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中国股票
㈠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有哪些系列
王立群在《百家讲坛》系列如下:
1、《华佗》之神医传奇:
本期节目由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讲述一代名医华佗的行医事迹以及他的过人之处。
2、《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以汉武一生勾连众多身份、个性、命运迥异的人物,剖析各种以讹传讹的历史事实。
3、《王立群读宋史》:
评述宋太祖、宋太宗、宋仁宗、宋神宗、宋徽宗五位北宋皇帝的生平故事,通过五位皇帝将北宋一百六十八年的历史大事贯穿起来,力图重新再现一千年前北宋的繁华风采。
4、王立群说成语:
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说还是写,习语的使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元素,几乎所有人都或多或少地使用过习语。习语是中国语言的精华,是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锻炼和积累起来的。它言简意赅、形象生动,说理透彻,合理地运用成语,会给语言和文字锦上添花。
5、《王立群读<史记>之项羽》:
这本书的风格简单严谨,通俗易懂又不失学术趣味。围绕项羽失败的核心问题,读者以一个个历史之谜为线索,揭开了众多的历史之谜。
问题,介绍了故事的人物是用故事来解释,解释历史上的人物,智慧是开明的历史,历史的本质和残忍是恢复,分析使人们感到深和真实,让人有沧桑的历史和厚重的感觉。对历史人物项羽等人的评价是客观、公正、可信的。
㈡ 百家讲坛至今所有节目列表
央视提供的《百家讲坛》历年节目播出一览表,一天都不落的,一个人都不少的。 (里面包括重播,自己整理一下最好。)呵呵
2001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03.shtml
2002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12.shtml
2003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53.shtml
2004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79.shtml
2005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0814/101993.shtml
2006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20061222/105718.shtml
2007年: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5/index.shtml
从2002年的到2006年都很齐全。
如果按时间顺序,要从最下面看起,最下面是2002年的。
挺多的,要全看是不可能的,建议红楼梦,论语,三国等几个比较有含金量的先看一下吧~~~
百家讲坛_揭秘《红楼梦》
01刘心武谈红学(上)
02刘心武谈红学(下)
03贾府婚配之谜
04秦可卿抱养之谜
05秦可卿生存之谜
06秦可卿出身之谜
07帐殿夜警之谜
08曹家浮沉之谜
09日月双悬之谜
10蒋玉菡之谜
11北静王之谜
12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上)
13秦可卿原型大揭秘(下)
14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上)
15秦可卿被告发之谜(下)
16贾元春原型之谜-刘心武
17_贾元春判词之谜-刘心武
18_贾元春死亡之谜-刘心武
19_妙玉排序之谜(上)-刘心武
20_妙玉排序之谜(下)-刘心武
21_妙玉身世之谜-刘心武
22_妙玉情爱之谜-刘心武
23_妙玉结局大揭秘-刘心武
)
百家讲坛_《解读张爱玲_老舍的文学地图_钱钟书_王国维_引雅入俗张恨水》
(
《解读张爱玲》系列(共四集)
01周汝昌评《红楼梦魇》-周汝昌
02解读张爱玲(上)-淳子
03解读张爱玲(下)-淳子
04张爱玲的残酷之美-止庵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七集)
01旗人作家老舍-关纪新
02老舍的幽默-孔庆东
03悦耳的老舍-范亦豪
04《茶馆》的文化符号-关纪新
05老舍笔下的新旧市民-吴福辉
06沉重的《月牙儿》-范亦豪
07老舍之死-傅光明
《钱钟书》系列(共三集)
01从方鸿渐看钱钟书-孙郁
02从《诗可以怨》看钱钟书-刘扬忠
03从《说笑》看钱钟书的幽默-孔庆东
《王国维》系列(共四集)
01叶嘉莹评点王国维的悲观人生-叶嘉莹
02叶嘉莹评点《红楼梦评论》-叶嘉莹
03叶嘉莹评赏南唐二主词-叶嘉莹
04王国维的学术三境界-姚淦铭
《引雅入俗张恨水》系列(共五集)
01与三结缘的张恨水-袁进
02《啼笑姻缘》的爱情三模式 -孔庆东
03《金粉世家》与家族小说-徐德明
04张恨水小说的社会风俗画-张中明
05“引雅入俗”张恨水-汤哲声
)
百家讲坛_《传奇太后_杜甫的文化意义_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_千年少林_钤记中华_文明的驻足地》
(
《传奇太后》系列(共四集)
01传奇太后_吕后-卜宪群
02传奇太后_文明太后-周思源
03传奇太后_武则天-黄正建
04传奇太后_慈禧-杨天石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二集)
01杜甫的文化意义(上)-莫砺锋
02杜甫的文化意义(下)-莫砺锋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六集)
01一个死文明的复活-李晓东
02神秘的金字塔-李晓东
03埃及艳后-李晓东
04法老的诅咒-李晓东
05金字塔太阳船-李晓东
06揭开狮身人面像的面纱-李晓东
《千年少林》系列(共二集)
01千年少林-历史篇-马明达
02千年少林-文化篇-马明达
《钤记中华》系列(共五集)
01钤记中华(一)书法-李刚田
02钤记中华(二)京剧-徐城北
03钤记中华(三)民俗-倪宝臣
04钤记中华(四)武术-马明达
05钤记中华(五)长城-李建平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四集)
01世界遗产在中国-郭旃
02文化遗产的文化诠释-吕舟
03自然遗产的自然造化-谢凝高
04双重遗产的双重属性-谢凝高
)
《百家讲坛》_《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
01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情爱世界-孔庆东
02孔庆东看金庸小说的奇情怪恋-孔庆东
0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4孔庆东看金庸小说中的侠义-孔庆东
05金庸小说中的悲剧爱情-孔庆东
06传统武侠小说中的武功-孔庆东
07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上)-孔庆东
08金庸小说中的武功(下)-孔庆东
)
百家讲坛_《您好!宇宙》
(
01人类怎样认识宇宙-赵君亮
02望远镜里的宇宙-李元
03宇宙将走向哪里-李竞
04银河系-杜升云
05太阳风暴-何香涛
06移民火星-卞毓麟
07太阳系中的怪异成员-彗星-崔振华
08寻找另外一个地球-何香涛
09寻找地外生命-南仁东
10寻找“丢失”的行星-赵君亮
11小行星会撞地球吗-李竞
12星座传说-杜升云
)
百家讲坛_《清十二帝疑案》
(
