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年中国股票是熊市
Ⅰ 为何从2011年至今中国大陆股市是熊市
更正一下,A股熊市是从2007年10月16日,6124.04点开始。
一般人可能难以相信,股市和经济一样都是周期性运动的,早在100多年前在华尔街就有一些大师研究股市长期规律的(研究股票发展以来几百年的历史),发现像钟摆一样存在着周而复始的周期性规律。所以一些大师得出总结,股市的牛熊更替是受到时间因素影响(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
虽然说股市是经济晴雨表,但他们之间没有必然联系。贴切点讲是他们受到同一推动因素影响,只不过在股市上反应出来要比经济实体快。
还有一个是,股市熊市所需要消耗的时间是受到上一波牛市的涨幅影响,比如你出海打鱼,捕捞1万斤和捕捞2万斤,海鱼要恢复所需要的时间肯定不一样。再者08年10月政府四万亿救市更延长了熊市的见底的时间。
以上是从技术面角度分析。
从基本面角度看就是,中国经济持续低迷,并正面临转型,很多因素不明朗,股票玩的是预期,看不清前景自然没有看好的理由,再者中国的股市制度和监管制度还不完善,企业不断再融资,IPO持续而又没积极的退市制度,导致股市长期缺水又缺信心。
Ⅱ 截止目前,中国股市在时间上最长的一次熊市持续了多少年
第一次牛市:1990.12-1992.5 95-1429点 老八股、取消涨停板
第一次熊市:1992.5-1992.11 1429-386点 价值回归、新股认购
第二次牛市:1992.11-1993.2 386-1558点 邓小平南巡讲话
第二次熊市:1993.2-1994.8 1558-325点 经济过热、紧缩调控、扩容、新股发行、大力发展国债市场
第三次牛市:1994.8-1994.9 325-1052点 三大利好救市
第三次熊市:1994.9-1995.5 1052-582点 信心丧失、紧缩政策、发展国债
第四次牛市:1995.5-1995.5(三个交易日) 582-926点 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
第四次熊市:1995.5-1996.1 926-512点 限额、历史股票上市、绩优股普跌
第五次牛市:1996.1-1997.5 512-1510点 绩优股价值投资
第五次熊市:1997.5-1999.5 1510-1047点 严重扩容、供求失衡
第六次牛市:1999.5-2001.6 1047-2245点 5.19行情、人民日报社论、二级市场配售新股、资金充裕、网络概念股爆发、
第六次熊市:2001.6-2005.5 2245-998点 国有股减持
第七次牛市:2005.5-2007.10 998-6124点 股权分置改革、人民币升值、基金大规模发行、流动性过剩、全民炒股
第七次熊市:2007.10-2008.11 6124-1664点 通胀、基金暂停发行、次贷危机、大小非减持
第八次牛市:2008.11-2009.7 1664-3478点 四万亿投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
第八次熊市:2009.7-2010.7 3478-2319点 IPO重启、紧缩的宏观政策、欧洲债务危机
第九次牛市:2010.7-2010.11 2319-3186点 美国第二轮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流动性泛滥、资源股大涨、人民币升值
第九次熊市:2010.11-2011.6 3186-2661点 紧缩调控、新股密集发行、通胀压力、经济增速放缓
Ⅲ 股市曾经经历过几大牛市和熊市
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4月6日收于33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一年多时间大盘累计涨幅超过了230%。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还能伴随这一波行情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当然,这一轮大的行情结束后,将回调至何处,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Ⅳ 中国股票历史上经历的牛市,熊市
第一轮暴涨暴跌:100点——1429点——400点。以1990年12月19日为基期,中国股市从100点起步;1992年5月26日,上证指数就狂飙至1429点,这是中国股市第一个大牛市的“顶峰”。在一年半的时间中,上证指数暴涨1329%。随后股市便是迅猛而恐慌地回跌,暴跌5个月后,1992年11月16日,上证指数回落至400点下方,几乎打回原形。
