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集团股份 » 高门集团股票价格

高门集团股票价格

发布时间: 2021-09-10 02:42:52

A. “关陇集团”蔓延四个朝代,它是一个怎样的一个群体

它一共有4个时期,它第1个时期算是武川的军人集团,这个时期的关陇集团算是由贵族里面的军事家所组成的武装集团,宇文泰算是里面的首领与关陇人士共同合作。

而第2个时期算是关陇集团正式建立联盟的时期,当时宇文泰给武川的军人一个郡作为根据地,希望他们能够以高门大姓自居,算是整体提高水平走向贵族的一个时期。

不仅仅是如此,并且关陇的集团基本上笼络了人才的输出,当时我国历史上的很多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学家基本上都来自于这个集团,不得不说这个集团为当时的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精英人士。比如说杨广,李渊,李世民,长孙无忌这些都是关陇培养出来的人才,就连后面的武则天都是关陇的贵族。

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说,在整个历史再也找不到一个和关陇集团这样的多民族政治军事集团,它对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任何人都无法比拟。

B. 高门六大姓都哪六个姓

姓氏网络·郡望的由来和演变

“郡望”一词,是“郡”与“望”的合称。郡是行政区划,“望”是名门望族,“郡望”连用,即表示某一地域范围内的名门大族。

秦汉以后,随着家族的繁衍迁徙,姓氏原有的以血缘论亲疏的文化内涵逐渐淡化,而以家族地望明贵贱的内涵成了姓氏文化最为突出的特点。地望,即姓氏古籍中常用的“郡望”,指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每郡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并以此而别于其他的同姓族人。历代的姓氏书中,其中有一类是以论地望为主(如唐代柳芳的《氏族论》和南朝刘孝标的《世说新语》)。《百家姓》刻本,也往往在每个姓氏前面注明了“郡望”。如魏晋至隋唐在我国北方形成的“四大郡望”:范阳(今北京至河北省保定一带)卢氏,清河(今河北省清河一带)崔氏,荥阳(今河南省郑州一带)郑氏,太原(今山西省太原一带)王氏。

“郡”是由春秋战国到秦代几百年间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郡下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行政区划制。秦统一中国后,分全国为36郡,后增加到40多郡,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个部分。汉至隋唐继承了秦代的郡县制,但是具体的郡县划分有所不同。隋唐时代,往往州、郡的名称能相互代用,但大多数时期称“州”不称“郡”。到了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作废。

但“郡望”作为专指某些地域内某一名门望族的习惯用语,却保留下来。并与门阀制度紧密相连,在封建社会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中沿用不衰。

所谓门阀,亦即门第阀阅,指封建社会中世代显贵,影响大,权威高的姓族家门。这些所谓“高门大姓”一般地说由家族人物的地位、权威和声望自然造成,一旦形成则显赫无比,十分威严,并世代传承。有时官方尚作明确规定,宣称某姓为望族大姓,甚至具体划分姓族等级,确定门阀序列,各姓族权益地位不等,这就是所谓的门阀制度。

门阀制度始于西汉,汉代刘氏皇族引经据典,论证其为帝尧之后,是高贵的血统,声称他们天生是要称王做帝的。西汉末年,王莽篡位,亦制造舆论,说王氏出于帝舜,他也是天生注定要当皇帝的,并用法律手段公开宣称他们的王姓,是天下最高的望族大姓。

东汉时期,门第等级观念已十分盛行,门阀制度初步形成。一些官宦、名流的宗族亲属往往高官厚禄,数世不衰,如弘农华阴杨氏四世四人官至三公,汝南汝阳袁氏四世五人位至三公,汝南平舆许氏三世三人官居三公等,皆成为当时令人称羡的高门望族。他们在社会上的势力和声望累代延续,各以门第自诩,互相标榜,组合成一种具有特殊身份、享有特殊权利的社会集团。魏晋南北朝时,这些世家大族被称为“大姓”、“高门”、“士族”、“著姓”、“冠族”、“右姓”。高门望族的子孙即便迁徙外地,习惯上仍举原籍或始祖发祥地的郡名作为标志,后世称之为“郡望”。

由于某一姓氏的姓源或发样、聚集、变迁之地非止一处,于是一姓常常不止一个郡望,但通常以其中一个郡望为主,以区别主从及尊卑。如赵姓有天水、南阳、金城、下邳四望,以天水赵最为尊荣。李氏有陇西、赵郡两望,以陇西李为显贵。而王姓由于姓源支脉繁多,分布广泛,郡望多达二十一望,其中以太原王、琅琊王最为著称。这样郡望成为区别宗支派系、亲疏、尊卑的一种重要标志,后世有关姓氏研究的著述,均把郡望列为主要内容,详加考辨。

