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盛清仓中国股票
❶ 高盛和美国能做空中国市场吗
1、欧洲危机持续
2、中国房地产持续
3、国际投机家狙击中国周边3个国家经济
4、中国经济可能被做空
❷ 终于知道高盛为什么抛售工商银行股票
那么便宜得到的股票,现在那么贵了,该你你也会卖。 赚的钱去买更便宜的,成长性更好的呗
❸ 高盛能在A股“长袖善舞”暴露深层次问题
在A股投资者对清仓式减持“咬牙切齿”,监管部门出台减持新规以制约之时,传来了《上海证券报》的消息:又一家A股上市公司遭遇“原始股东”的清仓式减持。这家原始股东身份特殊,他是国际上赫赫有名的高盛。
6月16日,口子窖公告,作为公司主要发起人股东之一,高盛旗下GSCP Bouquet Holdings SRL(简称“GSCP”)拟在六个月内减持不超过4093.74万股公司股票,占股6.82%,清仓退出。加上去年抛售的近1亿股,GSCP此番从口子窖“全军撤退”后预计可总共套现约50亿元,净赚十倍以上。
高盛类似如此在A股市场大赚特赚的“买卖”多不胜数,仅仅在A股市场投资一项就让其赚得盆满钵满。 从最早看,高盛在2006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斥资约25.8亿美元,购入工行7%的股权。2013年5月份清空其在工行所有持股后,7年投资累计获利72.8亿美元,相当于近500亿元人民币。
多年来,高盛持续在中国A股市场购买原始股。且常能分享优质Pre-IPO项目的“大馅饼”。此前数年间,高盛作为原始股东在西部矿业、海普瑞、双汇、雨润等公司收割暴利。值得一提的是,高盛的减持退出虽然并非卖在最高点,但仍能获得数倍到数十倍不等的巨幅收益。但二级市场投资者总体则赚少赔多,伤痕累累。
截至3月31日,高盛QFII席位共在十家A股公司股东榜亮相,包括重庆啤酒、燕京啤酒、老白干酒、水井坊、洋河股份五家酒类公司,还有恩华药业、苏泊尔及华泰股份、博深工具、启明星辰等。
高盛能够在中国赚得盆满钵满,与其他股东一样,孝敬他们的都是那个“原始股”。其持有的工商银行、口子窖股票等并没有卖得最好,都没有卖到高点,但是“原始股”太廉价,以转手进入二级市场价格翻倍,傻子拿上“原始股”都能赚大钱。
令人思考的是,这么多年一二级市场巨大的价差带来了系列问题:什么样的企业都挤破头上市;上市审批成为了绝对的权力,从而带来了绝对的寻租腐败;造就了一批拼抢原始股,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富翁;使得公司造假上市、包装上市成为普遍现象;清空式减持套现走人,成为股市的一大不稳定性因素。
令人惊讶的是,也成为高盛等国际投行们在中国大发A股制度性漏洞横财的原因之一。一个A股IPO漏洞,将国民财富拱手让给国外,这种行径不敢再说下去。岂能没有立即改革的急迫感呢?
