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香港股票中国
㈠ 在如何国内买香港股票
目前,内地居民在香港开设港股账户非常简单,只需要备齐证件护照,或是通行证加身份证,附带一张能够证明户主常驻地的水电缴费单,就可以在香港的任何一家银行或证券行开设港股账户。国内港股开户没有限制条件。
内地投资者购买港股有以下两方法:
1、内地居民亲赴香港,可以在香港的任何一家证券公司开设港股账户,只需要备齐证件护照,或是通行证加身份证,附带一张能够证明户主常驻地的居住地址证明即可。
2、通过内地在香港有子公司的境内券商的港股代办处,提供身份证和居住证明即可直接在内地办理开户。居住地址证明可使用:水电单、电话单、燃气单、基金对账单、保险对账单、信用卡对账单等代替。前提是单据必须为机打单据,而且要有客户名字、地址,且在三个月以内。投资者在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的职员的见证下填写个人基本信息资料,并签字。投资者的开户申请经审核合格后,证券公司香港子公司会为投资者开设港股股票交易账户和当地银行(例如:渣打银行)的专用信托帐户,并通过短信、EMAIL、开户信等方式将账户送达。整个开户过程大约需要7~10个工作日(不同的券商会有不同)完成,投资者至此可以使用账户进行港股交易了。
㈡ 求中国的在1997年以前在香港上市并且现在还存在的公司
1997年年底恒生指数10722.76点,上市公司658家,总市值3202630百万港元。
详查:《香港股票资料手册》1997年那本。
http://book.kongfz.com/765/58047298/
㈢ 香港股市与内地股市有哪些区别
1.证券市场的差异
由于香港证券市场较国际化,两地的投资者会对证券估值和市场前景或会作出不同的判断,内地投资者在参与香港证券市场时宜审慎。根据香港交易所资料研究及策划部提供的研究报告,由2005年10月至2006年9月的12个月期间,本地投资者的交易占市场总成交额的53%,较上一年度的56%为低。外地投资者(主要为机构投资者)的交易约占42%,较上一年度的36%为高。其中美国投资者占全部外地投资者交易的比重最大(26%),英国投资者为24%,欧洲其他地区为23%,新加坡为9%,中国内地为5%,日本为3%,中国台湾地区为1%。在衍生产品市场中,由2005年7月至2006年6月的12个月期间,英国投资者占香港交易所市场交易总额的33%,欧洲(不包括英国)占19%,美国为18%,新加坡为11%,中国内地为6%,日本及中国台湾地区各为1%。研究发现,来自英国、美国与欧洲、日本及新加坡的外地投资者主要来自机构投资者(接近或超过90%),然而,内地投资者的交易最少有2/3来自个人投资者。同时,外地股票经纪承接投资者交易总额的73%,该比例与外地衍生产品经纪占香港交易所期货与期权市场总成交量的的比例一样,82%的股票期权庄家是外地衍生产品经纪。外地投资者在香港交易所期货及期权市场的交易主要通过外地衍生产品经纪进行(93%),在这些外地衍生产品经纪中,美资及欧洲大陆资金控制的比重最大(分别为38%及32%)。75%的英国投资者交易是通过美资及欧洲大陆资金控制的衍生产品经纪进行。新加坡是外地投资者交易的亚洲区最大来源地(11%),这其中的53%是通过英资及欧洲大陆资金控制的衍生产品经纪(53%)及中资控制的衍生产品经纪(24%)。来自中国内地的投资者交易大部分是通过香港本地衍生产品经纪(63%)进行,其次是台资经纪(14%)及中资经纪(12%)。总体来讲,香港的证券市场被美资和欧资掌控,而且这些外资交易主要来自外资机构交易(94%),可以说内地投资者面对的对手是非常强大而专业的,务必要高度谨慎。我们要深入研究和投资自己最熟悉的公司才能相对安全。