清十二帝疑案01_努尔哈赤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2_皇太极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3_顺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4_顺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5_康熙(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6_康熙(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7_雍正(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8_雍正(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09_乾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0_乾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1_嘉庆(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2_嘉庆(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3_道光(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4_道光(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5_咸丰(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6_咸丰(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7_同治(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8_同治(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19_同治(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0_光绪(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1_光绪(中)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2_光绪(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3_宣统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4_总说(一)_清朝十大贡献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5_总说(二)_八旗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6_总说(三)_科举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7_总说(四)_官场风云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8_努尔哈赤(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29_努尔哈赤(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0_皇太极(续上)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1_皇太极(续下)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2_清初宫廷斗争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3_正说洪承畴降清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4_清朝皇帝的称谓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5_清朝皇帝的后宫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6_皇帝之死与太监命运_阎崇年
清十二帝疑案37_清朝兴盛的历史宝鉴_阎崇年
)
2004年-2005年央视《百家讲坛》系列
最新更新:
新解《红楼梦》系列(16集)
品读《水浒传》系列(12集)
2004年未成系列的(共10集)
《您好!宇宙》系列(共12集)
《清十二帝疑案》系列(共37集)
《千年少林》系列(共2集)
《老舍的文学地图》系列(共7集)
金正昆《身边的礼仪》系列(共3集)
《文明的驻足地》系列(共4集)
《海洋生灵》系列(共3集)
《心灵鸡汤》系列(共4集)
《杜甫的文化意义》系列(共2集)
《钤记中华》系列(共5集)
《张恨水》系列(共5集)
《昆虫》系列(共3集)
《钱钟书系列》(共3集)
《张爱玲系列》(共4集)
《王国维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传奇太后系列》(共4集)
《中国电影百年》系列(共10集,缺一集!)
《教育》系列(共3集)
《红楼六家谈》系列(共12集)
《古埃及文明失落之谜系列》(共6集)
《吴建民盘点2004》系列(共2集)
《说聊斋》系列(14集)
《红楼梦里的配角》系列(6集)
2005年未成系列的(6集)
马骏《二战人物》系列(18集)
《周国平谈女人、爱情、婚姻、孩子》系列(共4集)
《老子与百姓生活》系列 (8集)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系列(23集)
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系列 (12集)
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系列(12集)
《金正昆谈现代礼仪》系列(18集)
《汉代国策风云》系列(4集)
《探秘中国汉字》系列(共2集)
《郑和下西洋》系列(共2集)
《正说清朝二十四臣》系列(13集)
《智商与情商》系列(共4集)
《方尔加讲孔子》系列(4集)
《正说三国人物》系列(9集)
《经典中的爱情》(共3集)
《地域文化的形成》(共4集)
《传承的神韵》系列(8集正在播出)
《百家讲坛》2002-03年目录:(按时间顺序)
2003年6月27日 关注早期教育 徐朝霞 冯淑兰 袁 春
2003年6月26日 认识毒品 徐国柱
2003年6月25日 是是非非王熙凤 周思源 吕启祥 丁维忠
2003年6月24日 情 理 法的冲突 范 愉
2003年6月23日 神秘的生命起源 袁训来
2003年6月20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 (下) 赵林
2003年6月19日 文化融合与文明冲突(上) 赵林
2003年6月18日 漫话宝 黛 钗 李希凡 张庆善 孙玉明
2003年6月17日 书法艺术的理解与观赏 金开诚
2003年6月16日 人类基因组计划 陈竺
2003年6月13日 话说质量经营 马 林、马欣迎、张晓东
2003年6月12日 理解质量革命 韦恩·科斯特
2003年6月11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下) 蔡义江
2003年6月10日 文化与经济 胡兆量
2003年6月9日 转基因食品离我们有多远 朱 桢
2003年6月6日 创新思维与创造力的发挥 曾国平
2003年6月5日 文化与戏剧 叶坦
2003年6月4日 《红楼梦》是怎样写成的(上) 蔡义江
2003年6月3日 未来的太阳能车 陈全世
2003年6月2日 基因与你我他 王渝生
2003年5月29日 海外学人回国创业论坛 茅道林、王辉耀、李安渝、高在朗
2003年5月28日 曹雪芹的生平与家世 顾平旦、张书才、沉治钧
2003年5月27日 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董克用
2003年5月23日 诚信是金 黄卫平