当然,用血汗钱给这种股市制度性缺陷买单的是手无寸铁的二级市场普通股民。
无论是上市公司,还是原始股东,大股东以及各类能够持有原始股的大小股东,以及国际投行的高盛们,作为企业钻A股IPO漏洞赚取暴利,错不在他们。制度有漏洞,钻漏洞可以赚暴利,作为企业何乐而不为呢?只要没有越过法律法规的底线。从经济学上讲,从市场失灵相对的经济学概念看错在在A股IPO制度性建设上的“政府失灵”。一定要尽快补上IPO的制度性缺陷。
上海证券报提醒的好:高盛何以能在中国资本市场如此“长袖善舞”?据报道,高盛与国内各大银行、大型企业都保持着良好关系,以顾问、合作伙伴、投资者的身份穿梭其中。当然,也有市场人士指出,高盛此前之所以屡屡得手、斩获暴利,除了“人脉”因素,还与市场处于初级阶段,监管尚不健全,市场参与者成熟度较低不无关联。其本质是高盛作为投行,既在辅导包装包括大型银行、以及中概股海外上市上大赚特赚,又在一级市场大肆投资与二级市场套现赚得盆满钵满。同时,高盛又是全球知名的投资研究机构,其投资报告在国际上影响力很大。这种通吃中国A股市场的现象,与A股自身的制度漏洞同样分不开。
在这里必须提醒投资者,在二级市场投资,千万不要听取在其中有着巨大利益纠葛机构的忽悠,否则你一定是被宰割的那只羊糕。这也就是巴菲特的老师、价值投资理论发起者、《证券分析》作者—本杰明-格雷厄姆一再提醒投资者:千万不要听证券公司发布的投资指南以及证券公司分析师的分析报告。
❹ 高盛持有哪些上市公司的股票
1、目前,高盛集团持有工商银行和吉宝房地产的股票。
①高盛在2006年以战略投资者身份斥资约25.8亿美元,购入工行7%的股权。随后工行实上海和香港上市,在经营业绩稳健提升的同时,工行的整体实力持续增强。
②北京时间5月21日,高盛集团宣布已同意以2.80亿新加坡元(约合2.23亿美元)收购世界最大钻井平台制造商新加坡吉宝企业集团(Keppel Corp)旗下吉宝房地产投资信托(Keppel REIT)的6.7%股权。
2、高盛集团是一家国际领先的投资银行,向全球提供广泛的投资、咨询和金融服务,拥有大量的多行业客户,包括私营公司,金融企业,政府机构以及个人。高盛集团成立于1869年,是全世界历史最悠久及规模最大的投资银行之一,总部位于纽约,并在东京、伦敦和香港设有分部,在23个国家拥有41个办事处。其所有运作都建立于紧密一体的全球基础上,由优秀的专家为客户提供服务。同时拥有丰富的地区市场知识和国际运作能力。
❺ 高盛为什么能入股中国石化这样的国企
因为他入股的时候是我们国家在企业改革。
在中国国有企业改革之时,高盛集团投资了中国石化,中粮和金龙鱼等多家大公司,并持有中国移动股份。它希望,在经济危机中,中国将被压垮,最大的市场美国将得到支持。高盛的可怕之处并不在于其实力,而在于其短期的宽容和宽容,但其目的却是长期的贪婪。永远记住,高盛不是慈善家,更不用说雷锋了。因此,许多跨国公司也可能成为政府入侵经济的工具。在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下,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已成为一场没有火药的战斗,因此,我们应该更加谨慎,稳定地发展。
❻ 高盛在中国赚了很多钞票,居然恬不知耻,还发表申明11。11大跌和他没有关系
我可以告诉你一个信息:次贷危机到来前高盛靠作空获利31亿D,是唯一屹立不倒的最大投行。2010年4月20号高盛宣布第一季度盈利111亿D,其中50亿D用来发奖金。但对于你的见解我个人感觉太极端了,华盛顿和华尔街本来就是连体,起诉高盛只是敲山震虎,像周瑜打黄盖,让外人看大家都有台阶下。其实高盛很早就做过这种事,但每当和朋友提起都很佩服它,我有个同学也在高盛工作,我也没发现他价值观有什么问题。但我承认华盛顿是斗不过华尔街的,因为当。。。法案出台时,华尔街的天才们早就想好了新的idea,他们不犯法,但法律有漏洞这就够了。其实这就是资本主义世界和西方人的价值观,美国可没有5000年历史,也没有儒学,中道。我对美国人的认识就是追随我心。
❼ 高盛是什么开始购买中国工商银行的股票
2006年5月,高盛、安联和美国运通共同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商银行8.89%的股份。高盛出资25.8亿美元,德国安联出资10亿美元,美国运通出资2亿美元。当时是在工行上市前作为战略投资者进入的。
统计显示,在工商银行一只股票上,高盛赚了超过60亿美元折合约360亿元人民币。这相当于全国13亿人口每人送给高盛27元钱。四大行上市的不良资产由国家兜底,背后真正的买单者还是全体人民。四大行清理坏账后先把原始股卖给外国投行,普通投资者却只能溢价申购新股。外资坐享IPO增值收益,普通股民却承担了二级市场波动的巨大风险。
如有不懂之处,真诚欢迎追问;如果有幸帮助到你,请及时采纳!谢谢啦!
