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的中国建筑股票
① 除了是作家,她还是中国建筑界的泰斗
林徽因,既是作家、诗人,也是建筑学家,她的《你是人间四月天》非常出名,但在大众眼里记住的往往是她的前两个身份,一般提到林徽因,也会联想到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岳霖,但是很少人知道她在中国古代建筑方面很有成就,她关于建筑的论著,以及设计的一些作品。在很多读物里,她往往被塑造成一个人间烟火的民国美才女,但是她曾和丈夫梁思成深入基层考察古建筑,在战争中保护了国家文物,也为新中国城市化建设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除此之外,她本人很爱国,也很有节气。总之林徽因并不单单只是个文艺女青年。
②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的成就有没有名过其实
我们对林先生的学术水平和成就认识的还不够!
③ 林徽因除了才艺出众,在建筑方面有什么成就
林徽因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位才女,有着非常广泛的学术知识,同时也是著名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一生和丈夫梁思成研究中国古建筑,为中国的建筑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林徽因28岁时写的《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直到现在还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在专业方面上,她的学术知识可以说比丈夫梁思成还要强。
最后概括起来林徽因对中国建筑的作用还有: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建立详细系统地做出了总结,这里把中国古建筑的特点将中国古建筑体系纳入到国际建筑理论体系中去,利用当时的艺术理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发展,最后的一点是对居民建筑的关注和实践。
④ 林徽因和梁思成保护中国古建筑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为保护北京的城墙、牌楼、北海团城等等竭尽了全力。他还多次为文化部举办的考古工作人员训练班、古建筑工作人员培训班讲课,培训专业人才。
梁思成在二站期间,任站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时,于1944年为国民政府及盟军(美军)编制敌战区需要保护的文物建筑名单并将其表明位置的同时,还建议盟军在战争中保护日本历史文化名称京都、奈良。把那里的珍贵文物古建筑当作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来看待。此事受到国际上普遍的称赞,日本报刊一再把梁思成称为“日本古都的恩人”和“日本文化的恩人”。
⑤ 求《中国建筑的发展历史阶段》这篇文章!!!这是梁思成 林徽因合著的!!!万分感谢
一般人所说的“洋楼”,泛指解放前外国人居住的“小洋楼”、使用的“大洋楼”,多见于上海、天津等大城市;但如果从专业研究的角度来看,“洋楼”的内涵要丰富得多,中国近代建筑也不是上海外滩的那种“洋楼”就能代表得了的。
中国近代建筑基本上是指在中国国土上于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1840--1949年)所建造的建筑。
从样式研究的角度来看 中国近代建筑主要有三大类型
在中国几千年的古代封建社会里,虽然政治上有二十余朝皇帝的更替,文化上有多次的对外交流,但是,中国文化基本上是连续的一元文化。中国的建筑,在中国整个环境总影响之下,虽各个时代有时代的特征,其基本的方法及原则却始终一贯。
历史进入十九世纪后,封建主义的清王朝经历“康乾盛世”而日趋衰落;欧美资本主义各国却因工业革命而迅猛发展。中西文化交流从明末清初开始,就不处在同一个起跑线上;鸦片战争以后,则完全以侵略和被侵略的方式进行了。以1840年鸦片战争为标志,中国步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以此为开端的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进程,也由此被动地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激发与推动之下展开了。其间,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这两种建筑活动的互相作用(碰撞、交叉和融合),就构成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的主线。
