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股票融资资
『壹』 我国企业为何偏重于股票融资
与债务融资还本付息的“硬约束”相比,股权融资除了红利纳税要强制缴纳以及必须达到证券监管部门所要求的融资资格外,其余都具有“软约束”的特征,事实上存在着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将股权融资作为一种长期的无需还本付息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存在着“免费午餐幻觉”。之所以出现“免费午餐”的认识,也与我国资本市场的功能定位密切相关。我国政府对发展股票市场的最初功能定位是为了解决国有企业的融资问题。对股票市场融资功能的过分强调,导致了资本市场其它重要功能的弱化。因此,可以说,导致上市公司股权融资成本小于债务融资成本的真正原因在于当前信息非对称条件下的股权融资间接成本的缺失,从而导致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企业管理层有动力通过股权融资扩大企业规模。
『贰』 股票融资有什么好处
股票融资有什么好处?股票融资是指资金不通过金融中介机构,借助股票这一载体直接从资金盈余部门流向资金短缺部门,资金供给者作为所有者(股东)享有对企业控制权的融资方式,它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广大投资者增加融资渠道,它的优点是筹资风险小。股票融资优点:(1)筹资风险小。由于普通股票没有固定的到期日,不用支付固定的利息,不存在不能还本付息的风险。(2)股票融资可以提高企业知名度,为企业带来良好的声誉。发行股票筹集的是主权资金。普通股本和留存收益构成公司借入一切债务的基础。有了较多的主权资金,就可为债权人提供较大的损失保障。因而,发行股票筹资既可以提高公司的信用程度,又可为使用更多的债务资金提供有力的支持。(3)股票融资所筹资金具有永久性,无到期日,不需归还。在公司持续经营期间可长期使用,能充分保证公司生产经营的资金需求。(4)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公司有盈余,并且认为适合分配股利,就可以分给股东;公司盈余少,或虽有盈余但资金短缺或者有有利的投资机会,就可以少支付或不支付股利。(5)股票融资有利于帮助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叁』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投资
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们的经济,其实就是一个投资过度的问题。在1997年金融危机的时候,我们的生产能力已经远远超过了消费水平和消费意愿,不得不扩大出口消化我们的投资。为了消化存货和生产能力,政府祭出了房地产和汽车。汽车是个消费品。房地产则属性复杂,跟清代人买房置地没有什么两样。换句话说,政府鼓励民众个人投资来消化社会投资。既然房地产是最大的内需型产业,他的发展又带动了新一轮的产业投资。当这个发动机全速发展时,整个社会的资源都要被他消耗掉,社会成本大大增加;当这个发动机停止的时候,整个产业体系顿时停顿,经济风险大大提高。这是一个难题。更难的题在于换一个发动机。 陈志武说,中国企业投资,是中国市场没有完善的企业信用,不信任其他企业,难以将自己的产业链外包。中国人投资,是中国没有建立社会保障体系,不敢消费。掷地有声啊。 我们谈一个企业的商业模式,往往在于其主业的核心竞争力。比如戴尔,就是根据用户定制电脑,突出的是个性化和成本、物流控制。沃尔玛就是便宜,GE则是产业加金融,双核发展。但是,现实是中国公司永远都有投资冲动,做大,不考虑投资回报和资本回报,资本消耗永远过多,资本永远不够。这一特征使银行的日子很好过(偷笑一下)。 做多,对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一个梦魇。为什么房地产公司都要去建五星级酒店,都要去做商业地产,甚至亲自去办百货公司,为什么要有自己的施工公司,自己的建材公司?更有甚者,还要去竞购电视台?(没有成功真是他的万幸。)有一点,是这些公司想到的,就是想给自己的公司多置办些固定资产----同样还是买田置地式的思维。这一点上,老潘想得最透彻,放弃这个思维,去忽悠别人这个梦想。这就是老潘的商业模式,一招鲜就够了。 做大,也是对商业模式的巨大考验。万科为什么非要做一千亿销售额?为什么要从一个优秀的公司变成一个大公司?万科的快速扩张,正越来越多地陷入越来越多的漩涡。茅台为什么要扩大产量到2万吨?要知道,茅台的商业模式其实就是一个稀缺性,供货越少,利润越高。因为,大量的茅台要被收藏起来。如果茅台像可口可乐一样卖,那他只能是可口可乐的价格,不会有可口可乐的市值。没有人拿可乐收藏,很多人收藏茅台。可乐喝完了不会有记忆,下一分钟还想再来一罐,茅台喝了呢保证你要美妙半天,几天内不会再主动喝它。不能否认茅台是家好公司,但如果我拥有茅台公司,我的办法是回购股票,保持品质,控制产量,减少资本支出。 中国的企业总是想做大,中国平安想买外国公司,发了一个1600亿融资计划。中国的公司,消耗了投资者的资本,带来的是学费。美国的公司,消耗了投资者的资本,留下的是一场场的技术革命。这就是现实的差距。 远离资本消耗型公司。
