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股票
Ⅰ 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有哪些
1、《歌女红牡丹》是由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张石川执导,洪深编剧,胡蝶、王献斋主演的剧情片,于1931年3月3日在上海光陆大戏院试映、1931年3月15日在新光大戏院公映。该片讲述了歌女红牡丹在嫁给生活堕落的丈夫陈发祥后,不仅受尽折磨和痛苦,艺术生涯也走向衰落,但她毫无怨言终将丈夫感动的故事。
Ⅱ 赵丹周璇等人主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是
《马 路 天 使》是明 星 影 片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袁牧之执导,赵丹、周璇、魏鹤龄等主演。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1937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Ⅲ 赵丹周璇等人主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是
出自1937版的《马路天使》。
该片以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都市生活为背景,讲述了社会底层人民的遭遇以及歌女小红与吹鼓手陈少平之间的爱情故事。1937年,该片在中国内地上映。
剧情简介
1930年代,小云(赵慧深饰)和小红(周璇饰)被人骗到上海卖给琴师和妓院老鸨夫妇,小云被迫做了暗娼,小红年纪尚小,又天生有一副好嗓子,便随琴师去茶楼终日卖唱。姐妹两人住在贫民窟,在她们对面,住的分别是报贩老王和吹鼓手陈少平(赵丹饰)。
因为闲来无事时陈少平常同小红对窗玩闹,两人对彼此都逐渐产生感情。小红卖唱时被流氓古成龙缠上,对方欲强霸她为妾,小红找陈少平商量对策,两人本想借助律师将正义伸张,不想律师双眼只认钱,无奈之下只得逃走,而这一过程中,老王对小云由怜生爱,可是小云却因自卑不敢正视。
琴师偶知陈少平与小红下落,放风给古成龙,古成龙赶到小红住处时,屋里只有她和小云,两人生命危在旦夕。
Ⅳ 明星影片公司的拍摄影片简介
“明星”最早的四部试验影片,有三部是滑稽片,第四部是所谓时事片;都是郑正秋编,张石川导演的。头一部叫《滑稽大王游华记》。那时卓别林主演的影片正在上海走红,张石川想叫这位滑稽大王也替自己赚几张钞票,就请郑正秋编了这么个故事:假设卓别林到了上海,由于生疏,闹了一连串的笑话。扮演卓别林的是曾在“新世界”马戏班里当小丑的英国人李却·倍尔。
第二部笑片也是郑正秋编的,叫作《掷果缘》。描写一个水果商人爱上医生的女儿,为讨好医生,故意弄坏一家俱乐部的楼梯,替医生制造了大批病人。医生发了一笔财,有情人也成眷属。由郑正秋和郑鹧鸪分饰商人和医生。扮女儿的名叫余瑛。
第三部影片叫作《大闹怪剧场》。这回,不仅有卓别林,还有罗克(有人翻作“神经六”,也是当时有名的美国滑稽明星),二人相遇于剧场大打大闹,搞得天翻地覆。内容很像张石川过去拍的《脚踏车闯祸》,只是更胡闹了,主角卓别林和罗克这回都是假洋鬼子,由郑鹧鸪和严仲英扮演。
第四部时事片叫作《张欣生》,是郑正秋根据当时浦东一件杀父凶案编写的。在这不久以前,上海出过另一桩谋杀案,就是洋行职员阎瑞生图财杀死妓女王莲英。这件事惊动整个上海滩,阎瑞生的朋友陈寿荫利用死人发财,组织“中国影戏研究社”,拍了一部《枪毙阎瑞生》的电影。陈寿荫自演阎瑞生,又约王莲英一位小姊妹扮演莲英,大买噱头。片子一出,风头十足。张石川看得心热,决定也拍一部时事片。他拍这部《张欣生》,过于卖力,以致把凶手杀人的种种残酷过程都淋漓尽致地拍进镜头去了。结果,因为“惨无人道,不忍逼视”,连反动当局都认为太刺激,把它禁演了。
可是事实证明三部滑稽短片依然赛不过美国笑片,没有人看。《张欣生》又遭禁演,大家决定回过头来再试试郑正秋的“长篇正剧”的主张。于是,《孤儿救祖记》就应运而生了。
《孤儿救祖记》是“明星”第一部正式出品。也可以说有了它,才有了真正的“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这是一部根据郑正秋“教化”社会的主张编写的家庭伦理片,导演还是张石川。故事写富翁杨寿昌听信侄子道培谗言,逐走怀孕的寡媳蔚如。十几年后,蔚如的儿子余璞长大,又在杨寿昌办的学校读书,此时杨已发现道培种种不端,不再信任他了。道培怀恨在心,想杀叔夺产。动手这天,恰巧余璞来访,孩子机智勇敢地救了祖父,一家从此团圆。蔚如感到沉冤大白得力于学校,拿出家产一半兴办义学,广收贫家子弟入学。这样的故事今天看来老掉牙了,可在那时候却很能投合社会上一般人的心理。所以,片子一出来,大为轰动。
在《孤儿救祖记》以前,“明星”还没有基本演员,除了郑正秋、郑鹧鸪,其余的演员都是临时拉来帮忙的,这部影片需要四个主角,郑鹧鸪和郑正秋的儿子小秋(这年他不过十来岁,正好扮余璞)分饰祖孙二人,道培一角特请已在《滑稽大王游华记》和《张欣生》中上过镜头的王献斋担任,女主角蔚如叫谁扮演呢?一时还没着落。张石川就四出奔走,张罗开了。