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随着外国文化的大规模侵入,在中国国土上除了传统的古代建筑仍在延续、演变之外,外来的欧洲建筑样式逐渐多起来,在中国近代的建筑历史上形成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一股潮流;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以后,则又出现了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另一股潮流。这两股潮流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中时隐时现,此起彼伏。加之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的冲击,使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呈现出中与西、古与今、新与旧多种体系并存、碰撞与交融的错综复杂状态。中国近代建筑正是这种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1、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洋式建筑:
以模仿或照搬西洋建筑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由于中国国土幅员广阔,各地发展很不平衡。中国沿海地区、长江沿岸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轮船航运业的兴起、外国的入侵和不平等条约的签订,较早作为商埠开放,因此较多地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在这些城市出现的某些洋式建筑。而大部分内陆地区的城市由于交通不便,仍处于与外部世界较为隔绝的状态,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表现为强;只有个别城市或临近边界、或因铁路建设的发展等原因,也有洋式建筑兴建。
沿海城市的洋式建筑以上海外滩(Bund of Shanghai,又称“黄浦滩”)和南京路、天津九国租界、广州“十三行”和沙面、厦门鼓浪屿、青岛胶澳租界“青岛区”的建筑为代表。
长江沿岸城市的洋式建筑以南京下关、武汉汉口租界的建筑为代表。
内陆地区沿边城市哈尔滨早期的建筑主要通过中东铁路的修建和开通,受俄罗斯传统建筑和十九世纪末欧洲流行的“新艺术运动”样式影响,在中东铁路系统的建筑和东正教堂中表现为多。滇越铁路(1903--1910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建成加速了云南的近代化。越南人在参与了滇越铁路的修建和昆明商埠的开发过程中,间接地把其所受法国建筑文化的影响带到滇越铁路沿线的城市和昆明。
北京的洋式建筑则以东交民巷使馆区建筑为滥觞,以资政院、大理院为代表。
洋式建筑的设计者基本为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传统式建筑:
以模仿中国古代建筑或对之改造为特征的中国近代建筑
本世纪的第二个二十年,中国建筑的历史中反映出了世界上现代建筑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国建筑师面对列强的入侵而激发的民族意识,这两种因素有剧烈的碰撞、交叉和融和。
传统式建筑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历史中具有传奇色彩的第一代建筑师吕彦直(1893?929年)设计的南京中山陵(1925?929年)。中山陵陵园总体平面呈钟形,引人发“木铎警世”之想,寓意深远;墓在祭堂后合乎中国观念,式样采古制,建筑朴实坚固,形势及气魄极似中山先生之气概及精神。
吕彦直生年仅36岁,但他以设计并主持建造南京中山陵而确立了自己在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地位。1926年他设计的广州中山纪念堂,是中国近代跨度最大的会堂建筑。
1927年国民政府成立,定都南京后于1929年所作“首都计划”,则是中国进行的较早、规模较大的城市规划设计。“首都计划”的详细方案中,全部政府办公建筑均采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极力提倡采用“中国固有之形式”,意为发扬光大本国传统的文化。这在二十年代是一种开创性的设想。
在北京,传统式建筑以二十年代所建北京协和医学院 ( Peking Union Medical College,简称 PUMC )新校舍建筑群体、燕京大学校园建筑、辅仁大学、国立北平图书馆为典型。
令人深思的是,较早出现的传统式建筑的设计者主要是外国来华的建筑事务所或建筑师。反映出外国建筑师处在中国近代社会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当地传统文化的吸收和追求。
3、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新式建筑:
欧美“国际式”新建筑潮流冲击下的中国近代建筑