在门阀制度盛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与高门望族相比,门第较低,家世不显的家族则被称为“寒门”、“庶族”。他们即使也有一定的土地、财产,其成员也有入仕的机会,但总的说来,他们在政治生活中极受压抑,其社会地位也无法与门阀士族相比。当时用以铨选官吏的“九品中正制”正是这种门阀制度的集中表现。

所谓“九品中正制”就是根据门阀家世、才行品德,由各地“中正官”采纳乡里舆论,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进行推选,以任用官吏。

但是,以家族为基础而盘踞于地方的门阀士族,很快就垄断了荐举权,其结果便是只论门阀家世,不论才行品德。出身于名门望族的“衣冠子弟”,即便无才无德,总被列为上品优先入仕,得授清贵之职,而出身孤寒的庶族子弟,即便才德超群,也被列为下品,即使入仕,也只可就任士族所不屑的卑微之职,以致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

门阀士族不仅各自控制地方权力,同时还左右朝政,国家法令又明文规定士族有荫族、袭爵、免役等多种特权。士、庶之间有严格的区别,所谓“士庶之别,国之章也”。士族自视甚高,不与庶族通婚。如有士族与庶族通婚,或就任一般由庶族人所担任的官职,称为“婚宦失类”,是十分耻辱的事,会因此而受到排挤和嘲讽。

在门阀制度下,不仅士庶界限十分严格,而且不同姓氏也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在同一姓氏的士族集团中不同郡望、堂号的宗族也有贵贱、尊卑之分。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论述: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即使在上述“四姓”中,也因门第阀阅而有等级高下之分:凡三世有位居三公者为“膏梁”,有令、仆(射)者为“华腴”,有尚书、领、护以上者为“甲姓”,有九卿若方伯者为“乙姓”,有散骑常侍、太中大夫者为“丙姓”,有吏部正副郎者为“丁姓”。

为维护、推行门阀制度,载录门第、区别族系的谱牒之学因而十分盛行。在南朝刘孝标所注的《世说新语》中,引证的家谱、家传达数十种之多。这种别贵贱、分士庶的门阀制度,不仅在魏晋南北朝时十分流行,而且影响深远,成为维护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准则习俗。南宋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对此有一段十分精辟的论述:“隋唐而上,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由簿状,家之婚姻必有谱系。历代并有图谱局,置郎中吏掌之,乃用博古通今之儒,知撰谱事”,以便使“贵有常尊,贱有等威”。

在封建社会里,最尊贵的姓氏是皇帝的姓,称为“国姓”。皇帝对有功的臣僚赐“国姓”以示褒扬,接受赐姓者无不以此为荣。

刘汉王朝时就明文规定,凡刘姓之人就可免除一切徭役,享受“六百石”的中级官吏的待遇。李唐王朝在编修姓氏书时,也明文规定了姓氏尊卑的排列。唐贞观十二年,吏部尚书高士廉奉诏撰修《氏族志》时,因沿袭魏晋南北朝旧例,以山东崔姓为第一,皇族李姓为第二,唐太宗大怒,亲自出面干涉,改李姓为第一,外戚之姓为第二,崔姓降为第三。武则天执政时,修纂《姓氏录》,改武姓为第一。

唐时,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并称“五姓七族”,门第最为清高。子女婚嫁首重门第。即使身为宰相的李义府也因不属“五姓七族”中之望族,在为其子向山东崔氏求婚时,也遭到拒绝。

最能说明姓氏贵贱,而且一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的姓氏书,当数宋朝编撰的《百家姓》。《百家姓》的前八姓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赵姓是国姓,当然位居榜首,钱为吴越王之姓,其余六姓为皇后外戚之姓。

在门阀制度下,姓氏直接影响着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婚姻问题,以至前途命运。甚至连日常交往、场面坐次亦明确有别,西晋文学家左思在《咏史》诗中曾对这种不合理现象做了尖锐的批评,诗曰:“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草。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世胄蹑高位,英俊沈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诗中“金张”指西汉宣帝时的权贵金日磾和张安世,他们的后代凭着祖先的世业,七代为汉室高官。而奇伟多才的冯唐(即诗中之“冯公”)却因出身微门,竟一生屈于人下,不能展露其才。

这种以地望明贵贱的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姓氏延续了古代以氏论贵贱的传统;列出姓氏的郡望也使姓氏在发展繁衍的过程中,有了一个比较清晰可寻的主流与支流脉络。历史上,一般姓氏,都有多个郡望,说明它们是由古代同一个或几个“根”上在不同的时期衍生出来的“分支”、旁系而已。

