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的货币长什么样
① 南北朝货币的南朝钱币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执掌朝政的重臣刘裕废恭帝司马德文,自立为帝,改国号为宋,建元永初,史称刘宋。
《宋书·文帝纪》:“元嘉二十四年(公元447年)六月……以货贵,制大钱,一当两……(元嘉)二十五年五月罢大钱当两。”这种大钱当两,被认为是当两五铢钱。当两五铢钱直径2.7厘米,穿径1厘米,厚肉,重5克,面文“五铢”文字粗壮,面有外郭无内郭,背有内外郭;钱径重量均不同两汉五铢钱。
“大钱当两”是不足值的虚钱,实际上是通货贬值,所以施行不到一年便被废止。 梁敬帝萧方智太平二年(公元557年),执掌军政大权的陈霸先废梁敬帝,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陈,建元永定,史称陈朝。陈朝铸币不多,史载仅铸陈五铢、太货六铢两种。 南朝陈宣帝陈顼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行一种新的钱币“太货六铢”,此钱铜质优良,轮廓整齐,钱文瑰丽匀称,铸造精妙绝伦,居南朝之冠。
太货六铢尽管铸造精美,在当时却并不受欢迎。因其大小和旧五铢相仿,而朝廷规定新钱一枚要抵十枚五铢旧钱,这种货币贬值,是对人民的一种剥削,于是引起人民不满,纷纷抵制。由于钱文上“六”字看上去很像一个人叉着腰,于是民间传出了“太货六铢钱,叉腰哭天子”的民谣。陈是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宣帝是陈王朝中倒数第二个皇帝,其子陈叔宝即陈后主,更是荒淫无度至极。他不理朝政,整天和嫔妃一起游玩,制淫词,唱淫调,朝纲混乱。隋兵南下时,他自认为有长江天险可守,不以为然。祯明三年(公元589年),隋兵顺利地攻进建康城,陈后主这是才大梦初醒,但为时已晚。“太货六铢”成了这个末代王朝的陪葬品。
陈五铢是陈文帝陈蒨天嘉三年(公元562年)所铸。陈五铢钱直径一般2.35~2.5厘米,重3克左右。面文“五铢”笔画清晰,“五”字交笔处弯曲似等腰三角形,“铢”字的金字头呈等边三角形状,朱字头方折。面有内郭,无好郭,外部较宽,制作精整。
南朝宋、齐、梁、陈差不多都铸轻钱,主要是为了搜刮民利。铸钱一般采取尽量少用铜的偷工减料的办法,这也就是南朝经济衰颓、钱法紊乱的原因。
② 南朝六铢钱币有几个版别
南朝六铢钱币主要有两个版别:小字版和大字版。
南朝六铢钱币是南朝时期流通的一种货币,由于其重量约为六铢,因此得名。这种钱币的制作材料主要为铜,形状呈圆形带方孔,是中国古代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南朝六铢钱币的版别主要根据钱币上的文字大小来区分,即小字版和大字版。
小字版南朝六铢钱币的特点是钱币上的文字较小,笔画较细。这种版别的钱币制作较为精细,字体清晰,给人以秀气的感觉。相比之下,大字版南朝六铢钱币则文字较大,笔画较粗,显得更为粗壮有力。这种版别的钱币制作相对较为粗糙,字体略显模糊。
两种版别的南朝六铢钱币在价值上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小字版南朝六铢钱币由于制作精细,存量较少,因此价值相对较高。而大字版南朝六铢钱币则相对较为常见,价值相对较低。
总的来说,南朝六铢钱币的两个版别主要根据文字大小来区分,同时也体现了不同的制作风格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