经济学者万如海撰文提醒内地投资者要高度警惕对冲基金的投资战法,对冲基金很可能会先向上做多,推波助澜捞一把,等到涨幅足够、估值高估明显后,再反手做空。君不见,目前涨幅巨大的热门股都是有权证、个股期权、个股期货的大股票,这种利用杠杆追求利润最大化的手法正是对冲基金的风格。如果内地投资者只看到了价值型外资机构减持对股价的影响有限,沉浸在“人民币全面驱逐美元”的幻境中,那么,当对冲基金将一套做空工具挥舞得令人眼花缭乱时,对此缺乏准备的内地投资者就会感到茫然失措。投资者应开始调整投资策略:①保守型内地投资者现在应该降低热门股票上使用杠杆的比率,只持有正股,不再买高杠杆的权证等衍生品,以防风险;②可以转向一些冷门、但股价仍被低估的股票。最近港股上市公司纷纷回购股票,买这些股票,起码可以保证短期内你跟这些大股东的利益是一致的,再加上物有所值,何乐不为;③假如指数继续上涨,可以买一些国企指数的认沽权证来给自己做个保险,不要按照全部现货的比例对冲,因为指数继续向上的可能显然大于向下,可以对部分现货做对冲,国企指数认沽权证的杠杆一般在3倍多,买5%~10%的仓位足够了。”在产品种类方面,香港证券市场提供不同类别的产品,包括衍生权证、期货、期权、牛熊证、交易所买卖基金、单位信托/互惠基金、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及债务证券,以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投资者在不同市况下有所选择。香港证券市场亦准许进行受监管的卖空交易。
2.交易安排的差异
内地市场有所谓涨跌停板制度,即涨跌波幅如超过某一百分比,有关股份即会停止交易一段指定时间;香港市场并没有此制度。无论是新上市股份还是已上市股份,每天的涨跌幅都不受限制。因此香港股市波幅剧烈,新股民一定要有心理准备。
香港股市采用的是“T+0”交易方式,也就是说股民当天买入的股票当天可以卖出。这种交易方式的好处在于提高市场的交易量,当投资者发现自己犯错误时,也可以马上止损。新入市的股民往往喜欢利用这点来频繁买卖,做超短线的交易。在香港证券市场,股份上涨时,股份报价屏幕上显示的颜色为绿色,下跌时则为红色;内地则相反。
港股的交易征费、交易费与股票印花税三项费用合计为0.109%,再加上0.25%的佣金,投资者交易港股单向交费标准为交易额的0.359%,双向则为0.718%,而内地A股市场印花税为0.3%,再加上券商佣金收取比例0.2%,目前A股单向交易费用为0.5%,双向则为1%.即使考虑内地券商佣金收取大多会有所优惠,目前行业平均水平为0.16%左右,A股双向交易成本仍达0.92%,还是高于香港的0.718%。
申购港股新股时可以申请券商提供融资,这是和内地A股市场有明显差异的地方。新股认购时常出现超额认购的情况,投资者获分配之机会相对减少。在此情况下,投资者可能预计未必会完全获取其认购数量,因而认购多于自己的实际希望获分派之股份数量。通过券商提供之融资服务,便可用现有的资金认购更多的新股,从而增加获配售机会。一般在主板上市之新股信贷比率可高达90%,即您只需支付申购金额之10%现金即可申购,其余90%之申购金额将由券商以贷款形式代为支付。认购到的新股将直接进入投资者账户,上市当天即可抛出。每次收取100港元手续费,如果没有认购到,手续费也不会退还。
香港证券市场以港元为交易货币;而内地股市用作交易的是人民币。内地投资者在参与香港证券市场时宜留意以上交易方式的差异。
3.证券文化的差异
香港市场是国际市场,遵循国际惯例。经济学者周到撰文指出,“香港市场的股票买卖基本单位自50股至100000股不等,而内地市场统一规定为100股,内地股市会计年度起讫日期规定为1月1日至12月31日,股票面值约定俗成为1人民币元。而香港会计年度有12种,导致它们分散公布定期报告。香港市场既有中国香港上市公司和中国上市公司,也有澳大利亚、百慕大群岛(英)、加拿大、开曼群岛(英)、英国等海外公司前来上市。其上市股票的面值从0.1至1元不等,甚至有以0.0001至5不等港元载明面值的,有以0.00001至0.5不等美元载明面值的,有以0.2澳门元载明面值的;也有上市股票干脆无面值。发行人可以选择任一月份的最后一天作为会计年度终了日。这些与内地市场大相径庭的做法,导致人们无法对其整体业绩予以统计,并进而计算整体财务指标。香港财经类媒体看着内地蔚为大观的业绩话题,只能瞠目结舌。它们能关注的,只是某一家上市企业给出的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香港市场上市企业的会计年度有12种,导致它们分散公布定期报告。这就难以集中形成业绩浪话题。香港市场既无法按上市企业会计数据和财务指标公布排行榜,也难以评选什么百强上市企业。”
