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弟一个玩股票的人
⑴ 中国第一个上一百元的股票
亿安科技。
自1990年12月19日中国股市诞生以来,概念股就如影随形、层出不穷,从中国最早的“三无”概念股(中国上市公司中公司的股本结构中无国家股、无法人锁定股、无外资/B股)或称“五无”概念股(中国上市公司中公司的股本结构中无国家股、无法人锁定股、无外资股、无内部职工股和无转配股,所有股份全部都是社会公众股,即完全由可流通股构成的股票),到先引出中国股市1999年“5·19”大涨行情、后又催生出中国的第一只百元股亿安科技(000008)的“网络”概念股(指上市公司介入到信息网络产业,包括有线电视网、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开发、互联网服务中的一种行为)。
中国的第一只百元概念股亿安科技(000008)出现于2000年2月15日,当日,亿安科技股票凭着“高科技概念”突破百元,最高上冲到105.74元,收报于104.88元,成为中国的第一只百元股。随后两日继续上冲,2000年2月17日最高价126.31元。现在虽已过去10多年,但追忆起来,不仅仅是聊增些饭后谈资,抑或还有些许借鉴意义。
⑵ 中国第一只股票是什么股票
你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中国第一只股票是 流动,才是股票的生命 如果说“小飞乐”的诞生是秦其斌的创举,那么“小飞乐”股票的流通则是黄贵显的成就。 在一张拍摄于1986年9月26日的黑白照片的背面,黄贵显记下了这样一段话:“代理股票交易第一天,第一个进营业厅的是一个推着轮椅的顾客,他是6点前来的。因为外面人多,公司提前半小时开门营业。”这是他的相册中众多关于股票记录的镜头之一。 实际上,在飞乐音响以及随后的延中实业成功发售后不久,作为“证券商”代表的秦其斌,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难题:买了股份的人,能不能变现出去?在现实中,虽然股票能够保本付息,但是如果遇到婚丧嫁娶之类的急事,或者干脆就是持股人不想再持有,想把这些股份转出去变现,怎么办? “有女总要出嫁,有儿总要结婚。这样不嫁不婚的,难道只好等着老死吗?”黄贵显听到这种抱怨时,很受刺激。于是,他和同事胡瑞荃等开始设计方案,并向人民银行打报告要求放开股票交易。1986年8月,上海市政府召开会议,听取关于股份制的汇报,胡瑞荃到会做了《股票的生命在于流动》的发言,反映市民“有女要出嫁,有儿要结婚”的呼声。这次会议后,证券股票交易的方案被批准了。 1986年9月26日,在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新中国第一家证券交易柜台——静安证券营业部诞生了,上市交易的只有飞乐音响和延中实业两只股票。9点正式开盘,飞乐音响开价55.6元,比起一年多前的股价,涨幅超过了10%,当天上市的100股股票不到一个半小时即被抢购一空。 开市不到两个月,中国终于有了股票柜台交易的消息,传到了世界很多地方。 1986年11月23日,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当时的董事长凡尔霖闻讯而来。在此之前,邓小平在接见凡尔霖时,将一张飞乐音响的股票,当作礼物赠送给凡尔霖。深谙股票之道的凡尔霖看到股票上不是自己的名字,执意要亲自到上海去过户。 20年过去,黄贵显对那天的情景依然记忆犹新。工作人员在小飞乐股票上写好凡尔霖的名字,盖好章。凡尔霖问,要多少过户费?陪同来的人民银行上海分行行长李祥瑞说,免了吧。凡尔霖笑着说:“还是你们中国好,不像我们美国,只认钱。不过今后你们买美国股票,要过户,我可不能给你们免费。” 股票柜台交易,得到了上海市民的热烈拥护。开业之后,上海南京西路1806号静安证券业务部外,排队的人经常能在街上绕好几个圈,长得看不到队尾,以至引起了交通管理部门对交易所的不满。 静安证券交易所的成功,使决策者产生了信心,也促使更多的老百姓愿意投入到股票投资理财中。