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股票价格今日行情
A. 中国中铁股票发行价格是多少
成立日期
2007-09-12
上市日期
2007-12-03
发行市盈率(倍)
26.7
网上发行日期
2007-11-21
发行方式
网下询价配售
每股面值(元)
1.00
发行量(股)
46.8亿
每股发行价(元)
4.80
发行费用(元)
5.06亿
发行总市值(元)
224亿
募集资金净额(元)
219亿
首日开盘价(元)
7.50
首日收盘价(元)
8.09
首日换手率
57.14%
首日最高价(元)
8.10
网下配售中签率
1.56%
定价中签率
0.54%
如果你问的是上市发行价格就是4.8元,如果是最初成立的时候的原始股一般都是1元
B. 股票中国电力发行价是多少
1、中国电力(股票代码为02380)的发行价格未知。根据中国证监会公布了IPO预披露名单,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拟上交所上市,本次发行不超过36.51亿股,发行后总股本不超过146.0377亿股。
2、中国电力投资集团公司(简称中电投集团)组建于2002年12月29日,是集电力、煤炭、铝业、铁路、港口各产业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集团,是国家五大发电集团之一。中电投集团注册资本金人民币120亿元,在全国唯一同时拥有水电、火电、核电、新能源资产,是国家三大核电开发建设运营商之一。
C. 请问为什么有的公司发行的股票价格很高,而有的很低呢
如果该股票是在成熟市场发行,发行价格的高低与该企业的质地关联度就很高,发行价格基本上能够反映其市场地位与价值。
如果是国内发行,根本的定价权在所谓的机构手中,(比如基金,保险公司)由于国内发行不透明和对基金公司的约束度有限(基金业绩的好坏不影响基金公司提取管理费)很多投行就会丧失职业道德,联手与基金公司和待上市公司在询价时故意抬高发行价格以中饱私囊。所以国内上市公司的发行价格并不与其基本面相配。比如601558华锐风电发行价格达到惊人的90元,其上市后的表现如何?最高价也不过仅仅88.8元,一个所谓的绩优股现在的价格仅仅5.41元。所以这就是在国内为什么大多数人害怕IPO再次启动的原因,如果证监会不能斩断股票发行的这个黑色链条,中国股市绝不会走好。我们不反对股市融资,不过盗亦有道,希望新的管理层能够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来,那么股市向好,股民高兴才有可能,股市也才能健康发展,为国家经济的腾飞作出应有的贡献。
可惜的是历任证监会的领导,都是回避这个根本性的问题,抓的都是芝麻,这个西瓜谁都不想碰,我们不怀疑他们的智商,他们肯定也知道答案,但每每将此问题转移方向,其中的缘由就值得推敲了。这正是中国股市的悲哀,中国金融界的悲哀。
D. 股票发行日与价格
中国联通,2002-9-20于上交所发行,2002-10-9上市,发行价2.3元,上周五收于9.25元
中国建行,2007-9-11上交所发行,2007-9-25上市,发行价6.45元,上周五收于6.98元
中国铁建,2008-2-15上交所发行,2008-3-10上市,发行价9.08元,上周五收于10.34元。
港口包括:000088盐田港,000022深赤湾,600018上港集团,600717天津港,000905厦门港务,000582北海港,000507粤富华,002040南京港,600190锦州港,600279重庆港九,600317营口港,600017日照港,600575芜湖港
E. 国内股票发行之后,到了二级市场,是不是股票价格的高低更上市公司无关了,反正他也融完资了
错了。上市第一次融资是IPO,IPO之后公司有可能会再次需要融资,股票表现的好坏是增发成功(再融资成功)的很重要的条件。别人增发了你的股票是为了赚钱,如果你的股票表现不好以后再圈钱就不大容易了。
F. 中国中车股票发行价:中国中车股票发行价是多少
601766中国中车
招股日期 : 2008-07-28
发行价格:2.18元/股
发行数量 : 300000 万股
上市日期 : 2008-08-18
首日开盘价 : 3.86元
G. 股票价格怎么定的
股票交易一般根据买卖双方报价,系统撮合,遵守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当买入一方与卖出一方的报价一致时成交。买入一方的报价波幅不能超过前一交易日收盘价的10%。
投资者可以通过限价委托和市价成交来确定买入价格。
1、限价委托
投资者根据股票走势图、政策消息等其它因素,确定一个买入价格,当股票价格达到投资者设置的价格时,以限价委托的价格,作为买入价,自动成交。
2、市价成交
登录交易软件,在交易栏目点买入,输入买入量,即可成交,此时的买入价为股票当时的市场价格。
3、对方最优价格
对方最优价格即按照五档明显中的卖一成交价格成交,此时的股票买入价为卖一的委托价格。
4、本方最优价格
本方最优价格即按照五档明显中的买一成交价格成交。此时的股票买入价为买一的委托价格。
本条内容来源于:中国法律出版社《法律生活常识全知道系列丛书》
H. 关于出版行业上市
要拿出不一样的概念题材,拿出不同的盈利模式,关注未来产品及业态的改造,这样资本介入才会成功。
作为业内知名的社科类出版策划人,北京的唐剑(化名)最近忙碌了许多,不仅重庆出版集团上门“谈选题”,四川新华文轩连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四川文轩)也邀他做策划总监,负责畅销书产品线的操盘。
与此同时,众多著名策划人被地方出版、发行集团“狩猎”的情况也多了起来。不过这些动作都异常低调,只在出版人的聚会上才传递出零星信息:有的人获得策划邀请,有的获得资本投资,有的则被直接“挖脚”。