㈣ 香港是哪年有股市的刚开始有哪几家上市公司
香港股市发展历史
1866年 非正式证券交易市场成立。
1891年 香港经纪协会成立,证券交易市场正式开始。
1914年 香港经纪协会易名为香港经纪商会。
1921年 香港第二间交易所 — 香港股份商会成立。
1947年 两所合并成为香港证券交易所,合力重建二次大战后的香港股市。
60年代银行风潮令不少公司被迫减少向银行借贷,转向股市集资,从此活跃了香港股市。
1969年 远东交易所成立。
70年代 港股於73年创1774.69点新高后74年暴跌至150.11点。同期两间证券交易所成立。
1970年 金银证券交易所成立。
1971年九龙证券交易所
1973年 大市於3月9日创出1774.69点新高后,因假股票及石油危机而大跌至1974年的150.11点。
1976年 香港期货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让投资者可透过逾130家交易所参与者买卖期货及期权合约。
80年代 港股经历三次大起大落,分别於81年、87年及89年。同期四间证券交易所合并成为香港联合交易所。
1980年 香港联合交易所有限公司成立。
1981年 物业市道强劲带动港股见1810.20点的高位,但由高通胀带来的高息潮使香港地产陷入低潮,加上97回归问题使港股大跌至1982年12月的676.3点。
1984年 中英草签了中英协议,物业市道复苏,出口转旺及中国大陆开放,带动香港经济,港股重拾升轨。远东交易所、金银证券交易、九龙证券交易所及香港联合交易所合并,并采用电脑辅助交易系统进行证券买卖。同年港股冲破73年及81年高位。
1986年 10月1日港股见3968.7点高位后因美国股灾及香港停市,港股大挫至12月的1973.96点。
1987年至89年 香港中央结算有限公司成立。同年年中港股升至3329.05点,其后因突发事故而下挫至2022.15点。
90年代 港股经历两次大起大落,分别於93年及97年。98年港府更因抗衡炒家操控本港金融市场而入市购买逾千亿蓝筹股票,令恒指由6454点反弹。
1990年 港股7月见3559.89点后因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事件而下跌。
1991年 11月后中英达成新机场备忘录,港股因海外资金相继入市而逐步上升至92年8月的9239.67点。
1992年 中央结算及交收系统投入服务。
1993年 外资大量涌入,恒指急升12599点。
1994年 17间上市公司股份可沽空买卖。同年因美国突然加息,外围债券市场下跌及部份资金撤离香港,令恒指挫40%至接近6900点。
1995年 期权交易市场成立。同年美息见顶及香港公司盈利回升,港股亦回升。
1997年 恒指见16820点新高后,因国际炒家狙击港股汇而急挫五成,港息更一度抽高至300厘。
1998年8月 港府入市干预,买逾千亿蓝筹以抗衡炒家操控港股、汇市及息口,令港股反弹至00年初的18000点。
1999年 创业板股票市场於年底成立。
千禧年 港股升至18000点后回落至现时的12000点水平;创业板指数更跌至7月份的239点新低。
2000年中 香港联合交易与香港期货交易所实行股份化后,与香港中央结算合并成为香港交易所,并於2000年6月27日以介绍形式在联交所上市(上市编号:0388)。同年由於加息、原油价升及科网股泡沫爆破,港股由18000点下跌至14000点水平后於14000点至16000点之间徘徊,创业板则由3月份的逾千点高位下降至年底的300点水平。
2001年 美国经济放缓拖累本港经济,加上 “911事件”发生,令港股由年初的16000点水平持续下跌,最低跌至8894点。
2002年 美经济自谷底大幅反弹,於第一季国内生产总值按季录得6.5%的增长,带动港股一度升至12000点水平。惟其后受美经济增长减慢甚至有机会陷入双衰退的危机,加上美会计丑闻不断,美股道指於7月跌至7533点低位,港股亦回落8772点低位。
2003年首8月 恒指因SARS疫症肆虐本港而跌至8332点低位,其后大陆放宽国内人士到港旅游的限制及推出CEPA等多项利好政策,令恒指大幅反弹至万点以上。
㈤ 股票,中国公司同时在香港和内地上市的公司有哪些
东北电气
四川成渝高速公路