❽ 高盛集团有多可怕
可以通过经济控制一个国家。
香港前金管局总裁,在2009年2月2日暗指汇丰银行遭到操控。高盛自己写了一个研究报告,报告说汇丰银行的坏账准备已经高达301亿美元,亏损高达15亿美元。报告出来,汇丰银行一周内就跌了四分之一的市值,股价一周内下跌25%。
之后,高盛又写了另外一份研究报告,希望做空中国石油,虽然包括申银万国、中信证券(600030,股吧)大力推荐中石油,但是以高盛为首的国际金融炒家发布相反的报道。因此香港的中石油H股一周跌了12.82%。
那么高盛等银行在2004年,在国有银行要改制的时候,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宣传中国国有银行的股价不值钱。最后在这种宣传下,其他投资者都没有购买,而高盛却以低价收购了很多股票。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占有的美国银行以一块多钱的价格收购了建行上市的股权。
结果在2007年下半年,美国商业银行对外宣布,由于次债危机,他们遭到重大损失,可是建行的上市呢,他们赚到了1300亿。100块乘以13亿人口就等于1300亿,就被这些大行席卷一空,相当于每个中国人出了100元。
在2007年的时候越南出现危机,但是高盛却大量收购越南的股票,大量投资越南的企业。高盛对越南的评价有八个字,叫做:越南概念,亚股新宠。甚至高盛把越南纳入了新钻石11国。在高盛的力捧下,越南的股市和房地产飙升。
但是到了2008年4月,高盛开始做空越南,他们将所有资金全部撤出,股价大跌,楼价大跌,只有一个不跌,就是通货膨胀高达25%。这就是一个随意控制其他国家的跨国公司。
高盛的可怕,不在于它的强势,而是它能够短暂的容忍与宽容,但它的宗旨是长远的贪婪。永远要记住,高盛不是慈善家,更不是雷锋。
(8)高盛清仓中国股票扩展阅读
作为具有149年历史的全球顶级投行,美国高盛集团一向高坐在金融神坛,在金融危机后依旧保持光鲜靓丽的金融丽人姿态,再加上巴菲特的垂青,一直被称为“华尔街屹立不倒的灯塔”。
在中国市场,高盛一直不太受A股券商分析师界的待见,毕竟坏名声在外,以至于不少人戏称“高盛出来唱多了,是该抛的时候了!”。
高盛凭借它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早早盯上了中国。为了便于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1984年高盛在香港就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此后,它便迫不及待地大摇大摆进入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金融服务,包括股票、银行、投资与借贷。它在中国各大经济中心都有其公司与办事处,可谓是过得风生水起。
❾ 什么是高盛事件
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16日向联邦法院提起民事诉讼,指控高盛集团在金融产品问题上涉嫌欺诈,造成投资者损失超过10亿美元。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对冲基金、投行等暗地勾结、蒙蔽投资者并做空金融市场,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
SEC在昨晚发布的一项声明中指出,高盛设计并销售了一种基于房地产市场次级贷款业务的抵押债券(CDO),但却没向投资者透露相关重要信息,特别是美大型对冲基金公司――保尔森对冲基金对该产品做空的“关键性信息”。
事件影响
美政府或启动对华尔街“秋后算账”
高盛是美国最大的投资银行。这起针对该公司的法律诉讼被认为是美国政府打击金融危机期间金融衍生品欺诈的一次关键行动。
金融危机期间,一些对冲基金、投行等暗地勾结、蒙蔽投资者并做空金融市场,从而加剧了金融市场的动荡,使投资者蒙受巨额损失。
《华尔街日报》指出,有人甚至认为这些交易可能导致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纽约时报》称,接下来人们将看到一个“更具攻击性的”SEC,该部门将彻查华尔街在次贷危机中的角色。
这也引起了市场对SEC可能调查其他银行及CDO产品的猜测,16日,道・琼斯指数结束了六连阳,下跌126点。花旗集团、美国银行也同遭连累,股价连声下跌,金融行业股票几乎无一幸免。
美国媒体感叹:“好不容易复苏的金融市场又被高盛的一只鞋子打下去了。”
洋投行在华也行为不轨