2003年5月26日 飞向月球 欧阳自远
2003年5月22日 新读《孙子兵法》 黄朴民
2003年5月21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下) 周汝昌
2003年5月20日 释放互联网能量 王楠
2003年5月19日 现代医学回顾与展望 韩启德
2003年5月16日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 袁正光
2003年5月15日 纵论《国际法》 朱文奇
2003年5月14日 曹雪芹其人其书(上) 周汝昌
2003年5月13日 高科技与现代农业 石元春
2003年5月12日 科学文化漫谈 王直华
2003年4月30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下) 杨天石
2003年4月29日 现代战斗机的发展 陈 光
2003年4月28日 数字时代用户界面 李开复
2003年4月25日 备战高考—语文中的语言应用 姚家祥
2003年4月24日 备战高考—地理 许 鑫
2003年4月23日 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上) 杨天石
2003年4月21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上) 何香涛
2003年4月22日 《宇宙是从大爆炸中诞生的吗》(下) 何香涛
2003年4月18日 备战高考—生物 郑春和
2003年4月16日 艺术审美的心理机制 金开诚
2003年4月15日 21世纪我们怎么“管人”? 曾湘泉
2003年4月14日 人工智能与现代社会 钟义信
2003年4月11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 (下) 张铁城
2003年4月10日 备战高考·英语篇(上) 张铁城
2003年4月9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
2003年4月8日 英语成功学(下) 杜子华
2003年4月7日 英语成功学( 上) 杜子华
2003年4月4日 《备战高考·代数》(下) 尹浚淼
2003年4月3日 《备战高考·代数》(上) 尹浚淼
2003年4月2日 世界上最古老的希腊戏剧 罗锦鳞(上)
2003年4月1日 创新与人文社会科学发展 纪宝成
2003年3月31日 量子物理学的实验与哲学基础 安东·泽林格
2003年3月28日 备战高考(二)语文篇之议论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7日 备战高考(一)语文篇之记叙文 姚家祥
2003年3月26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25日 数字化校园与教育创新 吴文虎等
2003年3月24日 西方的技术 沃尔夫冈·科尼希
2003年3月21日 数字时代的编程 比尔·盖茨
2003年3月20日 光纤通信进展 李淳飞
2003年3月19日 鲁迅《野草》的生命哲学与象征艺术 孙玉石
2003年3月18日 物理学百年的回顾 周光召
2003年3月17日 自动控制发展的历程 王广雄
2003年3月14日 妇女与传媒 卜卫
2003年3月13日 妇女与健康 张开宁
2003年3月12日 足尖上的艺术——芭蕾欣赏入门 欧建平
2003年3月11日 妇女与教育 郑新蓉
2003年3月10日 妇女与法律 信春鹰
2003年3月7日 妇女与参政 荣维毅
2003年3月6日 妇女与就业 刘伯红
2003年3月5日 妇女与婚姻家庭 张李玺
2003年3月4日 丝绸之路与丝路考古学 孟凡人
2003年3月3日 中国古代的青铜器
2003年2月28日 中国古代体育 崔乐泉
2003年2月27日 中国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古代文明 白云翔
2003年2月26日 中国古代的天文与人文 冯时
2003年2月25日 汉唐金银器与社会生活 齐东方
2003年2月24日 中国古代的简牍与石刻
2003年2月21日 华夏盛宴——从考古看中国古代的饮食文化 王仁湘
2003年2月20日 醉乡酒海——中国古代酒具与酒文化 杜金鹏
2003年2月19日 中国古代兵器 杨泓
2003年2月18日 解读中国古代都城(下) 刘庆柱
2003年1月31日 机器人技术发展状况 孙立宁
2003年1月30日 中国油气资源的二次创业 刘光鼎
2003年1月28日 二十一世纪科技 约翰·吉本斯博士
2003年1月27日 科学与社会 曾志
2003年1月24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下) 陈自明
2003年1月23日 美妙神奇的外国民歌 陈自明
2003年1月22日 从现代观点看几首旧诗(上) 叶嘉莹
2003年1月21日 现代焊接技术 吴林
2003年1月20日 生态伦理——一场哲学观念的革命 叶平
2003年1月17日 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文化和时代特性 何镜堂
2003年1月16日 地区建筑文化分析 齐康
2003年1月15日 漫谈艺术 钱绍武
2003年1月13日 中国建筑文化的研究与创造 吴良镛
2003年1月10日 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3年1月9日 饮用水水质与水处理技术 马军
2003年1月7日 我的书法观 欧阳中石
2003年1月6日 小城镇 大战略 孔祥智
2002年12月31日 数字能保证诚实吗? 玛丽·普维(Mary Poovey)
2002年12月30日 中国近代术语的形成 冯天瑜
2002年12月27日 AMC金融资产管理与发展 刘鸿儒等
2002年12月26日 湖泊富营养化及技术动向 孔海南
2002年12月25日 传统对于我们意味着什么 郑家栋
2002年12月23日 中西文化的精神差异 赵林
2002年12月18日 创作与翻译(下) 余光中
2002年12月17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国际化战略的思考 王英杰等
2002年12月16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创新模式的探索 张妙弟等
2002年12月13日 新建高校校长论坛·新建高校定位及办学特色的探讨 蔡克勇等
2002年12月12日 太阳活动与人类生存环境 汪景琇
2002年12月11日 创作与翻译 余光中
2002年12月10日 蔬菜的安全生产体系 张德纯
2002年12月5日 载人航天发展现状及展望 袁家军
2002年12月4日 文学创作中的未知结构 余秋雨
2002年12月3日 世界贸易组织与标准化 李忠海
2002年12月3日 从牛羊的克隆看一流大学的内涵 杨福家
2002年12月2日 关注人力资源开发管理 王通讯
2002年11月29日 中国古代的咏怀诗 孙明君
2002年11月28日 绿色食品与青少年健康成长 季成叶
2002年11月26日 信息化社会中的地理信息 龚健雅
2002年11月25日 互联网上的软件工程 何克清
2002年11月22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下) 段永基等
2002年11月21日 未来电脑 张亚勤
2002年11月19日 重力与现代科技 李建成
2002年11月14日 21世纪的中子科学 赵志祥
2002年11月13日 下一代计算机互联网络 吴建平
2002年11月11日 汽车的2mm工程 林忠钦
2002年11月8日 中关村-浦东发展对话论坛(上)孙宝启等
2002年11月6日 如何欣赏古典芭蕾 赵汝蘅
2002年11月5日 从神秘的脉冲星谈起 何香涛
2002年11月4日 摄影的情感表达 梅生
2002年11月1日 地球空间探测 吴季
2002年10月29日 空间环境及其保护 (都亨)
2002年10月28日 中国空间科学 (潘厚任)
2002年10月25日 现代人健康生活透视 (吉良晨、黄美涓、于小冬、蔡同一)
2002年10月24日 中国书法美学与养生之道 (杨辛)
2002年10月23日 正确看待康雍乾之世(上) (周荚矗?