隋唐时期实行开科取士,任官选吏不争论出身,世家大族失去了政治特权,但却产生了一大批新的宗室亲贵和功臣元勋,即新的士族集团。到宋代,郡的行政区划已经取消,《百家姓》中所标明的“郡望”,乃是沿袭魏晋至隋唐时期所形成的名门望族的地理分布。但由于长期形成的以姓氏、郡望标明出身门第贵贱和社会地位的影响,以郡望标注姓氏的习俗,仍然十分盛行。清王士祯《池北偶谈》云:“唐人好标望族,如王则太原,郑则荥阳,李则陇西、赞皇,杜则京兆,梁则安定,张则河东、清河,崔则博陵之类,虽传志之文亦然。”这里王氏说到一个重要问题,就是由于唐代士人好标郡望、多题郡望,以致官方修史亦不详细考辨人物之家乡籍贯,而姑且题署郡望了事,时风所在,竟成为所谓修史之“原则”,造成了历史人物籍贯的极大混乱。唐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对此制颇为不满,他曾参与纂修国史,在写李义琰传的时候,因为义琰家住魏州昌乐,已有三代之久,所以如实写道:“义琰,魏州昌乐人也。”结果监修官竟指责他违背了写史原则,要他照李氏郡望改为“陇西成纪人”(事见《史通·邑里》)。

宋代人亦常以郡望自标,比如,刘攽有两种著作分别题为《彭城集》和《中山诗话》,这里,彭城和中山均为刘氏郡望,并非其人籍贯,刘攽之籍贯在临川新喻(今江西新余)。姚铉本是庐州人,却自题郡望曰“吴兴”。

明清时人也不乏标识郡望之例。如,明代郑真本是浙江鄞县人,其别集却题为《荥阳外史集》,荥阳者,郑氏郡望也。清代薛雪,苏州人,却自题郡望曰“河东”。

郡望现象到现在尚不绝迹,归因于人们的寻根念祖的观念意识。现在人们还很重视自己姓氏的来历和郡望,特别是现代寓居异国他乡的华人,大都把自己的姓氏、郡望、家谱视为命根子,常常以同姓、同郡望来联宗认亲。据资料统计,在当今台湾2200万人口中,汉族占96.4%以上,几乎每一个姓氏都保留着传统的姓氏郡望,以示不忘对故土先人的眷恋之情。台湾同胞每遇红白之事,多在门前悬挂标有郡望的灯笼,以示世人。尤其近年来随着全球寻根热的兴起,海外炎黄子孙纷纷归国,族游观先,寻根问祖。姓氏郡望成为他们追寻家世渊源,谒祖朝宗的重要依据。“姓氏郡望”这一传统的历史文化遗产,在团结海内外炎黄子孙,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等方面,仍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资料:作者:哈哈儿转贴自:恶人谷珠楼|www.fpe95.com点击数:495

C. (秦简)都写了什么小说

秦简写了《娼门女侯》、《庶女有毒》、《重生之高门嫡女》。
《娼门女侯》。古语有云,一个女人的迅猛成长,永远离不开渣男。青梅竹马的未婚夫秦思为攀附权贵,将她反绑入轿送与紫衣侯为妾。阅遍群芳的紫衣侯萧冠雪为飨宾客,将她当作玩物赐给冷面将军为奴。冷酷无情的将军裴宣为迎高贵公主,将她十两银子卖入国色天香楼。那一日,她因不愿倚楼卖笑而被鸨母毒打断气。短短三年之间,从妻到妾再妓以至身死,江小楼以为这一生永无翻身之机。谁知她命太硬,阎王不敢收,不得不再从棺材里爬出来。这一回,她退无可退,避无可避,只能直面悬崖绝境的人生。当被逼到极处的弱女子撞上煊赫权贵的男权集团,翻手反排命格,覆手复立乾坤,激起险恶世界万丈波澜!谁若再敢轻易践踏,莫怪她举起屠刀,来他个干脆利落杀伐果断尸横遍野…
《庶女有毒》。庶女有毒,相府庶女,苦熬八年,终于一朝为后,凤临天下世事难料,夫君竟然对嫡姐一见钟情,废她皇后之位,迫死她亲生子!对天发誓,若有来生,再不与人为善,绝不入宫,誓不为后!丞相府里,庶女重生,恶女归来:嫡母恶毒?巧计送你上黄泉!嫡姐伪善?狠狠撕开你美人皮!庶妹陷害?直接丢去乱葬岗!既然不让我好好过日子,谁也别想活!本打算离那些祸害发光体越远越好谁知男人心,海底针,捞不上,猜不透。发誓要彻底远离的男人却为她要死要活,上辈子的死敌表示暗恋她很多年了,还不幸被一只天底下最俊俏的无赖缠上,她重活一世只想低调做人,这些人却恨不得拉她接受万民膜拜。看来,她这辈子的清静生活——还很遥远……
《重生之高门嫡女》。那些人,气死了她的外祖母,谋杀了她的亲兄弟,践踏了她的爱情,连她唯一的生机也要被他们亲手扼杀…因为她轻信了狼子野心的继母和妹妹;因为她误信了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妄言;因为,她的高贵身份是他们心心念念要斩除的根源…葬身江水之时,欧阳暖一字一句、咬牙切齿:“日月在上、鬼神在下,欧阳暖死得冤枉,来生化为厉鬼,也不会放过你们!”再一次睁眼,欧阳暖回到了十二岁,正是她额头受伤的那一年,也是亲生弟弟落水而亡的那一年。
秦简,女,于2011年11月23日入住潇湘书院,成为潇湘书院专职VIP作家,A级签约。第一部小说:架空重生宅斗小说《重生之高门嫡女》,2011年11月23日15时发表,一经推出,就受到了网友的追捧,已完结。完成字数:1736537字

