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和中国股票日历效应
A. 日历效应的总结
1、股票市场的有效程度得到明显提高。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日历效应已经发生逆转,这说明金融市场越来越有效。在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具备某些弱式有效市场特征,但并不足以表明市场已真正达到弱式有效阶段。
2、周末效应具有某种地域性特征。研究表明,美国、英国、德国等欧美的成熟股市中,周末效应都表现为周一收益率最低,周五收益率最高。而在亚太地区的股市,如澳大利亚、马来西亚、香港等,大部分股市周二的收益率最低,周五的收益率最高。上海股市星期效应的检验结果与大多数亚太地区股市一致,即股市收益率在总体上表现为周二最低,周五最高。
3、研究日历效应采用的数据区间不断扩大,方法也不断更新。日历效应的研究越来越重视模型和理论的支持和统计意义的检验,综合考虑日历效应对收益率和市场风险的影响,研究方法也从最初简单的平均值分析到运用随机游走模型、ARCH模型、GARCH模型、滚动样本检验方法等。
4、进一步研究的重点。今后的研究应当加强对收益率风险的分析;同时,伴随着许多管制措施的出台,中国股票市场越来越规范,但是仍具有某些中国特色,所以应当就我国股市的特点进行更详细和深入的分析。此外,国外的许多学者发现,公司规模较小的公司有较显著的日历效应,目前我国关于公司规模与日历效应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较少,今后应当充分利用上市公司的数据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B. 日历效应的周效应
“周内效应”指证券市场在星期一的平均收益率比一周内其它任何一天的平均收益率要低得多,且在统计上显著为负。对于“周内效应”,许多文献发现美国、英国和加拿大股市的周一收益显著为负,而周五的收益显著为正,如Harris(1986)、Keim and Stambaugh(1984)、Kim(1988)以及Lakonishok and Levi(1982)。在日本和澳大利亚市场Jaffe and Westerfield(1985)发现最低的日收益率发生在周二。在欧洲市场,Solnik and Bousquet(1990)和Barone(1990)也发现在法国和意大利周二的收益率最低。对于亚洲新兴市场,Wong, Hui, and Cha n (1992) 进行验证后表明“周内效应”存在与香港、泰国和新加坡等国。奉立诚(2000)对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周内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并不存在绝大多数工业发达国家股票市场和其他某些新兴股票市场所普遍具有的“周一效应”,而存在显著为正的“周五五效应”及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效应。吴武清等(2008)通过对时变贝塔、时变特雷诺比率和交易量的分析,指出上证指数收益率有明显的周四效应。王翠翠(2007)利用Mann—Whitney检验收益率周内效应的模式,发现了显著为正的“周一效应”。
Cross(1973)和French(1980)研究了S&P500指数收益发现周五取得较高的平均收益而周一较低。Gibbons(1981)和Keim(1984)发现Dow Jones指数周一存在负收益。Rogalski(1984)发现所有周五收盘至周一收盘之间的平均负收益发生在非交易时间,平均交易日收益(从开盘至收盘)所有天都是一致的。 其他美国金融市场如期货市场、国债市场、中期债券市场表现出和股票市场类似的效应(Cornell,l985;Dyland Maberly,1986)。Jaffe和(1985)研究了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和英国四个发达市场的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国家中存在周末效应。但David J.Kim(1998)对韩国和泰国市场的研究发现不存在周内效应。
对于周一效应两个最典型的解释包括日历时间假说和交易时间假说。Jaffe等(1985)通过对澳大利亚周二效应的检验后认为可能的原因是美国的DOW和亚太地区市场之间的链结关系,他们发现其他主要国家存在和美国相似的周内效应,但由于不同的时差,远东国家可能会经历一日偏差的周内效应。
C.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有什么不同吗