实际上,洋投行对中国投资者做出的不轨行为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最有名的当属高盛、花旗、汇丰等洋投行将在美国国内被禁止销售的“累积期权”类金融衍生品兜售给中国投资者。
许多投资者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购买这种被称为“金融鸦片”的产品,并在金融危机中大多赔得血本无归,损失动辄以千万元计。2009年7月,大批被“血洗”的内地投资者组成“香港银行受害者联盟”,开始集体维权之路。
❿ 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
“双面”高盛 众所周知,从今年11月的CPI达到4.4%,并创出25个月以来新高的情况来看,中国内地加息在未来一段时间,都应该是一个大概率事件。但是我们也很清楚,即就是加息,目前银行存款一年期2.5%的利率水平,相对于CPI而言,依然处于负利率水平。要想使得百姓的财富增长速度赶上CPI上涨的速度,投资成为百姓一个不得不为之的选项之一,因此加息对股市的下跌影响力,作用不会太大。至于上调印花税,则更显得有些滑稽。目前股指在2800点附近震荡,蓝筹股的市盈率仅为10倍左右,市场根本不存在“投机过热”迹象,何谈上调印花税呢?至于传出内地基金大佬级人物范勇宏先生被双规的消息,更显得有些好笑。范勇宏先生作为国内基金业的领袖级人物,其被双规的消息自然在市场中引发担忧,进而引发A股市场的大幅震动。事实上,上证指数再度暴跌3.98%,收于2894.54点。谣言惑众的作用已经起到了。尽管华夏基金管理公司新闻发言人张后奇先生11月17日迅速出面澄清说,此为市场谣言,纯属无中生有。但谣言对市场的负面冲击作用已是木已成舟。 值得玩味的是,高盛看空A股的传闻。如果我们再参考12月1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了一篇名为《要警惕和打击操纵市场的国际资本大鳄》,感觉就更清楚了。该文旗帜鲜明地指出,上调印花税谣言以及某国际知名投行向投资者群发卖出中国股票邮件是大跌的导火索。文章特别指出,此前不久,正是这家投行发布了积极看好中国股市投资前景的策略报告,翻手为云覆手为雨有操纵股指牟利之嫌。据此,《南方日报》亦撰文指出,该文所指的国际知名投行,依据事实,显然是指高盛无疑。这也难怪有媒体称,在此轮暴跌之前,高盛公司分别向中国境内媒体和境外客户提供了内容迥异的“阴阳”两份研究报告,一份是向内地公众唱多中国股市的;另一份却是向其客户下达卖出指令,掩护其客户从香港和内地资本市场卖出的。 为什么这次又出现了高盛的影子?为什么国内主流财经媒体经常质疑高盛,每逢中国有重大政策出台或调整之际都能“精准”押注,使其客户和自身大牟其利?高盛到底在中国资本市场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狼外婆”或是“吸血鬼”?那么,就让我们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看看高盛在中国资本市场上,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吧! 一屠金融资本 作为国际投行大鳄,高盛对赚取资本市场的“快钱”向来是来者不拒,由此培养出其对国际政治经济形势的高度敏感性。1984年,国内举办的盛大的建国35周年大庆让高盛看到了中国经济崛起的势头,为了便于就近观察研究中国经济发展动态,方便制订进军中国资本市场的策略,高盛在香港成立了亚太地区总部。 1990年,国内证券市场设立,让高盛嗅到了香味扑鼻的商机。为此,高盛动用了其在美国政界、商界、金融界等多方面的人脉资源,为其打开中国金融资本市场铺路。高盛的努力没有白费,1994年,高盛获准在北京和上海设立代表处。与此同时,高盛成为第一家获准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中国B股股票的外国投资银行。拿到进军中国资本市场“通行证”的高盛丝毫没有耽误这“从天而落”的馅饼,把其投资中国资本市场的第一步迈向了其最熟悉的金融市场:1994年6月,美国摩根投资银行和高盛正式参股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以超过每股净资产6倍的价格取得平安13.7%的股份,其中高盛投资3500万美元。2005年,汇丰银行出资81亿港币收购高盛、摩根手中9.91%的中国平安股权。高盛转让平安保险股份之后,10年投资收益高达30倍以上。有趣的是,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发行上市之日,高盛参股的高盛高华证券公司作为主承销商参与了中国平安的IPO发行,为已经是赚的盆满钵余的高盛又奉献了一把。 