D. 主宰中国200多年历史的关陇集团是如何因一个女人落幕的

在中国封建社会鼎盛的隋唐时期,新兴的封建王族统治者与影响中国二百多年的关陇贵族之间不断产生各种冲突,面对这种情况,最高统治者不断采取措施试图巩固自身统治。

如唐太宗改写《氏族志》等措施,但收效甚微,面对这种情况,不得不思考为何关陇贵族的力量如此雄厚而难以拔除?

而后为何随着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却能迅速削弱甚至铲除绝大部分关陇贵族势力?

关陇集团,亦称关陇六镇集团或六镇胡汉关陇集团,是一个庞大的政治集团总称,这个集团最早起源于东西魏争夺战中宇文泰的八柱国。

废王立武事件沉重打击了关陇贵族集团,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自魏晋以来皇权屡受到世族势力压制的局面得到扭转。

关陇贵族的没落

从武则天上承建言十二事开始,武则天开始逐步进入政治统治领域,为进一步扩大自己的力量,武则天利用唐高宗的病弱,继续干预朝政,提拔一大批官位、地位较低的人为官,形成了支持自己的政治力量,重组外庭。

并且唐高宗也一直致力于削弱关陇贵族的力量,大肆打击关陇贵族势力,先祖的例子就是策划了国舅长孙无忌谋反案等一批削弱关陇贵族的措施,关陇贵族从此一蹶不振。

E. 南北朝侨姓高门王谢袁萧入唐朝后除了兰陵萧氏均告没落,北朝的王崔卢李郑纵贯整个唐朝,难道王谢在六朝时

谢安(320年-385年),字安石,东晋名士、宰相,汉族,浙江绍兴人,祖籍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大名士谢尚从弟。

少以清谈知名,初次做官仅月余便辞职,之后隐居在会稽郡山阴县东山的别墅里期间常与王羲之、孙绰等游山玩水,并且承担着教育谢家子弟的重任。

后谢氏家族朝中人物尽数逝去,才东山再起。又成功挫败桓温篡位,并且作为东晋一方的总指挥,面对前秦的侵略在淝水之战以八万兵力打败了号称百万的前秦军队,致使前秦一蹶不振,为东晋赢得几十年的安静和平,战后功名太盛被晋孝武帝猜忌,往广陵避祸。后病死,谥号文靖。因追赠太傅,故后世称其为“谢太傅”。

F. 尊重地位低的人成语

名门望族
关于家族的成语及解释如下:
【富室豪家】:指富贵显赫家族。

【高门大户】:高门:旧时指富贵之家;大户:声势显赫的家族。有钱有势的人家。

【高门大族】:高门:显贵的家族;大族:声势煊赫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高门巨族】:高门:显贵的家族。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光宗耀祖】:宗:宗族;祖:祖先。指子孙做了官出了名,使祖先和家族都荣耀。

【接绍香烟】:香烟:祭祖时所燃的烟香。旧时比喻生养子孙,使家族繁衍不断。

【接续香烟】:香烟:祭祖时所燃的烟香。旧时比喻生养子孙,使家族繁衍不断。

【聚族而居】:聚:聚集;族:家族。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

【亢宗之子】:亢:庇护;宗:宗族。能维护、扩大家族权势的人。也形容光宗耀祖之人。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前一“老”:敬老。尊敬自己家族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族的长辈。