『肆』 我国企业为什么喜欢发行股票来实现融资 有何特点
太简单了,股票融资不需要付利息,也不用还本金,这样所有的风险都转嫁给股民或者股东了,
不是我国企业喜欢发行股票,是全世界不管哪一个企业都希望上市融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中国就是学习西方资本市场中的企业发行股票融资,但是国外证券市场对公司上市融资监管非常严格,中国由于经验缺乏和政治体制的原因,有很多缺陷,在中国上市公司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所以经常听到某某公司借壳上市,中国股市的退市机制也形同虚设,市场化程度也不够,因为很多都是国有企业,国家因为想保护国有财产有些股票是不准流通的,这样就背离了市场机制,导致股价虚高,产生泡沫。所以中国股市很畸形!
『伍』 为什么中国企业偏好股权融资为什么会有新股常常破发的现象
创业板的推出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都热切盼望,通过降低上市门槛,能够让众多为资金短缺困扰的中小企业获得有效的融资渠道, 进而加速我国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但创业板开板后,高股价、高市盈率、高超募率的出现让股东们身价陡增,这也让一些人产生了套现的冲动,各创业板上市公司的重要成员开始出现大面积集中辞职的现象,截至今年9月7日一共有30家公司的总计61名高管离职。在这些离职的高管中,有14人为换届离职,其余均为主动辞职。61人中,持股高管人数为28人,按9月7日收盘价,他们的总持股市值达到16.4亿元,每名高管的平均持股市值达到5857万元。有人惊呼:创业板要变身“套现板”了。但也有人认为高管的套现行为并不值得担忧,这只是公司上市后管理人员重新选择生活方式的正常现象。
深交所的安排用心良苦,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股市全心全意为融资服务的宗旨。面对新股、次新股接连破发,投资者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作为监管部门来说,除了走过场似地提醒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之外,并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来化解这种投资风险。而当新股上市首日破发出现、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临近的时侯,却马上拉来投资基金当救兵,试图挽救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命运。这是中国股市融资高于一切的最好表现。
而且,从深交所的安排来看,允许基金在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买进股票,名义上是把投资基金当成了“救世主”,实际上是把投资基金当成了“替死鬼”。新股上市要破发了,就让基金来接盘,然后把基金套牢,如此一来,这基金岂不成了牺牲品,基金持有人的利益又如何来保护?一直以来,投资基金常常扮演为管理层冲锋陷阵的角色,而置基民的利益于不顾。深交所的此次安排,再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问题是,基金能改变创业板股票破发、尤其是上市首日破发的命运吗?当然不能。因为创业板新股的高价发行,其发行价格严重透支了公司未来的发展。尤其是创业板公司“包装上市”成风,“高成长”成了最大的谎言,在这种情况下,高估值的创业板公司股票被市场抛弃是一种必然。作为投资基金来说,如果在上市首日大量买进创业板新股,这固然可以延缓创业板新股的破发进程,但这种做法害人害己。毕竟投资基金的投资是要接受公众监管的,投资基金的投资行为如果明显损害了基金持有人的利益,那么,基民们就可以用脚投票,赎回基金份额。因此,就算投资基金愿意被深交所当枪使,但也不能玩得太出格。所以,在新股破发成为一种潮流的情况下,投资基金也只能顺势而为。创业板新股上市首日破发的命运不会因为深交所允许基金在新股上市首日买进而改变。实际上,5月20日当天,创业板就有4只新股上市,结果其中两只新股开盘就破发,奥克股份当天的跌幅达到9.91% 成为A股市场近15年来表现最差新股。此举足以表现,基金并不能改变创业板股票破发的命运。
而能改变创业板新股破发命运的只有管理层自己。通过对新股发行制度的改革,降低新股发行价格,告别当前的“三高”发行。否则,创业板股票破发的命运谁也难以改变,投资者应该在三年内远离创业板的股票才是上策.