四川文轩是中国第一家按照上市公众公司标准和规范设立的大型股份制出版发行企业,主要发起人为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有限公司。同时,四川新华也是全国七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之一。
业内人士认为,四川文轩在人力资源上的攻坚战只是其加紧上市的步伐之一。原因似乎很简单,根据加入WTO的承诺,2007年是中国出版分销行业全面放开的第一年,貌似低调的背后孕育着重大变革,上市正是文化企业重要选择之一。
政策破冰
众多出版人受到地方出版、发行集团礼遇相邀只是一个表象,幕后是中国文化体制改革的突围和出版发行集团改制上市的资本冲动。这种冲动与政策层面的破冰一脉相连。
2006年7月,《关于深化出版发行体制改革工作实施方案》出台,提出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集团公司上市融资;鼓励出版集团公司和发行集团公司相互持股,进行跨地区、跨部门、跨行业并购、重组;鼓励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等等。
几十天之后的10月17日,整合多时的上海新华传媒(18.21,0.00,0.00%)有限公司,通过借壳华联超市(600825.SH),实现了上海新华发行集团核心业务整体上市的战略。这标志着中国出版发行企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的诞生。
今年1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政策法规司司长王涛曾委婉透露,总署已推荐六家国内出版企业上市。几天前,新闻出版总署署长龙新民再次强调,2007年要切实加强对出版发行体制改革的分类指导,在总结上海新华传媒集团上市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有条件的出版发行骨干企业上市融资。
对此,一些改制试点企业频频表达出自身上市意愿,出版发行集团的上市问题似乎变成了一个难以降温的话题。
蜂拥上市
《财经时报》获得的信息表明,新华发行系统的集团公司,上市前景比较明朗,四川文轩最有可能成为今年中国出版发行集团上市的“黑马”。此外,江苏新华、安徽新华都在积极备战上市,但没有具体时间表。
中国新华书店协会秘书长张雅山告诉《财经时报》:“新华发行系统的资产一般都归各地方管理,上市工作也多由地方主导,一般要将后勤、旅游、酒店、地产等非主营业务剥离后,才能将图书经营业务等优质资源注入集团等待上市。”
按照张雅山的解读,资产规模十几亿,三年以上持续盈利,且达到20%以上利润率的发行集团比较容易受资本青睐。
据了解,四川文轩是发行企业里较早拿到上市“名额”的,但四川文轩上市路途并不顺利。四川文轩成立于2005年,囊括了四川新华发行集团旗下图书、音像产品连锁等业务,号称净资产11亿元人民币。
成立之时的四川文轩就表态要争取在2006年实现国内A股上市,当时预计融资10个亿,但直到2007年3月,四川文轩的上市依然在“准备中”。
3月2日港股市场有消息称,四川文轩等新股有望在短期内展开上市聆讯,集资15.6亿港元。而四川文轩出版事业部总经理王益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表示:“进展不方便透露,如果有消息会有正式公告。”
《财经时报》的调查显示,被看好的六大出版巨头(辽宁出版集团、四川出版集团、广东省出版集团、江西出版集团、湖南出版集团和外研社)均称上市工作都在“推进中”。但部分出版集团上市遭遇了暗礁,有的集团甚至已经表示上市并不是融资的唯一选项。
知情人士透露,早在去年3月就传出要在香港上市的辽宁出版集团希望募集资金超过5亿元人民币,为此还进行了经营性资产的拆分。但迟至今日,辽宁出版集团并无太多进展。
“辽宁出版集团目前还没上市的原因很多,有时候领导意见也很重要。”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知情者告诉《财经时报》。“不过几大出版集团都在按照上市公司要求加速规范改造,由于编辑机构和经营性资产需要拆分,所以出版集团直接上市还有待加速,毕竟目前内容编辑方面的资产还没开放。”
江西出版集团董事长钟建华则透露了好消息:“江西出版集团正在进行股份公司改造,积极筹备发行集团、书报刊集团,并有望明年上市。”
盈利模式待突破
“我们曾有望借壳诚成文化上市,集团现在上市的目标依然没变。但是先通过私募再上市,还是直接IPO有待比较。时间表并不重要,核心是找到出版界一个新的盈利模式。”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常务副总经理龚曙光告诉《财经时报》。
事实上,是否能成功上市并被认可,最关键的是企业的盈利模式和可持续发展动力。除了未能全面开放的出版编辑业务,包括发行、广告、印刷、物流等都可成为出版发行集团优质资产上市的“打包方案”。
龚曙光表示,出版集团纷纷上市,首先要有区别,“要拿出不一样的概念题材,拿出不同的盈利模式,关注未来产品及业态的改造,这样资本介入方成。”湖南出版集团也在探讨网络出版、电子杂志、手机报等新型盈利模式。
无论如何,上市后持续表现良好将是资本对出版发行集团上市的必然要求。“传统出版规模在缩小,网络出版分流、教材降价、阅读人群减少等等,都是正在筹备上市的出版集团所面临的难题。此外,专业的出版上市辅导机构的缺失也是新难题,毕竟这些机构要了解中国出版发行的游戏模式。”龚曙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