【龙生龙,凤生凤】:原用以宣扬血统论。后也指家族环境对人的影响。

【名门大族】: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名门望族】:名门:豪门。高贵的、地位显要的家庭或有特权的家族。

【朋坐族诛】:坐:坐罪,判以罪名并给予惩罚;族:家族;诛:杀掉。有点朋友关系的人被判罪,整个家族都被杀掉。指株连治罪,残酷镇压。

【破家鬻子】:鬻:卖。家族毁坏,卖儿卖女。比喻困苦之极。

【七窝八代】:詈词。指全部眷属家族。

【清官能断家务事】: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只有更公正的官吏才有可能断定谁是谁非。

【辱门败户】:指败坏门风,使家族受到差异辱。

【世家子弟】:世家:古代称世代显贵的家族。指门第高,世代做官人家的子弟。

【望门贵族】:望:声望;门:家族。有声望的豪门贵族。旧指富贵人家。

【窝儿里反】:发生在家族或集团内部的冲突。

【窝里反】:发生在家族或集团内部的冲突。

【一夫得道,九族升天】: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族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一人得道,九族升天】: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族都随之升天。比喻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势。

【一子悟道,九族升天】:九族:本人的父、祖父、曾祖、高祖和子、孙、曾孙、重孙。一个孩子领悟天道,整个家族都能升到天堂去。

【昭穆伦序】:昭穆:宗庙或墓地的辈次排列;伦序:伦常次序。指家族中的长幼辈分。

【折而族之】:推翻他,而且杀他的家族。

【支叶硕茂】:支:同“枝”;硕:大;茂:茂盛。枝叶大而茂密。比喻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枝叶硕茂】:硕:大;茂:茂盛。枝叶大而茂密。比喻子孙繁衍,家族兴旺。

