将承担连带责任。所以,保荐人为了减少上市公司行为不规范而给自身带来督导不力的连带责任风险,其必须十分重视对大股东的资质和诚信进行充分调查,同时,还需要采取必要的方式(比如签定协议)以对大股东行为进行有效约束。

⑵ 论述股票发行管理制度

第一章导论第一节选题的缘起第二节目的和意义第三节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第二章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第一节股票发行监管理论第二节相关文献回顾第三章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回顾第一节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演变的时代背景第二节中国股票市场发行监管制度演变历程第四章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一节国外主要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管理体制介绍第二节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研究第三节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研究第四节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简要比较第五节我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第五章利益集团理论基础上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分析第一节利益集团理论第二节中国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形成、特点及利益冲突第三节中国股票市场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理论分析第六章诚信理论基础上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分析第一节关于诚信的基础理论第二节什托姆普卡的信任文化社会生成模型及其实践性建议第三节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变迁:基于什托姆普卡诚信理论的解释第四节加强和完善股票市场诚信建设的对策第七章完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意义第一节资本市场之于国家意义第二节我国资本市场安全性需提高第三节优化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发展第八章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优化建议第一节重塑股票发行监管理念和原则第二节优化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建议

⑶ 股票发行的监管制度包括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第二节 目的和意义
第三节 研究思路、创新点及研究方法
第二章 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研究的理论基础及文献回顾
第一节 股票发行监管理论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
第三章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回顾
第一节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演变的时代背景
第二节 中国股票市场发行监管制度演变历程
第四章 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一节 国外主要证券市场的发展和管理体制介绍
第二节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研究
第三节 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研究
第四节 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简要比较
第五节 我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国际比较
第五章 利益集团理论基础上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分析
第一节 利益集团理论
第二节 中国证券市场利益集团的形成、特点及利益冲突
第三节 中国股票市场发行监管制度变迁的利益集团理论分析
第六章 诚信理论基础上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分析
第一节 关于诚信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 什托姆普卡的信任文化社会生成模型及其实践性建议
第三节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变迁:基于什托姆普卡诚信理论的解释
第四节 加强和完善股票市场诚信建设的对策
第七章 完善股票发行监管制度对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意义
第一节 资本市场之于国家意义
第二节 我国资本市场安全性需提高
第三节 优化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促进资本市场发展
第八章 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优化建议
第一节 重塑股票发行监管理念和原则
第二节 优化中国股票发行监管制度的建议

⑷ 什么叫利益集团它是怎样界定的分类主要按几大标准分类分哪些类呢利益集团有哪些主要的理论呢

利益集团,也可以叫利益群体,也就是相关利益人的统称。这两年在经济法中提得比较多。比如说企业价值的利益群体有:所有者(股东)、债权者、职工、客户、供应商、政府等。
利益群体的这种说法在各个方面都可以使用。在国际关系方面,常可以指特定的一个范围内的国家或地区。等等诸如此类的,可以自己推想咯

⑸ 股票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的关系是什么

(1)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有了发行市场的股票供应,才会有流通市场的股票流通。
(2)流通市场是发行市场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流通市场的转让交易话动,股票就失去了流动性。
(3)股票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是互为条件、相辅相成的,两级市场密不可分。

⑹ 如何理解股票发行市场被称为风险资本的黄金收获方式

股票发行是有风险。风险很大,而且投资黄金的生活方式也是有很大的风险。

⑺ 简述股票发行时通行的三种定价方法

股票发行时通行的三种定价方法如下:

1、市盈率法。通过市盈率法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计算公式为:发行价格=每股净收益X发行市盈率。

2、净资产倍率法。发行价格=每股净资产值X溢价倍数。

3、现金流量折现法。通过预测公司未来盈利能力,据此计算出公司净现金流量值,并按一定的折扣率折算未来现金流量,从而确定股票发行价格的方法。

由于金融机构一般都有较雄厚的资金,可以预先垫支,以满足上市公司急需大量资金的需要,所以上市公司一般都愿意将其新发行的股票一次性转让给证券商包销。如果上市公司股票发行的数量太大,一家证券公司包销有困难,还可以由几家证券公司联合起来包销。

(7)股票发行市场利益集团理论扩展阅读

上市公司在选择股票上市的时机时,经常会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

(1)在筹备的当时及可预计的未来一段时间内,股市行情看好。

(2)要在为未来一年的业务做好充分铺垫,使公众普遍能预计到企业来年比今年会更好的情况下上市;不要在公司达到顶峰,又看不出未来会有大的发展变化的情况下上市,或给公众一个成长公司的印象。

(3)要在公司内部管理制度,派息、分红制度,职工内部分配制度已确定,未来发展大政方针已明确以后上市,这样会给交易所及公众一个稳定的感觉,否则,上市后的变动不仅会影响股市,严重的还可能造成暂停上市。

⑻ 国际国内著名的股票市场的交易理论有用的有哪些呢

建议关注股市寻宝图——30均线。经典理论首推道氏理论。江恩理论对实战有一定的贡献。艾略特波浪理论也可参考。

⑼ 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流通市场两者的关系

股票市场是股票发行和交易的场所。根据市场的功能划分,股票市场可分为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
发行市场是通过发行股票进行筹资活动的市场,一方面为资本的需求者提供筹集资金的渠道,另一方面为资本的供应者提供投资场所。发行市场是实现资本职能转化的场所,通过发行股票,把社会闲散资金转化为生产资本。由于发行活动是股市一切活动的源头和起始点,故又称发行市场为“一级市场”。
流通市场是已发行股票进行转让的市场,又称“二级市场”。流通市场一方面为股票持有者提供随时变现的机会,另一方面又为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机会。与发行市场的一次性行为不同,在流通市场上股票可以不断地进行交易。
发行市场是流通市场的基础和前提,流通市场又是发行市场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发行市场的规模决定了流通市场的规模,影响着流通市场的交易价格。没有发行市场,流通市场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在一定时期内,发行市场规模过小,容易使流通市场供需脱节,造成过度投机,股价飓升;发行节奏过快,股票供过于求,对流通市场形成压力,股价低落,市场低迷,反过来影响发行市场的筹资。所以,发行市场和流通市场是相互依存、互为补充的整体。

热点内容
有了公司股权怎么交社保 发布:2025-08-16 00:22:02 浏览:273
农村股权证政策什么时候落实 发布:2025-08-16 00:11:57 浏览:244
你有一百万会怎么理财 发布:2025-08-16 00:06:52 浏览:556
foflof是什么基金 发布:2025-08-15 23:06:22 浏览:118
金融风险临近怎么办 发布:2025-08-15 22:55:45 浏览:968
货币赎回额度怎么处理 发布:2025-08-15 22:39:04 浏览:823
新郑企业股权怎么评估 发布:2025-08-15 22:33:27 浏览:628
股份有限公司股权怎么划分 发布:2025-08-15 22:28:31 浏览:179
个人转让股权怎么计算资产负债表 发布:2025-08-15 22:22:26 浏览:522
招联金融借二千一年利息是多少 发布:2025-08-15 22:14:32 浏览: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