中国近代建筑的历史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进入重要的发展时期。其标志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兴办,并日益完备;中国建筑事务所陆续开业,中国人建筑师成长起来;中国建筑团体先后成立,学术活动得以开展。
杨廷宝(1901-1983)是中国第一代建筑师中出类拔萃的人物。他的设计作品运用中西建筑处理手法,不墨守陈规,刻意创新,在三十年代初期就已弛誉南北。他所在的基泰工程司(Kwan,Chu and Yang)是中国近代建立较早、规模较大的建筑事务所,中国有相当影响,天津、上海、南京等地的许多重要工程均出自基泰之手。
此外,“华盖建筑事务所”(The Allied Architects Shangai)、“庄俊建筑事务所”、“范文照建筑事务所”、“董大酉建筑事务所”、“兴业建筑事务所”等都是中国近代极为重要的建筑设计力量,在上海、天津、北平、南京、重庆、成都、无锡、桂林、贵阳、昆明等地主持设计了许多建筑项目。
梁思成(1901--1972年)是中国近代建筑教育事业的开拓者,是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研究工作的创始人。建筑设计创作不是他一生建筑活动中的主要部分,但他对建筑设计创作问题多有著述,为数不多的作品表现了世界现代建筑潮流的影响,这以他1932年所作北京仁立公司铺面改造设计为代表。
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中国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是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成为当地城市的重要景观,给中华大地增添风采。
中国近代建筑是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 但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
早在本世纪之初,两位中国人建筑师就分别在北京和南京作过不同的尝试:供职于陆军部军需司营造科的沈琪,于1906年为陆军部衙署设计了一栋以西洋样式为主、但颇多中国装饰的主楼;受命于两江总督的通州师范学校工科毕业生孙支厦(1882-1975),在1909年主持设计了一栋基本为西洋样式的江苏省谘议局建筑。此后近九十年间,中国近代和现代建筑师有无数设计作品问世,样式繁杂。但是,虽然经过了几代人的艰难摸索,时至今日,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的结合问题,仍然是困扰着每一个中国建筑师的难题。
虽然今天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不再是伴随着侵略而来,但中国建筑师仍始终跳不出中华民族悠久而灿烂的几千年历史文明所造成的耀眼光环。虽然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代建筑师设计创作的许多重要建筑物,都成为今日中国的宝贵财富,值得我们珍惜和保护,但他们的作品似乎也不能成为当代中国建筑师创作的样板。我想,这当是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一个方面。
对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应予以积极的保护
我们对中国近代建筑认识的另一个方面是:
中国近代建筑作为中国近代社会发展历史时期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保护巍然屹立的历史建筑,作为先辈辛苦耕耘的历史见证,是我辈的光荣,也是对后代所应尽的责任。只要我们努力,前景也不一定完全灰暗;问题是我们一定要正视这个课题,仔细想想我们是否能付出失去所有宝贵历史文物的代价。”《活的历史枣保护香港的历史建筑》(1982年)一书中的这一段话,写得是何等地好啊!
关于近代建筑的保护,有两方面的工作:
1、对具体建筑物调查、实测,进行建筑历史研究。
这项工作主要由民间学术团体开展。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是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第一时期,有部分初步成果问世。但在六、七十年代受到了一定的局限和干扰,除偶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外,大陆上对中国近代建筑史的研究实际上是处于停顿状态。
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建筑历史学界,随着对涌进国门的五彩纷呈的众多国外建筑流派的介绍、评论,进而变为对其发生、发展之渊源的关心,并引发了如何认识建筑传统与现代风格关系的讨论。这样一来,中国建筑历史中处于承上启下的中介环节和中西交叉的汇合状态的近代一段再次引起了注意。1985年8月,由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汪坦发起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揭开了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进入第二时期的序幕。