【祖宗家法】:封建时代祖先制定的家族法规。

G. 求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及副要人物的介绍(黑道校园言情类的,主人公都很有钱的那种,世界首富)

别人的我复制不了,我给你我自己写的吧。
姓名:慕容若倾
年龄:17
性别:女
身份:世界排名第一“紫歆”集团CEO;世界排名第一杀手“Devil”;世界排名第一组织“泠寒”宫宫主“Etevnal”(因为泠寒宫的实力太强,十以内的黑帮都敌不过,并且这个十以外也是若倾宽宏大量批准才得);黑道至尊“Courage”;各国皇室“允漓”公主;世界著名服装设计师“Satisfactory”;世界著名舞后“Necklace”;世界著名音乐天后“Diamond”;世界著名调酒师“Pute”;天才少女“Pride”;世界排名第一记忆高手“Foam”……
性格:眼睛里透露出来的光芒能瞬间将人秒杀,是个典型双面人,当然,也会笑,只不过属于那种笑里藏刀类的冷艳女子
爱好:杀人,喜欢喝自己调的酒“淡紫之恋”
武器:一把名为“沐冰”的剑和一条由千年曼陀罗蛇而制的鞭子
智商:500以上
最喜欢:勿忘我,黑色
样貌:一头淡紫色的长发缠绕腰间,妖娆的身材令人羡慕,右眼中暗藏着一朵紫色的彼岸花,薄薄的嘴唇让人的心疼得撕心裂肺,俏皮的脸蛋上镶嵌着一双妩媚的眼睛,真是倾国倾城呢
——————————————————————————————
姓名:楚曦语
年龄:17
性别:男
身份:亚洲排名第一楚氏集团第一继承人;全球排名第五(为啥是第五呢,因为若倾的集团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第二,三,四的位置没人敢上)“凌晓”集团幕后CEO之一;空手道黑带;在黑白两道颇有名气的人物,代号“冽”;萦梦学院五大王子之“语王子”……
性格:一旦爱上了一个人,会为她粉身碎骨,在所不辞
爱好:一语惊人
武器:因为不是黑道的人,所以……无
智商:400以上
最喜欢:薰衣草,紫色
样貌:那样墨黑俊秀的眉毛,还是那样英挺坚实的鼻梁,还是那样优美精致的唇线,还是那样柔软流动的眼眸,就像赤道沙滩沿线的海洋,清澈而温暖。只不过面部轮廓相比十年前七岁的他,已经去掉了稚嫩,蜕变得深刻成熟而完美。暗紫色的头发更衬托出了他的高贵
——————————————————————————————
姓名:宫天昊
年龄:17
性别:男
身份:亚洲排名第二宫氏集团第一继承人;全球排名第五(为啥是第五呢,因为若倾的集团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第二,三,四的位置没人敢上)“凌晓”集团幕后CEO之一;空手道黑带;在黑白两道颇有名气的人物,代号“焰”;萦梦学院五大王子之“昊王子”……(还有一个神秘身份,亲们看下去就知道了)
性格:沉默是金,对着自己爱的人会很孩子气
爱好:不详,这个地球没人知道他在想什么,但自从若倾出现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不一样了
武器:原因同上
智商:400以上
最喜欢:栀子花,咖啡色
样貌:耀眼的栗色头发,英挺的背脊,修长的双腿,脖颈间那条链子与窗口射入的朝阳相接,银光哗地涣散开来,将他的全身包围,蒸腾出七色的幻彩,我的眼睛几乎要被这样的光芒灼晕
——————————————————————————————
姓名:冷傲冰
年龄:17
性别:男
身份:亚洲排名第三冷氏集团第一继承人;全球排名第五(为啥是第五呢,因为若倾的集团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第二,三,四的位置没人敢上)“凌晓”集团幕后CEO之一;空手道黑带;在黑白两道颇有名气的人物,代号“冷”;萦梦学院五大王子之“冰王子”……
性格:冷啊,能和北极媲美
爱好:冷死人不偿命
武器:不用说啦
智商:400以上
最喜欢:蓝玫瑰,冰蓝色
样貌:阳光折射进他的眼睛,深沉幽暗的眼底,一瞬间,飞快掠起一泓亮蓝的火花!即刻便迅速沉静下来,如雨后天空的微蓝铺满整个眼瞳
——————————————————————————————
姓名:颜梓诺
年龄:17
性别:男
身份:亚洲排名第四颜氏集团第一继承人;全球排名第五(为啥是第五呢,因为若倾的集团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第二,三,四的位置没人敢上)“凌晓”集团幕后CEO之一;空手道黑带;在黑白两道颇有名气的人物,代号“承”;萦梦学院五大王子之“诺王子”……
性格:温柔大帅哥,爱上她,其他女人统统都是浮云
爱好:和若倾在一起(后来的,之前:不详)
武器:呼,好烦呐
智商:400以上
最喜欢:绣球花,墨绿色
样貌:光洁白皙的脸庞,透着棱角分明的冷俊;乌黑深邃的眼眸,泛着迷人的色泽;那浓密的眉,高挺的鼻,绝美的唇形,无一不在张扬着高贵与优雅,这,这哪里是人,这根本就是童话中的白马王子嘛
——————————————————————————————
姓名:纪以辰
年龄:17
性别:男
身份:亚洲排名第五纪氏集团第一继承人;全球排名第五(为啥是第五呢,因为若倾的集团实在太强大了,以至于第二,三,四的位置没人敢上)“凌晓”集团幕后CEO之一;空手道黑带;在黑白两道颇有名气的人物,代号“熙”;萦梦学院五大王子之“辰王子”……
性格:花花大少,若倾的出现,他开始了脱胎换骨的改变
爱好:去酒吧,女人,但有因为若倾的出现,世界都颠倒了
武器:没有啦
智商:400以上
最喜欢:红色虞美人,火红色
样貌:干净光滑得几近完美的皮肤,挺拔有型的鼻子,唇角有天生的微微上翘,似乎每时每刻都装满了让人欲罢不能的浓情蜜意……特别是这双迷人的眼睛,像日光下闪着粼粼波光的无垠大海,有一种格外慑人的魔力,那么、那么迷人,连时间都要被这眼神凝滞了……
——————————————————————————————
姓名:南宫可可
年龄:17
性别:女
身份:亚洲排名第六南宫集团第一继承人(这个第六是她爸爸硬挤进来的,迟早会被再挤回第二十几去!);萦梦学院公认的公主“可可公主”(省略号也免了)
性格:双面人,一面在五大王子前是个娇滴滴的女孩,一面在别人面前狠毒霸道
爱好:黏在五大王子的身边
武器:她什么都不是,但还算得上是个人,还哪来的武器?
智商:100以上
最喜欢:王子喜欢的所有东东
样貌:长的还可以,但从不“可可”,她,不可爱,不可人,但很可恨
——————————————————————————————

H. 李世民欲打倒的山东士族究竟有多强

零、诛杀建成后 李世民“左右多是东人”

大唐武德九年(公元626年)七月,也就是玄武门之变一个月后,李世民就迫不及待的宣布了一个重要的人士变动,他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 。”此一去山东(崤山以东的统称,下同)就是半年时间,直到武德九年冬天,魏征才风尘仆仆的回到长安。值得注意的是,魏征,山东人士,小族之家,境况孤贫。