2002年10月21日 关注老年人心智健康 (许贤豪)
2002年10月18日 机构养老与社区服务 (伊密)
2002年10月16日 经验 想象力 真实(下)(格非)
2002年10月11日 高科技与公路发展(张元方、赵喜安、何光、施伟斌)
2002年10月10日 温度与生命 (刘静)
2002年10月8日 历史·经典·记录——透视北京十大建筑(下)
2002年9月30日 旅游城市国际化 (安兴本、胡志安、柳振万)
2002年9月27日 关于生活的对话 (张维迎、冯仑)
2002年9月26日 关于艺术的对话 (刘心武、张颐武)
2002年9月25日 从希腊雅典看城市的保护与发展 (虞河岳)
2002年9月24日 关于语言的对话 (刘宏、止庵)
2002年9月23日 关于教育的对话 (王梓坤、柯惠新)
2002年9月20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下) (张世君)
2002年9月19日 欧美小说情节演化模式(上) (张世君)
2002年9月18日 女作家 女人 作家 (赵凝)
2002年9月16日 21世纪中国城市的山水情结 (鲍世行)
2002年9月13日 西部大开发中的公路建设 (加措、郝吉明、霍明)
2002年9月11日 唐诗宋词鉴赏(下) (周汝昌)
2002年9月9日 神舟三号上的科学实验 (孙辉先)
2002年9月6日 走近纳米材料 (张泽、秦禄昌)
2002年9月4日 唐诗宋词鉴赏(上) (周汝昌)
2002年9月2日 关于神经再生——最新发现及应用前景 (科里·古曼)
2002年8月30日 经济增长与制度创新 (陈立)
2002年8月29日 新世纪的中国公路建设 (凤懋润)
2002年8月27日 膜的新奇世界
2002年8月23日 力学与现代生活 (丁光宏)
2002年8月22日 漫谈元代藏族的历史与文化 (陈庆英)
2002年8月20日 如何延缓衰老 (黄美涓)
2002年8月19日 航空航天的高科技发展 (傅恒志)
2002年8月16日 公路现状与未来 (张剑飞、郭学焕、戴东昌、施伟斌)
2002年8月15日 高科技提升公路养护水平 (施伟斌)
2002年8月14日 梁思成的生平·事业·情操 (楼庆西)
2002年8月13日 太空中的衣食住行 (潘厚任)
2002年8月12日 加入世贸组织对政府管理的挑战与对策 (汪玉凯)
2002年8月9日 海派文学的两个传统 (陈思和)
2002年8月8日 中国藏族英雄史诗 (降边嘉措)
2002年8月6日 唐宋词体演进(下) (王洪)
2002年8月5日 唐宋词体演进(上) (王洪)
2002年8月2日 健康住宅 离我们多远 (奚瑞林、罗德启、韩增禄)
2002年8月1日 营销的创新 创新的营销 (王方华)
2002年7月31日 我的影视创作经验 (邹静之)
2002年7月30日 中国传统科学文化的现代价值 (王渝生)
2002年7月29日 李约瑟与中国科学 (胡维佳)
2002年7月25日 阴阳学说与中国传统医学 (廖育群)
2002年7月24日 漫谈诗歌创作(下) (邹静之)
2002年7月23日 麦子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程 (曾雄生)
2002年7月22日 科学史的历史 (袁江洋)
2002年7月19日 《走近健康住宅》 (高拯)
2002年7月18日 中国古代青铜技术与艺术 (苏荣誉)
2002年7月17日 漫谈诗歌创作(上) (邹静之)
2002年7月16日 心理学知识与科学施教 (吴瑞华)
2002年7月15日 中国古代历法概说 (陈美东)
2002年7月8日 现代生活关键词 (赵汀阳、罗红光、黄平)
2002年7月5日 近代科学的社会根源 (方在庆)
2002年7月4日 回望发明之路 (张开逊)
2002年7月3日 从街垒到议会 (金重远)
2002年7月2日 谜语之谜:艺术逻辑基本原理 (董小英)
2002年7月1日 《红楼梦》的空间叙事艺术 (张世君)
2002年6月28日 移民与中国 葛剑雄
2002年6月26日 信息与信用(下) (张维迎)
2002年6月25日 信息与信用(上) (张维迎)
2002年6月21日 古希腊与中国古代的疾病历史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20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下) (王炜钰)
2002年6月19日 科学 艺术 生活(上) (王炜钰)
2002年6月14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下) (丁肇中)
2002年6月13日 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上) (丁肇中)
2002年6月11日 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应用统计(上) (谢衷洁)
2002年6月07日 化学与人类健康 (刘旦初)
2002年6月06日 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朱世能)
2002年6月05日 科学的语言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4日 古希腊和中国古代的物种的分类 (杰弗瑞·劳埃德)
2002年6月03日 给地球照相 (郭华东)
2002年5月31日 三个代表与中国基础教育 (刘吉)
2002年5月30日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顾明远)
2002年5月28日 新世纪的中国基础教育 (李连宁)
2002年5月27日 漫谈百年科技 (王渝生)
2002年5月23日 坚持人民文艺先进方向 (张炯)
2002年5月22日 戏曲漫说话“讲话” (徐城北)
2002年5月21日 民间艺术源,提炼成神迹 (李燕)
㈢ 红极一时的《百家讲坛》,是怎样跌下神坛,逐渐被人遗忘的
作为中国中央电视台的窗口,CCTV自从1978年正式更名起,就一直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在这一系列电视频道中,很多人都能够找到曾经属于自己的快乐,更是有一些他们特别爱看的节目。
CCTV也因此造就了很多经久不衰的栏目,更是捧红了很多有着远见卓识的名人,比如从2001年7月9日首次开播的《百家讲坛》,就是深受人民喜爱的节目之一。
要说《百家讲坛》最火的时候,甚至于成为了那个年代的特殊文化现象,大家都争相看这个栏目,了解一些自己从未了解过得史学常识,尤其是当中的于丹、易中天讲师等人,深受观众们的喜爱。
小结:
尽管《百家讲坛》如今并没有二十一世纪初那么火了,但其实这也并非是什么坏事,倘若这款节目真的有一天要离开中央电视台了,恐怕节目制作组也会非常的高兴,毕竟讲师们的水平已经跟不上观众们的平均水平了呀。
当然了,在担心《百家讲坛》这款节目之余,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要知道,只要努力学习,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的讲师。
㈣ 百家讲坛所有节目!