美国股市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中国股市只有二十多年,法规的完善性需要时间的弥合。两个市场最大的区别主要在以下这几方面:
单一国家与世界区域的范畴区别:
中国股市仅仅涵盖是中国的企业,这不同于美国集合了近一百个国家的企业。到2011中国股市的市场规模约合3兆亿美元,而美国NYSE和NASDAQ总和为128兆亿,它的规模大大超出了世界前五名的总量。中国股市近年发展迅速,已成为世界第五大市场,但是,从国际投资的自由度来讲,至今还要通过QFII和RQFII等形式,才能进入A股市场,限制多多。故此,它还属于单一性的地域市场,完全不同于美国股市的自由和世界性特点。
政策市与自由市的大环境区别:
一是中国设立的涨停板,对日交易波动设置上下限的控制,这使得大幅冲击,需要若干天才能释放完,交易的自由度受到一定的限制。
而美国市场,除了某些特殊情况,一般不停盘,对于股票日差上下不予干涉。二是在中国,由于有许多国有企业掌控在政府手里,政府就是最大的股东,这样有许多非流通股存在,容易造成流通股相对较少和股票的大幅波动;而美国政府,一般只以养老金,社保基金等方式购买企业股,并由特别指定的专业公司为其管理,投资在个股的比例一般都不大,这样基本不会影响流通。当然,解决流通量问题,可以增加发行股,但是,量过大,会造成长期股值的增长缓慢,影响股民的积极性。
D. 中国股票市场和美国股票市场对比
1、交易时间:
中国: 9:30AM~11:30AM 13:00PM~15:00PM共 4个小时
美国: 夏令时间9:30PM~4:00AM 非夏令时间10:30PM~5:00AM共 6.5个小时并有盘前盘后延长交易
2、交易币种:
中国: 人民币 RMB,美金 USD,港币HK
美国: 美元 USD
3、交易单位:
中国: 手(每手100股)
美国: 无限制,1股也可以
4、涨跌幅限制:
中国: 10%
美国: 无限制
5、手续费:
中国: 交易金额的千分之 3
美国: 每笔为15美圆
6、税负:
中国: 交易金额的千分之2
美国: 非美国人免税
7、融资:
中国: 无
美国: 融资是股价的1/2,也就是50%的额度,无级数的限制。
8、放空规则:
中国: 平盘以下不得放空
美国: 无论平盘上或以下,只要股价比上一个成交价高,即可进行放空。
9、当冲规定:
中国: 不可当冲
美国: 不须财力证明,无级数之分,有多少现金就可以借多少。
10、交割规定:
中国: 交易T+1,清算A股T+1,B股T+3
美国: 有足够金额款项就可交易(T+0)
11、分割除权:
中国: 领到股票后才可以进行买卖
美国: 分割当天即可进行交易
12、股利:
中国: 通常一年发放一次,公司会依前一年的盈余决定股利多寡 以及现金股利或股票股利。
美国: 仅发放现金股利,股利多少为既定政策而且按季发放,直接汇入证券户头
13、交易代号:
中国: 代号为数字
美国: 代号为英文缩写NYSE股票的代号3个字母以下NASDAQ股票的代号 4个字母以上。
E. 美国股市和中国股市有什么相连
主要是在香港上市的H股,红筹股,以及在国内,香港和美国三地上市的股票会出现关连,比如美股的涨跌就会影响到香港股市第二天的开盘,而香港股市的涨跌也会对国内股市造成波动,比如权重股中石油的大幅波动会使国内股市出现波动。
F. 中国股市和美国股市的区别在哪里
中国股市与美国股市的区别:
一、 交易时间不同
美国股市交易时间较长,为美东时间早九点半到下午四点,也就是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半到凌晨五点,美国因为有夏令时间,因此夏天的交易时间与冬天相比会提前一小时,为北京时间晚上九点半到凌晨四点。
二、 交易代码不同
美国股票交易代码则为上市公司英文缩写,微软(Microsoft)的股票交易代码为MSFT,中国刚上市的分众传媒股市交易代码为FMCN。
三、 交易单位不同
中国股票交易为100股,美国股票交易单位没有限制,你可以只买1股。(交易手续费远超过股价了,不划算)
四、 涨跌幅度限制不同
美国股市无涨跌幅度限制,原有股价涨跌单位为1/16美元,现今多改为小数点制(最低为1美分)。
五、 开户手续不同
买卖美国股票只需要开立一个证券户头,此证券户头同时拥有银行户头的功能,若你将钱存进此户头但未购买股票,券商会付给你利息,但要扣10%的税,如果想免税可选择自动转存短期基金,由券商代为操作获利。
六、 交易手续费不同
买卖美国股票的手续费,不以“交易金额”的比率计算,而以“交易笔数”为基准,而且因券商的不同而有异,此外网络下单也比电话委托下单便宜的多。像在知名网络券商盈透证券(Interactive Brokers)开户交易,每笔交易手续费最低仅为1美元(不过盈透证券有每月最低10美金消费的规定);若在拥有中文网站并有中文客户服务的第一理财(Firstrade)交易,每笔手续费为6.95美元。在美国,不同的券商提供不同的服务,买卖手续费也有异,因此你可以依个人的需要选择一家适合你的券商来开户。一般而言,IB盈透证券,因其较低的交易成本和全面的投资品种,最受交易频繁的美国老手欢迎;而第一理财(Firstrade),则比较适合刚接触美股的投资新手。