青岛啤酒股份
江苏宁沪高速公路
北人印刷机械股份
昆明机床
广州广船国际股份
马鞍山钢铁股份
上海石油化工股份
鞍钢股份
经纬纺织机械股份
江西铜业股份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
中国中铁
广深铁路股份
深圳高速公路股份
南京熊猫电子股份
北京北辰实业股份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
山东新华制药股份
中国国航
中兴通讯
中国石油股份
广州药业股份
华能国际电力股份
安徽海螺水泥股份
海信科龙
建设银行
大唐发电
安徽皖通高速公路
中信银行
仪征化纤股份
重庆钢铁股份
中国南方航空股份
天津创业环保股份
华电国际电力股份
东方电气
中国神华
洛阳玻璃股份
中海发展股份
兖州煤业股份
中国铁建
工商银行
中国南车
晨鸣纸业
中煤能源
中国远洋
中国平安
潍柴动力
中国铝业
中国人寿
上海电气
中海集运
中海油田服务
紫金矿业
交通银行
招商银行
中国银行
㈥ 香港的股票和大陆的有什么区别
国际上成熟市场的股票都是T+0交易的,当天买当天可以卖,香港是,大陆不是;国际上成熟市场的股票都是没有涨跌停限制的,香港是,大陆不是。
㈦ 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中香港为什么能挺过来
原因:因为1997年的香港不仅自身拥有8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且身后还有中央政府128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两者相加超过日本的2080亿美元,居当年世界第一位。
香港金融保卫战:
1997年香港回归伊始,亚洲金融危机爆发。7月中旬至1998年8月,国际金融炒家三度狙击港元,在汇市、股市和期指市场同时采取行动。他们利用金融期货手段,用3个月或6个月的港元期货合约买入港元,然后迅速抛空,致使港币利率急升,恒生指数暴跌,从中获取暴利。
面对国际金融炒家的猖狂进攻,香港特区政府决定予以反击。1998年8月,香港金融管理局动用外汇基金,在股票和期货市场投入庞大资金,准备与之一决雌雄。28日是香港股市8月份恒生期货指数的结算日,特区政府与炒家爆发了大决战。
(7)1997香港股票中国扩展阅读:
亚洲金融危机指发生于1997年的一次世界性金融风波。1997年7月2日,亚洲金融风暴席卷泰国。
不久,这场风暴波及马来西亚、新加坡、日本和韩国、中国等地。泰国、印尼、韩国等国的货币大幅贬值,同时造成亚洲大部分主要股市的大幅下跌;
冲击亚洲各国外贸企业,造成亚洲许多大型企业的倒闭,工人失业,社会经济萧条。打破了亚洲经济急速发展的景象。
亚洲一些经济大国的经济开始萧条,一些国家的政局也开始混乱。
泰国,印尼和韩国是受此金融风暴波及最严重的国家。新加坡,马来西亚,菲律宾和香港也被波及,中国大陆和台湾则几乎不受影响。
㈧ 1997年香港地产泡沫股市泡沫时李嘉诚如何应对
李嘉诚的长和系资本实力雄厚,97年的房地产动荡还不足以摧毁长和系。另外,那时香港政府和大陆政府给香港经济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帮助,像李嘉欣这样的人物,自然是政府主要的援助对象。
㈨ 1997年中国股市哪个月涨到最高,那个月又跌到最低,牛股是哪几只
网友,你好!
1997年沪指最高点出现在五月为1510.17点,之后五个月出现调整,最低点出现在九月为1025.13点,期间香港回归。
1997年十大牛股:
1、000021深科技 291%
2、000636风华高科 237%
3、000519蓉动力 208%
4、000670天发石油 203%
5、600607联合实业 201%
6、600718东大阿派 187%
7、600839四川长虹 185%
8、600745康赛集团 183%
9、000050深天马 172%
10、000421南京中北 171%
㈩ 1990-1997年的组成香港恒生指数的股票有哪些
二十年前谁记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