喜欢看中央10台素质很高呀
【都很经典,先看这些吧,呵呵!】
《我读经典》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380222.html
《百家讲坛》吕不韦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385858.html
《玄奘西游记》我可是一口气看完呀,经典!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380112.html
《梅兰芳》百家讲坛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03902.html
《考古中国全40集》很不错的一部历史科教片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57944.html
《齐鲁青未了》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67911.html
文化纪录片《普洱茶》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70852.html
《跨越时空的文明》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90459.html
《中华武功》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496724.html
《中国古代文化圣贤》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20171.html
《探索发现-文明之路》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17107.html
《探寻中国人的起源》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25393.html
《经营之神胡雪岩成功秘笈》成功商人分析
http://v.ku6.com/special/index_2566397.html
㈤ 百家讲坛真的会带大家炒股赚钱吗
不会。百家讲坛是不会带大家炒股赚钱的,不可信。
㈥ 百家讲坛讲的那些比较好
一个以文化人、历史专家、教师为主的《百家讲坛》在娱乐当道的年月里成为热门节目,到现在,在《百家讲坛》推出过讲座的人已超过了20位,这些人在上“讲坛”前,影响力只限于小圈子里,但在央视走了一遭,他们名气爆增,成为公众眼中的明星。他们能走红,除了央视这个造星平台外,他们所具有的独特气质才是成为观众
追捧的主要原因。
最投入——孙丹林
孙丹林是渤海大学的客座教授,主要研究中文。文史不分家,研究历史也成为孙丹林教授的爱好。孙丹林教授分析了《百家讲坛》之所以得到众多观众的青睐的原因:《百家讲坛》充当了桥梁,真切地拉近了专家学者和普通百姓之间的距离,专家学者的灵活讲述,加上电视手段的运用,让《百家讲坛》这个安静的节目成了观众收视的一匹黑马;另外,《百家讲坛》使一些原来只在书斋里传播的文化和观点,与普通百姓见面了,百姓也非常渴望得到这方面的知识和信息。
孙丹林在《百家讲坛》讲过陆游、讲过唐伯虎,会时不时蹦出一些“帅呆”、“酷毙”等新潮词汇。当他讲到陆游钗头凤的经过时,连一些观众都被他讲哭了。
最洒脱——孔庆东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出版:《北大往事》《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孔庆东说起金庸小说基本可以不看讲稿,凭他不凡的经历和独特的思考方式,有人甚至戏言孔庆东是“北大的马克.吐温”。
最具人气——易中天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近年撰写出版了《帝国的惆怅》以及“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品人录》等。
易中天,这个具有八卦精神的教授用一种平民化的方式在电视上讲起了历史故事,让他迅速成了“超级教授”,并已有了庞大的“易粉”群。
最争议——刘心武
刘心武,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先后担任北京第13中学教师、北京出版社编辑。近作长篇小说《钟鼓楼》标志着创作的新高度。刘心武擅长青年题材,把塑造人物同对生活思考的抒情议论结合,是他小说的艺术特色。
刘心武揭秘《红楼梦》”一出,“红学家”一片哗然,认为他创出的“秦学”属于歪门别道,但在争议声中,刘心武主讲节目的收视率却节节高升。
最另类——纪连海
纪连海是北师大二附中的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长期从事历史教学工作,算是一位“教书先生”。在央视节目《百家讲坛》上说清史。
纪连海的另类首先是身份,他不是专家、教授,而只是一名普通的高中历史老师,而他的讲座风格也另类,看他的节目,跺脚、拍桌子、双手颤抖是常见的事情。
最幽默——金正昆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外交学系主任,礼仪与公关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主要从事外交学、传播学、礼仪学研究。已出版专著、教材12部,发表文章近百篇,共350多万字。是国内知名礼仪专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政府多部门顾问。
金正昆是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所有听过金正昆讲座的人都会用幽默来形容他的说话风格,无论是在教室还是在演播室,笑声总是充满他发言的全过程。
最关键——阎崇年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2004年5月,《百家讲坛》从北京市社科院找来了阎崇年讲清史,此前这个“讲坛”的收视一直不温不火,但阎崇年来了后立马扭转局面,节目开始渐渐走上正轨。
最悬疑——毛佩琦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原国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副社长;北京大学明清研究中心 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常务理事;北京郑和下西洋研究会副理事长;北京吴晗研究会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古代史明史、文化史、社会生活史研究,发表论文60余篇。
主要著作有:《明成祖史论》、《永乐皇帝大传》、《郑成功评传》、《明清行政管理制度》、《中国明代政治史》(合著)、《中国明代军事史》(合著);主编有:《岁月河山—图说中国历史》、《岁月风情—中国社会生活史》、《十大后妃》、《百卷本中国通史??明史10卷》、《中国社会通史?明代卷》、《中国状元大典》、《四库全书大辞典?史部》等。最新出版著作:《毛佩琦细解明朝十七帝第一部》 。
毛佩琦《百家讲坛》主讲的“明十七帝疑案”,收视率排名位于去年《百家讲坛》所有讲座的第二位,明朝的悬疑故事在他口中一一破解,也掀起了民间“明史热”。
最严谨——马瑞芳
马瑞芳,著名学者、作家,1942年生于山东青州,1965年毕业于山东大学中文系,现任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古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古代文学学科学术带头人。2005年初,山东大学的马瑞芳教授在CCTV-10《百家讲坛》开讲《说聊斋》,她以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活泼的叙事方式赢得社会各界观众的广泛欢迎。
马瑞芳讲聊斋吸引观众注意,靠的是她严谨的治学态度,她曾20多年考察蒲松龄的生平,并沿蒲松龄青年时的“南游”路线考察,有关《聊斋》的趣事就是这么被发掘出来的。
最学术——王立群
王立群,1945年生,山东新泰人。1982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当时称“河南师范大学”)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古典学博士生导师、中国《史记》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山水游记研究和《文选》研究两个方面。王立群走入《百家讲坛》,以他的“汉代风云人物”系列《项羽》、《吕后》,赢得满堂喝彩。
王立群和易中天都讲过汉代人物,而作为河南大学教授的王立群所讲内容更有史学家风范。他在节目中显得内敛,所讲内容考据严谨,每堂课结束后都令人感觉回味无穷。