次年,也就是贞观元年,青州发生谋反事件。刚刚改任殿中侍御史的崔仁师,成为唐太宗李世民心中最佳的平叛人选。崔仁师不负所望,采取了“宽慰”的办法,很快就平息了“青州叛乱”。值得注意的是,崔仁师,山东人士,高门中的破落户。

贞观元年,《资治通鉴》还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唐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从这一记载来看,唐太宗在说到山东人和关中人的时候,总是分开来说,或许内心还多少对山东人有所偏见。而身为殿中侍御史的张行成听了这句话,提出了意见:“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对于这些话,唐太宗颇为赞赏,后来又让张行成“预议大政”。再次需要注意的是,张行成,山东寒族,曾在王世充那里任职,与山东崤山以东的统称,下同各种势力有广泛联系。

此外,玄武门事变后,因功被封为右卫将军、长平郡公的张亮,山东人,曾以农为业,家境贫寒;尚书左丞戴胄,山东人,出身低微;名臣马周,山东寒士……

从现有史料看,崔仁师平定“青州叛乱”之后,山东地区就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叛乱事件了。可见,通过拔擢山东寒士,有效的巩固了大唐对山东地区的统治。

四、 阐史君说:利益的天平上,关陇集团为何不选择山东高门士族?

李唐皇室出自关陇地主集团,而要实现全国范围的有效统治,就山东地区而言,需要拉拢山东势力,因此本质上来说,唐太宗所做的,也可以看做是在平衡各个集团的利益。

但唐太宗拉拢的“山东势力”,为什么不是传统的山东高门士族呢?

一方面,是因为传统的山东士族在经历了南北朝的混乱,以及隋末农民起义之后,政治上已走向衰落,甚至还出现了“全无冠盖”的说法。

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唐太宗本人出身关陇集团,他内心所想的,更多的是抑制“山东门阀”,进而来扬“关陇门阀”,这一点在后来修订的《氏族志》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说白了,《氏族志》就是想借助皇权,尊关陇贵族门阀,卑山东高门士族。

此外,还有一点,那就是跟“功业”有关。本文所提到的“山东微族寒门”之士,可以说为大唐建立了不少的功勋,正如唐太宗自己所说,这些人是“以忠孝学艺从我定天下者”。换句话说,曾跟随唐太宗“定天下”或者是立过其他功勋的人,才是唐太宗拔擢的对象。

当然了,无论如何,唐太宗拔擢山东寒士的做法,客观上也是对“关中本位”政策的微调,不仅有利于对山东地区的统治,更重要的是,也形成了一个融合各方人才的统治集团,为贞观之治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就这样,在解决好了山东地区的问题后,一个崭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I. 东魏集团董事长是谁

东魏集团董事长是高欢。
东魏(534年―550年)北朝的朝代之一,从北魏分裂出来的割据政权。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河南安阳市北),以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为别都,高欢坐镇晋阳遥控朝廷,有今河南汝南﹑江苏徐州以北,河南洛阳以东的原北魏统治的东部地区,[1] 仅有一位皇帝,约十七年。北魏政权在魏末各族人民的起义打击下摇摇欲坠,统治阶级内部展开了激烈的权利争夺。尔朱荣发动河阴之变,控制了北魏中央政权。534年,权臣高欢所立的皇帝北魏孝武帝元修不愿做傀儡皇帝,被迫逃往关中投奔关陇军阀宇文泰。高欢拥立年仅十一岁的北魏孝文帝的曾孙元善见为帝,即东魏孝静帝,东魏开始。高欢掌权期间土地兼并情况严重,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尖锐,且屡败于劲敌西魏宇文泰。550年,孝静帝禅位于高欢之子高洋,东魏灭亡。
http://ke..com/view/160958.htm#5
高欢;北齐神武帝高欢(496年-547年),鲜卑名贺六浑,祖籍渤海蓨(今河北景县南)。北朝东魏权臣。因祖犯法,遂移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北,一说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固阳县),成为鲜卑化汉人。他曾参加杜洛周起义军,继归葛荣,为亲信都督。后叛降尔朱荣,并收编六镇余部,镇压青州流民起义,任第三镇酋长、晋州刺史。他竭力调和汉胡关系,依靠鲜卑族和汉族高门,扩充政治实力。普泰二年(532),起兵消灭尔朱氏残余势力,以大丞相控制北魏朝政,永熙三年(534)逼走北魏孝武帝,另立孝静帝并挟其迁都邺城。高欢专擅东魏朝政16年。其子高洋取代建立北齐,追高欢为献武皇帝。