在这种情况下,1990年11月26日,经国务院授权,由中国人民银行批准建立的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这是建国以来内地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几天之后,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证券交易所试开业。 随着证券交易所的成立,股市风云以及沉浮其间的故事、人物,开始不断地演绎并展现在普通中国人面前。一个叫杨怀定的普通工人,辞去公职,投身其中,不久之后,就被人们称为了“杨百万”。在“杨百万”等人的带动下,大批中国人走进了股市。 由此,中国股票交易市场全面启动,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与此息息相关。股票及股票交易,使得中国人告别了单一银行存款的资产打理方式,股票、基金,甚至黄金、艺术品投资,走进了越来越多中国人的家庭。 2007年5月底,伴随着当时股市的不断飘红,沪深两市账户合计已经过亿。从1990年12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之初鲜有人敢尝试股票,到如今“有上亿的人在炒股”,仅用了17年时间。
求采纳
⑶ 玩股票的人最后下场是什么
巴菲特也是玩股票的,一度成为世界首富。但在中国,大部分炒股者都没这么幸运,能跑赢通胀已经算不错的了。
每个炒股的人都梦想着一夜暴富,可是事实总是给人无情的打击,赚钱的总是少数人,那么在股市中真的很难获得成功吗?是否很难成为短线高手呢?我想这个问题触及了很多技术上和心态上的问题,下面我给大家一一道来。
首先是技术问题。技术问题其实我想很多人都知道一二,什么MACD,KDJ之类的东西,而且很多人更知道MACD是长期技术指标KDJ是短期技术指标,可是如果你只看几个技术指标是否就可成为短线高手呢?显然在当今的股票市场赚钱是很难的,不被套就挺好了。冲动是魔鬼,我想很多迷恋这几个指标的都成魔鬼了吧,被庄耍我想很多人都不好受?为什么我说你被耍了呢?难道技术指标不可信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好回答。试想一下,如果大多数人都按简单的几个技术指标买股票,那么一旦技术指标发出买进信号而大家又都跟了,那么岂不是大家都能赚大钱啊?哪有这样的好事呢?天下可没有免费的午餐啊!现在的庄不是过去的庄家了,现在股票市场这么乱,几个烂指标完全可以是庄刻意做出来给大家看的,不是吗?如果你还迷恋,那显然是误入歧途越陷越深啊!技术指标固然有点用可是决不能成为我们的买股票的指导原则,真正的股票高手也不是光看看几个指标就成了高手的吧。那么短线高手需要的是什么呢?其实真正的高手都会盯住自己选的股票静观其变,观察成交量瞬时变化以判断出庄的行动轨迹,只有捕捉到庄的动作你才能更清楚自己该怎么做!有人会说我不炒有庄的不被坑不就行了吧?那我想你一定不会成为短线高手,无庄就没有高收益而只有让漫长的黑夜无情的吞噬你的热情。建议花费2-3个月去游侠股市模拟炒股,多练习,坚持下去就会见成效。学开车肯定要去驾校,但炒股很少有人去培训,去做模拟练习。这是新手亏损的主要原因。
下面说说心态上的问题。很多人买了股票就希望它即刻带来效益,可是往往事与愿违,天天盼着他涨反而不涨,总想换股骑黑马。但是您有没有想过即使你换股了,你这又是一卖一买又花了多少手续费呢?自己算算就该知道,如果你换了一支新股只涨了不到2%那您是不是就相当于不挣钱呢?如果你换股之后你原来的股票又涨了不少,你相当于赔了多少您算过吗?我想您不会想这么多吧?为什么我敢说您换股时没想这么多呢?首先就是您的意志不坚定,如果是为了蝇头小利您换股几乎一定会吃亏,就好像你和一个人谈恋爱,可是你又总想换换新鲜的,反而最后可能落得两头不是人。买股票也是一样,自己选好买了的股票持股就要有耐心,哪怕您担心它下跌您会亏损,起码您对它观察了一段时间有了了解可以做波段吧?做股票要有耐性,反复观察自己的股票你一定可以看出什么蛛丝马迹的。短线高手并不是您想象中的一有好股就能挖出来,而是他总会非常了解自己熟悉的一些股票的性格或者善于挖掘埋藏在人们不知道的角落里的股票。而如果说挖掘股票没有耐心观察又怎能挖出来呢?所以大家要知道其中的长时间的忍耐,做股票其实和做人一样,都要戒骄戒躁,稳重踏实而又不缺乏果敢。
⑷ 中国炒股最牛的人是谁
如果硬是要分出中国炒股最牛的人是谁,说实在话,我也不知道。
在这个变幻莫测的股市里,牛人何其多。每个投资者的眼里对牛人的看法都是不一样的,怎样才是牛呢?