七、税负不同
为了鼓励外国人投资美国股票,因此外国人买卖美国股票的资本利得是免税的,但是美国公司有可能给予您的现金股利要预扣10%的税。
八、融资制度
美国股票可以融资。融资限额为您资产总值的一倍,无级数限制;而中国股票不可以。
九、做空机制
中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只有股票上涨的时候才能实现盈利。在这种情况下,股价很容易偏离其实际价值,市盈率高企。另外,由于没有做空机制,只要庄家控制了流通股的大部分,股价就能完全按照庄家的意图上下波动。在美国,由于做空机制的存在,只要对股票走势判断正确,就算在熊市当中也能赚钱。而且由于没有股票在手中也能做空,使得庄家操控股价的难度空前加大。
十、 T+0制度
中国股市实行T+1制度,也就是说一旦买入股票,第二个交易日才能抛出。这种情况下,在买入股票的交易日剩余时间里面就能听天由命,即使盘面发生再激烈的变化,也已经回天乏力。美国股市实行T+0制度,也就是说可以即买即卖,于是美国也产生了大量优秀的即日股票交易商。股民如果参与美国股票市场,如果自己对股市产生新的判断,可以立刻把想法付之行动。
十一、没有非流通股
在中国股市上,有高达2/3的非流通股。非流通股包括国有股和法人股。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十分普遍,而这些国有股又不能上市流通,价值不能与流通股相提并论。如果国有股减持,必然面对:要不国有资产流失,要不国有股价值得不到投资者承认的两难问题。
G. 日历效应的内容
周日历效应是指一周中某一个交易日金融市场的平均收益或平均波动水平明显不同于其余交易日。周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Osborne(1962)和Cross(1973)的研究。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 金融市场的周日历效应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现有实证文献主要集中在研究股票市场周日历效应上,对期货市场周日历效应的研究相对来说比较匮乏。国外研究主要包括:Chiang和Tapley(1983),Cornell(1985)对商品期货和指数期货价格收益,Dyl和Maberly(1986)对指数期货非交易期价格收益,及Gay和Brian对美国商品研究局发布的长达29 年的期货价格指数周日历效应的研究。国内仅见于华仁海(2002,2004),徐建刚和唐国兴(2006)以及郭彦峰等(2008)的论述。我国从1990年的第一只粮食期货开始,到目前的年交易总额达到70万亿,期货经历了蓬勃发展的历程,其市场规模逐渐扩大,在经济中的重要性日渐突出。本文通过实证分析,对我国期货市场收益率及其波动周日历效应进行研究,得出期货市场的收益率和波动均存在一定的周日历效应,收益率的周日历效应要强于波动的周日历效应等结论。
H. 日历效应的一月效应
“一月效应”是指证券市场在一月份的平均收益率比其他月份的平均收益率要高,且在统计上显著。关于“一月效应”的研究开始于美国股市。Rozeff、Kinney(1976)对1904—1974年间纽约股票交易所股指进行验证,发现一月的收益率明显高于其他11个月。Gultekin(1983)对17个国家1970—1979年间的股市进行研究,发现其中很多国家存在“一月效应”,因而是一种普遍现象。随后Berges、McConnell和Schlarbaum(1984)发现加拿大股市也存在着显著的“一月效应”。同样在亚太地区新型市场的日历效应研究也逐步展开。Kato、Schallheim(1985)发现日本股市存在“一月效应”。Nassir、Mohammad(1987)和Pang(1988)对亚洲新兴市场的研究支持在马来西亚和香港股市存在“一月效应”。Aggarwal、Rivoli(1989)对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这四个新兴股市的月份效应进行了检验,发现除菲律宾外,在其余三个市场上,一月的收益明显高于其他月份。Ho(1990)发现6个亚洲新兴股市具有一月效应,但Chueng、Coutts(1999)则并没有找到香港股市存在一月效应的证据。
针对“一月效应”,学者提出了许多解释,其中两个假说引起了广泛注意,即“避税售卖假说”和“窗口修饰假说”。但是,这两种假说也面临许多证据的挑战。如Jones、Pearce和Wilson(1987)将Rozeff、Kinney(1976)的检验数据扩展到1871年,发现一月效应早在收入税发生作用之前就已经存在了。Brown、Keim、Kleidon、Marsh(1983)采用澳大利亚股票收益的数据,对“避税售卖假说”进行了检验,其结果表面:这个假说在澳大利亚市场上并不成立。Berges、McConnell和Schlarbaum(1984)也证明加拿大股市在1972年征收资本所得税之前就存在一月效应。