说起物色演员来,张石川也真花过不少心血。不过他的作法有些像押宝,总带很大的冒险性,譬如王献斋,本是一家眼镜公司的验光员,人很老实、正派,不知怎的张石川认为他富于面部表情,可以拍戏。每次去修眼镜,都要劝说他辞去公司职务,来作演员。王献斋终于被他拉了进来。在《孤儿救祖记》里,他把道培演得相当出色。从此,张石川就专派他演反派角色,后来,他伴随胡蝶演了几十部影片,成为著名的“银幕坏蛋”。
现在,剩下蔚如一角,张石川经过一番盘算看中了一位在一家烟草公司作打字员的姑娘。她叫王汉伦。这位姑娘装束时髦,英语流利,是当时少见的摩登女郎。让一位摩登女郎扮演寡居的贤妻良母,似乎又有些冒险,王汉伦初上银幕,却比较称职地完成了自己的角色,替早期的中国电影刻画了一位温柔、坚韧的旧式妇女的形象。明星公司最早的三部“正剧”长片《孤儿救祖记》、《玉梨魂》和《苦儿弱女》都是她主演的。从此,王汉伦也成了中国电影早期的女明星中的一位红角。
Ⅳ 明星影片公司的发展史
明星影片公司大门 1922~1937年
1920年前后,上海开设交易所之风甚盛。张石川,他用要办大同交易所的那2000元,与郑正秋合作,又约上周剑云、郑鹧鸪,后来又加上任矜苹,五人一共凑了万把块钱,对外号称5万资本,取下了大同交易所那块牌子,换上另一块“明星影片股份有限公司”的招牌。这家后来被称为中国资格最老的电影公司就这样草草诞生了。那是1922年3月。“明星”成立后,先办影戏学校,一为培养人才,二为安插由“大同”转过来的人员。半年后开始拍片。当时,连个简陋的摄影棚也没有,还是租用劳罗的小摄影场露天工作的。
Ⅵ 求中国电影发展史
您好,你问的问题太笼统了,包含的范围实在是太大了,不是几万个字能说的了的,所以,我建议您到书店去找找这类书籍。
其实一本书所能说的也只是一部分而已,不能把您想要的都说清楚
(上面的几个回答都只是冰山一角,说明不了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找些书来看看,会有所了解的~)
Ⅶ 1937年由袁牧之指导赵丹周璇等人主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是
1937年由袁牧之指导赵丹周璇等人主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的电影是《马路天使》。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上海。在马路上谋生的又一天生活结束了,乐队的吹鼓手小陈、报贩老王、理发师、失业者、小贩这几个“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把兄弟组成的“雄赳赳”的队列,回到了太平里低矮的小阁楼。
小陈和老王的住处正好与邻居小云、小红姐妹的住处对窗而临。这姐妹俩因家乡失陷,从北方流落到上海,被一个琴师和他的鸨母妻子所霸占,从此过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生活:小云为鸨母卖笑赚钱,小红则终日随琴师出入茶楼酒馆卖唱。
天真无邪的小红与机灵诙谐的小陈两情相悦,经常临窗以歌声和琴声传递情意。而内心经受着重创的小云也在暗中恋着小陈,但小陈却因小云干的营生而瞧不起她。只有老实善良的老王很关心小云。
Ⅷ 中国电影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
中国美术片从形式到内容都极富有民族风格和特色。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美术片是中国影片在国际上获奖最多的一个片种。新闻纪录片已向纵深发展,充分利用丰富的资料,系统地编辑一些重要的文献片,并对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与重要事件进行综合报道、专题报道;还注意表现人物和人物的精神世界,抓住真人真事中丰富的细节,以情动人。科教片也有新发展。电影厂在原有的基础上陆续增建八一电影制片厂、儿童电影制片厂、珠江电影制片厂、西安电影制片厂、峨嵋电影制片厂、潇湘电影制片厂、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天山电影制片厂、福建电影制片厂、广西电影制片厂、青年电影制片厂、深圳影业公司、云南电影制片厂13个主要生产故事片的电影制片厂和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上海电影译制厂和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1958年在北京建立了中国电影资料馆,1989年在该馆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并创办《当代电影》和《电影信息报》。电影工业和科研方面都有相当大的发展。国产电影器材已基本上可以解决放映和制片需要,还研制成功立体电影、环幕电影等 。全国放映单位已达14万之多,比1949年增长了350倍。1960年成立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1979年改组为中国电影家协会,颁发电影金鸡奖;影协下设中国电影出版社;还编辑出版《大众电影》,举办电影百花奖评选活动 。自1980年起每年由文化部(1986年起改由广播电影电视部)对上年度的优秀影片颁发政府奖。中国电影发展的关键在于提高质量,开拓新的题材和体裁,继承和发扬中国电影的优秀传统,借鉴外国影片的经验,创作出既有中国特色、民族风格又有国际水平的影片。