淘股吧里流传着一个人,叫赵老哥。八年一万倍,从十万做到十亿,他牛吗?
在很多人眼里看来,他实在是牛到不行。不过,在不同的投资者眼里不一定都觉得他牛,毕竟大家的投资方式都不一样。
赵老哥的操作方式是短线打板,资金滚动的速度当然是很快,伴随大风险是必然的。
十万起步是真的假不了,途中加杠杆也很正常,十万加3倍杠杆变30万,起步资金就能变成30万,滚动起来会有更高的收益。
当资金变成一百万两百万的时候再加杠杆呢?以这种方式做到八年一万倍,十万变十亿也不是不可能的。
确实有很多人不相信有赵老哥的存在,我也怀疑。要说这样的收益率,确实不得不承认是个牛人,不管是用什么样的方法,不可否认。
徐翔大家都知道,是个牛人。虽然他靠的是内幕交易,被查出来了才知道他靠内幕,没被查出来之前也是杠杠的一牛人。
我是想说,不管是用什么方法,加杠杆也好,能做到如此卓越的成绩就是牛人。
不应该分出中国炒股最牛的人是谁,股市动荡,谁也不知道下一波战役谁是优胜者。我们只需要知道有这样的牛人存在,我们只需要向他们学习好的方面,借鉴与成长!
⑸ 谁是中国第一创始人
中国股市三个第一的创始人
集团公司总经理董英到企业检查指导
「更多的时候,我们把车停在不能前行的半山,人下到谷底。看看不远,但上来的时候,往往是夜里两、三点钟了」。
现任驰宏公司总经理陈进当时带着一帮人找矿,一找就找了4年多。「花了近7000万元,我们找到了1号、8号和10号矿体,总金属吨超过300万吨—事实证明我们成功了」。
成功了的不仅仅是陈进他们。陈进背后的千千万万股民,才是最大的赢家。陈进他们的作为,成了日后被中国股市惊呼的「3个第一」的逻辑起点。
中国股市3个第一
在找、探矿进程快速推进和乐观前景的鼓舞下,陈进服务的云南会泽铅锌矿一方面进行了分离式的改造,并最终于2000年7月18日改制为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另一方面,在找到的1号、8号和10号深伏矿体所在的地表,投资约4亿人民币,建成了日采选铅锌2000吨的数字化矿山,并于2004年底投运;在此前后,改制后的公司决定走出大山,在曲靖经济开发区1347亩地块上,建成了主要生产电铅10万吨、电锌10万吨的新厂。
正是会泽生产区的「脱胎换骨」和曲靖冶炼厂建设投运的神速进展,为国有资本和千千万万的社会公众股民源源不断地制造着财富。
2004年4月20日云南驰宏锌锗股份有限公司A股「驰宏锌锗」(代码:600497)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交易。以此为标志,驰宏开始成为公众公司,在为国家赚钱的同时,开始为千万股民创造财富。没有悬念的是,随着国际有色金属行情的回暖并持续走高,「驰宏锌锗」上市即欣逢「牛市」。
2006年,市场价格进一步上涨,推动驰宏创造了中国股市上三个第一:一个是有史以来每股收益(净利润)最高纪录,目前还没有哪一家打破过它;第二个纪录是:创造了有史以来中国股价每股最高价,当时到了154块;第3个纪录是:创造了中国股市有史以来最大的分红。
「驰宏锌锗」2004年以1.6亿股(其中流通股7000万股)上市时,总共从股市上拿到约3.8亿资金,而公司从当年起就开始大额派现分红,04、05、06三年下来,已累积分红7亿余元。
有鉴于此,「驰宏锌锗」去年被中国权威的评奖机构授予了两个奖项,一个是「最具成长价值的上市公司奖」,另一个是「最高回报上市公司奖」。
财富意义上的陈进其人
不言而喻,财富的源头是资源。找矿的陈进,也就成了财富的一种符号。
1965年出生于云南省镇雄县的陈进,坦言其1982年考入昆明理工大学时,并没有明确的人生或事业发展规划,「就是想找个工作,跳出农门而已」。但大学4年,陈进开始喜欢上了自已所学的找、探矿专业,并在成矿理论研究上开始有所建树。1986年,陈进分配到驰宏公司前身—会泽铅锌矿,如愿以偿地从事技术工作。大学理论与工作实践结合起来的结果之一是,陈进成了云南省工作在一线的找、探矿专家,并因其突出贡献,于2000年享受云南省特殊津贴「就是4000块钱,但这是对我专业工作的一个肯定」。