第二轮暴涨暴跌:400点——1536点——333点。上证指数从1992年底的400点低谷启航,开始了它的第二轮“大起大落”。这一次暴涨来得更为猛烈,从400点附近极速地窜至1993年2月15日1536.82点收盘(上证指数第一次站上1500点之上),仅用了3个月的时间,上证指数上涨了1100点,涨幅达284%。股指在1500点上方站稳了4天之后,便调头持续下跌。这一次下跌基本上没遇上任何阻力,但下跌时间较上一轮要长,持续阴跌达17个月之久。1994年7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这一轮行情的最低点333.92点收盘。
第三轮暴涨暴跌:333点——1053点——512点。由于三大政策救市,1994年8月1日,新一轮行情再次启动,这一轮大牛行情来得更加猛烈而短暂,仅用一个多月时间,上证指数就猛窜至1994年9月13日的最高点1053点,涨幅为215%。随后便展开了一轮更加漫长的熊市。直至1996年1月19日,上证指数跌至512.80点的最低点。这一轮下跌总计耗时16个月。
第四轮暴涨暴跌: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初,这一波大牛市悄无声息地在常规年报披露中发起。上证指数从1996年1月19日的500点上方启动。1997年5月12日达1510点。不到半年时间,大盘暴涨1000点,上证指数上涨接近300%。自1997年下半年股市开始了长达两年的“调整”,1999年5月17日跌至1047点。
第五轮暴涨暴跌:1047点——1756点——1361点。1999年“519”行情井喷,在短短的一个半月时间,股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它第一次将历史的“箱顶”(1500点)狠狠地踩在了股民的脚下。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直抵1361点。
第六轮暴涨暴跌:1361点——2245点——1000点。由于继续受欧美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本轮行情的“至高点”。2001年6月14日,上证指数冲向2245点的历史最高峰。自此,正式宣告我国本轮大牛市的真正终结。
2001年10月22日,上证指数快速跌至1515点这一敏感点位。1500点究竟是中国股市的“箱底”,还是“箱顶”?历史似乎跟我们股民开了一个大玩笑。原来1500点仍是中国股市的“箱顶”,曾经的“箱底”只是一个美丽的误会。不是吗?就在中国股市在1500点的上方稍作停留后,她依然还是回到了她熟悉的1500点的历史“箱顶”下方,这样的指数点位似乎让人感觉更真实、更安全、更踏实可靠。
2002年1月29日,上证指数跌至1339.2点;2004年9月13日,上证指数跌至1259.43点;2005年6月6日,上证指数跌破1000点,最低为998.23点。与2001年6月14日的2245点相比,总计跌去1247点,这与此前专家预言“推倒重来”的1000点预测是十分巧合的。这便是一种技术性的报复,更是上一轮疯狂的大牛市自制的“苦果”。
第七轮暴涨暴跌:1000点——3300点——1500点?2005年6月,上证综指破1000点,2006年1月从1200点启动,截止2007年4月6日收于3300点之上,过去的历史高点已被远抛脑后,一年多时间大盘累计涨幅超过了230%。这一轮行情的上涨应该算是历史上最为猛烈的。50倍的市盈率还能伴随这一波行情走多远?我们将拭目以待。当然,这一轮大的行情结束后,将回调至何处,我们仍将拭目以待。
Ⅳ 中国股市牛市熊市有几次都有什么特点
中国股市20年间有八次牛市,七次熊市。
牛市
第一次
行情特点: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一年内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而当时股票交易前先手工填写委托单,被编到号的人才有资格拿到委托单,能买到股票等于中了头彩,因为没人愿意抛出。这使得沪指从90年12月开始计点,一路上扬,造就了第一次牛市。92年5月21日,上证所取消涨停板,将牛市推至顶峰,当日指数狂飙到1266.49点,单日涨幅105%,这一记录至今未破。
第二次