J. 详细介绍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魏文帝曹丕篡汉前夕即延康元年(220)由魏吏部尚书陈群制定。此制至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以魏晋之制为例,其主要内容为:

①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州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任。任中正者本身一般是九品中的二品即上品。郡中正初由各郡长官推选,晋时改由州中正荐举,中正的任命权掌握在司徒府。州郡中正都设有属员,称为“访问”。一般人物可由属员评议,重要人物则由中正亲自评议。

②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家世又称“簿阀”、“簿世”,指被评者的族望和父祖官爵。中正对人物的道德、才能只作概括性的评语,称为“状”。如曹魏时中正王嘉“状”吉茂为“德优能少”。西晋时,中正王济“状”孙楚为“天材英博,亮拔不群”。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但类别却只有二,即上品和下品。一品无人能得,形同虚设,故二品实为最高品。三品西晋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为卑品(下品)。

③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为选官的根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又称“乡品”,和被评者的仕途密切相关。任官者其官品必须与其乡品相适应,乡品高者做官的起点(又称“起家官”)往往为“清官”,升迁也较快,受人尊重;乡品卑者做官的起点往往为“浊官”,升迁也慢,受人轻视。

④中正评议人物照例三年调整一次,但中正对所评议人物也可随时予以升品或降品。一个人的乡品升降后,官品及居官之清浊也往往随之变动。由于中正品第皆用黄纸写定并藏于司徒府,称“黄籍”,故降品或复品都须去司徒府改正黄纸。为了提高中正的权威,政府还禁止被评者诉讼枉曲。但中正如定品违法,政府要追查其责任。

九品中正制度是继承东汉官吏选拔制度又加以改革的结果。东汉选拔官吏,主要是依据儒家的道德行为标准,宗族乡党的评定成为政府选拔官吏(具体途径是察举、征辟)的主要甚至唯一的依据。汉末大乱造成人士流移,给乡闾评议带来困难,用人不可能一一核之乡闾。曹操当政的二十多年中,用人“决于胸臆”、“各引其类”的情况大量存在。然乡闾评议并未完全废弃,史称曹操平定荆州时,托当地大名士韩嵩“条品州人优劣,皆擢而用之”;又称替曹操主持选举的崔琰、毛■“总齐清议,十有余年”,所谓“总齐清议”就是掌握和平衡各地的清议。曹操对乡闾评议并未笼统否定,反对的只是汉末乡闾评议中产生的弊病。他纠正的办法一是提倡“唯才是举”,以反对虚伪道德和名实不符;二是压制朋党浮华和私人操纵选举,力图将选举之权控制在政府手中。如韩嵩之条品荆州人士,就不同于汉末名士私人操纵的乡闾评议,而与后来中正由政府任命并向政府负责的情况更为近似。九品中正制的许多特点在曹操当政时期已有萌芽,曹丕、陈群进一步加以制度化(见魏武帝曹操)。

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梁朝史学家沈约甚至说它是“盖以论人才优劣,非谓世胄高卑”。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九品中正制不仅成为维护和巩固门阀统治的重要工具,而且本身就是构成门阀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南朝时期,在中正的评议中,甚至父祖官爵的高低也无关重要,所重视的只是魏晋间远祖的名位,而辨别血统和姓族只须查谱牒,中正的品第反成无足轻重的例行公事。在十六国和北朝时期,由于各政权具有少数民族统治的性质,九品中正制的作用不能与两晋南朝相提并论。后赵主石勒曾清定九品,石虎亦恢复雍秦二州望族免役特权,但似乎并未设中正之职。北魏初、中期,未行九品中正制。崔浩曾欲恢复分别族姓的做法,因而被杀。孝文帝改制,班定族姓,始立九品中正制。但自河阴之变后,此制亦流于形式。到了隋代,随着门阀制度的衰落,此制终被废除。

热点内容
外资愿意投资的股票 发布:2025-08-14 13:22:16 浏览:823
海外市值多少亿美元 发布:2025-08-14 13:20:52 浏览:598
炒股股票怎么转让 发布:2025-08-14 13:08:18 浏览:547
好的电子主动基金有哪些 发布:2025-08-14 13:05:29 浏览:155
个人股权质押如何申请 发布:2025-08-14 13:04:50 浏览:282
炒期货怎么看指标 发布:2025-08-14 13:03:05 浏览:777
炒股窗户纸怎么打 发布:2025-08-14 12:45:30 浏览:499
信用货币为什么能够存在 发布:2025-08-14 12:14:37 浏览:476
平安怎么购买期货 发布:2025-08-14 12:14:03 浏览:89
虚拟货币怎么方便生活 发布:2025-08-14 12:10:04 浏览: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