找矿其实一直都在进行。陈进刚分配到会泽铅锌矿时,这家1951年开办的国有矿山已现资源枯竭之相,找矿就是找饭吃,「即便是贷款、即便是砸锅卖铁也要找到矿」—历届班子领导这样说。能不能找到足够多的矿,将决定他们是否有理由生存下去。
但拉开架势来找矿,应该是从1998年起。陈进开始带着一帮人夜以继日地找,终于在大山的肚子里、在金沙江支流牛栏江的河床下,找到了1号、8号和10号深伏矿体,其金属吨累计300万吨以上—「大家都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陈进他们还发现,拥有矿山厂、麒麟厂两座自备矿山的会泽铅锌矿,区域内其实深伏着世界少有的特富型优质矿体,铅加锌品位为25%左右,在已探明的铅锌金属储量300多万吨之外,尚有超过1000万吨的远景储量。
陈进解释,矿其实是一种客观存在,只不过以前找不到罢了。「成矿理论研究的重大突破,成矿规律的重新认识,加上先进的找、探矿装备和技术手段,使我们找到了过去找不到的宝贝」。
「还有,巨大的生存压力和团队齐心协力爆发出来的工作劲头,也是我们找矿成功的关键」,陈进强调。
陈进的资源版图
8月8日下午,记者一行在驰宏公司副总工程师、会泽采选厂厂长曾普海引导下,乘1号竖井和2号竖井罐笼,参观地下采矿系统。
1号、2号竖井的垂直提升高程分别为862和491米,贯串3个矿体之间,由长约3公里的平行轨道连接,沿途是基本平行延伸的各个矿道及其采矿工作面。爆破之后,液压铲矿车把矿石一点不剩地铲进斗车,斗车经轨道换装箕斗后,直接提升到地表的封闭选矿系统。
据测算,按现行日处理2000吨的产能,陈进他们找、探出来的3个矿体够采20年左右。如果1000万金属吨的远景储量最终被证实,那么则够采50年左右;而会泽采选厂提供的锌精矿和铅精矿,则仅仅能满足曲靖冶炼厂所需的一半。
在某一高程,记者还欲再深入时,曾厂长婉言提醒,如果下到现在最低高度,回到地表将在晚上七、八点钟,「而且,下面也没什么可看的,主要是找、探矿,没有壮观的采矿场景」。
记者由此得知,即便是在现有的1号、8号和10号矿体采区,深度的找、探矿其实一直都在同步进行。
记者了解到,驰宏锌锗声名鹊起的「副产品」之一,即是各级员、各类合作伙伴纷至沓来。陈进并不讳言资源对于驰宏锌锗的战略意义,借势用势,开始描绘弛宏公司资源版图。
已知的是,除会泽生产区外,驰宏在云南曲靖、红河建水、昭通彝良、四川宁南、内蒙呼伦贝尔等地拥有生产基地和控股公司。「说到底,还是利用我们找、探矿和冶炼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国内、在海外寻找至关重要的资源」。
驰宏让我发了财
在中国股市,驰宏锌锗可谓大名鼎鼎。如果有哪个股民不知道驰宏锌锗,那基本可以判断,他要么是个新手,要么是太孤陋寡闻了。
记者近期走访了昆明市的几个普通股民,他们大多有过操作驰宏锌锗股票的经历。谈到驰宏锌锗创造的诸多纪录,个个眉飞色舞、如数家珍。从表情就可以看出,他们都在驰宏锌锗上赚了钱。根据他们的叙述,每个人的获利情况有很大差别:有的赚20%就抛掉了,有的赚了好几倍。最牛的是一位顾先生,他通过买卖驰宏锌锗股票发了一笔不小的财,4.5万元变成了60万元。
以下是顾先生的口述实录:
我炒股有七八年的历史了,算是个老股民。在2005年以前,我都是短线操作,有亏有赚,折腾了好几年,也就打个平手,没赚到什么钱。2005年8月的时候,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股神」巴菲特的文章,说他从来不做短线,只做长期投资。我当时下了决心,以后我也不做短线了,改做长线。