杀向中国金融资本的第一刀让高盛品味到了中国资本市场美味的大餐,30倍的投资回报让高盛尝到了“嗜血”的快感。由此而一发不可收拾,高盛把砍向国内金融资本的刀锋磨得更加锋利。2002年,高盛担任中银香港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2003年,高盛与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合资公司,并资助该合资公司收购了价值19亿元人民币的不良贷款及地产资产组合。与此同时,鉴于高盛在国际投行的大鳄地位,高盛也成为第一批获得中国政府发放的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执照的金融机构,投资国内A股市场的额度为5000万美元。 2005年,对于高盛扮演的中国金融资本市场“杀手”这个角色而言,无疑是一个极为忙碌的年头。高盛先后担任交通银行价值21.6亿美元H股首次公开上市项目的联席全球协调人,在淡马锡控股以14亿美元入股中国建设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在苏格兰皇家银行以16亿美元入股中国银行的项目中担任财务顾问,担任凯雷投资集团收购中国太平洋人寿24.9%股份项目的财务顾问。而这一年最为引人注目的重头戏则是高盛以18亿美元入股工商银行。 伴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国内银行登陆资本市场上市发展已经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高盛也非常看好国内银行上市的商机。不过,为了降低参股工行的成本,增加自己在参股工行价格上的话语权,高盛也是颇费心机。先是利用评级机构说事,惠誉国际评级在当时一份评价工商银行的报告中指出,资产负债状况近来出现的改善能否长久持续下去还有待观察。惠誉认为,工行的资产质量状况依然欠佳,截至2004年12月底,其不良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为4.7%就是一个明证。在此背景下,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投资人要求拟上市的国内银行改善资产质量。为此,四家国有银行在上市前,政府用行政手段成立了四家资产管理公司,承接了由银行剥离的2.5万亿元不良资产,这不仅使四家银行大大“瘦身”,资产质量一夜之间大幅改善,向“境外战略投资者”出售的是一个甩掉历史包袱、资产优良的银行股权,使得国家担负了银行改制的巨大成本,也导致了工行发行价的低迷。2006年4月28日,高盛以25.822亿美元的总价认购164.76亿股工行股份。而在高盛成功地以相对较低的价格入股工行以后,利益的驱使使得高盛为国内银行大唱赞歌,工行也在一夜间由一个资产状况不佳的银行一跃成为“全球最赚钱的银行”。而当国人沉醉于这个“全球最赚钱的银行”称号之时,高盛则是低声埋头发大财,其持有的工行股份4年获利近120亿美元,资产增值4.65倍。高盛在去年6月沽售约30.32亿股,已套现19亿美元。 通过参股国内金融机构赚取丰硕收获的同时,高盛也把屠刀挥向了俨然成为“世界工厂”的国内产业资本,利用资本优势和人脉资源,对国内优秀企业展开了新一轮“剪羊毛”运动。 二屠产业资本 高盛在国际投行中的卓然地位为其在国内企业开拓投行业务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便利。很多国有大型企业寻求海外上市融资时,由于缺乏对国际资本市场的了解,也缺乏与国际资本沟通的渠道,这就为高盛“一个萝卜两头切”的内外通吃手法大开方便之门。 从1997年高盛担任中国移动募资40亿美元首次公开上市的主承销商至2006年,南方航空、中国石油、中国网通、中芯国际、东风汽车、北汽控股、盛大、平安保险、中兴通讯、TCL、联想集团、中海油、分众传媒、上海先进半导体的融资上市都有高盛的参与。2006年,高盛再度向国人展示了其高超的资本“吸血鬼”玩技。 2006年4月26日,高盛以20.1亿元人民币中标双汇股权拍卖,获得双汇集团100%股权,间接持有双汇发展35.715%的股权,后通过受让掌握60.715%股份。2006年6月1日,高盛提出全面要约收购。高盛参股双汇发展以后,借助着双汇发展这只“下金蛋”的母鸡,通过加大利润分红比例以图迅速收回参股成本,其中以2006年与2007年最甚,分红方案均为每10股派8元,其中2006年度现金分红41084.4万元,2007年度现金分红48479.59万元,分别占当年合并报表净利润88%和86%。