㈦ 央视的《百家讲坛》有哪些经典系列
《百家讲坛》是中央电视台第十套(CCTV-10)2001 年7月9日开播的讲座式栏目,栏目宗旨为建构时代常识,享受智慧人生。选题范围包括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名校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选择目前大家最感兴趣、最前沿、最吸引人的选题。形式不拘一格,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强调雅俗共赏,重视传播互动。
《百家讲坛》已经成为科教频道的品牌栏目。
《百家讲坛》栏目坚持“让专家、学者为百姓服务”的栏目宗旨,栏目在专家、学者和百姓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从而达到普及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目的。
可以说《百家讲坛》是一个开放的大学。节目内容涉及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形式多样,学理性与实用性并存,权威性与前卫性并重,追求学术创新,鼓励思想个性…… 适合具有中学以上文化程度,具有求知欲的观众。
共享教育资源 弘扬科学与人文精神
海内外名家名师主讲
《百家讲坛》选题范围:
(1)大学通选课、选修课精华。
(2)大学名校内有影响的专题讲座、主题演讲。
(3)社会各界学者、名流的精彩演讲。
(4)中学文科类课程及第二课堂、兴趣课堂。
百家讲坛系列音像制品:
1、不停息的旋律
2、传乘的神韵
3、当茶遇到咖啡
4、地球成长史(上)
5、地球成长史(中)
6、地球成长史(下)
7、风雅百代存
8、撼天之旅
9、华夏春秋志
10、建筑不是房子
11、冷眼看热点
12、女人说话(上)
13、女人说话(下)
14、品读水浒
15、人的生与活
16、生命的奥秘
17、时代的加速器——数字
18、探寻宇宙
19、文明的发动机
20、文学的个性
21、物理的挑战
22、相识数学
23、与健康手拉手
24、智慧的痛苦
25、清十二帝疑案
26、论争象牙塔
27、缪斯女神
28、企业的方向盘-管理
29、社会的源动力——经济
30、新解红楼梦
31、语言的方程
32、身边的礼仪
33、孔庆东看武侠小说
34、明亡清兴六十年
35、易中天品三国
36、于丹《论语》心得
37、于丹《庄子》心得
38、王立群读史记
39、我读经典
40、玄奘西游记
41、我心中的陈嘉庚
周一至周日播出 时长43分钟
中午12:45首播,晚上11:10、次日上午6:40重播。
联系方式:
地 址:北京市复兴路11号
中央电视台社教节目中心教育专题部《百家讲坛》栏目
邮 编:100859
网 址:http://www.cctv.com/program/bjjt/01/index.shtml
百家讲坛的特邀专家包括:
蒙 曼:中央民族大学历史系副教授。
康 尔:南京大学文化艺术教育中心主任。
周文顺:郑州大学港台人文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乔 良:现任空军政治部创作室副主任,空军大校。
张望朝:现为中共黑龙江省委政法委研究室副主任,作家。
曾仕强:台湾师范大学教授。
陈毅明:现任厦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常务副会长。
李 蕾:河南省林州市市委、市政府接待办公室副主任。
钱文忠: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
赵英健:河北遵化市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副主任。
孟宪实: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国学院副教授。
孙立群: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于 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
隋丽娟:哈尔滨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王立群: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
徐放鸣:现任徐州师范大学美学教授。
梁小民:清华大学、南开大学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
易中天: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孙丹林:锦州市楹联学会会长 ,渤海大学特聘教授。
高有鹏: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李昌集:现为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特聘教授。
康 震: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
赵 林: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
韩秀云: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葛剑雄: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
刘扬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曾国平:重庆大学贸易及法律学院院长。
叶广芩: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方尔加: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纪连海:北师大二附中高级教师。
李敬一: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赵世民:中央音乐学院教师。
淳 子:上海东方电台谈话节目主持人,女作家。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知名礼仪与公共关系专家。
毛佩琦:中国人民大学历史系教授。
姚淦铭:古代文献研究所所长。
刘心武:当代作家。
张颐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国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
马 骏:法学博士。
戴锦华:北京大学教授。
张少泉: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周思源: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教授。
马瑞芳:山东大学教授,学者,作家。
阎崇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㈧ 百家讲坛谁讲的好啊
我基本上这么多年一直跟着百家讲坛看下来,百家讲坛讲历史是讲的最出色的,你要古代文化的,世上百家讲坛更多的还是古代历史的东西,这是我自己总结的按照断代史划分的:
清史: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康熙大帝》;纪连海《多尔衮》《和珅》《纪晓岚》《刘墉》《李莲英》《吴三桂》《鳌拜》;喻大华《道光与鸦片战争》《评说嘉庆王朝》;隋丽君《慈禧》;王晓秋《甲午风云》;曾仕强《胡雪岩的启示》
清史中我推荐阎崇年和隋丽娟的节目
明史:毛佩琦《明十七帝疑案》《大明第一谋臣刘伯温》《郑和下西洋六百年祭》;孙丹林《唐伯虎》;阎崇年《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明史方面百家讲坛比较欠缺,毛佩琦的《明十七帝疑案》关于明朝前期的讲座很不错
宋史没有,只有关于宋朝几位词人的讲座,有康震《李清照》《苏轼》《陆游》,不过在今年百家讲坛会推出袁腾飞主讲的《两宋风云》
唐朝:蒙曼《武则天》《太平公主》;孟宪实《玄武门之变》《贞观之治》《唐高宗真相》
孟宪实的《贞观之治》《玄武门之变》不错,蒙曼一般
两晋南北朝和隋朝没有讲座
三国:《易中天品三国》;周国平《鲁肃》《关羽》等
汉朝:易中天《汉代风云人物》;王立群《吕后》《项羽》《王立群读史记之汉武帝》
先秦和秦朝:王立群《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孙立群《吕不韦》《李斯》《范蠡》;易中天《先秦诸子百家争鸣》
这些节目我比较认同《王立群读史记》,《清十二帝疑案》,《明十七帝疑案》,但是不管看什么也别看钱文忠的三字经,文史错误很是不少的