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建设部城乡建设科学技术基金会的联合资助,从1985年到1995年的十年间,举行了五次全国性会议,提出论文 179篇,出版四本论文集(收入论文92篇)。同时,通过中日合作,至1995年底共进行了哈尔滨、青岛、烟台、南京、武汉、广州、北京、厦门、重庆、昆明以及庐山16个城市(地区)的近代建筑调查,填制调查表2612份,出版《中国近代建筑总览》十六个分册。上述工作对于推动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的开展和深入,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前,第二时期的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定于1996年9月在江西庐山举行的“第五次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讨论会”,将是一次承上启下的盛会。
2、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这项工作主要由政府机构推进。
1988年11月10日,建设部、文化部联合发出《关于重点调查、保护优秀近代建筑物的通知》,体现了在新的形势下,国家主管部门对近代建筑价值的认识和评价,并开始重视其保存与再利用问题。《通知》发出后,在各地主管部门的主持下,同中日合作进行的中国近代建筑调查互相配合,经过多年努力,提出了一批推荐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近代优秀建筑名单和资料。
1995年9月,北京市政府批准公布了“北京市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共56项。其中27项为近代建筑。
同时,各地对有价值的近代建筑保护、再利用的具体工作也逐步进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近年来亦做了部分工作:
1993年7月,在首都规划建设委员会和北京市规划局支持下,受北京铁路分局文化宫委托对1906年建成的原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建筑进行复原改建设计,以保护北京的历史风貌;1993年10月,受国家文物局委托对三峡工程淹没区四川境内的近代建筑进行考察,对有重要价值的进行论证,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以保护长江沿岸景观;1994年6月,受西城区文化局文物管理所委托对西城区北京水准原点、陆徵祥家族墓庐等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建档定级保护;1995年6月,受宣武区建设委员会委托对宣武区大栅栏、天桥、白纸坊地区14栋近代建筑进行实测,以提出保护与再利用方案。
随着中国国内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近代建筑的保护日益受到重视,逐步付诸实践。作为多元文化下的历史见证的中国近代建筑,对其进行保护的现实意义正在逐渐为人们所认识,其历史文化价值也正在逐渐体现出来。
⑥ 林徽因和梁思成为中国的建筑史贡献了多少
林对中国建筑界的贡献主要有三点:和梁一起整理中国古建资料,开创中国建筑历史理论,还有我认为最重要的一个:协助梁一起建立了清华建筑系,成为建筑老八校之首(当然那七个有不服的,不过也是事实),为中国培育了大量建筑业中坚人才
梁林两口子很多事都是一起干的,梁比较细致,林比较有灵感,梁很多文章的”眼”是林点上去的(梁自己说的),林死以后梁的文章水平就不如以前了(梁学生说的);清华建筑系建系时梁在美国讲学一年,是林带着年青教师把系建起来的
⑦ 梁思成、林徽因,他们是如何用建筑解读古典中国的美学的
我们都知道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他毕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而林徽因是民国出色的才女,她也是中国近现代杰出的建筑师、诗人和作家。二人后来姻缘结为夫妻。
梁思成和林徽因从研究中国建筑的结构原理入手,指出它在不同朝代由于结构构件的功能变化而导致的形式变化和发展过程,因此赋予中国建筑一个与西方建筑相同的“历史的建筑”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由于他们采用了西方建筑史家制订的结构理性的评价标准来审视中国建筑,因此使中国建筑获得了一种在当时具有普遍性的建筑美学的认证。
⑧ 林徽因在建筑方面有哪些贡献