行情特点:1992年,中国的改革开放到了一个坎上,资本市场既有5 21的暴涨又有8 10暴动,但中国经济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邓小平南巡。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中,有关股市未来怎么发展的问题成为一大热点,而他讲话里最重要的是“坚决地试”这四个字。11月17日,天宸股份人民币股票上市,沪指完成最后一跌,第二轮牛市启动。三个月内快速上涨,301%的涨幅至今为股民津津乐道。
第三次
行情特点:1993年至1994年间,我国宏观经济偏热并引发紧缩性宏观调控,同时A股实现了一次大规模的扩容,使得大盘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证券市场一片萧条,94年7月29日大盘创下325.89的最低点。7月30日(周六)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94年8月1日沪指跳空高开,第三次牛市启动。井喷行情随即展开,市场在不到30个交易日的时间上涨至1052.94点。
第四次
行情特点:1993-1995年,我国为了推进与大力发展国债市场,开设了国债期货市场,立即吸引了几乎90%的资金,股市则持续下跌。1995年2月,327国债期货事件发生;5月17日,中国证监会暂停国债期货交易,在期货市场上呼风唤雨的资金短线大规模杀入股票市场,掀起了一次短线暴涨。第四次牛市仅3个交易日,是A股史上最短的一次牛市,股指却从582.89涨到926.41。
第五次
行情特点:经过连续的下跌,1996年1月股市终于开始走稳,最低点已经探明512点,新股再次发行困难,管理层被迫停发了新股,而政策也开始偏暖,券商资金面开始宽裕,各路资金也开始对优质股票进行井井有条的建仓。第五次牛市启动,崇尚绩优开始成为主流投资理念。火爆行情非同寻常,管理层连发12道金牌亦未能阻止股指上扬,直到1997年5月10日(周六)印花税由3‰上调至5‰。
第六次
行情特点:第六次牛市俗称5 19行情。由于管理层容许三类企业入市,到99年5月,主力的筹码已经相当多了,市场对今后将推出的一系列利好报有很高的期望,5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指出中国股市会有很大发展,投资者踊跃入市。2000年2月13日,证监会决定试行向二级市场配售新股,资金空前增加,网络概念股的强劲喷发推动沪指创下2245的历史最高点。
第七次
行情特点:第七次牛市起点来自2005年5月股权分置改革启动展开,开放式基金大量发行,人民币升值预期,带来的境内资金流动性过剩,资金全面杀入市场。而之后伴随着基金的疯狂发行和市场乐观情绪,在5 30调高印花税都没能改变市场的运行轨迹,一路冲高至6124点。此轮牛市曾被媒体称为全民炒股的时代。
第八次
行情特点:伴随着四万亿投资政策和十大产业振兴规划,A股市场掀起了新一轮大牛市,股价从1664点涨至3478点,在不到十个月的时间里股价大涨109%。3月3日后的逼空上涨性质能与06年和07年的超级疯牛相媲美。即使IPO重启这样特大利空也未能改变牛市的前进。直到09年7月29日第一只大盘股上市和紧缩的宏观政策才阶段性结束了第八轮牛市。
熊市:
第一次
行情特点:沪指在第一轮牛市冲上1429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1992年8月9日和8月10日深圳新股认购抽签表发行了,但发生了当时震惊全国的8 10风波,刺激沪深两市大幅下挫。为加强对证券市场的管理,92年10月中国证监会成立。这次熊市仅仅半年时间,股指跌幅却高达73%,这样的下跌在现在来看是不可想象的,而在当时,投资者们都自然地接受了。
第二次
行情特点:1992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有54家,1993年有177家,1994年有287家;A股筹资额1992年为50亿,1993年为276亿元,1994年为99.78亿元,扩容的势头十分凶猛。随着发行额度的明确,市场进入真正的低迷期,第二次熊市来临。1994年2月14日,政府宣布1994年新股发行额度55亿元,明显要比1993年的195亿元低得多,但沪指在3月10日击破700点,4个月后跌到全年最低325点。
第三次
行情特点:第三次熊市时,证券市场一片萧条,在人们对股市信心丧失殆尽的时候,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沪指1个半月涨幅达200%。但政策刺激是短暂的,随后A股进入第三次熊市。而早期的股市不讲究什么价值投资,业绩好坏是无所谓,最重要的是流通盘要小,这样好炒。但随着股价的炒高,总有无形的手将股市打低。
第四次
