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资金投入股票监管
⑴ 股票资金放大合法吗
融资融券标准比较高。民间借贷成本高。
即使合法还是不建议去放大来做,多少炒股高手都是在放大后做死掉的。
⑵ 股票资金三方监管吗都是哪三方
不是三方监管,而是第三方托管,这里的第一方是你,第二方是开户券商,第三方指的是和你们这两方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的银行,也就是与你的股票帐户相关联的银行卡或存折所在银行,这样你的每一笔交易都是在交易时间内在账户内空转,而等到了收盘后(一般是当天6点到9点),由中登公司、交易所和银行进行对账然后进行实际的资金转账操作,这样就让你的资金避开了券商,杜绝了券商挪用客户资金为自己牟利的可能。
实际就是因为在02年开始的大熊市里,很多股民的资金都被无良的坐庄券商拿去填坑结果出现了很多起纠纷,最后监管部门想了这么一个法子让股民的资金撇开券商。
⑶ 开放银行理财资金注入股市是虎入羊群
这两天“一行三会将发布跨行业的资管新规”的消息广为流传。从1999年开始,金融监管部门就开始针对资金资产管理进行放开、监管等反反复复出台各项制度办法规定等。但可谓越监管规模越大,问题越多,风险越大。纵观近几年的每一次监管基本都是雷声大雨点小;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后果显而易见。正规的信贷资金都被变相倒腾成各种五花八门的资管计划、理财资金,然后在银行、保险、证券、基金、信托、各类财务公司、互联网金融公司、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等之间层层拆借、包装、倒腾,层层剥利加价,最终流向实体企业的已经被层层剥利到“天价”。这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实体经济企业融资贵的主要原因,融资难的帮凶。同时,层层加杠杆,不断扩大规模的资管理财产品已经成为中国金融风险的最大来源之一。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底,各大类资管产品的规模已经超过88万亿元,占同期全部人民币贷款的86%。在人民币信贷笼子之外弄出这么大规模的表外不伦不类金融规模,简直是天大笑话。其中银行理财26.3万亿元,信托计划15.3万亿元,公募基金8.4万亿元,基金专户16.5万亿元,券商资管计划14.8万亿元,私募基金5.6万亿元,保险资管2万亿元。除去产品互相嵌套、交叉持有等,剔除这些重复计算因素,实际资管业务规模约为60万亿。这其中银行理财产品占据半壁江山。彻底让人无语了。这不能怪罪追求利润的银行,而是监管上的巨大失误与放任。
在去杠杆、防风险的今天,对资管特别是银行理财产品必须出台严之又严的监管办法。在分业管理体制下,银行、证券、保险监管部门有时在理财资管上出现各自为战、护犊子的情况。因此,由央行统一出台跨市场、跨行业的监管办法是正确的,也为监管大统一铺路。
从透露的消息看,这次监管办法对准“明确资管业务是金融机构表外业务,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时不得承诺保本保收益;消除多层嵌套,严禁通道业务;限制非标投资,统一杠杆要求”三大重点,打准了资管产品问题的七寸。一定要不动摇、不被忽悠、不向说辞妥协的出台、执行和落实下去。
然后,一种纯属忽悠的声音却出现了。或放开银行理财产品直接投资股票。理由纯属臆测:由于不允许资管产品投资其他资管产品,目前曲线入市的银行理财资金未来进入股票市场只能是直接投资。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这个观点的前提是银行理财产品必须进入股市。谁告诉你的?银行信贷资金不能进股市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就有明确规定限制。实践已经证明这是正确的,是保持中国不发生跨市场风险的杀手锏。
现在应该进一步明确,银行所有资金包括表外的全系统资金都一律不能直接或间接进入股市。在去杠杆、防风险特别是防系统性、跨市场金融风险的今天,竟然忽悠银行理财产品直接进入股市,纯属误导决策,忽悠股民,自个意淫。监管部门应该立刻出来澄清事实,并尽快出台严格银行理财产品投资于标准化金融市场,严禁投资于非标以及股市的管理办法。