决心下了,接下来就是选股。当时正好看了一篇股评,忘了是哪家券商出的了,总之推荐的股票里有一支是驰宏锌锗,说它有资源优势概念、高成长概念什么的。再加上又是我们云南的公司,我一看就动了心。当时想,买本地股票总比买外地股票把握大一点,而且当时驰宏锌锗的股价很低,还不到9块钱,就是跌还能跌到哪里去,就买它了。
买之前还是有点不放心,我又去了趟曲靖,找到当地一个朋友,带我到驰宏公司实地参观了一下。看到驰宏公司先进的生产线,听了朋友对驰宏公司的介绍,我彻底放了心。
买进驰宏锌锗股票的时候是2005年8月底,当时的股价是8块9左右,算上交易费用,差不多成本是9块钱。买了5000股。我当时在股市是一共也就不到5万块钱,基本相当于全仓买进了。
买了以后驰宏锌锗就开始涨,但涨得不是很快。到年底的时候每股涨了接近3块钱。要是以前,我可能就抛了,已经能赚1万多块了。但这次我下了决心,吸取以前的教训,最少抱一年,坚决不做短线了。
到去年9月的时候,驰宏锌锗涨到37块钱。我周围的同事有几个和我差不多时间买了驰宏锌锗股票,他们在20多块钱的时候就都卖掉了。我到30多了还不卖,他们都说我疯了。说实话,那时候我也犹豫过,已经赚了两倍多了,到底卖不卖。我又打电话问我曲靖的朋友,他说驰宏公司的经营情况非常好,刚采用了什么新技术,发展前景很好。所以我决定还是不卖,继续抱着。
从那以后驰宏的股票就开始疯了,短短几个月时间就涨到100多,今年4月份的时候最高到过154。不过我没有抱到最高点,在120多的时候抛掉了。我还是卖早了,后面几天,驰宏锌锗连续涨停,少赚了二三十万。
不过我已经很满足了。一年半时间,赚了50多万,高兴啊,光请同事吃饭就请了好几次。应该说我运气不错,对一个工薪阶层来说,50万算一笔巨款了。驰宏锌锗让我发了一笔财,我很感谢驰宏公司。另外我还感谢写那篇介绍巴菲特文章的人,要不是看了那篇文章,我肯定不会抱这么久,也就赚不了这么多钱了。
⑹ 全国哪个城市玩股票的人最多 做个资料统计,希望专业人士可以给出一些数据,谢谢了,
按说前三应该是深圳 上海 北京,深圳是打基础最早的股票交易中心的城市,而且起源也是那,上海其次,北京有钱人太多,所以排名应该是这样的。
回答来源---证券市场红周刊
⑺ 中国炒股最牛的人都有哪些
炒股没有最牛的人,只有相对厉害的人,在国内炒股相对厉害的有以下几位:
杨百万:
原名杨怀定,人称“中国第一股民”。在1988年从事被市场忽略的国库券买卖赚取其人生第一桶金而成名,随后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股票市场上炽手可热风云人物,当时与其同时代的那批大户们现在只剩下杨百万一人还活跃于证券市场。
⑻ 中国玩股票的人 有 多少
目前按官方的统计是12037.63万人左右,如果按每家3-4口人计算,实际上炒股关系到4-5亿人口的生活。所以这次股票大跌,对中国很多人的消费能力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⑼ 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股票上市后为什么没人要
1872年发行的“轮船招商公局”股票
上图就是“中国第一股”的票样,只看上面的文字代表的意味,足有亮瞎时下股民双眼的效果。
大清朝廷“札饬商办”,用今天的话讲是“首批混合所有制改造试点”;直隶总督李鸿章出手“奏准设局”,则“李鸿章概念股”,比“黄光裕概念”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轮船运漕”,每年几十万两白银旱涝保收,绝对的“高科技政府项目”,比起挂风帆的沙船运漕,妥妥的产业升级。
“产业升级加混改”题材集于一身,又是国内独家“特许经营”轮船(当时的高科技)运输企业,刚一出生就捧上了金饭碗,更何况1000两一股的股票,先交500两就能拿走,无论盈亏,股东每年都有1分的官利,也就是年固定股息10%。
这样的个股,上市之后,是不是得连续10个涨停板才靠谱?