2008年中国电影发展状况
2008年共有44部影片出口到61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票房收入总计超过2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5%。其中《功夫之王》取得6.7亿元、《赤壁》1.936亿元、《长江7号》1.497亿元。研究制订了《广播影视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积极协调商务部,对36家重点企业和39个重点项目从信用保险、资金奖励等方面予以支持。继续牵头组织国内影视机构联合参加戛纳国际影视节展,重点加强海外营销和宣传推广力度。2008年各影视机构仅通过参加国际影视节展,出口额已经达到近千万美元。
对外交流合作程度不断加深。2008年共有270部次影片参加116个国际电影节,其中有39部影片在23个国际电影节上获得68个奖项。在日本国际电影节期间举办的“2008东京中国电影展”上,日本首相麻生太郎会见了中国代表团并全程观看了中国影片《赤壁》。主办了中国-东盟广播电视高峰论坛,发表了推动中国与东盟广播电视领域更深入广泛合作的《北京声明》。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的交流合作,培训了80多个发展中国家的300多名广播影视从业人员。抓住奥运契机,加强了与境外主流媒体的交流合作。
更详细的看
http://ke..com/view/125697.html?wtp=tt
Ⅸ 中国早期有哪些电影公司
1.中国早期电影公司介绍——商务印书馆活动影戏部1918年
商务印书馆, 活动影戏部
商务印书馆
1897年由夏粹芳、张元济等人在上海创办的商务印书馆,是中国近代最早的大型出版机构。1917年该馆所属印刷所照相制版部开始兼营活动摄影业务,曾拍摄《商务印书馆放工》、《上海焚毁存土》等短纪录片。
1918年正式成立活动影戏部,陈春生任主任,任彭年为助手,并修建厂房,扩充设备,制定有关制片和租借的章程。
按照“抵制外来有伤风化之品,冀为通俗教育之助”、“表彰吾国文化”的制片方针,先后摄制风景、时事(新闻)、教育、古剧(戏曲)、新剧(故事片)等短片40余部。其中,风景片有《西湖风景》、《泰山名胜》等;时事片有《美国红十字会上海大游行》、《东方六大学运动会》等;教育片有《女子体育观》、《驱灭蚊蝇》等;古剧片有《春香闹学》、《天女散花》(1920年) 、《死好赌》(1921年)、《猛回头》等。
1923年前后转向长故事片制作,先后拍摄《大义灭亲》、《孝妇羹》、《爱国伞》等7部。由于拍片的教育目的与市场经营产生矛盾,商务印书馆领导对此意见也有分歧。1926年活动影戏部和馆本部分离,另组国光影片公司,终因营业亏损于1927年停办。1932年在日寇的炮火中,商务的电影拷贝和商务的几乎所有文件一起毁灭,商务在电影业的最后痕迹就此消失。
2.亚细亚影戏公司。
中国最早的电影公司如同中国最早的专业电影院一样,是由西方人建立的。那时的中国有4亿人口,已经被认为是世界最大的电影市场。很多西方的冒险家纷纷来到中国,想靠拍摄电影赢利。经过一段个人的零散拍摄活动,中国第一家正式的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于1909年在上海成立,创始人是美籍俄裔商人本杰明·布拉斯基。尽管该公司的事业并不成功,但它提供的资金和设备却方便了张石川和郑正秋这两位早期中国电影的代表人物走上影坛。
Ⅹ 中国银幕第一位女演员是谁
中国银幕第一位女演员是严珊珊。
1913年2月26日严珊珊出演了《庄子试妻》,在影片中饰演婢女,成为中国影片中第一位女演员。《庄子试妻》,片长3本,是《蝴蝶梦》中的“扇坟”一段。
影片由黎民伟自己编剧并反串扮演女主角庄子之妻;黎民伟的妻子严珊珊扮演扇坟的婢女一角。她因此成为香港乃至整个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女演员。
严珊珊个人生活
严珊珊,1914年1月7日与黎民伟结婚,严珊珊还是一位热衷社会活动的女性,因担心不能满足丈夫对家庭和爱情的期望,便在暗中物色美丽又有才华的贤惠女子,1919年她遇见了林楚楚,主动为黎民伟和林楚楚撮合,并于她无大小之分,彼此平等相待。
黎民伟于1924年开始拍摄根据《聊斋》改编的影片《胭脂》,这是香港第一部长故事片,由黎北海编导,黎民伟和林楚楚主演。该片在新世界戏院公映时,卖座很好,林楚楚由此成为第一代女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