试想,已经有26万亿元的银行理财产品规模,如果允许投入到股市里,那么给股市带来的冲击与波动多么大,发生跨市场的系统性风险用不了多长时间。银行支持实体经济实体企业将彻底歇菜。
⑷ 怎样加强对股票市场投资的监管
股市最初发热,很大一个原因出在中国股市光见人赚钱、不见人赔钱。其实,股市本身并不是印钞机,它所产生的效益主要出在一个“炒”字上。有些专家指出,股市上有个重要的指标——市盈率,说的是一张股票的市值去除以每股的税后利润,世界上一般都是10倍左右,在香港最多也就是几十倍。而在我国,由于不少人以为买了股票就能发大财,股市上的市盈率已经达到几百倍,有的甚至达到1000倍。这显然是不正常的。有专家还指出,股市上的过度投机,也容易造成货币幻觉,形成“泡沫经济”,一旦股市崩盘,势必引起社会巨大震动。
1股市上怕的是盲目。投身股市,要具备哪些条件,不少人尚未仔细想过。例如,炒股票需要时间,因此最好是闲暇时间多的人来“玩股”。投身股市,对如何运用自己的资金也有讲究。常人见股票趋热,就一下子把积蓄全部投入了股票,价涨便有价落时,一旦股价下跌,这往往使人陷入血本无归的窘境;另外,股价低落时,也往往是吃进待沽的好时机,手中没有后备资金,这时便只有往外抛的份,坐看旁人赚大钱。
⑸ 如果一个散户持有大量资金购买股票,导致价格瞬间上升,是不是也属于操纵股价的违法行为
如果一个散户持有大量资金购买股票,导致价格瞬间上升,不属于操纵股价的行为。
操纵股价指的是,庄家通过对倒形式,即自己将股票卖给自己,通过这种操作,对当前股价形成打压;或者自己在高位挂单,然后自己在高位买进的拉升股价的行为 。
⑹ 怎样才能看出某只股票有大资金流入
资金流向的热点可从两市成交额排名上观察:每天成交量(成交额)排行榜前20至30名的个股就是资金流向的热点,所要观察的重点是这些个股是否具备相似的特征或集中与某些板块,并且占据成交榜的时间是否够长(半天、一天、三天等时间长短和对资金吸引的力度的大小成正比)。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当大盘成交量比较低迷时,部分大盘股占据成交榜的前列,而这些个股的量比又无明显放大,则说明此时大盘人气涣散而不是代表资金流向集中。 在观察选股时就需要注意资金流向波动性,从涨跌幅榜观察资金流向的波动性:大资金(通常是我们所说的机构投资者或主力资金)的进场与闲散小资金进场是有所不同的,大资金更善于发掘有上升空间的投资品种(从图表上看就是在相对低位进场),而闲散游资是否集中进场更多取决于当时大盘行情是否好。因此从盘面上来看,板块个股具有轮动性,并且大资金总体上进出市场的时间早于小资金进出的平均时间。 如何发现主力已动手了呢?看涨跌幅榜:最初发动行情的个股(涨幅居前,成交量放大)往往最具备示范效应,你如果没有买到龙头股就买像龙头的但还没大涨的个股(从走势上和板块上去看),因为资金具有轮动性,一定要记住。主力只会做抬轿的事而不会干解放的活。 此外就是看跌幅榜居前的一些个股是否前两天有过上涨行情,这两天成交量是否也比较大。如果是,则说明人气被聚集起来了,跟风的资金比较坚决,有利于行情的持续发展,当然大幅上涨后放量下挫则不在此列。 上面说到的都是在行情向上时的判断,投资者可以自己试试将此判断方法运用到对下跌行情的判断上。在实战中的运用:首先资金流向对行情拐点的判断十分重要,相对低点大资金是否进场,行情是否会转折?相对高点大资金是否出场,行情又是否会转折? 个股的选择上究竟是选热点短炒还是打埋伏等大资金来抬轿,这些都与资金流向的判断分不开。所以我们分析股票市场一定要把资金分析摆在第一位,说到底无论何时何地,股票流通市场永远是资金在博弈、在推动。
⑺ 保险资金投资股票要进行差别监管吗
2018年保监会(现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修订发布的一号文件——《保险资金运用管理办法》4月1日起正式实施。
本次将2017年的《通知》上升到部门规章,明确地纳入了新规的监管框架中。
办法还首次提出了“新三板”的股票投资——需要保监会另行规定。“保险资金投资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的公司股票,以及以外币认购及交易的股票,由中国保监会另行规定。”
⑻ 为什么要把大部分资金投入指数基金,而不是股票
一、你该如何选股票?