不幸的是,轮船招商局初创之时,招股极其困难,按照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的说法是“招股年余,无人过问。”
在此之前,李鸿章对于自己这套“官商合办”的手段颇为自得,于1872年12月23日《试办轮船招商局折》中述及:
“迭据禀称:会集素习商业殷富正派之道员胡光墉、李振玉等公同筹商,意见相同,各帮商人纷纷入股,现已购集坚捷轮船三只。”
可见李鸿章对于胡雪岩(胡光墉)主动当“肥羊”给予了厚望,起码做个千金马骨,引领商人入股也是正办。不想事到临头胡雪岩以“畏洋商嫉忌,不肯入局”,搞得李鸿章只好从天津练饷钱中拨出20万串(编者注:还记得盛宣怀的煤矿本钱吧?),不足部分,让总办朱其昂(注:沙船商人)自掏腰包垫付,经营更是举步维艰。
原因何在?
以胡雪岩为首的买办、钱商,按照今天的说法是“银行家”,深知胳膊拧不过大腿,李中堂要和你合作“高新技术产业”,说好听是生意,说不好听了就是命令,真进了董事会,反倒要跪着听招呼,何苦来哉?
至于说暴利诱惑就更是谈不上了,10%的年收益率,在李中堂看起来是不少了,毕竟当时广大农村的土地利润率只有4%左右,但在胡雪岩、李振玉、南浔四象八牛之类的大商人眼里,根本就不够看。
当时仅仅内地贸易的利润率即可达20%,国际贸易的利润率更多达40%,沿海商人平均利润率也能到30%左右。(郝延平[美]:《中国近代商业革命》)
在正常贸易之外,还有白银铜钱兑换的投机、银两与银元的投机、票据的投机等等伴生的机遇,胡雪岩、李振玉都是钱商出身,可谓此道的行家里手,操盘利润还要翻番。
因此,不仅胡雪岩等人不玩,江浙买办圈子也少人问津“轮船招商公局”这个“大型垄断国企”,原因很简单,没人愿意自掏腰包给李鸿章制造一个“爱国大玩具”,同样的“玩具”,在前几章里就提到过,盛宣怀的湖北煤矿、铁矿,终究只是个骗财政拨款的故事罢了。
李鸿章是一个合格的官僚,此路不通换条路,“官商合办”不可取,“官督商办”行不行?江浙商人不热心,广东买办行不行?
1873年5月,挂牌开张半年的“轮船招商公局”又换了牌子,改名“轮船招商总局”,企业改为“商办”,规定商股自负盈亏,官方只起监督之责,前期付出了巨大成本却办不成事儿的总办朱其昂退居会办,李中堂娴熟地完成了一次“卸磨杀驴”。
接任总办的是广东香山商人唐廷枢,他的身后跟着两位名人——香山人郑观应、香山人徐润,香山买办小圈子基本掌握了轮船招商总局,此后十余年间,局面完全翻转。
1875年,在英国太古、怡和轮船公司,美国旗昌轮船公司等外商联手压运价的恶劣形势下,轮船招商局盈利15万余两;1876年,盈利34万余两;1877年,轮船招商局斥资200多万两白银买下旗昌轮船公司,仍盈利45万余两;1879年,运价回归正常,盈利翻倍,直超76万两。
公司治理水平飞跃,盈利能力节节攀升,1874年轮船招商局又开始发放10%的高额股息,利好消息不断,股价却仍然不温不火。1876年,已经改小面额到100两1股的招商局股价仍在40-50两徘徊。
奇怪吗?根本不需要喊冤,因为当时外资企业的股票也没几个人看得上,简言之,市场没培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