行情特点:短暂的第三次牛市过后,股市重新下跌,第四次熊市来临。为抑制投机,1995年6月15日,管理层下达55亿的95年额度,同时20家历史遗留问题股票也被开始安排上市,沪指再下一城。从1995年的8月开始,当时仅仅3倍市盈率的四川长虹开始悄悄走强,业绩白马股逐步受到主流资金的关注。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地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
行情特点:这轮大调整也是因为过度投机,在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这两年间,股市的扩容继续疯狂进行,规模出现了难以想象的扩张。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就此展开。
第六次
行情特点:2001年上半年,沪指突破2000点,这让当时的中国股民为之欢呼雀跃。1个千点似乎预示着一个千年,点数的攀升似乎在向全世界宣告,中国的股票市场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然而在国有股市价减持的消息冲击下,2000点很快成为中国股票市场的险峰,从此之后,我们经历了长达4年多的调整,指数拦腰一半最低打到2005年的998点。第六次熊市是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
第七次
行情特点:随着市场的亢奋,监管部门不断提示风险,07年10月16日见到6124的历史高点后,在中国的通胀持续升温、基金暂停发行、美国次贷危机、中国石油上市后大幅下和大小非的减持等利空影响下,引发了第七轮熊市,在下跌过程中一个个整数关口被轻易攻破,直到1664点止跌,后迎来四万亿投资政策,才结束了第七次跌幅惊人的超级大熊市。
Ⅵ 中国股市从2005年后经历了哪几次大牛熊市
中国股市从2005年开始经历了1次大牛市和1次大熊市,其中,大牛市从2005年6月的998点-2007年10月的6124点,大熊市从2007年10月的6124点运行至今。
此外,2005年之前也曾经历过两次大牛市和大熊市,分别如下:
1、第一次大牛市时间是1990年12月-1993年2月 ;第一次大熊市是1993年2月-1996年的1月。
2、第二次大牛市的时间是1996年1月-2001年6月;第二次大熊市从2001年6月-2005年6月。
(6)哪些年中国股票是熊市扩展阅读
牛熊市影响因素:
1、企业盈利状况。
企业盈利多,可供分配的红利多,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增加,股票价格就看涨,形成牛市;相反,企业盈利少,可供分配的红利少,该企业股票的购买者就会减少,股票价格就看跌,形成熊市。
但是投资者在评估股价时,不是根据企业收益状况,而是根据企业将来的收益评估。同时由于影响股价的因素很多,有时企业盈利的变动对股价的影响力小于其他因素,都可能出现股价变化与企业现时盈利状况不一致的情形。
2、国民经济状况。
在经济复苏和繁荣时,工业生产增加,产品畅销,企业盈利增加,投资者看好企业股票,股票价格就看涨;而在经济衰退和危机时,产品滞销,生产减少,企业盈利减少或者无盈利,使股票的吸引力减弱,股票价格就看跌。
3、利率变动。
利率下降,使企业利息负担减轻,盈利相对增加,股票吸引力提高,股票价格就看涨。利率下降,使贷款成本降低,也刺激股票投资和投机增加,股票价格上涨;反之,利率上升,使企业利率负担加重,盈利相对减少,则会减少投资者购买企业股票的兴趣,造成股票需求下降,价格跌落。
Ⅶ 最近哪些年都是牛市,哪些年都是熊市呢
纵观整个上证综指从1990开始的近20年的发展历程,根据国联证券的划分,中国股市的成长历程可以初步分为以下6个大的牛熊波段。 大波段一:100点—1429点—386点。(1990年12月19日至1992年11月17日)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正式开业,挂牌股票仅有8只股票,人称“老八股”。当时交易制度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也是从这个时候起,股指从96.05点开始,历时2年半的持续上扬,终于在取消涨跌停板的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的高位。但冲动过后,市场开始价值回归,不成熟的股市波动极大,仅仅半年时间,股指就从1429点下跌到386点,跌幅高达73%,投资者第一次接受了真切实在的风险教育。 大波段二:386点—1558点—325点。