对于中国股市日历效应的检验,出现了一系列的相关研究。刘鹏(2004)采用上证综指和深证成指1993—2004收盘数据进行GARCH和Granger检验,发现中国股市的“一月效应”并不显著,而存在显著为负的“十二月效应”。其次,中国股市一月的收益率和十二月的收益率不存在显著的互相解释关系。徐炜等(2005)以沪深两市开业至2004年5月31日的日收盘价为样本,得出的结论是从长期看中国股市一月份效应明显存在,而滚动样本法所使用的短期数据样本检验出的结果却并不显著,说明股市一月份效应与样本的选择有较大关系。中国股市存在显著为负的“十二月效应”,但该现象近年来正逐步消失。何晓光等(2006)以上证、深证综指1997.1—2003.6为样本区间进行计算,发现中国股市三月及一月存在显著为正的收益率,而七月、九月则表现出显著为负的收益率。
I. 美股和中国的股票有什么区别
美股和中国的股票差异:
1、设立背景差异:
中国股市:为解决国企的融资问题,是由顶层向下设计的,受政策影响较大。
美国股市:起初并没有过多的监管,是由下向上建立的股市,市场的力量占据主导。
2、市场主体差异:
中国股市:以散户为主体,投资跟风、追涨杀跌,市场不够有效。
美国股市:以机构为主体,主体倾向于价值与长期投资。
3、公司上市要求差异:
中国公司:上市为核准制,企业要上市得经过发审委的批准。
美国公司:股市没有监管的历史,企业上市为核准制,保证纰漏信息真实完整即可。
4、交易时间差异
美国股市:交易时段为美国东部时间的上午9:30至下午4:00,没有午间休市。在美国夏令时期间,也就是4月到11月初,对应北京时间的晚上9:30至凌晨4:00;在美国冬令时期间,也就是11月初到4月初,对应北京时间晚上10:30至次日凌晨5:00。
中国股市:交易日为每周一至周五。采用竞价交易方式的,每个交易日的上午9点15分至9点25分为开盘集合竞价时间,上午9点30分至11点30分、下午13点00分至15点00分为连续竞价时间。
5、投资门槛差异
美国股市:每笔交易不限股数,只买一股也可以操作。
中国股市:一手起步,一手即100股,也就是说至少需要交易100股。
6、买卖时效性差异:
美国股市:可以做日内交易,即当天买入的股票可以当天卖出,而且没有涨跌停限制。
中国股市:实行的T+1制度,当天买入的股票要等第二天才能卖出。
注:此处中国股市一般指A股。
补充资料:
美股,即美国股市。广义:代表全球股市。开盘时间:美国从每年4月到11月初采用夏令时,这段时间其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21:30-次日凌晨4:00。而在11月初到4月初,采用冬令时,则交易时间为北京时间晚22:30-次日凌晨5:00。
总体上美股和中国期货市场的区别有很多,主要包括:保证金的不同、交割时间的不同、波动幅度的差异等,是不同的两个市场,交易规则也不相同。所以交易方式谈不上类似,虽然看上去也是开盘收盘,也是K线,也有相同的指标,但两个市场的区别很大。
参考资料:网络 美股网络 中国股市网络 A股
J. 日历效应的我国关于日历效应的研究
我国对金融市场日历效应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1、俞乔(1994)和徐建刚(1995)发现,上海和深圳股市的股票收益率都存在周末效应。
2、戴国强和陆蓉(1999)利用ARCH模型对上海和深圳股市1993年到1998年的每日股价指数进行了研究,发现深圳股市周一的报酬率显著为负,而周五报酬率最高,存在周末效应;上海股市则没有显著的周末效应。他们对上海股市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上海股市的收益率最低出现在每个月的第四个周一,次低出现在每周二。
3、张仁良和胡斌(1997)研究了香港股市的小盘股效应和日历效应,研究结果表明香港股市大盘股一月份的收益率与其它月份的收益率差异很大,大盘股的一月效应更加明显。
4、奉立城(2000)利用1992年到1998年的数据,对沪深两市是否存在星期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他认为中国股票市场不存在周一效应,同时他还认为有较强的证据显示沪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较弱的证据显示深市存在日平均收益率显著为负的周二效应和显著为正的周五效应。
这些文章采用的数据主要是中国早期股票市场的数据,缺乏规范性,同时由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许多管制措施。股票市场越来越规范,他们的研究结论对于如今的中国股票市场的指导意义越来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