林徽因的建筑贡献在于实地考察中国古代建筑,并参与《中国建筑史》的编纂工作,虽然她不是主要执笔者,但是《中国建筑史》的润色修改等环节她功不可没。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等建筑文章也体现了林徽因的建筑功底。此外,林徽因尤其擅长建筑雕饰设计,人民纪念碑基座部分雕饰由她设计完成。
⑨ 林徽因为建筑界带来了哪些贡献
林徽因在建筑上面的贡献以及影响大体可以分为三点: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建立;对于民居建筑的关注及实践;对于梁思成建筑思想的影响。
1. 中国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建立:
“如果我们把由中国近代首批建筑学者建立起来的中国建筑学术体系之核心,定义为中国建筑的历史与理论的话,也就是中国学者对中国建筑做出的建筑学专业的诊释,我们应该认识到:林徽因正是真正对中国建筑历史与理论最早作出主要贡献的学者,她是这一学科的奠基者,她是思想上的先行者。”——赵辰
在《营造学社汇刊》第三卷第一期中,林徽因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系统地对中国古建筑的系统进行总结。
文章中林徽因试图:(1/2/3 点)
(1).详细系统地总结中国古建筑的特点
包括“屋顶”“斗拱”“台基”“平面布置”方面,奠定了往后中国古建筑理论研究的基础。
(2).将中国古建筑体系纳入到国际建筑理论体系中
具体是:引用维特鲁威的建筑三要素:“实用、坚固、美观”,阐述古建筑的“木架构“体系与当时现代主义建筑中的“框架式”建筑进行类比。提出中国古建筑是属于结构理性主义的,承重的柱与围合的墙窗可以相互脱开。
(3).利用当时的艺术理论对中国古建筑进行发展进行风格性断代分析
引用近代艺术史奠基人温克尔曼的“循环理论”认为中国建筑也有其“尝试”、“成熟”以及“因袭”“堕落”的过程,对应于温氏的理论则是 起源 - 发展 - 变化 - 衰亡。而后利用该理论讲中国古建筑的发展风格定义为:唐“豪劲”,宋“醇和”,明“羁直”。
(4).与梁思成一同成立清华大学建筑系,为学科的建立完善起到很大的作用
(5).提出“建筑意”的建筑理论
题外话:朱涛曾在《梁思成与他的时代》提出梁林的理论是先于他们到乡野的建筑实践的,也就是时先有理论,而后去发掘实物以填充他们的体系,同时也质疑林的文章有多处借鉴日本建筑史学家伊东忠太的著作。但其实林徽因的文章中最核心的要点是将中国建筑的木构架与国际的框架结构进行直接比较,得出中国古建筑是结构理性主义的。而伊东忠太恰恰关注的表面上的形式,而这些往往是众人皆知的“常识”。所以,如果追究林徽因的思想来源的话,将中国建筑以结构理性主义的眼光看待的来源可以说更加重要。李军在论文《古典主义、结构理性主义与诗性的逻辑——林徽因、梁思成早期建筑设计与思想的再检讨》提出,最早将中国建筑看待成框架结构的是喜龙仁(Siren)的《支那古代美术史》,有兴趣的可以延伸阅读。
2. 对于民居建筑的关注及实践:
在当时主流主张建立官式建筑和外国的古典建筑体系进行抗衡的时候,林徽因特别关注民居建筑。
林徽因特别关注了山西的民居,并且在由她执笔的《晋汾古建筑预查纪略》中描述了那些民居的状况,这应该是最早出现在营造学社汇刊上的
关于民居实物的描述之一。——赵辰
融合民居精神的设计——云南大学映秋院
也就是说林徽因在 80 年前就考虑中国建筑现代化?=、=|||
3. 对于梁思成建筑思想的影响:
梁思成在 1930 年前的建筑实践深受他在宾大的老师保罗 - 克列(Paul Cret)的影响,在这一段时期的时间都是古典 - 折中主义,与保罗 - 克列的“现代古典主义”和茂飞的“适应式建筑”思想相一致。在 1932 年以后,梁思成想法经历从现代古典主义向结构理性主义的转变,其源头是林徽因同年发辫的《论中国建筑之几点特征》一文。
⑩ 中国建筑史 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 当第一次去拜访林徽因时,她刚从英国回来
沈从文眼里的林徽因是“绝顶聪明的小姐”,萧离则称林徽因是“聪慧绝伦的艺术家”费慰梅认为林徽因“能够以其精致的洞察力为任何一门艺术留下自己的印痕”。而我却认为林徽因“美貌与智慧兼备,多情与专一并存。”林徽因秀外慧中、多才多艺。她曾旅英留美,深得东西方艺术之真谛,英文水平极佳。她兼具中西之美,既秉有大家闺秀的风度,又具备中国传统女性所缺乏的独立精神和现代气质。可想而知,她确实是一位倾倒众生的佳人。作为文艺青年心中的“人间四月天”,林徽因的名字已是一段传奇。似乎天生具备诗人气质的她,但却选择攻读建筑学。在建筑学的领域,林徽因成果斐然:她参与设计了人民英雄纪念碑、倡导保护古建筑,以现代方法研究古代建筑学。在她身后,似乎还真难找到一个能及得上她的成就和魅力的女性。她还是三个著名的爱情故事的女主角:一个是与徐志摩共同出演的青春感伤片,浪漫诗人对她痴狂,并开中国现代离婚之先河;一个是和梁思成这个名字并置在一起的婚恋正剧,建筑学家丈夫视她为不可或缺的事业伴侣和灵感的源泉;另外,还是一个悲情故事的女主角,她中途退场,逻辑学家金岳霖因她不婚,用大半生的时间“逐林而居”,将单恋与怀念持续终生。然而,也恰恰就是这样的林徽因,赢得了世人的尊敬与赞颂,成为近代中国男人们心中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