(1992年11月17日至1994年7月29日) 快速下跌之后,A股神奇的迎来了快速回升,投资者从紧缩眉头到再度喜上眉稍,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从1992年11月17日的386点开始,到1993年2月16日的1558点,3个月时间里大盘涨幅高达303%,将跌幅悉数收回。这段神奇的上涨,一直为投资者所津津乐道。但在快速牛市瞬间完成后,股市的大扩容也开始了,伴随着新股的不断发行,上证指数也逐步走低,在失守777点这个关键点位后,大盘再度一蹶不振的持续探底。到1994年7月29日,股指回到325点,累计跌幅达到79.13%,重新回到起点,这次牛熊转换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地膨胀。 大波段三:325点—1052点—512点。(1994年7月29日至1996年1月19日) 随着股指的垂直坠落,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也跌至谷底,关键时刻,政府再度举起政策大旗,为了挽救市场,相关部门出台三大利好救市,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时间,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但是随着股价的炒高,市场的风险也随之加大,投资者也纷纷出售自己手中的股票,在1995年5月17日,股指已经回到577点,跌幅接近50%。但1995年5月18日,股市受到管理层关闭国债期货消息的影响,开始全面暴涨,短短3天时间股指就从582点上涨到926点。但政策救市往往是短暂的昙花一现,短暂的暴涨过后,股市重新下跌。从1995年的8月至1996年1月19日,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跌幅达到51.33%,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 大波段四:512点—1510点—1047点。(1996年1月19日至1999年5月18日) 绩优股股价的超跌引发市场的见底信号,同时崇尚绩优开始成为市场主流投资理念,深发展、四川长虹(600839 )、深科技、湖北兴化等龙头股均为业绩极佳的绩优成长股,在这些股票的带领下,从1996年4月1日到12月12日,上证综指上涨了124%,深成指上涨了346%,涨幅达5倍以上的股票超过百只。随着市场风险的积聚,政府开始再度出手,从10月起,管理层一道道“金牌”发出,直到1996年12月16日《人民日报》刊登了特约评论员的文章《正确认识当前股票市场》,“12道金牌”宣告发出。随后股市出现连续短线急跌,但是急跌后股指仍继续上冲直至1510点。直到绩优股得到了充分炒作之后,股指才开始扭头向下,到1999年5月18日,股指已经跌至1047点,投资者经历了两年的漫长熊市,累计跌幅达到30.84%。 大波段五:1047点—1756—1361—2245点—998点。(1999年5月18日至2005年6月6日) 随着A股迎来具有纪念意义的“5.19”行情,市场的牛蹄再度飞扬,在1999年5月18日至6月底的短短一个半月时间,沪指上涨将近70%,1999年6月30日上证指数上攻至1756点。突破此前高点1588点。但随后股市大幅回调。2000年1月4日,上证指数跌至1361点。随后受到外围股市大幅攀升的刺激,中国股市最后奋力一搏,终于冲上了指数的“至高点”2245点,伴随这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证券投资基金也出现了历史上罕见的大发展。但"5.19"行情过后,市场开始关注股权分置问题。投资者普遍认为这是利空因素,解决股权分置也成为股市下跌的理由,股指也从2245点一路下跌到998点。累计跌幅达到55%,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再度重回起点。 大波段六:998点—6124点
Ⅷ 在前几年熊市上涨的股票有哪些
万科,张裕,茅台。
万科: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000002),英文名称为:CHINA VANKE CO., LTD. 缩写为“VANKE”,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也是股市里的代表性地产蓝筹股。总部设在广东深圳,至2009年,已在20多个城市设立分公司。2010年公司完成新开工面积1248万平方米,实现销售面积897.7万平方米,销售金额1081.6亿元。营业收入507.1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5月,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专业住宅开发企业。自创建以来,万科一贯主张“健康丰盛人生”,重视工作与生活的平衡;为员工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员工和公司共同成长;倡导简单人际关系,致力于营造能充分发挥员工才干的工作氛围。