除此之外,关于中国古典文化比较好的节目有这么几个;
《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不仅比较完整系统的总结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对学习中国古典哲学是很有好处的
《我读经典》,这个系列是很多主讲人一起讲的,讲了很多古代经典著作
《马尾都说收藏》系列,这个节目虽然是讲的收藏,但是都是在以中华文化为核心来讲的,很不错的
㈨ 《百家讲坛:这张魔鬼的床》揭密的是哪十大主讲人在天津上市了吗
孔庆东,北大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人称“北大醉侠”。
1964年生于哈尔滨,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于北大中文系的两位名师:是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现任北大中文系副教授,主要从事现当代小说戏剧研究和通俗文学研究,兼及思想文化批评。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有:《47楼207》、《谁主沉浮》、《青楼文化》、《超越雅俗》、《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独立寒秋》等。他那种差不多是与生俱来的幽默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于丹,是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影视传媒系主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助理、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专业方向:广播电视媒介学。现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视协高校艺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特邀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研究处客座研究员、中国新闻研究会、中广学会主持人研究会、中广学会法制节目委员会常务评委、澳大利亚新闻集团首席顾问。 影视传媒系系主任。出版《形象 品牌竞争力》等专著多部,在重要学术刊物发表专业论文十余万字。知名影视策划人和撰稿人。为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今日说法》《艺术人生》等50个电视栏目进行策划,现任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科教频道总顾问,北京电视台首席策划顾问。
于丹在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上讲了七天《论语》,她的气质和语言都接近曲艺表演中的评书,但被通俗方式拆解的国学经典,却出乎意料地抓住了全国观众,仅在七天时间里,于丹就从默默无闻变成一鸣惊人。之前,厦门大学的易中天教授在这个讲坛完成的《品三国》在全国引起轰动,于丹也因此被称为“女易中天”。
易中天:1948年生,湖南长沙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现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文学、艺术、美学、心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和跨学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龙〉美学思想论稿》、《艺术人类学》等著作。近撰写出版了“易中天随笔体学术著作·中国文化系列”四种:《闲话中国人》、《中国的男人和女人》、《读城记》和《品人录》。2005年起开始在CCTV-10百家讲坛节目里讲解历史,因其白话式的幽默分析,受到追捧。最新两本书《帝国的惆怅》和《易中天品评汉代风云人物》也是异常大卖。2006年开始制作《易中天品三国》。
后因《三联生活周刊》封面标题,而享有了“学术超男”的称号。
去年易中天做客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了“汉代风俗人物”系列讲座。他独辟蹊径,“妙说”历史,巧妙地运用“俗不可耐”的语言、声情并茂的表演,有趣地还原了历史的本来面目。在网上找到了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讲坛的韩信系列讲词,真是佩服,平常一段史从他口中出来俨然活灵活现一般,象评书一样绘声绘色,又象电影剪辑精练流畅。
例如那段韩信投项羽“无所知名”后改投刘邦,在军中当“接待”,因违反军纪险些被杀一段: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就是时势造英雄,秦代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来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就是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这个时候韩信的情况司马迁用四个字进行概括,“无所知名”,这个时候他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投奔刘邦,刘邦让他当什么呢?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公关先生,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这个时候的状态也是四个字,“未得知名”。那么有一次韩信就犯了军法,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轮到韩信了,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韩信这时候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做夏侯婴,夏侯婴是什么人?夏侯婴是刘邦的哥儿们,从小就跟刘邦一起的,跟刘邦一起起义,以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东西翻译过来就是车夫,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你要知道,当时的这个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是部长级的官员,那么刘邦当然现在不是皇帝,他是一个诸侯王,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韩信看见夏侯婴了,韩信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夏侯婴说,咦!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过来。司马迁用了六个字,“壮其貌,奇其行”。一看,呀!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头头是道,不杀了,向萧何推荐,发现一个人才,又给他换了一个位置,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所以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也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那么韩信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他转变了命运呢?使他成为了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心武,1942年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1950年后定居北京。曾当过中学教师、出版社编辑、《人民文学》杂志主编。1977年11月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被认为是“伤痕文学”发轫作,引出轰动,走上文坛。短篇小说代表作还有《我爱每一片绿叶》《黑墙》《白牙》等。中篇小说代表作有《如意》《立体交叉桥》《小墩子》等。长篇小说有《钟鼓楼》《四牌楼》《栖凤楼》《风过耳》等。
