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行情 » 如何调节流通的货币

如何调节流通的货币

发布时间: 2025-07-01 08:02:15

❶ 央行一般性货币政策工具有哪几种它们分别是如何调控货币供应量的

目前,央行常用的货币政策工具有三种,各自在调控货币供应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中,公开市场操作是最直接且灵活的方式之一,通过在资本市场投放或回购货币,来实现对货币供应量的调节。

再贴现率的调整则是一种间接调控手段。再贴现率的变动会直接影响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进而影响商业银行的贷款利率和规模,从而调控银行间的货币流通。

法定准备金则是央行通过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准备金比例,来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

公开市场操作中,央行可以通过买卖政府债券等方式,在市场上投放或回收流动性,以此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当经济过热时,央行可以通过回购债券,减少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反之,当经济低迷时,央行则可以买入债券,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扩大货币供应量。

调整再贴现率是央行调控银行间资金流动的关键一环。当央行提高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上升,这会促使商业银行减少向央行的借款,降低自身的资金成本,进而减少贷款规模,控制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相反,当央行降低再贴现率时,商业银行向央行借款的成本下降,它们会增加借款,扩大贷款规模,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法定准备金政策则是央行通过规定商业银行必须持有的最低准备金比例,来控制银行的贷款规模,进而影响市场上的货币供应量。当央行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减少,这会抑制贷款规模的扩张,进而减少货币供应量。相反,当央行降低法定准备金率时,商业银行用于放贷的资金增加,这会促进贷款规模的扩大,进而增加货币供应量。

综上所述,公开市场操作、再贴现率调整和法定准备金政策这三种工具,通过不同的机制,共同作用于货币供应量的调控,以实现宏观经济的稳定。

❷ 货币流通规律的自发调节

在现实的交换过程中,商品流通的数量和价格总额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也是在经常变化的。因此,货币的实际需要量是一个经常变动的量。但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情况下,由于货币本身具有价值,能够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因而可以自发地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以适应商品流通的需要,不会过多,也不会过少。
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过多时,也就是货币量供过于求,货币就会贬值。这时,货币的所有者就不愿把自己的货币按贬低了的价值去交换商品,而宁可把货币贮藏下来,这样就使一部分货币自发地退出流通领域,货币过多的情况就会消失。而当货币短缺、货币求过于供时,货币就会升值,从而能用同样的货币换回更多的商品,它会刺激货币贮藏者把自己手中的货币投入流通。这样就使流通中的货币增加。所以货币发挥贮藏手段的职能,就能够在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过少时进行自发的调节。货币的贮藏职能好比是货币贮藏的蓄水池,对于流通中的货币来说,既是排水渠,又是引水渠,因此,货币并不会溢出它们的流通渠道。

❸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在调控货币流通量时主要运用的手段是什么请结合实际进行说明。

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

1、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公开买卖证券,减少或者增加货币流通。

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存款准备金制度,即商业银行应将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增加或者减少,将会减少或者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3、再贴现利率政策规定,商业银行可以将其未偿证券向中央银行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将拿出更多的证券进行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亦然。

(3)如何调节流通的货币扩展阅读:

货币流通量主要表现:

为应对亚洲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冲击,人民银行采取一系列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效果远不尽如人意,出现了“宽松货币政策下的通货紧缩”,造成货币的长期超额供给。1998-2005年间,我国货币供给增长率远远大于经济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之和。

自2003年最新一轮宏观调控以来,金融机构的贷款余额增速逐渐低于存款余额增速,而且二者的差距不断扩大,出现明显背离。随着贷款余额增速的不断放缓,金融机构的存差持续扩大,贷存比大幅下降。

由于货币流动性过剩,银行业只能将过剩的流动性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中央银行。超额准备金由2000年末的4000亿元增长到2004年末的12650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32.9%。2005年3月,人民银行虽然下调超额准备金率0.63个百分点。

市场流动性出现过剩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大量的资金涌入货币市场和债券市场,导致货币市场利率持续走低。

❹ 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

贮藏手段。能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货币职能是贮藏手段,因为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领域中货币量过多时,多余的金属货币就会退出流通领域被贮藏起来;而当流通领域货币量不足时,贮藏的金属货币就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使货币在流通领域里保持适当的数量。

❺ 自由铸造是如何调节货币流通的

没有自由铸造的。

货币由央行控制流通。货币流通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断地离开起点,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

它是商品流通所引起的货币的独立运动形式。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即商品流通是货币流通的基础,货币流通是商品流通的表现形式。

职能

由于货币属于商品,因此他同所有商品一样也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当处在不同形式的价值运动中的时候,货币所表现出来的作用也不尽相同:价值尺度、流通手段、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另外三种职能则是在两者的基础上形成的派生职能。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就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在货币出现之前,商品交换是物物直接交换,即商品-商品。货币出现后,商品交换就通过货币作为媒介来进行,即商品-货币-商品。在这里,货币在两种商品交换关系中起着媒介物的作用,执行着流通手段的职能。

作为价值尺度,可以是观念上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必须是现实的货币,但不一定是足值的货币。这是因为,货币在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每次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人们关心的是它是否能起到交换媒介的作用,而并不关心它的实足价值是多少。

只要社会公认它能代表一定数量的货币,代表一定的价值就行。这就产生了不足值货币代替足值货币,以及纸币代替铸币作为流通手段的可能性。相对地说,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只是按照它所代表的金或银的价值,即代表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一方面克服了物物交换中搜寻的困难,另一方面也加深了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使交换分成了买和卖两个独立的行为。二者在时间、空间上的脱节包含了危机的可能性。

❻ 简述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方法。

【答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手段主要有让神拦三:(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场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量。(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准备金率,来调节流通中的货币坦胡量。(3)再贴现率政策,即通过调整商业银行到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利率,来调节流通中瞎悄的货币量。

热点内容
重生投资玩股票的小说 发布:2025-07-01 08:19:06 浏览:54
什么支撑特斯拉市值 发布:2025-07-01 08:07:06 浏览:2
如何调节流通的货币 发布:2025-07-01 08:02:15 浏览:562
基金盈利怎么算 发布:2025-07-01 07:57:56 浏览:757
沈阳机床股票历史数据 发布:2025-07-01 07:48:12 浏览:681
炒股中什么叫短线 发布:2025-07-01 07:38:22 浏览:401
为什么k越大货币乘数越小 发布:2025-07-01 07:38:17 浏览:780
股市大盘为什么跌涨 发布:2025-07-01 07:26:59 浏览:645
如何摆正炒股的心态 发布:2025-07-01 07:26:58 浏览:178
散户炒股要注意什么问题 发布:2025-07-01 07:23:49 浏览:224