2001年起,万科每年委托第三方顾问公司对全体职员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公司致力于不断提升产品品质。至08年,万科共有15个项目获得“詹天佑大奖优秀住宅小区金奖”,其中天津公司水晶城、广州公司四季花城、中山公司城市风景项目先后获得“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大奖”。
2008年,万科集团上海公司荣获由中国质量协会颁布的“2008年全国质量奖”,成为房地产行业内首家获此殊荣的企业。公司努力实践企业公民行为。万科从2007年开始每年发布社会责任报告。由公司出资建设的广州“万汇楼”项目被广东省建设厅列为“广东省企业投资面向低收入群体租赁住房试点项目”,并于08年年中正式实现入住。08年12月31日,由公司全额捐建的四川绵竹遵道镇学校主教学楼及卫生院综合楼交付仪式在四川遵道正式举行,成为震后首批企业捐建的永久性公共建筑。在由中国民政部主办的2008年度中华慈善大会颁奖典礼上,万科荣获“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内资企业”称号。
万科2010年正式进入商业地产,多地成立商业管理公司,2011年正式宣布三大产品线,近两年,万科虽然一直强调以住宅开发为主,但其在商业地产领域却是动作频频。截止目前,万科已经形成万科广场、万科红、万科大厦、万科2049四大商业产品线,在全国在建、规划18个购物中心项目,商业面积达150 万平方米。
万科2013年在美国市场的举动主要是:在2月与铁狮门房地产公司(Tishman Speyer Properties)宣布成立合资公司,万科持合资公司70%的股权,铁狮门持股30%。
2013年1季度十大股东。
张裕:1892年 张裕酿酒公司创立,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1896年 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
2000年 张裕矿泉水公司投产。
张裕增发3200万股A股,成为国内首家B股增发A股的企业及同行业中唯一同时拥有A、B股的上市公司。利税突破3亿元大关,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先进企业”称号。
2001年 张裕与法国顶级葡萄酒企业卡斯特集团进行战略合作,并参股卡斯特集团在廊坊投资的红城堡酒厂。
张裕在烟台福山区北于家西开始动工兴建专业葡萄酒庄园,卡斯特集团参股,酒庄占2000余亩,标志着张裕全方位与国际接轨。
2002年 张裕与德国合作生产玻璃瓶装矿泉水。
2008年7月 张裕“解百纳”维权行动大幅开展。
2008年 张裕成功创下了5个中国葡萄酒在欧洲的“首次”:首次进入了3000多家欧洲超市;首次进入了欧洲邮购销售系统,如拥有100万个家庭客户的Hawesko邮购企业;首次进入了欧洲葡萄酒专卖店,包括Karstadt和分布在不同城市的单体专卖店;首次进入了欧洲五星级饭店;首次进入了德国汉莎航空公司的头等舱。
2008年 张裕股份实现销售收入34.53亿元,净利润8.95亿元。
2009年9月 2009年9月,张裕正式授权宝维斯特(ballwest)成为“张裕旗下定制产品特别代理商”, 在全国范围内,主营张裕系列产品的个性化定制业务。此次合作的达成,巩固了张裕在中国葡萄酒直营及个性化服务领域内的领先地位。
2009年11月 宁夏青铜峡市今年新增种植面积2.4万亩,将成为张裕在全国的第二大生产基地。
2009年,以张裕为百年核心的“七大国际酒庄联盟”正式成立。一举囊括新西兰张裕凯利酒庄、法国波尔多拉颂酒庄、法国勃艮第斐拉帝酒庄、意大利西西里张裕先锋酒庄等四大国际酒庄,以及北京张裕爱斐堡国际酒庄、辽宁张裕黄金冰谷冰酒酒庄、烟台张裕卡斯特酒庄等三大国内合资酒庄。
茅台:解放后,国家十分重视发展和扶持这一名优产品的生产工作,经过三十余年的建设, 从1953年开始通过香港、澳门转口销往国际市场以来, 到1987年,茅台酒的年产量已达1700吨。
茅台酒出口已遍及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创外汇1000多万美元,成为中国出口量最大、所及国家最多、吨酒创汇率最高的传统白酒类商品。