1985年发表纪实作品《5·19长镜头》《公共汽车咏叹调》,再次引起轰动。1986-1987在《收获》杂志开辟《私人照相簿》专栏,开创图文相融的新文本,1999年推出图文融合的长篇《树与林同在》。1992年后发表大量随笔,结为多种集子。
1993年开始发表研究《红楼梦》的论文,并将研究成果以小说形式发表,十多年来坚持从秦可卿这一人物入手解读《红楼梦》,开创出“红学”的“秦学”分支。
1995年后开始尝试建筑评论,1998年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我眼中的建筑与环境》,2004年由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出版《材质之美》。
作品多次获奖,如长篇小说《钟鼓楼》获第二届茅盾文学奖;短篇小说《班主任》获1978年全国首届优秀短篇小说奖第一名,此外短篇小说《我爱每一片绿叶》和儿童文学《看不见的朋友》《我可不怕十三岁》都曾获全国性奖项;长篇小说《四牌楼》还曾获得第二届上海优秀长篇小说大奖。
1993年出版《刘心武文集》8卷,至2005年初在海内外出版的个人专著以不同版本计已逾130种。若干作品在境外被译为法、日、英、德、俄、意、韩、瑞典、捷克、希伯来等文字发表、出版
阎崇年,1934年4月生,山东省蓬莱市人。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研究满洲史、清代史,兼及北京史。倡议并创建第一个专业满学研究机构——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北京满学会和北京满学研究基金会。倡议并主持第一届和第二届国际满学研讨会。北京市政府授予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颁发的特殊津贴。《努尔哈赤传》获北京市和中国“光明杯”优秀学术著作奖、全国满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古都北京》获中国文化部最佳图书奖、法兰克福和莱比锡国际最佳图书荣誉奖。先后到美国、日本、蒙古、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多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
《新京报》曾经报道阎老师曾经当过中学老师,所以讲解过程中深入浅出,有儒雅的大家风范。
北京社会科学院满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满学会会长。论文集有《满学论集》(民族出版社1999年出版)、《燕史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98年出版)、《袁崇焕研究论集》(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4年出版)、《燕步集》(北京燕山出版社1989年出版)共四部;专著有《努尔哈赤传》(北京出版社1983年出版)、《古都北京》(中、英、德文版)(北京朝华出版社1987年出版)、《天命汗》(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出版等十六部)、《中国历史大事编年·清代卷》(北京出版社1987年出版)、《中国都市生活史》(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出版)。主编学术丛刊《满学研究》第一至六辑和《袁崇焕学术论文集》、《戚继光研究论集》等十一部。先后发表满学、清史论文二百五十余篇。
在《百家讲坛》播讲过《清十二帝疑案》和《明亡清兴六十年》。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上以《正说清朝十二帝》引起关注的北京学者阎崇年,对于自己成为《百家讲坛》走红第一人,阎崇年把成功首先归结为选准了切入点。他说,《正说清朝十二帝》之所以受大家欢迎,最主要的原因是满足了读者对历史知识的需求,这种需求不是短期的。《正说清朝十二帝》的成功关键在于找对了切入点,“比如讲咸丰,我把太平天国作背景,然后从咸丰的几个错误讲起,45分钟6个错误讲不完,于是我就选了3个错———错坐了皇帝宝座、错离了皇都北京、错选了顾命大臣,开场就吸引了大家。”
其次是客观评价清朝历史。阎崇年说,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来自港台的戏说历史之风盛行,对于历史,人们弄不清哪些是真的、哪些是编的,哪些是正说、哪些是戏说。正因为如此,他的演讲才会受到读者的欢迎。
此外,讲座要学电视剧制造悬念。阎崇年说:“在节目中,编导从我开始加入了悬念。以悬念隔断、牵引,使《百家讲坛》不再平铺直叙。”阎崇年认为,“清朝十二帝疑案”之所以成功,一是目前清宫戏热播,老百姓已不再满足于戏说,希望能了解历史的真实;第二个原因就是一个“疑”字。《百家讲坛》的编导们在节目编排上设置层层悬念,又一个个解开,在后期制作上配以扣人心弦的音乐,紧扣观众。阎崇年还分析说,除了悬念,他还在演讲中加入了历史故事、逻辑综合、理论分析,让整个演讲站在更高的高度上。
阎崇年:拂去清史迷雾
以“戏说”取胜的清宫戏,迎合了大众的娱乐诉求,但误导了人们,特别是青少年对真实历史的认识,引发了严肃历史学家的集体愤怒。清史专家阎崇年在央视大开讲坛,拓清了人们对清史认知的迷雾……
阎崇年对清史的研究从康熙《清圣祖实录》开始,他陆续发表了《满学论集》、《燕史集》等论文集,专著《努尔哈赤传》等,同时发表满学、清史论文250余篇。296年的清代历史,兴衰荣辱,阎崇年了然于心,他从不囿于前人成果的束缚。
他认为,顺治、康熙、乾隆虽然个个是大清皇帝,现在却都是娱乐大众的主儿,看多了荧屏上的清宫戏,大家自然关心这“戏说”、那“戏说”到底有几分真?阎崇年就拿“康熙微服私访”开说:“康熙微服私访,一、绝无意识;二、绝无必要;三、绝无可能。”阎崇年解释,“微服私访”是现代人的意识,清朝皇帝,绝对有一身皇族的傲气,不屑和平民百姓为伍,看看末代皇帝溥仪《我的前半生》就知道了,那绝对是贵为天子,睥睨下人,要说和一般老百姓勾肩搭背,那绝对不可能;再说,康熙皇帝不需要微服私访,因为他有一个“密折”制度(就是秘密报告),通过密折,康熙就能知道一切。就着这话题,阎崇年又顺便给民间盛传的几段“野史”辟谣:一是多尔衮与孝庄皇后的“私情”,民间说法,在孝庄还是庄妃的时候,多尔衮就多次在她的寝宫过夜,连顺治皇帝都是他俩的私生子。阎崇年苦笑:“庄妃和皇后、其他妃子住的地方像个四合院,东边屋里能看见西边窗户,多尔衮要是来了还过夜,那多少双眼睛得盯着?这压根不是戏说,是胡说。再一个,就是少年康熙与孝庄侍女苏麻喇姑的“恋情”。民间说苏麻喇姑是康熙的初恋,也是他一生唯一真爱过的女人,包括历史正剧《康熙王朝》里也把苏麻喇姑描绘成一个只比康熙大几岁的妙龄姑娘。可阎崇年“毫不留情”地给这传说泼了盆冷水:“孝庄出嫁的时候是14岁,苏麻喇姑是她陪嫁的丫头,大概十二三岁吧;康熙是孝庄的孙子,也就是苏麻喇姑的孙子辈,和苏麻喇姑至少差了三四十岁,这两人还能爱得个死去活来?”
阎崇年在他的《正说清朝十二帝》一书中坚持了“五说”———正、细、慎、通、新。正说,民间流传很多康乾江南私访的说法,事实上清帝没有下江南私访过;细说,讲到光绪死,怎么死的,病死害死还是毒死;慎说,正确传达传递历史信息;通说,既肯定康熙的历史贡献,又讲细节引人入胜;新说,讲出新见解来。正是这样,阎崇年把一部清十二帝正史讲得如同评书一般出彩,把一大批受戏说清宫戏影响的人们拉回到敬畏历史、珍重历史的轨道上。
多年来,阎崇年多次应邀赴美国、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香港特区等地学术机构或高校讲学,每到一地,他都受到当地华人华侨和外国友人的欢迎。
8.16上海签售
估计8月底天津就有售了
㈩ 谁介绍几个百家讲坛最经典的百家讲坛视频
经典的百家讲坛视频推荐有:易中天《品三国》、王立群《读史记》以及《读宋史》、阎崇年《清十二帝疑案》、于丹《论语感悟》、蒙曼《武则天》。
1、易中天《品三国》
易中天以一种幽默风趣的口吻,从历史的另一个角度带我们重温了那段铁马金戈的年代,易中天先生独到的分析、风趣的话语让很多历史迷们对历史更加有兴趣,甚至很多不喜欢历史的人都喜欢看易中天的演说。
4、于丹《论语感悟》
其最大特点是,直指当今社会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通过诠释经典中的智慧,找到解决当代人生存和心灵问题的钥匙。从人生之道、处世之道、理想之道、交友之道、心灵之道等七个方面总结《论语》和孔子的智慧,以及对现代生活的启示。
语言表述上具有哲理诗的特点,流畅亲切,感性自然,又多格言警句,深入透辟。
5、蒙曼《武则天》
该节目主要从武则天入宫开始,讲述武则天如何成为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蒙曼跟一般人对武则天的看法不一样,想揭示一个真正的武则天,她认为武则天和唐高宗一直相互信任,为共同的利益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