2008年比例有所回落,每10股派6元,但仍占净利润52%。最高分红额度占净利润额度的比例高达88%,这在国内上市公司的分红比例中绝对是前所未有的。不仅如此,随着2007年国内股市牛市的到来,高盛在狂吞双汇发展分红的同时,悄悄地把自己所持有的股权转让给鼎晖投资以及其他公司,并未在双汇发展信息披露中有所提示,直至2009年12月14日双汇发展才对外发布澄清公告,双汇发展因此受到中国证监会督查。 2006年7月20日,高盛以每股3元的价格从西部矿业前股东东风实业公司受让3205万股。2007年4月8日,西部矿业召开2006年年度股东大会,决议以2006年12月31日该公司股份总数32,050万股为基数,以资本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12股,以法定公积金按每10股转增3股等方式大比例向全体股东转增,以未分配利润按10送35股比例送股。转增和送红股后,高盛持有西部矿业的股权猛增至1亿多股。2009年3月5日,西部矿业发布公告,称2008年8月7日至2009年 3月3日,Goldman Sachs Strategic Investments L.L.C. 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交易系统出售所持西部矿业公司119,150,000股股份,所减持股份占公司总股本的5%。若按减持期间市场均价8.67元计算,高盛累计套现10.3亿元。高盛持股西部矿业1.923亿股的全部投资成本只有9610万元,以减持市值和持股成本计算,投资回报高达974.3%。高盛对西部矿业的此次投资曾被业内人士指责有手续违规、利益输送、关联交易、操纵市场的嫌疑。 2007年9月3日,高盛对海普瑞增资491.76万美元,持股数增至1125万股,占有12.5%的股权比例。2009年,高盛持有的外资股变更为4500万股,平均持股成本约为1.57元/股;以海普瑞148元的发行价计算,高盛获利达93.27倍。 在随后的日子里,在新东方、阿里巴巴、国美电器、分众传媒、中国粮油控股、先声药业、英利新能源、宁波银行、中国铝业、北京控股、远洋地产、雨润食品、SOHO中国、东南融通、波司登、尚德电力、中国旺旺、远洋地产、茂业国际、太平洋航运、吉利汽车的上市融资路上,都能看到高盛这个资本大鳄的身影。而在掘金国内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之后,高盛也把资本阴影伸向了刚刚迈过“温饱”进入“小康”的国内中小投资者。 三屠中小资本 今年的股市让很多中小投资者极为郁闷,因为股市中为数不多的行情也是来也匆匆,去也匆匆,直上直下的“坐电梯”。从11月11日至今,沪指单日涨跌超过50点的大幅异动次数超过5次,使得很多习惯于波段操作的投资老手疲于应对。 导致股指直上直下的因素很多,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在股指期货大幕拉开后,中国证券市场已经进入了对冲时代,进入了做空也可以赚钱的股指套利时代。各种迹象表明,这一次的暴跌固然有宏观面的原因,但是,市场中存在着一股不为投资者所知的雄厚资本,利用国内指数编制上的缺陷以及金融衍生品工具通过操纵指数和影响舆论造成市场短期大幅异动来谋取暴利。而能够在市场上具备如此雄厚资本实力和影响舆论能力的大玩家中或许就有高盛的背影。 从高盛精确出台的国内外“阴阳”研究报告来看,其出台时机和市场异动时机极为吻合,由于能够看到高盛精准研究报告的都是国内外大型机构投资者,当这些机构投资者接受了高盛的投资思路,凭借其资本实力,很容易在市场中形成急涨急跌的走势,为高盛“浑水摸鱼”掠夺中小投资者的散碎资本大放“绿灯”。这些跟随高盛投资思路资本采取的是拉高权重股吸引跟风盘、在股指冲高时逐步布局股指期货空头头寸、通过散布利空制造恐慌引发股指下跌三部曲实现的。由于中小投资者资金额度所限无法参与股指期货投资,成了“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牺牲品。 高盛“三屠”,让刚刚20岁进入青年期的国内证券市场累累受伤。而高盛之所以能够在国内资本市场“横”着走,所依仗的不就是一张国际著名投行的“画皮”?所依仗的不过是美联储高官以及美国财政部高官多是从高盛出身的美国政界资源?因此,对于国内资本市场的监管者和投资者来说,在国内证券市场步入20岁之际,我们的资本市场是不是也应该发挥青年人的“闯劲”和创新精神,探索走出一条适合中国证券市场发展的特色之路。走中国特色资本之路,让高盛这个国内资本市场的大鳄赚取应该得到的利益,而不是谋取暴利!
麻烦采纳,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