优势:茅台酒是中国大曲酱香型酒的鼻祖,深受世人的喜爱,被誉为国酒、礼品酒、外交酒。它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丰满、回味悠长、空杯留香持久的特点。其优秀品质和独特风格是其他白酒无法比拟的。
地域环境:茅台酒因产于黔北赤水河畔的茅台镇而得名。由于茅台镇地处河谷,风速小,十分有利于酿造茅台酒微生物的栖息和繁殖。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全国有关专家曾用茅台酒工艺及原料、窖泥,乃至工人、技术人员进行异地生产,所出产品均不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也充分证明了茅台酒是与产地密不可分的关系和茅台酒不可克隆,为此茅台酒2001年成为中国白酒首个被国家纳入原产地域保护产品。
Ⅸ 中国股 票历史上的牛市、熊市
上交所90年底开业,交易实施1%涨跌停板(后改为0.5%)限制,股指从96.05点开始,2年半持续上扬,终在1992.5.21取消涨跌停板刺激下,一举达到1429点高位。
第一次大熊市:1992.5.26-1992.11.17(点数1429-386)
1992年8月发生在深圳的“8·10风波”,加大了市场回调力度。上证指数暴跌400余点,两个半月内跌幅达到45%。
第二次大牛市:1992.11.17-1993.2.16(点数386-1558)
市场投机气氛浓,半年跌幅3月涨回来。从1992.11.17的386点到93.2.16的1558点,只用3个月,大盘涨幅303%。
第二次大熊市:1993.2.16-1994.7.29(点数1558-325)
股市大扩容开始。伴随新股发行,上证指数逐步走低。到1994.7.29股指回到325点,但熊市带来的“成果”是上市公司数量急速膨胀。
第三次大牛市:1994.7.29-1994.9.13(点数325-1052)
相关部门为救市出台三大利好政策。1994.8.1证监会宣布暂停新股上市,建议建立共同基金和中外合资基金公司。股市再度亢奋,1个半月,股指涨幅200%,最高达1052点。
第三次大熊市:1994.9.13-1995.5.17(点数1052-577)
三大政策不治本,两市再度暴跌。国债市场火爆,分流大量投机资金。1995.5.17股指已回到577点,跌幅近50%。
第四次大牛市:1995.5.18-1995.5.22(点数582-926)
1995.5.17证监会宣布暂停国债期货交易试点引发短暂的大反弹行情。三个交易日内股指从582点上涨到926点。
第四次熊市:1995.5.22-1996.1.19(点数926-512)
短暂牛市后股市下跌。至1996.1.19股指达到阶段低点512点,绩优股股价普遍超跌,新一轮行情条件具备。
第五次大牛市:1996.1.19-1997.5.12(点数512-1464)
炒绩优股成投资理念,证监会连下12道金牌,警告市场不要从事融资,严禁操纵市场,查处机构违规事件,人民日报社文章指出,“最近一个时期的暴涨则是不正常和非理性的”引市场大跌。但上升趋势1997年5月才真正发生逆转。
第五次大熊市:1997.5.12-1999.5.18(点数1510-1047)
1997.6.13人民日报发表文章,严查券商操纵股价及银行向券商融资,抑制了投机气氛。融资再融资的扩容节奏很快,严重的供需矛盾使二级市场出现极度失血,持续2年的熊市展开。到1999.5.18上证综指从1510点跌至1047点。
第六次大牛市:1999.5.19-2001.6.14(点数1047-2245)
1999.5.8美国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导致5月10日深沪两市跳空下挫。但1999.5.19起,在网络概念股强劲推动下,市场出现强劲反弹。上证指数被推高到2000点以上,创出2245点历史高点。
第六次大熊市:2001.6.14-2005.6.6(点数2245-998)
01.6.14原不能流通国有股按新股发行价减持。7.26国有股减持在新股发行中开始,股市暴跌。2001.10.19沪指从6.14的2245点跌至1514点,2005.6上证指数跌到998点。
第七次大牛市:2005.6.6-2007.10.16(点数998-6142.04)
经过这轮历史上最长时间的大调整,A股市场的市盈率降至合理水平,新一轮行情也在悄然酝酿当中。
第七次大熊市:2007.10.16-(点数6142.03-2248.07)
中石油上市拖累大盘,平安浦发再融资,油价暴涨,外围股市大跌,小非泄洪,国际热钱做空,将沪指一路打到2245点,打破了大部分散户的最后希望,也蚕食了股改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