『陆』 股票为什么要融资
其实 促进社会的发展 有很多要素 股票就是一个好的方法
把 人民群众手里 储蓄的死钱 放到股市里 就是融资 给那些资本家用来 赚取大量的利润 然后回馈给买股票的 人民群众 良性循环
所以 股票是融资的手段 股票是融资的工具
『柒』 上市公司热衷于从股票市场融资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
公司融资的方式有很多:如银行贷款、发行信托、发行债券、发行股票等,而这些融资方式里面成本最低的就是增发股票了,发行股票来的钱是不用还的,,,所以你说我是去拿不用还的钱好,还是花费成本借来的钱好呢
『捌』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自己买股票,而不是买基金呢
我们都知道中国股票市场是散户占绝大数的市场,不像一些欧美国家基本都是机构化的市场,所以说在中国很多投资者都是喜欢自己买股票,而不是把钱交给机构基金进行投资,这到底是为什么呢,下面我分两个方面来给大家分析分析。
我觉得是上面的两个主要原因导致,感觉写的好的点个赞呀,有什么其他想法的也可以在评论区评论交流,加关注可以获取更多股市策略分析。
『玖』 股票融资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1990年以来,中国金融制度安排在渐进改革的环境下不断向提高效率的方向演进。从企业融资渠道的发展来看,以银行为主的制度安排正逐步向银行与资本市场共同发展的混合型金融制度演变,从而为企业按照自身需求寻找低成本的融资渠道提供了更充分的空间。
1997年,中国企业通过资本市场直接融资所获得的资金比1995年上升了10个百分点,其中股票融资的增长趋势非常明显。但相对于股票融资的迅猛发展,中国企业通过债券融资的比例不但停滞不前,近几年甚至还有下降趋势。1992年企业债券融资达到683.71亿元,1995年却只有33.80亿元,1997年更降至255.33亿元。从1986年发行企业债券开始到1997年底,中国企业债券年度发行数量平均在300亿元左右,累计发行总数仅为2300多亿元,其中只有7只在交易所上市交易,上市流通部分不到30亿元。
企业债券在深、沪交易所中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交易品种,上市数量及交易金额均远远小于股票。在2000年所发行的6400亿元债券中,企业债不足百亿元。从企业的海外发债数字来看,截止到1998年底,中国企业海外发行的债券余额仅为84亿美元,而当年全球企业发行的国际债券余额为30251亿美元。
中国企业之所以偏好股票融资, 因为股票融资可以分散公司风险,扩大企业外部影响,提高企业资本变现能力,降低企业负债比率提高企业偿债能力,增加企业投资能力.
因此,我国企业在股票融资上一直有无限的热情和不尽的动力.我们不得不考虑股票融资任具有成本高,股权分散,丧失企业部分控制权,削弱了企业决策控制权等缺陷,这也是企业决策者应对股票发行谨慎决策的原因.
『拾』 为什么我国的企业都倾向于股票融资,而企业债券市场很不发达
债务是要还的,而且还有利息,而股票不用还息,股息也要看情况才能派,股票又不用还本的.所以相比之下,上市公司热衷于增发股票就是这样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