格雷厄姆建议,防御型投资者直接购买低成本的指数基金就行了,这些指数基金实际上就持有值得你拥有的股票。当然,如果你希望获得娱乐、或者享受智力挑战,那么你可以把大部分自己投入指数基金,再拿出10%资金用于“挑选股票”这个挑战。

这些指标将排除以下这些公司:规模太小的、财务实力相对较弱的、过去10年有赤字记录的、没有连续支付股息历史的等等。
另外,还需要查看公司的季度报告、年度报告(至少5年),对比5年的财务状况,查阅公司的相关信息,包括公司的股票是否被过多的机构所持有---过多机构持有,它们的一致行为可能引发灾难,除非是以投资为目的持有的,这些机构看好公司的长期增值。如果不愿意做这些,那就去买指数基金吧。
二、防御型投资者的选择:
很多人可能会问,分析师会否比我们更靠谱,因为他们使用这些简单法则会更加容易。但实际上却不是这样子,试想:如果每个分析师的分析、观点都一样,短时间内价格迅速上升,这样就不会存在严重的价格扭曲,也就不会有多少大家都盈利的机会。正如一个笑话讲的,当一位教授看到地面上有张百元大钞,他想去捡,然后另外一位教授拉住他的手臂说,“不必这样,如果真是百元大钞,早被人捡走了”。
实际上,每个分析师都有自己的偏好和预期,在分析过程中,他们有人重视这一因素、有人重视那一因素,导致结果千差万别。我们总结了下,一般来讲主要分两大类分析方法:
1.预测法(项目法):根据未来预期来判断价值。
此种方法下,需要努力预测未来几年公司会有多大成就。比如利润的显著、持续增长。可以根据对行业供求的预测,也可以根据历史业务增长数据来进行推测。如果确认公司未来有前途,就会鼓动投资者去买,而不会太关注现在的估计是否合适。
因此,此种方法也被称为“定性法”,因为它强调未来前景、企业管理状况、以及其他不可计量但却很重要的定性因素(无形资产、人力因素等)。
2.保护法:根据已知事实来判断价值
此种方法则更看中当期股价,他们要努力确保“股价低于公司的实际价值”,这一差额足以吸纳未来可能的不确定性因素。这样,这种投资就不需要去过多关注公司未来的长期前景,而只要公司能持续经营下去就好了,它的价值回归是迟早的事,到时自然就赚钱了。
因此,此种方法也被称为“定量法”或“统计法”,它更强调的是:股价与利润、资产和股息等因素之间存在的可计量的关系。
毫无意外,格雷厄姆更喜欢第二种即“定量法”,要从投资一开始----就能确保这样投资是有价值的,而不是靠未来的预期预测----来弥补当前价值的营养不良。
选择股票的方式哪个最优,是个极大争议的问题。对于广大防御型投资者来说,更重要的是----要重视股票的分散化,而不是个股的选择!另外,分散化并非仅仅为了降低风险和失误,它还能增加你正确选择的机会。如果整个山谷有金矿,为什么要押注某一座小山,而不去直接买整座山谷?尤其是作为防御型投资者,你发现这座含金矿小山的概率非常之低的情况下,这不是一种很不理智的行为么~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⑼ 如果上市公司经营的不好,只要有大的资金流入,股票也会涨吗
股票背后是公司,而公司的价值取决于盈利能力,也就是说,你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应该知道这家公司的股票卖多少钱,更要知道值多少钱,例如一只股票值10元,那么现在由于种种因素,股价跌倒了5元(比如金融危机时期),那么你就知道,价格低于价值,你就买入,如果今后由于市场乐观情绪(牛市到来),价格涨到20元,你就知道,这个公司的股票不值20元,值10元,那就是价格高于价值,所以你就要抛出。这与买商品是一个道理,只不过超市买卖的是商品,而股市买卖的生产商品的企业。至于其他什么KDJ、金叉死叉、趋势简直都是人们用意念想出来的,你买商品的时候有什么金叉死叉吗?有什么趋势吗?所以投资就是投资企业,投资企业只要知道企业真正值多少钱就足够了,然后根据市场的不冷静(一震高估、一震低估)做合理的买卖决策就可以了(说白了就是低估买入,高估抛出)。注:而趋势派技术派往往都是高估了看更高,低估了看更低,所以6000点喊出摸8000碰10000点,1600点的时候又喊出了1300、1000点,破1000点,中国股市要关门,呵呵……想想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而楼主的做法就是在价格上涨以后(以为如果不涨、你是看不出成交量放大的,看看股市的成交量图,都是冷清的时候没人交易,过热的时候交易活跃,而冷清正好是投资的机会,过热时期往往就是10元东西卖你30、40的时候),在5000、6000买入,然后想着摸8000、碰10000的人。没有企业基本面和盈利做支撑,就相当于汽车不是在路地上行驶,而是飞出了悬崖,也许由于惯性,还会飞得更高,但那就是最后的晚餐,结果就是……呵呵……挂掉……
⑽ 我有六个亿资金,全部买一个十多亿小盘股可以吗你怎么看
肯定可以,但不可能一次全买入。股价低时你能购入的筹码数量多,别人卖出少,股价给你封涨停了。第二天你又买这时你的成本高了,更多人愿意卖出。一直下去你买入成本愈来愈高,可用资金愈来愈少,卖出的人愈来愈多,价格到头了。至于你赚不赚钱,取决于你底部筹码的多少还有你能不能在股价高位出多少货。
在没有人力,没有团队,没有经营能力的时候,六个亿的资金放到银行是最稳妥的,投入股市有可能被更大的庄家给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